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衣咸饭:日常医疗行为中的伦理底线

  医学伦理,在我国医学教育过程中是个长期被忽视的问题。在我上大学时,根本就没有开设这门课程。现在新入行的医生,虽然在大学接受了医学伦理学课程,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哪些属于医学伦理问题,什么是每个医生应该遵守的医学伦理底线。我说说自己的想法,希望大家添加,争取早日写出日常医学行为中的伦理底线2.0。

  伦理底线:不伤害原则

  “不伤害原则”,应该视为每个医学从业者的伦理底线。这个不伤害原则,就是不要损害患者的身体利益、心理状况和经济利益,每项医疗措施应该以患者的最高利益为原则。比如,保护患者的隐私,就是一项最基本的不伤害原则。国人向来不大尊重其他人的隐私,医疗行为中也有很多不尊重隐私的行为。在国家没有明确的规定出来之前,每个从业者更要小心翼翼。犹如在没有红绿灯的十字路口穿越,需要左顾右盼确定可以通行时才行。

  患者临终:给予关怀和尊重

  患者临终前,既要尽力抢救患者,又要做好评估,对于肯定救治无望的患者,要让其亲友守护在侧,要尽量让患者把后事交代清楚,也是医疗工作的一部分。在西方某些国家,对于天主教徒,还要请求神职人员到场,为患者祷告;对于尚未接受洗礼的新生儿,要在抢救的同时,通知神职人员抢在患儿临终前给患儿做洗礼。我遇到的西方医生,他们对此也感到这些神职人员有时就是在添乱,但尊重患者的宗教信仰,使之合乎宗教规范,也是某些国家医疗从业行业人员的基本准则。

  患者隐私:坚决不泄露

  不泄露患者隐私,是医学伦理的最基本原则。患者的病情轻重状况及其治疗措施,以及他们对病情的态度等,都属于其隐私范围。尤其是名人作为患者到时候,很多医生护士也是名人的粉丝,无意中很容易把他们的病情泄露出去,这是很不能容忍的。比如产科医师遇到名人生孩子,把孩子的照片发出来;名人住院,其分娩方式,孩子的健康状况等等,都属于其隐私,要严格保护。文革中,人的尊严被践踏,根本没有隐私权一说。改革开放后,人的隐私权写入法律,受到法律保护。医疗领域是容易泄露隐私的重灾区,每个从业人员应如同对待医疗安全一样,保护患者的隐私。千万不要不重视。要知道在美国,因医疗事故被吊销行医执照的人非常少,但因无意中被吊销行医执照的人,却不少见。从我们的观点看,美国同行在这方面做得已经有些过了,但是他们对医务人员泄露患者隐私是绝对的零容忍。

  患者家属:同样要保护 零容忍“博眼球”

  不伤害原则,有时要延伸到患者的家人和亲友身上。比如,患者去世了,家属身心处于巨大的伤痛之中,这时候,如果不顾伦理底线,尤其是遇到名人去世,医生发消息“搏眼球”,就是一种伤害家属身心的行为;如果将记着乔装打扮,带到太平间或手术室,那就不是无意伤害,而是一种故意的伤害行为。这类行为,如果医学会不出面调查,不吊销这类人员的行医资格,整个医学界,就走不出被国人辱骂的泥潭。深圳北大医院对于这种事,作为医学界的一员,在维护整个医学界的声誉方面,强烈要求该院对涉嫌严重违背医学伦理的姚晓明医生行为,进行调查。如果属实,这类人员应该清除出医疗界。这种违背最低底线的行为,不是道歉可以挽回影响的,也不是道歉可以预防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的。

  基本伦理:应贯穿在整个医疗行为之中

  有很多医疗界从业人员以为科研、教学过程中应该遵守“医学和人类研究中的伦理”,其实这是误解。遵守医学伦理的原则,是必须贯穿在整个医疗行为之中的。我们在谴责新闻界违背最低新闻伦理的狗仔队的行为时,也强烈要求医师协会调查处理这类恶性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