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

  【摘要】在动荡不安的汉魏之际,社会充满了各种学说、思想。此时出现了一位人物,他继承了过去的儒家思想,而又融进了人民希冀的自然清静之道,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学术纪元——魏晋玄学,此人即是何晏。何晏身处在儒学与玄学的交侵时代,他本人的思想就以儒玄融合为特征。

  【关键词】玄学何晏儒学

  在动荡不安的汉魏之际,社会充满了各种学说、思想。此时出现了一位人物,他继承了过去的儒家思想,而又融进了人民希冀的自然清静之道,从而开创出一个新的学术纪元——魏晋玄学,此人即是何晏。何晏身处在儒学与玄学的交侵时代,他本人的思想就以儒玄融合为特征。这一点,在他的文章中可以明显见出。像《无名论》、《道论》这样的文章,偏向呈现道家面貌,像《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奏请大臣侍从游幸》等文则较多呈现其儒家品格,何晏是正始玄学理论走向成熟的最初代表人物。其政治与学术思想虽具有较浓的道家痕迹,但他的思想主流还是儒学;在将道家哲学引向具体社会生活实际的时侯,对体用关系的理解在理论上则失于浅近粗疏。名教与自然分立两端的外在反映,是何晏分裂的双重人格,即一面参与曹爽集团饮酒作乐享尽荣宠,热衷于色利禄等世俗事物,一面又希望超脱尘世寻求自由逍遥的玄远之境。

  据《隋书·经籍志》,何晏著作有:《乐悬》一卷,《孝经注》一卷,《官族传》十四卷,《魏晋谥议》十三卷,《老子道德论》二卷,《老子杂论》一卷(自注:何、王等注),《何晏集》十一卷,《集解论语》十卷。《旧唐书·经籍志》只载有何晏三种著作:《论语集解》十卷,《魏明帝谥议》二卷,《老子道德论》二卷。这些著作今大都散佚了。

  根据清人严可均辑录《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何晏文今仅存十四篇:⑴《景福殿赋》、⑵《奏请大臣侍从游幸》、⑶《祀五郊六宗及历殃议》、⑷《明帝谥议》、⑸《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⑹《韩白论》、⑺《白起论》、⑻《冀州论》、⑼《九州论》、⑽《无为论》、⑾《无名论》、⑿《论语集解叙》、⒀《瑞颂》、⒁《斫猛兽刀铭》。其中第⑶、⑷、⑼、⑽、⒀、⒁这六篇,都仅存极少的片断;其他的文章,除《景福殿赋》、《论语集解叙》外,似也均非完篇。严可均的辑录尚有遗漏,如《列子·天瑞篇》张湛注引"何晏《道论》",即未能收录。此外,宛委山堂本《说郛》卷六十一还载有何晏《九江志》一卷。

  何晏的诗歌,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录有何晏《言志诗》三首(残一)。

  《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是维护儒家礼法;《奏请大臣侍从游幸》是臣子对在上位者的规劝讽谏;《韩白论》论韩信和白起两位历史名将孰胜孰劣;《白起论》论白起的功过;《冀州论》主张重视贤者;《瑞颂》赞美魏武功绩;《明帝谥议》讨论曹叡之谥名;《祀五郊六宗及历殃议》论祭祀;《九州论》说九州物产。这几篇文字,有的散佚极甚(如后五篇),无从窥其全貌。但可明确见出,这些文章都体现了何晏作为儒家治世者积极入世,甚至想有一番作为的一面,可见出在他的身上拥有浓厚的儒家色彩。

  下面重点分析其《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

  《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是一篇论难文章,体现了何晏捍卫儒家礼法的一面 。其写作起因,是太尉蒋济对丧礼中"嫂叔服"礼的一个新解:

  魏太尉蒋济《万机论》以:"《礼记》嫂叔无服,误。据《小功章》'娣姒妇',此三字,嫂服之文也。古者有省文互体,言弟及兄并妇矣。娣姒者,兄弟之妻相名也。盖云夫之昆弟、昆弟之妻相与,皆小功者 。"(《通典》卷九十二《嫂叔服》)

  蒋济认为《礼记》"嫂叔无服"之说 是错的。他引用《仪礼·丧服》之《小功章》予以辩说,认为嫂叔宜服小功之服,而并非"无服"。

  实际上,"嫂叔无服"乃旧来之成说,如《仪礼·丧服》之子夏《传》即云:"夫之昆弟何以无服也?其夫属乎父道者,妻皆母道也。其夫属乎子道者,妻皆妇道也。谓弟之妻妇者,是嫂亦可谓之母乎?故名者,人治之大者也,可无慎乎!"郑玄注云:"道,犹行也。言妇人弃姓无常秩,嫁于父行则为母行,嫁于子行则为妇行。谓弟之妻为妇者,卑远之,故谓之妇。嫂者,尊严之,称是嫂亦可谓之母乎?言不可。嫂,犹叟也;叟,老人之称也。是为序男女之别尔。若己以母妇之服服兄弟之妻,兄弟之妻以舅子之服服己,则是乱昭穆之序也。治,犹理也。父母兄弟夫妇之理,人伦之大者,可不慎乎!"参照郑玄的解释,《丧服》这段话的核心意思,就是说嫂叔相互无服;如果相互为服,则是。蒋济的新解显然不合古礼。

  何晏作此文,就是驳斥蒋济的观点。全文如下:

  夫嫂叔宜服,诚自有形。然《小功章》娣姒妇为嫂服文,则恐未是也。《礼》之正名,母妇异义。今取弟于姒妇之句,以为夫之昆弟,虽省文互体,恐未有及此者也。凡男女之相服也,非有骨肉之亲,则有尊卑之敬、受重之报。今嫂叔同班并列,无父子之降,则非所谓尊卑也;他族之女,则非所谓骨肉也。是以古人谓之无名者,岂谓其无嫂叔之字,或无所与为体也。夫有名者,皆礼与至尊为体,而交与正名同接也。有其体,有其交,故以其名名之,故服之可也。苟无斯义,其服焉依?夫嫂叔之交,有男女之别,故绝其亲授,禁其通问。家人之中,男女宜别,未有若嫂叔之至者也。彼无尊卑之至敬,故交接不可不疏;彼无骨肉之不殊,故交疏而无服:情亦微矣。(《通典》卷九十二)

  蒋济认为嫂叔宜服,理由是:《仪礼·丧服·小功章》有"娣姒妇",而"古者有省文互体,言弟及兄并妇矣。娣姒者,兄弟之妻相名也。"既然"娣姒妇"均为"兄弟之妻",则可理解为"嫂服之文",所以夫之昆弟及其妻皆可为其服小功之服。何晏与夏侯太初即据此作出诘难,主要提出几个理由:(一)蒋济以"娣姒妇"三字为"嫂服之文"的说法,于伦理凿芮不合。(二)丧服礼制须酌量两点,一为尊卑之敬,二为骨肉之亲。而嫂叔是同辈,并无尊卑之秩,亦非骨肉之亲,是故何晏以为嫂叔无服颇为合理。(三)嫂叔既同住一室,往来互动便可能因此频繁,而古人严防男女之别,为了避免有任何暧昧情形发生,便严格禁止嫂叔互动。所以嫂叔应该无服。

  从这篇文章可以看出,何晏的儒者性格其实颇为浓厚。他尊重儒家礼法,行为准则皆不准逾越礼法。

  虽说何晏提倡玄学,但儒学却是孕育我国知识分子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养份,是无法全然割舍的。再者何晏身处于汉末魏初,正是儒学和玄学交侵的时代,本就无法单就一方。因此何晏只能试图在儒学与玄学中求得一个自身的平衡,而无法偏废。另外从何晏的诗中可以发现何晏的悲哀,在权力的倾轧下,何晏担心受怕,又无法置身事外,而这种担忧惊惶的心情,也全在诗中表露无遗。 透过何晏的诗文,我们可以对何晏此人进行更深的、有别于玄学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王晓毅《王弼评传》附录二:著作考(?),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2]《通典》卷九十二《嫂叔服》:"尚书何晏、太常夏侯泰初难曰:云云。"可知《与夏侯太初难蒋济叔嫂无服论》所载,乃是何晏与夏侯玄共同的看法。

  [3] "小功",丧服之一种,服期五个月。所服对象包括:本宗之曾祖父母、伯叔祖父母、堂伯叔祖父母,未嫁祖姑、堂姑,已嫁堂姊妹,从堂兄弟及未嫁从堂姊妹;外亲之外祖父母、母舅、母姨等。参见《仪礼·丧服》及《通典》卷九十二《小功成人服五月》。

  [4]《礼记·檀弓上》载:曾子曰:"小功不为位也者,是委巷之礼也。子思之哭嫂也为位,妇人倡踊。申祥之哭言思也亦然。"郑玄注:"位,谓以亲疏叙列哭也。委巷,犹街里委曲所为,讥之也。子思哭嫂为位,善之也。礼,嫂叔无服。妇人倡踊,有服者,娣、姒妇小功。倡,先也。说者云:言思,子游之子,申祥妻之昆弟,亦无服。过此以往,独哭不为位。"([清]孙希旦《礼记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又,《仪礼·丧服》本就说"嫂叔无服",详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