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贵港市残联开展第23次全国“爱耳日”活动线上宣传教育知识

  宣传教育活动背景:2022年3月3日为第23次全国“爱耳日”,根据当前新冠肺炎防控工作需要及《自治区残联关于开展第23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的通知》精神,结合工作实际的,贵港市残联今年采取线上开展第23次全国“爱耳日”宣传教育活动,营造全社会广大的群众自觉地提高爱耳、护耳意识和关爱听障儿童的康复成长。

  一、听力残疾预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1、预防与保护听力残疾的发生

  首先要搞清楚耳聋是怎么发生和造成的。听力损失的原因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的:先天性原因可以导致出生时或出生后不久出现听力损失。可能由遗传性和非遗传性遗传因素导致,也可能由于怀孕和分娩过程中的某些并发症导致。

  后天性原因可能导致在任何年龄发生听力损失,例如:感染、外伤、药物、噪音、年龄等等。

  其次,对有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比如夫妻双方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等亲人中有耳聋的,或者有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夫妇,怀孕前做遗传咨询;有条件的不放心的孕早期耳聋基因筛查;对携带相同致聋突变基因的夫妇的胎儿还可以进行产前诊断,判断胎儿耳聋的概率;

  定期规范产检,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减少孕期感染,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2、避免生出聋宝宝

  首先,我们提倡计划妊娠,在怀孕前提前做好免疫接种,可以预防风疹、流感;有些孕妇怀孕了不知道,碰上应酬大量喝酒或生病随便吃药,就不利于在妊娠早期保护胚胎;

  其次,对有耳聋家族史的夫妇,比如夫妻双方的父母或兄弟姐妹等亲人中有耳聋的,或者有耳聋基因突变携带者夫妇,怀孕前做遗传咨询;有条件的不放心的孕早期耳聋基因筛查;对携带相同致聋突变基因的夫妇的胎儿还可以进行产前诊断,判断胎儿耳聋的概率;

  定期规范产检,注意良好的个人卫生,减少孕期感染,避免使用耳毒性药物。

  3、戴耳机听歌追剧玩游戏,对听力有影响吗?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文明的进步,戴耳机的人也明显增多,但是不正确使用耳机,会导致噪音性聋。我们戴耳机要注意三个“60”,持续时间不超过60分钟,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环境声不大于60分贝。在一些巨大噪音的工作场所和娱乐场所,尽量减少暴露时间,使用个人保护装置,比如耳塞、降噪耳机和头戴式耳机。

  4、青年和成年人该如何预防耳聋?

  首先注意戴耳机的卫生习惯。此外,一些慢性系统性疾病,如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不良嗜好,如吸烟,饮酒;长期精神压力过大,身心过度疲劳或缺乏睡眠,这些都是听力损伤的高危因素。一旦出现耳鸣、耳聋耳闷、眩晕,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避免错过了最佳诊疗时间。

  二、耳科及听力保健科学知识

  1、了解耳朵:

  耳朵是每个人体的重要器官,因此每个人都有必要了解自己的耳朵、保护自己的耳朵。

  耳朵的结构分为三部分:外耳、中耳、内耳。

  外耳接受外界的声音,并将沿着耳道引起鼓膜震动。

  中耳鼓膜的震动引起三块小骨-锥骨、镫骨和钻骨上相震动,将声音传到内耳。

  内耳可产生神经冲动,冲动沿听神经转为神经能,从那儿声音的信息就传到大脑

  

  2、如果听力障碍确诊后怎么办?

  听力障碍确诊后,首先要确定听力障碍的性质、程度以及病因。耳聋的性质不同,采取的治疗方案也不同。对传导性耳聋患者来说,如有鼓膜穿孔,考虑为慢性中耳炎,根据病变情况可以选择手术治疗;对于感音神经性耳聋患者来说,一般认为,中度以上、重度以下听力障碍患者应首选助听器进行听力补偿,还可借助相关的辅听设备,实现更好的聆听与交流。重度以上、助听器无法获得满意的补偿效果时可考虑植入人工耳蜗,从而进入有声世界,正常参与社会活动,提高生活质量,做到聋而不残。

  3、什么是听力障碍?

  听力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导致人听觉困难,听不到或听不清环境声及言语声。其程度包括以下几种:

  ●轻度:平均听阈26-40 dB HL,听悄悄话有困难

  ●中度:平均听阈41-60 dB HL,噪声环境下听说话有困难

  ●重度:平均听阈61-80 dB HL,大声说话才能听到

  ●极重度:平均听阈81 dB HL,听大声说话有困难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人口的5%即3.6亿人患有中度及以上听力障碍,其中儿童有3200万。听力障碍可影响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妨碍其正常学习和生活。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噪声污染防治法》

  2021年1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会议表决通过了噪声污染防治法。法律将于2022年6月5日起施行。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声环境的义务,同时依法享有获取声环境信息、参与和监督噪声污染防治的权利。对恼人的夜间施工噪声、机动车轰鸣疾驶噪声、娱乐健身音响音量大、邻居宠物噪声扰民等问题,法律都作出了相应规定,还静于民,守护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

  1、《防治法》提到噪声与噪声污染定义

  噪声,是指在工业生产、建筑施工、交通运输和社会生活中产生的干扰周围生活环境的声音。

  噪声污染,是指超过噪声排放标准或者未依法采取防控措施产生噪声,并干扰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和学习的现象。(第二条)

  2、《防治法》提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应当协助地方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做好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第八条)。

  3、《防治法》规定,在噪声敏感建筑物集中区域,禁止夜间进行产生噪声的建筑施工作业,但抢修、抢险施工作业,因生产工艺要求或者其他特殊需要必须连续施工作业的除外。(第四十三条)

  4、《防治法》规定,机动车、铁路机车车辆、城市轨道交通车辆、机动船舶等交通运输工具运行时,应当按照规定使用喇叭等声响装置。(第四十八条)

  5、《防治法》强调,全社会应当增强噪声污染防治意识,自觉减少社会生活噪声排放,积极开展噪声污染防治活动,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良好噪声污染防治氛围,共同维护生活环境和谐安宁。(第六十条)

  6、《防治法》回应社会关切,①禁止在商业经营活动中使用高音广播喇叭或者采用其他持续反复发出高噪声的方法进行广告宣传。对商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其他噪声,经营者应当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第六十三条)

  ②家庭及其成员应当培养形成减少噪声产生的良好习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饲养宠物和其他日常活动尽量避免产生噪声对周围人员造成干扰,互谅互让解决噪声纠纷,共同维护声环境质量。

  使用家用电器、乐器或者进行其他家庭场所活动,应当控制音量或者采取其他有效措施,防止噪声污染。(第六十五条)

  四、国家级广西区对听障儿童少年的康复政策实施救助制度

  国家对听障儿童的康复实行康复救助制度,实施康复训练,各级政府落实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应救尽救的要求,确保听障儿童得到康复训练,提高康复效果。

  (一)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救助对象有哪些?如何申请救助?

  根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建立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意见》(国发〔2018〕20号)。广西壮族自治区救助对象为有康复救助需求且符合条件的0---17岁视力、听力、言语、肢体、智力等残疾儿童和孤独症儿童。

  残疾儿童监护人可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级残联组织咨询和申请。监护人也可委托他人、社会组织、社会救助经办机构等代为申请。

  (二)听力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的救助内容是什么?

  1、人工耳蜗植入。为0---6岁经评估符合植入条件的重度听力残疾儿童提供术前筛查、人工耳蜗设备、手术费用救助。

  2、辅助器具适配。为经评估符合助听器佩戴条件的听力残疾儿童提供助听器(双耳)验配服务。

  3、基本康复训练。为人工耳蜗植入术后或佩戴助听器的残疾儿童提供康复训练服务。

  听力残疾儿童的救助标准根据当地的经济条件和实际情况有所不同,具体标准可由残疾儿童监护人向残疾儿童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县级残联组织咨询。

  (三)贵港市范围内残疾儿童按属地申请康复救助

  户籍所在地(居住证发放地):港北区户籍的到港北区残联申请,港南区户籍的到港南区残联申请,覃塘区户籍的到覃塘区残联申请,桂平户籍的到桂平残联申请,平南县户籍的到平南残联申请。有居住证的按照有效期内的到发居住证所在地残联申请。

  咨询电话:港北区残联:4258048;港南区残联:4332009;覃塘区残联:4861362;桂平残联:3386443;平南县残联:7820264。

  贵港市残疾人康复职业培训指导中心:4591112、4591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