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读书笔记04:《剧本结构论》 野田高梧

  电影的诞生到作者写作这本书的时间不到六十年(本书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有声电影的诞生也只有二十年的历史。

  电影发明初期的作品放映时间大都不到1分钟,而这些影片都被记录在10-15米长的胶片上,其中的内容主要为“特意设计的故事情节”。

  其后,电影发展为数十个镜头组成的“动态的画面”,这时候的电影已经可以算得上一个完整的故事了。

  随着电影的发展,电影剧本也成长起来。在1920年前后,电影剧本开始脱离杂耍表演的限制,逐渐向具有艺术性的方向发展。

  早期的电影剧本是类似于意大利即兴喜剧演员记录“戏剧主题”、“情节顺序”、“人物关系”的备忘录。

  在电影的世界里,内容和表现方法上都不断有新的创意出现,昨天还很新的方法明天就有可能被推翻。对于电影,甚至包括其他艺术形式而言,并没有一成不变的创作方法,这一点无需赘述。但是,历代的电影创作者在电影表现手法上不断探索、发明、失败、修正得出的像“公约数”一样的电影剧本创作语法,这是应当借鉴和学习的,不能对其抱有轻视的态度。

  与其他的艺术工作一样,电影剧本的创作也将独创性放在了第一位,因此,剧本当然不能被固定的形式束缚。但是,独创性并不意味着无视所有艺术领域的传承规定。创作者若没有坚实的基础,就不可能创作出根基扎实的新事物来。

  要想写作电影剧本,首先需要了解什么是电影。电影剧本常常被比作建筑设计图或是乐谱,但是“设计图不是建筑,乐谱不是音乐”[1]。作者认为,电影是团结合作的产物,编剧、导演、演员、摄影师……等人都对其完成做有贡献。从本质上来说,电影是荧幕上运动的画面图像。制作出“荧幕上运动的画面图像”是整个团队工作的最终目的。

  “在诸多艺术中,拥有最多结构美感的是电影”[2],没有哪种艺术像电影这样,包含了绘画、雕刻、建筑、文学等等的美的要素。电影结构美的来源:画面的构图、蒙太奇、节奏……总的来说,电影之美来自内容与形式的完美融合。

  如果将电影剧本理解为“介于小说与戏剧之间”的东西,未免是看低了电影剧本的地位和艺术性。这样的想法也弱化了电影剧本的独立性,“电影剧本不应该去迎合任何事物”[3]。

  虽然电影具有文学性,但电影不等同于文学的一个领域。比如,电影取材于小说和戏剧,但是电影将原著呈现出很不一样的面貌。

  “为了提高电影的地位而排斥大众性”这种想法混淆了电影的大众性和通俗性。乍一看,这种自命清高的想法保护了电影孤高的艺术性,但事实上,好的作品会走出象牙塔,在大众间口口相传。“仅仅满足一部分具有相同兴趣、嗜好、教养的人的需求,这绝不是电影的终极追求”[4]。

  当然,电影的好坏并不是由观众的数量决定的。好的电影并非就难以俘获观众,拥有大量观众的电影也是良莠不齐。那么,究竟如何区分好电影与坏电影呢?

  作者认为,这取决于电影的趣味。深刻的作品有深刻的趣味,甚至低俗的作品也有其低级趣味。“有趣”是一种主观感受,不同的人对“有趣”的评价也不相同,这取决于教养、经验、境遇等精神层面的层次。但是,其中应该有一个有趣的最大公约数,因此,越是优秀的作品,其拥有的“有趣”占比就该更高。

  在市场上,有些电影并不优秀,却拥有大量的观众。作者点出,这些电影中大部分都有着浅显易懂的主题,比如:义理人情、爱情故事等等。在此处,作者强调,一部好电影最基础的条件首先是易懂,其次是有趣。

  对于电影的发展而言,如果只有编剧自说自话,大众却没有呼应的话,电影是不会进步的。

  作者认为,电影并没有必要去充当宣扬道德的媒体,但是编剧在处理题材和态度之间的关系时,有必要保持明确的伦理观。

  一部作品是否具有伦理性,并不取决于描写的对象,而是取决于编剧如何看待它。比如,耶稣可以被看成高尚的圣人,也可以被看成无能的软蛋。在一定程度上,编剧的伦理观甚至可以美化不健康、不道德的题材。

  新闻片、纪录片所表现的“事实”与故事片所表达的真实有何区别?作者认为,打动观众的并不是表面的现象,而是这些现象下潜藏的人类的本来面貌——真理。故事片的优点就在于追求这深层的真实。剧作家所使用的虚构、架空、杜撰等等的东西表现出了人生的真理、真实,这就是超越了事实的真实。

  剧作家为了更恰当的表现“真实”,必然需要对现实中的素材进行选择。若是不加选择的呈现出杂乱无序的“事实”,或者使事情流于表面的衔接,那么必然会扰乱主题,削弱作品深层次的真实性。

  通过对比舞台剧与电影,我们可以发现,舞台剧要受到舞台装置的束缚,在表演上有一定的限度,舞台戏剧的发展被限定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而电影并无必要集中在一个场景中,只要各个场景都是朝着一个方向发展即可。

  而且在蒙太奇的作用下,电影可以使两个场景中的事件在同一时间发生。电影与舞台剧的另一个区别是,舞台剧中观众的视角是固定的,电影中摄影机的视角直接称为观众的视角。

  特效是电影在机械和技术上一个独特的亮点。特效,包括摄影机的操作,镜头和胶片的处理方法、被拍摄对象的特殊装置等多种方法。在电影的发展史上,“停机再拍”可以视为特效的起源。

  切换镜头的方法,比如:淡入、淡出等等。

  电影的品质不仅取决于导演的技术和演员的演技,其根本取决于剧本是否优秀。好的剧本能够充分激发导演的想象、它是把电影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第一阶段。

  编剧首先面临的是写什么的问题,其次才是用怎样的技巧去写的问题。编剧在需要将脑海里的内容以视觉化的形式写出来。对于编剧来说,剧本写得越多,每一个阶段的难度也会相应加大。编剧要重视对于剧本创作技术的钻研,而且,在创作的过程中,如果感到只有技巧方面特别突出,就说明创作还没有真正的成熟,达到浑然天成的境界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行。

  (略)

  (略)

  (略)

  创作电影剧本的准备工作有:决定主题(theme)、根据主题寻找题材、根据题材整理故事(story)、把故事调整成情节的形式(plot)。在完成上述流程后,编剧才开始写剧本。

  包括编剧在内的作家都会记录自己的见闻和观察。但是,新手编剧往往在素材的选择上缺少适宜的取舍。如果把想到的东西都写进剧本,反而会使作品主题变得模糊。作者点明,应该“舍弃的对象”并不是指编剧自己觉得不合适的部分,而是不适合作品的部分。

  编剧在作品中想要表达的内容就是主题,它可以反映出编剧看待描述对象的观点。但是,主题并不只是一个观念,它是在观念的基础上具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性,比如:“正义终能战胜邪恶”等等。

  主题不能等同于目的。宣传政治思想、宗教理念、劝善惩恶都很难成为作品的主题,艺术作品的主题绝不能像是目的一样,一旦达成就消失的东西。

  任何电影剧本都必须具备角色、行为、环境这三个要素,但是仅是具备这三个要素并不能称之为一个完整的故事。在剧本的故事中,所有发生的事情都是有内在联系、包含了一定的因果关系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件A与事件B可能先后发生了,但是这只能表明它们有时间上的先后顺序,它们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如果编剧不对现实中的事情加以取舍和逻辑分析,只是按照它原本发生的顺序去写,故事是不会成立的。

  故事是剧本最原始的形态,它可以成为电影剧本创作的基础,但原封不动的故事却不能成为结构的基础。要完成剧本创作的第一步,就要让故事首先具有情节的框架。情节处于故事和结构的中间地带,它比故事更具体。情节的任务就是安排几个朝一个方向发展的小事件(eoisode),以此来明确编剧想要表明的主题。

  结构就是一个故事在剧本中的骨骼。编剧确定情节以后,下一个步骤就是确定电影剧本的结构。这一步骤往往会花掉整个剧本写作过程中的大部分时间。

  斗争,是戏剧性情景产生的原因。为了创造出戏剧性情景,剧本中就需要在某种意义上的对立,对立之间的东西必须有冲撞和纠葛。“没有斗争就没有戏剧”[5]正是这个意义。

  戏剧形态的本质,就是具有意义的连续动作。戏剧中会穿插着一些促使戏剧性情景出现的叙述和描写,这些叙述、描写与戏剧性情景相互配合,最终才形成一部完整的戏剧。

  结构对于电影剧本来说尤其重要,在剧本中每一个场景、人物、台词都是整体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单一一项并不具有重大意义。真正具有决定性影响的是由主题贯穿起来的有机整体。

  剧本的开端为观众提供了预备信息,让观众理解接下来要发生的种种戏剧矛盾。开端这一部分需要在短时间内说明“事件”和“故事背景”;对人物性格、境遇、关系的介绍;对主题方向的暗示等内容。

  开篇场景(first scene)属于开端的一部分,它给了观众对于电影的第一印象,让观众预感到电影的倾向和性质。不同的编剧、导演对于开篇场景的处理方法是很不一样的,而且,剧本绝没有一种“不这样写就不可以”的定式。

  对立双方的矛盾正是激发观众兴趣的根源,它同样也是剧本中的核心剧情。矛盾大体分为以下两类:

  (1)主要矛盾(Major Complication)

  (2)次要矛盾(Minor Complication)

  前者是与阐明主题紧密相关的事件,后者是为了使主要矛盾更加明确的辅助性事件。编剧一般会把次要矛盾穿插在主要矛盾中,以达成更好的表现效果。

  影片中,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在节奏加快,危机感增强的同时,一般都隐含着危机,也就是主角要做出关键抉择的时刻。

  影片中的危机发展到最高峰时,就会成为电影的高潮,即便影片中没有出现这样的情况,一部电影中通常也会设置多个危机存在,也即“小高峰”。

  从危机的性质来看,它不能持续过久,因为如果持续时间过长就会失去紧张感,结果危机也就不成立了。

  故事从开始几经曲折后发展到顶端,出现戏剧性的画面,这种巨大的危机必然会成为戏剧的高潮。影片的高潮往往最明确地表达了电影精神,也最明确的表明了主题的意义。

  书中列举了法国电影《监狱纵火犯》的高潮部分剧本,剧中角色性格和心理活动与事件的对立密切相关,不断发展,不可避免的引出高潮。电影的高潮必须是合乎逻辑的归宿,戏剧化情景(矛盾对立)必须得到合理的解决。

  值得说明的是,剧中的角色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去解决矛盾。虽然存在外力的作用影响了高潮之后发展的影片案例,比如:男主角接到了军队的征兵令,于是此前的复杂纠葛被一笔勾销。但是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在高潮中使用这样的偶然事件,会使观众感到影片想要敷衍解决故事中的矛盾,继而使其难以成为真正的、激动人心的高潮。

  所以,编剧在使用暴风雨、雪崩、洪水等这种壮观的场景作为高潮的背景的时候,要切记这些场景只能作为一种烘托氛围的景观,最重要的部分还是人物要素的活动。

  伴随着高潮带来的紧张感的结束,高潮以后,故事会迎来走向下坡的反高潮(anti-climax),然后在这里走向结局。

  与其说电影伴随着事件的解决而结束,倒不如说是电影的结局是应该伴随着电影主题说明的完成而结束,“这是因为,如果无视电影主题,只考虑事件,那么不管是什么样的电影在结局之后都可以重新再发展出戏剧性的画面”[6]。

  戏剧必须是以主题为中心的一个统一体,编剧从无限的人生事实中抽出一部分作为中心题材,如果编剧的主题不明确,就可能导致作品失去完整性,故事就会持续不断的发展,不知在哪里结束。

  电影剧本结构的第一要义就是作家要把根据自己选取的素材,构成效果完整,具有美感的作品。主题对于电影而言非常重要,但是忽略了结构审美的电影必然是缺少艺术美感,成为了传达观念的道具。

  由于舞台剧的结构与电影的结构具有较大的区别,编剧在对电影剧本写作的过程中,要重视视觉性(画面感)的描写。

  (略)

  观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会把“发生的事情”和“引发事情的人物”放在一起考虑,如果两者之间不具备合理的关联性,就会使观众感到不真实、不可信。当然,作品中的人物是由作家创造出来的,主人公会遇到什么事情,也完全取决于作者的想法。但是,人物一旦被创造出来,支配人物行动的就不单单是作者的想法了,而是人物的性格本身。

  我们可能曾思索过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必须要把人物作为一个人来描写呢?

  原因在于,观众会通过这样的人物感知他所代表的一类人的内心世界,一方面满足了好奇心,另一方面观众与角色之间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作品中人物的本性可以分为普遍性和个性两类。普遍性就是超越人物的善恶美丑、时间地点、一切外在的境遇,隐藏在深处的、最具人性的“不变的人情”,作品中的人物能够打动我们就是这个原因。不过,如果只描写人物的普遍性,就会过于抽象,容易陷入观念的框架当中。因此,只有顾及普遍性和个性两个侧面,才能展示出人物的完整面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观众所关心的并不是人物的境遇,而是人物在这样的境遇当中会怎样生活,会发生怎样的事情。作者提出,在剧本的创作过程中,根据人物的性格和行动来设计情节;或者是先设计故事框架,让人物的性格和行动配合剧情都是合理和可行的。

  电影剧本中的性格描写与书本中的性格描写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剧本中没有作者本人任何主观的说明(有特例)。从观众的角度来看,作者必须让作品中的人物与观众直接面对面,让观众自己在内心中理解人物的性格。

  严格来说,人物的性格应该是通过作品从头到尾所有关于人物的叙述表现出来的。性格描写的要素主要包括风采、境遇、地位、教养、气质、思想、表情、用语、行动等。人物的性格可以通过自身的言行或者是其他人物的描述来展现。总之,性格描写的问题就是探索人性的问题,技巧也就只在于如何简洁、鲜明地使人物性格浮现出来。这不仅仅是编剧在描写主要人物时要注意的问题,描写配角、戏份少的角色时要注意的问题是一样的。而且,在配角的描写上,编剧不能像描写主角一样花费相当的笔墨,配角需要更简洁、更令人印象深刻的描写方法。

  对于编剧而言,不小心把自己投射在作品中的人物身上是一个不容大意的陷阱。

  大部分的电影戏剧都是描写既定性格之间的纠葛关系,以性格的变化为主题的电影戏剧是比较少的。

  人物的性格是如何吸引观众的呢?

  以性格自身的发展变化为中心展开的戏剧性画面,比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朝着某个方向发展,由此引发了观众的兴趣。相应的是,当人物已经成型的性格之间的冲突造成戏剧性的画面,让不同种类的事件接连发生,这样的变化也会引发观众的兴趣。如果说前者是直线性的,那么后者就是并列性的。

  在电影中,除非是特别具有象征意义的电影,基本上不会存在只有两个人物出场的情况。编剧确定了作品需要的最小限度的人物的数量,围绕着作品的主题,这些人物会逐渐显示出各自的性格特点,作品的风格也会因此展现出来。而且,人物描写不仅难在要正确处理性格和环境的相互关系,从作品整体的平衡来看,各个人物描写的量所占的比例也不能失控,编剧要在允许的范围内充分的描写。

  随着电影的发展,除了描述事件以外,电影逐渐开始追求人物的情感表现。编剧描写人物心理活动的方式有很多,比如角色的言行或者是通过蒙太奇的手段等等。

  在剧本创作中,还有很多单凭技术不能解决的部分,这一点不需要赘述。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