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从拒绝不良行为开始
前言
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通过,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实施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犯罪。该法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未检检察官
哪些行为属于不良行为呢?可能大家会感到困惑,不用着急,未检检察官带你看一看。《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二十八条 本法所称不良行为,是指未成年人实施的不利于其健康成长的下列行为:
吸烟、饮酒;
多次旷课、逃学;
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沉迷网络;
与社会上具有不良习性的人交往,组织或者参加实施不良行为的团伙;
进入法律法规规定未成年人不宜进入的场所;
参与赌博、变相赌博,或者参加封建迷信、邪教等活动;
阅览、观看或者收听宣扬淫秽、色情、暴力、恐怖、极端等内容的读物、音像制品或者网络信息等;
其他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不良行为。
未检检察官
我们通过三个真实的案例来看看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危害。案例一:不良行为—吸烟
小王作案时年龄为17周岁,在校学生,沾染了吸烟的不良行为。2022年6月5日,小王来到村里的商店购买香烟,发现商店没有人在家,便翻墙进入被害人家的院子,踹开了被害人家里的门,在被害人家的客厅货架上面偷走了数包香烟,后逃离现场。案发后小王留下了悔恨的泪水,父母也是自责自己没有管教好孩子。目前该案件已做刑事案件处理。案例二:不良行为—无故夜不归宿、离家出走
小花案发时年龄为13周岁,在校学生。小花一直反感上学,后因上学的事情与父母发生争吵,便离家出走。一天犯罪嫌疑人王某某看到小花和其朋友骑车经过,犯罪嫌疑人觉得小花和其朋友比较小也好搭讪,便主动搭讪,双方留下了联系方式。后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一直与对方保持微信联系,并多次夜里邀约小花和其朋友一起吃饭喝酒,期间还帮助小花开宾馆让其睡觉。后犯罪嫌疑人王某某以金钱为诱惑,引诱小花与其发生性关系。小花的父母知道后,自责自己在小花离家出走的当天没有及时寻找,让其安全回家。目前犯罪嫌疑人王某某已依法受到相应的刑事处罚。
案例三:不良行为—与社会上具有不良行为习性的人交往
小华作案时年龄为17周岁,在校学生。姜某某平时好逸恶劳,经常处于无业状态。一天姜某某打电话给小华,问小华想不想挣钱,小华询问姜某某怎么挣钱,姜某某告诉小华在学校里面找人去银行办理银行卡,办好后一千元一套。之后小华在学校里面找了三个同学办理了三套银行卡给姜某某,小华从中非法获利2800元。目前小华和姜某某均已受到了相应的刑事处罚。
未检检察官
面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教你怎么办。
第二十九条
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发现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加强管教。第三十条
公安机关、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发现本辖区内未成年人有不良行为的,应当及时制止,并督促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第三十一条
学校对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应当加强管理教育,不得歧视;对拒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学校可以根据情况予以处分或者采取以下管理教育措施:
(一)予以训导;
(二)要求遵守特定的行为规范;
(三)要求参加特定的专题教育;
(四)要求参加校内服务活动;
(五)要求接受社会工作者或者其他专业人员的心理辅导和行为干预;
(六)其他适当的管理教育措施。第三十二条
学校和家庭应当加强沟通,建立家校合作机制。学校决定对未成年学生采取管理教育措施的,应当及时告知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未成年学生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支持、配合学校进行管理教育。
未检检察官温馨提示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名言警句告诫我们预防犯罪要从小抓起,防微杜渐。犯罪行为都是从不良行为一步步发展而来的,未成年人要始终坚持洁身自好,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未成年人正处于辨认和控制能力相对欠缺的时期,面对纷繁复杂的外界诱惑,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未成年人很容易沾上不良习性,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建立预防不良行为防护墙,构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政府+司法”的保护屏障,一起向不良行为说不!
无为检察新媒体出品
审核:王 荣
编辑:杨 斌
供稿:陶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