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甄宓是什么样子?为什么四大美女里面没有她 ?
1.客观的甄宓一生是什么样子
她喜欢的是曹植还是曹丕
2.曹植为做洛神赋 这么美又为什么四大美女里没有她
请从历史事实史实材料角度回答
谢谢各位回答我会认真看的
甄后是谁呢?
她是三国时期著名的美女,据说当时有这么一个民间俗语传说:“江南有二乔,惟有甄宓俏。”大乔小乔的美貌我们或许有所耳闻,这俗语的意思是,甄后的美貌,还要胜于大乔小乔。
绝世美貌是她留给历史的最深的印象。
很多玩“王者荣耀”的伙伴应该都熟悉这个人物,我有一个朋友告诉我,他只要一听到甄后这个名字,耳畔就会传来背景音:“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 。”
这两句话是出自曹植最著名的辞赋《洛神赋》。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通篇读一读洛神赋原文,曹植在这篇作品当中,对洛神美貌的精彩描述,可不仅仅是这两句,那可以说是通篇都达到了文字修饰的极限,好像曹植的才高八斗,就是为了用文字写出洛神之美而来。
而曹植和甄后是什么关系呢?是叔嫂关系,正史里甄后是以“曹丕的夫人”身份离开人世的,曹丕就是曹植的哥哥,曹植和曹丕都是一代枭雄曹操的儿子,两人作为曹操家族的候选人,经历过继承人之争在历史上是确定的,但是是否经历过美人之争,却被历代史学家们讳莫如深。
只是有过这么段记载。
唐李善注《文选·洛神赋》引《记》:魏东阿王,汉末求甄逸女,既不遂,太祖回与五官中郎将。植殊不平,昼思夜想,废寝与食。
曹植十三岁那年,第一次遇见甄后,于是“昼思夜想,废寝与食”,用绝食绝睡的方式跟他的父亲曹操抗争,要得到父亲的许可,得到甄后。
很多历史学家包括知乎用户对这段史料的真实性强烈质疑,也许是出于对曹植“品格”的回护,认为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不可能有这种“出格”的“早熟”的举动,这种记载实在是给曹植抹黑,而且是千年黑万年黑。
这个问题我们怎么看呢?十三岁的小男孩能否对比他大九岁的女人产生强烈的痴迷和爱恋呢?我想大家的怀疑和愤慨其实完全没必要,具体呢,我是个学文科的,也没法用生理、心理等专业学科的知识解答,但是,只要我们觉得《西西里的美丽传说》中里展现的那种情感是真实的不是臆想的,就不难理解曹植为何会有这样疯狂的、甚至有点惊世骇俗的表现。
而且,以甄后之美貌,惊艳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年,这事再正常不过了,也没必要觉得丢人。还有,因为我们对她知之甚少,无法知道除了美貌,曹植放不下她的原因还有很多。
其实我们现实中,也有一个类似的爱情关系可以用来理解少年曹植的内心。就是谢霆锋和王菲。据说,谢霆锋十几岁的时候,只要在电视上看到王菲,就不允许家人换台。王菲是他少年时期就确立的审美理想,是他经历了日后几十年的成长、磨砺和平凡琐碎之后,都不能释怀的“迷魂记”。
另一种反对的持有的是伦理说,认为曹植如果明知对方已经成为自己嫂子的情况下,是不会产生这种想法的,曹植有道德洁癖。
我不知道说这话的人怎么知道曹植有道德洁癖的,可能是说话者自己有。曹植生长在什么样的家庭里?他爸爸曹操是不是一个给他灌输道德洁癖的父亲呢?伦理这件事的存在,能确保每一个少年都能按规定范围只爱上合适的人吗?如果不能,那谁能规定因为甄后成了嫂子,曹植就能理性的决定:“这个人爱不得”。如果人能做到这么拿得起放得下,那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悲剧模式就不会存在了。
还有人会说,你举的例子都是西方故事,东方的情感是含蓄的、内敛的、是发乎情止乎礼的。这差异我承认,但是,不管是东方西方,人类是同一种有感情的物种。我们今天看到的东西方情感范式差异,那不是根源,而是有意的塑造。所以,这也注定了曹植的感情归宿,不会以轰轰烈烈的罗密欧朱丽叶的形式收场。
那曹植这段少年痴狂如何大结局的?
在史料记载上,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只是提到曹植在继承人地位唾手可得的时间里,犯了完全不能原谅的低级错误。在曹操去世之前,甚至还留下明显要改立曹植的迹象。而在曹丕登基后的第一年,曹植并没有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立即被兄弟压迫,打击,被迫写下七步诗。他行动完全自由,而且没有立刻前往自己的封地。可是第二年,曹植突然获罪,这个罪严重到什么程度呢?连一向袒护曹植的卞太后都说:“想不到他会作出这等事!”
在此后曹植所有与皇室往来的奏表、书信当中,都一直以罪臣自称。大家想想,一个在争夺继承人斗争中主动退出的人,一个连兵变篡位都主动拒绝的人(曹彰曾有十足的理由鼓动他夺权),一个对兄弟即位后毫无结党营私、分庭抗礼举动的人,怎么会自责到这种程度?
而史书中到底掩盖了什么?曹植毫不避嫌的,如此淋漓尽致的书写甄后的美貌,究竟为何?甄后除了和曹氏兄弟之间让史学家们闭口不言、慌忙掩饰的情感纠葛,究竟还有什么值得探寻的故事?甄后在历史上留下的那一点碎片式的记录,有多少属实,又有多少互相矛盾的地方?
李商隐为何一而再再而三的为曹植甄后的故事写诗做评,并直截了当的指出:“君王不得为天子,半为当时赋洛神。”曹植没有当上天子,和他写作洛神赋有什么关系?洛神的原型究竟是不是甄氏,洛神赋的创作动机究竟是爱情说还是君臣说?
我接下来要和大家讲述的一切,都在木斋教授的研究著作《曹植甄后传》一一揭晓,木斋教授因研究五言诗的起源而深入这段历史,在研究过程中发现:
“汉魏失去作者姓名的古诗、乐府诗、连同曹植诗赋、甄后诗,将这些诗作几乎是一网打尽式的整合在一处,并将这些作品依照其作品本身显露出来的诸多信息,安置在一个合适的时间位置、背景位置,这些作品几乎是严丝合缝地站立了起来,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就像是一个历史拼图,它们回到了自己凸凹不平的位置上,展示了曹植甄后的一生行踪。”
木斋教授的这一研究,不仅关系到让中国的文学史、思想史重思重写,也意味着我们重新认识这两位被历史尘封掩埋的历史人物,我们今天认识的曹植,是一个非常不完整的,如同被剪掉主要情节所有镜头的电影,而我们今天通过历史的记载了解的甄后,已经是一个影像几乎消失殆尽的人物。
然而,当我通过木斋教授的研究让这两个人的面目重新浮出水面,我感觉无比的震惊,首先,我惊诧于文学的生命力,在如此大规模的封杀、删集、封口的信息掩埋工程下,2000年之后居然依然能在史料、典籍、文集中发现他们当初留下的线索、对话和爱情的证据。就像木斋教授的比喻,像一个历史拼图,严丝合缝的站立起来,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有血有肉的生命体。
第二点震惊,就是甄后这一生,她拥有惊艳一个时代的美貌,是拥有最高权势的男人唯一的皇后人选,如果没有曹植,她可以凭借自己得天独厚的好牌过尊崇优越的一生。她为什么会如此不知好歹的选择一场遭世人不解和唾骂的“不伦之恋”,她在这场为爱葬身的一生中,在历史已经选择把她遗忘的前提下,她又如何通过她的写作,她的诗歌,用无名氏的名义,影响了一个时代?她说过的话,她得到的,她失去的,她选择的,她放弃的,又是如何为中国古代女性的生命态度提出了先知先觉的领悟,我们今天的现代女性,又能在甄后的一生中,得到怎样的反思和启迪?
很多人说唐朝李善是第一个传曹植甄后八卦的人,没有他造谣,曹植甄后根本扯不上关系。反对的理由除了上文提到过的年龄差问题,大致分两类,第一类是唐朝之前的史料里,甄后的记载不足够支撑这种推测。第二类是自屈原以来,以香草美人比喻君臣关系,老早就有传统,曹植的创作肯定是在延续这一传统。
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但这个道理过分的简单粗暴。
第一,唐以前的正史里,确实没有甄后足够的记载。但仅有的记载就真的看不出问题吗?或者说,没有记载这件事本身正常吗?或者我再问,你真的以为没有历史记载就注定后人无法了解甄后了吗?还有多少未被打捞的证据你并不知道呢?
第二,屈原的传统到三国时期,还是传统吗?如果从屈原到曹植,对文章的认识和写法一点变化都没有,你以为“人的觉醒”在中国文学史上是摆设吗?你以为曹植就是另一个宋玉、屈原?如果中国历史上类似曹植这个级别的诗人,只能在传统中原地踏步,那后来的唐诗宋词的两座高峰,也无从诞生了。
这两个问题,这里暂且简略谈谈,后文会系统阐述。很多事情,如果当成个案研究,那它都能按个人的善恶观和道德观自圆其说,比如洛神赋到底为谁而写。曹植和甄后是否真有故事发生。
我将在接下来时间里,要做的工作,就是根据木斋老师的研究,把个案问题放在个人写作史、文学思想演变史、人的觉醒历程。五言诗诞生史、两汉与魏晋的易代史进程中,才能彻底厘清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