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人的世界,大多都是无声的。

  懂你的人,不言而喻;不懂你的人,多说无益。

  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男子辞职创业,身边的朋友纷纷跳出来支持他,都说会给予最大的帮助。

  由于刚开始没经验,创业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

  于是他给当初的朋友们打电话请求帮助。

  结果朋友们要不就是在工作,要不就是有事要处理脱不开身,最终还是靠着自己想办法,情况才慢慢好转。

  后来再遇到类似的情况,他没有诉过苦,也不再找人抱怨,只是选择默默地解决问题。

  人这一辈子,大部分的人际关系都是淡薄的,靠人不如靠己。

  有些话不如不说,有些关系不如不要。将世间万物看淡一些,生活,或许也能简单快乐一点。

  《史记》有言:“顺不妄喜,逆不惶馁,安不奢逸,危不惊惧。”

  人生在世,看透,是一种醒悟,沉默,是一种释怀。

  0 2

  不说,是不想太计较

  世事皆纷扰,红尘多琐事。

  很多时候,生活都不会尽如人意,多的是烦忧、多的是困扰。

  但这并不是让人不快乐的原因,所有的痛苦,皆是因为计较太多。

  该放下时不放下,该看淡时总纠结。

  于是抱怨越来越多,怒气越来越重,常常大声斥责,口出怒言,最后伤人伤己。

  就像之前看过的一则故事。

  下雨天的公交车十分拥挤,突然,有一个人被别人用伞尖戳到了脚踝。

  他很想转头去教训那个人,但拥挤的车厢容不得他转身。

  车子摇晃之间,伞尖却越刺越重,他的怒火也渐渐高涨。

  终于下了许多乘客,他转头就对着那个人开口大骂。再仔细一看,却发现对方竟是一个盲人!

  戳他脚踝的也不是什么雨伞,而是他的拐杖。瞬间,他心中的怒火消失地无影无踪,心中的愧疚让他再无法开口。

  心若计较,人生处处是怨言。反之,若责怪越来越少,内心必然坦然宽宏。

  正如《生如夏花》一书中讲的那样:

  “时间用它独有的刻薄方式让我们渐渐宽宏,明白不管被生活怎样对待,仍然要许诺自己,明日必有太阳。沉默是成长的标志,而成熟的标志,就是如何去沉默。”

  沉默,是一个人最深的修养。

  怒了不指责,错了不苛刻,修一颗安静的心,自有温情。

  0 3

  无言,是懂得了沉淀

  水深不语,人稳不言。

  越是有智慧的人,越懂得在静默处韬光养晦、沉淀自己。

  他们保持沉默,不是懦弱,不是亏欠,而是不想让外在因素成为伤害自己的利刃。

  做人,越是不露声色,越会收获更多。

  光绪年间,有一位传奇母亲,一生独力养育了十三个孩子,在各个领域都成为了精英、大家。

  她对子女的教育,一直秉承着十五个字:待人要好,做事要专心,少说话,多做事。

  她自己亦是如此,能用行动,则绝不多言。

  当丈夫所在的船只失事,家庭一夜之间陷入困境时,她没有哭喊抱怨,而是默默扛起家庭的重担,在外做活谋求生计,在家细心养育孩子。

  她做得多,说得少,皆因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因得失荣辱浮躁,不因外界诱惑烦心。

  果然,受母亲行动感染的孩子们,都成为了能力与品德皆优的英才。

  

  朱子有云:“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

  说一万句,不如做好一件事。

  沉默,是一个人最深的境界,是一个人最睿智的体现。

  脸上云淡风轻,就不会有人知道牙关咬得有多紧;学会沉默以对,就不会被人看穿身后的苦难落泪。

  君子以果行育德。越是低调不语,越是胸有沟壑。沉默的人,自有力量。

  纪伯伦说过一句话:

  “虽然言语的波浪永远在我们上面喧哗,而我们的深处却永远是沉默的。”

  沉默,才是生命中最重要的底色。

  越沉默,就越清醒;越沉默,就越自知。

  往后余生,愿你沉默以对,寂静欢喜,不惧岁月更迭,活得欢愉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