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宗教源流史》印度耆那教之一:耆那教的兴起与教派
原标题:《世界宗教源流史》印度耆那教之一:耆那教的兴起与教派
印度耆那教之一:耆那教的兴起与教派
耆那教是公元前6 ~5 世纪在古印度兴起的一种苦行主义宗教,被佛教列为百家争鸣中的" 六师" 之一。" 耆那" (Jaina)之意为战胜(情欲)者,因该教之教祖称为" 耆那" ,且为该教信徒修习与追求的目标,故名。由于该教极端苦行主义的僧侣实行裸体,称天衣派,故佛教经典称他们为" 裸体外道" 、" 无惭外道" 、" 尼乾外道" 等。
(1)大雄与耆那教的兴起
耆那教的奠基人为筏驮摩那(约公元前599-前527 年),成道后被信徒尊称为大雄,意为伟大的英雄。他与佛陀是同时代人,但较其年龄为大。
据耆那教传说大雄仅是该教的第24代教祖(即耆那)。其历代耆那均出身于刹帝利种姓。神话传说其第一代耆那名利沙婆是阿踰陀国的王子,生卒年代不可考。其第23代教祖巴湿伐那陀为历史人物,据耆那教经典记载他生活于大雄以前250 年(约公元前9 世纪),亦为一小国王子,青年时代曾充武士与羯陵伽人作过战,于30岁出家为苦行僧,得道后,允许僧人穿衣服并提出四戒,即不杀人,不妄言,不偷盗,不蓄私产。所以佛教与耆那教经典均未把大雄说成是创教者,而仅是复兴者与改革家。佛教经典仅认为耆那教是一种著名的外道,亦未说它是一种新宗教。
大雄在汉译佛经中称其名为尼乾陀.若提子,意译为解脱或不受束缚者,约于公元前599 年生于古印度拔祇(又译弗栗特)国首都吠舍离附近的村庄。他是该国坦特罗部族的王子,刹帝利种姓,曾结婚生有一女。其父母均为虔诚的苦行派,大雄30岁时,他们经苦行双双饿死,遂立志出家苦行。他开始在西孟加拉漫游,衣服破烂后,即裸体行乞,忍受了许多迫害与侮辱,在困难的条件下苦行修道12年,于42岁终于获解脱成道。此后他以耆那的身份传教,并组织教团,对传统的苦行派进行改革,游方传教30年,据传有11名大弟子。在此期间他与当时的国王,如瓶沙王、阿阇世有所接触,亦与佛教徒进行过辩论,但从未与佛陀相会。约公元前527 年,他逝世于王舍城附近,终年72岁。
(2)天衣派与白衣派
在大雄时代及其逝世后,耆那教内部,由于对裸体与着衣的看法各异,以及对大雄七谛说的具体理解不同,逐渐发生了分裂,先后经历了约600 年,直到1世纪,始有经典与文献说明,耆那教最终分裂为两大派,天衣派与白衣派。
实际上,这一分裂早在大雄时代,即存在着分歧。大雄在世时曾以裸体行乞为生,但有些僧团认为裸露全身是不道德的,而加以非难,并且提出,耆那教的第23代教祖巴湿伐那陀允许其信徒穿一条下裙和一件上衣。所以很可能在大雄在世时即存在两派。大雄去世后,其第二代弟子贾姆布即不实行裸体行乞之规定,改穿白衣,由此出现天衣派与白衣派的迹象。此后数百年间,由于地区、传承之不同,对戒律理解的分歧,最终导致了分裂。白衣派对大雄的戒律在执行中较为灵活,允许僧人穿衣,可保存14种生活必需品,不歧视低种姓及妇女,在宗教上人人平等,不出家的世俗人也能得拯救等。
而天衣派对此均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大雄主张" 不存私财" 的含意是一切物品,包括衣服在内都不应持有,应以天为衣,以地为床。但在其它教义方面,两派仍保存一致。目前多数的天衣派僧侣亦穿普通服装,仅少数苦行者仍裸体,但在外出时,也以一大块布包住身体。
耆那教除有教派之不同外,尚有僧人与世俗信徒之区别,以上戒律主要是对僧人的要求,至于一般信徒并不要求全部遵守,对他们的要求是不杀生、不妄语、不偷盗,第4 戒不奸淫改为不邪淫,第5 戒不存私财改为不贪婪,可以有私有财产。但在职业上不允许从事农业,因为务农就会杀死虫蚁,所以后世的耆那教徒均从事工商业活动,家资富有。
耆那教在大雄时代及其去世后流行于摩揭陀国,但信徒远不及佛教徒众多,也未被视为正统宗教。不过它同样受到了国家政权的保护,阿育王铭文中说明,要求宗教监督官要关心耆那教徒,以后的国王亦有此类铭文,说明他们在古印度社会中可能受到排斥,不然何以国王屡次下令" 关心" 与" 保护"。约于公元前4世纪由于北印度发生严重旱灾,耆那教的一个教团前往南印度,传播于泰米尔地区,至公元前传入锡兰。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