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通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超星尔雅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
1、如何理解自然辨证法的学科性质和研究对象 课后习题答案2、求一些自然辩证法答案3、硕士研究生自然辩证法复习题4、自然辩证法慕课答案如何来搜?咋搜呢?5、自然辩证法作业,求大神解答。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部分。是一门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社会科学与思维科学交叉的哲学性质的学科。在科技与哲学的认识层次上,自然辩证法属于马岁茄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学科中间层次的科学。
作为一门学科来说,自然辩证法可以分为:
A.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想找学习通网课查题答案、学习通超星智慧树脚本软件一站式服务平台!尽在网课通(www点cqrzr点com)
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是自然辩证法的理论基石。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的基本内容是阐明自然界的本质、演化规律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确立唯物而又辨证的自然观。是系统的自然观。
B.科学论与科学发现论;
现代科学本质上是自然地数学化语言,是实验性的知识,也是科学家们的活动方式。在科学划界问题上,实验是区分科学与非科学或为科学的标准,也是检验科学真理的根本乎旦标准岁雀扰。
科学理论或发现论:观察实践---科学事实—科学 *** (归纳、演绎、系统思维、非逻辑思维)---科学知识形态(假说或理论)
C.技术论与技术创新论;
技术是在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是和科学又有区别,具有自己的本质和规律。
D.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
自然辩证法的落脚点和归宿,就是更好的实现改造世界的社会活动,从而更好的发挥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现代科学与社会的深刻互动,凸显了科学技术与社会关系的哲学伦理问题。
说明:题目的答案,来自,《自然辩证法概论(2006年版)》以及网站和知网论文。由于有些题目,没有找到相应的答案,只罗列了部分的内容。只供参考!
一 名词解释
1 科学
科学是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科学是人类的分门别类的学问。
基本定义——科学是崇尚真理和真实的人们的,永无止境地探索、实践,阶段性地趋于逼近真理,阶段性地解释和揭示真理的阶段性、发展性、历史性、辩证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点,尽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识体系,且是一项成果的绝大部分有利于造福人类社会的高尚事业。
科学,应该是七个方面的内容:
作为人类精神成果的科学:知识体系
作为人类创造知识的活动:科学活动
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式的科学:社会建制
作为人类之一生产力的科学:科学生产力
作为一种 *** 的科学:科学 *** 论
作为一种文化的科学:科学文化
作为人与自然的对话:科学对话
2 科学问题
科学问题是科技人员在科技研究过程中,在一定的已凯敏知背景知识条件下,想要达到而未能达到的科技认识的范畴。是科研主体对研究对象的已知背景知识和未知内容之间的差距的主观反映。其客观内容是科研主体关于研究对象的未知内容的欲知部分。其主观形式是用疑问句为主,有时用陈述句,祈使句等来表述的。
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上界定科学问题。
3 全球问题
全球问题,又称世界性问题。著名学者尹希成先生认为:全球问题就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的,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而且只有靠人类的共同努力才能解决的那些迫切问题。
全球问题在上个世纪50、60年代逐渐暴露出来,到70、80年代则日趋尖锐,发展到今天,这些问题已拆喊是举世瞩目,而且已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
全球问题涉及的范围非常之广,如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人 *** 炸、核弹威胁、粮食匮乏、南北差距、信仰危机、价值观念混乱等等。归纳起来可分为三大类型。
(1)自然问题:主要是以自然危机的形式呈现出来,其典型表现是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以及能源的逐渐枯竭。(2)社会问题:主要是以社会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这类问题主要是由于人类社会内部多极利益主体之间的竞争以及人类自身的愚昧所引起的。(3)精神问题:这类问题不仅自身就是全球问题的重要构成,而且也是其他全球问题(自然问题、社会问题)产生的思想根源。它主要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方式表现出来,包括价值观念的不确定性和信仰危机、精神世界的庸俗化和道德堕落,并导致各种消极行为模式在青年中扩展。
三类全球问题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并日益表现出以下特点:普遍性;整体性;复杂性;深刻性;严重性。
3 灵感
灵感是创作思维过程中认识飞跃的心理现象。它是一个人在对某一问题长期孜孜以求、冥思苦想之后,通过某一诱导物的启发,一种新的思路突然接通。正常人都可能出现灵感,只是水平高低不同而已,并无性质的差别。灵感具有以下特点:①它以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为基础,与其他心理活动紧密相联。②它具有突发性,且消旅孙野失得很快。③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是新颖,甚至是独特的。④具有情绪性,灵感降临时,人的心情是紧张的、高度兴奋,甚至陷入迷狂的境地。
4 科学假说
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发展的思维形式,是人们根据已经掌握的科学原理和科学事实,对未知的自然现象及其规律性,经过一系列的思维过程,预先在自己头脑中做出的假定性解释。科学假说是科学理论的可能方案。
按照《中国大百科全书》的定义,科学假说是指“根据已有的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对所研究的问题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它是将认识从已知推向未知,进而变未知为已知的必不可少的思维 *** ,是科学发展的一种重要形式。”
在这一对科学假说的规定中,表达了两层意思,一是科学假说具有猜测、假设的性质,还不属于被实践所验证了的科学事实;二是科学假说又不同于毫无根据的主观随意臆断,而是以已知的既定科学知识和新的科学事实为基础,是在这些基础上提炼出的科学问题,并在多种科学知识基础上运用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类比和想象等 *** ,形成解答问题的基本观点。正是由于立足于既有的科学知识和科学事实,这就决定了作为科学假设有一个必要条件,那就是原则上的可检验性,如果不具备原则上的可检验性,有关陈述还不能称之为科学假说。
5 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是企业家利用可能的赢利条件,为了获得商业利益,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建立高效的企业运行和管理模式,推出新的产品、设计新的工艺、提出新的 *** 、开辟新的市场、获得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供给来源、建立新的企业组织和管理的过程。
技术创新应具有以下四个基本特征 :创新性,社会实践性,历史阶段性
6 生态平衡
在生态系统内部,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环境之间,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能量与物质输入、输出动态的相对稳定状态。如果生态系统受到外界干扰超过它本身自动调节的能力,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结构和功能的相对稳定状态,其物质和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在外来干扰下能通过自我调节(或人为控制)恢复到原初的稳定状态。当外来干扰超越生态系统的自我控制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初状态时谓之生态失调或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平衡是动态的。维护生态平衡不只是保持其原初稳定状态。生态系统可以在人为有益的影响下建立新的平衡,达到更合理的结构、更高效的功能和更好的生态效益。
(1)自然生态系统经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长期演代,最后形成相对稳定状态,发展至此,其物种在种类和数量上保持相对稳定;能量的输入、输出接近相等,即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较长时间保持平衡状态。此时,系统中的有机体将所有有效的空间都填满,环境资源能被最合理、最有效地利用。例如,热带雨林就是一种发展到成熟阶段的群落,其垂直分层现象明显,结构复杂,单位面积里的物种多,各自占据着有利的环境条件,彼此协调地生活在一起,其生产力也高;
(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内部调节能力。
(3)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在生物进化和群落演替过程中就包含不断打破旧的平衡,建立新的平衡的过程。人类应从自然界中受到启示,不要消极地看待生态平衡,而是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维护适合人类需要的生态平衡(如建立自然保护区),或打破不符合自身要求的旧平衡,建立新平衡(如把沙漠改造成绿洲),使生态系统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效益更高。
生态平衡是整个生物圈保持正常的生命维持系统的重要条件,为人类提供适宜的环境条件和稳定的物质资源。
四、简述题
1、举例分析系统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整体与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各个局部构成的有机联系的整体,局部离不开整体,全局高于局部。二者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 *** 论要求】要求我们办事情从整体着眼,寻求更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更大的发挥,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
我们不能为了局部利益,而失去整个社会的环境,最终是得不偿失!
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要着眼于有机整体。系统整体性原则是唯物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原理的具体运用和体现。坚持整体观点,就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首先,二者相互依存。 一方面,整体是由部分组成的,离开部分就不存在整体;另一方面,部分离不开整体,离开整体的部分也就失去其原来的意义。
其次,整体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优化的系统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
最后,二者相互作用。 一方面,整体对部分起支配、决定作用,协调各部分向统一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各个部分也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反作用于整体,部分的变化也会影响整体的变化
系统的涵义
现代系统科学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任何一个事物,不论其范围大小,在特定的条件下,都可以看成是一个系统。所谓系统,就是由一定数量的相互联系的要素所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系统的特征
( 1)结构性, 就是组成系统的诸要素或部分的相互结合的方式。任何系统都有相对稳定的结构,系统的结构性要求我们优化结构,以实现整体的更佳功能。
( 2 )层次性, 指系统和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地位、等级和相互关系。系统的区分是具有相对性的。系统的层次性要求我们重视其动态有序性,以保持结构的相当稳定性。
( 3)开放性, 是指系统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系统的开放性要求我们重视并善于利用外部条件,努力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 4)整体性, 是指系统和要素的关系。 系统最显著的特征是整体性。 系统的性质和功能不是其构成要素的性质和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由系统的整体结构决定的新的性质和功能。系统之所以具有其要素所不具有的全新的性质和功能,是因为系统不是组成要素的机械堆积,而是有机地组织起来的,要素之间通过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产生出某种协同效应,形成了特定的结构,这样就会使系统在复杂的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统一性和协同性,系统因此以结构为载体表现出整体性的功能。
2、自组织的条件,并举例分析其中之一?
耗散结构理论研究了构建自组织系统需要的条件;协同论 *** 研究了自组织的发展动力问题;突变论研究了自组织演化过程中的路径问题;超循环理论提供了自组织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流的 *** ;分形理论则从空间结构研究了系统的演化;混沌理论从时间上描述了事物演化的历史过程。
以耗散结构为例来进行说说明。耗散结构理论是研究非平衡系统的自组织理论。这一理论用效力学和统计物理学的 *** 进行研究:一个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如何通过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在系统内部某个参量变化达到一定的闭值时,经过涨落,系统可能发生突变,由原来的无序、混乱状态转变为一种时间、空间或功能有序的新的状态。这种状态必须不断地消耗能量才能维持和保持稳定。由原来的混乱无序状态转变为一种新的、稳定的宏观有序结构。这在孤立系统(指不能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交换的系统)中,其发生的任何过程都必然是熵增。对于一个开放系统,只要有负熵的输入,系统就有可能维持它的有序结构,避免熵的增加。
3、辩证思维方式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
辩证思维方式是建立在自然科学基础上的,它不是封闭、静止的,它将随着社会实践和自然科学的发展而不断修正、丰富和发展自己的理论体系。19世纪未、20世纪初物理学革命的结果,建立了以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为支柱的现代物理学理论体系。这场革命彻底地改变了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思维方式的基础即牛顿力学。之后,以物理学革命为先导,涌现出了现代宇宙学、粒子物理学、分子生物学、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耗散结构理论、协同理论、超循环理论、混沌理论等一系列在自然观、科学观和 *** 论上具有根本性变革的新学科、新理论。这些新的自然科学发现为自然界的辩证法提供了新的支撑,也丰富和发展了辩证唯物方式内容。
4、结合自己所学专业和从事的工作,谈谈你对工程创新的理解和体会?
(1)工程活动不但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体现了人与社会的关系,工程活动的基本特点是技术要素、人力要素、经济要素、管理要素、社会要素等多种要素的选择、综合和集成,工程创新的基本特点是集成性创新;那种仅仅把工程活动解释为单纯的“科学的应用”或“技术的应用”的观点是对工程本性的严重误解。(2)工程活动是一个过程复杂、意义重大、不可一蹴而就的创新过程,人们不但必须重视突破性的创新活动而且需要更加重视渐进性、积累性的创新活动。3)不同行业和不同类型的工程,创新的特点和表现会有所不同。4)工程活动和工程创新是价值导向的过程,必须统筹考虑多方的关系和利益。
工程活动不仅必须充分考虑技术可行性和经济效益,还必须充分考虑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如果不考虑环境和社会效应,不充分考虑一项工程直接和间接触及的多方利益,不仅工程本身是不合理的,而且有可能因为遭遇各种阻力(例如公众的强烈反对)而导致工程失败。工程活动必须合理地统筹和协调多方面的利益关系。目前已经有人提倡工程活动中要有公众参与,认为应该在工程活动中体现对公众的尊重和民主原则,促进多种价值观的交流,这样做,不但可以使公众通过参与而增加对工程的理解,而且有助于建立有效的监督约束机制。
5、各个时代(古代、近代、现代)自然观的主要思想和特点?
(1)古代朴素自然现从公元前7世纪开始,在古代中国、埃及、巴比伦和希腊、罗马等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古代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自发、朴素、直观认识的结果.是以自然哲学的形态出现的理论认识。它以探索世界的本质和世界的发展变化为宗旨,是粗浅的自然科学知识和哲学思考相结合的产物。
(2)近代哲学上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形成。所谓形而上学自然观,是一种单纯用牛顿力学解释一切自然现象的观点,也是一种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它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待世界上的万事万物,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部是静止不变的、互不联系的,如果说有变化,也只是数量的增减或场所的变更而已;没有质变,把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归于外力的推动,认为天不变,地不变,物种不变。形而上学自然观的基本观点是:整个自然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的性质取决于组成它的不可再分的最小微粒的数量组合和空间结构;物质具有不变的质量和固有的惯性;一切物质运动都是物质在绝对、均匀的空间和时间中的位移,都遵循机械决定论的因果关系;物质运动是由于外力的推动。于是,自然界、宇宙放设想成一种不是能动的实在.而是一架处于自然之外的神操纵的庞大机器。人与自然是分离对立的,人处于自然之外.是与自然不同的存在者。
(3)现代自然辩证法。18世纪后期起自然科学的发展成就有力地冲击了近代前期产生的形而上学的机械唯物主义的自然观,马克思和思格斯科学地总结了当时自然科学的最新成就,继承了古希腊自然观中的辩证法观点,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形而上学性质,批判地吸取了德国古典自然哲学思想特别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结束了旧的自然哲学和形而上学的统治,实现了人类自然观上的一次革命。其基本原理是:自然界是物质的,物质结构的层次是无限的,物质处于永恒的运动中,运动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是不灭的,时间和中间是物质运动的基本形式,自然界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五、论述题
1、早在一百多年前,恩格斯就提醒人们“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每一次胜利,在之一步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之一个结果又取消了。”结合对恩格斯这段话的理解,评价“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的提法?以及我们应确立怎样的正确自然观?
答:恩格斯的话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人与自然界是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
人与自然应该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人要做大自然的主人”“人定胜天”,说法是片面的,只从一方面肯定了人可以战胜自然。假如人类对自然不加限制的索取,忽视自然的承受能力,最终,也会被遭到自然界的惩罚!
我们应该树立自然辩证唯物自然观,生态自然观,科学自然观,三者在本质上是统一的。
辩证唯物论的自然观认为,物质世界在本质上是统一的,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任何事物的变化都会影响到其他的事物,并且产生一系列连锁作用。在生态环境中,不同的存在物之间都会互相竞争,互相依存,共同维持自然大系统的有序运动,进而实现物种的不断进化。生态自然观强调入类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与自然有着本质的不同,人不仅具有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具有社会属性。因此,根据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的思想。生态自然观和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统一的,科学发展观更强调人的社会性.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在于:实现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平衡,实现人的发展和自然发展的辨证统一,实现经济社会的全而协调发展。它强调既追求经济效益,也要重视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但追求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而且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2、举例分析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如何治理?治理与发展什么关系、如何处理?
环境问题的原因,一是人类经济活动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二是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
治理 *** :控制人口增长;发展先进技术,节约能源;
治理与发展,从长远来看,治理环境,是为了更好的发展经济。但在短期,将会影响经济的发展。两者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
处理 *** :摒弃片面的经济增长观, 树立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全面发展观。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使环境保护意识成为人民的自觉意识。努力走一条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增长道路,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自己编的,找不到答案)
3、怎样理解科学、技术的一体化趋势?结合所学专业或实际工作说明科学、技术的相互融合?
科学和技术是人类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的两种形式和手段。科学的实质在于认识自然,揭示自然事物运动的规律性,主要表现为科学认识的主体通过一定的 *** 和手段获得关于认识客体的信息,掌握客体运动的规律性;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实践到认识。技术的实质在于主体把已经获得的关于客体的规律性的认识运用于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改造自然,实现人的目的和愿望;在认识过程中,表现为从认识到实践。
科学和技术经常结合在一起,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促进,尤其在现代社会,科学和技术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日益相互渗透。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中,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紧密联系已经达到不可分割的程度,科学研究的成果往往被人们及时地运用到生产过程
中,渗透到生产力的实体要素中,直接作用于生产过程,科学通过技术对生产进行理论指导。现代社会,生产活动已经不是纯粹技术性的,总是与社会环境联系在一起,技术活动、生产活动都要在科学理性的规范下进行,一刻也离不开科学理论的指导。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生产活动、技术活动就不可能达到成本更低、效益更高的目标。在现代社会,只是出于研究的目的.人们才把科学、技术、生产分开.但是在实际运用过程中,三者总是相互联系在一起,科学、技术、生产趋于一体化.已经成为一个大系统,三者的目标相互关联,总目标一致。
4、试述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核心理念,并结合我国实际谈谈如何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理解为建立极少产生废料和污染物的工艺或技术系统,在加强环境系统的生产和更新能力以使环境资源不致减少的前提下,实现持续的经济发展和提高生活质量;或者说,可持续发展是指人类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在不破坏资源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使自然——经济——社会的复合系统得到协调发展。
可持续发展要求生态系统在受到某种干扰时能保持自维持的能力。资源的再生和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系统的持续循环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条件。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离开了自然资源就不可能有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可持续发展要求人们调整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在消耗自然资源的时候能够使其再生,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浪费和破坏。
首先由于中国我国人口多、资源储量少、资源利用效率低,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节约资源。此外由于以消耗资源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已走到了尽头,到了不得不转变的时候,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树立科学发展观,进行法规建设、制度建设、政策和机制建设,发展科技和文化,并且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总之,可以归结为四个方面: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这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途径;要从企业、行业、区域3个层次上,核心发展环境友好型技术和环境友好型产品;转变观念,推行“绿色GDP”和领导干部环保政绩考核;进行技术革新与技术进步,为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科技支撑。
5、如何正确理解“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技术社会评价的正确态度怎样?
技术乐观主义的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 ,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技术的悲观主义认为 ,现代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了对地球的过度开发与消耗以及对周遭环境的严重污染 ,威胁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这是无法避免和克服的。在对待技术与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问题上 ,无论技术乐观主义还是悲观主义 ,都可以归之为“技术决定论“。都把技术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决定性力量 ,淡化其他社会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尤其是淡化社会改革及社会革命的意义。就 *** 论而言 ,技术乐观主义与技术悲观主义一样 ,都陷入“一元线性历史观”的窠臼。我们应该辩证地、系统地分析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技术作为人类社会复杂系统的一个组成要素,虽然它是“之一生产力”,但它不能担负人类社会进步的全部责任。技术不仅体现使用它的主体———人的意志 ,而且体现了整个人类社会的需求和目的,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要想使技术向着为人类谋福利的方向发展 ,从系统论的观点出发 ,就必须调整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即研究技术问题要与研究社会问题结合起来 ,才能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使技术与人类的目标融为一体。
上课笔记
科学发展之条件:惊异,闲暇,自由。
中国古代的农书《夏小正》,《汜胜之书》,《陈敷农书》,《王贞农书》,《农政全书》,《齐民要术》。
医学名著《黄帝内经》
扁鹊,华陀,张仲景。
工业革命的起点:纺织工具机的变革
一、单选题
1、思辨性体现的是 (1.0分)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2、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1.0分)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3、代表古希腊物质观更高水平的是:(1.0分)
A.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说” B.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C.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说” D.恩培多克勒的“四根说”
4、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知念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5、中国古代自然观中,最有价值的是 (1.0分)
A.五行说 B.阴阳说 C.宣夜说 D.自然感应论
6、思辨性体现的是 (1.0分)
A.逻辑能力 B.辩论能力 C.想像能力 D.猜测能力
7、镭是世界上发现的之一种放射性元素。这一重大发现彻底改变了以往自然观所坚持的 (1.0分)
A.机械直观性原则 B.原子基本性原则 C.因果必然性原则 D.世界既成性原则
8、“一切僵硬的东西溶化了,一切固定的东西消散了,一切被当作永久存在的特殊东西变成了转瞬即逝的东西,整个自然界被证明是在永恒的流动和循环中运动着”。这段话体现的是(1.0分)
A.古代机体论自然观 B.近代机械论自然观 C.现代辩证自然观 D.当代系统自然观
9、系统是否形成,标志是(1.0分)
A.要素之间是否存在联系 B.是否产生各要素所不具有的系统整体功能
C.是否向环境开放 D.要素之间的结合是否稳定
10、系统论将与环境只存在能量交换的系统,称为 (1.0分)
A.开放系统 B.孤立系统 C.封闭系统 D.线性系统
11、系统之所以能够具有要素所不具有的的功能和特征,是由于系统内部存在着(1.0分)
A.加和性关系 B.非加和性关系 C.双向因果链 D.随机涨落
12、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 (1.0分)
A.普遍性 B.整体性 C.层次性 D.开放性
13、系统科学认为,进化是一个从 (1.0分)
A.从低级向高级的演化过程 B.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化过程
C.从无序到有序的演化过程 D.从生到卖汪死的演化过程
14、首次提出耗散结构理论的是 (1.0分)
A.恩格斯 B.罗素 C.薛定谔 D.普里高津
15、自然演化具有两个方向即 (1.0分)
A.可逆和不可逆 B.低级和高级 C.进化和退化 D.简单和复杂
16、牛顿力学第二定律方程形式为F=m(d2r/dt2),若以-t取代t代入方程中,方程的结果将完全不变。这意味着之一过程具有 (1.0分)
A.退化性 B.进化性 C.不可逆性 D.时间反演对称性
17、物理学家鲍利鉴于β衰变中有能量亏损现象,衰变放射出来的电子带走的能量小于原子核损失的能量的现象,根据能量守恒原理,他在1931年作出推论,预言在β衰变中有一种尚未发现的微小中性粒子带走了亏损的能量,并将它搭配困命名为“中微子”。这一思维过程运用的是(1.0分)
A.演绎法 B.归纳法 C.类比法 D.联想法
18、要检验某种理论是否正确,需要通过实践。在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中,所使用的思维 *** 是(1.0分)
A.归纳法 B.类比法 C.演绎法 D.直觉法
19、系统思维强调系统的结构,是为了把握系统的 (1.0分)
A.要素 B.功能 C.环境 D.变化
20、思维方式体现着思维过程的(1.0分)
A.方向性 B.程序性 C.规范性 D.逻辑性
21、自然辩证法所研究的人们认识自然的 *** ,如观察法、归纳法等,在层次上属于 (1.0分)
A.哲学 *** B.一般 *** C.特殊 *** D.逻辑 ***
22、伽利略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推导出了捆绑的物体A+B的下落速率既大于物体A的速率又小于A的速率。这一结论表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落体定律(1.0分)
A.不具有相容性 B.不具有自洽性 C.不具有绝对性 D.不具有普遍性
23、计算机科学属于(1.0分)
A.基础科学 B.技术科学 C.工程科学 D.系统科学
24、证伪主义的代表人表是 (1.0分)
A.培根 B.库恩 C.卡尔纳普 D.波普尔
25、科学共同体是指 (1.0分)
A.某一领域科学研究的共同问题 B.某一历史时期科学研究的共同范式
C.某一领域有共同研究范式的科学家集团 D.科学研究与应用一体化机制
26、假说向科学理论转化的根本标志是(1.0分)
A.假说能够成功解释已知事实且没有遇到反证 B.假说所作出的科学预见得到证实
C.假说具有自洽性,内部各部分之间完全一致 D.假说具备相容性,同公认的科学理论一致或没有矛盾
27、科学理论建构过程中,最常用的逻辑 *** 是(1.0分)
A.归纳法 B.演绎法 C.类比法 D.移植法
28、科学观察与实验的区别在于(1.0分)
A.是否量化 B.是否使用仪器设备 C.是否人为改变自然条件 D.是否获得可靠结论
29、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30、科学问题具有真实性,这是指该问题(1.0分)
A.不是科学研究者虚构的问题 B.是可以被科学事实加以实证的问题
C.是科学研究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D.是科学认识主体尚未解决的问题
31、以蒸汽机技术为代表的之一次工业革命和以电力技术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都是属于(1.0分)
A.材料加工技术革命 B.能源技术革命 C.信息技术革命 D.空间技术革命
32、狭义的技术,仅指(1.0分)
A.劳动技能 B.劳动工具 C.生产技术 D.技术成果
33、关于技术创新的动力模型,目前最合理的是双动力模型。所谓“双动力”是指(1.0分)
A.科学研究和技术发明 B.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 C.科技进步与市场需求 D.市场需求与自主创新
34、技术创新的最终目标是(1.0分)
A.开发出一种新技术 B.设计出一种新产品 C.提高生产效率 D.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
35、任何时候,技术都不可能没有负面作用,技术负面价值的存在具有必然性。这是由:(1.0分)
A.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所决定 B.对经济效益的追求所决定
C.人文精神的缺失所决定 D.技术的自然属性所决定
36、更高层次的人工自然是(1.0分)
A.人工控制的自然 B.人工培育的自然 C.人工制造的自然 D.人工改造的自然
37、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取向是(1.0分)
A.每一个人的利益 B.国家利益 C.人类整体利益 D.包括人在内的所有生物的利益
38、将生物多样性作为更高的道德评价标准的主张是(1.0分)
A.动物权利论 B.生物中心论 C.生态中心论 D.深层生态学
39、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目的是实现(1.0分)
A.生态可持续发展 B.经济可持续发展 C.社会可持续发展 D.环境可持续发展
40、人工自然物是:(1.0分)
A.人类制造出来的一切物体 B.人利用技术手段制造的具有物质价值的物体
C.被人化了的自然物 D.以自然物为原材料的劳动产品
二、多选题
1、欧洲中世纪,在坚持信仰至上的前提下,保留了古希腊哲学哲学中的(2.0分)
A.人文传统 B.理性传统 C.逻辑传统 D.实证传统
2、在近代科学家看来,“世界是一部机器,它是由惰性物体组成,按照物理必然性运动,且与各种思维存在物的存在无关。”这体现着近代对自然观所普遍具有的:(2.0分)
A.机械直观性 B.自然不变性 C.因果必然性 D."天人分离"观
3、机械论自然观的基本特征有(2.0分)
A.原子的基本性 B.自然的不变性 C.机械的直观性 D.因果的必然性
4、以下强调事物变化发展的自然科学理论是(2.0分)
A.电磁学理论 B.生物进化论 C.热力学理论 D.星云假说
5、技术之所以具有强烈的社会性,是因为(2.0分)
A.技术工作者都是特定社会中的人 B.技术的产生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
C.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都受到各种社会条件的制约 D.技术具有经济效益
6、从技术的本质属性来看,技术 (2.0分)
A.具有主观性 B.具有实用性 C.具有跃迁性 D.具有社会性
7、在技术评估活动中,对于技术价值的评估着重于:(2.0分)
A.技术应用的长期后果 B.技术应用的社会总体效益
C.技术应用的负面作用 D.技术应用的积极作用
8、技术的积极作用体现为 (2.0分)
A.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B.促进社会制度的变革
C.改进人类的生活方式 D.变革人的观念和思维方式
9、在技术创新与技术革新的关系中, (2.0分)
A.技术创新就是技术革新 B.技术创新包含着技术革新
C.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的起点 D.技术革新是技术创新成功的标志
10、系统要从无序走向有序,必须向环境开放,与外界进行 (2.0分)
A.信息交流 B.能量交流 C.功能交流 D.物质交流
11、波普尔的否证式科学发展模式,突出了以下因素在科学发展中作用 (2.0分)
A.问题导向 B.批判精神 C.逻辑思维 D.非理性因素
12、科学历史主义发展观,将科学的发展过程看作是 (2.0分)
A.量变和质变的结合 B.肯定与否定的统一
C.范式的变革和转化 D.科学内部因素与其他社会因素的共同作用
13、科学认识活动的基本要素包括 (2.0分)
A.科学认识的目的 B.科学认识的主体 C.科学认识的客体 D.科学认识的手段
14、在科学研究中,逻辑思维和非逻辑思维各有所长,相互结合。其中,逻辑思维主要在以下领域起主导作用: (2.0分)
A.发现科学问题 B.获取科学事实 C.建立理论体系 D.检验科学理论
15、环境科学强调地球环境有限性的理念。地球环境的有限性是指 (2.0分)
A.地球面积有限 B.地球资源有限 C.地球能量有限 D.地球容纳废弃物有限
16、为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同步可持续发展,要大力发展绿色技术,包括(2.0分)
A.治理污染技术 B.清洁生产技术 C.有利健康技术 D.改善生态技术
17、绿色消费是指人类的消费行为符合(2.0分)
A.节约资源的要求 B.减少污染的要求 C.循环利用的要求 D.有益健康的要求
18、近代“天人分离”的思想,强调 (2.0分)
A.人是世界的主体 B.人要征服和支配自然
C.人要发挥主观能动性 D.人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自然系统
19、下列属于人工自然界的是 (2.0分)
A.中央空调 B.自然保护区 C.农场 D.城市
20、科学假说在建立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2.0分)
A.具有相容性 B.具有简单性 C.具有可检验性 D.具有解释性
21、科学假说之所以具有科学性,是因为 (2.0分)
A.它是科学家提出来的 B.它具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依据
C.它具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依据 D.它具有相对真理性
22、科学理论必须具有可检验性,表现为 (2.0分)
A.可证实性 B.可证伪性 C.可重复性 D.可解释性
23、科学问题总是具有创造性的。这种创造性体现在 (2.0分)
A.没有人提出过的问题 B.没有人研究过的问题
C.没有人完成研究的问题 D.没有完全解决的问题
24、人工自然物具有: (2.0分)
A.风险性 B.自然性 C.效用优越性 D.可控性
25、科学发展表明,自然界在本质上是一个以物质系统方式存在的有机整体。这体现在:(2.0分)
A.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化学成分上具有统一性
B.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基本粒子层次上具有统一性
C.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物理形态上具有统一性
D.自然界各种物质形态在运动规律上具有统一性
26、自然界是物质的,这一结论 (2.0分)
A.首先是由古代哲学家用理性推导出来的 B.最早出现在原始宗教中
C.已被科学发展所不断证实 D.已被科学发展完全证实
27、以下思维 *** 中,得出的结论具有必然性的是 (2.0分)
A.演绎法 B.完全归纳法 C.科学归纳法 D.类比法
28、相对于逻辑思维来说,非逻辑思维更具有 (2.0分)
A.整体性 B.精确性 C.创造性 D.形象性
29、近代分析思维方式的特点是 (2.0分)
A.还原性 B.实证性 C.辩证性 D.数学化
30、与古代整体思维方式相联系的思维 *** 主要有 (2.0分)
A.想像法 B.归纳法 C.演绎法 D.还原法
搜自然辩证法慕课答案的时候,就用快答案app。我认同这个工具。它支持搜题,且功能多。
自然辩证法试题答案
1、为什么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自然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于自然界和科学技术发展的一般规律以及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一般 *** 的科学。003-1。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为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观)、科学技术研究的辩证法(科学 *** 论)和科学技术发展的辩证法(科学技术观)。自然辩证法的研究对象和内容决定了它是一门具有哲学性质的学科,是辨证唯物主义的一个分支学科。003-2,003-3。自然辩证法既不同于哲学,又不同与自然科学(科学技术),它是处于哲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个中间层次的学科,是联系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纽带和桥梁,是自然科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产物。自然辩证法的创立与发展同哲学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及其与社会关系的已有成果的概括和总结。由于科学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同社会发展的关系越来越密切,所以也是协调人与自然、科技与社会关系的需要。所以说自然辩证法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和哲理性的学科。
2、结合我国的生态实际谈谈你对生态危机的看法?
生态危机:指的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在全球规模或局部区域导致生态过程即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损害、生命维持系统瓦解,从而危害人的利益、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所谓“生态危机",首先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的危机。当代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是同过去三四个世纪中人把自己视做自然的统治者和主宰者的观念与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种统治、征服、控制、支配自然的欲望是现代精神的中心特征之一。”在这种观念的制约和影响下。人们追求的主要是使自然界来畲乎人的需要、目的和特性,却较少考虑如何使人的需要和特性等适合和适应自然的特性、法则和生态规律;人们普遍注重强调人改造、征服和战胜自然的力量的增长提高与发展,而忽视人和自然之间物质交换的调节能力和人对不断变化着的自然界的适应能力的训练、提高和发展;人们一味陶醉于对:大自然的胜利和统治,却忽视了我们对自然的每一胜利,都要受到大自然的报复和惩罚。“生态危机"与社会问题息息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例如,当今出现的环境污染问题既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发达国家置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国际公法于不顾,肆意向发展中国家倾倒垃圾、化学废料,把公害型企业转移到发展中画家,而发展中国家由于贫穷和债务也加剧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全球性“生态危机"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传统工业是建立在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排放废弃物的粗放式生产经营方式之上的,它寻求更大限度地满足人的物质需求。人类通过发展科学技术极大地扩张了驾驭自然的种种能力,却没有同样扩大保存和保护自然的厅桥能力。传统工业无限度地向自然界索取,使得人类能够以从前无法想象的巨大力跫来燃烧、砍伐、挖掘、移动、改变各种各样的物质,从而严重地损坏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态系统。全球性“生态危机”也是由于传统的发展观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单纯地追求经济增长所致。20世纪下半叶以来,在新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传统发展观为世界许多国家所运用。按照这种发展观,自然资源可以无偿地利用。古典经济学家认为没有人类劳动参与的东西就不能体现价值,因此自然资源是无价的或低价的,可随意地无偿地利用,自然环境的各种资源是无限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于是.工业革命以来的巨大经济增长即以漫无节制地消耗地球上大量不可再生资源为代价。按照这种发展观,就可以把发展理解为国民生产总值(GNP)的增长,将GNP作为衡量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国民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首要指标。但在这一指标中,既投有反映自然资源的消耗,也没有反映环境质量这一重要价值的丧失程度。事实证明,这种发展观是有很大局限性和片面性的。
3、科学的本质是什么?
马克思对科学本质的论述:(1)科学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2)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3)科学是生产力;(4)科学搜伏念既是观念财富又是实际财富。所以马克思把科学看着“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即科学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世困反映关系。 (一)科学是一种认知活动
科学具有求真性,所依据是具有客观性的自然现象,自然科学通常需要满足以下几个条件:一是追求真理;二是具有解释性和预见性;三是具有可检验性。
(二)科学是人与自然的对话
0063-1。科学是人类的一种精神生产领域的社会劳动,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科学是一种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不仅是认识自然界的强大武器,而且是在社会生产中形成的人对自然界的实践关系。
(三)科学是一种社会建制
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和其他社会规范体系相比,主要表现在:1.具有一套自然形成的、特殊的社会规范体系。2.从业人员的主体是受过严格训练的职业科学家和科学家组成的科学的共同体。3.有一套独具特色而有行之有效的奖励制度,科学奖励的核心不是金钱而是同行认可。一个国家的科学社会建制的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这个国家经济、政治、军事等综合实力的标准。
4、如何评价技术悲观论和技术乐观伦?
技术乐观主义产生于人类对技术的社会功能有所了解但又缺乏理性认识的特定历史条件下,其实质是“技术崇拜”或“技术救世主义”,其基本特征是把技术理想化、绝对化或神圣化,视技术进步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因素和根本动力。
090-1。技术悲观主义虽然沾染一个“悲”字,暴露出其整体上的消极情怀和非理性主义,但在其背后却蕴藏着反思和批判的意志和超越现实的呐喊。悲观主义作为一种否定性的技术观,自始至终都存在于人类文明的历史进程之中,只不过由于人们的观察角度不同、生活体验不同、价值追求不同,而对技术的恐怖心理、批判程度表现不同。
090-2。092-3。技术乐观主义和技术悲观主义等哲学观的区别在于它重视具体的社会条件对技术的作用的影响而不是孤立地讨论技术的作用。马克思、思格斯是辩证唯物主义者,他们既承认技术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与影响,也强调了社会对技术及其发展所起到的引导和作用。马克思、思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既不是单纯的技术决定论,也不是单纯的社会决定论.而是关于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互动的理论。因此,不能对马克思、恩格斯的论述进行断章取义地片面臆断,而应当今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技术社会观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正确认识技术与社会的辩证关系,树立科学的技术社会观(有时间就写)
5、结合你所学的学科,思考数学 *** 在科学研究中的应用?
115-1。在科学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之一,为科学研究提供简洁精确的形式化语言。用数学语言来描述事物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保证理论体系内部逻辑的自洽和简洁。加上生物统计学。如物理学:在动力学中,用一组偏微分方程就可以概括地描述经典电磁理论的全部基本规律;在量子力学中,用希尔伯特空间和算符就可以把微观世界中各种量的关系描述的一清二楚。
第二,为科学研究提高数量分析和计算 *** 。牛顿《自然哲学之数学原理》、拉格朗日的分析力学、海森堡的矩阵力学等就是运用数学 *** 的逻辑严密性构造科学理论体系的典范。
第三,为科学研究提供了逻辑推理工具。众所周知,数学中的命题、公式都要严格地从逻辑上加以证明后才能确立,数学的推理必然遵循形式逻辑的基本法则,以保证从某一前提出发导出的结论在逻辑上是准确无误的。
6、如何理解模仿创新?
模仿创新即通过模仿而进行的创新活动,具体包括两种方式:
之一种是完全模仿创新。即对市场上现有产品的仿制。一项新技术从诞生到完全使市场饱和需要一定时间,所以创新产品投放市场后还存在一定的市场空间,使技术模仿成为可能。但完全模仿本质上也带动了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很多企业发展都从模仿其他企业技术开始。
第二种是模仿后再创新。这是对率先进入市场的产品进行再创造,也即在引入他人技术后,经过消化吸收,不仅达到被模仿产品技术的水平,而且通过创新,超过原来的技术水平。要求企业首先掌握被模仿产品的技术诀窍,在进行产品功能、外观和性能等方面的改进,使产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模仿创新优势在于可节约大量研发及市场培育方面的费用,降低投资风险,也回避了市场成长初期的不稳定性,降低了市场开发的风险。但是同时难免在技术上受制于人,而且新技术也并不总是能够轻易被模仿的。随着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专利制度的不断完善,要获得效益显著的技术显然更不容易了。自己回答自主创新。
模仿创新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性:(1)积极跟随性。(2)市场开拓性。(3)“看中学”的积累性。(4)资源投入的中间聚积性。
7、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吗?科学家的社会责任有那些?
科学家应遵循科技伦理。166-1。科学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服务于人类,无论以科学的借口残害无辜的人,还是科学的成果成了构成人类的危害,都不能仅仅把责任推卸给科学或者是用科学的人,科学家要自身负起责任。科学应该造福于人类,为民众服务;科学应该用于和平的目的而不是战争;科学家要保证科学研究的后果不会引起严重的生态破坏,不会危害我们这个一代以及我们后代的生存安全,科学家要对研究后果负责,对其研究成果进行认真的评估,发现科学研究违背科研理论需立即中断,并公开申明;科学家要做出承若,通过自身行动,体现高标准的道德。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和医学实践,尤其是进行人体实验和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和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和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和环境保护服务。科学家的伦理规范构建仅靠舆论支持、道德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体制上缺乏科技道德行为的惩戒机制,对社会心理就会产生一种消极的暗示作用。只有对科技界的非道德行为通过法律的手段坚决予以惩治和消除,新的伦理规范确立才可能有效的保证。
8、如何保障科学技术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
科学技术是之一生产力。168-1。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的机制,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169-2(7点)
只要能够时刻牢记“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给人类更大限度地带来快乐幸福”这个大方向就能够在社会中健康、持续地运行了。 有了这个社会发展前进的总体方向,一旦某些科学技术的发展损害或可能损害到社会的整体幸福时,我们就要坚决禁止发展和使用这样的科学技术,反之,有利或更有利于社会整体幸福的,我们就不断的支持这样的科学技术。
9、技术创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实际上是以新产品(或改进产品)、新 *** 、新工艺的形式实现具有社会经济意义和市场意义的技术发明的首次应用。技术创新的来源并非限于新的技术发明,同时还包括先前存于“技术库”中的原有技术发明和原有技术创新成果。
1.技术创新是新兴产业成长壮大和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
2.技术创新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前提和动因
任何一个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协调发展,都依赖于该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3.技术创新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关键
4.技术创新是区域经济竞争力提高的根本保障
之一,技术创新改变区域生产与生活方式,创造区域持续竞争能力,第二,.技术创新推动区域社会经济组织结构和管理模式的变革,为区域竞争力的提升创造了制度基础
10.如何建设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以先进的科学和教育为基础,以自主创新为主线,并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等多种创新互动,使国内外创新成果迅速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经济增长质量不断提高、经济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和社会充满活力的国家。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提高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我国当前发展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紧迫需要。
一是要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三是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四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
五是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六是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七是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培养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使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学习通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超星尔雅自然辩证法概论答案、学习通自然辩证法习题答案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喔。PS:点击本站“资源下载”栏目,可获取更多脚本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