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微评,一语中的(九)

  20

  《七宗罪》&《沉默的羔羊》

  《七宗罪》和《沉默的羔羊》都是美国拍摄的惊悚电影,前者是虚构的,而后者罪犯却有原型。

  天主教中的“十宗罪”从重到轻依次是“傲慢、嫉妒、暴怒、懒惰、贪婪、暴食、淫欲”。这“七宗罪”,我估计没有人不曾完全没有犯过这其中的任何一宗罪。如果因为有这些“罪”就要被剥夺生命,那这个世界就太可怕了,甚至人类的存续都是个问题。

  宗教极端主义是人类文明的毒瘤。还好,它只是虚构的。我受“文以载道”的影响至深,很看重影片的教化功能或者认知功能,忽略其娱乐性与艺术性。

  其实,把一个故事讲述得引人入胜、悬念迭起、叩人心弦、精巧别致,这种追求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因此,人们对于“文以载道”的“道”,完全可以有更丰富、更宽泛的理解。

  电影的娱乐功能并不比教化功能更次要,它的思想性也不见得比艺术性更重要。

  

  21

  《印度之行》

  英美联合拍摄的电影《印度之行》反映了文明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人与人的交往所存在的隔膜与冲突。

  故事发生在上个世纪的二、三十年代,那时的印度还是英国的殖民地。在影片中,英国人大多表现得体,除了个别人骨子里的傲慢与对印度人的歧视。而更多的印度人,表现出的逢迎甚至是讨好,让作为观众的我很容易感觉出来。

  任何人与人之间“平等”在交往中的重要性都十分突出,而这取决于双方的自尊与自信。

  电影的结尾,表现了印度高涨的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情绪在所有民族身上都有:它源于动物的“守土本能”,而几乎所有的文化都会将这一本能强化与升华。因此,电影中表现出来的东西方的冲突既有民族的,也有发展程度间的,而这两者通常会相互加剧。

  · 作者·

  肖川: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会长

  END

  ▼

  ▼

  电影微评,一语中的(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