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规:未成年人只有法定假日能去经营场所玩网游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印发《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办法》明确,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娱乐场所及其他经营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游戏机等,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或者提供服务。本办法自2020年1月1号起施行。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再度升级,从线上到线下,进一步对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时间段、时长和游戏类型等,做出了详细的规范。除了文旅部的新规之外,本月初,国家新闻出版署也出台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六方面举措,包括每天22点到次日8点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等严格要求。

  其实,这些年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各种手段和规定并不少,但实际效果却差强人意。其中的痛点在哪里?对保护未成年人学习成长环境,各方面还需要作出哪些努力?

  娱乐场所电子游戏设备非法定节假日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 

  对于未成年人使用游戏机的时间限制,《娱乐场所管理条例》和《娱乐场所管理办法》此前都有明确规定,要求这些娱乐场所的电子游戏机,平日不得向未成年人提供。今年春节期间,山东文化市场综合行政执法局就对济南市泉城路附近的娱乐场所进行了一次巡查,巡查范围包括网吧、KTV以及电玩城等等。在一家网吧中,执法人员随机询问了上网者的年龄:

  消费者:“1999年。”

  检查者:“好的谢谢。他年龄够了。”

  检查者:“一个是上网许可证。再就是营业执照,是不是证照都全。”

  根据相关规定,网吧、KTV严禁未成年人入内。而在电玩城内,有不少未成年人在玩游戏。文化执法局执法人员解释说:

  “电子游戏经营场所,根据《娱乐场所管理条例》,是允许未成年人在法定节假日内的,就说春节的法定节假日,年三十到年初六,也就是到今天晚上的12时就结束了。明天未成年人就不能入内了。”

  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印发《游戏游艺设备管理办法》,对相关规定进行了重申。《办法》明确,除国家法定节假日外,娱乐场所以及其他经营场所设置的电子游戏设备、游戏机等,不得向未成年人开放或者提供服务。

  此外,《办法》还鼓励企业,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研发生产体现民族精神、内容健康向上,具有运动体验、技能训练、益智教育等功能的游戏设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对于未成年人玩游戏,没有必要进行“一刀切”的限制。关键要看游戏内容是否健康,游戏时长是否合适:

  “孩子在游戏中消遣调剂、劳逸结合这是没有问题的,只要游戏本身内容健康、适合未成年。但如果长时间沉溺其中,可能会影响学习,影响身心健康,离开了游戏后,会觉得没有其他的乐趣,甚至出现游戏沉迷。线下的游戏机房、活动室,也要制定相关的政策。这是从未成年人的健康发展,制定的规则。”

  需要控制的,不止是线下的游戏机。中国青少年宫协会一项调研发现,近三成学龄前儿童每天使用网络时间超过30分钟,14岁青少年这个比例则达到60%。孩子长时间沉迷网络游戏的现象越来越突出。北京某小学德育主任何斌深有感触:

  “很多孩子都是一个小时以上,特别是一些自制力比较差的孩子。经常会拖到很晚才开始写作业。”

  由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加上游戏内容良莠不齐,对孩子身心健康造成影响。2018年,我国小学生近视比例已达45.7%,近视率仍持续走高;全球青少年过度依赖互联网的比例达到6%,我国已接近10%。儿童教育专家孙云晓:

  “儿童长大的过程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沉迷于网络游戏变得不能跟别人很好的交流,慢慢淡化这种需求,社会化程度严重降低。将来走上社会甚至会变成完全不能适应的人。甚至家庭个人生活都不能正常发展。”?

  每日22时后未成年禁玩网游哪些防治沉迷措施最有效??

  最近一段时间,我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游戏的一系列措施手段再度升级,从线上到线下,进一步对未成年人接触游戏的时间段、时长和游戏类型等,做出了详细的规范。

  本月初,国家新闻出版署就出台了《关于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游戏的通知》,提出六方面举措,包括每日22时到次日8时不得为未成年人提供游戏服务、不得为未满8周岁的用户提供游戏付费服务等严格要求。

  不过,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管理,准确判断游戏用户是否是未成年人,并且严格落实相关限制,才是规则发挥作用的前提。对于线下的娱乐场所,判断未成年人身份的方式相对容易。熊丙奇认为,强化企业经营者的社会责任,至关重要:

  “现在有很多经营性场所,本身就要做这个生意,想方设法绕过监管给孩子提供这些服务。可能在门口立个牌子,说禁止未成年人入内,还像模像样的说,必须出具身份证。最后我们发现,检验未成年人身份的程序基本上都是形同虚设。必须要求严格执法,面对未成年人经营的场所,要履行社会责任。”

  而对于线上的游戏,未成年人冒用家长账号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提出,在开始游戏前进行面部识别,就可以解决这个难题。对此,国家新闻出版署出台的《通知》中强调,所有网络游戏用户,都需要使用有效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此外,相关部门正在建设统一的身份识别系统,方便游戏企业准确验证未成年人的身份。

  “整个互联网平台中建立防沉迷系统,都跟真实身份认证结合起来的。必须要把人、身份、行为,做一一对应的关系。不然的话随便拿了别人一个手机注册一个账号,后面的这一切制度可能就没有办法保障。所以网络实名制不是注册的时候实名,而是每一次去玩游戏的时候,要建立起这个人和游戏行为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应引导家长、学校等社会各界力量履行未成年人监护责任,帮助孩子培养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兴趣爱好:

  “他们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实际上是导致沉迷网络的重要原因。父母跟孩子一起从事户外活动、体育锻炼,拓宽孩子视野,培养兴趣。尤其引导孩子理性规划业余时间,自主管理,即便离开家长的约束也能形成自主上网的习惯。”(记者何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