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指导校本课程教材

   

   

   

   

   

   

   

   

  慧育家园

  ——家庭教育指导校本课程

   

   

   

   

   

   

   

   

   

   

   

   

   

   

  上海市杨浦区六一小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榜样的力量

  1.树立良好家风家训

  2.面对孩子,你“双标”了吗

  3.家长诚信,孩子成“人”

  4.尊老的榜样

  5.老师,您好

  6.热爱阅读

  7.言传身教——最好的安全教育

  8.担当的力量

  9知礼明礼守礼

  10.节俭好风尚

   

  第二章 沟通的艺术

  1.读懂孩子,改善亲子关系

  2.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3.训斥的艺术

  4.“恐吓”的危害性

  5.尊重孩子的秘密

  6.善待孩子收集的“废物”

  7.正确处理孩子间的争执

  8.您是唠叨的妈妈吗

  9.家长如何说,孩子才会听

  10.比说更重要的是“听”

   

  第三章 习惯的培养

  1.家务小帮手

  2.理财小达人

  3信守诺言

  4.遵守时间

  5.学会坚持

  6.换位思考

  7.合理使用电子产品

  8.生活讲秩序

  9.专注力的养成

  10珍视亲情

   

   

   

   

   

   

  前言

    六一小学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打造儿童哲学特色项目为突破口,以构建儿童哲学课程体系为发展支点,以“爱思想、爱创造、爱智慧”为培养目标,基于学校“聪明学习、学习聪明”核心办学理念,形成了包括教师、学生和家长三个方面的释义,这具体包括教师的“聪明教,教聪明”;学生的“聪明学,学聪明”;家长的“聪明育,育聪明”。

     其中,“聪明育”指的是更新家庭教育观念,掌握科学的教子知识,构建新型的家庭关系。“育聪明”指的是使家庭成为一个帮助孩子发现自己、成就自己的场所,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促使孩子成人、成才和成功。

     学校将家庭教育指导目标确定为三个部分,即认识、伦理和实践。认识主要指导家长了解新时期下该做怎样的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方式;明确家庭教育的培养目标。伦理旨在引导家长懂得尊重、悦纳孩子,丰富情感体验;加强自我约束,重视言传身教、家风教训的传承。实践则希望通过方法的学习提高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一系列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为途径,提升家长孩子的社会参与意识、 责任担当。

    学校始终关注家庭教育指导工作,建设以“慧育家园”为主题的家长学校校本课程,这里的“慧育”在内容上指的是孩子成长,家长先行,指导家长学习科学的育儿理念和方法,在方法上指的是结合我校信息化办学特色,多措并举,线上线下互动,打造更现代更先进的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慧育家园”家长学校校本课程立足于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薄弱环节,重在引导家长通过具有可操作性的方法有效改善亲子关系,掌握科学的方法,真正起到家庭教育的主题作用。教材内容有“榜样的力量”、“沟通的艺术”“习惯的培养”三个篇章组成,引导家长言传身教,通过家庭生活塑造孩子的优良品德,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与人交往。

   

   

   

   

   

   

   

   

   

   

   

   

   

   

   

   

   

   

   

   

   

   

   

   

   

   

   

   

   

   

   

   

   

   

  第一章

  榜样的力量

   

   

   

   

   

   

   

   

   

   

   

   

   

   

   

   

   

   

   

   

   

   

  1.树立良好家风家训

  智慧分享

  立身篇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宋欧阳修《欧阳永叔集》

  治家篇

     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选自明末清初朱柏庐《朱子家训》

  乐学篇

     学业才识,不日进,则日退。须随时随事,留心著力为要。事无大小,均有一当然之理,即事穷理,何处非学……果能日日用心,则一日有一日之长进;事事留心,则一事有一事之长进。由此积累,何患学业才识不能及人邪!

  ——选自清左宗棠《与陶少云书》

  处世篇

     与人交游,宜择端雅之士,若杂交终必有悔,且久而与之俱化,终身欲为善士,不可得矣。谈议勿深及他人是非,相与意了,知其为是为非而已。

  ——选自宋江端友《家诫》

   

  经典案例

     丰子恺育有七个子女,他认为童年是人生的黄金时代,极力反对把孩子培养成“小大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除了让孩子在爱的空气中自由成长,丰子恺还重视培养孩子的独立精神。1947年,他步入知天命之年,与子女“约法”,强调最多的便是“独立”,其中一条写道:“大学毕业后,子女各自独立生活,并无供养父母之义务,父母亦更无供给子女之义务。”同时,子女独立后,要与父母分居,“双方同意而同居者,皆属邻谊性质,绝非义务”。

   

  你问我答

  1.问:我们是三口之家,并没有以前那种四世同堂,也需要强调家风家训的传承吗?

  答:古人有言:“家之兴替,在于礼义,不在于富贵贫贱。”从四世同堂到三口之家,家庭的规模随时代发展而变化,但家庭作为社会细胞的性质没有变,家庭的生活依托不可替代,家庭的文明作用更不可替代。习近平总书记曾语重心长地指出:“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让美德厚植于每个家庭,将不仅为家庭美满、生活幸福、人生出彩完成奠基,更可以为实现中国梦激发文明风尚力量。

  2.问:我家一直追求的是给予孩子没有强行管束的教育,有了家风家训的约束会和我以前的教育模式发生冲突吗?

  答:现在谈家规家训,实际上是建立良好的家庭文化。今天的家规并不是对孩子人性的束缚,而是培养孩子良好道德的一种手段,其落脚点是孩子的习惯养成。其次,我们谈的家训并不只是针对孩子的,对于家风家训,父母和孩子既是制定者,又是执行者和受益者。父母和孩子走到哪里,哪里就是家,家风家训就应该带到哪里。从这个意义上讲,家风家训建设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组成部分。

   

   

   

   

   

   

   

   

   

   

   

   

   

   

   

   

   

   

   

   

   

   

   

   

   

   

   

   

   

   

   

   

   

   

   

   

   

   

  2.面对孩子,你“双标”了吗

  智慧分享

     12岁的杭州女孩写的《致妈妈》在朋友圈被转发了很多次,这位同学在给妈妈的信里提出:“家长限制孩子玩手机,首先要以身作则,自己少玩手机”,引发了人们的思考。简言之,就是这个小朋友对家长这种“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表达不满和抗议。现在的家长们几乎已经离不开手机,大多深患“无手机恐惧症”,却也明白整天盯着手机是件“浪费时间”、影响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的事情。出于“为孩子好”的目的,家长们自然不希望孩子过多的沉迷于手机。然而,家长们却忘了是不是也要同样“为自己好”、规范和约束下自己?

     用不同的标准和规则来衡量孩子,这恰恰是我们家长经常做的事情,且天生深谙此道,简直是顺手拈来。

    家长自己不喜欢阅读,一年到头也没有完完整整地读过一两本书,却要求孩子们养成定期阅读的好习惯;

    家长自己喜欢玩游戏,下班回家就开始沉浸在游戏的世界,深更半夜也舍不得罢手,却禁止孩子玩游戏;

     家长一到周末晚上就开始发愁和抱怨:明天又要上班了啊!却不允许孩子在周一的早上嘟嘟囔囔不愿上学;

    家长自己脾气暴躁动不动暴跳如雷、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却希望孩子谦逊恭让,彬彬有礼;

     家长自己从不锻炼身体,平时路都懒得走几步,却要求孩子每天坚持游泳坚持跑步、成为一个健身达人。

    “身教”的影响远大于“言传”,孩子在幼年时候的模仿力是特别强的。“以身作则”这句话看似有说教的嫌疑,然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被孩子默默地看在了眼里,记在了心里,甚至深深地刻在了他们的潜意识里。

  作者:观观之洲

   

  经典案例:

     皮皮5岁之后,就开始有了“维权意识”。每次哄他早睡或是不让他看电视,他都会愤怒地追问为什么爸爸妈妈不用早睡,为什么爸爸妈妈可以玩手机看电视……为此,妈妈和皮皮差不多3天一小吵,5天一大吵。

   很多时候皮皮都会因为看到父母对自己要求宽松,对他却有许多条条框框,而心生怒气。同样的行为却完全不同的结果,不免让皮皮对一些规则产生不满情绪。

    后来,为了顺利教育皮皮,父母和皮皮都约定,一定要严格按照规定执行,全家一起早睡、少看电视、少吃糖。皮皮的一些好习惯,在家长严于律己之时,不知不觉就养成了。

   

  你问我答

  1.问:作为家长,忙碌工作之余回家难免对自己会有所放任,可不可以强调利用规则来约束孩子,这样自己也比较轻松一些。

  答:英国教育家洛克主张,在教育孩子时,与其让孩子记住规则,还不如给他树立榜样。他强调示范和环境的教育作用,反对单纯的说教。他说:“无论给孩子什么教训,无论每天给他什么样的聪明而文雅的训练,对他的行为能发生最大影响的依然是他周围的同伴,是他监护人的行动榜样。” 因此,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是孩子最初的模仿对象,孩子从父母那里学到的品质、人格、习惯和处世态度,对他一生的发展都会产生极大影响。

  2.问:孩子年纪小,还不懂事呢,偶尔一次双标不至于后果这么严重吧?

  答:其实,父母不经意间的双标一次,就会让自己的话语信服度少一分,孩子的不满多一分。孩子也有自己的小心思,千万别对孩子“双重标准”。把“自己”和“孩子”区别对待,会让孩子觉得“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久而久之,让自己威信全无。有时候孩子“不听话”,可能只是想和父母一样。为了帮助孩子养成好习惯,我们也不能松懈对自己的要求。

   

   

   

   

   

   

   

   

   

   

   

   

   

   

   

   

   

   

   

   

   

   

   

   

   

   

   

   

   

   

   

   

   

   

   

   

   

   

   

  3.家长诚信,孩子成“人”

  智慧分享

     从古至今,诚信一直是中华民族信车的做人标准,也是个人立足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基石。

     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曾请微软公司原高级副总裁李开复做期访谈,主持人请李开复按微软聘用员工的标准给“创新、诚信、智慧”排序。李开复亳不犹豫地把“诚信排到了第一位,并向大家讲述了一次难忘的经历。

     有一次,李开复面试了位应聘者,该应聘者无论在技术上还是管理上都十分出色。在交谈的过程中,应聘者主动向李开复表示,如果录用了他,他将把原来公司的一项发明带过末。李开复说:不论这个人的能力和工作水平怎样,微软都不能录用他因为他缺之最基本的处世准则和最起码的职业道德

     家长应该做好孩子的诚信教育。

  一、以身作则,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

     家长都喜欢诚信的孩子。但是,孩子是否诚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的教育。家庭是孩子的第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而且是永不退休的老师。家长如果“言必信,行必果”,孩子感受到父母的诚信,就会以父母为榜样,把诚信当作行为的标准。

  二、消除疑虑,改变不良的家教方式

     有的家长喜欢用严厉训斥或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造成孩子产生疑虑和害怕心理,总想说假话欺骗家长,为的是少挨骂,不挨打。家长发现孩子说谎时,不要劈头盖脸地顿训斥,也不要轻易指责孩子不诚实而要心平气和地问清原因,然后,告诉孩子说谎的害处,促使孩子认真改正错误,逐步养成诚实守信的习惯。

                                      来源:选自陈发龙《班主任给家长的100条建议》

   

  经典案例

     春秋时期,曾子是孔子的学生。他不仅很有学问,做人也很诚实,从来都不会欺骗别人,就连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一样。

     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到街了去买东西,儿子也想去。妻子就哄他说只要他不闹,回来就杀猪给他炖肉吃。孩子以为母亲说的是真的,就不闹了。妻子回来,看到曾子正在磨刀,吓了一跳,说:“你真的要杀猪吗?我是哄他玩儿的。

     曾子认真地说:“我们的行为会影响孩子,如果我们说话不算数,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妻子听了点头同意。于是,他们就一起把猪杀了,做了一顿丰盛的晚餐。

   

  你问我答

  1.如果一不小心放着孩子的面说谎了该怎么补救呢?

  答:其次是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对别人说谎,即使有时因为需要而不得不说一些善意的谎言,也要尽量避开孩子,如果实在无法避开,事后应当向孩子解释清楚;最重要的是不能让孩子帮自己说谎,否则无论如何教育也是于事无补。

  2.我的孩子总是不自觉地会撒点小谎,我该怎么做呢?

  答:创造宽松愉快,民主和谐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之间真诚真待,相互信任;跟孩子之间加强亲子沟通。要允许孩子犯错,当孩子犯错时,先向孩子了解事情的经过,听一听孩子的想法,帮助孩子一起分析,引导孩子下一次不再犯类似的错误。

   

   

   

  4.尊老的榜样

  智慧分享

      如果你走进位于浙江省浦江县东北部山坳里的嵩溪古村,那便能亲眼所见下图悬挂于“徐氏宗祠”内的这副巨幅牌匾。打我第一眼见到它时,它便是我家“孝亲敬老”、人文美德及生命教育的根基。

  嵩溪村始建于宋代,是有名的“书画之乡”。从古自今,嵩溪的文人才子不甚枚举,清代徐子静、近代徐品元、徐菊傲等,皆才华横溢。更有康熙年间成立的“嵩溪诗社”,承传数代至今,以笔墨在诗文、书法、绘画中寻觅文化的传承。

  嵩溪村重视道德和教化,在程朱理学中选取适宜的伦理文化进行发展,聚族而居的宗法文化、姓氏文化、劳动文化、风水文化无不彰显在村里的日常生活中。

  那么我们日常居住在300公里外的大都市,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中,怎样才能利用好这片以史为镜、美德教育的活化石、活教材呢?

  1.父母坚持的小心机

     2009年至今的10年,我们夫妻俩带着孩子每年的春节、五一、十一这三个长假,都会坚持回到他爸爸的故乡嵩溪村,探望父母、寻根溯源、过上祖孙三代天伦写意的日子。

  五一节,春暖花开、万物复苏,果树抽绿芽,到处稀松翠绿,处处显着生机。咋暖还寒的播种时节,随着爷爷奶奶一起下地,播种下丝瓜、南瓜、玉米、番茄、水稻等新年农作物。乘机给孩子普及生命的意义、父母辈的辛勤不易。播种下希望,让孩子期待着金秋的大丰收。

  十一,田间道头满眼收获的季节。重新回到村里,让孩子感受到生命延续的光彩。和爷爷奶奶一起忙活着,每日挑担浇水,孩子只能想象过去的整个夏天是作物们、长辈们最难熬的日子。金秋来摘菜择菜,要想吃上美味可口的饭菜,必需得自己参与劳动,日后长辈们年长体弱,孩子也能善于打理生活。

    春节,拜年串门,帮助孩子更好的理清家庭人物关系和各种称谓。走亲访友,可以让他们学会年俗,传统文化和各类礼仪。做客礼仪、待客礼仪、餐桌礼仪、交谈礼仪。春节也是展现孩子一年学习成果最好的舞台,在亲朋好友前吟诵一篇古诗、游戏几轮24点、翻翻写满的寒假作业,村里人来人往会驻足大门,欣赏他写的书法春联。孩子每天能收到满满的褒奖。这是他快乐,全家快乐的景象。

     通过这样每年三次固定的探亲假期,让孩子在心底里埋下敬老、爱老、亲老的观念。我们会通过言语、小事的回忆、周边所见,告诉孩子我们的父母辈总在默默地为我们付出,自生育哺乳、学习教养、到成家业、看护孙辈,一路殚精竭力。在生活的忙碌和压力下,不苟言笑,他们对子女的爱,已用生活的全部来表达。让孩子懂得善待并感激已经拥有的东西。

  2.以德为根,以诚为本

     只有被世代族人验证过的真理才能一脉相承,成为祖训、家训。村里随处可见村民们友善、淳朴、相互关爱。哪家包馄饨了,前后屋的孤老,都会端去一碗。哪家办喜事了,都会聚起来忙前忙后。哪家造房子、装修了,村里的巧匠们都会来搭把手。村妇们手工织布、剪纸、编筐编扇、这些手工技艺,都会定期办个兴趣班,组织村里孩子们一起学习。农闲时会切磋书法、绘画技艺;每日晚饭后,最聚气人地方就是戏台,村民们组建的昆曲班每日都有演出。

    这些是什么,是可见的村间小事,是大家的日常生活。但确是大都市里最短缺的,与人为善,日子过得平常却不平淡,是孩子们德育、美育教育最好的、鲜活例子。比我们拿出书本,照本宣科的告诉孩子,塞给孩子要诚实,要成为有德行的人要有效10倍。

  3.简单就是住下来

     千里迢迢回家,住在“重重叠叠屋,区区环环路”的村里,感恩历史留下的杰作,用心体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感受落日余晖,炊烟袅袅。远离尘世的纷杂,远离不分昼夜的喧嚣,走近它们,它们自然会走近你。

     德育教育、孝亲敬老教育是多方面、最长期的家庭教育内容。父母当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提高认知能力。要有十足的观察力和毅力。把自己代入这样的教育实景,父母的行为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最终影响到他们的一生。所以,我们借力打力,引导孩子时用适宜的环境、恰当的教材、有所舍弃却坚持不懈,相信一定会事半功倍的。

                                                     学生家长:方筱燕

  经典案例:

     1919年,毛泽东的母亲患腮腺炎。在长沙读书的毛泽东得此消息急忙往家赶,想接母亲支省城治病。可是因并发其他病症,毛文氏--文其美还是离开了人世。毛泽东万分悲痛,用泪和墨写下了《祭母文》和两幅灵联。一联是:“疾草尚呼儿,无限关怀,万端遗恨皆须补;长生新学佛,不能住世,一掬慈容何处寻。”另一联是:“春风南岸留晖远,秋雨韶山洒泪多。”从这两幅联中,看到毛泽东对母亲养育之恩的感受,表达了他对母亲的孝敬之情。

      1959年毛泽东同志回韶山,曾专门邀请亲友中的老人来吃饭。他给老人们敬酒,老人们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主席立即回答说:"敬老尊贤,应当应当。”

   

  你问我答

  1.问:作为父母怎样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做好孩子尊老敬老的榜样?

  答:最好的教育方法就的自己做孩子的榜样,做到尊老爱幼,这样孩子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很自然也不会差到哪里去的。比如路上看见爷爷奶奶叔叔阿姨,父母自己主动先跟长辈打招呼,再让孩子学着打招呼。有的家庭一家三代住一起,孩子与祖辈接触比较多,在祖辈需要帮助的时候,父母工作再辛苦也要主动帮忙做家务,以身作则,再引导孩子为爷爷奶奶做点小事。平时有好吃的好喝的也先孝敬老辈,这样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2.问:生活中经常发现孩子对祖辈们对他们的好并不领情,习以为常,该怎么让他们学会领情呢?

  答:在我国4+2+1的家庭模式中,孩子很容易被养成小皇帝、小太阳,把长辈的爱与关心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所以感恩教育也要从娃娃抓起,在孩子还很小的时候,就必须在孩子心中播撒下感恩的种子。须知,感恩并非一门“选修课”,而是必须从小就不能“挂科”的一门“必修课”!家长要求孩子懂得感恩,那么自己也要把感恩的样子呈现在孩子眼前:平时经常对长辈道一声“谢谢”、“您辛苦啦”,身为母亲孝顺公婆,身为父亲对爸妈千依百顺,孩子自然看在眼里记在心里。

   

   

   

   

   

   

   

   

   

   

   

   

   

   

  5.老师,您好

  智慧分享

     作为班主任,我所遇到的绝大多数家长都很尊重我,因而在教育子女方面和我配合得很好。但我也遇到过个别这样的家长,喜欢一味地指责老师,甚至干涉老师的教育教学。比如,打电话给我,要求我撤换某个科任老师(其实,他不知道,我作为一个班主任哪有权力撤换科任老师呢);比如,要求我安排其孩子当班干部或不当干部(在我的班上,这同样不是我能做主的,而应该让全班同学投票决定);又比如,有的家长要我在安排学生座位的时候照顾他的孩子;再比如,有的家长对孩子说,你们老师这里讲错了那里也没有讲对,等等。

    我曾谈到一个观点:家长也是教育者。这是从家长所承担教育责任的意义上说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家长就可以任意干预学校教育。师教和家长都是教育者,在教育使命和人格尊严上都是平等的,但对孩子的成长而言,这两类教育者的作用程度不是完全等同的。毕竟,从教师职业专业化的角度看,教师在教育上显然比家长更专业更权威。不是说教师在处理任何一件教育难题方面都百分之百的正确,更不是说,家长的观点就一定不如教师。但是,从总体上说,教师的教育观念、教育经验、教育技巧,决定了相对于家长而言,他就是专家!

     我是教语文的,但我从来不干预女儿老师的语文教学。中小学12年,女儿也曾对个别语文老师的教学表示过不满,但我从来不自以为是地对她的语文老师说三道四,我总是对女儿说:“无论怎样,你应该听老师的,因为老师这样安排教学总有老师的道理。”我真是这样认为的。我当然懂语文教学,但是我不懂女儿班上的教学实际,更不一定熟悉她所属年级当年的“高考(中考)行情”,而她的语文老师则是根据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当年的升学考试动态来设计的教学,在这一点上,我恰恰是外行,因此当然应该尊重她的语文老师。我对女儿的语文辅导——无论是经典阅读、诗文背诵还是作文指导,都是属于课外学习的辅导,而且绝不与老师的课内教学冲突,同时,也很少涉及她在学校的课内语文学习。所以,即使到了高三阶段,我也没有对她的语文复习指手划脚,我只是说:“听你唐老师的,绝对没错!唐老师研究今年的语文高考绝对比爸爸深透!”

     家长不但要充分尊重学校教育,尊重老师,更要教育孩子尊重老师!

                                李镇西:教育孩子尊重老师

  经典案例:

     唐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位皇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少有的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唐朝盛世。李世民懂得国家要兴望发达,长治久安,搞好子女教育非常重要,认为教诫太子诸王是“当今日之急”。因此,他给几个儿子选择老师都是德高望重,学问渊博的人。而且,一再告诫子女一定要尊重老师。?

  ?????一次,太子的老师李纲因患脚疾,不能行走。怎么办呢?在封建社会里面,后宫森严,除了皇帝和他的后妃、子女可以坐轿后,其它官员不要说坐轿,就是出入也是诚惶诚恐的。唐太宗知道后竟特许李纲坐轿进宫讲学,并诏令皇太子亲自迎老师。?

  ?????后来,唐太宗又叫礼部尚书王圭当他第四个儿子魏王的老师。有一天,他听到有人反映魏王对老师不尊敬。唐太宗十分生气,他当着王圭的面批评儿子说:“以后你每次见到王圭,如同见到我一样,应当尊敬,不得有半点放松。”从此,魏王见到老师王圭,总是好好恭迎,听课也认真了。?

  ?????由于唐太宗家教很严,他的几个儿子对老师都很尊敬,从不失礼。唐太宗教子尊师也被后人传为佳话。

   

  你问我答

  1.问:孩子回家会说起老师的缺点,这时家长该怎么处理呢?

  答:孩子在背后议论对老师的意见,这有可能是老师的工作确有缺点,也可能是孩子们的看法偏颇了。家长应该劝止孩子们的背后议论,并鼓励他们与老师当面交谈。家长对老师的工作有看法,更不要当着孩子说长论短,而应该诚恳地与老师交换意见。

  2.问:孩子这学期遇到了新老师,感觉心里有点害怕,该怎么引导呢?

  答:孩子刚刚接触老师时,隐隐约约地有些畏惧心理。这时,父母可以经常对孩子谈谈自己小时候是怎样听老师话的,老师是怎样亲切耐心地帮助自己的。当孩子提出一些疑难问题的时候,父母可以告诉他们:“关于这些,老师知道得很多,会比爸爸妈妈更好地讲给你听。”这样,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确立老师是最可亲近的朋友的观念,他们的畏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有的家长在这一点上缺乏思考,孩子有老师了,他们以为这是请来“镇物”了,动辄就用老师来吓唬孩子:“哼!明天,我就找你们老师去,让老师好好教训教训你!”这只能使孩子对老师产生坏的印象,害怕老师,甚至厌恶上学。

   

   

   

   

   

   

   

   

   

   

   

   

   

   

   

   

   

   

   

   

   

   

   

   

   

   

   

   

   

   

   

   

   

  6.热爱阅读

  智慧分享

     阅读习惯是孩子一生的财富,而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也是有方法可循的,掌握了这些培养孩子阅读的技巧,你只需静待花开,家里自然就有了爱阅读的孩子。

  一、爸妈做榜样,放下手机,拿起书本

  先看看下面几个情况你都中招了吗?

  1. 每天在家大多时候手里拿着手机刷朋友圈、看电视,玩游戏。

  2. 陪孩子出去玩,在车上或走路的时候也会时不时拿着手机点来点去。

  3. 经常在工作、家务或很累的时候,把手机或平板给孩子当玩具玩。

  孩子是你的一面镜子,他一直在经过模仿、复刻你的行为和习惯,你怎样去做事,他就会怎样。

  所以,如果孩子不爱看书,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自己从来不读书,孩子怎么可能会喜欢呢?试想,家长每天晚上吃完饭看着电视,玩着手机,从来不看书,却要求孩子看书,这可能吗?

  建议爸妈们除了别总在孩子面前使用、玩电子产品之外,还应该拿起书本去阅读、给孩子一个良好的榜样。再说,这样的亲子时光是不是更加温馨,会成为孩子一生的美好回忆。

  二、营造良好的阅读环境和氛围

  阅读环境真的很重要。

  个人的经验,带孩子去国家图书馆看书,他的量会达到平时的3倍以上。沉浸在书的海洋,周围的孩子都在认真看书,这些积极外部因素会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所以,家长在周末时可以多带孩子去图书馆看书和参加阅读活动,让孩子多多浸渍好的影响。

  当然,家里还是培养孩子阅读习惯最重要的地方。爸妈可以给孩子买一个单独的书柜,准备不同类型和风格的儿童书籍,告诉他这是你的书,让他建立对书的归属感。当然,书当然不限于书架,最好能让孩子在家里随时随处都能找到合适的书去读。

                                                              来源:网络资源

   

  经典案例

  布什家族教子的“祖传秘诀

      当小布什“子承父业”被选举为美国总统时,全世界的媒体都哗然了:美国政坛的新贵族布什家族又重振当年的雄风了。那么,老布什夫人是不是有什么育儿诀窍呢?

     小布什是老布什和巴巴拉的长子,巴巴拉的一生都在为家庭操劳,即使孩子犯了错误,她也从来不大声斥责孩子,她说:如果孩子们知道自己所敬爱的母亲如此不理解他们的话,会使他们的自尊心受到伤害。所以,巴巴拉与孩子们的关系相处得非常融洽。孩子们有什

  么心里话也总是喜欢和母亲说。

     在教育孩子方面,巴巴拉还有一个独特的“祖传秘诀”,那就是每天晚上“家庭朗读”。巴巴拉小的时候,父亲就经常给她读书,这对她的成长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巴巴拉继承了这个方法,她说:在家中给孩子们朗读课本,会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上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在孩子们的儿童时期是非常关键的一课。她把这种读书经验归纳为四点:

  一、读书宜早不宜迟

    选择孩子读书的时候,越早越好,早接触听和读,有益于孩子的智力启蒙。

  二、养成朗读的习惯

     常常在孩子们睡前读书给他们听。她说:“父母在什么时候给孩子读书无关紧要,但每天同一时间里,至少要读上十五分钟,这样孩子会收获很大。”

  三、让书籍伸手可及

     调查表明,在一间摆满书籍的房间里长大的孩子,容易很早就成为这些书的热心读者

  四、选择好书

    巴巴拉认为孩子需要同他们的兴趣、年龄和能力相适应的书籍,同时也需要多种类的图书。她建议:给孩子读各种各样的文字材料—报纸、杂志、说明书,这样就向孩子展示了各方面的生活文字。孩子还喜欢遍又一遍地听同一个故事,反复阅读可以扩大孩子的词汇量,有助于孩子理解故事的写作结构。

      关于选择书籍,巴巴拉归纳出如下几种选书的原则:

  一是三岁以下的婴幼儿,喜欢连环画及与他们熟悉的事物有关的故事书,书中直观的图像和艳丽的色彩能够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二是三岁到六岁的学龄前儿童喜欢动画图书、幻想故事书,其中贴近生活的儿歌、寓言,易于儿童记忆。

  三是六岁到九岁的孩子喜欢读他们感兴趣的书,当孩子自己能读书以后,就选一些较深的书念给他们听。

  四是十岁到十二岁的儿童喜欢幽默小品、民间传说、长诗以及情节比较错综复杂的故事和侦探故事。

  五是边朗读,边提问题。巴巴拉念故事给孩子们听时,采取启发式教育方式,她边朗读边提一些问题,让孩子来解答。

  六是孩子自己能渎书之后,仍继续念书给他们听。巴巴拉建议父母应一直念书给子女听,直到升入中学为止。因为大部分孩子在十二岁以前,聆听能力比阅读能力要高,所以他们听书的收益会很大。给大一点的孩子念书,可以借机把他们自己不会拿来看的书介绍给他

  们。

      巴巴拉认为让孩子迷上读书,比父母的任何强迫教育都要有效因为只有自己主动去接受知识,知识才能被源源不断地吸收。培养孩子读书的习惯,会使孩子一生都受益无穷

   

  你问我答

  1.问:怎样才能培养一个热爱阅读的孩子呢?

  答:首先就要为孩子创造一个“书香家庭”。家里要有一处舒适的阅读小天地,多一些孩子爱阅读的书,家庭成员中至少要有一位爱阅读或乐于陪孩子一起阅读的家长,有了这样的家庭阅读环境,孩子才更容易对阅读产生兴趣。

  2.问:我的孩子总喜欢读写“没营养”的书,我该怎么办呢?

  答:阅读是有胃口的,一开始让孩子吃肯德基、麦当劳,慢慢的,其他东西就不爱吃了,他只对肯德基、麦当劳感兴趣,他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好东西。读书也是这样,读了一些糟糕的书,对其他的好书就没有鉴赏力了。因此孩子阅读伊始建议亲子共读,家长在阅读起步阶段对书籍的选择,也影响了孩子今后的阅读习惯和阅读兴趣。

   

   

   

   

   

   

   

   

   

   

  7.言传身教——最好的安全教育

  智慧分享

     孩子的安全问题,不仅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也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由于天性使然,小孩子对于外界总是保持着持续不断的新鲜感和好奇心,驱使着他们不断地去探知这浩渺的大千世界。但是,小孩子心智尚未成熟,安全意识薄弱,也不具备独立的生存技能和应对风险的能力,所以孩子是一系列安全事故的高发人群。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成了亟待解决的头等大事,为此我们的家长也是煞费苦心,没有一刻敢掉以轻心。但是,最好的安全教育就是父母的言传身教,榜样的力量大于一切的理论说辞,大于一切的规则约束。

     再怎么高明的教育理论也比不上语言来得深刻。要想孩子遵守交通规则,时刻注意身边的安全禁区,不去触碰安全底线,榜样的力量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父母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潜移默化地印在孩子的脑海里,如果父母是一个礼貌,遵守规则的人,他们所教出来的孩子,也绝不会轻易违反规则,在学校随时与人发生纠纷,与人打架。想要孩子成为什么的人,首先你就得成为什么的人,这就是言传身教的榜样力量。

  简书:学生安全教育宝典

   

  经典案例

  案例1:在等地铁的时候,一个宝宝好奇地问脚下踩的脚印是干嘛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特别耐心地给宝宝解释是排队用的,并且整齐地排了队给宝宝看。宝宝看到他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按着脚印的方向排队,于是也不自觉地加入其中。一家四口,排成了整整齐齐的两列,周围的人对他们的行为也是大加赞赏,多美丽的一道风景线。不管是乘坐地铁,还是汽车,都应该排队上车,以免因为拥挤发生踩踏事故或者摔倒。毫无疑问,孩子的爸爸妈妈还有外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身先士卒,给孩子上了很好的一课。

  案例2:在一个下着暴雨的天气,一位父亲带着他的孩子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他们发现路上的井盖塌陷了,父亲立即就去报了警,报完警后站在水井盖旁,引导过往的车辆和行人注意避让,以免掉进去。在警察到来之前,父亲都冒雨指引着来往的车辆和行人,他的孩子撑着伞,默默地注视着父亲的行为,突然孩子走到父亲身边,小声地说着:爸爸,我来帮你。如果行人没注意,不小心掉进塌陷的井里,后果将不堪设想。经过父亲这一堂生动的言传身教课,孩子就明白:首先,走路要专心,随时注意脚下,以免掉进坑,低洼处;其次,如果发现路障,及时报警,以免造成人员伤亡。再者,如果有行人和车俩经过的时候,要好意提醒,这是我们力所能及的事情。

  简书:学生安全教育宝典

   

  你问我答

  1.问:哪些方面的安全教育可以家庭教育中着重强调的?

  答:安全无小事,各个方面都可以在家庭教育中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比如带孩子购买食品时,家长可以通过具体的食品包装教会孩子识别安全食品标记(注意食品包装有无生产厂家、生产日期,保质期,食品原料、营养成分是否标明,有无QS标识)。让孩子观看一些问题食品对人体造成伤害的视频或图片,告诉孩子“病从口入”,从而帮助孩子自觉抵制垃圾食品的诱惑,吃安全食品,健康营养每一天。又如陪同孩子上、放学的路上,家长可以教孩子认识基本的交通标志,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榜样作用,让孩子懂得一般的交通规则,不闯红灯,不在路上边走边玩,过马路或遇到车辆时,不跑跑停停,不慌乱,慢慢走。

  2.问:我们经常跟孩子说,放学后早点回家,小心坏人。可是,这句话完全是空洞的教育,没有操作的意义,怎么样才能在家庭中把安全教育落到实处呢?

  答:父母可以做个有心人,对社会上看到的一些安全新闻和教育内容,第一时间和孩子进行分析研讨,并且总结经验,让他拥有安全自救的意识。对家里的电闸、开关、按钮等,与孩子一起实地勘察,说明如果随意触摸、拨弄可能会发生的危险。像这样的小事,在身边一定会有很多,作为父母,要有双善于发现的“慧眼”,发现不安全因素的萌芽,及时与孩子沟通交流。

   

   

   

   

   

   

   

   

   

   

   

   

   

   

   

   

   

   

   

   

   

   

   

   

   

   

   

   

   

   

   

   

   

   

   

   

   

   

  8.担当的力量

  智慧分享

     父亲在家里给孩子们的感觉是:威严、自信、强大;母亲在家里给孩子们的感觉是:温柔、心安、无虑。因而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父亲和母亲应该承担的责任也是不同的!那么作为父亲,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呢?这里我们就详细的探讨一下吧!

     父亲可以做孩子生活上和学习上的榜样,朋友和教练,相对来说,因为父亲有更多的社会经历,意志力比母亲的更坚定和更强。

  1.父亲要注意培养好孩子的自信心和面对困难时的勇气,积极面对困难,培养和引导好孩子的坚定意志力,教会孩子学会保护好自己。

  2.培养和教会孩子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多带孩子接触外面的环境和参加社会活动,正确引导孩子对社会出现的现象和事情有良好的判断力。重点关注7-15岁的孩子年龄,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开始有很强的自主意识和感官认知,但对事情的真相没有想成年人一样有相对成熟和正确的判断能力。

  3.培养孩子的担当和责任意识,并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例如学会尊重他人。

                                                                  来源:秦学教育

  经典案例

     查尔斯·詹姆斯·福克斯是英国著名政治家,他以“言而有信”获得了政界较高的赞誉。

  当福克斯还是一个孩子时,有一次,福克斯父亲打算把花园里的小亭子拆掉,再另行建造一座大一点的亭子。小福克斯对拆亭子这件事情非常好奇,想亲眼看看工人们是怎样将亭子拆掉的,他要求父亲拆亭子的时候一定要叫他。小福克斯刚巧要离家几天,他再三央求父亲等他回来后再拆亭子,福克斯父亲敷衍地说了一句:“好吧!等你回来再拆亭子。”

  过了几天,等小福克斯回到家中,却发现旧亭子早已被拆掉了,小福克斯心里很难过。吃早饭的时候,小福克斯小声地对父亲说:“你说话不算数!”父亲听了觉得很奇怪,说:“不算数?什么不算数?”原来父亲早已把自己几天前说过的话忘得一干二净。老福克斯听到儿子的话后,前思后想,决定向儿子认错。他认真地对小福克斯说:“爸爸错了!我应该对自己说过的话负责!”

  于是,老福克斯再次找来工人,让工人们在旧亭子的位置上,重新盖起一座和旧亭子一模一样的亭子,然后当着小福克斯的面,把“旧亭子”拆掉,让小福克斯看看工人们是怎样拆亭子的。

  后来,老福克斯总是说:“言而有信,对自己的言语负责,这一点比万贯家财来得更为珍贵!”

  父母对自己的言行是否负责,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人品和性格。

  不要轻易对孩子许诺,一旦许下诺言,就要尽可能照此执行。实在做不到,也应该给孩子解释清楚,有条件的话,尽快将此补上。这看起来像是小事,可如果父母总也不实现自己的诺言,孩子便不会再听信父母的话,因为他们会觉得父母在欺骗他们。

   

  你问我答

  1.问:在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社会往往认为妈妈承担着相夫教子的责任,父亲因为工作忙,缺席了家庭教育,我觉得是可以理解的。

  答:在家庭中,妈妈更多的是承担着抚养的责任,是一个慈母的形象,给孩子的是更多细腻和柔美的感情。而孩子,尤其是男孩子,应该是力量型的成长模式。他们不管在社会还是家庭中都是脊梁,应该发挥很大的作用,所有从小就应该让他们培养出勇敢、刚强的品质。而这些品质是孩子将来在艰苦环境下生存的必备品质。这就要求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母爱不能代替父爱。因为爸爸所拥有的刚强、勇敢,是母亲不具备且无法替代的。所有在孩子的成长期,父亲能更多的参与进来会对孩子以后养成独立自强的品格贡献巨大。

  2.问:父亲在家庭教育中需要承担的教育角色中哪一部分最重要呢?

  答:父亲参与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行为带来不可磨灭的影响。对男孩来说,父亲是男性的典范。对女孩来说,父亲是可以教给她们男性的生活方式以及男性与女性有什么不同等知识的人,这些影响主要反映在青春期如何与异性交往的问题上。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的性别认同、继而是身份认同出现问题,也就难以适应社会。

   

   

   

   

   

   

   

   

   

   

   

   

   

   

   

   

   

   

   

   

   

   

   

   

   

   

   

   

   

   

   

   

   

   

   

   

   

   

  9知礼明礼守礼

  智慧分享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选自《弟子规》

  译文:

     作哥哥的要爱护弟弟,作弟弟的要尊重哥哥。兄弟之间能够和睦相处,对父母的孝心也就包含在其中了。如果彼此都把财务看的轻一些,不贪图钱财,兄弟之间就不会有怨仇。说话时都能够互相忍让一点,多替对方着想,愤恨自然会消除。不论在用餐、就座或行走时,都应该谦虚礼让、长幼有序,让年长者优先,年幼者在后。

     听到年长者叫人时,应立即替他去叫。如果被叫的人不在,自己就立即到年长者那里去,看看有什么事情需要做。称呼尊长,不可以直接叫他们的名字。长辈见识多,阅历深,要多听他们说话,不要自己夸夸其谈,表现出很有才能的样子。

  在路上遇到尊长时,要快步迎上前去行礼问候。如果尊长一时还没说什么,就要退在一旁恭恭敬敬地站立,等候指示。遇到尊长时,骑马时要下马,乘车时要下车。等尊长走过百步以外后,自己才能上马或上车离开。

     假如长辈站着,晚辈就不可以坐下。长辈坐下以后,让你坐时,你才可以坐下。

  在尊长面前,说话声音要低一些。但若低到尊长听不清楚的程度,那也是不适宜的。

  在见尊长时,要快步走上前去,告退时,要缓慢退出。长辈问话的时候,要站起来回答,眼睛看着长辈,不要东张西望。对待自己的叔叔伯伯和他人的父辈时,应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对待堂兄表兄和他人的兄长时,也应像对待自己的兄长一样。

   

  经典案例

     孔融,字文举,东汉时期山东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孙,高祖父孔尚当过钜鹿太守,父亲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别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吃梨,总是拿小的吃。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

     李贤注解的《后汉书·孔融传》中的《融家传》记载:”孔融四岁的时候,和哥哥们一起吃梨,孔融总是拿小的吃。有大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回答说:"我年龄小,食量小,按道理应该拿小的。“由于孔融这么聪明早慧,很小就懂得这样的道理,宗族亲戚们认为他是个奇才。

  你问我答

  1.问:我经常在家里教孩子文明用语,给他讲礼貌待人的故事,可效果不明显,该怎么办呢?

  答:家庭教育中文明礼貌教育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实践出来的。家长要关注礼仪教育的亲子互动,请孩子帮助自己做事时,用“请”来开始自己的请求,以“谢谢”向孩子表达自己的谢意。孩子可以从父母的行动中体会这些词一定很重要,因为父母不仅经常使用,而且在说这些词的时候,他们脸上充满的微笑,语调中满是愉快的气氛。他们通过模仿父母在使用这些词语时的声调,动作等行为举止学说:“请”和“谢谢,得出在何种场合下使用这些礼貌用语的结论。也就是如果想要得到自己希望得到的东西,那么就得用“请”,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之后,则要用“谢谢”。

  2.问:我孩子性子比较急躁,大大咧咧的,生活中不注意细节,我觉得礼仪教育对他来说好像挺难的。

  答:孩子大大咧咧,不注意细节不影响礼貌待人的习惯养成,在这方面,家长应该做个表率,比如路遇邻居,主动热情问好;上下电梯主动帮助按着开门按钮;不小心撞到陌生人,立刻赔礼道歉……相信一个轻声接电话不打扰他人的家长不会教育出在高铁上高声打电话的孩子。

   

   

   

   

   

   

   

   

   

   

   

   

   

   

   

   

   

   

   

   

   

   

   

   

   

   

   

   

   

   

   

   

   

   

  10.节俭好风尚

  智慧分享

     现在家庭独生子女居多,物质条件也比较好,因此很多孩子都或多或少有浪费的习气,主要表现在没用完的学习用品随意丢弃、看到喜欢的物品不考虑是否需要立刻就买、饭菜吃不完随意倒倒掉等等,那么在家庭中,该如何培养他们勤俭节约的习惯呢?

  一、谈话诱导?心灵启迪?

     家长要对孩子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特点,心里发展水平进行充分的了解,结合孩子的知识和经验,从孩子的身边入手,在平易近人的谈话中摆事实、讲道理,引导孩子自我教育,提高孩子的道德认识,培养孩子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如发现孩子乱扔剩余的馒头、面包等浪费现象时,家长就要心平气和地跟他们谈话,让他们了解农民春耕秋收的辛勤劳动过程,诱导孩子节约认识,改正浪费粮食的不良行为。?

  二、故事启迪?感同身受?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小学生的形象思维较之于抽象思维占优势。喜爱听故事,家长可以抓住这个特点,讲讲革命领袖、英雄人物的节俭故事,如《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也可讲讲身边贫困孩子的生活,通过生动的故事情节,剖析故事内涵,让孩子联系自己平时的行为进行对照,从而启迪孩子的道德认知,激发孩子的道德情感,在此基础上培养孩子不乱花钱,爱惜课业用品等勤俭节约的良好道德行为习惯。?

  三、榜样作用?言传身教?

     父母自身要勤俭节约,爱模仿是孩子的特点,小学生的许多行为都是由模仿学习得到的。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要为人师表,孩子从小到大,家长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对其性格、品德发展形成潜移默化的作用,要培养孩子的思想品德,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影响和熏陶孩子,平时勤俭节约,为孩子示范非常重要。家长应从每件小事做起,如:随手关灯节约用电,不浪费自来水,爱惜粮食等,以自己良好的节约举止、行为为表率,去感染教育孩子,使孩子提高行为的理智性,真正养成勤俭节约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劳动体验?辛勤果实?

     平时可结合劳动教育,指导孩子进行力所能及的劳动和家务劳动。通过劳动实践和自我服务活动,使孩子体验劳动的辛苦,懂得劳动成果的来之不易。如农忙时节,让孩子去拾稻穗等,使他们真正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深刻道理,从而培养孩子艰苦朴素,热爱劳动的好习惯。可以教育孩子搜集废旧物品,卖掉的钱可以存起来,捐助贫苦孩子。家长还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比如可利用易拉罐做个花篮,将旧凉鞋剪成拖鞋。这样既可培养孩子节约的习惯,又是一种手工劳动练习。?

   

  经典案例

     小约翰·D·洛克菲勒(石油大王约翰·D·洛克菲勒的儿子)一直认为自己是父亲巨额财产的管理者而不是拥有者。他把博爱当作毕生的事业,一生中为公共事业捐献了5000多万美元。他曾经出资修缮凡尔赛宫,设立了阿卡迪亚和格兰德泰顿国家公园,捐献地皮给联合国在纽约设立总部。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他在1920年5月1日写给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的一封信。小约翰·D·洛克菲勒当时46岁,在信里他为14岁的儿子列出了“财政”要求。儿子约翰·D·洛克菲勒三世长大之后继承父亲的遗志成为洛克菲勒基金委员会的主席。信的全文如下:

  爸爸和约翰的备忘录———零用钱处理细则:

  1.从5月1日起约翰的零用钱起始标准每周1美元50美分。

  2.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上浮10美分(最高零用钱金额可等于但不超过每周2美元)。

  3.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不合规定或无法让父亲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下调10美分。

  4.在任何一周,如果没有可记录的收入或支出,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5.每周末核对账目,如果当周约翰的财政记录合规定,但书写或计算不能令爸爸满意,下周的零用钱保持本周水平。

  6.爸爸是零用钱水准调节的惟一评判人。

  7.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公益事业。

  8.双方同意至少20%的零用钱将用于储蓄。

  9.双方同意每项支出都必须清楚、确切地被记录。

  10.双方同意在未经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家庭教师)的同意下,约翰不可以购买商品,并向爸爸、妈妈要钱。

  11.双方同意如果约翰需要购买零用钱使用范围以外的商品时,约翰必须征得爸爸、妈妈或斯格尔思小姐的同意。后者将给予约翰足够的资金。找回的零钱和标明商品价格、找零的收据必须在商品购买的当天晚上交给资金的给予方。

  12.双方同意约翰不向任何家庭教师、爸爸的助手和他人要求垫付资金(车费除外)。

  13.对于约翰存进银行账户的零用钱,其超过20%的部分(见细则第八款),爸爸将向约翰的账户补加同等数量的存款。

  14.以上零用钱公约细则将长期有效,直到签字双方同时决定修改其内容。

  以上协议双方同意并执行。

   

  你问我答

  1.问:我觉得节俭的习惯离现状的孩子甚至家庭都已经渐行渐远了,该怎么尽快的“捡”回来呢?

  答: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可以推荐一些关于节约的名人故事给他们看,在思想上树立勤俭节约的意识,比如《周总理的睡衣》、《雷锋的童年》、《朱德的板凳》等故事,让孩子从中懂得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是人们通过辛勤劳动换来的,并联系生活实际,让孩子从小养成节约的好习惯,如使用学习用品要节约,一张纸写错了字,擦掉还可以用;衣服、袜子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接着穿;人离去灯要熄灭,水龙头要关好等等。

  2.问:孩子花钱大手大脚,我该怎么约束他呢?

  答:俗话说“身教胜于言教”,父母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是父母自身的行为表现对孩子的影响更大。 衣、食、住、行,父母都要做孩子的表率,小到吃尽碗中的饭粒,随手关电灯和自来水,尽量不开空调,大到不随便购置衣物,有计划地进行家居建设,以步代车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父母的所作所为,天长日久将会深深地影响孩子。其次要指导孩子怎样花钱和省钱,从小培养孩子正确的消费观,会养成孩子勤俭节约,懂得珍惜父母劳动的好习惯。对孩子提出合理的要求,家长应该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给予满足,对于不合理的要求,家长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另外要让孩子学会利用废旧物品。一张纸写错了字,擦掉还可以用;一件衣服破了个洞,补好了还可以穿;用易拉罐做个花篮,把旧凉鞋剪成拖鞋,将破毛巾当抹布使……这样既培养孩子的节约习惯,又让孩子得到了手工锻炼。最后,要教会孩子计划开支,合理花钱。当孩子手中有一定数目的钱时,家长要帮助孩子科学经济地使用。。让孩子明白“钱要用在刀口上”的道理。

   

   

   

   

   

   

   

   

   

   

   

   

   

   

   

  第二章

  沟通的艺术

   

   

   

   

   

   

   

   

   

   

   

   

   

   

   

   

   

   

   

   

   

   

   

   

   

  1.读懂孩子,改善亲子关系

  智慧分享

     相信你也有这样的体验:孩子长大之后,叛逆的心理越来越重,你让他看书,他偏要看电视;你给他做了他喜欢的菜,他偏要说不爱吃;他在台灯下复习功课,你上前去关心几句,他会很不耐烦地让你快点走。或许你很纳闹:孩子怎么这么没有良心呢?这逆反心理怎么

  愈演愈重呢?

     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在心理成长的过程中必然要经历两个关键的逆反期或反抗期.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2~5岁和12~5岁分别是两次较为突出的心理发育期。在这两个阶段,孩子会出现性格急躁、刻意对抗、任性不听话,反对任何人干涉自己的事等等逆反的行为。根据这些逆反行为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个时期称之为反抗期。

     这两次反抗期所属的年龄段不同,因此又有着不同的表现。在第一个反抗期,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反抗主要是什么事都想自己来,还不会用筷子,也一定要握着筷子自己吃饭,不让他自己来,就会又哭又闹;孩子摔跤了,你赶紧跑过去要把他扶起来,他却趴在地上打滚就是不让你抱;有些孩子等大人把自己抱起来之后,甚至还会重新趴在地上,再自己爬起来…原本很乖巧听话的孩子在这个阶段也会表现出不耐烦、焦躁、顽皮、任性的特点。

      尽管在不同孩子的身上有着不同的反抗表现,但这种反抗却是种普遍的现象。

      这个阶段是孩子从生活上的依赖逐渐走向独立的关键时期。他们在心理上已经有了独立的意识,因此也就要求自己表现得像个小大人样。这个阶段也是培养孩子基本生活能力和独立生活意识,养成良好生活习惯的重要时期。父母在这个阶段应该适当地满足孩子的这种

  心理需求,因势利导地教会孩子正确的生活技能和习惯,而不是采取粗暴的方式去对待孩子的这种“反抗”,强制要求孩子做这个,不许做那个,这会让那些性格倔的孩子采取更强烈的反抗方式,形成对抗性的性格。而那些性格比駮怯懦的孩子,则有可能会形成孤僻、退

  缩的不良性格。

      第二个反抗期又被称之为“危险期”,有些心理学家也将其叫作暴风骤雨”时期。这个阶段的孩子已经进入了青春发育期,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成人的自主意识开始逐渐增长,对待事物也开始了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不愿意父母再将自己当成小孩子来对待。

  因此时时处处总想要表现出一副大人的样子,并且总是带着批判的眼光来看待周围的事物。比如,原本很喜欢跟着父母外出访友、郊游野餐的孩子突然不愿意再跟大人出门,喜欢独自一人或者宁愿跟朋友在一起;一直很乖巧听话的孩子突然处处跟你对着干,脾气不好,说两

  句就急了,还会冲你发脾气;做什么事都自己做决定,不愿意跟爸妈商量,并目容易冲动暴躁。这都是孩子寻求人格独立的表现,因此心理学上也将叛逆期称之为“心理断乳”期。

     “心理断乳”期是孩子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转折期,也是孩子从心理上的依赖走向心理上的成熟和人格上的独立的关键期。孩子在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叛逆,比第一反抗期有过之而无不及。知名作家刘有档很特别的教子经验他认为,孩子这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叛逆其实是自己的生理和心理在作战身体已经成长,茁壮到可以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但是在经济上仍然需要依赖于父母,这迫使他们必须留下。这两股力量经常会在孩子的内心打架,叛逆的孩子就是这么产生的。

     不知你是否发现,孩子在跟仁作对之后,常常会用眼睛去偷瞄你,看看你是不是被气得很惨。难道的是孩子没有良心?并非如此,只不过是这个阶段孩子的良心“暂时被狗吃掉了”,或者说“他们有意地隐藏自己的良心”,对这个阶段的孩子,你应该更加谨慎地教育,投入更多的感情和关注在孩子身上要多想办法跟孩子进行沟通,最好跟孩子之间像朋友一样地交流。堵不如疏,与其强制,还不如引导。

     事实证明,粗暴的强制,可能更会强化孩子的逆反心理。

                                                    来源:李晓晴《读懂孩子心理》

   

  经典案例

     陪小典练琴,有点枯燥,格外地小心翼翼,生怕因为我的心急破坏了他的兴趣,我一直在努力地鼓励他,赞扬到他似乎受不得半点批评了,赞扬显得苍白无力了。忧心忡忡的我感觉越是谨小慎微越偏偏出状况。

     这时告诉自己要懂得接纳理解孩子的情绪,当孩子产生情绪时,无需说教、指责,只要做好一面如实地反应孩子情绪的“镜子”即可。因为小孩子还没有能力来感知自己的情绪状态,所以常常会情绪失控,我们只要把孩子所产生的情绪真实地映照出来。我尝试努力改变自己——练琴时,我比他心情都焦虑,因为看他一直错,一直都很急躁地在“嗯”“唉”……但我却装着若无其事地说:你弹错了感到很沮丧吧!你为自己出错很烦恼吧……

     他问我:妈妈,到底练3遍,4遍,5遍,你选那一个?

     搁往常我一定没好气地说:自己的事自己决定,不要总问我。其实这样说,也是想逼逼他自己拿主意,现在大了好像越来越没了主见了,可是很多回我发现如此地逼和训练好像也并没有多大的效果,反而因为我心急的态度或是我明显倾向于想让她选择多练几遍,结果闹得不愉快。

     今天我很平静地说:3遍,4遍,5遍……真的很难选择啊,不知道练多少最合适(这如实反应了他的矛盾心理)……顿一会儿我又说:不过如果你让我选,我就选中间的,选四遍。

     小典很爽快地:我选5遍吧!

     一会儿他练得不耐烦了,觉得自己练得遍数足够多了。又问我:妈妈,你觉得我要不要练了。

     我并没有急着回答他的问题,只静静地等待,他又紧追:妈妈,你说呀,我到底要不要再练了?他已经有急躁的迹象显现出来。

     我仍然是慢慢地,似乎漫不经心地道:你现在犹豫要不要练了!(也是像面镜子一样如实反应他的状态)

     很快我又听到他说:我有办法了。

     然后看到他翻开后面老师还没有教的地方,开始认真地练起来,看来悟性还不错。尽管我心里并不赞同他这样的超前,我多么希望他能继续练刚才老师教的曲目,练得更扎实,更标准。可是我知道对于一个小孩儿的认知来说,这是一件难以做到的事,所以我不能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要有耐心静静地等待孩子慢慢悟得自我教育。所以我就安静地任他往后翻往后练,顺其自然,毕竟往后练能说明他的兴趣所在,我要呵护他的兴趣,这比什么都更重要。终于一会儿他又回练到原来的曲目了。

     做一面反应孩子真实情绪的镜子感觉还不错,蛮有成效,蛮有收获,至少我们在平静地对话,我发现关于孩子的行为真的不要急于表扬和批评,静静地等待或简单地重复孩子的问题有奇效。以前我虽然懂得不能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多以表扬为主,可是才发现那些空泛的表扬太虚,表扬是要讲究技巧的,只要简单的描述孩子好的行为,她们就能自我总结肯定,从而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黎小玲

  你问我答

  1.问:经常听周围的朋友说,孩子大了,学校的事不肯和家长说了。我也一直有这样的担心,随着孩子的成长,我们之间的代沟是不是会越来越大呢?

  答:亲子关系不仅是一种血缘关系,更是一种心理联系。更多的时候作为家长需要让孩子感受到在家庭中的同等地位,既是家长又是朋友关系之间寻求微妙的平衡,另外良好、耐心的沟通也是促进亲子关系良心发展的纽带,没有沟通就意味着隔阂。注重沟通,平等尊重,只有这样,两代间的代沟才不会越来越大。

  2.问:孩子身上出现问题时,我总忍不住去批评他,可经常效果并不好,还搞得家里“炮火连天”,我该怎么改变这样的现状呢?

  答: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家庭的气氛与孩子的态度、情感和个性特征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缺点、错误时,我们做家长的应该首先考虑自己的教育方法是否有问题,而不应当指责孩子怎么不如别人的孩子有出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和行为品质的形成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一个是遗传,一个是环境。对一个小孩子来说,父母集中了这两种因素的影响。从遗传方面来说,父母知道夫妻双方个性上的不足,在培养孩子时应努力加以矫正;从环境的角度讲,父母应该创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在家庭里给孩子的积极行为以奖赏,让孩子知道怎样做是对的。只有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朝着家长和社会希望的方向健康成长。

   

   

   

   

   

   

   

   

   

   

   

   

   

   

   

   

   

   

   

   

   

   

   

   

   

   

   

   

   

   

  2.好孩子是夸出来的

  智慧分享

     能够发现孩子的优点并且及时指出来,是好父母的基本功。能发现孩子6-10个优点的父母,是优秀的父母;能发现孩子1~5个优点的父母,可以说是合格的父母;如果父母连孩子的一个优点都没发现,就该“培训了。

     孩子年纪还小,不能对自己有相对客观的评价,需要透过成年人的肯定来认识自己。他们需要父母的欣赏和表扬,就像花儿需要阳光。可是,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很多家长都十分音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他们不明白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会对孩子有多大的激励作用。其

  实,每一个孩子都是非常在意大人的表扬的。任何一个人(哪怕是成年人),渴望被肯定的心理需要,大大超过被别人否定的心理需要,这就是为什么父母对孩子要坚持表扬为

  主、激励为主的原因。

     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一个肯定的微笑、一个赞许的眼神都会激起他们非常强烈的情感,给予他们很大的希望。当孩子遇到挫折,对自己失望时,父母的鼓励尤其重要,一句“你可以的”会让孩子重新振作起来。只有充满自信的孩子,才能在生活中不畏挫折和压力。

     教育专家不断地提醒我们,孩子是在周围环境的肯定或者否定评价中,认识自己、寻找方向的,父母和老师对他们的评价非常重要。肯定性评价会使孩子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产生更加努力的激励作用;而否定性评价会使孩子心中不悦,方面可能反思问题,努力改正,另方面也可能减弱自信,产生自卑心理。这就看教育者如何使用肯定和否定评价了。

     教育专家做过一个调查,发现了个奇怪的现象:从小学一年级直到初中,随着年级升高,孩子听到的表扬逐渐减少,有的孩子到初中几乎与表扬“绝缘”了。而批评的情况恰恰相反,随着年级的升高,年龄的增长,由少到多,批评就越来越厉害,有的孩子甚至经常

  受到“狂轰滥炸”式的批评。

     分析其中原因,大概有三点;其孩子学习难度增大了,一些孩子的成绩不如低年级时好,而家长的眼睛是时刻着分数的,自然会批评孩子成绩不佳;第二,离小学毕业越来越近,家长脑子里已经开始“倒计时”,设想着孩子进入初中会是什么情况。家长自身的压力增加了,对孩子就更加“恨铁不成钢“批评得越是厉害;第三,孩子自我意识发展快,眼界打开,知识增加,许多事情开始有自己的想法,想自己做主。于是就不像小时候那么听话了,家长想保持权威,当然对孩子更严格,“批”字当头。

     说了这么多,在生活中,爸爸妈妈到底应该怎样表扬孩子才算正确呢?

     首先,要用全面的眼光看待孩子,就像阿宏的妈妈一样,不能只是盯着学业成绩一个方面。孩子的性格、生活习惯、劳动表现、交际能力等等,都是评价孩子的因素。家长的视野宽了,就不难找到值得表场的地方。

     第二,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只要大人有心,就会发现孩子有进步。可能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可能某些知识有了增加,可一次考试进步了,可能在文艺、体育方面获得了好成绩关键是要拿孩子的现在比过去,今天比昨天,哪怕发现一点小进步,也应及时肯定不应该因为进步太小,看着不起眼,或者父母的标准大高,就把按子点的进步忽略过去。

     当然,关于表扬,父母也应该注意尺度,要中肯、适度,不能夸大其词,要有分析地表扬,不能太笼统,让孩子清楚表的是哪一点为什么要表场他,以免孩子滋生骄傲情绪。

   

  经典案例

      有一个三口之家,父母均为公职人员,收入稳定,生活条件很好。他们的儿子在上初中,夫妻俩把切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有出息。但是,儿子却不争气,贪玩好动,星期天总想出太找同学玩,学习成绩在班里总是处于中游,考试成绩从来就是80分左右。于是,母亲经常唠叨,说孩子不用功。父亲不唠叨,但是孩子每考试一次就训斥一次,原因都是分数没达到父母理想的高度。

     有一次,父亲参加了学校举办的家教讲座,一位教育专家给家长讲家教方法,其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好孩子都是夸出来的”。父亲回来跟妻子讲了专家的观点和方法,于是,他们决定改变过去的批评责备式教育,今后多表扬、夸奖孩子。

     等到这个学期的期中考试成绩出来后,儿子的各科成绩依然是80分左右:最高是语文成绩85分,最低是物理成绩72分,母亲看了成绩说:“考得不错!只要继续努力,总会考100分的。”父亲鼓励孩子说:“你很聪明,今后只要少玩,专心学习,一定能进入全班前五

  名。”他们按照专家的办法做了,以为只要夸奖孩子,就能激起孩子的上进心,努力学习。没想到孩子不买账,依然如故,而且心里还觉得父母很“虚伪”,言不由衷。

      过去批评不行,现在表扬也不行,夫妻俩商量了一下,觉得不能再回过头来批评儿子,应该去找老师,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他们该怎么办。

     班主任老师听了他们的叙述,说:“你们知道了赏识教育,认识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你们并没有理解赏识教育的真谛,怎样才是赏识孩子,赏识孩子什么。要想“赏”,必先“识,也就是认识知道。只有真正认识到孩子身上的特长、优势和潜能,然后发自内心

  地去赞赏孩子,才能达到激励孩子的效果。班主任老师继续分析道:“你们过去是批评、训斥,现在突然改为夸奖、赞美,而且,你们夸奖有附加条件,期望标准没有改变,依然是希望他考100分,依然是进入前五名。所以孩子不接受你们的夸奖。”

      班主任老师还告诉他们,每个人的性格不同,爱好不同、智力水平也不尽相同,家长不要老盯着孩子的考试分数,一个班60名学生,每个家长都想让孩子进入前五名,那就是说每次考试后,就会有55位学生要受到家长的批评。这种做法有道理吗?许多家长不理解

  这个道理,他们总是认为自己孩子聪明,就应该考进前五名,考不进前五名就是没用功,这种观点要不得。家长要学会关爱孩子、赏识孩子,就要学会观察、分析、总结孩子的特长和爱好,为孩子选准发展方向,然后,发现孩子进步了,就要鼓励。如果成绩下降了,也不要

  批评,要帮孩子分析、寻找成绩下降的原因,制定今后改正的措施,以利下次赶上

     听了老师的分析,夫妻俩才明白,原来不是赏识教育不对,而是自己的方法不对。看来家长在赏识教育的路上,还有许多知识要学习。

   

  你问我答

  1.问:结合上面案例,我觉得平时的很多夸奖都是无用功。在家庭中,我们该怎么样夸奖孩子才有成效呢?

  答:夸奖时千万不能,什么都是你真棒,你好厉害,孩子听到这个夸奖已经毫无高兴,甚至激动的表情。真正会夸奖孩子的,都会对具体事项进行夸奖。比如孩子每天勤奋练习主持人,每次情况都会有所不同,如果能在他的坚持下出色地完成了那次录制。家长可以对他来了个拥抱,然后很欣喜给他讲:“幸亏有你的坚持,努力,所以我们这次作业完成的真的很不错!”而后孩子也高度认可并分享了这次作业完成过程中他的感受。我也能深刻地感受到他心中的自信和成就感!

  2.问:夸奖除了能起到鼓励的作用还有其他作用吗?

  答:生活中肯定不是只有夸奖,很多时候孩子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此时我们很多时候要先夸奖,然后再提出来如果可以怎么样那就更完美了。孩子会更加容易接受。我们也将收获不一样的效果!孩子的缺点也会慢慢改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