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智能汽车会对汽车市场带来怎样的变革?类似iPhone4这样的划时代智能

  本提问为「知乎 2020『问答汽车新十年』」的第四问,由小鹏汽车董事长兼 CEO 何小鹏(知乎 ID :何小鹏)提出。更多详细信息,请点击进入专题问答汽车新十年 - 知乎

  从曾经冷冰冰的交通工具,到如今有温度的大号移动终端。汽车,外形虽无太多变化,内在的升级却让它变得愈加聪慧,懂得如何更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

  如果说2015-2020 是属于初步智能网联汽车的青铜时代,那么2020-2025 则是高度辅助智能汽车的白银时代,而2025+,则被称为黄金时代,受限场景无人驾驶技术将发扬光大。

  未来出行是硬件、软件、服务的全面提升,而能源、工具和信息将推动科技发生巨大变化。

  智能汽车的普及,需要汽车全产业链的支持,只有当汽车与客户、基础设施、销售服务达成数据与体验的联通,我们的汽车与出行生活才有机会获得智能能力的加成。

  未来,你心目中的一台划时代智能汽车,应当具备哪些能力?

  这回答啥时候居然上热榜了?

  既然是何小鹏提出的,那我就来以小鹏汽车的智能系统“小P”示例进行以下回答吧。

  打开车门,车辆启动…

  小P:“早上好,先生,今天是周一,你要去公司吗?”

  我:“当然,顺便帮我导航一下,顺便去趟麦当劳买个早餐”

  小P“没问题。顺便告诉您,先生,周末下雨了,附近的大盒子洗车不用排队,您要去洗车吗?”

  我:“不用了,下班回来再说吧”

  小P:“好的,那么,开始导航。咱们走五环?”

  我:“好,走起~”

  麦当劳出来…

  小P:“先生,由于您没有选择便捷通道买早餐,非要下车去吃,现在五环堵车了”

  我:“那怎么办,还有别的路线么?”

  小P:“当然有,线路A,走五环辅路,到您公司要36分钟,线路B,走福园路,到您公司32分钟,线路C,还是走五环,到您公司48分钟。”

  我:“干嘛还给我推荐五环?”

  小P:“你在追的企划部的丽丽小姐的小P传来消息,她刚要上五环…您现在出发,我帮你追上去,5分钟后,你们可以一起堵着…”

  我:“我去,这么懂我,那还等啥,五环堵起……丽丽我来了!”

  7分钟后,五环上…

  小P:“再过两个车,就能帮你追上丽丽了,要开启自动驾驶模式嘛?”

  我:“不用,我自己开,我不信你!”

  小P:“您都开我3年了,您的驾驶习惯我都记录下来了……人和车之间的基本信任呢?”

  我:“啊,行了行了……追上了,给我打开车窗”

  小P:“好的,打开车窗……”

  我:“丽丽,这么巧,你也堵着啊?”

  丽丽:“巧么……”

  我:“我的车电不多了,要不然到公司了,用你的车帮我充充电啊?”

  丽丽:“你怎么知道我车满电的?滚!老娘要卖电给国家电网!”

  3年后…

  小P:“先生,今天是您开车开始太太开车?”

  丽丽:“当然是我来开!”

  小P:“好的,切换成女司机模式…动力减弱50%,油门放缓30%,刹车系统增强30%,安全带系数增强30%……”

  丽丽:“……”

  小P:“太太,不要疑惑,相信我的切换,昨天您闯了2次红灯,超速驾驶被拍1次,您的驾照分数只剩两分了…”

  开车路上…

  小P:“先生,太太,请不重要在车内亲热了,前方有检查站…”

  我:“你就不能开慢点吗?”

  小P:“先生如果有需要,我把车开到服务区吧?”

  我:“干嘛去那里?”

  小P:“昨天OTA升级以后,小P增加了车震模式,可以给您体验一下…”

  丽丽:“死鬼!什么时候下载了车震模式?打算跟谁车震?”

  我:“当然是你!嘿嘿嘿……”

  小P:“那我过去了,大约3分钟后到达…”(默默的把车玻璃调整为防偷窥模式…)

  ————————————————————————————————————————

  YY完毕抛开“嘿嘿嘿”的部分不谈,总结一下,什么才是我心目中的“智能汽车”呢?

  可以看到我上面设定的几种场景,涉及到了V2V,V2L,V2G,V2P,这些都是基本功能,在这些基础上,有一个最重要的设定:

  由智能系统提出意见和方案,最终由人来做决定,这样的智能系统执行方案,才是我心目中的智能汽车。

  另一个例子,就像《钢铁侠》中的“贾维斯”系统:

  “先生你的能量不足10%,还要继续飞出大气层吗?”

  “不管,给我飞!”

  最终就是这样,智能系统给出合理的计算后的方案,给出思路建议。但是最终做决定的,仍然是人。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智能系统做出的决定如何来承担法律责任”一类的问题。

  所有的人工智能系统,永远都应该只是工具。

  如果人类把做最终决策的权利都交给人工智能,那么,人工智能将会取代人类,这才是人类应该警醒,注意的地方!

  这才是我心目中的智能汽车,以及形成的市场!

  ————————————————————————————————————————

  想要一个作为类似iPhone 4一样划时代意义的电动车

  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特点?

  首先看看iPhone 4有哪些划时代的特点:

  1,基本功能稳定

  通话清晰+流畅!流畅!流畅!(iPhone后面再怎么出手机,都绝对要保证流畅!)

  2,优异的人机交互

  取消了物理按键,全面屏,电容屏取代电阻屏!(之前不是没有触屏手机,但是都称不上划时代),

  3,安全!

  相对封闭的IOS系统,保证了足够的安全(前提是对IOS系统的信任,你给信任,我给安全)

  4,优异的服务!

  不提别的:iTunes的诞生,就是一个很好的服务实例!由苹果来帮用户购买版权,用户只需要选择歌曲下载就好了。

  详细的分析,见我这篇文章:https://zhuanlan.zhihu.com/p/95623289

  ————————————————————————————————————————

  那么,好的划时代的汽车,是什么样的呢?我个人看来,也是要满足这样的特点:

  1,基本功能稳定!

  电动车基本功能是什么?三电系统的稳定啊!我在下面的这篇回答里强调过的:

  “抛开三电或者动力系统稳定性而大谈智能汽车或者自动驾驶,就是耍流氓”,三电系统稳定,不掉电!是根!你敢开小鹏汽车吗?

  2,优异的人机交互

  就像我上面举例的场景,离不开V2V,V2L,V2X……V2万物,但是,最终的决策权,应该在人的手里。这一点不能丢!

  3,安全!

  智能汽车的安全,不仅仅是物理的安全,传统的主动被动安全,是必要的。现在又加上了联网安全。电影里面恐怖分子轻易就操控老子汽车的事情,我可不愿意出现。(有答主提到,加个物理开关就好了…我觉得还是有一定道理的哦)

  4,优异的服务

  说实话,在大家硬件都差不多的情况下,真的就比软实力了,软实力直接体现的,就是服务了。

  下面这个回答里,我举了个例子,说明了一下,为什么我认为蔚来是一家优秀的企业如何评价「蔚来汽车」这家互联网新能源汽车企业?

  所以,优秀的产品+到位的服务!这才是真正有可能做到,有划时代意义的汽车。。。最后,祝那些想要“弯道超车”的老司机们,把好方向盘,不要掉电了啊……

  

  短短几年,智能汽车领域创造了许多融资奇迹、造就了数以万计的新兴岗位,无论是科技巨头(Google、Apple、Nvidia、Intel),还是汽车界大佬(GM、BMW、Toyota)都纷纷大笔砸钱,入局智能汽车。智能汽车产业圈

  图片来源:汽车之心公众号

  上图列出了与智能汽车产业相关的各大产业与公司:

  自动驾驶系统:提供整套自动驾驶解决方案感知-决策-规划-控制;(Cruise、Waymo、Uber)

  整车企业:生产智能驾驶汽车;(Tesla、NIO、BMW、BYTON)

  数据和仿真:提供大批量数据的标注以及仿真训练平台的服务;(Eyesight、Mighty Ai)

  地图和基于位置的服务:提供高精度地图服务的公司;(Deepmap、Aipark)

  应用程序APP和移动基础设施:提供软件或物理基础设施服务的公司;(英飞凌、QNX、黑莓)

  车联网:提供V2X以及5G服务的公司。(华为、阿里、腾讯、百度)

  引申出的各分支:

  软件算法、芯片硬件、系统框架;

  研究精力、学术资助、风险投资、媒体关注;

  联盟、开放、合作;

  上述每一分支都是一个可打的点,突破即晋身独角兽行列。

  可见,智能汽车的覆盖面之广、所要求的技术门槛之高,加之汽车本身的容错率之低,以及开发成本之大,世界上应该没有第二个行业与之媲美。

  2019年的智能汽车行业,小公司倒闭,大公司裁员,前景并不乐观。

  抛砖引玉之后,回归正题

  关键词:烧钱持续、生态合作、软件驱动:

  1.烧钱持续:

  几家融资几家破产;几家欢喜几家愁。

  量子位:中国首家自动驾驶货运独角兽诞生!图森再获新浪9500万美元投资

  量子位:又一自动驾驶独角兽诞生!Momenta获2亿美元总融资,腾讯首投中国无人车

  量子位:Pony.ai再获1.02亿美元融资,成中国首家无人车独角兽

  如何看待小鹏汽车获得 4 亿美元融资?小米集团加入会带来哪些变化和可能性?

  上述几家图森(北京)、Momenta(苏州)、Pony.ai(广州)、小鹏汽车(广州)无论是在智能驾驶卡车、还是设计智能汽车的软件大脑、还是自动驾驶出租车、以及量产级别带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上述几家是中国智能汽车的先锋队。

  融资不仅是他们实力的象征,也是资本对其技术的认可。他们也刚好受邀参加了前段时间2019Nvidia GTC峰会,有幸倾听了各家公司在智能汽车的现状和发展战略。诸葛有鱼:2019自动驾驶盛会——NVIDIA GTC

  Roadstar.ai、Drive.ai倒下的两家无人车公司,可笑的是,它们不是倒在了技术、融资,而是内讧和管理。

  2.生态合作:

  2019车市寒冬,各大车企互相抱团过冬;广汽与上汽合作;广汽与蔚来合作;东风、长安、一汽合作等等。

  在智能汽车领域,车企与互联网企业需要互相取长补短,才能发挥各自的优势。Nvidia汽车朋友圈百度Apollo汽车圈(部分)汽车与互联网的合纵连横圈

  汽车与互联网行业的交织融合、抱团、合作、优势互补是一种趋势。

  3.软件驱动:

  未来的智能汽车可以说是用软件来驱动的,汽车的感知(周围有什么),定位(自己在哪里),规划(要往哪里去),控制(往左还是往右),这些基本构成智能汽车的软件部分。硬件传感器,摄像头、毫米波雷达、激光雷达等,处理这些传感器的数据需要足够高的硬件算力支持,尤其是图像数据和点云数据。无论未来几年汽车软件怎么发展,无论深度学习、大数据、人工智能技术怎么推进,汽车软件仍要遵循:自动代码生成,机器代码比人靠谱,不太会犯错;手写代码,也要严格按照汽车行业标准来书写,保证没有歧义,没有意外的情况发生;在开发过程中,要按照ASPICE流程来指导开发和测试,保证软件符合需求,并且质量过关;同时,汽车软件还有功能安全来进行冗余设计,防止软件可能的故障而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结论:Model 3就是汽车界的iPhone 4;

  理由如下:

  1、极佳的运动性能(赛道模式百公里加速 3.2 秒),

  2、完美的安全成绩(Model 3同时获得NHTSA 、欧洲 NCAP和美国 IIHS 的最高安全评定,是第一款碰撞安全测试大满贯的新能源汽车),

  3、量产版的智能驾驶(升级后的Autopolit V10 版本车机系统,已涵盖智能召唤、智能泊车、高速辅助驾驶等功能)。

  4、让人心动的价格:特斯拉Model 3临港建厂,国产化后由最开始的35.58万降到29.905万。“目前国产Model 3的零部件本地化率为30%,到年中将达到70%,2020年年底将实现100%的本地化率。这意味着,国产特斯拉的成本将进一步降低,产品竞争力随之提升。兴业证券的最新研究报告显示,国产Model 3的毛利率显著高于美国产Model 3,在特斯拉采用国产供应链后,其生产成本要比美版低20%-28%。因此,兴业证券预估,国产Model 3具备最大27%-34%的降价空间,最低售价或低至19.7万元。”

  离不开汽车新四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

  1、OTA整合升级能力:

  现有的汽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汽车软件的复杂度也随之大增,软件故障修复以及定制化需求开发更新需求,都促进了OTA的发展。汽车企业需要具备OTA升级的能力,能够深度整合软硬件于一体,将各个子模块都打通,做成集成的计算单元,高集成、高可配置,形成闭环,迎上智能汽车的时代。

  2、一定级别的自动驾驶功能:

  主动安全配置:ADAS系统(前向提醒及控制)和RDA系统(后向驾驶辅助),包含LDP车道偏离干预、AEB自动紧急刹车(图像识别+雷达波探测双重“感知)、FCW前向碰撞报警、LDW车道偏离警报、SAS智能车速辅助、IHC智能远近光切换、BSD后视镜盲区监测、LCA变道辅助功能、RCTA倒车后方盲区监测、DOW开门警示。

  进一步,高速公路具备自动变道、自动辅助导航驾驶功能,停车场封闭场景具备自动泊车、自动召唤,以及城市半自动驾驶的功能。

  3、长续航里程:

  让消费者能够减少“里程焦虑”。

  除提升电池本身的能量密度来增加续航里程之外,能否尝试当汽车动起来时可以边跑边充电,汽车静止时可以在停车位无线充电,通过道路和汽车本身的电磁充电线圈来实现无线感应式充电,续航里程的问题就不存在了。

  从内向外的动力电池,由外及里的无线充电,同步演进,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应用和普及。

  4、智能座舱技术:

  (1)人脸识别:无需钥匙,自动识别车主身份,认证成功后即可进入并启动车辆;

  (2)手势控制:副驾或后座可以在投影屏幕上进行手势动作,按照相应的手势动作完成界面切换;

  (3)AR导航:基于液晶仪表的AR-Driving实景导航辅助功能,在液晶屏上实时通过前方摄像头传递过来的实景,同时配合导航箭头,使车主驾驶更加安全,导航也更加精确。

  (4)语音交互:一键唤醒、语音控制汽车的执行机构(车窗、天窗、雨刮),也可控制播放音乐、导航;

  (5)情绪识别:人类是有情绪的,除了人脸识别验证是否是车主本人,对车主的面部表情、情绪状态进行识别和判断,即使不说话、不做任何动作,也能够自适应的调整车内氛围灯,播放适合此时心情的音乐、开启合适的香氛,让车主享受一种更舒适、更愉悦的乘车体验。

  希望未来十年,智能汽车逐步迭代,智能驾驶功能更加完善,续航能力更强,人机交互更智能。

  首先,不大认同最高票答主对 Model3 相当于 iPhone 4的结论。对照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今天的Model 3 离当年的 iPhone 4 对于智能手机的定局地位,至少还差两代,如果保守一点讲,我们甚至还在 iPhone 3G 和 MTK + JAVA 的伪智能时代。M3 也至多对标iPhone 3G,不能再多。从概念层面来说,丰田的 E-palette 才更接近这个状态,核心原因:

  1. 高级辅助驾驶变成自动驾驶,将是汽车质变的核心。Model3 的硬件能力最多到 L3+;

  2. 目前无论是空间生态还是体验生态,Model3 还是非常基础,更谈不上孵化 Killer Apps;

  3. 不同意的是产品定义的价值,不否认 Model3 可以到达和 iPhone 4 相同的商业成功,时代会重演竞争的结果,但不会一五一十的还原细节的。

  结论聊完,我们来聊聊智能汽车本身的变化,这个回答里不会涉及自动驾驶技术的分析,想看这部分内容的可以跳过,回答会更加关注产品和体验层面。

  OK,让我们先从一个词开始 —— 革命性产品

  今天,既然汽车将发生变革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那就先从变革性产品的本质开始聊。题主虽然举了 iPhone 4 的例子,但往更远一些想想。乔布斯的偶像埃德温兰德,发明了既影既现的摄影技术,创立了宝丽来,作为最畅销的机型SX-70,折叠便携、对焦和调光简单、所见即所得的取景、立等可取的照片体验。这些都让它成为了一代经典。这样的产品,不是单独技术的巅峰,而是由体验出发,基于技术,形成一个完整商业闭环。

  其实我们在谈到变革性产品的时候,他们身上都有着非常关键的共性,记得Jobs在iPhone一代发布会中,花了大量的篇幅去谈革命性电子产品的本质变化,这里面有三个点,革命性的交互方式——触摸、强大的连接能力——WIFI&蓝牙、生态能力——应用生态。

  这里面举了几个关键的例子,鼠标+图形界面,把计算机变成了个人电脑,降低了准入门槛。而iPod 通过 iTunes 优秀的管理和购买链路。简化了收听门槛,提升了随身曲库数量,以及Clickwheel 及其优秀的交互,把浏览海量曲库变成了极其轻松的事情。其实这些变化不仅仅发生在这里面提到的例子。技术也不仅仅单独应用在一个特定的领域。

  比如以 Apple TV 和其他苹果产品的关系,Click-wheel 的形态也层级出现在电视遥控器上,而随着触摸的逐步发展,我们可以看到控制方式,逐步逐步的转化成从 Macbook 上汲取灵感。每个时代下的每个用户都有着不同的习惯,就像之前提到的宝丽来,在数码相机的大潮之下,即使是非常好的体验,也被淘汰了,今天并不是说,它的体验不好,而是因为数字时代的用户,已经越来越多的通过数字的方式来进行照片的分享和传播,这个在PC互联网时代还不明显,从 Flickr 到 Tumblr 都没能撼动胶片和实体照片的地位,但随着大屏手机的出现,instgram、twitter、Facebook 的流行,用户对于信息(包括)照片的流动性要求更加及时和便捷,原本看似便捷的宝丽来没能跟随时代。

  这句话如果往简单了说,是智能手机加了摄像头打败了随身数码相机。但回到事情本质,智能手机拥有互联网和大屏幕,改变了照片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频度,所以才对需求方产生了进一步的变革需求,逐步提升的摄像头素质,不断的进化,从而打败了更不方便和更慢的随身数码相机。

  而汽车的智能化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汽车的变革是拥有多个维度的,一个是车辆驾驶行为的变革,另一个是车辆使用行为的变革。粗看似乎区别不大,但如果还是拿iPod举例子,大家就能理解了,一个是怎么携带、找歌、听歌,一个是怎么获取歌曲、转化CD、了解新歌信息。对于汽车来说,前者的变革核心当然是自动驾驶,而后者则是车内的体验。可能很多人会说,自动驾驶能理解,而车内体验不就是一块屏幕么?其实不然,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现在的智能汽车,已经能干掉解锁车辆、点火的动作了,比如小鹏汽车从G3到P7都没有点火按键,而 Model S 使用了电吸门技术,把拉门和关门动作都省掉了。这些技术在燃油车时代就已经存在很久,但因为一直是各自为政,缺少一个整体性的规划,体验上的差距是巨大的。

  其实回到一个问题的根本,多年的汽车行业,一直都没有解决上面类似相机碰到的问题,在一个连笔记本和电视机都开始用触摸屏,手机恨不得侧面、背面全是触摸屏的时代,汽车并没有思考自身和互联网的关系。当然,这里并不是说触屏是适合汽车的,因为移动互联网,大多都是碎片式和沉浸式体验,典型的例子就是抖音,15秒的沉浸时间,不适合立刻换一个,类似的体验在3秒不关注路况就能车毁人亡的交通领域是有明显问题的。这里的本质冲突就是L4自动驾驶来临之前,体验的鸿沟如何去填补。

  对于这个问题,不同的汽车厂商有着不同的答案。有些选择了“你说我没有,我就多给你看”,有些选择了“我自动驾驶做得好,你尽管用。”,当然也有“你说了算,我投降。” ,其实从体验的角度来说,无论是滥用、照搬和投降都不是最佳的解法,作为一个负责产品和设计,以个人观点来说,我对目前行业内大规模使用触摸屏的方式是不认可的,更负责任的方式,应该像 Apple TV 的设计者一样,重新思考技术应有的应用方式。

  如果我们放眼技术,可以在非注视情况下完成复杂操作并且有足够功能容纳量的,可能只有语音了。这似乎也是车载行业中大家都在大力发展的技术,但如果我们再深度思考一步,语音交互本身也是有自身的问题的。我们这里甚至可以先抛一个结论,目前的车载里,还没有一个能满足“交互方式”这个定义的。为什么这么说呢,作为一个交互方式,有几个点是必须要解决的:

  1. 最本质的 —— 功能覆盖面,今天我们使用电脑,没有任何一个操作是不能用鼠标+键盘做不到的,使用智能手机(特别是全面屏加全屏手势),也没有任何一个操作是不能用触摸做不到的

  2. 最核心的 —— 操作效率,在PC上星际争霸选手疯狂的APM值,以及现在大家越来越多使用手机购物而不是打开电脑,这些都是因为这些交互方式有着超出上个时代的效率。

  3. 最基础的 —— 学习成本,如果说当年三年级小朋友就能学会用鼠标打星际的话,现在一年级的小朋友就能在写完作业之后,带你上王者。一个足够低的上手门槛也是交互方式必须的。

  我们一起把眼光放到主要以语音作为唯一交互方式的产品 —— 智能音箱,你会发现有一个特别明显的趋势,智能音箱,不在是“音箱”了,大家越来越多的在音箱上加上了屏幕,这是为什么呢?我觉得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这些音箱拥有着大量的内容和功能,用户完全不知道它的边界和范围是什么?这是作为泛人工智能来说最为人诟病的一点,就是“缺乏共识”,怎么理解这个共识呢,我就拿知乎的问答体系来做例子。比如现在这个问题,谈的是智能汽车,作为提问的人、回答的人、还有正在看问题的你,我们三者之间是有一个明确的共识的,就是我们的核心讨论为汽车和智能,你在这个题目下面是不会看见挖掘机技术为什么蓝翔比较强这样的回答的。这个共识尤为重要,因为这会极大的降低用户试探成本和失败后的挫折感。再举一个例子,同样是泛人工智能,我们会发现最近越来越多的电话推销AI和淘宝客服被诟病的就没那么严重。因为这两者和用户无形之中已经建立了共识,前者是推销的内容,后者是围绕某个商品或者某个交易。回到智能音箱本身,我相信大家比较容易建立可能就只有音乐、智能家居控制、倒计时这种最最基础的共识。而车载语音也是这样,到底语音可以控制什么?我们想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

  其次,所有的语音交互都存在着一个通病,就是大量的二次确认,“把空调风量调到2档”“好的,空调风量调到2档了”这种做法,是生怕用户的指令没有被理解识别和正确执行。但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而且无法回退、无法修正。这个在PC和智能手机上是极其罕见的,往往只有在做严重不可逆操作——例如删除文件的时候才会出现,而在语音交互领域几乎成了约定俗成的方式,当然,这是大家站在输入和输出必须是同一类型信息的惯性思维下,所做出的设计,没错,但可以更好。在智能音箱上所增加的屏幕,某种意义上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实时的显示语音转文字的内容,实时的给予读懂指令后的反馈。甚至在某些时候可以切换到触摸的方式,去进行交互。但,如果我们站在更加智能的角度去看,如果和一个多年熟悉的朋友,说一些相互之间的密语暗号,有时候是不需要反馈的。因为已经建立了大量的默契,或者说这些反馈可能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智能汽车和用户之间,如何去建立这种高效而有默契的体验?也是我们一直尝试回答的。

  最后,学习,今天的语音学习成本是很高的,要做到成功率需要依赖大量的人工泛化。也就是把用户对于一个指令的可能说法,无限的枚举出来,行业内的人都戏称为,“有多少人工,就有多少智能”。某个角度来说,这个说法是对的,因为用户对一个指令的说法,有非常多变化,并且在不同的地域甚至不同的家庭都有各自的差异。这种差异是比较难被理解和继承的,起码在今天的技术下是如此。所以,目前大家比较通用的做法是做一些指引和引导。在用户下达指令和指令失败的时候,学习更多正确的指令和方法。这个也是让用户逐步熟悉一个系统的好方法之一。但,是否有更好的方式?我们还是举鼠标和触摸屏的例子,鼠标是一个需要学习的交互方式,而触屏不是,今天一个一岁的小孩在看过大人使用iPhone后,可以很轻松的学会一些解锁和滑动切换图片这样的操作(不能操作界面,更多的是不识字的原因),所见即可得的Touch,学习成本是很低的。如果语音需要再进一步,成为核心交互模式,相信能让牙牙学语的小朋友也能轻松上手,会是关键。我们正在试图回答这个问题。

  当然,不可否认,在多人乘车的情况下,会有很多问题,即使是我们通过声源定位的技术,可以抑制其他位置的杂音,可以完全避免“闭嘴,你吵到我用TNT”这样的情况,但在其他用户在场的情况下,克服心理障碍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但小鹏汽车的语音大牛们,希望用上面视频中的尝试来解答前面提到的问题。

  1. 通过GUI来和用户达成共识,界面中所有的元素都可以被语音控制;

  2. 通过GUI来实时反馈,并极大可能的提升效率,比如尽可能的减少语音回复,基本不重复用户指令,一次唤醒后,一定时间内可以持续的下达指令,极大的减少网络和本地时延。目前的结果是1分钟20多个指令,这将把语音往交互方式的角度再多推进一步。

  3. 如何解决用户的学习曲线,我们正在研发过程中。稍晚解密,

  第二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智能;

  车内除了自动驾驶常常被冠名成智能之外,还有一个词被反复的提到过 —— 智能驾驶舱。但如果再深问一步,什么叫智能驾驶舱的时候,目前的答案是不确定的。似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有些汽车品牌往车内放了大量的屏幕,似乎科技感 = 屏幕数量,当然还有大家喜闻乐见的HUD,不仅实用,还和飞机有一定的关联,当然还有更多有趣的尝试,比如全息投影。这些尝试固然给车辆增加了很多“智能感”,但如果我们希望探寻本质,就必须更深一层去思考这个问题。

  我们回到车辆最终的本质,它其实只是一个独立移动的空间,用户通过各种方式输入操作,控制车辆按照自己的意愿行进。但如果再往深想一层,从内部、外部、输入、输出四个维度去思考。外部的空间、车辆、行人、空气、道路、内部的乘客数量、状态、温度、乘员状态,都可以成为给予汽车的输入,而车辆的内外部灯光、音乐、导航、门锁状态……都可以成为汽车的输出。智能手机之所以成为智能,是硬件的抽象化和能力的无限拓展。就像我们既可以用摄像头拍照,也可以用它扫二维码,也可以做实时翻译,还能结合AR算法测量空间距离。汽车的智能也会如此,而智能的也不仅仅是驾驶舱而已,而是整个车辆根据场景,智能的响应。

  比如我们做了一些小小的尝试,P7的空调和声音,有几个智能副驾模式,在副驾没有人时,副驾的出风口会自动关闭,降低出风的噪音和节约一些能耗,整个音场也会更加偏向主驾多一些,如果副驾有人,音场便会更加均衡的照顾到多个用户,而有音乐头枕的用户,更可以自动进入头枕私享模式,导航的声音会进入到头枕里,不干扰副驾收听音乐。这些智能,是从用户本身出发,把副驾这个个体的存在做为了整个系统的输入,实现了多个更加自然和智能的功能体验。

  另一个有趣的例子是小鹏P7的灯舞能力,这只是一个娱乐功能,但我们把音乐作为了input,把外部灯光作为了 output,创造出的体验也是非常有趣的。而且在之后的演化中,多辆车辆协同展示也变成了可能,这让车辆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如果汽车终将成为一个移动的空间的话,那么将软件和硬件的能力充分融合就是一个必然,而通过数据的能力,让软件可以将硬件能力进行场景化的控制,是这个变革的核心,而且,硬件的能力也变得不再单一,可以传达出不同的信息。比如P7的氛围灯在多个场景下都会有所联动,不单单能响应音乐进行律动,还可以在调节空调时展示温度状况,在自动驾驶情况下,更可以作为预警的渠道。整个汽车空间,也变成了可以接受和传达信息的媒介和载体。

  再回到一个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车载系统不能是CarPlay?

  大家可以想想 Tesla,如果CarPlay是正确答案,特斯拉为什么要自己费那么大力气,在 Linux 上硬生生写出一个车载系统来?其实答案也很简单,如果我们退一步看,车内的“操作系统”不是一个,而是三个,一个是域控制器,掌管车身电子,一个是自动驾驶域,掌管视觉识别和行为控制,一个是智能驾舱域,也就是我们常规指的车载系统。从终极形态而言,如果冰山在水面之上HMI部分,在L5实现之后,应该是可以被忽略和替代的系统。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我们都不可避免的要人工控制车身、随时接管车辆,而大家认为的导航、音乐功能,从本质上来说,对车的变革是没有太大的意义的(这里不含地图,原因改天可以展开聊)。所以这也是为什么一个CarPlay是无法做到在安全可信的前提下,完成这些深度整合后的控制的。

  或许,会有人挑战,说为什么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系统,这样的一个系统能带给人们什么样的便捷?如果我们跳开做PAD的思维,将车在脑海中变成一个奔跑智能空间的话,相信会有不同的答案,我们也在做一些类似的尝试,比如服务和场景化的能力与自动驾驶以及车辆状态结合会有什么样的变化?但我们相信这只是一个开始,如果依赖所有人的力量,智能汽车的变革过程将会更加有趣和多姿多彩。

  因为未来的车OS,会是一个能实时连接和感知在线、车辆、乘员,具备视觉、AI能力的一个OS,是能够真正帮助用户,把拥有车辆、使用车辆变得更加简单的OS。

  我们在影视作品中,都有着大量探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的伦理和存在价值的话题,就像西部世界、银翼杀手、her,我们所期待的智能,可能是能像这些作品里的角色一样,懂人心有情感,但这一切都还只是开始,在这个智能汽车的变革浪潮中,我们还只是一步步的把机械臂转化为机器人,但最终,我们会迎来一个更加美好的将来。

  须知iPhone4的成功不全是产品的功劳。3G的商用普及,玻璃、电池、摄像头cmos、屏幕、芯片以及iOS等等技术共同进步叠加造就了划时代的产品。

  智能汽车要出现类似iPhone4这样划时代的产品必须要有相应的“时势”。

  其实要论划时代意义,初代iPhone要比iPhone4意义更大,但初代iPhone所处的2007年缺少时势。

  那时3G网络刚刚由概念开始转型商用,手机界大佬还在深耕自家的半智能系统塞班Symbian。而google还不是“二少”掌权,Android此时还未降生,印度仔“劈柴哥”还没加入这个未来巨头。

  这样的“时势”注定没有英雄。但英雄的种子此刻正在酝酿破土萌芽。iPhone诞生,Android诞生。此时的诺记和塞班正强大。

  如同现在智能汽车的“时势”,目前看似乎很难出现英雄。充电设施建设不充分移动网络5G还未商用普及网络速度远不足以支撑移动互联传感器技术不够精密云服务不够成熟电池能量密度不够、电池寿命不够智能技术目前还很智障

  各种各样的外部限制条件,让我们觉得智能汽车似乎只能是个梦。

  iPhone4的成功是从初代iPhone到iPhone 2G,iPhone3G,3GS的连续铺垫,才换来一朝成为“街机”的火爆。

  智能汽车再忍耐些,只要认真在造车,只要连续在铺垫,只要赢得过时间,我相信智能汽车划时代的产品一定会出现。

  划时代的产品一定不是突然出现,一定是有着十年沉淀,有着十年忍耐,有着十年创新才能实现的。

  未来的成功,一定属于当下在耕耘的那一家。是理想、小鹏、蔚来还是威马?

  如果将人类努力对私人交通出行工具的改进分为两种。

  一种改良派,一种革命派。

  那么,新能源汽车对于燃油汽车的替代只能算是改良派。而智能汽车的出现,我会称之为革命派,当然这两者并不对立,只是表征改变力度大小不同。

  新能源,无论是电能、氢能还是其他类型新能源,都是传统动力在面对环境资源压力之下另寻的一种出路,是被动寻找出路的结果,并不是一种完全主动从用户需求出发的解决方案,即便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使用体验的改善,但是抛去环境资源问题不看的话,仅从消费者使用端来看,其并非是一种进步。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只是新能源技术路线的诸多现存难题,是有望通过业界的共同努力去解决的,只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其未来很有可能实现预想中的美好,消费者使用体验及社会环境达到双赢,实现彻底的可持续发展,但是其仍有不确定性。

  称之为改良派,是因为其是在环境压力下被动作出的改变,其压力今天并不能完全化解,而是依赖于明天,但是方向是可行美好的,只是存在不确定性。

  智能汽车的出现,我认为是对人类出行的彻底革命。

  虽然智能汽车与新能源汽车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完全在同一个维度,因为一个在工具动力能源上,一个在功能体验上,但是如果将讨论范围放在对人类出行交通出行工具的改造上,我认为两者是可以当作比较的,我们且在这个维度进行讨论。

  科普中国对于智能汽车定义是:智能车辆是一个集环境感知、规划决策、多等级辅助驾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系统,它集中运用了计算机、现代传感、信息融合、通讯、人工智能及自动控制等技术,是典型的高新技术综合体。

  我对智能汽车的理解是两点:

  第一、安全、舒适、高效地解决了个人点对点的出行问题

  第二、在解决过程中提供了诸多的附加值,例如办公、学习、娱乐、医疗等等。

  这种变革是革命性的,为什么?

  因为其彻底打破了整个人类交通出行生态,出行价值和人车关系发生了彻底的转变。

  从内燃机到新能源,虽然有很多的新的玩家加入,例如动力电池生厂商、电机生产商等,但是依旧是一个以制造业为主要价值重心的产业链,人跟车的关系没有发生任何改变,为了完成从A到B,依旧需要人完全的投入参与。而开车这件事,本就是一项繁重耗费精力的劳动。视觉来源:视觉中国

  但是到了智能汽车时代,一切都会被打破。

  价值重心在产业链上发生转移,从制造业往高新科技转移,从硬件向软件转移,人和车的关系彻底改变,从a到b的过程,不再需要人的参与,人在驾驶中的状态,发生从occupiede到free的转变,脱离了驾驶这项劳动,但是依旧不能脱离汽车这个空间,所以从a到b的这段时间,就给了汽车上的其他附加属性带来了足够的空间,例如办公需求、娱乐需求、学习需求甚至医疗需求。

  所以将来对车的定义就不再是你是一台轿车还是suv,你是100马力还是200马力,而是你是一台办公用车,还是一台娱乐用车,还是一台医疗用车,或者一台多功能用车。

  在智能汽车出现之后,汽车共享会迎来全新的环境,自动驾驶汽车具备完全系统化调配的能力,通过算法平衡系统资源,达到效率最大化,填补私人出行和公共出行之间的空隙,这个空隙是私人汽车和公共交通都不能满足的,例如私人汽车所不能满足的便利性,公共交通不能满足的私密性和专属性。视觉来源:视觉中国

  想想我们现在的共享单车,虽然我知道我一年的共享单车费用早就超过了买一台自行车所花的钱,但是我的需求是我买一台自行车所不能解决的,因为我不能保证我买的自行汽车到处都能跟着我,但是共享单车可以,将来的汽车共享也一定是这样,有空隙就有市场,且是能同时符合社会和个人利益的市场。

  我觉得iphone4这样的产品是有两层意义:

  一是对人性需求的深度挖掘,在消费者还没有意识到自己有这个需求之前,就把满足需求的产品创造出来,以产品彻底征服消费者。

  二是在洞察需求的基础上,利用科技创新实力,创造真正颠覆性的产品设计和体验。这就是先于消费者意识满足需求的产品魅力

  回到汽车上,我觉得在汽车领域要能实现同等意义的划时代,同样要有两层意义:

  对人性需求的洞察,尤其是在实现了自动驾驶之后,人从驾驶着这项劳动中解放之后,会有大量的潜在的需求有待满足,谁能更加充分的挖掘从a到b时间里消费者的需求,将极大决定其成功的概率。

PC端 手机端

Copyright © 2014-2025 265学校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