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与激情10》:全球化的一曲另类挽歌

  看完《》,有种一口气悬在半空的感觉。我相信很多观众都有与我类似的感受。

  因为之前确认是终章,所以默认就是最后一部了。结果故事还没讲完,至少还有一到二部。

  以下有剧透,未看请慎入。

  《速度与激情》这个系列电影,大概是好莱坞非常特别的一个系列了。主要有这几个原因:

  一是,这部影片最初只是个投资3000万的小成本,有很明显的B级片气质,主演保罗沃克和范迪塞尔也不是大演员。之前最出名的角色大概就是在《拯救大兵瑞恩》里演了八名拯救团队中的一个大兵,还是第一个嗝屁的。

  二是,谁也没想到这么一部小成本影片居然大放异彩,尤其是拯救了几乎已经落入淘汰边缘的赛车类型,打开了局面。主演保罗沃克和范迪塞尔也靠这个题材一跃而上,成为准一线的男星。

  更让人没想到的,是这个系列居然一拍再拍,题材、投资越来越大,成为顶级IP,上天入地无所不能。在保罗沃克不幸罹难后,更是有了情怀的加成,让这个IP继续朝着更大的商业价值迈进。主演范迪塞尔几乎就凭这个IP成了一言九鼎的制作人和大腕,可以说一辈子就靠这个IP,薅了20多年羊毛,这在好莱坞发展史上也几乎是绝无仅有了。

  说了这么多好的,当然也得说些不好听的。

  最让人诟病的自然是对IP的过度透支,审美疲劳。毕竟,前作中已经把车开到外太空去了,不由得让人以为接下来的敌人是不是三体人了。

  在这点上,我倒觉得部分可以理解。毕竟一方面,随着商业价值的增长,不断追求更多的投资、更大的场面本就是应有之意。另一方面,好莱坞的商业片制作水准也靠着速激系列获得了同步的提升,这是一种相互成就的关系。毕竟其中也有着5、速激7这样的口碑佳作,也靠这个系列,华裔导演林诣彬、温子仁成功提升了咖位,打出了口碑。

  话又说回来,速激系列目前遇到的问题,与我在“电影已死”文章中分析的好莱坞的“痼疾”是一脉相承的。

  我曾经评价惊悚题材拍到了“政治惊悚”层级的时候,就难以为继了;而超英电影的BOSS强大到了某个地步也就难以拍下去了,漫威系列可为证。这事实上是类型电影的某种“阿喀琉斯之踵”。

  比如复联系列,出了灭霸这种毁天灭地、全宇宙生灵干掉一半级别的大BOSS,接下来就很难拍了,征服者康之类的就只能到某些量子世界里去刷存在感了。

  速激系列也是一样。从第一部开始,这个系列固有的看点,就是两个:飙车+偷盗,而后来飙车系列经过林诣彬的开发后,变成了撞撞撞+炸炸炸的无敌破坏王模式,而偷盗也不断开着脑洞,面对的BOSS越来越大,而核心都是阴谋+黑白通吃的官方体系。

  这种不断叠加的视觉奇观,本身是好莱坞商业帝国价值属性的体现,毕竟,第一部电影诞生的年代是2001年,正是互联网革命方兴未艾、全球化蓄势待发的时代。在全球化生产、全球化消费的经济体系支撑下,自然有全球化的文化、全球化的思维,以及——全球化的犯罪。

  因此,速激系列在表层的飙车+偷盗元素下,内里的核心也是双线并进,一个是全球化模式下的产业增值以及映射出的不断出现的灰色、边缘地带,另一个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主角挂在嘴边上的经常让人串戏到《奔跑吧》的口头禅——伐木累。

  在全球化的狂飙突进下,世界性的生产贸易体系自然呈现不断扩张的景观。另一方面,现有的法律和道德体系并没有能力不断规训这个一日千里的体系。因此,越来越庞大复杂的市场必然诞生更多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依靠原有的执法体系和世界政治格局显然是不够的。

  因此,从速激4开始,这个系列就在往“越来越多的大场面”和“多方博弈的复杂利益格局”一往无前。前一种的正面效果是显而易见的,负面效果则是速激系列越来越往科幻片和政治惊悚的方向狂飙,所以后面几部经常给人一种乱入007片场的感觉。

  而后一种倾向的负面效应就是,为了避免进入一种不断升级打怪的模式,去刻意营造之前人物的“反转”,于是我们看到杰森斯坦森等,明明是上一部的反派,却不断加入“伐木累”,让前作的粉丝非常错愕;而不断复杂的利益格局,必然需要一种更单纯的原始情感和价值来对冲,以保持商业片的本性。于是“伐木累”几乎已经成了范迪塞尔的口头禅,而“死了”的角色不断复活,也几乎不让人意外了。所以第十部最后盖尔加朵从潜水艇钻出来的时候,我内心几无波澜。

  从这个角度来说,速激系列这二十多年的历程,几乎就是一部全球化的发展史。最初只是小门小户,小打小闹。比如多米尼克(范迪塞尔)的飞车党集团最初也就是抢抢运货卡车,抢到的DVD机和数码相机最多也就几百万的价值。但到了后来,抢金库已经是常规操作了,牵涉到的高科技装备更是亿级美金起步。

  这当然颠覆了影片原有的格局,却也是全球化的应有之意。从某种程度上,速激系列和范迪塞尔、保罗沃克等,甚至可以算是“美国梦”在全球化背景下的一个翻版,虽然是一个不能见光的领域——犯罪与赏金猎人。

  而这种全球化叙事,目前无疑是遇到了危机。首先,场面的堆积也是有上限的,在这点上观众的审美体验是非常辩证和公平的,虽然其“阈值”可以被一再抬高,但在一定范围内是有天花板的,这个天花板大概以“阿凡达1”为顶,再多,观众就觉得疲劳了。

  其次,无论怎样精心构造难题的复杂性和惊奇感,它仍然脱离不了最基本的驱动——犯罪动机。于是我们看到,除了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而缔造阴谋的常规叙事外,几乎都是清一色的“复仇”动机。于是第十部终于引进了一个以反社会人格为核心的大反派——海王(用海王是不是范迪塞尔有某种执念,想在速激系列里把好莱坞的所有肌肉男星一网打尽?)

  但海王的心理动机的感染力显然不可能达到犯罪领域的天花板——诺兰蝙蝠侠系列中的“小丑”——的水平。

  因此,这里面的情感逻辑其实是有点“摆烂”。加上保罗沃克去世以后,速激系列已经无法再次营造类似的“同仇敌忾”的兄弟情,速激9的雅各布显然是一个非常单薄且失败的角色,因而也迅速“嗝屁”了。

  而这,正是埋藏在速激系列创生之日起的“炸弹”。说到这里要回到第一部的剧情中。

  第一部里,多米尼克所带领的飞车党也就是在洛杉矶的公路上依靠车技和胆大手黑,打劫过往车辆赚点小钱。这当然是非法生意,但从商业价值来说,并不惊人,并且打劫过程中似乎也没有用到什么像样的武器(编剧是在尽量“洗白”飞车家族)。

  因此,这里的正邪对立很快被保罗沃克和范迪塞尔的惺惺相惜的兄弟情和他与其妹的爱情所冲淡,因此最后放跑多米尼克的行为也很能被观众理解。但从感染力来说,显然达不到周润发的《龙虎风云》中的水平。

  这其中的原因,说到底是来源于全球化模式。全球化模式当然首先是一种合作模式,跨越国界、民族、性别、地域、文化、血统等等种种藩篱而进行全球化的大生产。也就是说,“阻隔”和“障碍”越少,全球化的模式就效率越高。

  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会发现无论是历史还是现实,全球化一方面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却无论怎样,似乎更加剧了全球民族国家和文明体系之间的冲突和隔阂。在这方面,弗里德曼的那本名著《世界是平的》似乎只说出了部分的事实。

  这又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大范围的全球化生产必然带来对资源的加速损耗和环境的污染,而在物质有限下全球人民必然面临更严苛的局面。

  另一方面,全球化生产和消费体系并非一个它表面上所标榜的“平”的体系,而其中本身就存在着因为国别、民族、文化等等原因的结构性剥削因素,因此仍会带来两极分化的“穷的愈穷,富的愈富”的问题。

  这些问题在第一部中就有体现。在这一部中,多米尼克的身世背景虽然是虚化的,但显然代表着在美国主流社会的少数族裔和文化体系,其从事的也是飞车党这等见不得光的业务。

  但其中,奥康纳(保罗沃克)所代表的白人文明显然是放下了“架子”,与多米尼克代表的有色人种惺惺相惜,成为了“兄弟”。多米尼克在打探奥康纳背景时则提到了搜索引擎,声称“现在网上什么都有”——考虑到第一部出品的年代2001年,互联网和搜索引擎都是方兴未艾的新产品,其中蕴含的“世界是平的”意识显然也部分烘托了影片的主题。

  但同时,片中隐含的全球化生产体系的不平等因素也依然存在。片中多米尼克打劫的DVD机和数码相机等多为日本生产,而那时候依然是日本自上世纪后半叶开始的电子产品称霸时代的余绪,因此也不让人意外。不过,片中将另一帮派的背景设定为华裔(其据点明白用汉字写着“超级市场”,虽然其演员是个韩裔),却又有着好莱坞固有的某种“歧视”。

  但这种歧视,最重要的倒并非明面上的黑帮身份——因为多米尼克也是黑帮——而是来自于其经营的职业。片中华裔靠开超级市场等赚钱,其仓库中的DVD机等也被证实是合法购置的,相比于片中日本产品的畅通销路,显然映衬出美国主流话语体系中对华裔的某种刻板印象——华裔还是靠着某种“人力成本”优势,靠勤劳,而不是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而在美国得到更高的社会地位。

  但在2001年影片出品的那个年代,中国甚至还没有正式加入世贸体系,因此这种“刻板印象”倒也不能说是全部抹黑。相应的,当速激系列的影响力逐渐提升,并且中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举足轻重的时候,影片相应的加重了其亚裔成分,比如很多人很喜欢的角色韩,就是一个高智商黑客(虽然是韩裔,但大多数欧美人是分不清韩国人和中国人的)。包括起用华裔导演林诣彬和等。这不仅仅是人尽其才为我所用,因为速激3-7投资逐渐扩大到S级项目,而林与温虽然也执导了一系列口碑影片,但基本还是小体量小成本,能直接执导这种大项目是需要资方更多的信任的,也是明显的“抬咖”式运作。

  而这种团队合作、全球化“犯罪”的故事模式,在戏里戏外都更鲜明地体现了“全球化”的气质,因而其渐具一种“共同体”属性。

  但同时,我们同样不能忘记,这种因为“比较优势”而集结起来的全球化生产与消费模式,终究是不稳定的,因为根据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自由贸易和市场公平原则并不能保护在相对价值有差别的情况下,落后国家和经济体不被先进国家和经济集团剥削,因此其全球化生产模式下掩盖的可能是另一种“价值转移”过程。

  因此,速激系列不得不在伦理基础上不断强调“伐木累”的普世价值,以及父子情、夫妻情、兄弟情这样的全人类共同的情感,甚至让观众觉得审美疲劳。而其巅峰体现自然是范迪塞尔决定将速激9在中国比美国提前一个月上映,这固然是因为速激系列在中国一直很受欢迎,在旧的全球化体系渐入困境的情况下,这不啻为一种“情感投资”。

  这就是我们当下面临的状况。虽然从宏观和历史上,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但上层建筑并不会“自动”去适应经济基础完成自身的进化,很多时候是滞后的,反复的;同时,当经济面临衰退和低潮时,上层建筑也不会自动“放下身段”去贴合现实,反而可能尽力维持原有的局面,而这必然在现实和理想中产生更多的应力和张力。

  因此,全球化的体系面临的困境,需要新的设计和解决方案,而答案显然不是过去的简单重复迭代就可以的。

  而这其中,如何凝聚团队、如何提炼共识、如何协作,这些都是需要大量的实验和试错的。

  凝聚力何来?速激系列的“伐木累”似乎是一个解决方案,但本身显得单薄,还带有浓重的拉丁文化风格。

  其答案,恐怕还是要回到一开始去寻找。速激第一部中,保罗沃克和迪塞尔最初相识是因为赛车。有一项共同的爱好,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去冲击更高的目标,在此过程中流血流汗,相识相知,同仇敌忾,相互信任,这才是形成共识和连接的根本。

  因此,全球化的生产方式的最终出路,也依然是在生产方式的更新和迭代,而不是在产业链的某些环节上做文章,试图去通过某些“独门秘籍”去控制甚至剥削其他群体。只有所有人共同在一个大的公平的生产体系中群策群力,发挥勤劳和智慧,服务于所有人,才有了构建真正的新式全球化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