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海之光》:即使光线微弱,我也愿意潜入海底

  纪录片《海洋》展示了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海底世界

  又如皮克斯的动画片《海底总动员》,讲述了过度宠溺孩子的小丑鱼深入到汪洋大海寻找儿子的故事,不仅描绘了美妙的海底世界,还通过伦理故事将未知的海洋世界与人类世界进行嫁接,极具创新意识。

  相较而言,海洋的题材在游戏行业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即使知名如《捕鱼达人》《大航海家》这类游戏,海洋也只是一个功能性的设定而已,那些惊心动魄的海底故事并不没有得到良好地呈现。Pated 认为,开发者都一窝蜂将目光投向于“太空中发生的故事”,反而忘记了在地球之上还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海洋,它比月球更加危险,也更加难以踏足。

  在黑暗中,光才显得有意义。《深海之光》就像是一道指引之光,它告诉游戏行业的有志之士:海洋同样值得大家去探索和挖掘,因为海洋不仅孕育着生命,也在不断地催生着各式故事。

  求生本能贯穿始终

  

  每个生态系统都有一套自己的生存法则,在几近与世隔绝的海洋深处,“大鱼吃小鱼”的残酷故事无时无刻不在上演。

  《深海之光》没有剧情,以“捕食-探索-求生”的轴线贯穿游戏。玩家需要引领脆弱的水母在忽明忽灭的海底洞穴四处游弋,猎捕发光的小鱼,补充体能,续命前行。

  人们对于未知事物既有强烈的好奇心,同时也具有天然的畏惧和恐慌。《深海之光》依托海洋为舞台,从“无法预知”的角度来展开游戏的惊险部分。在这样的前提之下,我们无法预知凶残的大鲨鱼会从哪个黑暗角落突然地探出硕大的脑袋,张开血盆大口精准地吞下身躯弱小的水母,没有同情和怜悯,只有“大鱼吃小鱼”的残酷法则。“鲨口逃生”不仅考验了玩家反应,尚需一些运气的成分加持。

  Pated 起初打算将《深海之光》设计成一款重度的解谜游戏,受制于时间和预算,游戏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无尽模式:显易懂的内涵搭配生存和解谜元素。玩家在与环境的交互中去“呼吸”猎捕和逃命所带来的紧迫感,恰似我们在生活的重压之下,被逼入到“不进则退,不快则死”的境地之中。

  我们每个个体都经历了自然人过渡到社会人的过程,通过不断地学习社会生存法则、履行社会角色,只有当你真正获得了求生技能之后,才能被“授予”社会成员的资格。

  求生是任何生命体的本能,《深海之光》只是把这一点放大,让我们看得更加清楚罢了。

  离完美并非一步之遥

  目前,《深海之光》暂时只在安卓平台上架。玩过游戏的玩家不讳言它的魅力,既像是一首歌颂深海美丽的诗篇,也是一部揭示“适者生存”的暗黑童话。

  

  《深海之光》在Google Play上的5星好评率达到了62%

  截至9月9日11点,该游戏在 Google play 总共收到了1630份评价,五星满分好评多达1012份,占比达到了62%。而一星差评仅为6.8%。从最好到最遭之间的差距说明,这款游戏是深受大多数玩家喜爱的。

  玩家对游戏的赞美多集中于靓丽的游戏画面和出色的形象设计,游戏中出现的几个极具代表性的鱼类形象闪现出了动画大厂皮克斯的品质,这些都是游戏最为显著的亮点。毫不夸张地说,整款游戏之所以吸引人,视觉表现力应记头功,这当然无法掩饰游戏玩法的平庸以及无甚特色。

  游戏的操作是引发负评较多的部分。从最近的《鲤》《Barmark》等处女作的反馈来看,操作纷纷都成为了玩家攻击的部分。《深海之光》同样难逃苛责,玩家操作水母捕食的过程本该是充满了大快朵颐的满足感,但是充满阻滞感的操作总让人意犹未尽,再加上“生命值”设定不够合理,流逝速度太快,为游戏平添了不少的难度。虽然,不难理解开发者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设定来提升游戏的紧迫感,但是以牺牲用户体验来成全一种假 high 的游戏节奏,并不是明智之举。

  再者,游戏既然选择了探寻深海秘密为主,但是却缺乏必要的剧情作为铺垫,哪怕是简单的文字说明都没有,这一点于情于理都让人觉得有浪费题材之嫌。我们不能苛求单枪匹马制作而成的《深海之光》能够像《海底总动员》那样拥有一个相得益彰的温情故事内核,但是,一个完整的产品都会配备说明书,更何况这是一个企图向世人展示宏大海底世界的游戏作品。

  作为一款处女作,《深海之光》确实达到了一定的水准,但它离完美并非一步之遥。

  未来可期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Pated 在官网表示,如果游戏足够成功,他会尽快增加新的关卡、场景和游戏角色,牵动玩家的故事模式也将提上制作日程。当然,他的前提是“足够成功”,到底要达到怎样的标准呢?

  从目前的整体反馈来看,《深海之光》仅靠视觉画面就吸引了大批粉丝买单,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小鲜肉”,后续如能继续充实,相信功成名就,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