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价值十篇
公共卫生价值篇1
1.白城市卫生监督所,吉林白城 137000;2.白城卫生职工中等专业学校,吉林白城 137000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在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对某地实地检测影剧院、歌舞厅(KTV)、音乐茶座和商场4个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资料进行综合评价。结果 影剧院的总功效系数及其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值y的95%CI为0.6663(39.27~70.15),歌舞厅(KTV)为0.1871(10.19~41.07),音乐茶座为0.3275(19.47~50.35),商场为0.6667(39.30~70.18),其卫生质量排序为商场>影剧院>音乐茶座>歌舞厅(KTV),两两比较表明商场与影剧院、音乐茶座和歌舞厅(KTV)卫生质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公共场所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灰色关联分析法排序结果完全一致。结论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综合评价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原理简单,算法简明,灵敏度高,易于理解,可为提高卫生监督质量、指导卫生监督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值得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功效系数;可信区间;两两比较;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 R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8(a)-0032-02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经常聚集、供公众使用或服务于人民大众的活动场所,是人类不可或缺的外界生活环境。公共场所的卫生学特点表现为人口相对集中,相互接触频繁,流动性大;设备物品供公众重复使用,易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疾病特别是传染病的传播;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流动性大[1],可见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与人群健康水平息息相关。为此笔者应用秩和比法对4个公共场所的卫生质量进行评价,为提高卫生监督质量提供客观依据,从而创造良好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达到预防疾病,保障人体健康的目的。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某地实地检测影剧院、歌舞厅(KTV)、音乐茶座和商场4个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资料进行综合评价,包括温度X1-(℃)、X2-相对湿度(%)、X3-风速(m/s)、X4-CO2(%)、X5-细菌总数(个/m3)和X6-噪声(dB)等评价指标,各指标的观测值见表1[2]。
1.2统计方法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3]综合评价4个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在计算95%可信区间时,为避免发生I类错误,按bonferroni法[4]调整检验水准。原检验水准为0.05,则调整后的检验水准为α=2×0.05/n(n-1)=0.00833(n表示公共场所数量,下同),则uα=2.64。
2结果
2.1功效系数的计算和排序
由专业知识可知,评价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微小气候、空气质量和噪声指标均为低优指标,因此每一指标的满意值为最小值Xmin,不允许值为Xmax,按照公式di=(Xi-Xmax)/(Xmin-Xmax)计算不同公共场所同一指标的功效系数,之后按照公式Di=?di/m(式中m表示评价指标数量,下同)计算每个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总功效系数,将Di按大小顺序排序,见表2。可见,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排序结果为商场>影剧院>音乐茶座>歌舞厅(KTV)。
2.2不同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的综合评价
由于计算得到的总功效系数在[0,1],可以按照基于秩和比的可信区间法[5]进行综合评价。首先将总功效系数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对其代换值y按照公式y±2.64Sy(Sy2=820.7/mn)计算y的95%CI(见表3)。
比较y的95%CI可知,商场与影剧院、音乐茶座和歌舞厅(KTV)卫生质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公共场所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3讨论
功效系数是综合评价和多目标决策的一种方法。该方法根据系统工程和运筹学中目标规划的原理,首先对各评价指标分别确定一个满意值和不允许值,然后一满意值为上限,不允许值为下限,计算各指标的满意程度即功效系数,再求出各比较组功效系数的算术平均数—总功效系数,按其数值大小对各比较组作出合理评估。可见总功效系数是反映各比较组综合状况的一个综合指数,其数值越大,说明各比较组综合状况越佳。据此可对各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进行比较,由表2可知商场>影剧院>音乐茶座>歌舞厅(KTV)。
功效系数用于综合评价的优缺点和注意事项[6-7]:①该方法对评价指标的选择没有较大的限制,强项关联的指标也适用,且评价指标无需进行同趋化处理,能充分利用原始数据提供的信息。②确定指标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应根据各指标的计算原理和实际可能达到的水平加以确定,理论上没有明确的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在实际工作中,常取各指标最好值和最差值作为满意值和不允许值。当难以确定满意值和不允许值或数据有极端值时,功效系数的可操作性、稳定性就不太理想。③计算功效系数时,也可将其转化为百分制,即以60为平均分,40为标准差进行计算,其计算公式为di=(Xi-Xmax)/(Xmin-Xmax)×40+60。本文所以没有采用此公式计算功效系数,其原因在于不能继续应用可信区间法进行两两比较。也可使用加权算术平均数或几何平均数或加权几何平均数计算总功效系数,由于原文献没有给出各指标的归一化权重系数,所以没有使用加权法。④该方法灵敏度高,可充分反映各评价对象间的差距。⑤如不同比较组同一指标的观测值完全相同,不能使用功效系数评价,应改用其他统计方法。
本法的最大优势在于在计算总功效系数95%CI的同时,可进行两两比较,解决了功效系数法不能进行各比较组假设检验的问题,基于此笔者认为该方法在卫生监督质量综合评价时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和价值。本方法来自于秩和比法[5],其基本原理是先对计算得到的各比较组总功效系数进行平方根反正弦代换,之后根据参数统计方法计算变换值的95%CI并进行两两比较,并可以根据两两比较结论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商场与影剧院、音乐茶座和歌舞厅(KTV)卫生质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余公共场所两两之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可见单纯根据总功效系数的大小判定排序是可以犯错误的,由于商场与影剧院、音乐茶座和歌舞厅(KTV)卫生质量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所以该地4个公共场所卫生质量可分为2类,其中商场与影剧院较音乐茶座和歌舞厅(KTV)卫生质量高。这为卫生监督工作指明了方向,即应重点加强音乐茶座和歌舞厅(KTV)卫生监督工作,通过督促商家采取相应的措施,不断提高公共场所卫生质量,为顾客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卫生条件。
在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进行综合评价时,应校正检验水准,以避免I类错误的发生。当比较组数在10组以下时应采用bonferroni法,多于10组时采用idák法[4]。比较组数较多时,应采用分档法[5]进行综合评价。
应用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分析本资料的排序结果与灰色关联分析法完全相同,且后者计算得到的关联度(原文计算有误)和TOPSIS法计算得到的相对贴近度也可进行可信区间法处理,均为公共场所卫生质量综合评价较好的方法。但后两者原理复杂,计算过程较为繁琐,所以,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是评价比较组数较少公共场所卫生质量较好的方法,值得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陈思东.环境卫生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石文琇,许金凯.灰色关联在评价公共场所卫生质量中的应用[J].环境与健康杂志,2000,17(2):111.
[3] 赵树立,孙爱峰.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在教学环境卫生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850-6851.
[4] 方积乾.医学统计学与电脑实验[M].4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133.
[5] 孙爱峰.秩和比法在不同地区人体蛔虫感染现状调查结果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1,9(31):226-227.
[6] 赵树立,孙爱峰.基于功效系数的可信区间法在教学环境卫生质量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中国保健营养(下旬刊),2013,23(11):6850-6851.
公共卫生价值篇2
【关键词】 卫生管理;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
行政事实行为,特别是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在行政法学体系中所占的比例不是特别大,因此一向没有得到足够多的重视,这就导致了这一问题研究的相对滞后性,不利于卫生管理部门开展相应的工作。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其现实意义是非常重要的。
1 何为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
1.1 基本概念要件
作为一种目的性的行为,其是指行政主体给社会与公众进行服务时,所实施的所有实际行为。行为包含主体要件、职权要件和条件要件三方面内容。主体要件是指可以实行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的行政机关,或者是行政机关所委托的组织、相关法律给以授权的组织。职权要件指的是行政主体拥有做出行政事实行为的职权,职权属于行政主体的工作范围。条件要件指的是该行政行为在客观上属于服务性质。
1.2 基本行为类型。
1.2.1 行政主体利用公共管理优势,将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公诸于社会公众,此为广泛性行政事实行为。
1.2.2 行政主体利用公共管理优势,将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公诸于社会公众,对公众进行劝导,则为建议性行政事实行为或者帮行政事实行为。
1.2.3 行政主体利用公共管理优势,将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公诸于社会公众特别是需要的个体受众,对其起到证明作用,则为鉴证性行政事实行为。
1.2.4 行政主体利用公共管理优势,将有实际价值的信息公诸于社会公众,公布过程中,对某些社会具体行为作出评价与明确的价值观导向,则为评价性行政事实行为。评价性行政事实行为按照具体的实施路径还可以细划为奖励性与惩戒性两种。
2 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在卫生管理中的表现
2.1 广泛性的行政事实行为。
卫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广泛性行政事实行为指的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指专业防疫机构)基于自身公共管理的优势,把需要向社会公众公布的信息进行广泛告知,行为过程分为信息的定义、搜集、整理、传播等几个过程。卫生专业防疫机构用书籍发放、海报宣传、网站沟通等方式,宣传党、各级政府的卫生防疫政策,宣传卫生保健知识。对重点工作内容,如地方病、传染病、职业病、口腔卫生、中毒等内容的发展、分布状态进行监测,并且提出科学的防控策略。
2.2 建议帮行政事实行为。
卫生管理工作过程中,建议性行政事实行为指的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基于自身公共管理的优势,为社会提供有建设与帮助作用的信息。基本的表现如:
为传染病区的患者提供救治建议,为非患者提供预防建议,指导公众如何进行消毒、如何使用水源与食物,防止传染扩散等。在有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地区,更要进行生活的全面行政指导。
而帮行政事实行为指的是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基于自身公共管理的优势,为社会公众提供有帮助价值的信息。其具体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一是对公共场所、特种行为、医疗机构的消费。二是给地方病、传染病、慢性病等患者提供定期体检与发放药物等服务。三是通过各种类型的宣传手段使公众提高防范意识,减少传染病疫情的扩散。四是为发生灾害的政府与群众提供医疗技术支持。
2.3 评价性的行政事实行为
卫生管理过程中的评价性行政事实行为指的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基本自身的公共管理优势,给受众提供有评价导向性的卫生管理信息。奖励重点在于正面鼓励,惩戒重点在于负面督促,比如卫生行政主管部门通过监督检查,发现与卫生管理规范不相符合的行为企业,对其予以通报批评,或者是列入黑名单向公众公布,即是属于典型的惩戒性行政事实行为。
3 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在卫生管理中的作用
3.1 体现了卫生管理部门的本质。
行政主体,即政府卫生部门的工作人员,应当在行政事实行为中落实奉献精神的具体化要求,社会与公众授予了卫生行政主体行使职权的权力,在享受权利的同时,因其所处的岗位特殊性,其本质是承担了更多的社会公众服务义务。卫生行政管理部门一定要切实履行社会管理与服务职能,做好公众需要的卫生工作,给群众生活与经济建设创造更为舒适的环境条件,推动建设和谐社会的步伐。
3.2 体现了政府服务职能。
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同行政主体即政府职能部门的服务职能是紧密结合的,它是政府服务职能的具体化表现,也是其必然性要求,更是对行政主体工作人员的行为规范的具体落实。在为公众服务的核心指导下,行政主体应当要具备主动性,以公众利益为工作目标,营造更好的生活卫生环境。
3.3 政府行为的必要内容。
服务型行政事实行为,在本质上就具有无私属性,它体现在政府活动的内容上,可另一方面又在工作中转化为对政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的要求,这种要求即是要让所有的行政行为公开公平,行政主体不从中得私利。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牢固树立执政为民的思想,让政府工作始终把责任放在第一位,权利放在第二位。改善公众生活卫生环境,逐步控制并消灭传染疾病等对于健康造成的危害。
4 总结
行政事实行为是行政行为中,一个相对重要的构成元素之一,对其加以探讨,可以很好地解决卫生管理中的对应法律问题,促进卫生管理事业更好地向前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相关人员的不懈努力,最终会使这项工作走向良性循环发展的轨道。
参考文献
[1]元虹.公共卫生行政指导研究[D].山东大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2007.
[2]汪明.服务型政府导向下的市容环境卫生治理——实例分析苏州金阊城市环卫治理模式[D].苏州大学:公共管理,2009.
[3]陈晋胜.行政法专题研究[M].国际炎黄文化出版社,20lO.
公共卫生价值篇3
一、考核内容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包括: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社区卫生诊断、健康档案、日常信息收集、卫生知识普及、重点人群健康教育、疫情报告和监测、一类疫苗预防接种、结核病防治、艾滋病防治、其他常见传染病防治、重点慢性病筛查、精神病患者社区管理、妇女保健和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儿童保健、残疾人康复管理、老年保健共18项。
二、考核方法
(一)专业部门考核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专业部门考核实行千分制,由区卫生局组织有关专家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考察、抽样核查等方法进行考核。结核病防治、社区诊断、重点慢性病筛查三个项目单列考核,其余15项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行综合考核。
(二)相关部门考核
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相关部门考核实行百分制,由区卫生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组织考核。考核采取查阅资料、现场考察、抽样核查等方法进行。
(三)社会满意度评价考核
社会满意度评价考核实行百分制,委托第三方对高血压管理、糖尿病管理、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和老年保健等服务项目进行入户或现场问卷调查。
(四)以上三类考核均单独进行,采取扣分制,不设附加分,各项目指标扣分不超过该项目的总分值。
(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考核最终得分为专业部门考核得分、相关部门考核得分和社会满意度评价得分的合计。其中各部分考核得分按照该类考核占总分值的权重比例计算;专业部门考核得分占考核总得分的40%;相关部门考核得分占考核总得分的30%;社会满意度评价得分占考核总得分的30%。
三、考核程序
(一)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于每年5月30日前和10月30日前,各进行1次自查自评,自查结果报区卫生局;每年6月、11月底前区卫生局对部分重点项目进行复核和项目年度考核。
(二)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领导小组组织区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对随机抽取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进行复评考核。复评总分达到85分以上的认可中心上报考核结果;不足85分的每降低1分,相应降低同等分值。
(三)区卫生局组织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对本区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进行考核评价,各中心检查的同时,每中心随机抽查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进行考核,并将考核结果汇总后分别报市卫生局、市财政局。
(四)考核与复评结果进行社会公示。
四、资金的核拨办法:
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领导小组组织区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每半年对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考核,考核结果采取量化分级(四级),比例核拨的办法进行资金拨付。对于年度考核仍为不合格(第四级)将暂停来年的资金拨付,待复核合格后再予拨付。
五、组织领导
成立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考核领导小组和专家指导组,由区卫生局、区财政局等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组成,负责本区社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日常管理和质量监控,定期对项目工作进行检查考核,协调和经费核定工作。
公共卫生价值篇4
[关键词] 监测数据 场所质量 评价处理
公共场所发放的卫生许可证,是该公共场所卫生质量指标综合评价最终结果的标志。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包含3个指标内容,具体是:场所卫生指标监测合格;卫生管理符合规定要求;从业人员身体健康检查和卫生知识培训考核合格。
在以上3个指标内容中,场所卫生指标监测合格是重中之重的指标,虽然公共场所卫生监测是一个指标明确的项目,作为单个点(项、次)来说,国家已有明确的判断标准,在实际工作中进行评价并不困难。但是,公共场所是个多种类的综合性场所,即使是对单个场所来说,所监测的点(项、次)数目亦甚多,如何科学取舍处理、采用所测的诸多数据,使所采用的数据具有科学性、代表性和适用性,特别是对于超标的项目(数据),如何处理、如何补测,至今国家尚无统一的方法,不解决此类问题将直接影响卫生许可证的发放工作。
对此,本文尤其对同一个单位的多种公共场所卫生指标监测数据如何处理、超标项目如何补测、场所卫生质量最终如何综合评价发证进行了重点探讨。
1 数据处理
数据处理的方法很多,有算术平均法、模糊数学相关回归法、中位值法等。但是以上处理方法都有优缺点。
算术平均法常用于均匀分布、线性相关的数据型。但是,公共场所是一种复杂场所,测定时偶然性机会多,测定数据的不均匀性和跳跃性是经常出现的。用算术平均法处理,无法说明极差数据(极高和极低)甚至超标数据的本质问题,有的经用算术平均法处理后,便出现本来超标的数据不复存在的结果,容易造成假象,对于样品数少的数据,误差就更大。此种方法既不科学也不切实际。经历年的工作实践结果,显然不能用此法。
模糊数学相关回归法虽然具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但目前全国对该法的研究工作才刚刚开始,且研究程度不深,运用不广泛。特别是对人体敏感性指标的研究,从环境毒理学、流行病学、病理学、生理学等相关性方面研究仍不够全面和系统,无法确定各项目指标的权重系数,目前应用仍有它的局限性。
中位值法是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的缺点和局限性与算术平均法较为相似。
尽管目前对公共场所的测定数据还没有一种能作为唯一可代替的处理方法,但在实际工作中只能根据公共场所的具体项目指标,选择不同的处理方法,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中位值法亦可作为常用的测定数据处理方法。
2 数据处理方法的应用
公共场所测定数据的处理方法目前可采用算术平均法和中位值法,各具体项目的测定数据的具体采用的处理方法叙述如下:
2.1 算术平均法
算术平均法可用于公共场所的风速、风量、照度项目的测定数据处理。
2.2 中位值法
中位值法可用于公共场所风速、风量、照度项目及其以外的其它项目的测定数据处理。
3 超标数据的处理
根据国家《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及《《公共场所卫生标准》规定,凡公共场所卫生监测超标的数据均应坚持补测的规定,但尚无统一的补测方法,直接影响卫生监督执法、监测发证工作,现根据统计学理论并结合历年具体工作实践提出以下几种补测方法,并经多年不同场所的实践证明了是科学可行的。几种具体补测方法叙述如下:
3.1 当对公共场所监测总数在10个以下点(项)样品数时,若点(项)超标率超过50%的,补测数与原监测数相同;点(项)超标率低于50%的,补测数为超标数加1,但补测数总不应少于3个样品数。
3.2 当对公共场所监测总数在10个以上点(项)样品数时,若点(项)超标率超过50%的,补测数为超标数加30%的原监测数;点(项)超标率超过30%的,补测数为超标数加10%的原监测数;点(项)超标率低于30%的,补测数为超标数加3,但补测总数不应少于5个样品数。
4 综合评价
所谓综合评价就是要综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情况:公共场所的测定项目,公共场所的卫生管理,公共场所从业人员及其行为符合标准要求情况。
虽然公共场所监测项目多、数量大、情况复杂,但经数据处理后,与卫生管理、从业人员及其行为的情况一样,已成为各单项目指标了,使本来比较复杂的综合评价变为简单和可能。
但是对公共场所的饮用水包括二次供水中的余氯与细菌、大肠菌群的情况可采取如下方法进行综合评价:
4.1 仅单项测定余氯,并以该项测定结果作为判定依据时,其含量以不小于0.05mg/L为合格。
4.2 当余氯结果小于0.05mg/L(甚至为零)时,则应以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的结果作为该项是否合格的依据。当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均合格时,余氯项目亦同时判定为合格。
5 结论
5.1 算术平均法可用于呈均匀分布、线性相关的项目数据中,可用于风速、风量、照度的监测数据处理。
公共卫生价值篇5
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何以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和生命力?竟能得到如此众多学者的青睐和如此迅速的发展?在筹备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活动的两年间,笔者系统翻阅、学习了我国医学伦理学的有关文献资料和标志性著作。众多的观点、事实使我们萌发了一个认识: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卫生事业中居于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吴孟超院士在给庆祝中国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研究30周年大会暨中国生命伦理学发展研讨会的贺信中说“医学伦理学与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和人民健康事业中居于基础性、战略性的地位,它事关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全局。吴院士的这一论断,更加明确、坚定了我们的这一认识。
1 医学的使命与目标: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本体之源
医学的使命是维护生命、支持生命、促进生命健康。医学的本体是人的生命。人的生命是医学得以存在的最终依据,人类不断提高生命质量的需要是促进医学发展的不竭动力,人的生命存在状态显现了医学发展水平,为人的生命服务是医学的终极目的。作为医学的本体,人的生命的意义具有至高无上性和无条件性。医学实践,即与疾病和疫情抗衡与斗争的生命实践,其直接目标是服从和服务于人的生命健康和生命需求。虽然医学发展经历了古代原始巫术、近代生物医学和现代社会医学多重范式的转换与变革,但是医学服务于生命的初衷与本质并没有变。医学的精髓是对人的生命本体的同情、尊重、仁爱与体恤,是对人的生命健康的维护,是对人各种生命需求的满足,它服务于人的躯体和心理,服务于人从出生到临终的生命全过程,甚至服务于人从生前到身后的“超生命全程”。对生命的敬爱与呵护是医学的全部。生命之托,重于泰山。正是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才使得医学实践不同于一般的生产实践。
医学实践是一种德性实践。医学的德性,是医学的本质之一,从历史上看,我国传统中医思想明确提出“医乃仁术“普救含灵”。现存最早的中医文献著作《黄帝内经》即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内经灵枢》)阐释了医者对病人应满怀同情与仁爱之心,尊重与珍爱病人的生命。晋代医师杨泉之作《医论》更是对从医者提出了明确的道德要求,“夫医者,非仁爱之士不可托也;非聪明答理不能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古代中医广泛渗透着博施济众、普同一等的伦理思想。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大医精诚》中要求医生,“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明代陈实功在《医家五戒十要》第一戒中即指出“凡病家大小贫富人等,请观者便可往之,勿得迟延厌弃,欲往而不往,平为平易。”古代西方医学亦同样蕴涵着善意的本源和德性的要求。希波克拉底时代的开业医生要遵守一定的职业戒律,《希波克拉底誓言》指出,‘我之唯一目的,为病家谋幸福,并检点吾身,不做各种害人及恶劣行为,尤不做诱奸之事……我认为应守秘密者,我愿保守秘密。”近代,医学虽以科学的姿态呈现在人们面前,但它不仅仅是一门科学。医疗实践必须以生物医学为其坚实的基础,这是医学的科学属性;然而,医学的对象不是孤立的生物个体而是具有社会属性的人,这是医学的人文伦理本质。美国著名的医学教科书《西氏内科学》将现代医学定义为:“医学是一门需要博学的人道职业。医学“致力于借助任何有效的方法实现预防和治疗疾病的目的,并隐含地为人们的幸福承担义务。”诚如杜治政前辈所说,医学的道德性,是医学固有的,是医学内在的,是医学的本性。
医学的道德本性决定了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具有基础性地位。然而医学目的的不断深化与发展,也向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提出了不断转变伦理思想的以适应医学发展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在传统的以“治愈疾病’、“阻止死亡,,为目的的观念下,医疗资源被大量用于消灭疾病、征服死亡;然而却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和分配不公,且大多数人未能得到基本的医疗保障。1992年由丹尼尔拉汉领导的哈斯廷斯中心正式提出了重新考虑医学目的的命题。经过研究和多次国际会议,1996年,由14国参与拟定的《医学的目的:确定新的优先战略》报告,提出了现代医学的四个目的:预防疾病和损伤,促进和维持健康;解除由疾病引起的疼痛和疾苦;照料和治愈有病者,照料那些不能治愈者;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现代医学的目的有效地遏制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实现医学发展的可持续性和医疗的可及性。同时,也推动着医学伦理核心思想由追逐生命延伸转变为实现医疗的公平与公正。
2 医疗卫生事业公益性: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社会之基
“公益”(PublicWelfare)是一个西方舶来词汇,它相对于“一个人之私利、私益而言”,社会公众追求公共利益(卫生、救济等福利事业)的活动和共同善的向往。公益性着眼于社会公众的共同利益,旨在满足社会的整体利益和价值需求,是以人类幸福为终极价值目标的价值体系与行为机制。公益性是社会公共事业的核心价值。医疗卫生事业同教育、环保一样同属于社会公益性事业。这是因为:健康权是人的基本权利,健康需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健康,尤其是群体健康直接关涉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不单是对单个人的医疗服务和医疗保障,是个体的生命遭遇和生命救赎,更是一种全民性和社会性的生命救助和医疗实践活动,全民性和社会性是医疗卫生事业的基本特性。医疗卫生事业作为公益性事业,其目的不是为了谋求利益、获得利润,而是为了造福于他人、社会乃至整个人类,是从生物、心理、社会等多方面满足人类需求,为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创造各种条件,不断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对医疗卫生事业的评价,并不是看其所能产生的经济利润与经济价值,而是看它对人与社会的发展所具有的价值,看它在预防与治疗疾病和提高人民的健康素质方面的价值。医疗卫生事业特有的公益性质决定了维护和实现医疗活动的公平公正,应当始终作为贯穿我国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全过程的基本伦理价值取向。
然而,在现实的医疗实践活动中,却存在着公益性缺位或公益性式微的严重现象。特别是现代性背景下经济主义的膨胀,M医疗卫生事业的盈利性逐步取代了公益性。这种盈利性其深层根源是医学资本的主体化。所谓资本主体化,就是指医疗服务以追求资本为目的,将利润当作主体目标来追求。医学资本的主体化运作把医学引人了歧途,给医学发展带来了众多消极影响。其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和过度医疗。资本的趋利本性,使得一些富裕阶层和特权阶层能够享受到优越的健康保健服务,而一些贫困人群却无钱医治普通的疾病。另外,医学资本的主体化动作,还导致了欺诈性医疗不道德行为,对基本医疗和初级保健的挤压,对预防与公共卫生的忽视,对高额医疗费用的催化等。
回归公益性是当今医疗卫生事业的价值呼唤,是医学伦理学不容推辞的道德责任。公益性的核心价值是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平与公正。卫生事业的公平与公正主要是指卫生资源在不同地区、不同人群中分配的合理化以及人们享受基本服务方面的合理性。1998年,在阿拉木图召开的“面向21世纪的初级卫生保健”会议即强调指出:卫生健康应保证增强公平性等“人人健康”的价值观。实现这一价值观念就必须按照医学伦理原则去制定和实施卫生政策、分配卫生资源与规划区域卫生,使人人享有法律承认的卫生保健的权利,并且按照社会公平原则去实现这个权利。医学伦理在这里起着价值选择、促进社会公正与合理的作用。
3 国内外医改的成败得失: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实践之维
20世纪80年代,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化的过程中,原有的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卫生体系失去了其制度基础,市场机制逐步被引人医疗卫生行业。随着经济利益诱导作用的不断强化,盈利越来越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主动追求,医疗机构逐渐转变为以利润为导向的市场主体。在市场机制主导下,“看病难“看病贵’、“高消耗’、“低医保”等一系列医疗问题相继涌现,使我国卫生事业的绩效下降,最终导致了“非典”这样的卫生危机表明了我国以市场为主导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成功。2009年3月《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的正式出台,体现了公平正义的伦理价值观。实施短短几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自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大危机以来,美国医疗的高费用低效率使美国卫生服务与医疗保障体制的改革开始成为了美国社会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每年人一16一均7000美元的高额医疗卫生费用并没有使美国成为世界上健康指标最高的国家。据联合国的有关数据,日本人人均寿命大约83岁,居世界第一位,而美国人均寿命78.3岁,居第36位。而当其他国家在婴儿死亡率方面不断提高国际排名时,美国在这方面的排名却在下降,婴儿死亡率最低的是新加坡,日本、瑞典、挪威等国家,这些国家的婴儿死亡率都低于千分之3.5,仅是美国的一半。
究其原因,是因为美国没有建立公平可及的由国家主导的国家医疗保障体系,而是通过由市场主导的商业保险来解决居民的医疗需求。
面对医改的成败得失我们必须从伦理的角度提供辩护,只有这样才能冲破医改的重重障碍,真正实现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回归。美国医改充分体现了社会制度弊端对于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迟滞,市场崇拜和有限政府是美国深人肌髓的意识和传统。而过去二十多年来的我国医疗改革,总体设计从一开始便定位为经济体制问题,缺少道德坚守和伦理辩护。殊不知,“单纯的利润动机同社会经济的总体效益,同社会价值是有冲突的;同人道主义是有冲突的;同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传统,同中国几千年追求公平的传统,同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是冲突的;同共同富裕的目标是冲突的。”“一个社会需要追求的不应当是如何让利润动机凌驾于所有社会价值和社会目标之上,而是如何让利润冲动在符合社会价值和社会选择的框架中运作。”国内外医改的得失成败告诉我们:在医改过程中,医学伦理不但不可缺席,而且其基本原则也是医改的指导原则之一;否则就无法保证医改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致使问题丛生、事倍功半。医疗卫生事业本身包含的伦理道德属性也决定未来改革的方向和目标不能违背人道主义和伦理精神而丧失公益性、丢掉公平性。
4 “德源资产”“道德资本”医学伦理学、生命伦理学在医疗卫生事业中基础性与战略性地位的现实之需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成熟,道德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显现。道德作为资产或资本范畴,正逐步受到学者们的关注与重视。
早在1998年,李恩昌在医学伦理学研究中就提出了“德源资产”的概念,指出“医德医风对于医疗单位和医务人员来说,绝不再是空洞的口号和说教,而是能增强其活力和竞争力,给其以实际收益的实实在在的无形资产。如果要给这种无形资产一个概念的话,是否可把其称为‘德源资产’?’德源资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意识形态。
2000年,王小锡将道德作为资本提出,道德资本是指“道德投人生产并增进社会财富的能力,是能带来利润和效益的道德理念及其行为,’;“是投人经济运行过程,以传统习俗、内心信念、社会舆论为主要手段,能够有助于带来剩余价值或创新价值,从而实现经济物品保值增殖的一切伦理价值符号。道德资本是一种投人经济过程中促使经济物品保值、增殖的特殊生产要素。”道德作为一种资产或资本,并没有亵渎道德的高尚境界和完美形态,而是充分体现和回应了道德的社会价值属性。它回答了伦理学存在的现实价值与意义,即“不关注现实问题,不讲求道德的经济社会效应,伦理学就失却了存在的理由,伦理学家也就没有必要去做研究了。”在知识经济时代,人们巳经清醒地认识到德源资产与道德资本对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有着积极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医学伦理学作为“德源资产”或“道德资本”,是医疗卫生事业不容忽视的资产来源和资本结构,对于推动和促进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医学伦理学作为德源资产和道德资本,其表达形式是复杂的和多元的,除了传统的医德医风外,还包括和谐的医患关系、有效的医际沟通、规范的伦理原则、正确的价值判断、合理的伦理选择等。今天我们积极致力于建设伦理委员会,进行伦理审查与伦理监督,规范医疗科研行为,也是德源资产和道德资本的另一种表达方式。它确保了医疗产品和医学科研的质量与效益。医学伦理学作为一种资产,它能够使医疗单位的物质资产和技术生产增值,使医务人员自身价值获得增值,提升其感染力和亲和力;而作为一种资本,它能够实现医学服务的保值与增值,确保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性。德源资产和道德资本之所以可行,是因为它符合医疗卫生事业的逻辑起点一公益性,没有向善的价值导向和价值目的,医疗卫生事业就缺失了其道德根基,演化为一般的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公共卫生价值篇6
〔关键词〕公共卫生伦理学;公共卫生;医学伦理学;伦理思考
1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兴起
1.1公共卫生与公共卫生伦理学
公共卫生就是我们作为一个社会,为保障人人健康的各种条件所采取的集体行动[1]。这是1988年美国医学研究所(InstituteofMedicine)关于公共卫生的里程碑式的定义。公共卫生,是指组织社会共同努力,改善环境卫生条件,预防控制传染病和其他疾病流行,培养良好卫生习惯和文明生活方式,提供医疗服务,达到预防疾病,促进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2]。这是中国首次提出的公共卫生定义,论及首次,仅仅因为中国对公共卫生基本概念的探索和研究较少,但实际上,公共卫生的实践确是极其丰富的[3]。长期以来,公共卫生对流行病学、传染病学、预防医学、政策法规方面的研究较多,而公共卫生伦理问题的研究还处于开垦阶段。公共卫生伦理学是探讨与促进群体健康、预防疾病和伤害行动相关的规范,主要关注群体层次的伦理学问题,特别是政府、公共卫生机构及其成员、医疗机构及其成员、公民的义务和责任等问题。它一方面用于指导培养公共卫生机构和人员的专业精神,以维护公众的信任;另一方面,阐明指导公共卫生政策与措施的伦理价值,以促进人群健康和社会公正[4]。简而言之,公共卫生伦理学是一门旨在探究与公共卫生行动有关的行为规范的伦理学科[5]。
1.2公共卫生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
公共卫生问题是医学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卫生的伦理问题也是医学伦理学必须重视的问题。但是,公共卫生伦理学与医学伦理学的研究内容侧重面不同,因此,应建立不同的伦理框架。传统医学伦理学以医患关系为中心,以个体的生命健康为主题,重视对个体权利的保护。20世纪60年代,人体试验、器官移植、生殖技术、生态污染这些伦理问题扩展了传统医学伦理学的研究范畴,医学伦理学进入生命伦理学阶段。生命伦理学仍然以个体权利为中心,强调病患个人的理性自主。1989年美国著名生命伦理学家比彻姆和丘卓斯合著《生物医学伦理学原则》一书,提出自主原则、不伤害原则、行善原则、公正原则,成为指导医学伦理实践的基本的四原则。传统公共卫生以流行病、传染病的防治为重点,现代公共卫生除了应对突发的公共卫生事件外,越来越关注社会、政治、经济因素影响下的健康问题,以及生命科学技术发展下的社会政策和法规问题。公共卫生伦理学侧重的是群体健康和社会的整体价值。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多的生命伦理学家认识到,医学伦理学的原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于解决公共卫生领域的伦理学问题,开始探索公共卫生伦理学的伦理框架。西方较早的学者有NancyKass[6]和Upshur[7]以及2003年国内《公共卫生领域中的伦理学》一文[8],试图探索公共卫生伦理学的适用原则和伦理框架。2002年美国公共卫生协会关于“公共卫生的伦理实践原则”中,提出12条应该性原则(PublicHealthShould),内容涉及疾病预防、个人权利、社区健康、尊重个人和社区文化、保护环境及公众信任等[9]。在《试论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一文中[10],提出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应该是:效用原则、公正原则、尊重原则、互助原则和相称性原则。
2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思考方式
2.1适度多元化,避免主义化
功效、自由和平等,这些是公共卫生领域中最基本的、合理的、独立的伦理价值观,当这些伦理价值发生冲突时,应该制约平衡,任何一个都不是绝对优先的。重要的是,如何做到制约平衡?当功效与自由发生冲突时,要考虑当前获得的功效是否值得牺牲相当多的个人自由。通常,人们会选择最低程度地限制个人自由以取得最大社会功效。功效主义、自由主义或平等主义任何一个主义都不适合解决公共卫生的伦理问题。公共卫生伦理学的相称性原则就是基于这种思考。当人们比较功效、自由和平等哪个更优先时,不能固定化,而是要结合具体的情境,包括医疗资源供给、疾病性质、社会经济发展、公众信任度等。当然,功效、自由和平等并不是所有情境下都发生冲突,三者可以同时取得。
2.2处在关系中的思考方式
处在关系中的思考方式[11]认为公共卫生的伦理问题应该基于关系中的自主、关系下的社会正义和关系中的社会团结。公共卫生的实践需要一种社会团结和互相信任的氛围,特别是得到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人们的信任和支持。女性主义和社群主义视角将对个人权利的重视转移到关系中来,公共卫生伦理也需引入这种关系的视角。关系中的个人自主。即使我们谈论尊重个人自,这种自也不是绝对的。个人总是存在于历史的、社会的、政治的背景中,只有和其他个人产生互动和关系才能突出个体的身份和权利。个体的健康状态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特定历史、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即便与生物遗传因素相关,也存在于家族谱系的关系之中。关系中的个人是社会结构中的个人,不可能完全平等。建立在关系中的社会正义。不同于罗尔斯《正义论》中提出的分配正义,IrisMarionYoung1990年在《正义与不同的政策》书中提出基于社会结构的社会正义,即存在五种不公正的社会压迫形式:剥削(Ex-ploitation)、边缘化(Marginalization)、无权力(Powerless-ness)、文化帝国主义(Cultureimperialism)和暴力(Vio-lence)[12]。这种社会正义是一种对人们处于社会结构中的关系式的理解。人们要尽量去纠正不同关系组群之间的不公正,而不是强化这种不公正。Powers和Fa-den2008年在《社会正义:公共卫生和健康政策的道德基础》一书中[13],提出社会正义是公共卫生最基本的道德辩护,与Young的关系组群不同,他们认为社会正义基于可以衡量人类幸福的六个维度:健康、个人安全、理性、尊重、依恋和自主。这几种不同维度是互相渗透和互相影响的。关系视野下的公共卫生伦理学应该特别重视识别和揭示复杂人际网中处于特权和处于不利的群体。关系中的社会团结。一些生命伦理学家提出团结也是公共卫生伦理学的基本价值观。一个社会的法律、机构和习俗就代表着这个社会的行动方式,就像个人行为表达出个人动机一样,社会的行动也表达出社会群体的信念[14]。社会团结强调的是一种利他性和互惠关系,关系中处于不利地位的群体尤其能从同情和移情的互助中受益。公共卫生中,通常处于社会地位最低和最没有权势的群体的健康风险越大,我们应该更多考虑这些群体。生存、安全是整个人类的共同利益,我们不能把不利的群体或社会当作他们,有优势的群体或社会当作我们,不管我们还是他们,在公共卫生伦理中,健康和幸福永远是人类共同的利益追求。
3公共卫生伦理学研究内容及相关伦理问题
3.1疾病防治中的伦理问题
3.1.1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相关伦理问题。
公共卫生一直关注传染性疾病、流行性疾病和危机事件。人类历史上曾数次爆发过大规模的天花、鼠疫等烈性传染性疾病,数以万计的人在瘟疫中丧生。虽然这些疾病有的已经灭绝,有的只是小规模再发,但新的传染性疾病仍时有发生。在面对传染性疾病时,公共卫生的伦理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冲突,即监管与隐私权的冲突;强制疫苗、测试和治疗与是否对医学干预的知情同意权的冲突;强制社会隔离的措施与个人自由权利的冲突;政府对公众的义务、管理能力与信息透明性的社会不安定之间的冲突。
3.1.2非传染性疾病防治与相关伦理问题。
近几十年,心脏病、癌症、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等非传染性疾病(NCDs)的致死率已占到全世界死亡率的63%。联合国2011年在纽约召开关于非传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大会,这是继AIDS以后联合国大会第二次召开健康疾病相关议题的会议,敦促世界各国做好NCDs的防治工作[15]。除以上NCDs外,美国特别关注肥胖和超重,以及相关的饮食习惯、生态问题[16]。非传染性疾病主要与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环境因素相关,它主要的伦理问题涉及个体健康和行为对他人、社会的责任、政府的责任与个人自由、社会公正。
3.2以群体为单位的伦理问题
3.2.1弱势人群、重点人群的伦理问题。
社会弱势群体是由于自身原因或社会原因造成的出现生活障碍的人群,比如年老体弱者、残疾人、贫困人口等。重点人群主要指儿童和孕产妇。在《儿童健康,公共卫生》这篇文章中[17],作者认为儿童应该受到有益的干预措施以保护健康,这些措施包括常规疫苗、新生儿筛查、营养摄入和早期疾病的预防。孕产妇需开展孕期保健服务和产后访视。这些群体涉及到的伦理问题主要有政府责任与义务、国家父权干涉与家长自由、卫生公平与效率、卫生资源合理分配。
3.2.2特殊人群伦理问题。
这部分群体包括女同性恋、男同性恋、变性人、双性人(LGBT),他们因为不同的种族、年龄、社会经济地位属于不同的个体,只是因为与性相关的特殊性集合在一起。实际上,LGBT每一个字母都代表不同的群体,他们有各自的健康伦理问题。社会受二元论思想影响,男女两性以及两性结合的思想根深蒂固,LGBT因为动摇了社会主流思想而处于非主流地位,很多人根本不愿公开自己的身份,无法享受一般公民基本的权利。LGBT的伦理问题主要有社会公正、尊重与宽容、隐私保护、AIDS伦理[18]。
3.2.3医务人员面向社会服务的伦理问题。
医务人员肩负对病人和对社会的双重义务。在对社会的义务中,医务人员主要承担面向社会预防保健的责任、提高生命质量的责任、参加抢险救灾的责任、发展医学科学的责任。预防保健指向公众进行健康教育宣传,提高公民的健康素养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抢险救灾是指在发生突发公共事件时,及时赶赴现场,提供健康服务。发展医学科学指不断钻研医学知识,促进医学科学发展。医务人员提供公共健康服务时主要的伦理问题有医务人员的义务、疫病流行时的资源分配、政府的职能、国际组织的作用。
3.3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中的伦理问题
公共卫生政策制定需要对其目标设定和价值取向进行深入反思。公共卫生政策制定一定要兼顾效益与公平。公共卫生政策要提高政府的公共医疗服务水平,使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保健,最重要的是集中公共资源提供真正的公共产品,比如公共卫生与医疗保障,有责任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改善公共卫生等措施在内的预防疾病的条件,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以解决弱势群体看病难的问题[19]。
3.4生物科学影响下的伦理问题
生物科学的发展也带给公共卫生新的伦理问题。比如,器官移植发展及相关的政策法规不仅会影响临床治疗,也会对整个社会产生影响。人类基因组计划(HGP)、生物银行(Biobank)也是医学伦理与公共卫生伦理共同关注的问题。HGP由美国科学家1985年提出,1990年正式启动,2005年完成,是人类为探索自身奥秘迈出的重要一步。然而,一方面HGP企求更深层次地认识人体,通过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战胜疾病和促进健康;另一方面却引起隐私权、人类尊严的亵渎、基因歧视等伦理问题。近几年来,生物银行获得了公众的广泛支持,但也带来伦理的、法律的和社会的(ELSI)各种问题,包括社会公正、个人自主知情同意、基因咨询和意外发现(IFs)的处理[20]。
3.5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伦理审查问题
为了维护人的尊严,保护人的生命和健康,一切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和相关技术的应用,都必须经过伦理审查委员会(IRB)的审查。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最核心的伦理问题是受试者的知情同意。受试者招募可能是弱势群体,有些研究是针对某特定人群和社区的健康需求,所有人体试验的研究目的最终是为了促进整个人类的健康,这些都与公共卫生伦理密切相关。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的伦理问题主要有个人或社区知情同意、风险利益的公平分配、利益冲突、国际合作的伦理审查。
4公共卫生伦理学的未来发展
公共卫生价值篇7
关键词:城市社区卫生机构 补偿机制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要求,2009—2011年着力推进五项改革:一是加快推进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二是初步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三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四是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五是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旨在着力解决群众反映较多的“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着力转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运行机制,加大对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站)和乡镇卫生院的投入。本文将对常州市城市社区卫生机构的财政补助、投入机制等情况进行调研分析,进一步稳定补偿渠道、建立长效机制,确保国家基本药物制度的顺利实施,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平稳运行发展。
一、2009—2011年常州市社区卫生财政补助及其投入方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10元提高到2011年的人均25元,累计投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专项补助资金6869.66万元。
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及业务用房租金的补贴,对社区自行建设和租用的业务用房进行专项补助,另外对政府购买或新建后无偿提供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按每个中心100万元,每个站20万元实行以奖代补,累计补助7760.8万元。
对“药品零差价”和“六免二减”费用进行补助。从2010年12月1号起在全市所有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率先在全省实现了“全实施、全覆盖、全受益”。按基本药物销售额的15%补助,累计补助共计1015.23万元。自2008年常州市卫生惠民工程实施以来,对社区门诊收费实行“六免二减”的优惠措施即:挂号、诊疗、一类疫苗接种、健康建档、康复训练、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服务项目不收费,检查和治疗费用减免10%,累计补助1137.23万元。
对社区卫生机构按规定进行统一的装备补助,符合省定基本装备标准的社区卫生机构,经考核验收后,由按每个中心50万元,站10万元给予一次性补助,医疗设备更新经费也纳入预算,累计补助1204.18万元。
全科医生培训进行补助,根据《常州市社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方案》相关要求,学员在三年培训期间工资待遇参照现行国家规定的事业单位同类人员标准执行,由用人单位按月发放,政府承担工资的70%一次性拨款给用人单位。累计补助197.44万元。
二、现行补偿机制所存在的问题
(一)药品收入取消后机构运行压力大
原药品价格只受国家药品指导价的限制,社区机构通过与药品经销公司开展竞争性谈判,降低进价,原药品实际加成率平均在65%左右,人员工资、运行费用和基本建设费用的60%—80%都是依靠药品加成收入而维持的。有床位及检查收入的机构有较高的医技检查收入,其药品收入占总收入的40%—60%左右。而没有床位没有检查设备的机构的药品收入要占总收入的85%—95%左右,对药品加成收入的依赖度更高,实行基本药物零差率销售后,对机构运行造成巨大压力。
(二)医疗服务价格无法充分体现技术劳务价值
现行的医疗服务项目价格是执行的2005年标准,随着物价水平的提高,人力成本的提升,有些检验项目的价格已低于试剂成本,更不用说医疗器械的折旧损耗、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了。医疗服务价格的测算、申报、评审、核定,大都采用传统的成本核算和定价方法,对构成医疗服务项目的直接人工费、直接材料费等没有计入成本,也没有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制订合理的上升空间,成本与价格背离的情况将越来越严重。
(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绩效不明显
以人口为基础的基本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投入机制,简便易行,如绩效考核机制到位,也不失有序高效。但由于多方面原因,这种按人头预付方式还未能取得预期成效。首先,专项补助收入不足以弥补专项补助的成本支出,导致激励无效;第二,产出与结果的多样性使第三方机构难以进行绩效评估,从而降低了效率激励;第三,按规定的服务项目及规程开展服务,很难自主调整服务对象、内容与方式,降低了提升效率的激励。
三、对策
实行收支预算管理。要进一步结合本地实际,明确收入支出的范围、项目标准,将所有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统一管理。政府办机构按核定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人员经费及所承担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公用经费由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通过医疗服务收入来补偿。同时开展收支两条线管理试点,政府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取得的各项收入上交财政部门,支出按预算安排。
改进医疗服务价格制定方法。同类同质的医疗服务项目按照直接成本定价;为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选取一定的医疗服务项目作为劳务性收费项目,并按照当时的工资性收入或人员费用平均水平、医院资质与医生级别,分别制定项目价格。合理确定劳务性和物质材料消耗性项目价格的水平与比价,正确引导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服务行为和价格行为。
改进基本公共卫生经费投入机制。开展以工作量为基础的公共卫生补助经费投入机制试点,给予有效的效率激励,消除服务对象状况和服务需求差异所造成的投入失衡。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对服务项目完成情况、社区居民满意度、社区居民健康指标绩效因素加大考核力度。
加强内部财务管理。严格执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会计制度和财务会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办法,规范会计核算,提高财务收支透明度,加强成本核算,成本控制,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绩效。
参考文献:
[1]景琳,李玉强,张媚.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财政补偿绩效评价机制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9,(4):42—44.
[2]黄奕祥.社区卫生服务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信任困境及其对策[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9,(1):14—15.
公共卫生价值篇8
大众对医疗企业总是带有一种又爱又恨的矛盾情绪,他们一方面希望医疗企业研发出疗效更好的新药、新产品以减轻病患痛苦,另一方面面临高价药时又容易对企业产生诸多抱怨。而每次类似葛兰素史克事件的发生,对其公众形象的负面影响的范围都不仅限于发生地所在的国家和地区。医疗企业尴尬的社会形象该如何改善?法国阳狮医疗保健咨询公司总裁Francois Sarkozy认为,企业应该在整个卫生体系中综合考虑自己应发挥的作用,某些特殊情况下,出于公共卫生的需要,要暂时放下利润,改善和提高企业的形象。
C: 医疗企业参与公共卫生体系决策对企业形象的价值体现在哪里?
S: 从消极的方面来说,不希望企业有坏的行为影响政策实施。从积极的方面来说,应该把制药公司看做整个卫生体系的成员,公共医疗的部分、支付者、政府、学者、专业人员、病人都是整个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尤其是病人,我们要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大家共同合作就能带来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案。比如,如果出现传染病,政府和企业合作,能加快产品推出,最终解决问题。但是,这里要指出的是,制药公司不是要去决定或定义应该制定哪些政策,这些政策的决定、颁布和实施都应该满足大众的需求。企业和政府的合作中,企业应该帮助引进解决方案,而这种解决方案对大众应该是有益的。再回到政策的影响上,有时对某种疾病当时没有可用的治疗方法,这种情况下就根本没法决定这是否是优先考虑的疾病。如果这时候制药企业开发了治疗这种疾病的方法而且被证实是有效的,那么政府就能考虑这个疾病和其他疾病哪个优先哪个不优先,这就是企业在公共卫生决策中的功能—企业在政府考虑优先权的时候提供了处理方法,产生了影响。比如,针对登革热,目前就没有什么治疗的方法,如果企业能发挥作用的话,就能提升这种疾病在卫生体系中的优先权。
C: 但医疗企业在新药开发等创新上的投入非常巨大,怎么平衡巨额投入和最终能实现的效益?
S: 新药开发中有很多风险,可能是长期的、巨大的投入,所以首先方案要正确。其次,即使你设计的方案很好,但是要判断产品在未来是不是有市场,就要去做很多分析。这个时候,要对风险、价值和花费的时间进行全面考量。但在有些特殊情况下,有些产品一开始没有利润,也不追求利润,但是在使用的过程中以及在市场推进的进程中会产生利润,比如发现一些孤儿药有别的用途。再比如一些疫苗,最开始没有利润,但是它可以满足公共卫生的需要,所以也是要去开发的。这种没有利润的药物能提高和改善企业的形象,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开发的产品还是有用的。不论是大部分人还是少部分人,没有具体功能的药我们不会去开发。从长久来看,我们的投入在价值和形象上是能体现出来的。
公共卫生价值篇9
[摘要] 卫生监督档案的管理质量和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其价值的挖掘利用仍然有限。本研究认为,卫生监督业务档案可在进行风险预报、提高文书质量、增强培训效果、规范许可质量、促进体系建设等5个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挖掘卫生监督档案的使用价值抛砖引玉。
[关键词] 档案管理;卫生监督;利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 R197[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10)02(b)-146-01
卫生监督档案的价值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2],由于卫生监督任务日趋繁重,而卫生监督人力资源的配备不足[3],充分发挥卫生监督执法的社会保障服务功能,必须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这就为卫生监督档案管理与开发利用工作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多年来,泰州市卫生监督所在全力提升档案管理质量和水平的同时,在开发利用卫生监督业务档案方面做出了一些有益的尝试。
1 进行风险预报
卫生监督业务工作函盖了食品卫生、生活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学校卫生、公共场所卫生、医疗卫生服务等多个专业,卫生许可文书、日常监管文书、企业监管档案、处罚案卷、重大活动食品和公共场所安全保障、卫生监督公示结果、量化分级管理等档案资料。如果能充分开发利用,将能有效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的风险。
1.1 预测食物中毒高发季节
通过对历年的食物中毒档案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合当地的特殊地理环境,可以清晰地描绘出食物中毒的季节波动曲线,监管部门可提前进入预防状态;对各类食物中毒的原因进行统计分析,可以预知高风险食品,提前进行防范。
1.2 预测公共卫生安全事故高发地区
通过对历年的突发公共卫生安全事故进行分析,可以找到容易发生安全事故的地区、场所和单位,重点对这些领域加强防控,可起到事半功倍的预防效果。笔者通过对泰州市2007年各地水厂的生活饮用水质量进行了分析[4],发现该市兴化地区水质合格率明显低于其他地区,通过干预后2008年该地区水质明显改善,有效地降低了生活饮用水事故风险。
1.3 预测职业中毒高风险人群
对职业场所的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全面了解职业性危害物质的种类、高风险工种,从而对这一人群实施有效的预防措施。例如,对用人单位劳动者健康监护档案资料进行汇总分析,根据其职业接触史、职业健康检查报告、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等资料,我们可事前确定高风险企业和高风险人群,从而通过制订有效防范举措,切实提高职业病防控水平。
2 提高文书质量
文书格式与相关卫生法规规范要求密切相关,从执法文书演变的历程看,文书的法律效力越来越强,从各种不同时期的优秀文书档案资料上,我们能学习到长处,从而对自身的文书质量和水平有一个提高。例如,我所将单位不同时期的高质量文书进行存档,定期组织开展观摩和学习,单位文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2008年底,在江苏省举办的卫生监督说理式执法文书评比中,我所包揽了全部的一等奖。
3 增强培训效果
执法相对人的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被认为是最经济有效的提高公共卫生安全意识的手段之一,对历年的培训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找到培训的薄弱环节,如培训覆盖面、培训效果、人员的培训频次和培训的内容,也能了解不同的时期应针对的特殊人群和培训的内容,从而有效地增强培训效果。
4 规范许可质量
许可档案的规范性是衡量一个地方执法监督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一户一档”并电子化已成为当下的趋势,这为我们挖掘和利用许可档案提供了便利。对许可档案进行审查,可以对行政许可的程序、时效、合法性等进行规范和评价,及时发现行政许可工作中存在的作风问题,使政府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能落到实处。
5 促进体系建设
卫生监督体系建设包括机构设置、人员管理、经费保障、设备装备及信息化建设、履行职责、机构管理等内容,其本质目的就是完善卫生监督职能,更好地为群众健康权益服务。卫生监督业务档案可以成为一面镜子,反映卫生监督执法工作的方方面面。例如,从日常监管档案中,如果发现存在卫生监管空白区和监督频次不足的问题,则提示卫生监督人力资源和仪器设备配置的不足;若业务档案内容不完善,电子档案水平低下,档案利用效率不高,则表明存在机构管理漏洞、单位信息化建设有待加强、监督员履行职能不到位等问题。
综上所述,卫生监督业务档案的利用价值还有很多,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开发。在提高卫生监督业务档案质量和管理水平的前提下,充分加以开发与利用,这对各地卫生监督部门加快卫生监督体系建设步伐、更好地履行公共卫生安全保障职责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陆晓红.公共卫生档案管理刍议[J].卫生软科学,2001,15(3):14-15.
[2]谭海萍,孙爱国,于雪芹.卫生监督机构档案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探讨[J].中国医药导报,2007,4(19):163-164.
[3]朱霞惠,孙正太,陈东周,等.2007年泰州市卫生监督机构执法人员执法现状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08,14(10):888-889.
公共卫生价值篇10
拥有新面孔的重庆卫视需要有一个别样的称谓,在见诸媒体的相关报道中,重庆卫视不仅常被称为“公益频道”,而且常被有意无意地与同样不播放商业广告的BBC、NHK等公共广播(频道)相提并论,接下来,我们就将新版重庆卫视与公共广播中的典型代表BBC加以比较,以辨清新版重庆卫视的性质。
新版重庆卫视与BBC之比较
BBC为公共运营广播电视的典型代表。所谓公共运营的广播电视,是指不以盈利为目的的非商业性的广播电视体制和机构。其一般不播放广告,主要为公众提供教育性节目和高水平的娱乐节目,其内容侧重于教育性、文化性、知识性和服务性。②从表面看,重庆卫视与BBC相似,都不播商业广告,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1.治理结构不同:BBC――非赢利性组织的治理结构;重庆卫视――中间组织的治理结构
BBC为法人组织,根据2007年1月1日生效的新《皇家》调整后的BBC的法人治理结构如图1所示:在文化大臣的建议下,女王任命社会上有名望的十二名人士组成BBC托管委员会。托管委员会独立于政府,以公众利益的信托人的身份管理BBC。不过,这种管理不是通过对BBC日常运作直接干涉实现的,而是通过履行“许可或否定BBC的策略”、“评估BBC执行委员会的业绩”、“发放BBC每项服务的拨款与预算许可证”、“在执行委员会提出重要变革方案或引入新服务时,实行公共价值检验”等职责实现。BBC托管委员会可以遴选任命执行委员会总经理(Director-General),而总经理则对执行托管委员会决策负总责,并领导执行委员会(Executive Board)开展日常工作。BBC托管委员会与BBC执行委员会每年要分别年度报告,向国会与社会公众报告各自职责的履行情况。
与BBC非赢利性组织的治理结构不同,改版前后,重庆卫视中间组织的治理结构没变。围绕重庆卫视的权力分配从外部来看,分为两级,第一级为来自重庆市的“块块”与来自广电系统的“条条”的双重领导;第二级为重庆市广播电视局的直接领导,这种双重领导体制亦即常说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从内部来看也是两级,即决策机构和执行人(如编委会或党委会领导下的台长负责制)。这种治理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政事不分、政企不分,传媒治理行为行政化。③
2.资金来源不同:BBC――大部分来自收视费;重庆卫视――大部分来自政府财政拨款
BBC以收视费为其最重要的收入来源,收费标准由政府制定,收费活动依据法律执行。2006~2007财政年度BBC净收视费收入为32.43亿英磅,占集团总收入的77.64%。
重庆卫视虽然与BBC一样在资金上摆脱了商业力量的制约,但其转而依靠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重庆卫视的各类红色专栏节目与红色歌舞节目,正是其背后政府财政意图的具体体现。
3.组织目标不同: BBC――为社会公众提供高质量的传媒产品与服务;重庆卫视――履行宣传引导之责,追求社会效益
BBC以为社会公众提供“物超所值”的媒体产品与服务为组织目标。其对外宣称的宗旨是:提升传媒产品的质量与多样性,提升执照费的使用效率与价值,对内部的开放性与透明性严加要求,尽一切努力服务公众。新《皇家》与协议规定BBC的六大公共目标为:(1)支持公民权与市民社会;(2)促进教育与学习;(3)激发创造性与卓越文化;(4)代表英国,英国各民族、地区和社区;(5)将世界带给英国,将英国带给世界;(6)建设数字英国。
改版后的重庆卫视抛弃了商业广告,这一改变使重庆卫视的组织目标可以摆脱商业力量的牵引,而归于更单一的政治目标(或称社会目标)――履行宣传引导之责,追求社会效益。
由以上比较可以看出,重庆卫视与BBC虽有着“不播商业广告”、“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共同之处,但从实质上看,两者属于不同性质的传媒组织。
虽然重庆卫视与BBC性质不同,但是必须承认的一点是,这两种性质的传媒组织都秉持“精英主义”价值观,将民众视为引导、教育、提升的对象,并认为对民众的引导、教育、提升有利于民众福祉的增加(有利于促进公共利益)。尽管有此共通之处,由于中国与英国社会政治蓝图设计不同,重庆卫视与BBC贯彻精英主义价值的路径迥然不同:
从重庆卫视来看,引导、宣传以党与政府的需要或党与政府认可的社会需要为指引,因此,其关注的焦点在于塑造红色主流价值观和寻求认同。而对BBC而言,引导、教育、提升以公共利益为导向,因此它所引导的方向集中于对公共领域的关注,对教育、科技、环境等方面知识的积累。
对重庆卫视来说,由于不存在观众与传播者间由直接的资金联系所带来的利益制衡,因此其运行可以是不透明的,其行为也无需对公众详细解释;而BBC由于其资金源自观众的收视费,因此,有义务向公众和议会详细报告,解释收视费的年度使用情况,并接受收视费使用是否得当的评议。
对重庆卫视的从业者来讲,从事电视工作更像是从事一份行政工作,而BBC的从业者则更倾向于把其工作看做一种社会服务。
结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对新版重庆卫视的结论如下:
1.新版重庆卫视不是公共服务媒体,而是党与政府的宣传媒体
在省级卫视竞争激烈的“红海”市场中,重庆卫视意图另辟蹊径,通过打造“公益频道”的方式寻找一片“蓝海”,这种寻求差异化定位的方式并没有错,但是,重庆卫视与严格意义上的公共服务媒体间的差异,并不弱于其与播放商业广告的其他省级卫视间的差异。
重庆卫视对商业广告的抛弃,意味着对商业力量的拒绝,拒绝商业力量牵引后的重庆卫视更多地受到政治力量的影响。如此,重庆卫视便成为更纯粹的党与政府的宣传媒体,其与改革开放前单纯依靠财政支持的传媒组织有着更多相似之处。
2.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公共服务媒体并不必然拒绝商业广告
其实,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即使是公共服务媒体也在尝试混合型财政模式。在当今传媒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以公共服务为宗旨的媒体也开始有了多种经营。商业广告对于公共广播电视来说不再是一个禁忌,BBC在越来越严峻的市场挑战面前,不断调整自身的策略,不再拒绝所有的商业服务。在英国政府关于BBC公共广播改革的绿皮书里,也建议BBC未来的财源模式应该是一个混合模式,即以电视执照费、广告费、赞助费与收订费共同作为未来的资金来源。
传媒市场化是时代之大趋势,从BBC的战略调整可看出,公共服务性质的媒体组织在这种大趋势中,并不一定要远离市场才能彰显其公共服务者的角色,它同样可以利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获取更多收入,以更多收入支撑公共服务目标的实现。
3.重庆卫视发展前景尚不明朗
第一,重庆卫视是否会得到观众的认可尚不明朗。商业广告的确引发一些抱怨,可是公众抱怨的也许并不是广告本身,而是广告的泛滥、低俗与虚假。不播商业广告后,也很难说重庆卫视肯定会得到观众的认可。
第二,重庆卫视是否会源源不断地得到充足的财政支持尚不明朗。从世界范围内看,隶属于美国官方的美国之音同样依靠财政支持而履行宣传之责。可是有报道称,自2011年10月1日开始,其中文部将大幅裁员;裁员所省经费则分流到美国之音其他部门。④隶属于“世界广播服务”(World Service)(由英国外交部埋单)的英国广播公司(BBC)国际台,也在2011年3月宣布将裁员650人,中文部普通话广播服务自4月起停播。上述两家机构中文广播的停播,一方面缘自收听率下降,另一方面缘自预算吃紧。2011年,BBC“世界广播服务”的预算削减了16%。
可以看出,首先,新媒体环境已给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带来很大冲击,并将继续分流传统媒体的受众。其次,在视听率每况愈下、预算吃紧的情况下,依靠财政支撑的媒体很容易陷入财务窘境。由此可以预测,如果重庆卫视的收视率不如人意,那么,其对财政资金的耗费是否有价值便会遭受质疑,而一旦来自财政的支持力度削减,其运营便会受到威胁,结局要么是奄奄一息地活在“边缘”,要么是重新寻找出路。当然,如果重庆卫视的收视率如宣传部门预期的那样好,结局会乐观些。
总之,重庆卫视尝试变革勇气可嘉,可是国内外实践一再证明,依靠财政支持的宣传性媒体较易因淡出市场而失去密切关注观众需求的动力,而对观众需求的漠视常导致媒体缺乏竞争力。重庆卫视若希望自己能站在“公共利益”角度关注观众需求,从而实现自身的价值,就必须清楚不刊播商业广告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