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世界卒中日】,今天说点别人没说过的

  作者:余周伟

  40771604013198273

  每年的10月29日被定为「世界卒中日」。

  卒中(cu zhong),这两个字都发第四音。卒中也被称为「中风」,包括两大类:

  如果把疾病比作杀手的话,那么在杀手排行榜上,这三个病一定排名前三:

  在我国,脑中风这位杀手坐的是头把交椅。

  8281604013198405

  脑中风的症状,我想你多少也听过或见过一些,比如:

  任何一种疾病,预防永远最重要,对脑中风尤其如此。

  要想预防疾病,就要知道它的病因或者危险因素。

  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分两类:

  11621604013198457

  这10 个危险因素,可以解释约 90% 的中风风险;换句话说,控制和管理好这10个危险因素,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预防中风的发生。

  所以,我建议每一个成年人都对照下自己,看占了几项。有就积极管理,没有就继续保持,具体来说:

  以上算是老生常谈了。说好了今天说点别人没说过的,现在开始。

  67371604013198515

  2020年4月份,韦仕敦大学(Western University)的卢西亚诺博士(Luciano Sposato)在社交媒体上注意到了一些不同寻常的报道:感染新冠病毒(COVID-19)的患者发生了中风。

  这位加拿大的大咖开始意识到,COVID-19可能是一种容易让血管产生血栓的疾病。为了调查在COVID-19患者中发生中风的风险和结果,卢西亚诺博士开始搜集病例。

  先是搜集了10项已经发表的研究,共125例。然后又搜集了35个还没有发表的病例,这些病例来源于加拿大、美国和伊朗。最后一共是160例。

  接着按照年龄分层,分为<50岁组(年轻),50-70岁组(中年),>70岁组(老年)。年龄中位数(IQR)为65岁,43%为女性。

  研究人员想知道不同年龄段的人在临床特点和住院死亡率上有什么不同。文章最后于2020年9月15号发表在《Neurology》杂志上。

  91611604013198572

  71091604013198750

  实验的第一个结果就让卢西亚诺博士感到很惊讶:

  具体数据分别是:

  中风比例1.8%是什么概念呢?如果和其他感染性疾病中的中风比例比较一下你就是知道COVID-19的厉害了。

  就连曾经那么嚣张的非典在这方面都没有超过1%,所以论文中使用了“极高”这个词,还真不算夸张。

  26771604013198810

  再看住院死亡率34.4%,这个数据也很吓人。

  因为在重症监护病房中,那些没有COVID-19的中风患者的死亡率大约是15%-30%。所以,文章对COVID-19患者中风后的死亡率也用了“极高”一词。

  实验的第二个结果:

  这点提示,高龄或合并基础疾病是不良预后的危险因素。原文也提到:研究人员确定了所有类型中风死亡的“高危表型”,有三个:

  与队列中的其他患者相比,具有所有上述三个特征的患者住院死亡率最高:58.6%;死亡风险是其他队列的3倍(OR3.52;95% CI 1.53 - 8.09; P = .003)。 看来,高龄的老年人在任何时候都要留心。不过,有一点就算是年轻人也没有躲过,比如第三个实验结果:

  大血管闭塞的发生率这么高,这也部分解释了死亡率高的原因。 其实,上述结果还不是最让人惊讶的。 最让研究人员“大开眼界”的是,当他们对160例COVID-19和卒中患者的数据进行meta分析后发现:

  也就是说,中风很可能是他们感染新冠病毒后的首发症状,发热、咳嗽什么的都是后面的事。

  61991604013198873

  为什么COVID-19会增加中风风险? 卢西亚诺博士解释说:有很多潜在的机制可以解释COVID-19患者中风风险增加,但最重要的一个可能机制是:过度炎症反应后,继发血栓形成增加。 从这个研究看,COVID-19可能是中风的新病因或危险因素。 回到临床上,卢西亚诺博士的建议是:

  回到传染病防控上的建议是:年轻人,可不要仗着自己年轻哦。 最后,卢西亚诺博士承认,这项研究规模还比较小,而且病例报告可能存在发表偏倚、数据缺乏完整性等问题,因此关于COVID-19和中风的课题,还需要进行更多研究。 但不管怎么说,目前的数据也足以给我们敲响了一个警钟:在新冠病毒面前,请务必保持谨慎,戒骄戒躁。

  参考文献: https://n.neurology.org/content/early/2020/09/15/WNL.0000000000010851 Stroke May Be First Symptom of COVID-19 in Younger Patients - Medscape - Sep 30, 2020.

   作者:余周伟(神经内科余医生) 

  文章:与科学。 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