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霍桑的《红字》?

  因为文字过于晦涩,难以理解

  这部小说之所以难懂是因为:其他小说(好也罢,坏也罢),都能找到相似的类型,而《红字》不是,它自己就是一个类型,你再也找不到和它一个类型的了。

  另外一部自成类型的美国小说是《白鲸》。

  直到20世纪,自成类型的长篇小说才稍微多了起来,《城堡》自成类型,《尤利西斯》自成类型,《追忆逝水年华》也自成类型。

  理解这些自成类型的小说其实也并不难,把你读那些类型小说的思维习惯全部抛弃即可。

  红字是一幅描写耻辱的高尚文字,霍桑是一个满心骄傲而纯粹的人。

  是的,我收回之前这本书不厉害的言论,我亦不该在未读完全文时就评论这部经典。

  在我的阅读中这是最早的一部辩证审判题材的小说。鲜红的A字由开篇的耻辱逐渐被人善意的理解为对过错的标记。

  海丝特?白兰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犯过错误的高尚的人,她强大的灵魂一直保护着她免受遮掩或推卸错误所带来得心灵上的折磨。

  小说通篇没有坏人,出场人物不过表现了人性的种种弱点,但他们都坚守着各自的底线。他们不是恶人,他们不过被欲望击败但同时期待着被救赎或自我救赎。

  全文都没有对八卦的描写及丝毫的悬念。霍桑愿意告诉读者故事的结局却不愿意告诉读者故事的开始。小说更像一篇摘去了八卦和扣人心弦的情节的纪实报道。这是霍桑的骄傲。独特的题材和人物塑造不想借以其他的任何元素,当然在作者当时的创作背景下或许沾了宗教的光。

  今天如果在不看题目的情况下读这本书评价可能会大打折扣,辩证审判类题材的读物实在太多了。而且现在的作者或导演更能把控读者的价值观。但还是没人能模仿出第二本红字。没有爱情的爱情,没有审判的审判,这是霍桑的纯粹,这是没有霍桑的霍桑。

  谢谢几位邀请。然而,这题,够写一(几)本书的了。

  《红字》作为我最早接触的英文严肃文学,一直是我心里的巅峰、美国最伟大的悲剧之一。这种看法既有先入为主的原因,也有作品本身高超的原因。有长达四年的时间,你问我最喜欢的英美文学作品,我都会回答 The Scarlet Letter 和 Moby Dick。

  看到《红字》第二章的时候,看着看着就不觉直起身来。从没读过如此纷繁隐秘的文字,如此饱满的情感,阴暗而犀利,压抑而瑰丽。读到后面,不仅有神秘和压抑,更有宏大的叙事,有洞悉人心的揭露与批判,有近乎完美的整体性。读红字的体验,已经超出读小说看故事的范畴,眼睛所见的各处细节皆有讲究,跟霍桑玩儿 symbolism 绝对玩儿不坏。

  霍桑作品可以用任何一种approach做任何解读,只要自圆其说都可以立论。包括被讨论烂了的 “Letter A” 的意思的解读,也在不断地出新。The value consisted in the variety of explanations to which it gave rise. 其他入手角度如哥特风格研究、女性主义视角、无政府主义研究等等,都可以用于评价红字。

  (说到无政府主义,本科精读的教授之一就是浪漫主义美国文学的博士,当时讲红字时她还给我们读过自己的职称论文,愣是把《红字》和《文化与无政府主义》联系在了一起,以马修阿诺德的视角去看霍桑的作品。经典真是不怕玩儿坏啊。)

  1、Formalist approach

  我偏向于从形式主义(Formalism)分析红字的高超之处。形式主义非常喜欢诸如律诗,或者如红字这样高度统一、整齐、有条理有组织的小说,从故事主线、意象、语言、节奏,到众多的细节处理都非常有整体性(structural unity)。不完全列举如下七点:

  (1)Patterns of rhythmic motifs

  所谓motif 就是指贯穿整部作品的主题、要旨。这部小说中的红字A、原罪等贯穿始终,以文字形式或概念形式反复出现,红字A含义的演变和丰富,原罪的犯罪、赎罪的历程,都在小说中不断发展。自不必说。

  (2)Repeated images (反复出现的意象)

  反复出现的意象包括红字A、Dimmesdale放于心口的手,断头台(scaffold),众多自然与超自然意象(玫瑰、星星、森林、女巫等)等。

  红字A:小说中明说的A的意思有如下三种,都是霍桑亲自在小说中叙述的。

  Adultery。第一二、章。此时的红字是宗教社会的耻辱的惩罚,是折磨。(红字里的高频词agony)。

  Able。 小说中段。此时的红字开始向救赎的方向发展。Hester以勤劳和诚恳维持生计,顽强地活着,所谓Able Woman, 当起来一点都不轻松。当地居民看到红色的流星组成了A字,都说“it meant able.”

  Angel。小说中后段。此时的红字已经升华为一种神祇,一个天使、圣母般的象征。Hester行善一生自我救赎,最后镇子上的人都以Hester为天使。(详见后叙)

  此外A字的解读还有很多,省略一千种。

  Dimmesdale的手总放在心口,仿佛小心翼翼守着隐秘的原罪。当有任何敏感的言语、任何事件惊动,他都会及其惊慌地守住心口,脸色发红,又转回苍白。这个动作反复出现,都被Chillingworth看在眼里。事实上我们从未从作者那里得知孩子的父亲是谁,但我们就如同Chillingworth一样,一次一次洞悉着Dimmesdale试图掩在手掌下的心里的秘密。到后面我们与Chillingworth一同发现,原来牧师的心口有一枚一模一样的红字A。

  有兴趣可以数一下scaffold这个词和setting反复出现的地方。故事中波士顿的断头台位于marketplace,可以留意一下小说前三章和后三章都发生在这个地方。前三章以Hester Prynne走上台接受审判与议论开篇,揭示和设定其罪恶与耻辱(establish her ignominy),而后三章以Dimmesdale走上台揭示真相承认罪过结尾,并突出Dimmesdale战胜Chillingworth。

  (霍桑在formal arrangement of the plot(情节安排的形式主义) 方面绝对是出神入化,有一拼的可能包括伍尔夫,代表作《海浪》。)

  森林在小说中是自然力的代表。红字的经典一幕就是Hester Prynne走入森林,平时只敢包起来的盘发在此时散开,像棕色的瀑布流泻下来,在森林当中自由飘扬。逃离。只有在这里,她可以回归自己的女性美,可以和Dimmesdale独处、交谈,可以放下她在小镇拼命做慈善自我救赎的沉重的道德包袱。森林遮天蔽日,好比一间密不透光的保护室,暂离尘嚣与人言。也有评论说这片森林好比伊甸园,只有在这里二人才无所禁忌。有歌唱道,与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霍桑有意无意在传达一种自然力和社会力的对比和反思——是否人在自然中能回归人的本性,远离社会的种种法理、礼俗约束。

  玫瑰(见第五条“颜色”系列)

  星星(见第六条“光点”系列)

  (3)Sets of words and phrases (反复出现的语句)"He will be known"

  这句话出现过多次,有些是镇上居民所说,有些是Chillingworth和Hester对峙时威胁所说。这句话简短而有力。Hester自始至终没有说出情人的名字,所有人都威胁她不要抗下罪责,终有一天奸夫会浮出水面。Chillingworth也是凭那一句不断恐吓,发誓报复。有了这几句"He will be known" 的反复铺垫,到了最后的revelation那一章才能体会到其中的张力。从极力的压抑到完全的揭露,如此历程对牧师来说如经炼狱。好像不止我一人,想到了《天龙八部》里虚竹的亲生父母叶二娘和玄慈大师在武林众人面前坦白真相,一样在高台,一样是多年后的revelation,在一切揭露之时以生命殉葬原罪。"I cannot forgive thee"

  畸形而阴暗的Chillingworth一心想着复仇,为此他可以酝酿十年。他以医生的身份接近牧师,每天以旁敲侧击的方式若有似无地提及私通的事,使牧师受尽内心的煎熬。但是无论Dimmesdale怎样煎熬,无论Hester怎样勤俭隐忍,向善救赎,他从来没有原谅和宽恕任何人任何事。

  他抱着清教徒的克己禁欲,去惩罚那些没有禁欲的男女,但他极尽折磨的报复行为本身就违反了基督徒的博爱与救赎。这句话的反复出现也是一种讽刺。

  霍桑语言和情节设置的高超在于其极大极大的张力。他和海明威不同,海明威太过冷静,霍桑是大开大合。第四章、第十四章Hester和Chillingworth的对峙,以及几次Hester和Dimmesdale的诉衷肠,张力之大,压的人喘不过气来,我真的只能想到震撼二字。

  (4)Use of contrast (对比)

  young and old

  shadow and sunshine(见第六条“光”系列)。

  红与黑(见第五条“颜色”系列)

  (5)Repeated colors (反复出现的颜色)

  红、黑、金、灰、绿等。这里举红和黑。

  “猩红”(scarlet)在圣经中是罪的象征。《启示录》十七章中的“大淫妇”就身穿着一身猩红,坐骑是猩红兽,写满了大不敬之词。托马斯哈代的《苔丝》里也用红色象征少女失贞与私通,也引了启示录中的猩红。猩红的“A”字的刺绣,加上Mistress的称呼头衔,Hester注定经受标签的压抑。

  红色是火的颜色。在中世纪,异教徒将被施以火刑。Hester和牧师私通算是大大的异教徒,必受火刑的煎熬。例如小说中有一个反复出现的场景:牧师整日敏感懦弱,一旦有风吹草动便全脸通红,如同在熊熊大火中经历炼狱。

  红色还代表耶稣受难牺牲的献血。Hester和牧师双双佩戴着红字,如流血的羔羊,在神坛上做牺牲品。他们如同耶稣,自己受难,渡人罪恶。

  而黑色则出现在反复出现的牧师的法袍、Hester的黑发、黑色的夜空、遮天蔽日的黑色森林等等,是压抑、秘密、黑暗的象征。黑色的法袍下遮掩的是一个猩红的A字,是牧师一生压抑的秘密。小说时常描写的黑暗深邃的夜空,也是暗藏秘密的神奇的存在。遮天蔽日的森林更是在一片阴影中提供了隐秘的空间,只有在这里Hester和牧师才能对话。

  小说第一章开篇就是古旧的监狱大门,旁边丛生的是猩红的玫瑰,鲜明的红黑对比:“Let us hope, to symbolize some sweet moral blossom, that may be found along the track, or relieve the darkening close of a tale of human frailty and sorrow.”

  甜美的红玫瑰“调和”了人那黑暗的痛苦。猩红的玫瑰虽有诱惑和堕落之意,却是一种“relieve”(解放)。相比起人类本性和命运的黑暗,这一抹猩红不失为一种希望。

  几十年过去,红字的故事已经成为波士顿的传说,只有两座合葬的坟墓,写着鲜红的A。一片墨黑的土地,一个血红的A字,鲜明的对照。这是全书的结尾。

  (6)Frequent use of spots of lights (“光点”意象)

  “光”就是一种 revealing power。

  阳光:凡是太阳照耀的地方,隐秘就会被揭露。这也是为什么Hester和牧师只能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里互吐衷肠。而在阳光下,胸前的A字格外猩红,人不可能有任何隐秘任何放松。

  Mr Wilson的灯笼:一众居民随着灯笼的光点,好比一步步逼近罪恶的真相。所谓光就是照亮黑暗,揭露真相的力量。每当灯笼的微光出现,就隐隐地有一种可怕的逼迫感。

  meteor:又是红字经典的一幕。某章结尾,漆黑的夜空突然绽放出灿烂的流星,最后竟组成了一个猩红的A。紧接着,小说写道,此时的A, "They Said that it meant 'able'.

  (7)Sound patterns (声音)

  thunder and lightening。小说有几处雷电场景,非常震撼。就如话剧《雷雨》中雷雨的声效,恰好配着剧情。种种压抑,如阴霾天,而种种爆发,又如同雷雨。

  screams and cackling laughs。在对剧情起到关键推动作用的片段,你一定会见到scream这个词。红字的情感是十足饱满的,人物有任何愤怒、压抑、感叹、坦言,都是以大段的莎士比亚式陈说和略带歇斯底里的语势说出。而至于笑声,举个Dimmesdale的例子:“I have laughed, in bitterness and agony of heart, at the contrast between what I seem and what I am! And Satan laughs at it!”

  也是一种情绪发泄。秘密和罪恶压抑久了,所有痛苦折磨汇成仰天一笑。而他笑的时候,冷眼旁观的魔鬼(撒旦,即Chillingworth)也在冷笑,其报复心理得到了扭曲的满足。

  因此,霍桑的作品都有很好的sound effect,就像舞台效果一样,而且颇具有整齐的结构,每一次安排都不是偶然。

  2、Feminist Approach

  Richard Chase在 American Novel and Its Tradition中把《红字》称为“一部女性主义宣传册”。从Hester Prynne的母性特质中我们能读出许多微妙的东西。她的母性首先是一种伟大的隐忍。这种母性具有非常的神性,即慈悲。不知道你们是不是一样,在开篇一章写Hester抱着三个月大的婴儿出场,表情凝重,缓缓走向高台,我脑子里想的都是这个画面:

  Hester 终其一生保护她的孩子,善待小镇的每一个人。她靠缝纫刺绣维生,给镇上的人制衣,织品换来的钱也大多接济穷人。她的下半生中,曾对她冷眼议论极尽侮辱的市井妇女都以她为英模,从她身上寻求安宁与保佑。" …none so ready as she to give of her little substance to every demand of poverty…none so self-devoted as Hester, when pestilence stalked through the town."

  博爱,牺牲,宛若抱着婴孩的圣母。

  然而,这种母性也制约着她对男权社会的反叛,只有隐忍,“母性的温柔平息了她内心许多不安分的成分”。男权社会以一个红色烙印震慑她,不许她反叛,这其中固然有道德舆论的力量,然而还有另一个神秘的力量,就是她的女儿Pearl。她是原罪的结晶,是时时提醒和惩罚Hester的规训力量。在刚刚说到的森林那一幕,Pearl本在溪边玩耍,天真美好宛如天使。可当Hester摘下红字,披开长发,Pearl立刻惊恐起来,不认识母亲,再把红字戴在胸前时Pearl才肯认母亲。Hester的独白说,“是Pearl让我还活在世上,是她让我受到惩罚。她就是红字!是她将所有的罪孽的惩罚添加百倍。”

  3、Biblical and Mythological Approach

  最后是神话原型解读。霍桑的作品一向以宏大沉重的道德宗教主题和深邃隐晦的语言称雄。霍桑是亚当夏娃狂魔,经常在散文、长短篇小说中植入伊甸园的故事。许多人会把“私通”的Hester Pryne和Dimmesdale解读为吃了禁果的亚当夏娃,下界接受惩罚,以永生的救赎忏悔原罪,而Chillingworth就是邪恶的撒旦。Dimmesdale终其一生背着沉重的秘密,在revelation那一刻心力交瘁死在情人怀中。而Hester Prynne一生带着胸前刺绣的红字A忍辱负重,在小镇做尽慈善,几经蜕变成为独立坚韧的顽强女性。霍桑对于清教和道德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既能看到小说中对清教禁欲主义的批判,也能看到对清教道德感化作用的赞许,原罪似乎既使人堕落也能引人救赎。

  至于语言,我就是喜欢霍桑这种不说人话的。不喜欢可以换朴实的德莱塞、海明威、sidney sheldon,然而简单有简单的难处,谁能说海明威语言简洁所以就好读了?

  更多评论还请参考这几个系列:

  Columbia Critical Guides Series.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9.

  "Literature in Context" Series. 特别是 “Student's Casebook to Issues, Sources, and Historical Documents”. West port, Connecticut: The Greenwood Press, 1995.

  Critical Essays on American Literature Series. 特别是 Kesterson, “Critical Essays on Hawthorne's The Scarlet Letter”. Boston, Massachusetts: G.K.Hall & Co., 1988.

  沉郁的《红字》,每每想起就觉得看到了一片古老的荒原,一块厚重的墓碑,一个猩红的A字。三个世纪前的生命悄然化为无声的疲惫,化为无形的手拨动古老的回声。

  很少有小说能 literally 惊,心,动,魄。

  当时在做红字的研究分析时,我读了中译版一次,英文原版N次,期间冥想主题整整三天,其中有两天一直纠结于wikipedia的解释,有一部分说到,女性主义,我很严重地被这一思想误导了,然后第三天和友人讨论,才得出的结论——这本书很纯粹就是霍桑本人的矛盾,他如实写出自己的矛盾,但并没有表现出对于爱情自由、妇女地位的正面思想,他更多是在质疑,然后退守回清教的传统观点中。

  这个矛盾要从霍桑本人所受的教育讲起,他是一个深受清教主义传统影响的人,本质上是保守的,他认可清教的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同时他也觉得清教宣扬的虽完美但并非最完美的。他的祖上曾参与清教徒迫害异教徒的暴行中,让他感到有罪。

  确立了这个想法,让我感到不解的是,为何波儿经常表现出对清教传统的反叛?但是结合我上面所说的“霍桑理想的完美价值观”,这又可以解释通了,波儿反叛、精灵、向往森林的一面,正是霍桑对完美道德的向往啊摔!(虽然霍桑老人家自己都不知道他要追求的完美道德观是什么)

  我不认可把女性主义强按到红字上的做法。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可以表明,霍桑老人家本人对清教主义传统是深深认可的。

  和包法利夫人的婚外情不同,小说《红字》深刻阐释什么是善与恶。

  "一片黑地上,刻着血红的A字。"——题记

  翻看霍桑的《红字》,不禁被吸引。故事发生在新英格兰殖民时期的马萨诸塞湾,描写了一个时代叛逆者的个人恋爱悲剧。年轻美丽的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因不幸嫁给了一个年纪衰老的男人,随着这个古怪的老学者在海上失踪,孤寂的海丝特.白兰和身为牧师的丁梅斯代尔产生感情,生下女儿小珠儿。海丝特.白兰因此受到严厉的惩罚,在绞刑台上被大众审判,还在衣服上佩戴红色的A字作为耻辱的标记,直至她死亡。

  

  小说以红字为主要线索,围绕绞刑台这一核心地点,讲述了海丝特.白兰、牧师丁梅斯代尔、医生罗格.齐灵窝斯三个主要人物的心理变化。绞刑台的三次出现,深刻阐释出小说《红字》里主人公们的善与恶。

  故事的开端,人群中几个长相粗鄙的妇女,叫嚣着要处置从监狱里出来的海丝特.白兰——一个怀抱婴儿的美丽妇人。一个丑陋且铁面无情的老婆子甚至说:"但愿我们能够把海丝特太太的那身富丽的衣服从她那俊俏的肩膀上剥下来,那才好呢。"

  这一荒谬的画面让我瞬间联想到《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神秘的大美人玛莲娜,因为过分美丽招来小镇女人们的妒忌和排挤,借机将她扒光羞辱一番。美丽并不是罪过,自私丑陋的心才是原罪。"身材修长,容姿完整优美"的海丝特.白兰,站在绞刑台上,接受人们的围观,在这里,她是一个罪人,因为她所诞生的婴儿。

  

  书中所描述的,绞刑台第一次出现,是海丝特.白兰抱着珠儿站在绞刑台上受罚。作为刑罚工具的绞刑台,"在那古老的时代,它正如法国恐怖党人的断头台般,人们把它看做教人为善的一个有效工具。"站在绞刑台下的所有人,似乎都有资格去审判这样一个背叛丈夫、为社会所不容的美丽女子,包括在她胸上佩戴红字——一个耻辱与罪恶的标记。被所有人注视的海丝特.白兰,面对公众发泄出的愤怒,靠着自身的坚强忍受着这一切,并且拒绝说出孩子的父亲。

  

  事实上海丝特.白兰是当时社会的殉道者,在霍桑的作品中,英国早期移民大多是信奉加尔文教的清教徒,浓厚的宗教氛围,在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上留下深刻的烙印,长久以往造成人们精神世界的错综复杂,人性的压抑使得社会环境也一片阴郁灰暗。海丝特.白兰正是生活在马萨诸塞湾殖民地,这里的人把"一切官方都公认是领有宗教机构的神圣性" 。

  在我看来,海丝特.白兰表面是罪恶的,内心却是纯洁、善良的。她的罪恶暴露在阳光里,被所有人唾弃,拘禁期满的她带着孩子住在市镇郊外的一间小茅屋里,即使被很多人孤立,处境孤寂的海丝特.白兰忍辱负重,靠自己灵巧的针线活谋生。虽然世人在她身上刺了一个罪恶的红字,"但她有天生的坚强个性与稀有的才能,所以世界是不能完全把她抛掉的。"海丝特.白兰除去日常生活开销,把赚来的多余的财产都用来施舍贫苦的人,还无偿替穷人制粗衣。这个美丽的女子是善良的,不仅是为着忏悔的意义,这更是她表达"生命的热情的方式"。

  

  佩戴着闪耀红字的海丝特.白兰是忧郁绝望的,珠儿给了她生的希望,在珠儿身上她寄托着自己的情感,自己穿着黯淡的粗衣,却怀着奇特的心理为珠儿尽力找寻最奢华的质料。华丽的服装穿在小珠儿身上,使得这个小小的美丽的生命宛如最明亮的小火团,某种意味上,"这个小人儿成了另一个形式的红字,赋有了生命的红字"。在海丝特.白兰的观察里,小珠儿内在生命的特质是神秘莫测的,其成长是奇异的。"她的纯洁的生命,秉承着不可测知的神意,从一种茂盛的罪恶的热情中,开放出一朵可爱的不朽的花……她是罪恶的标识和产物。"

  随着消逝的岁月,海丝特.白兰带着七岁的珠儿生活愈加平静,直到发现丁梅斯代尔遭受的痛苦,表面脆弱实则坚韧的她勇敢站出来,想要拯救陷入悲惨重负的牧师,劝说他离开罪恶的推手——罗格.齐灵窝斯。

  绞刑台的第二次重要出现,是在牧师的夜游中展开的。"当初的讲台或是刑台,因七年悠长日月的风吹日晒,已变成黝黑,斑驳褪色,同时在这期间,受了许多犯人的践踏,也已损坏,不过它还依然矗立在会议厅的露台下面。"

  

  胆怯懦弱的牧师被罪恶压得喘不过气,滔天罪恶的苦痛和徒然的悔恨时时刻刻纠缠于心中,海丝特.白兰没有供出他来,而他也没有及时站出来承担自己的责任。受到身心折磨的牧师,得到了经验丰富而慈爱的老医生罗格.齐灵窝斯的关爱,青年牧师把罗格.齐灵窝斯当成可以信赖的朋友,两个人形影不离。

  罗格.齐灵窝斯阴险狡诈,表面是善的,但内心其实是丑陋的。作为海丝特.白兰的丈夫,无端失踪,却又如幽灵般出现在海丝特.白兰的生活中。罗格.齐灵窝斯的登场是神秘的,这位陌生的学者有少见的与医学有关的博学,加上神圣虔诚的态度,很快获得了人们的信任和崇拜。

  

  为了复仇,罗格.齐灵窝斯通过伪装隐藏起内心的邪恶,以医生的身份接近牧师丁梅斯代尔,假装关心他,实际暗中窥探其内心秘密。例如医生偷窥到牧师胸膛上红字的秘密时,表现出恶魔般的狂欢、惊奇。如书中所写到的那样:

  "事实上,他露出的那一种令人恐怖的狂欢的神情,绝不是单以眼睛和相貌所能表现的,而是要通过他全部丑恶的姿态爆发出来,他甚至对天花板扬起了胳膊,在地板上跺着脚——用这样情不自禁的姿势狂乱地表现出来!"

  丑陋的神态跃然纸上,在结尾,牧师垂死前揭露出,伪善者实际上才是罪恶最深重的。罗格.齐灵窝斯加速了对牧师的折磨,是导致牧师最终死在绞刑台上的罪恶的推手。在复仇目的达到后,这个丑陋的人跪倒在牧师身边,"露出一种茫然呆木的脸色,似乎毫无生气了。" 罗格.齐灵窝斯,这个罪恶的老人,用全部的生命力和智力来复仇,最终自己也不得善终。

  绞刑台的第三次出现是牧师的死,他倒在了刑台上!

  神圣的丁梅斯代尔在会议厅演讲,灵感的力量、雄辩的声音和他自身的魅力感染了大众,受到了四面八方人的赞美,在这一瞬间,牧师丁梅斯代尔达到了"一生中可以说空前绝后的一个绝对胜利的光明时期。" "在这期间,海丝特.白兰如雕像般,伫立在刑台的脚下。"

  演讲完即将去赴宴的丁梅斯代尔,仿佛抽光了所有的精气神,呈现一副死灰般颜色的面孔,在海丝特.白兰的搀扶下,走向刑台,宣露出埋在心底的罪恶、痛苦和悔恨。

  

  回顾青年牧师丁梅斯代尔的一生,有着深厚的天赋,丰富的学识,雄辩的口才,洁白无瑕圣洁的名声,在那个时代牧师被人们推上神坛,受到大众的尊敬,然而这样的敬重对丁梅斯代尔是一种痛苦的折磨。作为牧师,他表面是至高无上的善,为大众带来福音。但是作为一个人,一个有感情的血肉之躯,牧师丁梅斯代尔渴望从讲坛上高声吐露出他的心声,告诉大家在他心房上有着罪恶的红字的标记,他违背伦理道德和海丝特.白兰产生了情感,生下珠儿。

  在故事发生之初,海丝特.白兰在刑台上接受大众的审判,人们尚不知真相,作为教长的丁梅斯代尔接受劝说海丝特.白兰的任务,他对海丝特.白兰说出的那番话却是内心的真实写照:"因为虽然他将从崇高的地位上跌下来,将同你一起站在耻辱的刑台上,然而那总比一生隐藏着一颗罪恶的心要好一些。"

  牧师丁梅斯代尔的内心是痛苦的,时间的流逝非但未能减少他的罪恶,反而使得牧师的心灵上感到极度的恐怖,于是他深夜去刑台上忏悔,做着徒劳的赎罪。

  海丝特.白兰不忍心看牧师受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鼓励他远离如恶魔般的医生,到世界的其他地方,改名换姓重新开始新的生活,甚至愿意带着珠儿和他一起走,去过普通的家庭生活。对迷惘中的牧师来说,人生最大的转折点是此次林中和海丝特.白兰的相会,在这次见面后,他被海丝特.白兰女性的温暖和润泽所感化,试图卸下空虚的假面具,做一个真正的勇敢的人。

  

  "在当时的社会上,牧师是处于领导地位的,所以更受着社会的规律、主义甚至偏见的束缚。"

  丁梅斯代尔是当时社会的牺牲者,站在宗教的角度,他是有罪的,但是从人的角度,他却是无罪的。无论是海丝特.白兰还是牧师丁梅斯代尔,罪恶被揭露出来,才受到大众的惩罚,陷入灵魂的不安中。但是那些秘密没有被揭穿的大众,难道他们自身就没有罪恶了吗?

  从牧师丁梅斯代尔本身性格来说,他是善良而懦弱的。处在一个特殊位置下,丁梅斯代尔害怕却又渴望站出来承认自己的罪恶,偷偷刻在胸膛上隐秘燃烧的红字,无数次的忏悔,道德的约束,良心的谴责,在善与恶之间摇摆,牧师精神生命瓦解和崩溃了,终于以耗尽生命力的代价完成自己的赎罪之旅。

  看完霍桑的《红字》,海丝特.白兰和牧师丁梅斯代尔的爱情深入人心,红字于他们而言是一种罪恶,是一生背负的沉重枷锁。贯穿全文的红字"A",起初是恶——通奸Adultery,后来逐渐演变成善——天使Angel,正如海丝特.白兰对生活的虔诚和热爱,对自我和感情的坚定,在罪恶的背后,我看到了她身上闪耀着善良和美好的光辉。

  

  —END—

  图|网络

  文|奶油小肚肚欢迎关注@奶油小肚肚,读书、看电影的生活日记,克服拖延症,一起思考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