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在临床医学的前沿

  2021年1月27日上午,北京协和医院名誉院长赵玉沛院士主刀的机器人保留脾血管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Kimura法)圆满完成,这是北京协和医院第1000例机器人手术,也是赵玉沛院士团队完成的第325例胰腺外科机器人手术。

  

  ▲赵玉沛院士(左一)主刀的机器人保留脾血管的保脾胰体尾切除术。

  

  ▲来自基本外科、泌尿外科、麻醉科、手术室等的北京协和医院机器人外科团队合影。

  患者于女士年仅35岁,体检时发现腹膜后肿物,与胰腺、肾上腺、胃的关系均密切。于女士的母亲、姑母都曾是胰腺癌患者,全家得知这个情况后,都陷入无尽的担忧。“2014年,母亲就是在协和接受的手术,病理诊断为胰腺癌Ⅱ期。医生告诉我们平均生存期是一年半,可是母亲术后又与我们相伴了三年多,这多亏了协和多学科团队长期的精心治疗和管理,我们心中一直铭记着对协和的感恩。”于女士说:“我这次住院非常幸运,赵玉沛院士亲自为我手术,术前术后四次来病房看望我,他是那么的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我心里满满的全是信任、踏实和温暖!幸运的是,我保留了脾脏,病理诊断也是良性的,恢复期一天比一天状态好。对比当年母亲术后裹着纱布的情形,我切身体会到了技术进步给患者带来的好处。”

  机器人手术开启了微创技术的新篇章,具有划时代意义。手术时,主刀医生坐在操控台前,面对放大10倍的高清3D图像,通过手动控制器操控具有7个自由活动度的机器人操作臂来进行手术。机器人操作臂能过滤术中人手颤动,且活动范围远大于人手,许多传统腹腔镜手术无法到达的角度、难以缝合的深处都能更轻松地完成。有了机器人的辅助,对医生来说,意味着延伸的“手臂”、更灵巧的“双手”和更精准微创的操作。对患者来说,意味着缩短的手术时间、更小的创伤和更高的疗效。

  北京协和医院胰腺外科历史悠久、成果显著。中国现代外科学重要奠基人曾宪九教授1951年完成中国首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Whipple)。赵玉沛院士团队的胰腺癌综合诊治方案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项目、胰岛素瘤诊治体系的建立与临床应用项目先后获得2008年度、2016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51年,曾宪九完成的中国第一例Whipple手术的病案资料和手术记录。

  北京协和医院是国内最早开展机器人手术的医院之一。自2012年8月赵玉沛院士完成协和第一例胰腺机器人手术以来,机器人Whipple、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等高难度手术成为协和的常见手术。作为国际国内最大的胰岛素瘤诊治中心,协和已完成超过150台机器人胰岛素瘤切除术,居世界领先水平。

  

  ▲手术前,赵玉沛院士团队阅片。

  在赵玉沛院士的推动下,北京协和医院多学科团队积极探索机器人外科技术的临床应用。泌尿外科纪志刚主任、基本外科戴梦华教授手术例数过百例。机器人辅助手术应用范围不断拓广,袖状胃切除术、根治性全胃切除术、根治性结直肠癌切除术、肾部分切除术、肾输尿管全长切除术、前列腺癌根治术等蓬勃开展。机器人手术的麻醉和护理专业队伍也不断壮大,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掌握机器,利剑在医生手中。2020年起,协和联合全国多个胰腺外科中心,进一步探索、推广包括达芬奇机器人辅助的微创胰体尾切除术治疗胰体尾癌的安全可行性及潜在优势。多项前瞻性、回顾性研究正在不断提高手术的安全性、有效性,推动机器人技术的规范应用,让医学创新更好地服务患者,解除病痛。

  图片/孙良 病案科病历资料查阅

  编辑/王敬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