描写梅花范文
描写梅花篇1
关键词:咏梅;意象;美意识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08-0180-02
一、咏梅诗歌在中日的发展
自弥生时代,梅花从中国传播到日本后,梅花的身影便在和歌中频频出现,梅花最开始在和歌中被日本人歌咏是受汉诗中梅花诗的影响。梅花虽然并非日本原产植物,但由遣唐使和僧侣带回日本后,成为当时最具有风雅的植物,赏梅咏梅亦是当时最高的文学艺术。“梅花”作为一种文学意象最早出现在奈良时代的《万叶集》中。其中描写植物的多达1 700首,这些植物当中花的种类也至少有40种,其中描写梅花约有117首,占据第二位。可见人们对梅花的喜爱与赞赏颇多。由于日本的岛国文化,日本人重视感性,他们认为“为艺术而艺术”才是文学的本质,在咏梅诗歌中梅花并没有被寄寓很多的主观意念,而是以一种简约淡泊、恬静优雅的形象出现,展现出梅花的“美意识”。从而形成了日本人对大自然色彩的美的体会。
梅花,是我国栽培历史最悠久的传统名花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国的咏梅诗歌最早出现在《诗经》中,但宋代是咏梅发展的黄金阶段,在咏梅的数量上《全宋词》收诗歌共254 000多首,咏梅诗多达1.85%。在我国宋代,咏梅宋词中开始与各种各样的自然景观、动植物、日常生活之物等意象搭配出现。如梅与霜雪、梅与烟云、梅与风雨、梅与日月、梅与杨柳、梅与松竹、梅与鸟禽等。可以说在宋词中的咏梅诗中所涉及的意象最为广泛,为后世的咏梅诗歌提供了几乎所有的模式,使得咏梅诗真正成为一种成熟的文学形式。在两宋时期,梅花的审美意义不断地被发掘,发展和提升,最终梅花被推为“群芳之首”,成了崇高的文化象征。
二、中日咏梅代表性意象“白雪”与“黄莺”
在中日咏梅诗歌中,“白雪”与“黄莺”是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宋词中的梅配雪的诗歌与和歌中梅配莺的歌有很多千古绝句,被人们广泛流传。
咏梅诗歌在宋代达到了顶峰,从过去描写梅花的形态美升华到歌颂梅花的品格美,以花喻人,使梅花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其中以梅配雪这一描写最为突出。梅与雪之间的审美关系,成为宋词中最常见和突出的一种描写视角和表现方式。自古以来,梅花被中国人看作是一种精神品格的象征。通过梅花与意像“雪”的类比,从而表现出梅的不畏严寒、迎风傲雪的精神品质。
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
这首诗可谓是咏梅配雪意象诗中的佳句,描写的是初春时节,百花都未开放,只有梅花独自在墙角凌风傲雪,在冰雪飘扬的寒冷中依然翘首挺立,成为一道别样的风景线。写出了梅花不畏恶劣严寒、不畏冰雪摧残的精神品质。作者写这首诗主要是借梅喻人,表现出人们在恶劣环境中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和刚毅的品格。诗人用遥知不是雪,来指出梅花与雪一样洁白纯洁的同时,还具有雪不具备的梅香。通过雪与梅花的对比,突出了梅花的香气,更加体现出一种其高风亮节的精神品格。
在日本,黄莺被称为“告春鸟”,亦为报春鸟的意思,梅花作为早春时开放的花,和黄莺一起代表春天的风物,梅花作为春天到来的象征,深受人们的喜爱。像宋词咏梅诗中“梅与雪”的经典搭配一样,“梅与莺”是日本人最喜欢的搭配。所以日本人常常借梅报春,把莺这一具有春天气息的意象与咏梅结合描写,描绘出春天将至,万物复苏,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比如下面这首咏梅的诗句:「春されば、木未隐れて、莺その鸣きて去ぬなる生めが下枝に。(山氏若麻吕卷5:827)
意思是人们在簇拥而开的梅花和快活的黄莺的鸣叫声中感受到了春天已经悄然而至。侧重于描绘春天的风物—梅花的淡雅之美,表现出对大自然中早春景象的赞美和春天来临之际的雀跃之情。在中国,借梅报春的诗句也有很多,但自六朝时期起,对梅花不畏严寒的品格赞赏就基本取代了借梅报春的意境,而成为咏梅诗的主流延续至今。与日本不同,中国的咏梅诗句中把梅和雪、霜结合描写是最为常见的表现方式。
如果单单从“报春”这一视觉角度看,“白雪”与“黄莺”这两个意象也分别被广泛运用到中日咏梅的诗歌中。冬去春来的季节变化是人们抒情的大好机会,日历上虽然显示的是春天,但是天气依旧很寒冷,梅花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绽放。通过梅花与“白雪”与“黄莺”意象的搭配描写,来向人们告知春天已悄然而至。
「梅の花、散らまく惜しみ、我が園の、竹の林に、泣くも
(阿氏奥嶋卷5:824)
这首和歌的意思是梅花飘零散落,痛惜岂无声。我苑竹林里,黄莺声声鸣。借早梅的开放来向人们发出春寒冬已过,早春将至的讯息。我国宋代报春的咏梅诗也有很多,如墙角数支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宋王安石《咏梅》)这首诗也有借梅报春之意。梅花在早春时期开放,天气还很寒冷,在雪中盛开的梅花向人们发出春天即将来临的讯息。其意象大多写刚毅、凛冽的冷霜、傲雪、寒风、给人以正义凛然之感。
三、“借梅咏物”与“借梅言梅”
在咏梅诗中,中国诗人在审美过程中喜欢“借梅咏物”。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拟人化,被赋予人的精神品格、气节情操等。
中国的咏梅诗句中在梅和雪的类比中突出梅花的不畏严寒,独树一格的精神风貌。梅花的许多方面都被明确地理解为人的气节和品行的体现,梅花的品格也被寄托在很多道德伦理内容中。中国的文人喜欢通过梅花托物言志,将梅花从自然性意象、情感性意象上升到文化意象,将梅花完全人格化。
试举几例加以说明。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诗人借咏梅表现了自己怀才不遇的落寞和不论怎样受挫都保持高风亮节的情操。
以下这首王冕的《墨梅》:“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梅的形态,后两句突出了梅的特色朴实淡雅,不图虚荣。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赞美梅花的“清气”,但也是以物喻人,赞美人具有淡泊名利,高洁自重的精神品质。表现了诗人以墨梅自我勉励,努力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是梅花的高风亮节的体现。
与中国咏梅诗人的严肃与深刻不同,日本人则只是“借梅言梅”,这种单纯的审美意识,体现在咏梅诗句中则不带思想倾向的情绪化直抒胸臆的表现方式。
「わがに宿盛りに咲ける梅の花散るべくなりぬ見む人もがも(《万叶集》卷5:851)
译:我舍盛开者,梅花竟若斯,须臾花散落,谁见盛衰时。
作者感叹梅花花期短暂,满园盛开的梅花终有凋零之期,从而感叹大自然周而复始,人生变幻无常。
「わが園に梅の花散るひさかたの天より雪の流れ来るかも(《万叶集》卷5:822)
译:我家池苑里,梅树已飞花,天上飘春雪,纷纷似雪花。
从作者的描述中,我们可以欣赏到一场浪漫的“梅花雨”,好像雪花一样漫天飞舞,这美丽的画面让人无比满足。我们可以从歌中体会到梅花带来的这种“美意识”,而这其中并不包括作者的思想和情感。
日本人喜欢把梅比喻成雪花,以此突出梅花如大自然的雪花那样纯洁和淡然之美。把梅花和雪花联系在一起,大概是第一雪花在颜色和形态上与梅花有相似之处,第二梅花的花期比较短,花开花落亦是在转眼之间,正如雪花从天空飘落到地上一样它的美丽也是稍纵即逝。从中也不难看出日本人对梅花的描写只是单纯地从梅花自身外形姿态出发,来赞美一种自然美。
因此从日本咏梅诗句中可以看出日本人大多喜欢“借梅咏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意识”,而不同于中国诗人,侧重于描写梅花与人的情感寄托,“托物言志”从而在梅花的内涵上有过多的深入探究。
四、小结
从中日咏梅诗歌的粗略比较中可以看出,中国诗人对自然事物抱有一种人格化的审美倾向,他们将梅花看作是理想、憧憬、人格等象征,借助梅花来寄寓自己的“情”,抒发自己各种各样的“志”,通过欣赏各种各样的咏梅诗,我们也感受到了诗人们寄情于梅的丰富情感;而日本则满怀对大自然的崇拜和热爱,不寄托过多的道德伦理,纯粹是对大自然“美意识”的欣赏。同是梅花,中日诗人寄寓在咏梅诗中,其中的情感意念却表现出诸多不同。总之,由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即使在咏梅诗歌中采用的是同一种意象,所表达的个人情感和文化底蕴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
参考文献:
[1]孙静冉.中日古典诗歌中梅花意象比较[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2012,(7).
[2]尹宁宁.《万叶集》中的咏梅歌[J].安徽文学,2010,(8).
[3]张晋,陈瑞丹.中国历代咏梅诗歌分类初步研究[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2).
[4]程杰.梅与雪—咏梅范式之一[J].阴山学刊,2000,(3).
描写梅花篇2
1.梅花的第一特征是它的“早”
春节前后,正是冬去春来季节转换的时候。处在冬眠中的大自然刚刚开始复苏,严霜冰雪还在横行,隆冬寒气仍旧袭人,此时“万花取向雪中出?”只有梅花“一树独先天下春”。(元杨维桢梅诗)它傲霜斗雪迎接春天的到来,“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南朝陈谢燮)“预报春消息,花中第一枝”。(宋五十朋《江梅》)
梅花是报春的信使,是春回大地的象征,故历代诗咏呤不绝。如:
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宋陈亮《梅花》
庭梅对我有娇意,先露枝头一枝春。――宋候夫人《著梅诗》。
冷霜磨练后,忽入几枝新。独立江山暮,能开天地春。――清张可度《梅》
王安石则从另一个层面描写梅是春天的信使。
“从教腊雪埋藏得,却不怕春风漏泄香。”――《与微之同赋梅花得香字三首》(其二)
江南岁成多几风雪,也有红梅泄漏春。――《红梅》
“泄漏春”三字形象确切,春天来临信息的机密被梅香、梅花泄漏出去了。王安石首创的这个语汇和意象,为后世诗人不断地模仿,反复地借用。
数花黯读带寒烟,漏浅春光辞屋边。――宋吴龙翰《久客买舟西还》。
漏浅春光洛水旁,紫云名字袭人香。――宋段克已《乞梅》。
是中天趣哪能识,惜被东风漏浅春。――元僧明本《梅花》七之五。
以描写《早梅》而闻名于世的诗作甚多,最早咏《早梅》诗的大概是南朝梁代的何逊。
扬州法曹梅花盛开①
南朝?梁何逊
兔园标物序②,惊进最是梅。
衡霜当路发,映雪拟寒开。③
枝横却月观,花绕凌风台。④
朝洒长门经⑤,夕驻临邛杯。⑥
应知早飘落,故逐上春来。⑦
注解:①扬州:今之南京市。齐梁时扬州治所在建康,故称建康为扬州。建康即今南京市(见《谳史方奥纪要》卷二)。隋文帝开皇九年(公元589年)之前,今“扬州”称为“广陵”或称“江都”。法曹:汉代当管邮递正务的官署。隋以后称为“功曹”。
②兔园:即梁园,汉建安王所构筑的园名,是其游乐和接待宾客之所,故地在今河南商全一带。此处或指建安王在扬州(南京)的官部花园标物序,标志时序、节候的变化。
两句意为,而最令人惊异的就是梅花――标志着春天的到来。
③拟:向,对着迎着。两句:梅花凌霜傲雪,在路边迎着寒风开枝。
④枝横:描写梅花枝条横斜的风姿;花绕:喻梅花之繁盛。却月观,凌风台,皆为扬州观(楼上赏月平台)台之名。此用宋徐湛之事。《宋书徐湛之传》广陵城北有被泽水扬丰盛,湛之更起风亭,月观,吹台,翟宝,招集文士尽游说之,适一时之盛也。“此亦为泛指二句为梅花盛开,风姿阿娜,点缀看观台的风景。
⑤长门:汉客名。陈皇后失宠于汉武帝,谪居于长门寄宫,悲然幽思。曾请司马相如作《长门赋》献武帝,幸其回心转意。比喻央宠立人。
⑥临邛:汉县名,今为川邛崃县。司马相如在临邛卓王孙家饮酒弹琴,与其女卓君私奔。两句意谓:梅花盛开时,既能引发怨女的悲思,也能拨动钟情男女的情肠。
⑦上春:孟春,指正月,《初学记》卷三果元帝《筹要》“正孟春,亦日上春”。
二句谓:梅花知道自己飘落时间早,所以赶在正月(早春傲寒时)就开花了。
清乾隆江日方《何永部集》刘本在此篇下注云:逊为建安王水曹,王刺扬州,逊府会有梅花一株,日吟其下,赋诗云说。后居洛思之,再请其任,抵扬州,花方盛开,逊对花科傍徨,终日不能去。
此往转引内宋人伪托苏轼之《老杜事实》亦见《分门集往杜工部》卷二《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注引苏轼说。宋葛立方《韵语阳秋》卷十六:
老杜诗说: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按:逊若无扬州事亦无扬州梅花诗,但有《果梅诗》说:杜公前诗乃逢早梅而作诗,故用何逊事。又意“却月”“凌风”皆扬州合观名尔。近时有安人俘东坡名,作《老杜事实》一编,无一事有据,至谓逊作扬州法曹,解舍有梅一株,逊吟咏其下,岂不误学者。又明扬慎《升庵诗话》卷六亦对此说加以辨析。《临汉诗话》(见《复斋漫录》)引《三辅央录》说:逊在扬州,官梅乱发,赋四言诗,人争传写。可知:一何逊确曾在扬州事,传来载其事乃史缺失耳;二何逊除此梅花外,或另有四言咏梅诗,但已失传耳。
这是一首咏物寄怀诗,通过赞美梅花凌风傲霜的坚贞品质,表达诗人贞洁自恃孤高脱俗的情怀。“惊时”二字,点出一个“早”“衡霜”二句赞扬它傲霜斗雪迎风怒放的品性,是点晴之笔。“枝横”二句描绘了它的风姿远解“朝洒”二句,以典展示梅花对人们具有特殊的情致;“应知”二句与“兔园”二句遥相呼应,揭示其“早”之原因。此篇在南朝咏梅诗中,无论在思想和艺术上都达到了至真至美的境界,具有继往开来的作用。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乙见寄》
“平生东阁风流在,何逊而今塘欲丝。”――金?站迎《梅花》
“遨头词伯今何逊,一笑诗成字字香。”――金?李献能《上请官梅》
“扬州一树春多少,殒得何郎瘦不禁。”――金?仇远《梅》二之二
再谈南朝诗人谢燮的诗:
早 梅
迎春故早发,独自不疑寒。
畏落众花后,无人别意看。
紧扣一个“早”字,以拟人化手法,通过“疑”和“畏”两个表现心理状态的词语,生动地刻划出梅花不畏严寒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
六朝以后,有唐代张僧、柳宗元、齐己、之人的早梅诗多首,明人遂源的一首,近代宁周元的一首,王适的《红滨梅》可算是写早梅代表作。
东亭送客逢早梅
东阁观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逢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然。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文催人自白头。
[说明]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正值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幽清调,别有风神。诗虽非专咏梅花,却句句是梅,句句是和咏梅,又看不出痕迹,咏物而至此,故前人赞为“古今咏梅第一”。
[解释]①原题为《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裴迪是王维、杜甫的朋友。上元元年(公元760年)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与杜甫有唱和之作。裴迪在蜀州东亭送客,见早梅开放,因而思念杜甫,作诗寄赠,杜甫即写了此诗和他。
②东阁:即东产。观梅:亦作官梅。何逊:梁朝诗人。为建安王记宝时正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咏早梅》行。故杜甫将裴迪比作何逊在扬州之咏早梅。
③雪:梅花色白如雪,故喻。赠春:指梅陆凯《赠范晔》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梅开象征春来,故言赠春。
早 梅
张 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作者简介]张谓(约公元711―780年)字正言,河内(今河南省沁阳县)人,少时读书在嵩山,青年时其曾从军十年,稍立边功。天宝二年(公元743年)登进士第大历间官礼部侍郎,三典贡举。与李白等交好。他的《早春》诗,收进《唐才子诗》卷四,称其格度严密,语政精深,多有击节之音。《全唐行》录其诗一卷。
时尚的流放礼郎途经此地,故友重逢,兴与李白饮于江城南阳。席间张谓读诗为做命名作诗。见李白《泛两州城南郎官湖》。
[说明]通过对梅花凌寒独开风姿的描写,赞美它倔强的性格。突出其“早”,风格清俊。笔致灵妙,以残雪喻早梅,可谓别出心载。语意隽永,构思颇新。
[解释]①白玉条:梅花盛开的枝条犹如白玉似的。②迥(音炯)临:远临。傍(音蚌):临近。③发:怒放。⑤疑:怀疑。前两句意为,如果不是知道近水的花草先知春的话,人们误认为是冬雪未曾融化,仍然凝结在梅树枝头上呢。
早 梅
柳宗元
早梅发高树,回映楚天碧。
朔吹飘夜香,繁霜滋晓白。
欲为万里赠,杳杳山水隔。
寒英坐销落,何用慰远客。
[作者简介]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世称“柳河东”,唐代大诗人、文学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
[说明]此诗作于永州司马会上。后人以梅花自喻。前部分写早梅不畏北风严霜、昂首怒放的英姿;后部分写梅花遭受冷落,寂寞凋谢的处境,以寄寓自己被贬后的若闷心情和坚贞不屈的斗志。
[解释]①楚:春秋战国时国名,在今湖南、湖北等省,这里泛指江南。②朔吹:北风。③滋:益加。④“欲为”句:即南朝宋陆凯《赠花晔》“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之意。万里:指永州距离此地有万里之遥。⑤杳(摇)杳,遥远的梅子。⑥寒英:指梅花。坐:空使,徒然。销落:凋谢。
江滨梅
王 适
忽见寒梅树,开花江水滨。
不知春色早,疑是弄珠人。
[作者简介]王适,幽州(今北京市西南)人。武则天时,与刘宪、司马铂、梁载言糊名考选,相次入第二等。圣历(公元698―700年)中,曾参与修撰《二教珠英》(见《唐会要》卷三十六)。官至雍州司功参军。晚年谪居蜀中。陈子昂未成名时,王适见其《感遇》诗,惊叹说:“此子必为海内文宗矣!”
[说明]早春时节,诗人漫步在汉水之滨,忽然瞥见寒梅正在展枝吐艳,一朵朵晶晶莹洁白的花蕊,怀疑是江滨二妃在摆弄珠玉呢。原来在不知不觉中,梅花捎来了春天的消息。
这是一首吟咏早春寒梅的绝句。首二句点题,说明寒梅生长的地点。三四句联想发挥,因汉水之滨而忆弄珠解佩之神,本地风物,信手拈来,可谓神来之笔。用典叙事,使人不觉,盖增诗情画意。明人杨慎赞其”一首是传“(《升庵诗话》)卷二)当非过誉。
[解释]①汉水:一称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源出陕西宁强县。②弄珠人:指汉水神女。《韩诗外传》:“郑交甫过汉江,遇二女妖服,佩两珠。交甫与之言曰:原请子之佩。二女解佩与交甫而怀离去,十步探之,则亡矣。回顾二女,亦即亡矣。”(张衡《南都赋》)神女弄珠于汉江之曲,王适的《早梅》引用了此事。
早梅
唐?齐己
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
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
[解释]①应律:顺应季节时令。春台:指春天游赏胜地。《老子》有云:众人照之,如享太平,如登春台。杜甫《王十五前阁会》就有“楚岸收新雨,春台引细风”。若说齐己的《早梅》诗是一首富有“唐调”的佳作,倒是十分确当的。这首《早梅》诗的一个显著特色就是着意描写一个“早”字。它不是孤立的、片断的描写,而是多镜头、多方位、有侧重、有层次地逐步展开的。
[说明]首先从树木本根入手,以同类比照落笔,意在说明梅根复苏之“早”,天寒地冻,季节环境相同,而生态迥异:一面,自然界的动植物还在冬眠沉睡,一面回春的暖气已在地心开始涌动;一边是百草凋零,万木摧折,一边是梅根得风气之先,恢复了生机。“万木摧折”与“孤根独暖”这是多么强烈的比照。它说明丁梅树有与众木不同的特性,表现了梅花耐寒的品格;“孤”“独”二字的点逗,更突出了它的生命力。唯有此花,无遑有他,已暗伏一个“早”字。结构上,它既照名题旨,又开启下联。
领联紧接首联,深层地写出寒凝大地,雪满村野,玉树一枝,凌雪怒放的奇异景象,展现了一幅“梅将雪共春”的美丽画图。此情此景,前人也曾写过类似的诗句,如元稹《赋得春雪映早梅》诗三四句:“一枝方渐秀,六出已同开。”“一枝秀”“斗雪开”辞义虽同,而意境迥别。元稹的诗格律谨严,对仗工整;齐己诗则清健质仆,自然流畅。宋诗以叙述议论见长,齐诗以描写比照见意,境界清远,富有美感。清人纪昀说齐诗“起四句极有神力”当非过誉。“一枝开”是此诗独开,诚见其早;“一枝”又先于众枝、群梅更显其早。
颈联承“一枝开”着意写梅花的风姿和神韵以及人们对它的神往。风传送着梅花的清香飘向远处,鸟窥见到梅花的素艳芳洁被吸引而来。诗人从梅花的色、香两个方面加以描写,而从“风递”、“禽窥”这个侧面突出其“早”“禽窥素艳来”令人惊服,叹赏和倾慕偏说禽鸟为之吸引倾倒;对鸟的情态刻划愈细致愈真切,而人情的雅趣和情味也就愈浓烈。宋朝林逋的《山园小梅》颈联亦云:“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情趣与此相似,疑即受齐诗的启迪。
尾联诗人撇开眼前现实,展开想象翅膀,就“幽香”“素艳”期望明春先发,仍然紧扣一个“早”字。赏识“前村”的孤梅,只有“风”与“禽”,已显得孤单和冷落,有负于早梅的一片诚意。于是诗人寄希望于未来,明年若能应时发,梅花与春台必定辉映成趣,供更多的游人观赏。这充分体现了诗人爱梅、慕梅、与人共乐的思想情怀。
全诗处处扣题,句句照应,虚实相间,旨趣盎然。语言清丽、笔触含蓄、梅花的品性和风韵跃然纸上,故为当时禅林诗友所称道:“冰生听瀑句,香发早梅篇。”(唐栖蟾《读齐己上人集》)
据陶谷《五代史补》记载,齐己写了这首《早梅》诗求教于当时著名诗人郑谷。领开头两句原为“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梅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不如改成“一枝”为佳。齐己佩服,称谷为“一字师”,遂传为诗林佳话。
早梅
明?通润
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
香闻流水处,影落舒人家。
诗人从“色”、“香”、“影”三处着墨,赞扬梅花耐寒、早发的品格。“香闻”二字,意境清幽,饶有韵味。
2.梅花的诱人特色是它的色与香
凡是咏梅花诗,总离不开对它的色、香的描写。
白梅,在梅花中是最可见的,最有光彩的,也是诗人吟咏最多的题材。
金代诗人段克己有《梅花十咏》的第四首为证。
探梅
虢国夫人约素身,不教脂粉天真。
一斑曾向春前见,颜色如今更可人。
以虢国夫人不抹脂粉来形容白梅之洁白。又,第九首《浴梅》以杨玉环在华清池温泉洗澡出水之姿喻梅之洁白。
洗尽铅华见玉环,肌肤冰雪照人寒。
临风脉脉娇无力,轻哀香罗来未开。
而麻九畴《红梅》等喻红梅之俏。范成大的“从来颜色休论似,夹路漫山取次红”,描写梅花的色彩的更是别具风韵。元王冕《墨梅》更是脍炙人口,请看: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首诗不仅写出墨梅之墨色,而且写出墨梅之性格和品质。
还有许多诗描写梅花的香。香是梅花最明显的特征。在诗人的笔下,梅花的香有多种多样。因为,梅花的香是惹诗人喜爱的原因之一。
(1)幽香:“风递幽香去,禽窥素艳来。”(唐僧齐己《早梅》“幽香粉艳谁人见,时有山禽入树来。”(宋蔡襄《十一月后庭梅花盛开》)“幽香淡淡影疏疏,雪虐风饕亦自如。”(宋陆游《雪中寻梅》)“不怕幽香妨静观,正须疏影伴仙。”(宋陆游《再赋梅花》)
(2)清香:“引我江头梦,清香忆满衣。”(宋晁端友《探得早梅》)
(3)暗香:“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宋林逋《山园小梅》)“清香全与江梅似,只欠横斜照水枝。”(宋吴永斋《腊梅》)“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元刘秉忠《江边梅树》)
(4)冷香:“冷香疑到骨,琼艳几堪餐。”(宋王琼《梅花》)“连环骨冷香犹暖,如意痕轻补未光。”(宋萧贞《落梅诗》)“疏影冷香题不到,梦惊烟雨暗西湖。”(金刘仲尹《墨梅》)
其他或则写馨香、凝香、夜香、寒香、残香的诗也不少。如:“雪里吹放香,繁霜滋晓白。”(唐柳宗元《早梅》)“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香。”(北周庚俗《梅花》)“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唐崔道融《咏梅》)以上均写梅花之香,却别有一番情韵。宋代诗人张道治《咏梅》诗尾联有说:“何须问探春消息,自有花香梦里通。”意思是说有什么必要去探听春天几时到来的消息呢?梅花的清香正在梦中与春天幽会,息息相通,呼唤着与春天的到来。这种比喻堪称绝妙。在这里,梅香成为春天的使者,象征着春的信息。
还有,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可以说是代表作。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梅花本来就是在春天到来之前开放,根本没有与春天斗胜之意,“无意”二字突出,梅花不愿意与百花争芳的高尚品格。纵使梅花凋零,化成尘土,碾成尘埃,它的芳香是永不消失的。“只有香如故”一句它所赞美的不仅是梅花的芬芳,而是升华为梅花的精神、气概和意志。这“香”象征着一种坚韧不拔、崇高永生的精神之美,亦是诗人崇高人格的体现。
3.耐寒是梅花的本质特征。
这是诗人们最乐于歌颂的主题。以雪来形容梅花,这是诗人笔下最常见的手法。
如:梁简文帝《雪里觅梅花》:“不信今春晚,俱来雪里看。”唐刘方平《芳梅》:“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
这只是一般性的描写,尚未将雪、梅形姿体现出来。而唐代诗人张谓的《早梅》就写得很有特色,前已分析过了,此仅就雪梅关系解释一下。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
在这临村路的不溪桥边,一株早梅凌寒傲立,洁白如玉的花朵盛开一树,初看还以为这是经冬的白雪积压在枝条上,还没有消融呢。疑心怒放的梅花为一树积雪,这“疑”字,不仅真切地写出了诗人这望梅花似雪非雪的恍惚迷离之感,而且也以妙笔再现梅花的形姿,耐人寻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再看王安石的《梅花》诗,可谓反张谓诗之意而用之。远远望去,知道是梅不是雪,因为有阵阵的幽香飘送而来。这不是以雪喻梅,而是借雪、梅之喻突出梅花之香。
宋代另一诗人卢梅坡写有二首《雪梅》颇负盛名。其第一首后两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通过对梅、雪的品评、比较,阐明它们各有所长,各有所短,如果有雪无梅哪有春意可言,如果有梅无雪也会索然寡味,只有两者共存共处才能装点成早春的美景。故其第二首即谓:“有梅无雪不精神,有雪无梅俗了人。日暮诗成天又雪,与梅并作十分春。”
写雪,突出其白,绘梅,突出其香。将梅雪都写得极有个性。
南宋陈亮《梅花》诗颈联:“欲传春信息,不怕雪埋藏。”这两句刻画了梅花为传递春天的信息,不惜被冰天雪地所埋藏,敢于向冰雪挑战的大无畏精神。
描写“梅格”,即描写梅花的精神、品格,是诗人们共同所求的主题。正如池仁冠所概括的那样:“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宋苏轼《红梅三首》之一:“别来几度春风换,标格而今似旧无。”
元段克己《忆梅》:“从来万事嫌高格,莫怪梅花着地垂。”
明徐谓《王元帝例枝梅画》:“冰姿不怕雪霜侵,羞傍琼楼傍古岑。标格原因独立好,肯教富贵负初心。”
这里的“梅格”、“标格”、“高格”,都是指梅花的风度、品格和精神。
落 梅
陆 游
雪虐风饕愈桑然,花中节气最高坚。
过时自合飘零去,耻白东君更乞怜。
在狂风暴雪的恶劣环境中,梅花却愈显得正气凛然。体现了它的标格和气概。
描写梅花篇3
摘要: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是四君子之一,也是“岁寒三友”之一,在诗中往往别有寄托。梅花傲雪斗霜、品格高洁、气质孤独,体味容易写来难。本文分析了唐诗中写梅花的大部分诗篇,探索唐诗中梅花气度和品格的表现手法,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关键字:唐诗;梅花;表现手法;寄托
梅花,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在中国文化中,梅花有太多的内涵。梅花意象的象征意义及诗人的情感寄托。有利于我们更深地了解梅花意象的内涵、诗歌的表现手法和诗人的情感世界。
一 梅花气格的表现
梅花傲雪斗霜,气格高洁,在诗词中大都是如此形象。描写梅花重点不在于对其醉人馨香、美丽颜色的描绘,而是对其气格的表现,故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才成为名句。《王直方诗话》云:居卿置酒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此林和靖《梅花》诗,然而为咏杏与桃李皆可。”东坡曰:“可则可,但恐杏李花不敢承当。”所以梅花气格自是梅花诗之重点。
(一)正面描写的高洁
在风雪里开花,不与群芳争春,这本身就是一种高洁。故描述花开的一霎那,已足以表现梅花的气格。那句著名的“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早梅》,齐己)重点就要在那“一”字。园中有早梅,年例犯寒开。(《早梅》孟浩然)不独闲花不共时,一株寒艳尚参差。(胡中丞《早梅》)“一”是梅花诗中常出现的数字。
(二)侧面描写的孤独
梅花寒冬独放,天下为春,通过与他物的比较更能表现梅花的与众不同,体现其卓然风姿。与其比较的事物有抽象的“万木”、“万物”、“群木”等,又有具体的“桃李”、“流莺与舞蝶”、“琼华”、“松竹”等。在比较中,又有烘托与反衬的区别。
反衬更见梅花的可贵。许多诗人用反衬手法。同时,作为反面陪衬的事物,往往被诗人批判。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流莺与舞蝶,不见许因缘。(《梅花》,李中)素艳照尊桃莫比,孤香黏袖李须饶。(《梅》,郑谷)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早梅》,罗邺)应笑暂时桃李树,盗天和气作年芳。(《梅花》,韩)
(三)用典与用字
即使不看句子描写,只看诗句中用典与用字,亦足以体味梅花之品格。
梅花诗中的用典,用的次数较多的是青女和素娥,二者一为雪神、一为月神,冷清与孤寂自不待言,嫦娥奔月也是自甘寂寞。还有的用典是昭君出塞,昭君品格高洁,自甘奉献,寄身苦寒,与梅花自有相似之处。在诗中,梅花生长的环境,多为“驿路”“岭外”“天山”“村舍”“客馆”等地,生长环境不好。
唐诗中,从杜甫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到韩的《梅花》,共分析梅花诗六十余首,用典有出现孤、一、独、等字共28次,愁14次,断肠4次,恨4次,妒3次,惆怅2次,怅望2次,悲、伤各1次。可见在唐诗中,梅花诗寄托的感情便很多了。这对于对宋朝士大夫大量歌咏梅花、寄托别样怀抱很有影响。
二 梅花诗的意象象征及情感寄托
(一)梅花意象的象征
(1)不畏艰难的强者
因为梅花傲雪斗霜,处境艰难,所以被喻为强者。诗人往往被其坚强进取所折服。霜梅先拆岭头枝,万卉千花冻不知。(《寒梅词》李九龄)一夜欲开尽,百花犹未知。(《早梅》熊皎)群木方憎雪,开花长在先。(《梅花》李中)留得和羹滋味在当时,任他风雪苦相欺。”风虽强暴翻添思,雪欲侵凌更助香。(韩《梅花》)梅花都是一副愈挫愈勇的强者形象。
(2)失宠远逐的孤独者
悲哀梅花的过时,失宠于春。应为阳春信未传,故将青艳属残年。(《梅花二首》王初) 定定住天涯, 依依向物华。寒梅最堪恨, 常作去年花。(《与薛肇明弈棋赌梅花诗输一首》李商隐)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皆为此类。
(3)被排挤欺压的弱者
以弱者以梅花比弱者,在梅花诗中是少有的,但是也符合情理。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可以看做是强者的决绝,也分明是弱者的悲哀。在唐诗中能找出不少:日夜风吹满陇头,还随陇水东西流。(王建《塞上梅》)更怜花蒂弱,不受岁寒移。朝雪那相妒,阴风已屡吹。馨香虽尚尔,飘荡复谁知。(张九龄《庭梅咏》)少妇争攀折,将归插镜台。犹言看不足,更欲剪刀裁。 (孟浩然《早梅》)匈奴几万里,春至不知来。(卢照邻《横吹曲辞.梅花落》)
(二)梅花诗的情感寄托
(1)相思及思乡之情
男女相思、朋友相思、思乡之情,是诗歌中广泛描写的情感。几乎无物不可动相思。“明月”“笛声”“杨柳”等意象,在思乡、送别诗中已经泛滥。梅花也常被用来写相思: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离人南去肠应断,片片随鞭过楚桥。(郑谷《梅》)欲托清香传远信,一枝无计奈愁何。(王初《梅花二首》)蜀地寒犹暖,正朝发早梅。偏惊万里客,已复一年来。(张说《正朝摘梅》)
(2)身世之悲,怨讽之意
诗人仕途不顺,身世之悲现于诗中。从诗经开始,就有许多植物被吟咏,怨刺、讽喻政事。寒梅最堪恨,常做去年花。(李商隐《忆梅 》)此花若近长安路,九衢年少无攀处。(王建《塞上梅》)却是五侯家未识,春风不放过江来(罗邺《梅花》)迁客岭头悲袅袅,美人帘下妒盈盈。满园桃李虽堪赏,要且东风晚始生。(罗邺《早梅》)
其次是闺怨。少妇今如此,长城恨不穷。莫将辽海雪,来比后庭中。(刘方平《梅花落》)铁骑几时回,金闺怨早梅。知君有意凌寒色,羞共千花一样春。(沈期《横吹曲辞.梅花落》)
参考文献:
[1]赏花用唐诗[M]. 唐风 杜翠飞编著. 沈阳: 辽海出版社.2006.03.
[2]历代诗话论作家[M]. 常振国,降云编. 长沙: 湖南人民出版社, 1986.10.
[3]全唐诗鉴赏辞典[M]. 贺新辉主编. 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07.
[4]古诗词中的梅花意象[J]. 李彬. 考试(高考语文版).2011.Z5期.
作者简介:
仝芳川,女,河南师范大学政治与管理科学学院,学士,目前在河南省新乡市工作。
描写梅花篇4
【关键词】梅尧臣;咏梅诗;探析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3)03-235-01
梅花,自古就作为中国文化的一个象征,被誉为“国花”。随着魏晋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审美认识蔚然兴盛,自然美的兴致亦更是空前,在相关题材上不断拓展,梅花也开始成为歌咏的对象之一。随着对梅花审美认识的发展,梅花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花卉审美对象和一种精神品格的代表而存在。咏梅文学展示了梅花审美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意趣,揭示了梅花形象的审美意蕴,使梅花从此有了崇高的文化形象和精神品质。
一、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内容
梅尧臣被尊称为“宋诗的开山祖师”。据粗略统计,梅尧臣约有30首咏梅诗,还有许多咏物诗中亦有捉及梅。文章根据梅尧臣所写梅之内容与审美意向,将其咏梅诗归纳为以下三个主要内容:
(一)描绘梅花的色与香
梅花在寒气凛冽的冬雪天开放,花色似雪,沁人清香,因而其香与色就显得尤为独特。梅之花香沁人心脾,诗人的咏梅诗中有多首对此予以了抒写。如《资政王侍郎命赋梅花用芳字》:“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在诗人眼里,清淡的梅香沁人心脾且非他物可比,诗人从梅花的整体形象感对其色香进行了细致的描绘。
(二)赞美梅花独立寒霜的品格
梅花较之其他花卉不同之处在于其凌寒冒雪,先春而独发,使人见之而生怜爱敬佩之情,于是诗人调用各种手法,用诗的语言来抒写梅花,赞美梅花。如《梅花》一诗:
已先群木得春色,不与杏花为比红。薄薄远香来涧谷,疏疏寒影近房栊。全枝恶折憎邻女,短笛横吹怨楚童。坠萼谁将呵在鬓,蕊残金粟上眉虫。
梅花凌寒先开,诗人通过群芳、群木、杏等物正衬或反衬烘托出梅花的与众不同,进一步强化了梅花明艳冷峭的形象。
(三)借梅花寓自身境况和托兴微之叹
诗人歌咏梅花,其凌寒独开、先秋而凋零的特点常常能引发诗人对自身境况的感叹。如《依韵和吴正仲闻重梅已开见招》中:
难开密叶不因寒,谁翦鹅儿短羽攒。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重重好蕊重重惜,日日攀枝日日残。我为病衰方止酒,愿携茶具作清欢。
梅花尚能凌寒绽放霜姿,而自己却已短发衰颓“虽爱千枝竞繁密,还嗟短发已衰颓”,梅前的自己是感慨万千的。诗人在歌咏梅花时还常借历史人物和典故以托兴微之叹。梅花的不与时同、清香高洁的品格寄寓着诗人自己的人格,他的咏梅诗就是其人生情性与生命状态的映射,并常常包含着身世沉重之感。
二、梅尧臣咏梅诗的主要特点
在宋代之前对于梅花的描写,更多的是偶然的抒写,多着眼于色香两个基本的浅层次,且对梅花的审美认识侧重在时序物色的感性激发上。宋初林逋发现梅花的“疏影横斜”之美,林逋对梅花的审美认识抓住了梅花形象美的核心。受林逋的影响,梅诗不但注重梅花色与香,更注重梅花的品格与精神。将其归为如下三个特点:
(一)表现为对梅花的自觉歌咏
在宋初文坛,虽然林逋、晏殊等士人有爱梅之意,写了一些咏梅的作品,但当时咏梅却未蔚然成风,时人对于咏梅诗的欣赏更多的是注重写物的表现艺术,在梅的象征意义上并未达成广泛共识。梅尧臣咏梅诗的大量出现,可窥知宋代初期文人对梅之态度及咏梅诗发展之趋向轨迹。检索《梅尧臣编年校注》,除了三首直接以梅花为题外,其他的咏梅诗皆是唱和之作,如:《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和梅花》、《依韵和吴正仲重台梅花》、《依韵答僧圆觉早梅》等。梅尧臣如此大量的和诗咏梅之作,已突破晋唐时人的偶然倾向,他将梅花放之于吟、赏及席上唱和,表现出了对梅花的更深入欣赏和更多主观活动的意兴感咏。他对梅开、梅香、梅枝、梅影的大量集中描写为我们展示了北宋初期文人写梅的一些基本视点,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梅之树枝形态与梅花之色、香一起成了诗人关注描写的内容,而且越来越得到重视。
(二)表现出对梅花神韵的整体把握
梅诗承前人咏梅传统,并有所发展。他写梅之香,突出其“清”、“冷”,从中我们可以略知其审美情趣及崇尚清瘦的审美心态。梅诗所写内容虽非首创,但从整体而言,却显示出了咏梅诗从宋前大量的具象细节的刻镂向韵味神理的整体体味:“清香莫把荼蘼比,只欠溪头月下杯”、“犹是去年惊目艳,不知从此几人观”,其所写之景都是围绕自身之情感而发。正是这种审美感觉的有机把握建立起了梅花整体的形象特征。但梅诗写的是“有我之境”,有着自己独特的传情方式,对于北宋后期梅之审美内容之拓展即写梅枝疏影方式的发展定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表现为语言的清丽平淡
魏晋时期,陶渊明形成了质朴淳厚的诗风,梅尧臣对此非常推崇,他曾说过:“唯师独慕陶彭泽”(《答新长老诗篇》),在创作中有意地学习陶诗。在诗中他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作诗无古今,惟有平淡难”。他的咏梅诗将诗之内容与语言的平易结合起来,“顺物玩情”,以物象为基点自然兴发情感,着重情与物的适度交融,随物宛转,妙契自然。如《梅花》、《京师逢卖梅花五首》、《依韵和叔治晚春梅花》等,主要咏梅开之早、梅花之色香。语言显得清丽平易,如“曾无莺蝶恋,空被雪霜侵”、“夭桃裱李不可比,又况无此清淡香”,信手拈来,自然而不矫作。
三、结语
描写梅花篇5
关键词:苏轼;王朝云;《西江月?梅花》;人间情怀
1、前言
《西江月?梅花》描写了苏轼在惠州时所见的梅花,惠州梅花真可谓是玉骨冰肌。惠州梅花虽然生长在极为恶劣的坏境中,但是它却不惧这恶劣坏境的侵害,皆是由于它的气节使然。接下来词里描写到它的气节品格引来了幺凤的探望,更从侧面烘托出了梅花超凡脱俗的仙人气质。词的下片渐渐勾勒出梅花的形态面貌,描绘出梅花理应是不施脂粉的天然容颜。后面两句的描写则揭示了苏轼的目的,自己的高情已随晓云的离去而化为空谈,寄托了苏轼对王朝云的一往情深和无限思恋,表达其对王朝云逝去的哀思之意。《西江月?梅花》虽然名为咏梅词,实则是苏轼为悼念自己的侍妾王朝云所作。
2、苏轼《西江月?梅花》的情感创作背景
王朝云自小家境贫寒,沦落为歌妓之中。苏轼在任杭州通判时与王朝云在一宴会上遇见,苏轼被王朝云的气质所吸引,知道她虽为烟尘女子,但朝云却无半点风尘之意,反而有出淤泥而不染的清雅气质,于是苏轼即把王朝云收为侍女安置身旁。王朝云非常感激苏轼解救其于水火之中,带她离开那个风月之地,并且她深深的被才华横溢的苏轼所吸引,对苏轼极为倾心仰慕,暗自下定决心一生侍奉苏轼左右。
王朝云跟随苏轼的那些岁月正好是苏轼官场政治正逢失意之时,苏轼久经打击,两个对他来说重要的妻子都相继逝去,由于权力及地位的失去,他的众多侍妾都对他不抱希望而纷纷离去。唯有那个情痴王朝云终其一生都不曾离开苏轼半步,在苏轼身旁无微不至的侍奉,在苏轼那一段灰暗的时光里,王朝云是一盏暖心的蜡烛,抚慰了他的身心。惠州所在之地自然坏境恶劣交通不甚发达,王朝云仍是不畏艰难险阻追随东坡左右,但是久在杭州居住生活的王朝云并不能很好的适应惠州的生活环境,最终佳人香消玉殒。王朝云虽然出身风尘之地,但是其人却具有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苏轼失之王朝云这一红颜知己,岂是一个悲伤了得,遂自觉不自觉的作下许多诗词来表达对王朝云的追思。苏轼的《西江月?梅花》是其中最有名的代表作之一,充分体现了苏轼对王朝云的人间情怀。
3、苏轼《西江月?梅花》中对王朝云的人间情怀评价
《西江月?梅花》虽然咏颂的是梅花,但实际则是描写王朝云如梅花般的品格,这篇咏梅词被诗词鉴赏大家所称道不绝,因为这首词可以很好的把人和物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梅花自身的玉骨冰肌使其不受瘴雾的侵扰,成就了她仙风的气质。海仙派来绿毛小鸟作为使者来探访梅花。梅花素颜的美无须修饰,即使梅花凋谢了尚有红色的梅叶存在。高尚情操随着晓云化为空,梦不见之。通过这首词的大意我们不难看出梅花的纯净品格,让人不由的倾心向往,在这里也侧面烘托出了王朝云的风姿绰约及她的高尚情操。词中以梅花的清新脱俗来比喻王朝云,不仅有玉骨冰肌,而且如若加以粉饰反而会污染了她的美,洗了妆后唇红齿白更是清新脱俗。这两句词写出了王朝云的闭月羞花之貌,天生丽质无须胭脂水粉的修饰,更是美丽动人。这也从侧面突显出王朝云的美不仅在于外貌,而且更在于她的内在品格,可谓是真正的秀外慧中。苏轼的另外一首《南歌子》为王朝云的美丽之姿做了佐证。
苏轼不仅有王氏的两位夫人,其侍妾也是甚多。王朝云起初只是侍女一名,后来才转为侍妾,终其一生侍奉苏轼身旁,无怨无悔,她在苏轼的生命过程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王朝云不幸逝世后,东坡追忆她时总是 夸赞其聪慧、善良,她总是能和苏轼心有灵犀一点通,能够感知苏轼的情绪与心思,她真可谓是东坡的红颜知己,能与东坡的精神世界有所交流,这是她与两位王夫人的截然不同之处。曾有文献记载有一天苏轼下朝回家,问身边人他肚中装有何物,有人回答才智,有人回答文章,唯有王朝云回答是一肚皮的不合时宜,继而苏轼哈哈大笑,最了解他的人,王朝云是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苏轼在朝为官“太过于”光明磊落,以至于不合时宜,乃至酿成之后的屡次被贬谪。所以不难看出苏轼为何把王朝云当做知己。《蝶恋花》是苏轼与王朝云经常共同吟唱的一首词,王朝云对此词颇为喜欢。王朝云去世后,东坡永远也听不到伊人吟唱此词,满腹遗憾只能留于心底。
4、总结
伊人香消玉殒,苏轼借一首咏梅词来表达对与自己相依为命、患难与共的红颜知己王朝云的浓浓怀念,感激其用尽一生相伴左右,尽自己的悼念之思。
参考文献:
[1]邱雯宇.论苏轼与王朝云的爱情.《惠州学院学报》.2005年1期
[2]梁俊仙,白晨罗,翠梅天上人间情难寄一曲梅词谢知音――苏轼《西江月?梅花》赏析.《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4期
描写梅花篇6
梅花——让人一听到这两个字就可以联想到寒冬和雪景。
在植物当中我最喜欢梅花,因为梅花象征着坚强,所以我喜欢梅花,虽然我没见过梅花,但是我看过描写它的诗句,听过歌词带着梅花的歌曲,每当我打开带有梅花歌词的音乐的时候,我静静的坐在沙发上,那优美的旋律响起的时候,让我感到了有一种力量在鼓舞着我 它仿佛在告诉我,不管遇到什么事都要学会坚强,不管人生的路有多艰难,都要绽放出自己的美丽。
其实我很敬佩梅花,因为它在最寒冷的时候绽放,它用它最美的身躯让冬季不再死沉沉,它在冬季绽放,给这个冬天带了了一丝生机,让这个冬天填了一丝韵味。让我们不再觉得冬天寒冷,如果要是下雪,雪花落在梅花上,好像给梅花穿了一条连衣裙,在冬天,梅花和雪融合起来,那让整个冬天更加美丽。
我喜欢梅花是坚强和顽强,它在枯草之间脱颖而出。它是最美的,她说是最独特的,每当我看到描写梅花的诗句的时候,我都能闻到那在白雪中散发着的淡淡的梅花香气。
我这一辈子都要向梅花学习,做一个能给人带来美感的人,向梅花在寒冬中绽放让世人看见自己独特的美,学习梅花耐得住寂寞不怕严寒,坚强的活出自己的风采,虽然我觉得梅花在冬季独自绽放很孤独,但是我还是觉得它是冬季最美的植物,虽然它没有多大的实际用处,但是我觉得它的精神可以学习。
描写梅花篇7
关键词 语用点 小练笔 写作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Z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写作教学与阅读教学之间的联系,善于将读与写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叶圣陶先生也说过:“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由此可见,阅读是积累,写作是运用。通过读写训练,可以达到以谈促写、以写促读,提高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目的。
那么,如何才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实“读写结合”呢?课堂练笔到底练什么呢?其实,我们的每一篇课文都是一些极好的范文,甚至有一些经典文章,在布局谋篇、表现手法、描写方法、遣词造句等方面,无不匠心独运,是学生模仿习作的典范。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如能选取课文中精彩的地方,剖析课文的表达技巧,教会学生仿写和创造性练笔,那么对于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是很有作用的。
1品字词运用,铺垫习作之路
《课程标准》 对低中段作文要求“在写话中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低年级的孩子刚开始写话,如果引导得好,孩子将会对写话产生浓厚的兴趣,甚至影响深远。除了口语交际以外,还有一片广阔的写作天地就在课堂。通过课堂上字词的训练,让孩子觉得写作也是很轻松、愉快的。
一位三年级的教师在教学《一只梅花鹿》一课时,除了理解课文的深刻哲理以外,还着力于对文中叹词的运用。梅花鹿在开始赞美自己的角和抱怨难看的腿时,几乎都用叹词开头,如“嗬”“嘿”“唉”等。教师就将三段话放在一起,让学生观察有什么共同点,学生很快就找到了。这时告诉学生“当作者为了加强自己的语气时,常常会用上一些语气词”,再出示一些语气词“哟、啊 、呀、哇、哎、哼、咦”,让学生选择填入句子中
“___,多好看的小虫!”
“___我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___ ,这是我吗?”
学生很快就能填好语气词了。当学生知道了梅花鹿美丽的角差点让它丧命,难看的腿却让它得救时,师问这时的梅花鹿会怎么说,且出示一些语气词“哟、啊 、呀 、 哇 、哎 、 哼 、咦 、呵、嘿 、 唉 ”让学生填入句子中:
梅花鹿对美丽的角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梅花鹿对难看的腿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梅花鹿恍然大悟,说:“_________________ ,原来__________________ 。 ”
本堂课通过这样的训练,相信学生一定会喜欢上语气词,并且牢牢掌握语气词了。
2抓细节描写,丰富习作内涵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细微复杂感情,点化人物关系,暗示人物身份、处境等最重要的方法。一篇文章,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所以,一定要教会学生细节描写。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常常有服饰描写、环境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在讲课当中,碰上这些对学生的写作有典型示范作用的精彩片断,不妨让学生品析后学会仿写。
《穷人》一课里有很多细节描写,如环境、语言、心理描写。教师在上本课时,选择的立足点是心理描写。先仔细品读桑娜矛盾的心理,然后让学生仿照桑娜的心理描写,设计了一个精彩的心理活动练笔: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终的前几天,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终前的心理活动。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________ 。”
当孩子们仿照桑娜“忐忑不安”心理活动描写的表达方式,把西蒙临终前会想些什么化成笔下的文字时,分明是引导孩子们竖起心灵的耳朵,倾听西蒙内心的独白。濒临死亡,已无力照顾孩子,又渴望孩子能健康地活下去的那份为人母的纠结和无奈烙在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田。
3悟表现手法,提炼写作技巧
表现手法从广义上来讲也就是作者在行文措辞和表达思想感情时所使用的特殊的语句组织方式.分析一篇作品,具体地可以由点到面地来抓它的特殊表现方式。在小学,常见的表现手法有:托物言志、写景抒情、 借物喻人、 直抒胸臆 、欲扬先抑、 对比、 衬托 、象征 、想象 、联想、 照应、 反衬 、烘托、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 、直接抒情 、间接抒情等。
4仿篇章结构,整体优化习作
学生接触较多的段式结构是总分式、总分总式、并列式等。我们可借机引导学生进行篇章结构仿写。
《胡杨赞》一课作者运用象征的手法,赞美胡杨树不畏艰难、无私奉献的品质,更赞美具有这种品性的人。文章第三至五自然段的开头都采用了设问的方法,调动了我们阅读的兴趣,留下思考的空间。在教学时,要抓住作者从胡杨树的几个方面的特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感受胡杨惨不忍睹的“长相”,粗茶淡饭的生长环境,无人关照的独特品质,却依然默默奉献、不求回报这种优秀品质,正像某些默默奉献的人们。课后,我布置学生仿照文章结构,用象征手法写一种景物。很多学生想到了梅、兰、竹、菊。很多学生仿写非常成功:“也许是因为它的生长环境吧……也许是因为它的长相吧……也许是因为它的品格吧……一个出淤泥而不染的荷花……一个美丽而高雅的荷花……一个默默奉献的荷花怎不叫人动心”学生把荷花几个方面的特点描写得细致入微。
描写梅花篇8
关键词:色彩 抒情 衬托 对比
俄罗斯画家列宾说:“色彩,就是思想。”法国画家柯罗说:“色彩的运用,一切要服从你的感情。”把二人的话结合起来,我们可以得出:色彩可以帮助人们表达思想感情。那么,在文章中,怎样借助对颜色的描写来抒发思想感情呢?
一、借助暖色来抒情
在色彩学上,通常把红色、橙色、黄色称为暖色。人们常借助暖色表达兴奋,热烈,高昂的思想感情。有一篇微型散文《枫叶》写道:枫叶呀,旭日燃火炉,陶冶你,陶冶得红红绯绯鲜鲜,夕阳烧金鏊子,烤灼你,烤灼得朱朱丹丹艳艳,枫叶呀,你捧给人们红通通的诗意。放眼看呀,一叶红,红一斑,一树红,红一团;纵目望呀,一林红,红一山,一山红,红一天。
这段文字对秋天进行暖色调描写,主要运用了红色,诸如“陶冶得红红绯绯鲜鲜,烤灼得朱朱丹丹艳艳”,还有“一叶红,红一斑,一树红,红一团;纵目望呀,一林红,红一山,一山红,红一天”。这样就把秋天的枫叶写得如血如火如霞,表达了作者赞美秋天的感情,抒发了一种高昂的情怀。
二、借助冷色来抒情
在色彩学上,通常把绿色、蓝色、紫色称为冷色,人们常借助对冷色的描写,抒发哀伤、消沉、落寞的思想感情。有一篇微型散文《残冬》写道:田野里,碧青色的麦苗,从脚底下一直铺排到天边,极目望去,一片凄迷,再往上,那就是天空管辖的蓝色范围了。山峦呈现灰蓝色,上面有灰墨的槐林,山势颠连起伏,不知它的尽头到哪里。满眼都是残冬的景象,看不到春天的迹象,我心情很低沉,埋怨冬天统治得太久。
这段文字对残冬进行了冷色调的描写,描写麦苗的碧青色,描写山峦和天空的灰蓝色。通过这些冷色调的描写,抒写了作者低沉消极的情绪。
三、借助亮色来抒情
在色彩学上,色彩接近白色的明度高,把明度高的色彩为亮色调,人们常借助对亮色调的描写,抒发欢快、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思想感情。有一篇微型散文《油菜花》》写道:油菜花燃烧成熊熊火海。金色的火苗,竞相窜上天空;响成一片嘹亮的歌声,歌唱青春的蓬勃和精彩。金色统治一切。白蝴蝶染黄翅膀,才允许采撷花朵的爱情;白鸽染黄羽毛,才允许飞越油菜花的领空。火焰烘烤一切。
这段文字既可以说是暖色调描写,也可以说是亮色调描写,它描写了家乡油菜花一片金黄,如火一般,照彻天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对油菜花的喜爱之情,抒发了对美好春天的热烈赞美。
四、借助暗色来抒情
在色彩学上,色彩接近黑色的明度低,把明度低的色彩为暗色调。人们常借助对暗色的描写,抒发抑郁、沉重、低落的思想感情。有一篇微型散文《孤雁》写道:乌云与暮色合谋,大批生产乌漆与墨汁,泼洒向人间。秋风与秋雨联袂,在天地之恣意渲染凄凉。一粒冷色的嘹唳,播进耳眼。我寻声眺望过去,一只孤雁,穿越云层,飘掠远逝,眨眼之间,被黑暗吞噬。孤雁,你只身飞行,可能穿越漫漫黑夜,进入黎明?
这段文字对自然景物进行了暗色调的描写,有乌漆如墨汁的乌云、暮色,有漫无边际的黑夜。通过这些阴暗景物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孤雁命运的哀叹之情。
五、借色彩衬托来抒情
这是指通过对次要色彩的描写,衬托主要色彩,从而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篇微型散文《老梅》写道:窗前,那株老梅,爆破朵朵暗香,傲对风霜冰雪。冬魔严禁红色暴动,给梅蕾戴上白霜的桎梏,梅蕾偏要用热血充盈的头颅,碰撞通往春天的大门。冬魔严禁赤色宣传,给梅花缠裹层层雪纱,梅花偏要努出紫红的嘴唇,宣告春天即将到来的消息。冬魔严禁异色反叛,用白冰严密封塑梅枝,梅枝偏要点燃热烈的火焰,燃烧冰雪,煮熬人间春色。
这段文字描写对象是红梅花,为了突出它的傲寒本色,作者描写了白霜、白冰、白雪,用这些白色来衬托红色,用冷色来衬托暖色。突出了梅花的坚强不屈,抒发了对梅花的热烈赞美之情。
六、借色彩对比来抒情
这是指通过两种色彩的对比,像冷暖色的对比,明暗色的对比,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有一篇微型散文《春天吹响集结号》写道:春天吹响了集结号:太阳是金闪闪的号角,朝霞是号角上的红绸子,东风是主旋律,河水是和弦。来吧,快到阳光里会合。桃树着红花来了,紫荆花裹着红旗袍来了,垂柳枝扭着绿色秧歌来了。迎春花挥舞金黄的花束来了,野草扛着青翠的戟叉来了,麦苗束着碧绿的连衣裙来了。
这段文字描写春天的景象,运用色彩对比手法。有暖色的描写:着红花的桃树,裹红旗袍的紫荆花,红色的朝霞,金黄的迎春花;有冷色的:青翠的野草,碧绿的麦苗。作者把两种对立色彩放在一起,相互生发,相得益彰,使色彩更强烈,更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赞美春天的喜悦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