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56届金马奖解读:没有中港电影,我们还需要台湾金马奖吗?
从最早奖励国语片,到1985年因应本土化潮流将「国语影片」精简为「国片」以扩大包含面,再到1997年定位为全球华语影片竞赛而正式废除「奖励优良国语影片办法」;
......
以上种种,这匹奔向耳顺之年的金马,从语言限制、主创人员国籍到出品单位在认定上的扩增,参赛资格的修改既是政治时势与资金版图的变动使然,亦映照出中港台及其他华语地区长达半世纪的国族认同与历史文化变迁。
虽然在赛制与参赛资格上偶有争议,但可贵的是它有所坚持却也有雅量广纳谏言,针对趋势进行评估以做出细部修正,所以即便它非常难以预测,甚至入围和得奖名单未必服人,但如同金马执委会执行长闻天祥所言:
“我们不说谎,没有技术性原因。”
对于所有华语片始终保持开放与公平,尊重评审结果,荣耀所有入围影人,这正是所谓的“金马奖价值”
以及金马影帝涂门上台颁奖时以“两岸一家亲”还以颜色,都是在金马奖价值为基础下,做最多元平等的一番展现。
同时这也更加确立金马奖在华语电影界的影响力及指标性地位。
剩下哪些香港电影?
入围包括最佳新导演在内三奖的《金都》,则出自香港电影发展局资助的首部剧情电影计划——近年来多部道地纯正的港产片如《一念无明》、《点五步》、《沦落人》都由该计划扶持。
在最佳剧情短片和纪录片奖项,港片亦有入围:
《老人与狗》和《红枣薏米花生》此前都是香港鲜浪潮国际短片节的获奖短片,前者有很强的社会议题面向,后者更被看过的豆瓣网友赞称为“是枝裕和加侯孝贤”组合,可见是足够细腻之作。而执导过《乾旦路》的卓翔,这次的新作《戏棚》由香港西九文化区戏曲中心委约创作,以推动粤剧传统保育,看起来也会成为热门。
可以说,大陆电影的缺席,无形中迫使今年的金马奖扩阔了华语电影的更丰富组合。
以坐拥九项提名的金马闭幕影片《夕雾花园》为例,这是一部由台湾导演林书宇来拍的马来西亚电影,剧本由英国编剧改编,主演横跨马来西亚、日本、台湾;制作发行过程除了马来西亚国家电影发展局和本土影业,还有HBO及CJ参与。
这完全是个“用国际视野讲述马来故事”的绝佳样本。
而这意味着我们会看到更多可以互文的、有相似焦虑但困境又各不相同的作品,其中自然也会衍生出更多的彼此对话空间。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入围最佳动画短片的澳门作品《灯塔》。
土生土长的澳门80后动画导演李沛荣,参考了大量澳门旧街景,去记录小城的巨大变迁。长期以来,澳门在大华语叙事里都是不易被觉察的一角。而今年的金马奖,或许是个足够适切安放这座小城回忆的所在。
被杯葛的金马奖有何缺憾?
由此引发的最大问题,一个让人们难以回避的问题仍然是:缺少了大陆电影和绝大部分香港电影的这届金马奖,是否有许多损失与遗憾?
香港导演们也忙得如火如荼,徐克是《攀登者》的制片人,刘伟强执导了《中国机长》。
三大国际电影节加上大陆的「FIRST青年电影展」,属于和金马调性相对接近的平台。透过这些影展进入公众视野的华语片,也能够代表过去一年里华语艺术电影的总体水准。但如果我们做个全面盘点,并将它们分别纳入金马的各个奖项下去考虑提名,却会发现其中有机会竞逐金马大奖的电影其实屈指可数。
而这一轮盘点下来的结论,也无非是各有所失,各自缺憾。
不过亦有少数独立导演并不在意所谓影展荣誉。
而这种只以极小规模进行放映分享的重要作品,无法与金马相遇,恐怕才真正令人遗憾。
同样的,在这里也呼吁大家多去关注一些小众佳片,它们还一直默默无闻的被安置着。
金马奖仍有何影响意义?
金马奖表彰的是全世界的华语片,若放在华语电影这个全球化的巨大脉络之下,台湾电影的优势是崇尚创作自由、题材不受干扰、具批判性的人文关怀等;缺点则是受限于市场、资金及不成熟的产业规模,无论是说故事的方式,或技术的完成度,仍有很大的进步空间。
从历史脉络来看2019年第56届金马奖的中港片撤赛事件,其实只有一个结论:
所有曾经对于金马奖抱持“政治归政治,电影归电影”的想法,
期许这是一个就片论片、只谈影像美学不掺杂其他因素的真空环境的时代,未免过于天真无邪,也太一厢情愿。
奥斯卡不会因为坎城、柏林、威尼斯得奖参不参赛而失去公信力,冷战时期西方自由地区的影展评奖结果从来也不会因铁幕国家的参不参与而改变。
同理可证第56届金马奖,没有了中国片及中港合拍片固然可惜。
金马奖从入围到得奖都非常难以预测,例如二获金马奖最佳影片的张作骥出狱后重振旗鼓的《那个我最亲爱的陌生人》,入围成绩不如预期,但谁也说不准吕雪凤会不会因此片拿下女主角奖。从纪录片《医生》到第五部剧情片都入围金马奖的钟孟宏,《阳光普照》被誉为他最温暖的作品,不只照例又入围了摄影,这回还以作词人的身份入围最佳原创电影歌曲。
恐怖类型片、家庭剧情片、历史文学小说改编、师生恋、老年同志议题,构成了第56届金马奖的多元脸谱。
也可以说,这样的多元是两岸文化交流布局20多年的美好成果。金马奖对于中港台以外、尤其是星马华人影像创作的长年关注,在2019年结出丰美的果实。
但金马奖如果那么容易猜到,那就不是金马奖了。
在入围名单揭晓之前,黑色喜剧《江湖无难事》、热血运动励志片《下半场》和描述女性减肥经过的《大饿》颇受台湾媒体及网民看好,名单出来之后虽不至于颗粒未收,但终究令支持者有点泄气。随着金马奖起跑,这批入围影片将会相继在影展公映,入围的是不是那么好,没入围的又是输在哪里,正是好好把它们扫过一遍的最佳时机。
所谓的「金马奖价值」,其实就是一种普世价值,从比赛的角度来说,就是提供一个开放的跑道,让每个运动员都有公平参赛的机会。
在这个跑道上,你不会因为各种技术问题而遭到责难或是霸凌,你的名字不会因为种种敏感而被以xxx字样屏蔽起来,一旦你得奖了,你可以在台上尽情发表你的想法,也许有人会因为讨厌你的发言给你嘘声,但这个价值会确保你的安全,你不会因此被赶下台。
那么,以今年的提名来看,金马奖仍是华语影坛最具指标意义的奖项吗?
这既取决于我们对于华语电影有怎样的想像,也取决于这个概念本身是否可以更加开放包容。
此前不少忧虑与质疑,都围绕着本届金马奖会否变成一个加强版的台北电影奖从而悖离“表现区域多元文化风貌”的初衷。可是从56届金马奖的入围名单看上去,却恰是近年来区域多元文化最兼容并包的一年。
今年的不可抗力,却也意外促成了金马奖变得更像一个东南亚区域电影奖的现实效果:
华语电影的坐标系从两岸三地延展到了更南向的泛华语地区,甚至语言混杂也不是问题。《夕雾花园》与《热带雨》都触及到了新加坡教育体制对华文化的轻视,这两部大华人圈电影,与一部港片、两部台湾本土国片,共同构成了今年金马最佳剧情长片均匀多元的的区域视角。
参加这个竞赛的你是自由和民主的,在这个赛场上的所有参与者都是。
在种种不确定里,一切却也会变得更加确定起来。可能这就是今年金马入围名单给我的最深刻感受。
中港电影的退场之下,这一次金马奖的华语及华人电影主轴从两岸三地大中华调整为了港台新马东南亚,这意味着我们会看到更多可以互文的、有相似焦虑但困境又各不相同的作品,其中肯定也会衍生出更多的彼此对话空间。
而如果金马能借此契机,将开放多元的「区域化」一路发展下去,对推动周边东南亚国家的华语电影创作也将带来不少助益。
所以毋庸怀疑的是,2019第56届金马奖,仍是华人世界最值得瞩目的电影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