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009
009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斯塔基拉,卡尔希第斯,希腊——逝世于公元前322年,查理斯,埃维亚岛)亚里士多德,这位希腊哲学家和科学家,是西方历史最伟大的知识人物之一。他是哲学和科学体系的创造者,这些体系后来成为基督教经院哲学和中世纪伊斯兰哲学的框架和载体。即使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知识革命之后,亚里士多德式的概念仍然持续显现在西方的思想之中。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希腊北部马其顿的卡尔希第斯半岛。他的父亲尼各马可是阿敏塔斯三世(公元前393-370年在位)的宫廷御医,阿敏塔斯三世是马其顿王国的国王,也是亚历山大大帝(公元前336-323年在位)的爷爷。在他父亲于367年去世后,亚里士多德移居雅典,在那里他加入了柏拉图学园(公元前428-348年)。作为柏拉图的学生和同事,他在那里待了20年。当柏拉图在大约公元前348年去世时,他的侄子斯珀西波斯(Speusippus)成为了学院的首脑,然后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他移居到小亚细亚,安托纳利亚的西北沿海的一座城市(在现今土耳其),那里是一个从学院毕业的学生赫米阿斯所统治的地方。亚里士多德成为了赫米阿斯的亲近的朋友并且与他的侄女皮西厄斯(Pythias)结婚。赫米阿斯于343或342年去世,大约八年后,亚里士多德被腓力浦二世聘请到马其顿的首都佩拉去担任腓力浦十三岁的儿子——未来的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人们对亚里士多德指导的内容知之甚少。到了公元前326年,亚历山大已经成为一个从多瑙河延伸到印度河并包括利比亚和埃及的帝国的主人。大约公元前334年,五十岁的亚里士多德在雅典郊外创办了自己的学院,叫做吕克昂学园。在亚里士多德在公元前323年去世时,民主化的雅典对马其顿人感到不安。据说,亚里士多德不希望处决了苏格拉底的城市“两次对哲学犯下罪行”,因而逃到了查理斯,后于第二年去世。学说亚里士多德肯定地宣称自己是逻辑学的创始人。他在这一领域的主要作品是《范畴篇》、《解释篇》和《前分析篇》,它们各自处理了语词、命题和三段论。三段论是一种主要的推理方式,可以用一个熟悉的例子来说明,如下所示:每个希腊人都是人,每个人都是会死的,因此,每个希腊人都是会死的。亚里士多德讨论了三段论可以采取的各种形式,并且确定了哪些形式可以构成可靠的推论。上面的例子包含三个“命题”,其中第三个命题是亚里士多德称之为的“结论”。其他两个命题可以被称为“前提”,尽管亚里士多德没有一致性地使用任何技术性术语去区分它们。在上面例子中的命题以“每一”开始,这样的命题被亚里士多德称为“普遍的”。普遍性命题可以是肯定的,例如上例,也可以是否定的,比如:没有希腊人是一匹马。普遍性命题不同于“特殊性”命题,例如一些希腊人是有胡子的(一个特称肯定命题)以及有些希腊人是没有胡子的(一个特称否命题)。在中世纪,习惯上将普遍性命题和特殊性命题之间的差异称为“量”的差异,肯定和否定命题之间的差异称为“质”的差异。亚里士多德说,在所有这些类型的命题中,有些东西是以其他东西为基础的。置入推断的事物被亚里士多德称为“词项”。词项的特征是它们既可以作为推断的谓词又可以作为推断的主词。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在三段论中扮演三个不同的角色。词项是结论的谓词的是“大”词项;结论中被推断为大项的词项是“小”词项;以及出现在每一个前提中的是“中”词项。亚里士多德还介绍了使用原理图字母去区分论证的特殊形式。因此,上面例子中显示的论证形式可以用示意图字母命题表示为:如果A属于每一个B,而且B属于每一个C,那么A属于每一个C。因为命题可能在质和量上有所不同,而且中项可以出现在前提中的不同地方,所以存在许多不同形式的三段论推断模式。自古以来,这些不同的推断模式被称为三段论的“式”(moods)。重要的是,有些式对应的是有效的论证而有些对应的是无效的(一个论证是有效的是指当它的前提为真时它的结论不可能为假)。亚里士多德试图确定哪些式对应的是有效的推断,他提出了一些规则,为三段论的有效性提供了必要条件。物理学和形而上学(PHYSICS AND METAPHYSICS)亚里士多德将物理学理解为等同于现今的“自然哲学”,或者是关于自然(物)的研究;在此意义上,它不仅包括现代物理学领域,而且包括生物学、化学、地质学、心理学、甚至气象学。即使亚里士多德从未使用过“形而上学”这个词——它第一次出现在他死后他的作品被编排的目录中,它作为排列在物理学之后的作品的名称——但他确实认识到了现在被称为形而上学的哲学分支,也就是他称之为的“第一哲学”。型相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体系为型相留出了空间,但它们与柏拉图所设想的型相有很大的不同。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某一事物的型相与事物自身并不相分离(chorista)——任何型相都是某事物的型相。在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中,型相总是与物质配对,型相的典例就是物质的典例。当一物存在,既不是它的事物也不是它的型相被创造。但是事实上事物的型相不被创造不意味着它们必须独立存在于事物之外,像柏拉图所主张的在空间与时间之外。青铜球的形状不是来自于理念中的球,而是来自于它的制造者,也就是在他的工作过程中将型相植入合适的物质。同样的,苏格拉底的人类本性不是来自于理念中的人,而是来自于他的父母,当他们怀上他的时候,他们将那一型相引入到了合适的事物中。四因说在几处地方,亚里士多德区分了四种原因或解释。第一种,他认为,是事物所由产生的,并在事物内部始终存在着的那东西,比如雕像的青铜。这就是质料因。第二种,也就是事物的型相或形式,亦即表达出本质的定义;亚里士多德的例子是里尔琴中的两根弦的长度的比例,这是一个音符是另一个音符八度的形式因。第三种原因是那个使被动者运动,引起变化者变化的起源;它通常被称为“动力因”。亚里士多德举例说,一个人做了一个决定,一位父亲生了一个孩子,一个雕塑家雕刻了一座雕像,一个医生治愈了一个病人。第四种也就是最后一种原因是某事的终结或目的——为了某事而做。这就是所谓的“最终因”。亚里士多德试图通过考察运动的概念去证明宇宙是一个单一的因果系统,这一方式在《形而上学》第十一卷中达到了顶点。对于亚里士多德而言,运动指的是几个不同类别中任意类别的变化。亚里士多德的基本原则是,所有正在运动的东西都是由其他东西推动的,他为此提出了一些(不太令人信服)论证。他认为运动的运动者的序列不可能是无限的。如果它是真的,当A在运动中,那么一定有B推动A;然后如果B自身也在运动中,那么一定存在C在推动B,如此等等。这一序列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所以它必然会在某一X处停止,那就是这一系列运动的原因,但它不需要移动它自身——不动的推动者。亚里士多德打算称这个不动的推动者为“上帝”。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现存的著作包括三部关于道德哲学的论著:10卷本的《尼各马可伦理学》,7卷本的《优台谟伦理学》以及《大伦理学》。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路径是目的论的。他认为,如果生活要是值得活的,那么它一定是为了某种本身就是目的的东西——即由于它自身而值得拥有。因此,如果有任何一件事情是最高的人类的善,它一定是由于自身就是值得拥有的,而且所有的其他的善都是由于它而成为值得拥有的。亚里士多德用来指代人类最高的善的术语是“幸福”(happiness),他指的是完满或繁荣,而不是满意的感觉。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一定具有一个功能,因为特定类型的人(比如雕刻家)是这样的,就像个体人类的部分和器官一样。这个功能一定是为人类独有的;它一定因此涉及到人类独特的理性能力——也就是说,理性灵魂的活动才符合美德。美德有两种:道德和智性。道德美德体现在勇气、节制和慷慨;智性美德的关键是支配着伦理行动的智慧和在科学努力和沉思中显现的理解力。人的美德是他们好的品质的集合。道德美德显现为避免过度和不足的行动。比如,一个节制的人,会避免吃或喝得过多,同时也避免吃或喝得过少。德性选择了均值或中间地带,居于过度和不足之间。除了目的和行动,美德还与情感有关。例如,一个人可能可能过度关注性或者完全对此不感兴趣。当所有的道德美德都是行动或情感的合适方式时,却并不是每种行动和情感都能成为一种道德的合适方式。有一些行动是不可能有正确的呈现的,因为它们的任何合计都是过多;亚里士多德举了谋杀和通奸的例子。除了关心行动和情感的方式外,美德也是指它们在两个相反的恶习之间占据了中间地带。因此,勇气的美德位于莽撞和懦弱之间。智慧的智性美德是与灵魂的感性部分的道德美德密不可分的。只有当其拥有道德美德时,他才会认可善的生活的合适方式。只有当他具有智慧时,他才会准确地评估情况并做出决定。亚里士多德说,没有智慧就没有真正的善,没有道德美德就没有真正的智慧。只有当正确的推理和合理的欲望汇聚在一起,才能产生真正的善的行动结果。行动和沉思柏拉图提出了最好的生活是追求快乐还是智性美德的实践的问题。亚里士多德的回答是,在合适的理解中,此二者不是彼此竞争的关系。最高的德性的型相的实践与最真实的快乐的型相的活动是相同的;每一个都是与另一个相同的,就像幸福。最高的德性应是智性的,具有智慧和理解力。对于幸福是否与智慧的快乐或理解的快乐相同的问题上,亚里士多德在他的主要的伦理学著作中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在《尼各马可伦理学》中,即使预设了道德美德,完满的幸福仍是由哲学沉思的活动所组成的,而在《优台谟伦理学》中,完满的幸福包含了美德、智性和道德三者实践上的和谐共处。
《雅典学院》 原作者 意大利画家拉斐尔。本图为南京博物院文艺复兴艺术三杰展中所展壁画。摄于二零一九年一月十五日饭后。译者语:“译事之艰辛,惟事者自知。”即便只是全无基础的消遣,仍然对此言有了几分感触。如何将原文的意蕴在不同风格韵味的语言转换之中尽可能地保留;如何将内涵丰富的哲学术语译成有迹可循的汉语词,但还要兼顾原文对此术语的重构,因而不能生硬照搬;更兼自身也未能尽读先贤的论著,亦添了几分理解的滞碍。总之,翻译不易。本节所述的亚里士多德是西方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思想涉猎之丰富令人叹服,他对大多数学科都做出了贡献。即便有些认识持续影响了人们一千多年后被近代科学所推翻,但其思想光辉依然照耀着后世的学者。“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的鸭脖师生故事也是千古佳话。精简的介绍不能代替思想的理解,如若译文引起更多的阅读和思考兴趣,那便相当慰藉译者之心了。译文问题或思想探讨,欢迎赐教。感谢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