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七岁的小孩子对很多事情都很害怕,需要人陪,该怎么帮助孩子克服?

  不论白天晚上上厕所都不敢冲水

  不敢一个人刷牙洗脸或者洗澡

  一个人上下楼梯也害怕

  害怕噪音电钻声,甚至吸尘器的声音……

  做什么事情都要大人陪在身边!

  到底是什么原因呢?如何帮助孩子克服?

  (从没独立睡觉,都有大人陪着)

  我以前写的一篇文章,如有需要,请仔细看看。

  温馨提示,这是一篇医学科普。尽量写得通俗易懂,请认真看,以免理解出现偏差。

  小熊很怕狗狗。

  我家楼下点点家,养了两只泰迪,就是那种很小的狗,毛茸茸的挺可爱。

  可能是长期养尊处优的缘故吧,这两只泰迪都不怕人,遇到小朋友还耀武扬威,汪汪直叫。

  别看小熊平时欺压我挺厉害的,看见小狗,立马偃旗息鼓,非要我抱着才行。

  小区里的婆婆婶婶们看到了,总是对小熊说,你是男孩子嘛,怎么会害怕这么小的小狗呢?快下来。

  小熊立即声嘶力竭地大喊:“不!我不下去,它要咬我!”

  其实,作为一名小小男子汉,小熊也不是第一次如此失态了。

  去年夏天,小丫姐姐去游泳池游泳,妈妈想到小熊也很喜欢玩水,就带他一起去。

  结果,到了游泳池边,小熊却大叫“危险!”死活不肯下去。

  妈妈只好蹲在浅水区里,假装很害怕的样子对小熊说:“快来救救妈妈,我害怕。”

  小熊完全不为所动,沉着冷静地回应道:“你是大人了,自己爬上来吧,我是小朋友,我可不来。”

  熊妈妈简直痛心疾首,你一个男孩子,这么胆小,怎么办?

  不要太担心,孩子害怕,是正常的。

  所有儿童都会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出现恐惧。

  儿童恐惧的原因目前尚未充分明确。不过,以下因素可能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1、遗传易感性;

  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胆小,这没办法。

  不过,遗传并不是绝对的,只是一种可能的倾向。

  2、气质;

  有些孩子在面对不熟悉的人或情景时常产生退缩的反应,这也主要是先天决定的。

  详情请看:我家娃就是传说中的“熊孩子”、“鼠孩子”、“蘑菇孩子”、“仙人掌孩子”……这可怎么办?

  3、因创伤性经历或可怕的经历(如,被狗咬)而形成的直接条件反射;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4、通过观察他人的恐惧反应而形成的替代性条件反射;

  儿童尤其容易从父母处习得恐惧。

  举个例子,如果妈妈怕蟑螂,看到蟑螂就大呼小叫,那孩子很可能也会如此。

  5、负性信息传递,如通过阅读、耳闻目睹或其它媒介知道一些可怕事件。

  这多见于较大的孩子,如听闻地震、海啸等消息后,会产生恐惧心理,从而杞人忧天,担心会不会发生地震。

  原因是孩子已经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但对世界的了解还很有限,对于这种小概率事件并没有清楚的认识。

  医学上一般将后3个因素称为获得恐惧途径。

  但是,我们还有某些恐惧很奇怪,好像天生就有,如怕蛇、怕蜘蛛,等等。

  这或许是进化的产物,反映了一些曾经威胁人类祖先生存的事物,是一种自然反应。

  所以,恐惧是人类的正常情绪反应,无需掩饰,也并不可耻。要是没有恐惧这一情绪反应,估计我们的祖先们都会被老虎吃光光。

  儿童期恐惧大多是暂时存在的,最终会随年龄的增长而消失。

  孩子一般会害怕什么呢?

  1、学龄前期的孩子,害怕虚构的事物(如鬼、巫婆)、动物和自然环境(如黑暗、雷暴雨)。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内心充满了想象,而且,常常分不清想象与现实,所以,往往在夜间出现恐惧。图片来自绘本《最黑的黑暗》

  2、学龄期的孩子,对于有形的危险,如躯体损伤和在校表现的恐惧更为突出。

  一般在10岁以后,绝大多数孩子能完全区分开想象与现实,但是,此时的孩子已经接触了更多的真实世界,所以,他们的恐惧往往会扩大到现实世界的事物中。

  3、青春期,青少年更常对社交事务、死亡或疾病产生恐惧。

  不过,以上分期并不绝对,甚至也有很多成年人怕黑、怕打雷,所以,我们怎么能苛求孩子呢?

  但是,如果孩子出现了以下情况,请一定注意:

  1、影响到日常生活,如活动、玩耍;

  比如说吧,小熊怕狗,他也知道外面可能有狗,但还是会出去玩。

  玩的诱惑是无限的。

  如果一个孩子为了回避恐惧的对象或情境(如小狗)而拒绝出门,这就是恐惧造成了功能的损害、影响到日常生活。

  2、安慰无效;

  小熊怕狗,我把他抱起来,安慰一下,他也就不怕了。

  毕竟有我抱着他,小狗要咬也是咬我的脚。

  如果安慰无效,那家长一定要注意。

  3、不能通过分散注意力而消除。

  小熊虽然怕狗,但是,我抱着他去看看猫,小熊立马来劲了,拿着石头或树枝去把小猫撵得到处跑。

  (这个熊孩子怕狗不怕猫,欺软怕硬的家伙)

  所以,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往往是有效的。

  如果孩子具有上述三种情况,那么,提示这可能是一种疾病:恐惧症。

  请寻求心理科、精神科医生等专业人士的帮助。

  不过,绝大多数孩子,并没有达到这种程度,那么,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循证医学Uptodate临床指南明确指出:

  父母的安慰,并且保证会保护好孩子,是解决大多数恐惧的有效方式。

  比如说小熊怕狗,我如果再批评他:“这么小的狗,有什么好怕的!”小熊会更加害怕,因为我忽视了他的担忧,他会认为我不能提供安全的保障。

  正确的操作方法是:我把小熊抱起来,他感觉安全了,现在小狗只能去咬爸爸了,所以不怕了。

  小熊怕进游泳池,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妈妈先向他解释,你有游泳圈,而且妈妈会在水里保护你,所以你很安全。

  事实上,我们这样向小熊讲了后,小熊告诉我们,他是害怕从游泳圈里面滑下去。

  我们再进行耐心的解释和示范,表示不会滑下去,而且有妈妈保护,非常安全。

  小熊当然也有害怕的情绪,不过还是愿意下水试试,刚开始他很紧张,但玩着玩着就放松了,第二次,就完全不怕了。

  作为父母,我们都应该明白:

  孩子的恐惧是正常的,所有孩子都会出现恐惧,我们必须承认这一点,但不能夸大或轻视。

  而且,下面这些言行,是一定要避免的:

  1、利用恐惧作为威胁;

  如,“如果你不乖,医生就会来给你打针!”

  2、利用恐惧羞辱儿童;

  如,“你哪里像个男孩子,只有小女孩才会害怕虫子!”

  3、对控制恐惧有不现实的期望;

  认为简单解释一下孩子就不怕了。

  孩子的认知能力有限,一定要让他们确定,自己是安全的。

  4、过分保护儿童或允许他们回避恐惧的刺激(物)。

  这是很多家长更容易犯的错误。

  这样的行为会证实孩子的假设,即:这种刺激(物)是可怕的。

  孩子被允许回避刺激(物)时,他们的恐惧会缓解,但是,这会强化他们的回避行为,下一次再遇到呢?

  所以,最佳的方法是,在安慰孩子,并且保证会保护好他的前提下,让其逐步、反复地暴露在相应的刺激下(如小狗、打雷、社交,等等),让孩子学会勇敢面对。

  战胜恐惧最好的方法是面对它!图片来自绘本《最黑的黑暗》

  最后顺便提一下,本文有几张图片都来自绘本《最黑的黑暗》。

  这是加拿大航天员克里斯 哈德菲尔德的自传。

  他是一个胆小、怕黑,不敢独自睡觉的孩子,却渴望当一名宇航员。

  小时候,他在邻居家里的电视上,看到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影像,却惊奇地发现,原来太空是如此黑暗。。。

  但是,最终他战胜自己心中的恐惧,穿越最黑的黑暗,飞向浩瀚的太空,实现心中的梦想,成为一名航天员。

  是本好书!

  或许,你认为自己的孩子有各种问题,胆小、内向,或者是调皮、专注力差,其实,就像克里斯 哈德菲尔德这样获得巨大成功的人,小时候也是如此,甚至还更麻烦!

  

  参考文献:

  [1] Ollendick TH, Yang B, King NJ, et al. Fears in American, Australian, Chinese, and Nigeria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 cross-cultural study. J Child Psychol Psychiatry 1996; 37:213.

  [2] Ollendick, T. Fears and phobias in children: Phenomenology, epidemiology, and aetiology. Child Adolesc Ment Health 2002; 7:98.

  [3] Schowalter JE. Fears and phobias. Pediatr Rev 1994; 15:384.

  [4] Brent, D, Rabinovich, H, Birmaher, B, Campo, J. Majo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In: Developmental Behavioral Pediatrics, 3rd ed, Levine, MD, Carey, WB, Crocker, AC (Eds), WB Saunders, Philadelphia 1999. p.632.

  [5] Muris P, Merckelbach H, de Jong P, Ollendick TH. The etiology of specific fears and phobias in children: a critique of the non-associative account. Behav Res Ther 2002; 40:185.

  [6] Rachman S. The passing of the two-stage theory of fear and avoidance: fresh possibilities. Behav Res Ther 1976; 14:125.

  [7] Rachman S. The conditioning theory of fear-acquisition: a critical examination. Behav Res Ther 1977; 15:375.

  [8] Kendler KS, Gardner CO, Annas P, et al. A longitudinal twin study of fears from middle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 evidence for a developmentally dynamic genome. Arch Gen Psychiatry 2008; 65:421.

  [9] Merckelbach H, Muris P, Schouten E. Pathways to fear in spider phobic children. Behav Res Ther 1996; 34:935.

  [10] King NJ, Eleonora G, Ollendick TH. Etiology of childhood phobias: current status of Rachman's three pathways theory. Behav Res Ther 1998; 36:297.

  [11] Menzies RG, Clarke JC. The etiology of childhood water phobia. Behav Res Ther 1993; 31:499.

  [12] McNally RJ, Steketee GS. The etiology and maintenance of severe animal phobias. Behav Res Ther 1985; 23:431.

  [13] Le Roux, P, McCann, CM. Phobias. In: Primary Pediatric Care, 4th ed. Hoekelman, RA (Ed), Mosby, St. Louis 2001. p.848.

  [14] Compton SN, March JS, Brent D, et al. Cognitive-behavioral psychotherapy for anxiety and depressive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evidence-based medicine review.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2004; 43: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