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电影《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这是一部非常唯美,震撼,值得回味的作品,有很多相互呼应的地方,也充满了隐喻,越回味越有味道,是一部难得的伟大的电影。

  说说我的理解。

  1.首先一开始作家反复强调,说干爹介绍PI他有一个能让他相信上帝的故事。所以这是一条主线,是关于信仰的,信仰到底是什么?信仰不是你相信什么神,而在于你相信有什么力量能够帮你度过残酷的现实,支撑你的信念,相信你的坚持。信仰和现实的关系,信仰来源于现实,高于现实,指导现实。

  2.老虎名字为什么叫“理查德·帕克”?理查德·帕克是一桩真实吃人船难故事中的17岁主人公的名字。1884年,Mignonette号沉没,4名船员被困在南大西洋,除了3名船务人员,还有个名叫理查德·帕克的男仆。漂流中,3名成年船员理性泯灭,杀死了帕克,分食他求生。在英语一些语境下,“理查德·帕克”常和海难联系在一起,意味着漂流、自相残杀。所以老虎其实就是PI真实经历的隐喻。

  3.关于选择:3.1. PI的干爹用巴黎游泳池的名字给PI起了类似英语Piss小便的名字,使PI的成长过程受尽嘲笑,但是PI选择把自己的名字改成了PI,并背了数千位圆周率,表现出了PI坚韧的性格。而海面平静唯美又充满绝望的景色和游泳池的唯美形成呼应和对比。

  3.2.PI从小从母亲那边继承了对宗教的浓厚兴趣,从印度教到基督教,到伊斯兰教,PI不停地在追寻生命的意义和自然地相处之道,妈妈受过高等教育却驻信印度教,爸爸相信科学,而妈妈觉得爸爸说的几百年的科学远远超过几千年宗教的成就也是对的,父亲在PI喂养老虎上对PI进行的现实的残酷的教育,两个强烈的冲击最终让PI在海上度过了228绝望的漂流。所以科学和宗教信仰并不矛盾。

  3.3.PI最后的选择是用一个梦幻的童话代替残酷的现实,最后老婆两个孩子一起过着平凡幸福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信仰。信仰不是你相信什么神,而在于你相信有什么力量能够帮你度过残酷的现实,支撑你的信念,相信你的坚持。

  少年屁是我看过的唯一一部由印度人主演,但从头到尾都没有人突然跳出来载歌载舞的电影。

  

  《少年派的奇幻漂流》:活着的野兽还是死去的好人

  几年前我在美国访学时,有很多机会被传福音,每次在我百般抵抗后,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总是:“你怎么能不信呢?”在那一刻,在信徒们悲悯的眼神中,我一定是一个被神遗弃的可怜人。很对不起他们的是,对于一个死硬理性派来说,即便是皈依,也得必须给个理由。我想反问的是:“我为什么要相信,如何‘选择’去相信?”

  那一段被传福音的经历可以部分解释我喜欢《少年派》的原因,这部影片虽然未必给出让我满意的皈依理由,但至少它做了这样的暗示:信仰并非无理由的皈依,而是一种主动的选择。

  虽然很多人似乎不这么看,但我还是觉得《少年派》无非就是一个关于信仰的故事:我们如何获得信仰,以及人性中帮助我们获得信仰的“灵性”如何面对人性中与信仰相悖的“兽性”?

  少年派原本是信徒,但他曾经失去信仰。虽然我们很难知道少年派究竟是在什么时刻失去信仰的(因为我们不知道他的经历的真实细节),不过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下的经历对一个人的信仰会有怎样的触动:

  暴风雨,货船沉没,少年派、母亲、厨师和水手成为救生艇上的幸存者,食物很快短缺。水手腿断,在截肢手术后,厨师用水手的断腿做鱼饵钓鱼。很快,水手死亡,厨师将水手肢解后晾干作为鱼饵和直接吃的食物。后来母亲与厨师起争执,母亲被厨师杀死。后来愤怒的派将良心有愧的厨师杀死,并将厨师肢解晾干,靠吃厨师的肉存活。吃完厨师的肉之后,派继续吃母亲的尸体与尸体上的蛆维生,直至获救。

  在漂流中,派遇到过另一场暴风雨,他向着神呼喊,我的家人都死了,我把一切都献给你,你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至少在这一刻,派的感悟与《一九四二》的牧师安西满有些相似:如果上帝真的存在,为什么我还会经历这样的人间极恶?——信仰在人间地狱里崩塌。

  接下来,派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重新获得信仰?

  《生命之树》之流的福音电影告诉我们说,你只要去相信上帝就好了,或者退一步说,你一开始不信、彷徨,然后看见一些相信上帝的人最后得了幸福喜乐、得了救赎,你自然就会感悟,随后加入信众的行列。总归,建立信仰其实并不需要理由,要么自始而然,要么中途顿悟,信了就好。

  《一九四二》里的安西满后来的经历似乎就是如此。神父告诉他,任何时候都不应该质疑上帝,于是圣歌、祷告……,重拾信仰。只不过这些手段在一个心理咨询师看来也许更像是廉价的精神麻醉,而非建立信仰。

  少年派后来的经历则是这样的:

  获救后的少年派编了这样的故事。他说,一开始只有自己和几只动物幸存了下来。在故事里,厨师变成鬣狗,母亲变成猩猩,水手变成斑马,食人的经历变成了一座漂浮在大洋中的食人岛,被切割成一片一片晾在救生艇中晾干的人肉变成了沼狸。而少年派自己,分裂成了少年派和孟加拉虎理查德帕克。

  在这个故事里,少年派和理查德帕克到底代表了什么?

  派后来说,对理查德帕克的警觉让他在大海上存活了下来,那么理查德帕克就是“危险”本身了。而这个让派感到危险的东西既是从派自己身上分裂出来的,又是派之前并没有意识到的,而且在苦难过去之后又似乎再次离开了它。

  这个危险的分身,就是派心中兽性的本能。

  完整的灵魂分裂成了灵性(少年派)和兽性(理查德帕克)。

  我试图在脑子里搜刮一些用来描述理查德帕克象征意义的词,最后发觉最合适的是一个老掉牙的概念,那就是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中的“本我”。(而那个分裂之后的少年派自己则是“超我”。)

  理查德帕克是少年派身上所有求生本能的象征。

  这其中有为求生存而躲避危险的趋利避害本能——在母亲被杀时,派的恐惧取代了勇气。

  也有面临威胁时爆发出的巨大攻击本能——派最终杀死厨师。

  而这其中最不容易在文明世界中暴露却又蕴含最强大能量的,就是饥饿时不择手段寻找食物以延续生命的本能,在这强大的本能驱使下,即使最不可触碰的道德禁忌也被轻易突破,例如包括吃食同类(甚至是吃食亲人)。

  “人相食”,在漂流中,派看到的是自己身上的求生本能展示出的巨大又令人畏惧的能量,而这股让他恐惧的能量与他心中应该有的灵性完全背道而驰,这股能量让他完全沦为野兽。

  而救生艇上那个被理查德帕克威胁、又试图去驯服它的少年派,则是他心中灵性的那一部分。或者用弗洛伊德的话来说,是人的“超我”,人心中代表道德、良心的部分。

  坚守灵性,他才是一个人。而只有顺从兽性,他才能生存。他该如何抉择?

  所以在我看来,《少年派》的主题就是人心中的灵性与兽性的冲突。

  有人说《少年派》的故事可以做多重解读,每一重解读中可以反映出人性的某个侧面,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罗生门》。我不这么认为。吃人的故事为真,老虎的故事为假,再明显不过。

  也有人说《少年派》讲的是一个经历苦难的少年用一个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慰藉自己的心灵以逃避痛苦的故事,所以《少年派》是李安版的《潘神的迷宫》。我也不这么认为。《潘神的迷宫》中的小女孩幻想出来的童话故事可以说是苦难中下意识的被动逃避,而少年派在获救后接着要做的,却是一种主动的抉择。

  在我看来,与《少年派》最相像的作品应该是一部看上去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杜琪峰和韦家辉的《大只佬》。

  片中刘德华饰演的大只佬也曾失去信仰。表面上看来,他失去信仰的原因是女友被残杀后看见了因果,然后就“当不成和尚了”。

  看得见因果怎么就当不成和尚了呢?这背后真正的原因是借张柏芝扮演的李凤仪之口道出的。李凤仪的前世是个日本鬼子,日本鬼子杀了人,李凤仪就要死。李凤仪说:“这样公平吗?”——是的,完全不公平。大只佬心里明白这点,因此再也当不成和尚,因为他看见了因果背后的不公,而一个被信仰的对象不应该是不公义的。

  大只佬后来的经历是这样的:人性中兽性的一面随着李凤仪的被杀而爆发,眼见新的恶因又要种下,心中的灵性却在此时显现。如果心中有佛,你就可以不去种下当下的因,虽然对旧的恶因带来的不公无能为力,却可以因为信仰而不去种下新的恶因。心中兽性的一面被灵性的一面取代,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不过,这是一种皈依,还是一种选择?在我看来,这里的信仰,是选择用心中的灵性来取代兽性,而不是无理由的皈依。所谓佛性,其实是相信自己心中的灵性终会取代兽性。

  在大只佬这里,灵性战胜了兽性。

  而少年派如何面对心中灵性与兽性的冲突呢?

  ——他将一个兽性的故事,转变成一个充满灵性的童话故事。

  在影片中,成年后的派与作家有过这样一段对话:“你更喜欢哪个故事?”“我更喜欢老虎的那个。……”“对,所以你追随上帝。”

  对,兽性还是灵性,这其实是一个选择。派面临的问题和大只佬一样,眼前兽性的事实已经发生,但接下来的路怎么走,选择却在自己,是在兽性中沉沦,还是坚信灵性必会复苏?心中有灵性,因此可以选择相信上帝。或者反过来说,因为相信上帝,所以相信心中的灵性一定会复苏。对上帝的信心与对灵性必存的信心其实就是一回事。心外无物。

  但是少年派对待兽性的态度与大只佬又是完全不同的。大只佬心中的佛性被唤起,兽性随之不复存在。因此佛性被唤起的那一刻起,大只佬就不再是“人”。

  少年派获救的那一刻,兽性也同样离他而去。但《少年派》的原著中是如此描写他当时的心情的:“我像个孩子一样哭起来,不是因为我对自己历尽磨难却生存下来而感到激动,虽然我的确感到激动。也不是因为我的兄弟姐妹就在我面前,虽然这也令我非常感动。我哭是因为理查德帕克如此随便地离开了我”。

  在理查德派克消失在丛林之前,派以为它会回过头来看他一眼,好让他对它道别。可理查德派克却头也不回地走了,一去不返。文明的力量是如此强大,以至于一旦身处其中,心中的兽性便被重新压抑得无影无踪,再也不会以那样清晰的面貌展现在面前了。《少年派》的原著中说:“我们活下来了,你能相信吗?我对你的感谢无法用语言表达。如果没有你,我做不到这一点”。

  面对自己内心的兽性,派没有用灵性压制它、消灭它、取代它,而是对它心怀感激。

  派说,那个没有说出的再见直到今天都让他伤心。但其实该说的话早就已经“说过”了。在那场差点杀死派和理查德帕克的暴风雨过后,派让帕克依偎在他的膝头,一同喘息和啜泣,在那一刻,他心中一直争斗着的兽性与灵性就已经和解了。

  于是,《少年派》其实回答了影片《禁闭岛》结尾的那一个“天问”:“Live as a monster or die as a good man?”是像野兽一样活着还是作为一个好人死去?灵魂中的兽性与灵性能否两全?

  《禁闭岛》给出的选择是:消灭自己的灵魂以阻止自己的兽性,兽性与灵性一同灭亡。

  《大只佬》给出的选择是:以灵性取代兽性。

  而《少年派》的选择是这样的:做一个活着的好人,心中住着一只野兽。

  感谢上帝赐予我灵魂,也感谢野兽的本能让我的灵魂延续。

  文:@魏知超

  一点私货,我2020年出版的新书:

  「补充内容」发现还蛮多人喜欢自己这一篇解析的帖子,考虑到题主问的是如何评价这部电影,那我就再更新一点有关评价的内容吧。

  先说一下李安自己对这部电影的解析和评价吧。

  每次有记者问李安为什么总是尝试不同的题材而不是只做同一个类型的电影的时候,李安总是这样回答:我打一个比方,在婚姻关系中要保持忠贞。但是电影没有这个束缚,你可以尽可能如你意愿地去尝试新鲜感而不用受到道德谴责。记者问您不怕失败吗?李安回答说:怕,就是因为怕才会去拍。这跟电影中老虎跟派pai的关系很像,派一开始想要杀死这个老虎,但是后来发现,没有这只老虎,他自己根本活不下去,因为太孤独了。

  好莱坞希望还是像普通商业片一样做成一个简单套路的冒险片,讲一个男孩如何在海上漂流,如何独自生存,如何与猛兽抗争,最终获得胜利的故事。但是李安觉得,其实在讲完这个故事的同时能够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过程里面的心灵和信仰的因素,对故事有一个体会也是很重要的。(在好莱坞,电影内核的简单化程度是衡量一部电影是不是卖钱的很重要的标准,过分重视内核的阐述的电影就会被归于文艺片,而文艺片在好莱坞是不太会能得到大投资的。于是李安很长一段时间都没有拿到大投资。)

  …………………………………………………………………………………………………………………… 分割线…………………………………………………………………………………………………… ………………………………………………………………………………………………………………

  [少年派剧情、细节、隐喻全解析](长文预警、多图预警)

  本帖致力于将自己看出来的本片方面的所有细节、桥段、隐喻以及线索和剧情进行一次详细的梳理。

  少年派中,讲述了两个截然不同的故事。

  我相信,其实绝大部分人都是喜欢接受第一个故事,但是也明白第二个故事是真实的。大家基本都可以看的出第一个故事是派杜撰的,而第二个故事才是切实发生的。

  不同的意见无非就是还有其他两种解释:

  1、认为第一个故事是真实的。

  对于这个观点我表示完全不能理解。

  如果第一个故事是真实的,那么现在的情况就是:第二个故事既不好听、又没意思,还不容易让人在心里上接受,而且还是假的。

  那么,从影片的构思上讲,这个故事出现就完全没有理由,没有意义了。

  有人会反驳我说:有理由啊。因为来调查的日本人不相信第一个故事,所以派只好编一个假的给他们。

  我想说,这个理解完全是局限在影片的故事内容之内的。

  一部可圈可点的电影绝不会 为了剧情发展而发展。换句话说,导演完全可以在讲完第一个故事就结束不就好了吗?又讲一个完全不好听、完全没意思、既不生动又不美好的故事,到底是为了什么?完全没有意义啊。

  有人说:有意义啊。就是为了说明日本人做事很无趣,只有日本人才会这么机械的理解事物,才会刻板的分析实际。

  我想说:李安的情怀大概没有这么狭隘吧。不过,要是硬说李安是为了诋毁日本人,我也没办法。不过,李安最后又安排日本人选择了相信第一个故事。如果是为了证明日本人机械无人情味道,这说不通了吧。

  (有人说,电影最后没说日本人选择相信第一个故事啊。对于这部分观众我只能说,亲,再去看一遍影片的结尾吧。电影告诉你日本人选择了什么,不一定非要用直白的方式“结果日本人还是选择了第一个故事”这么明显的说出来吧。毕竟我们看的是电影而不是影音资料)

  这几张截图是作家听众在最后翻看日本人的记录。日本人说的很明显,他们选择的是有老虎(bengal tiger)的那个故事。

  2、也有人认为影片没有给出具体的答案。影片给出的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选择相信哪一个故事完全由观众自己决定。

  我觉得这个分析倒是有一些道理。因为整部影片都在体现只有听众或者读者或者观众内心接受的故事才是自己的故事。

  但是这也并不能完全说明实际上还是有所发生、有所不发生的。

  关于这一点我的分析就先暂且到这里,因为后面讲其他问题的时候,还会出现一系列的细节会佐证我的观点,所以还存怀疑的读者,请一定耐下心来,看岸芷汀一一切片。

  【奇幻漂流】与【虐心生存】

  (老虎的影子)

  影片用成年派作为讲故事的线索,先讲了幼年派的故事,之后讲了少年派的故事,最后又回到现实,成年派的生活中。

  按理说,应该是先分析幼年派阶段。但是,岸芷汀考虑到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很多读者对幼年时期的各种细节已经记不太清楚了,所以,岸芷汀打算先分析少年派的漂流过程,一边分析一边帮助大家回忆,后面再分析幼年和成年时期的时候,所涉及的问题也是由浅入深,(没兴趣的朋友可以直接看后面也是ok的)大家可以更有印象一点。

  这时候作家要听关于那个可以让他相信god 的故事。

  (我们会讲到那里的)

  从一个典型的渲染式铺陈开始,给人一种其实故事刚刚才开始的感觉(其实影片这时候已经讲了35分钟的故事了)。

  Q1:如何证明两个版本的故事中一一对应的关系?

  派发现情况不妙,马上回客房解救自己的家人,却发现水已经几乎快要灌满了。

  这时候,客房的同道走廊里竟然出现了一匹斑马!这难道不奇怪吗?

  难道货舱里没有被下药的斑马冲破牢笼,顺着楼梯游上来了吗?(冲破牢笼倒是有点可能)

  在被放下之前,船上的人。

  本来在救生船上的中国人,又重新爬上大船,为的是把派弄下来,帮派逃离大船。

  这时候,经验老道的厨子发现救生船再不放下去,就来不及了。于是大喊,让大船上的人帮忙把救生船绳子放下。此时,中国人(也可能是说国语的华人)在大船上,而不在救生船上。

  这时候,由于已经把救生船上的绳子放下了一大截(还没完全放完),于是厨子对上面大喊跳下来。示意让上面的人往救生船上跳。

  这时候原本在救生船上的中国人说(注意,这个地方用的是汉语,前面他跟其他人的对话一直都说英语):斑马,斑马。我想问:斑马想从船上跳下去,他怎么知道的?那时候,斑马可是还没跳呢吧。这么情况紧急的时候,他竟然把关注点放在一匹斑马上。

  在他说完斑马之后,斑马进行了一个小助跑,然后跳了下去。也就是说,并不是斑马有了跳船的意图,被他发现,而其实是他让斑马跳的。

  Q2:鬣狗真的可以和老虎在一起吗?

  影片中不止一次显示,鬣狗是藏身在船的帆布下面的。(上图右下角)

  帆布下面这个空间需要放的东西有:鬣狗、老虎、补给的淡水和饼干。其中老虎和鬣狗相安无事。

  躁动不安的鬣狗有点晕船。

  鬣狗撕咬斑马断了的腿。

  猩猩和派极力阻止,却于事无补。

  岸芷汀本科修普通动物学的时候,多少了解一点,肉食动物在猎食大型草食动物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先将其致死。也就是说,(虽然鬣狗是群居肉食动物)鬣狗应该是先一口咬死这个腿完全不能动的斑马,然后再吃它。

  鬣狗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吃它的腿,而让斑马继续活着。唯一的解释就是,鬣狗没有办法吃活着的斑马的其他部位。

  (还记得,成年派所说用截肢的腿肉来钓鱼吗?其实,直接吃活人,厨子也是做不到的。)

  Q3

  :老虎怎么还没出来?

  鬣狗在帆布底下可以和老虎共处相安无事。

  少年派多次从帆布下面寻找供给,都没有老虎出来瞎晃悠。

  当时在电影院看到这里的时候,我一度怀疑,李安的预告片里面的老虎是骗我的。这都在船上多少个日夜了,(斑马的短腿都腐烂的臭了,招蝇子了)老虎都还没出来。它的镇定剂效果也太好了吧。(如果是镇定剂的效果好,他又是咋游泳上的船呢?)

  猩猩拳打小鬣狗

  被惹怒的鬣狗咬死了猩猩。

  派拔出了匕首,他彻底怒了,向鬣狗发起了挑战。

  语气越来越愤怒。

  于此同时,老虎猛地冲出来。

  一口咬死了鬣狗。鬣狗毫无还手之力。

  说真的,当时岸芷汀在电影院看到这一幕的时候,真的生气了。难道李安留出这么大的bug,就是为了这时候依靠3D效果吓我们一跳吗?这尼玛不是狗血的国产惊悚片的伎俩吗?我当时心里想,要是影片不能给我一个满意的交代,我考虑到李安以前的作品水准,我一定会给这个电影打0分。

  当然了,这都是当时的情形。实际情况是,影片不仅给出了一个满意的交代,而且做出了让我难以名状的感动。

  说到这里,我相信,大家已经完全看的出,动物集体历险漂流记是一个多么满身硬伤的故事了吧。

  老虎的出现的时机,恰恰就是派要愤怒的杀死鬣狗的时机,也就验证了后面所说,冲动之后杀死了厨子。

  Q4:老虎啥时候会出来?

  船上的老虎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状态:在帆布下面的状态和在帆布上面的状态。

  这个设计极其巧妙。

  无疑,这两种状态分别显示了派内心中的欲望兽性 外显和内隐 两种状态。

  前几次老虎出来,每次都交代的很清楚。

  第一次:第一次并不是杀死鬣狗,而是在刚刚上救生船之后。

  这次老虎出现的作用有两个:第一,给后面船中有虎做铺垫;第二,其实派在惊涛骇浪中,被自己非理性的求生欲望所吓到了。他自己上船之后,回忆起自己的求生欲,被自己内心的恐怖吓到了。

  就像不会游泳的人落水,或者是会游泳的人抽筋,在生命垂危的时候,突然有一个人来救自己,被困者会使劲用力的往下按压施救者。这种行为很可能将两个人都置于死地,但是这是一种生理反应式的表现。也就是影片中的内心的猛虎。所以,一般有施救专业知识或者常识的人,都知道,对落水者或者抽筋者的施救要从其身后伸手,一手扼住或者挟住其颈部或者下巴,将其往后拉,一手游泳,一直拉回岸边。(虽然岸芷汀虽然不会游泳,但是考过急救资格证书,而且高分飘过。相比之下,我本科时期的一个名字以龙字结尾的舍友,水性极好,但却因为有一次救人险些被落水者按淹死,从此之后就一直心存恐惧和阴影。哇咔咔)

  第二次:跳奔杀鬣狗

  上面已经解释过了,就不再赘述了。

  第三次:狂吃补给品

  派在船上无意间发现少量补给,然后猛吃起来,这时候老虎出现。

  这说明,派当时极度饥饿,控制不住自己的食欲。想要一口气吃个饱。但是,理智告诉自己,不能一次性吃这么多,要为以后着想,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

  Q5

  :派如何处理与心中的猛虎的关系?

  第一阶段:混乱、绝望和企图扼杀

  派一开始面对自己心中的猛虎,不知如何是好,内心十分混乱,有时企图扼杀内心的欲望兽性,有时有陷入沉思和绝望中不能自拔。

  第二阶段:试图征服或压抑它

  征服或者说压抑内心的猛虎,几乎是完全不起作用的,派明白,看来自己要接受这个现实了。

  第三阶段:屈服于它并满足它

  抓鱼给它吃。

  普通的饼干和淡水是无法满足正常生命需求的。派需要蛋白质。

  于是,他需要吃鱼。

  第四阶段:“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理性的吃鱼肉。

  合理的掌控内心的猛虎。既不完全压制它甚至企图扼杀它,也不毫无条件的满足它。

  吃肉既适度的满足了内心的需求,也同时是在理智的控制之下。而不是毫无保留的满足,或者毫不现实的扼杀。

  Q6:食人岛到底是啥?

  岸芷汀基本同意大家的看法,认为食人岛就是母亲的尸体。

  但是原因解释有一些不同。

  岸芷汀的原因有如下几点:

  1、一些人认为是确有这样一个岛屿让派勉强维持了一下,然后又继续漂流。只是派把它杜撰的很玄妙。

  我觉得这个说法明显说不通。派在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如果确有其岛,没有必要节外生枝,硬生生造出一个食人树和杀人湖。更没必要突兀的给出一个牙齿的强硬细节。

  2、据说,原著中,食人岛指的是中途遇到的一个同样落水的盲人。然后他死后,把他尸体吃掉了。虽然原著小说跟电影,是截然不同的两件事物,但是从线索上我们可以看的出,李安省去了节外生枝的环节,并不是要损失真实性,而是使故事扣的更紧凑。

  3、岸芷汀并不认为派吃了自己的母亲的尸体。派吃的应该是尸体衍生出来的蛆虫之类的东西。

PC端 手机端

Copyright © 2014-2025 265学校教育网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