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学生家庭教育十篇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1
一、转变观念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往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念。毋庸置疑,一个心理不健康的孩子是谈不上有良好道德的。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像很听话,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情感淡薄、意志薄弱、性格脆弱,在德智体等方面发展潜力却极为有限。教育实践的大量事实证明,理想、志气、进取心、勤奋、刻苦、毅力、虚心等优良的个性品质,对促进孩子的学习、发展和成才具有重要的作用,为人父母者必须把心理健康作为孩子的培养目标和内容加以充分重视。家庭教育应当由片面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如何教孩子正确做人的方向上转变。作为启蒙教师的家长要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以自身开朗、豁达的个性,民主平等的作风去影响孩子,在教育上做到爱而不宠,严而有度。
二、注重沟通
良好的沟通方式是父母应该耐心地倾听孩子,并表示理解。对待孩子的不足以及给孩子的建议要向孩子说明理由。用赞美、鼓励的方式引导孩子,帮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坚持不懈,克服困难。在孩子完成任务的时候,给予即时的反馈。让孩子理解父母,父母也要去理解孩子。
沟通不仅指孩子和父母之间的沟通,还包括父亲和母亲以及与家人的教养观念和经验的沟通,孩子父母间的沟通,和专业人士的沟通等等。通过这些渠道,父母可以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教养方式是否得当,更有助于解决教育中的疑难问题。同时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了解自己的孩子,比如从老师、从孩子的同学那里,看到孩子离开父母的另一面。
家长必须了解孩子的个性、理想、情感、兴趣和能力等个体素质。青少年正处在生理、心理快速发展时期,他们在平时的学习、活动中,其内心深处常常充满各种矛盾。他们与外界也常常发生各种冲突,处于不稳定状态,往往容易产生各种心理行为问题。这是家庭教育中要特别引起重视的问题。问题儿童都是心理不健全的结果。显然,他们的问题不是突如其来的,常有一个较长的潜伏期,也总会有一些表现。
如过分自卑或孤僻、经常与父母及同伴发生争执,敌对,不合作等。如果在初期予以注意,勤于沟通,防微杜渐,就可以使这些儿童获得重新适应生活环境、发展良好品德和性格的新的有利因素。
三、激励启发
激励启发式教育与强制教育是对立的。激励是来自外界的令人兴奋的刺激。即对人的动机的激发,是对主动性、积极性的调动。从行为主义的观点来看,人的行为是人这个有机体对刺激做出的反映。人通过一连串的行为动作来实现其预期目的的过程,包括四个环节:刺激或情境——人(有机体)——行为反应——行为结果(达到目的)。激励教育是在尊重孩子主体性的基础上,通过创造各种各样的有利的外部条件,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孩子积极主动的发展。
启发教育不是强迫孩子去学和从事她们不感兴趣的事情。而是捕捉孩子身上将要显露出来的,或是孩子尚未意识到的对事物和学习的兴趣,通过引导,培养孩子的兴趣,发挥他们的潜能,使孩子能在自身能力的发展中享受自己的成就和享受快乐的生活。
四、信任孩子。
在日常生活中父母同子女之间意见不统一或产生矛盾时,应在平等、信任的基础上,采用民主协商的方法,并循循善诱,耐心启发,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平时,多尊重孩子的人格,信任他们,关心他们的日常活动,尽可能满足他们的正当愿望和要求,使他们真正感到父母可亲、可爱、可以信赖。这样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心里的秘密讲给父母听,以取得了孩子的最大信任。同时,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潜能,他们或许有意想不能的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因此,凡孩子的事,无论在生活上、学习上,做父母的切忌越俎代庖,而应给予更多的启发性的帮助。
开展家庭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对孩子长期的心理惩罚。儿童缺乏生活经验,偶尔做错一件事,父母就天天骂或时常提及此事,长时间表示拒绝,就会使孩子情绪异常忧郁,甚至延续到成年。有的问题儿童本身就有情绪上的障碍,如果家长自身容易冲动,就会更加严重。
五、挫折教育
如果父母总是尽量的避免孩子遭受失败和挫折,甚至帮孩子来承受。这样的过度保护只能使孩子在将来独立的人生路上缺乏对付艰难困苦的经验,容易被困难击倒,再也站不起来。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2
一、初中问题学生的主要问题言行表现
逃学旷课、早退。约占问题学生的10%;上网、沉溺电子游戏,夜不归宿。约占问题学生的30%;打架、恃强凌弱、校园暴力。约占问题学生的20%;吸烟、酗酒、、敲诈勒索。约占问题学生的25%;早恋。约占问题学生的5%;以上各种行为混合型的约占问题学生的10%。
二、初中问题学生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
根据对我校100名问题学生的调查分析,问题行为形成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约占问题学生的50%;不健康的心理、有缺陷性格。约占问题学生的20%;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约占问题学生的10%;不会抵制各种社会不良诱惑。约占问题学生的20%;初中问题学生的形成与家庭教育缺失的关系。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家庭教育的缺失是形成初中问题学生的主要根源。调查表明绝大部分问题学生没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与孩子的沟通极少甚至是不存在的。由于孩子从家中得不到应有的关爱,能与他们交流的人非常少,他们没有培养起和他人打交道的自信心、能力,一般问题学生都普遍不善言谈,具有孤僻的性格,不轻易向别人吐露心声。
三、初中问题学生家庭教育缺失的原因
(一)个别家长对家庭教育在认识上存在误区。有的学生家长,认为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辛苦,时间紧、任务重,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要求,缺乏继续进行必要的家庭教育,与孩子沟通的机会、时间均很少,形成家庭教育缺失。笔者在工作中,当学生犯了错误与家长沟通时,约有20%的家长认识有问题。
(二)家庭存在着现实的教育障碍。1.有的家长知识水平不高,难以对初中生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2.有的家长迫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教育。有些学生的家庭贫困,父母没有固定收入。为了生活父母东奔西走忙于生计,根本没有时间顾及子女的教育。这种情况是虽然父母在家,但没有履行教育义务,在农村家庭中比较普遍。3.有的家庭本身存在问题。如有的家庭是单亲家庭、重组家庭。4.有的家长由于教育方法不当而导致子女产生抵触情绪。如过分溺爱和过分严厉的家庭教育。5.家长外出打工,形成留守儿童。家长与子女由于身居两地,接触时间少而增加了家庭教育的难度。孩子对家长印象模糊,感情淡漠。家长对孩子只能满足物质要求,利用通讯工具对孩子进行空洞的说教,教育效能如隔靴搔痒,没有实效。
四、如何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一)要善于向孩子表达你对他(她)的爱。这个非常重要,很多家长只会做不会说。爱不光需要你去做,更需要你去表达。不可否认全天下的家长没有一个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不论那一个家长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发展的更好,都是十分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有的家长不光做了,还让孩子体会到了,也就是说向孩子表达得很到位,而有的家长累没有少受,苦没有少吃,反而搞的父子或母子亲情紧张,越是这样父母越感到委屈,感到失望,就更少的与孩子交流,随之形成了恶性循环。所以父母一定要将你为孩子所做的一切的目的告诉孩子,尽量让孩子体会到你对他(她)的爱。
(二)挤出尽量多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善于在沟通和交流中获得孩子最有价值的想法。可想而知,如果一周只有一两天能见到你的孩子那怎么谈沟通?有的家长不知道如何与孩子相处,总认为孩子还小,有些问题没有必要,也不值的与他们交流。其实不然,现在的孩子对于社会和人生思考的还是比较深刻的,虽然有些事情思考的还不是很全面,这正是作为家长所应该了解和知道的,也是作为家长教育孩子的重点。所以还是要多与孩子交流,不要见到孩子就问现在学习怎么样啊,成绩考的怎么样啊,或者是在学校吃的好吗?累不累啊等等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无法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
(三)加强家校互动,编制教育网络。孩子在学校里与同学相处是孩子将来走向社会的前期准备工作。若与周围同学相处融洽就能从周围同学那里得到认可,得到关心,得到自我实现的满足感,这也恰恰是问题形成条件的相反方面。而这方面的情况家长很难直接了解到,只有通过向学校老师尤其是孩子的班主任老师询问才能获得。知道了这些就容易掌握孩子的社交质量。如果孩子与自己周围同学相处没有障碍,那么他(她)对于周围的人和事物就不会产生厌倦感,就不会产生孤独感,就不容易出问题。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3
关键词: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
农村地区初中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期与关键期,但同时也处于断乳期与危险期。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独立意识有所提高,但是还缺乏独立进行判断是非之能力,再加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方法不够恰当与配合度不高,导致学生们无法接收较好的教育,甚至有可能会误入歧途,影响其终身学习能力。所以,农村初中生教育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及全社会的共同关注。笔者始终认为,在初中教育中,家庭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主要阵地。初中生们接受家庭教育的状况直接影响到其今后是否能够成才。然而,在我国的广大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情况却不容乐观,亟待引起重视。
一、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近些年来,随着国家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资金力度在持续加大,农村地区学校的办学条件与教育水平也有了新的提高与改善。但是,与城市初中生比较起来,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以下一些共性问题:
(一)农村初中生家长普遍对家庭教育认识不足。相当多的农村地区初中生家长未能正确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期望值不高,生儿育女在其眼中只是传宗接代或者养儿防老的工具,未能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或者是由于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家长看到如今大学生就业也不容易,因而放松了对子女的管理,甚至放任自流;或者是希望尚处于初中学习阶段的子女能够尽快长大,从而能够赴外地打工赚钱;养家糊口。在现实当中,更多的农村家长们深切体会到了城乡之间的巨大差距,因而将获得城市当中更加优越的生活环境与发展机遇视为子女学习阶段的终极目标。
(二)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素质不高。一部分农村家长的思想文化素质偏低,无法较好承担起教育子女之重要责任。依据一项调查,当今的农村初中生家长90%以上出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其所受到的教育十分有限。因为文化底蕴不足,素质也不够高,面对着家庭教育的重任,他们十分茫然,甚至不知所措。因此,相当多的家长会将其自身曾经经历与接受过的教育形式用于教育子女。
(三)部分农村初中生家长家庭教育方法不恰当。在自然法则之下,初中生是独立的个体,父母在家庭教育当中不应当是指挥者,而应当只是伴奏者。但在现实之中,许多农村家长并不顾及到子女的自尊心及其个性之发展,只知一味求全求好,却忽略了子女的点滴进步。对于犯错的孩子更是不惜批评,甚至采取不打不成才的粗暴态度来对待其子女,这就会极大地伤害初中生们的自尊心。还有一些只是盯着孩子们的不足,一旦其犯错,就多次提及。这不仅无法改变子女的不良行为,反而还会容易强化这一不良习惯。
二、加强农村地区初中生家庭教育的对策
(一)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外部环境。通过积极开展“文明家庭”与优秀家庭角色,即好家长、好学生、好母亲等先进评选活动,从而凸显出家庭教育的重要地位。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绘画、体育、歌唱及书法等各类竞赛活动,并将麻将、打牌等休闲活动也纳入到文体活动之中,从而形成适合农村初中生发展、竞争与成才的健康型家庭教育外部文化环境,并且尽量减少与消除封建主义思想在家庭伦理道德上反映,从思想、文化、形式等方面不断改革现有的农村家庭教育观念,切实转变农村家庭成员的思想观念,为农村初中生的成长创造出健康的家庭环境。
(二)学校应当精心指导家长实施家庭教育。尽管学校教育在初中生学习与成长当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已经无可厚非,但家庭教育也将严重影响到学校教育主导功能之发挥。有鉴于此,农村初中应当注重于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指导工作,并且落实好以下工作:第一是要建立家长学校,并配备专、兼职家庭教育指导人员,实现时间、场所以及内容等“三落实”,并对家长实施全面而系统的家庭教育培训,从而提升学生家长的素质和对家庭教育之认识,从而获得其对于家庭教育之理解和配合。二是建立家长委员会。三是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举行家长会。通过以会代训的形式,对家长实施富有实效的家庭教育。四是实施家访制度。初中学校领导、班主任及任课教师等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到农村初中生家庭中进行家访,并以此为契机对家长实施家庭教育。五是进行经验交流。学校可以开展一些家教经验交流活动,树立正面典型,通过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促进广大家长实施好家庭教育。
(三)创新方式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的方式。为了改变家庭教育不足对于农村初中生所造成的影响,农村家长应当认识到自身的家庭教育责任,做到尽量不外出务工,尤其是应当将母亲留在家中,发挥其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应当创新方式与拓展资源,比如,可以加强隔代教育,让老年人在家庭教育发挥出作用,从而解除其父母外出之顾虑。同时,还应当努力开发其他形式的教育资源。如今,随着信息化与网络化的不断发展,应当全面运用电视、电脑等现代化技术手段以弥补初中生的家庭教育空白,让他们能够快乐地生活与学习。
(四)营造全社会关注农村初中生教育的和谐氛围。农村初中生教育不仅是其父母之责任,也是社会的共同责任。由于我国传统观念中存在少管闲事、各管各的孩子等观点,导致社会上对家庭教育不够重视。如今,我们应当通过新闻媒体等力量,积极宣传,在全社会建立起家庭教育观点,共同为农村初中生教育创造和谐的氛围。
三、结束语
应当说,我国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其成败得失直接关系到我国初中教育事业之发展。有鉴于此,社会各界都应当高度重视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将其作为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好抓实,从而形成教育上的合力,实现农村初中生家庭教育健康与和谐发展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刘芸. 关于当前农村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J]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4
【关键词】离异家庭 初中生 心理健康 教育管理
【中图分类号】G6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1-0196-01
近年来,相关数据表明中国人的离婚率越来越高,且出现了倍增的趋势。父母离异家庭的孩子在初中生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上升。这部分学生由于父母的离异心理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变化,或自卑或叛逆,有的还会上升到犯罪行为。因此,加强对这部分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已经是刻不容缓。那么,究竟如何加强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教育管理呢?我提出了以下建议。
一、硬件方面的教育管理对策
1.1建立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
为了更好的把握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状况,学生需要适时的对这部分初中生进行心理普查,并建立“离异家庭学生心理健康档案袋”。心理健康档案袋建立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加强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监控,一旦发现他们有心理上的变化,学校和教师可以及时做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办法。那么,离异家庭初中生心理健康档案袋具体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我认为至少要包括下面几项内容:学生的心理测试情况、学生的心理访谈情况、学生的家庭情况等。更重要的是还需要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监控,一旦发现学生的成绩大幅下滑,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给予及时的关注和采取必要的措施。另外,建立离异家庭学生档案袋的时候不应该刻意为之,以免学生知道以后心理会产生不舒服。在对离异家庭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或访谈的时候不妨与其他的学生一起做,这样就不会让离异家庭的学生产生心理上的变化,或者感觉自己是个异类。在需要的时候还需要对离异家庭学生的监护人和授课教师进行访谈,从而更全面的把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状况。
1.2设立心理咨询室和悄悄话信箱、心理热线
目前,很多离异家庭的初中生都希望学校可以为自己的心理问题进行辅导,排解心中的烦闷。基于此种情况,我建议学校可以适当的考虑设立心理咨询室或者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热线等。这样做的话更利于学校加强学生这部分离异家庭学生的教育管理。一旦学生发现自己的心理有某些方面的问题就可以及时的得到咨询和指导,这对于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都是很有好处的。同时,也让学校对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显得更加主动。一旦发现离异家庭的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产生严重的问题了再去解决就显得为时已晚了。不过由于害怕自己家庭的事情被别的学生和老师知道,一般离异家庭的学生都是不愿意去学校的心理咨询室的。他们更愿意选择悄悄话信箱或者心理热线。
悄悄话信箱主要是以书信的方式与离异家庭的学生进行心理上的沟通,也有的学校采取电子邮件的方式。电子邮件相对于传统的书信方式要安全保密的多,学生可以匿名发信,学校则可以安排相关的教师给予他们心理上的指导。
心理热线也是离异家庭学生喜爱的心理沟通方式之一。他们一旦心理上有何困惑,都可以随时随地的打电话进行咨询,也不会受到时间和地点的限制。
总之,学校要想加强对离异家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在硬件设施上一定要加强建设。建立心理咨询室或者悄悄话信箱以及心理热线都是非常必要的。
二、软件方面的教育管理对策
2.1教师真情关注和教育
事实上离异家庭的学生与家庭完整的学生是没有区别的,唯一的区别就是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往往会表现的更加脆弱,或者会缺乏更多的父母关爱。在这种情况下,面对离异家庭的学生学校和教师一定要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教育,让他们时刻能感受到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2.2严格要求,做到严爱结合
面对离异家庭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打架、旷课等现象,我们更需要谨慎对待,采取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不能因为他们是离异家庭的学生而对他们过渡包容,也不能因为他们是离异家庭的学生一味的对他们进行打压或漠视。离异家庭的学生在接受教师的教育过程中往往会表现出反复的现象,在老师面前可能会表现出很大的决心改正,但是时间一久还会再次犯同样的错误。此时,我们教师更应该对他们加强管理和教育。不能抱着恨铁不成钢的思想,要更加耐心的对他们进行教育。要让他们明白老师这样做是关心他们,为他们好。
2.3培养学生面对父母离异时的抗挫折能力
离异家庭的初中生对于父母的离异所表现出的态度基本都是消极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很难经受这种挫折。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就需要对他们进行适当的抗挫折教育,让他们增强心理承受能力。
(1)帮助学生对现实采取宽容的态度
(2)帮助学生对挫折采取必要的应对方式
三、结语
除了上述教育管理措施之外,为了更好的提升离异家庭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学校和教师还要加强和学生家庭之间的联系,及时的了解学生的家庭和心理状况,利用家校合作来加强对离异家庭初中生的教育和管理,让离异家庭的学生和家庭完整的学生一样,能够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快乐成长。
参考文献:
[1]丁芳. 离异家庭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家庭影响因素及其教育对策[J]. 理论与现代化, 2008,(03)
[2]李妩祎. 浅谈离异家庭大学生的心理现状及教育对策[J]. 今日科苑, 2010,(08)
[3]段秋双. 离异家庭儿童的心理问题及对策研究[J]. 文教资料, 2010,(20)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5
【关键词】城乡初中生 英语学习 家庭辅助 学生成绩
一、引言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系中,英语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必修课程。初中阶段是学生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和提高英语学习能力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的英语学习更容易受到家庭环境的影响,这种现象在城乡中学尤为突出。在国内城镇不断发展、扩大的背景下,考察分析家庭因素与城乡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关系是非常必要的。国内外在该领域已有的研究主要针对家庭文化环境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等方面展开,但对于家庭辅助程度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影响却少有探究。
二、文献综述
作为最早对校外辅导进行研究的学者,王有升将校外辅导称之为“补习教育”,具体的定义是:中小学生在接受学校正规教育之外所私自参加的针对其文化课或艺术方面进行的辅导、补习。而后,有研究者从教育市场的视角提出“教育补习”这一概念,将校外教育界定成:除正常的学校教育外,家庭购买的、额外的教育服务形式,包括聘请家庭教师为子女授课或送子女到补习班就读。
三、调查过程
从2017年3月到6月,课题组成员运用了问卷调查,访谈等研究方法,通过抽样对河南省南阳市十所中学7、8、9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对象具体分布为如下:城镇:7-9年级,492人(男生261,女生231)。其中,7年级168人(男生90,女生78);8年级167人(男生87,女生80);9年级157人(男生84,女生73)。农村:7-9年级,473人(男生242,女生231)。其中,7年级163人(男生89,女生74);8年级158人(男生83,女生75);9年级152人(男生70,女生82)。此调查发出问卷1000份,有效问卷共计965份。所有样本中,城镇样本共492个,农村样本共计473份。
四、数据分析
(一)城乡初中生课外参加英语辅导班的现状及分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和校外辅导市场的繁盛,家长对学生的课外辅导越来越重视,初中生参加课外辅导班的现象越来越普遍。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城镇初中生参加英语辅导班占全体样本的比例是57.8%,而农村初中生参加英语辅导班占全体样本的比例是19.2%,城镇地区比农村地区高出将近三倍。
根据城乡初中生课外参加英语辅导班的现状差异,其主要是由两方面因素造成。从家庭经济收入来讲,尽管国家大力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但城乡经济发展水平仍存在很大差距。一般来讲城镇地区家长有稳定的工作,一定的经济基础,而农村地区家长收入相对较少,所以城镇地区初中生参加英语辅导班的情况相比农村地区更为普遍。从教育资源方面来讲,城镇发展起步早,教育投资力度大,教育资源丰富,辅导机构较多,教育水平高,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在农村地区,教育资源欠缺,辅导机构较少,因而农村地区初中生参加课外英语辅导班较少。
(二)城乡家长为初中生购置英语相关书籍资料的现状及分析
课外学习是学生学习英语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对于一个在非外语环境下学习英语的初中生来讲,课外书籍资料的学习固然很重要。根据调查显示,城镇地区家长为初中生购置英语相关书籍资料的比例为61.4%,绝大多数城镇家长会为孩子购置相关书籍,而农村地区比例仅为18.9%,比城镇地区低42.5%,地区差距显著。
对于此现状差异,可由以下两个因素分析。从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期望值上来看,城镇地区家长期望自己孩子能达到研究生的学历,而农村地区期望较低,希望达到大学本科学历,所以城镇地区家长在为孩子购置英语相关书籍资料方面比农村地区投入更多。从家庭经济收入来讲,城镇地区家长有更多资金投入孩子教育,而农村家长在传统封闭的小农意识下,贫困人口对待初中生教育的观念落后。在温饱问题没有解决以及经济困难的情况下,对子女教育的投资经常被放在次要的位置。所以农村地区家长投入比城镇地区少。
五、建议
从城乡初中生英语学习中家庭辅助程度存在的差异看,城镇地区比农村地区有明显优势。要改善农村地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建议:
(1)政府层面:政府应当继续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促进农村教育体制的完善。政府还要加大英语学习重要性的宣传,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提高人们对英语学习的重视。
(2)学校层面:学校要密切关注学生英语学习情况,可以通过成立家长委员会、召开家长会、举办学校“家长开放日”、教师与家长互相拜访等活动,加强与家长的沟通联系,多开展英语相关活动,激发初中生英语学习的兴趣。
(3)家庭层面:家长应该重视初中生英语学习,加强与学校的沟通,及时反馈学生英语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积极配合学校对初中生学习开展的活动。此外,家长应为子女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与子女共同学习进步,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
六、结语
本研究立足于目前城l家庭教育的现状,了解城乡家长对初中生英语学习的辅导情况,试图对这种差异用量化的方法呈现,以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为下一步提出解决方案提供支撑。当然,本研究还存在一些局限性,如调查对象仅以南阳地区的初中生为主开展,样本仅1000份,其结果不一定有完全的代表性。因此,本研究只是抛砖引玉,期待今后能有更多的研究,让公众对家庭辅导英语初中生学习有更深的认识,从而缩小城乡初中生家庭辅助差异,促进城乡英语教育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6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校外法制教育 主要方式 有效途径
近些年来,青少年犯罪现象层出不穷,加强法制教育不仅是我国法制建设的主要任务,也是减少我国青少年犯罪率的有效手段。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着其自身的特点,这与农村社会环境、文化素质水平以及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发展特点等因素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加强农村初中学生对法律法规的学习,提高法制宣传力度,是我国培养合格守法公民,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针的主要方式。
一、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开展的必要性
1.是全面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减少青少年犯罪率的必然要求
青少年犯罪率攀升是我国法制建设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大多与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淡薄有关,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由于受到教育水平与社会环境的影响,农村青少年法制教育的落实存在着不足,法制意识的培养效果也并不理想,相较于城市地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水平仍较为落后,尤其是校外法制教育方面。因此,为全面提高我国青少年的法制意识,减少犯罪率的产生,加强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推动城市与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法规学习,促进城市和农村的法制教育的共同发展与完善显得尤为重要。
2.是培养农村初中学生法律意识,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针对青少年的犯罪案件也时有发生,其中实施犯罪者既包括一些青少年,也包括许多的成年人,而很多案件在发生之后青少年由于受到恐吓威胁等原因,没有及时报案,这样不仅无法有效的保护自己,也使犯罪分子的行为得不到有效的制止。尤其农村初中学生法律意识薄弱,受到侵害时不懂得及时报警,导致农村青少年在以后的成长中产生严重的心理障碍。而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与校内法制教育相结合,是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并使其学会利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重要途径。
二、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
1.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是初中学生接受校外法制教育重要场所,因为初中学生校外的大多数时间在家庭中度过,家长可以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通过言传身教,并做好学生的榜样,能够帮助学生有效的树立起遵纪守法的意识,实现校外法制教育的目标。但由于农村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与学生之间的交流相对不多,加之一些家长外出打工,对孩子的教育相对较少,也使得农村初中学生的家庭法制教育实际收效甚微。
2.社会普法宣传活动
普法宣传是我国法制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的普法宣传活动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活动形式得到了很大程度的丰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我国农村的普法宣传活动,主要包括宣传板报、农村广播、普法影片放映等,一些有条件的地区也会利用网络进行群众的普法活动,这也是许多农村初中学生在校外接受法制教育的主要方式。这种方式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制教育有一定的帮助,但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农村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这也是其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三、加强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
1.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增加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渠道
随着社会对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社会各领域在青少年法律知识资源的建设上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以我校所在的广西省玉林市为例,玉林市于2012年便已建立起了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并正式对外开放。在玉林市青少年法制教育基地中设置有圆桌审判厅、心理咨询室、少年审判法庭、法制教育展厅以及少年模拟法庭等,这对于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无疑是重要的资源,因此,学校应充分利用这样的社会资源,拓展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渠道,同时社会应该为农村初中学生提供更多的法制教育资源,促进农村初中学生法制教育的开展。
2.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机制,营造好校外法制教育环境
加强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还应结合社会、家庭与学校三方的力量,共同发挥作用,建立起社会、家庭、学校三方联动机制,社会方面应为农村初中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提供更多的有利资源;家庭方面家长应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与交流,更多关心学生的心理发展,并要通过对自身行为的约束,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学校方面,应做好与学生家长的沟通,可以利用农闲时间,适当组织学生家长参加一些普法教育活动,首先提高家长的法制意识,并充分发挥自身作用,积极协调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在做好校内法制教育的同时,组织学生的校外法制教育活动,包括到法制教育基地参观、组织社会实践等,对于一些家长常年在外打工的学生,学校应给与更多的关注,不仅要对学生更加的关系和爱护,也要积极与学生交流,代替家长担负起对孩子的教育责任。进而使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会感到孤独和缺少关心,使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法制教育。
3.创新普法宣传与教育的方法,丰富农村初中学生校外法制教育的内容
在我校以往的初中学法制教育尤其是校外法制教育过程中,还存在学生对法制教育内容不感兴趣,对于参加法制教育活动缺乏积极性的问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普法宣传的方法过于单一,形式与内容都较为死板,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我认为学校应该与普法宣传相关部门做好沟通与交流,结合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共同对法制教育与普法宣传活动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创新,可以组织一些游戏或情景剧,鼓励学生自主参与,将法制教育融入到这些有趣的活动中,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渠道,为学生建立免费的校外公共计算机室,针对学生开放,并通过建立法制教育网络平台,以及针对学生普法网站,制作一些法制教育小动画、小漫画、小短片、小游戏等,吸引学生通过网络平台进行观看和利用,潜移默化的实现对学生的法制教育。
四、总结
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知识学习不能仅仅依靠在校内的教育,校外宣传推广也是十分重要,要实现对农村初中学生良好的法制教育,充分有效地提高农村初中学生的法律意识与观念,使其能够懂法、守法,就必须要结合学校、社会、家庭多方面的力量,校内校外有机结合,多种渠道共同着手,从而有效地提升法制教育的效果,为祖国建设培养更多合格的人才。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7
关键词:美德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时间培养
对于学生而言,可能成年期更加关键,但初中阶段同样也是道德建设的关键时期,是保证其正常发展的时期。现阶段,由于应试教育模式的引导,在初中生的家庭美德教育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使学生容易形成不良的习惯和风气。因此,需要通过思想品德课程作用的发挥,对学生现阶段家庭道德进行有效的矫正。
一、家庭美德教育和思想品德课程的联系
一般而言,道德的培养始于家庭教育,成于社会教育,但就其中的重要性而言,学校教育并不会有所缺少。由于人类一般的性格成型期都是在学校生活中度过的,因此其道德水平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是密不可分的。思想品德课程的设置,正是针对初中生现阶段的基本状况,意在初步培养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而,在学校教育这方面,对于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上,思想品德课也需要发挥其自身的作用。
二、家庭美德培养方面的问题
就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实践状况而言,对于学生家庭美德的培养在成绩方面并不尽如人意,出现了以下一些问题。
1.家庭美德教育效果的缺失
需要承认,当前初中生在性格和价值取向方面非常不稳定,受到外界的偏向影响比较严重,而传统比较权威的家庭和学校教育的信服力对于他们而言正在削弱。但是这些理由并不能够掩盖初中生家庭美德缺失的责任,至少在结果方面,没有起到很好的作用。
可以确定的是,初中生普遍存在的问题中,道德水平的下滑是其中比较受关注的一点,很多孩子在家庭中已经习惯了大家围绕,作为中心的感觉,因而很难体会到父母家人对他们的付出,在习以为常的情况下颐指气使,完全不考虑他人感受也是经常有的事情。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不是不知所措就是迁怒于人,这样的状况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尽管还达不到多数的情况,但是它的普遍性已经足以让大家感到警觉。
2.对于家庭美德教育不够重视
必须承认的是,学校教育在品德方面的缺失是有其责任的,家庭美德的塑造尽管学校教育并非唯一的引导者,但是毫无疑问,
在学校受到的耳濡目染是初中生大部分时间的经历。而当今学校教育对于思想品德敷衍而过,只是略微地讲讲,然后一心关注学生成绩上,遇事就强调稳定压倒一切,不去引导学生明辨是非,也不大可能做到让学生多分一点心在自身的品德修养方面。自身的缺位,是不可能通过其他方式来替代的,尤其是学校教育对于学生的特殊意义方面而言。
3.课程和实践效果的脱离
即便在课程的实践方面,不得不说在思想品德课程上还有许多需要完善之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道德的教育往往失之于空泛,在理论上讲得头头是道,实践操作方面却漏洞百出,学生无法联系实际,甚至产生抵触的心态都是可能的。
三、通过思想品德课程加强家庭美德教育
1.增强对于家庭美德的强调,充分重视学生情操的培养
全面发展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良好的道德情操和正确的思想观念,即使有足够的能力,在错误的立场上也只会渐行渐远。对于学校而言,也绝不能仅仅注重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而应当将学生的道德水平放在足够重要的位置上。
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并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却能够长时间持续性地影响其生命,家庭美德因为会影响最稳定的家庭生活,因而实际上影响十分深远。品德需要和知识水平保持一定的同步,否则一旦落后太多,必然会有不良后果。
2.注重教学方式,建立良好的品德教育氛围
在课程教学方面,应当尽量避免空泛的说教,用生动和富有联系性的语言来让学生产生亲近感。由于初中阶段学生心理的不稳定,所以更需要耐心的说理、系统化的教导,以保证学生能够
接受。
3.和家长进行充分沟通,在实践中加强学生的家庭美德修养
家庭美德的培养,最重要的还是需要联系家庭,家庭美德缺失的最重要原因还是父母和子女关系的缺位或者异化。因而在学校教育方面,需要有一定的外部结合,对于家庭教育采取一定的影响和配合,综合性地给予学生一个更好的教育环境,保证其道德情操的提高。
学校在思想品德课程方面,需要保证学生能够接受,进一步愿意倾听和思考,而不是被动地灌输,过后完全扔到一边。因此,在思想品德课上,不能不注重方法,也许要有足够的耐心和重视,否则,可能会起到反效果。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8
关键词:农村集镇;初一学生;信任;家庭教养
1研究背景
1.农村集镇初中学生家庭教养方式特点
家庭教养方式是个体接受最早、时间最长的教育,对于人的社会化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已有研究表明:孩子初一年级第二学期至升初二时,身心快速发展,成人感和独立意识增强,与父母的冲突日趋增多,故父母对孩子的管教会有所增加。
2.农村集镇初中学生人际信任特点
从年龄特点看,个体在生活的各个领域选择同伴作为交往对象的比例都随年龄增大而呈递增趋势,而对父母、老师的选择则呈递减趋势。青少年与同龄人之间的互动增多,亲子之间的互动相对减少。其中,初一学生人际信任的特点突出地表现为,在人际交往的初期很难与人建立信任,但这种信任一旦建立便会非常牢固。
2调查对象与方法
2.1调查对象
在初一年级随机抽取三个班的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计129人,其中男生62名,女生57名。收回有效问卷119份,有效应答率为92.25%。
2.2调查方法
2.2.1测量工具。(1)父母教养方式问卷,是信度和效度得到保证的量表,分为父亲教养方式的58个项目和母亲教养方式的56个项目;(2)信任量表。用于测查关系密切者的相互信任,此量表效度比较高。
2.2.2数据分析。资料的录入及分析均运用SPSS10.0统计软件。
3调查数据与结论
3.1信任量表评定结果的男女性别相关分析
表1 初一学生人际信任总分的性别差异检验
■
由表1可见,初一学生信任他人在性别方面差异不显著。
3.2信任量表评定结果与父母教养方式各因子的相关分析
表2 家庭教养方式各因子与信任量表总分的相关分析
■
注:*p
由表2结果显示,初一学生信任他人与在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初一学生信任他人与父亲情感温暖、母亲偏爱被试存在显著性正相关;初一学生信任他人与其他几个因子之间并未表现出显著性相关。
4讨论与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初一学生信任他人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信任他人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过度保护因子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信任他人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信任他人与家庭教养方式中的母亲偏爱被试因子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4.1初一学生的信任总分不存在性别差异
农村集镇初一学生寄宿的居多,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学校度过的,而学校这个大环境对男女生的教育方式是一致的,没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这种相似的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信任他人方面也就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4.2父亲过度保护与信任总分存在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初一学生在心理上希望能尽快进入成人世界,希望尽快摆脱童年的一切,寻找到一种全新的行为准则,扮演一个全新的社会角色。在这种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在对人、对事的态度,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渴望着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但父亲在子女发展的这个阶段对其过度保护,也就是对子女成熟的不信任,不认为子女已具备独立生活、交往的能力。初一学生又常常不愿服从,不愿听取父母的意见,常处于一种与成人相抵触的情绪状态中,他们的心智尚未发展成熟,这种相抵触的情绪还不能很好的处理,便会将这种情绪带入与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表现在对同学的极度不信任。
还有父亲过度焦虑的心理对子女信任他人也是极其显著的负相关。家长的过度焦虑主要表现在行为上是过分限制、包办、使得孩子失去应有的学习、锻炼和发展的机会,形成社会、生活适应能力低、缺乏想象力和开拓精神、依赖性强等个性品质。这种过度保护导致对子女的高度关注,也会造成子女自我重要感过强,常以自虐自残的方式要挟父母满足自己的不合理要求,致使独生子女养成“娇、骄二气”、爱心匮乏、自私自利等不良心理品质。家长的这种焦虑情绪,夸大事情消极后果的思维方式以及由此产生的不当行为模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子女,使其在长期的感染下形成焦虑的心理特征和瞻前顾后、谨小慎微、封闭退缩等不良心理品质。
4.3父亲情感温暖与信任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虽然初一学生已经开始走向成熟,渴望独立,但在其内心中并没有完全摆脱对父母的依赖,只是依赖的方式较之过去有所变化。鲍尔比的生态学理论已经说明,早在孩子从出生到两岁的这一段时间就已经建立起了同父母的依恋。实验研究表明,依恋是幼儿出生后最早形成的人际关系,是成人后形成的人际关系的缩影,所以父亲情感温暖这一安全的依恋模式对子女信任他人起到了显著的影响。再者,中华传统中严父慈母的观念已经比较根深蒂固了,一般情况是母亲与孩子的关系亲密,父亲在子女的心目中是威严、有距离感的。因此,当父亲对子女表达情感温暖时能让子女感受到更大程度的关爱。同时,参考学生基本情况(由初中学生进校时让学生家长填写的学生基本情况,包括父母婚姻状态、亲子关系、家庭基本情况介绍等。)也可以得出,家庭和谐,父亲在家长处于权威和重要地位的家庭的学生,信任分数较其他状况的学生要高。让子女在初一阶段这个心理活动往往处于矛盾状态的时期,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和支持,特别是来自父亲的情感温暖,对促进他心理的良性成长,发展其对他人的信任有着更加重要的作用。
4.4母亲偏爱与信任总分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这个因子是专门针对有兄弟姐妹的家庭子女。在多子女的家庭中,母亲往往担任着比独生子女家庭中的母亲更重要的抚养子女的角色。因为多子女的缘故,父亲承担的家庭的生活压力也就更大,“男主外,女主内”“严父慈母”的文化模式依然占据重要地位。相对而言,母亲在扶育子女方面所付出的时间、精力要比父亲多,与孩子的联系更为紧密。因此,母亲在抚养子女的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各子女的不同态度对子女信任他人有显著的影响。多子女的家庭中的子女比独生子女更需要肯定和关注,因为他们父母的爱是要分到各个兄弟姐妹身上的,在这样的家庭中,如果能够得到母亲更多的关注和偏爱,子女的信任总分便会比较高。因为在母亲偏爱被试的过程中也实现了子女对自我的认可。特别是对于初一学生,他们在心理上开始制造假想的观众,非常重视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母亲的偏爱让其印证了自己的假想和对自我的欣赏和认可。这也让他们对自己充满自信,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信任总分得分较高。
5建议
5.1家长的素质亟待提高
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父母的举止言行和教育方法,对孩子的成长和对他人的信任有着重大的影响。家长的不良教育心态对孩子的影响是极其显著的,所以家长应该摆正子女在自己生命和家庭中的位置;自觉学习子女教育方面的知识,主动去了解子女在初中这一特殊发展阶段的特殊心理和行为,主动与有经验的家长进行交流,提高自己的教育能力和效果;有意识的进行自我调整和训练,丰富自己的精神生活。
父亲在平时的家庭教育中应更多地给予子女情感的温暖,比如多鼓励,多与子女参加需要合作和配合完成的活动等。建议社会、学校、媒体、网络都来关心、指导和帮助农村集镇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使他们的孩子能在一个良好、和谐、充满信任的家庭环境中健康成长。
5.2减轻初一学生的学习压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现在,很多学生对待父母的态度非常敌对,他们认为自己的学习都是父母逼的,是迫不得以到学校进行学习。这种心理也会被迁移到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造成对老师、同学的不信任。要改变这种现状,一方面必须真正改革现有的教育模式和教育手段,特别是要改变由教师单向灌输知识、以考试分数作为衡量教育成果的唯一标准和过于呆板的教育教学制度;另一方面就是要加强学生在这一转折期的心理健康教育,让他们从心理上真正适应初一的生活和学习,学会与人交往,发展对他人的信任。
5.3加强初一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初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迅速发育的时期,可塑性很大,很容易受外界的不良影响,从而影响其对社会、对他人的信任。所以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它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因此,应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一方面加强家庭教育,另一方面是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功能,不仅要加强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还要切实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品德教育、纪律教育、法制教育等,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赵汗青.家庭教养方式研究的发展趋势[J]商丘示范学院学报,2006,(06).
[2]李彦章.父母教养方式影响因素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02).
[3]王芳芳等.初中生人格、应对方式及父母教养方式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学校卫生,2006,(02).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9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家庭教育;误区;正确应对方法
家庭是孩子最初接受教育的场所,对孩子未来的长远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及意义。我担任初中班主任一职多年,在丰富的教育实践中尝试对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以及具体的应对策略进行了细致的分析、研究与探索。以期能借此引发更多班主任同仁的情感共鸣,促使他们给予学生家长孩子教育方面更多、更专业的指导,共同推进初中学生更好的进步与发展。
一、当前家庭教育存在的几大误区
1.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
虽然素质教育理念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推广,但相当一部分初中学生家长仍然过分看重孩子的考试成绩。作为一名班主任,我在同学生进行沟通与交流时,经常听到学生向我抱怨“考了高分数,父母会喜形于色,给予自己物质上的丰厚奖励;相反,假如成绩不甚理想时,等待自己的通常是铺天盖地的指责、批评甚至是身体上的严厉惩罚……”这种“学”而优则“奖”“学”而差则“罚”“唯分至上”的家庭教育很明显忽视了对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不仅会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沉重的身心负担,更不利于其日后的长远发展。
2.拔苗助长,过度追求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
现在很多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赢在人生的起跑线上,一味采取“拔苗助长”这一极端的教育方式,过度追求孩子综合素质的提升与发展。如,相当一部分学生家长从自身的主观意愿出发为孩子报了钢琴、舞蹈、奥数班等众多名目繁多的课外班,以此将孩子的假期日、双休日等课余时间填得满满当当。
这些学生家长的初衷无可厚非,无非是想以此促进孩子个人修养及综合素质的提升。但,作为一名专业的教育工作者,我个人认为,他们却根本没有考虑到孩子作为学习者的主观情感感受,是否有兴趣、是否学得吃力、困难等。这种教育方式明显违背了孩子的学习意志,不仅收获不了预期中的理想效果,还很可能产生极为恶劣的负面影响及作用,从而制约孩子的长远发展。
3.过度宠溺孩子
现在的初中学生大多是家中的独生子女,因此,父母便把所有的爱都加倍地倾注在了他们身上。我在校期间更是亲眼目睹了家长们一些令人啼笑皆非的行为:学校安排学生集体劳动大扫除,部分家长怕孩子累着,自己前来帮忙打扫;学校组织体育达标测试,更有家长前来向学校求情,希望学校能免于这场测试以免孩子训练太累……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殊不知这种过度宠溺孩子的畸形教育反而是教育的悲哀,不利于孩子的快速独立与顽强成长。
二、班主任应当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观点与方法
1.正确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学会正确地赏识孩子
现代社会,学习成绩不再是衡量人才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而是侧重于社会个体综合素质的考查与测量。如,有的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不好,但他们也付出了辛勤的努力与汗水,这时,作为家长应当多多鼓励与肯定他们为此所付出的勤奋与努力,并以此为基础帮助孩子找出学习成绩之所以上不去的原因,勉励他们再接再厉,这种赏识性的家庭教育会让学习受到打击的孩子得到充分的尊重,从而保证日后的学习过程不断取得显著进步。
2.了解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促进孩子富有个性地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为班主任,应当充分发挥自己之于学生、家长这两者之间的桥梁沟通作用,帮助学生家长得以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家孩子的兴趣与爱好。这样才能有效扭转家长之前关于“揠苗助长”的极端想法,使他们清醒地意识到应当充分尊重孩子的兴趣与爱好,使他们在自由、宽阔的空间中展翅翱翔,实现自身富有个性的进步与发展。
3.摒弃畸形的父母之爱,给予孩子正确的爱的教育
作为班主任,应当利用自己与家长经常交流与沟通的便利条件,尽量多地向学生家长宣传一些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引导家长彻底摒弃以往畸形的父母之爱。须知,过度的宠溺与爱护,反而不利于孩子独立个性的成长与发展。家长只有有效“放手”,才能让孩子在经历磨难与挫折之后,学会感恩,才能逐步具备适应现代竞争社会的良好素质及综合能力。这才是父母应当给予孩子的正常家庭教育。
以上仅是我个人站在班主任的角度,对现代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的粗浅认识与看法,旨在于为父母在家庭教育作用的更好发挥提供实质性的指导与帮助。不当之处,还望各教育同仁多多指正,以促进我教育事业的更好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初中学生家庭教育篇10
本次入户调查的抽样主要是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1)地区分布:抽样选取了西部一个省,西南部一个省;(2)民族分布:既有少数民族县,又有非少数民族县;(3)经济发展程度:既有相对较富裕的县,又有相对较贫困的县,但均为部级或省级贫困县;(4)考虑到获得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抽样县和抽样户尽可能是国家统计局每年一度抽样调查的固定调查县和固定调查户。根据研究设计,本研究在世界银行和英国政府资助“加强西部开发”中国基础教育项目省里抽取了四川和广西两省作为样本省,两省共抽取了600个农户,其中广西300户,四川300户。在广西,“贫五”项目备选县和国家统计局固定调查县完全重合的县有5个,且每县的固定调查户为60户,这样在广西,本研究抽取了这300户作为调查户。分布如下:广西忻城县60户,广西田阳县60户,广西田林县60户,广西南丹县60户,广西都安县60户。其中有子女在学的抽样调查户分别有:广西忻城县45户,广西田阳县34户,广西田林县36户,广西南丹县28户,广西都安县38户。广西的五个抽样调查县均为少数民族县,各县当年的人均纯收入分布如下:广西南丹2065元,广西田阳1612元,广西田林1501元,广西忻城1474元,广西都安1452元。南丹经济相对较好,忻城和都安的经济相对较差。抽样调查户在各县的经济状况呈高中低分布。考虑到广西的抽样县均为少数民族县,本研究在四川选择了两个非少数民族县和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县总人口约50%的县。抽样各县的人均纯收入分别为四川汶川1845元,四川仁寿1735元,四川古蔺1658元。抽样户分布如下:四川汶川县80户,四川古蔺县100户,四川仁寿县120户。抽样户的经济状况呈高中低分布。其中有子女在学的抽样调查户数分别是:四川汶川县50户,四川古蔺县58户,四川仁寿县74户。调查的个人样本中共有2724人,在校学生561人,其中小学生351人,初中生137人,高中生37人,中专生15人,大学生16人。调查表是在世界银行中国第四个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发展项目经济与财政分析入户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经过了与国家统计局农村调查队专业人员的大量讨论,并在其协助下修订完成的。调查表共有三个子表组成:(1)调查村基本情况表,(2)农村居民家庭收支情况表,(3)个人调查表。其中个人调查表中进行了在校生教育支出、获得的教育资助、子女入托或上学前班费用、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供子女上学的主要原因等调查。本次入户调查在2002年6月份进行和完成。调查数据分析完成后,研究成果递交中国教育部和该项目主管部门。时至今日,作者再重新翻阅这次调查数据时,发现这次调查及其分析结论对现今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依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参考价值,故整理成文,以餐读者。
二、数据分析及结果
1.私人教育支出
(1)义务教育阶段的私人教育支出及其结构
本次入户调查的在校生的私人教育支出包括以下项目:杂费、课本费、因上学而花费的文具费、校服费、因上学而支付的住宿费、为上学而额外支付的伙食费、为上学而额外支付的交通费及其他费用。列出了2000-2001学年四川的三个项目县和广西的五个项目县的被调查户为其子女接受小学和初中教育即九年义务教育而负担的私人教育支出及其各项费用所占比例。对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私人教育支出结构分析显示,小学生和初中生教育成本负担存在较大的差别,初中生受教育的费用明显高出小学生,其私人教育支出是小学生的2.37倍。小学生的私人教育支出主要花费在杂费和课本费,而初中生的私人教育支出主要花费在杂费、课本费和伙食费上。私人教育支出在样本县之间也有一定的差别。男生和女生的私人教育支出虽有差别,但差异不显著,也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具体分析如下,抽样在校小学生的私人教育支出平均约389元,而初中生的私人教育支出在924元左右。小学在校生的杂费支出约占其私人教育支出的56.97%,课本费支出约占其私人教育支出的26.05%。初中在校生杂费支出约占其私人教育支出的39.58%,课本费支出约占其私人教育支出的20.37%。小学生的伙食费约占其私人教育支出的4.6%,而初中生的伙食费支出比例则为28.6%左右。此外,按照2000/2001学年的学生私人教育支出计算,小学生的私人教育支出中的住宿费支出比例约为0.48%,交通费支出比例约为0.55%;初中生的私人教育支出中的住宿费比例约为3.67%,交通费支出比例约为1.91%。从支出结构上讲,小学生的支出花费主要在杂费,其次是书本费,而初中生的教育支出除了杂费和书本费外,花费在伙食上的成本也是其主要的支出项目之一。样本县之间的差别表现为,四川省汶川县、古蔺县和广西省忻城、田阳、南丹等县的小学生私人教育支出平均约为200多或300多元,而广西省田林和四川省仁寿等县的小学生私人教育支出分别为767元和664元。广西省都安县的小学生私人教育支出约为148元,远低于其他各县的水平。广西省田阳县、四川省仁寿县和广西省忻城县的初中生私人教育支出已经超过了千元,分别为1396元、1234元和1021元,其他五县约为700、800元前后的水平。从结构上看,私人教育支出与各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私人教育支出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于杂费、书本费和伙食费的支出较高。由此可见,对于贫困县的义务教育财政资助主要应集中在这三项支出上。私人教育支出较高的县,公共财政应给予重视并采取一些措施,降低贫困家庭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直接教育开支。
(2)小学住宿生和非住宿生的私人教育支出结构及数量比较
在所有调查抽样样本中,共有小学在校生351人,其中住宿生13人,非住宿生338人。在2000-2001学年中,小学住宿生的平均私人教育支出约为1165元,非住宿生的私人教育支出平均约311元。在小学生的私人教育支出结构中,小学住宿生的学杂费平均约342元,课本费平均约86元,文具费平均约50元,校服费平均约15元,住宿费平均约138元,伙食费平均约340元,交通费平均约150元,其他费用约45元;而非住宿生的平均学杂费支出约为172元,平均课本费支出约为77元,平均文具费支出约为16元,平均校服费支出约为6元,住宿费支出零元,伙食费支出平均为16元,交通费支出平均约0.25元,其他费用7元。比较该支出结构,可以发现,小学住宿生的学杂费支出、住宿费支出、伙食费支出及其他费用支出远远高于非住宿生的相应支出。住宿生负担的文具费和校服费也稍高出非住宿生的相应支出水平。
(3)初中住宿生和非住宿生的私人教育支出结构及数量比较
在所有调查抽样样本中,共有初中在校生137人,其中住宿生74人,非住宿生63人。抽样数据分析标明,在2000-2001学年中,住宿生的平均私人教育支出约为1153元,明显高于非住宿生私人教育支出约694元的平均水平。比较私人教育支出结构,我们发现,住宿生和非住宿生支付的伙食费、住宿费和交通费有明显差别,住宿生负担的伙食费支出平均约为453元,住宿费支出平均约为77元,交通费支出平均约为38元,远远高于非住宿生的平均支出水平。非住宿生负担的伙食费支出平均约为155元,交通费平均约为4元,住宿费支出为零(表略)。住宿生和非住宿生在学杂费、课本费、文具费、校服费及其他费用支出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住宿生的平均学杂费支出约为379元,平均课本费支出约为147元,平均文具费支出约为25元,平均校服费支出约为20元,平均其他费用支出约为14元。非住宿生的平均学杂费支出约为331元,平均课本费支出约为151元,平均文具费支出约为26元,平均校服费支出约为12元,平均其他费用支出约为15元。由此可见,住宿生和非住宿生私人教育支出的差别主要在于住宿费、伙食费和交通费三项支出上。
2.家庭教育支出及其承受能力分析
(1)家庭教育支出
根据本次抽样调查的数据,所有抽样调查户的家庭平均教育支出为1404元。八个抽样调查县的家庭平均教育支出如下:四川省汶川县为840元,四川省古蔺县1153元,四川省仁寿县为1869元,广西省忻城县为1535元,广西省田阳县为2247元,广西省田林县为1554元,广西省南丹县为1020元,广西省都安县为1011元。比较而言,广西省田阳县、四川省仁寿县、广西省田林县、广西省忻城县比其他各县的家庭教育支出为高,其中广西省田阳县远高于其他抽样调查县。本研究分析认为,其主要原因在于:①广西省田阳县、四川省仁寿县和广西省忻城县的初中生的私人教育支出远高于其他抽样调查县;②广西省田林县和四川省仁寿县的小学生私人教育支出远高于其他抽样调查县;③广西省田阳县和四川省仁寿县抽样调查户的在校大学生多于其他各县。大学生的直接教育费用要远大于中小学生的直接教育费用。
(2)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
这里我们采用了国际上惯常使用的三个指标来反映抽样调查户为负担子女上学的经济承受能力:①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或称家庭教育支出相对家庭总支出的负担率;②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或称家庭教育支出相对家庭纯收入的负担率;③家庭为子女上学发生的借贷。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计算数据见。通常,家庭教育支出所占比例越高,家庭为支付子女上学的经济负担越重,反之越轻。的数据显示出了家庭教育支出已经占到家庭总支出的较高比例。所有抽样调查户的家庭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为13.67%。曾满超(MunC.Tsang,1995)对河北省(1993年数据)和甘肃省(1994年数据)的入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当时的抽样调查户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约为10%。可以说,2001年广西和四川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要大于1995年的调查数据2。八个抽样调查县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其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如下:四川汶川为6.96%,四川古蔺10.91%,四川仁寿22.41%,广西忻城16.13%,广西田阳19.71%,广西田林15.56%,广西南丹7.87%,广西都安9.82%。相比而言,四川仁寿、广西忻城、广西田阳、广西田林等四个样本县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比较高,均在15%以上。四川汶川、广西南丹和都安农村居民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不高,均在10%以下。依照曾满超(MunC.Tsang,1995)的假定,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在20%以上被看作家庭为子女上学的承担较重的经济负担。与1993年河北省和1994年甘肃省的抽样调查相比,家庭教育支出相对家庭总支出的负担率在20%以上的抽样调查户的数量有了很大幅度的增加。1993年河北省和1994年甘肃省的抽样调查表明,8.8%的抽样调查户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超过了20%。而本次抽样调查中,有约18.55%的调查户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超过了20%。八个样本县的抽样调查户中,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在20%以上的户比例分别为:四川汶川2%,四川古蔺13.6%,四川仁寿27.5%,广西忻城37%,广西田阳23.5%,广西田林20%,广西南丹14.3%,广西都安10.5%。可以说,为支付子女上学而承受较大的经济负担的家庭在四川省仁寿县、广西省忻城县、田阳县和田林县已占有很大的比例,在四川古蔺和广西南丹也已经到了一个比较大的比例。的数据还显示出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所有抽样调查户的家庭平均教育支出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约为20%,约26%的抽样调查户的该比例达到或超过了20%。与曾满超(1995)的研究结果3相比,这两个比例基本维持稳定,没有大的提高或下降。八个抽样调查县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其家庭纯收入的比例如下:四川汶川22.58%,四川古蔺12.74%,四川仁寿26.6%,广西忻城22.64%,广西田阳34.71%,广西田林17.68%,广西南丹9.52%,广西都安13.73%。抽样调查户中该比例已达到20%的户比例为:四川汶川8%,四川古蔺17%,四川仁寿31.9%,广西忻城52.2%,广西田阳38.2%,广西田林28.6%,广西南丹14.3%,广西都安15.8%。其中,广西忻城已有超过50%的有子女在学抽样调查户承受着较重的教育负担,广西田阳和四川仁寿也有超过30%的有子女在学抽样调查户承受着较重的教育负担,广西田林也已接近30%。总之,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分析结果显示出广西忻城、田阳、田林和四川仁寿已经有相当大比例的有子女在学的家庭承受着较重的教育成本。对住宿生和非住宿生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分析发现,初中住宿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以及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均明显高于非住宿生的这两个比例,同时也明显比有子女在学的抽样调查户的平均支出水平要高。在本次抽样调查户中,住宿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平均约为20.92%,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平均约为28.89%。非住宿生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例平均约为9.61%,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纯收入的比例平均约为12.07%。这说明,住宿生的家庭教育负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3)家庭教育借贷情况
当家庭纯收入不能负担家庭总支出时,该家庭就会与外界发生借贷关系。农村居民因子女上学而发生的教育借贷主要发生在家庭与银行或信用社之间,或家庭与亲戚朋友之间。还有的亲戚朋友会以赠送的方式给予入不敷出的家庭以经济帮助。数据是抽样调查户2001年为负担子女上学发生的借贷情况4。数据显示,除四川省汶川县外,其他各样本县的有子女在学的抽样调查户有教育借贷和获亲友赠送的情况发生。约22%的抽样调查户在2001年因子女上学向亲友借过钱,约9.5%的抽样调查户因子女上学在2001年获得过亲友的捐赠,约2.6%的抽样调查户与银行或信用社发生过教育借贷关系。与银行借贷相比,人们更倾向于向亲友借款支付子女上学。这种情况更在广西忻城和都安更为突出。在广西忻城和都安,2001年没有住户与银行或信用社发生教育借贷关系。在忻城有40%的有子女在学的抽样调查户向亲友借款,户均借款额为509元;在都安有39.5%的有子女在学的抽样调查户向亲友借款,户均借款额为201元。这可能跟银行系统的教育贷款不完善有关。在中国,银行系统正在开展高校学生贷款,高中及以下还没有银行系统向受教育者或其家庭发放的贷款项目。除此之外,比较突出的几个教育借贷为:在四川古蔺,有34.5%的家庭曾向亲友借款用于孩子上学,户均借数为199元;有15.5%的家庭曾获亲友无偿赠送,户均获赠213元。在四川仁寿,有18.9%的家庭曾向亲友借钱,户均借款358元。在广西南丹,有33.3%的家庭曾向亲友借钱,户均借款194元。
3.学龄儿童未入学情况及其原因
数据是7-12岁和13-15岁两组学龄儿童的失学率和在学率。抽样调查中,除广西田阳的7-12岁和13-15岁儿童,以及广西田林的7-12岁儿童无失学现象外,其他各县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学龄儿童失学现象。13-15岁学龄儿童组的失学率明显地大于7-12岁学龄儿童组。女童的失学率要大于男童。但少数民族儿童的失学率与汉族儿童相比没有表现出明显差距。由数据可计算出各样本县学龄儿童的在学率。7-12岁学龄儿童的在学率分别为:四川汶川98.15%,四川古蔺95.04%,四川仁寿97.92%,广西忻城96.16%,广西田阳100%,广西田林100%,广西南丹91.67%,广西都安95%。抽样调查县7-12岁学龄儿童的平均在学率为96.7%。各县13-15岁学龄儿童在学率分别为:四川汶川68.34%,四川古蔺83.69%,四川仁寿83.03%,广西忻城85%,广西田阳100%,广西田林83.34%,广西南丹82.38%,广西都安84.30%。抽样调查县13-15岁学龄儿童的平均在学率为83.8%。在父母填写的7-16岁子女未上学原因一栏中,30.8%的学龄儿童失学的原因是经济困难,47.7%的学龄儿童失学的原因是学习不好或学习困难,10.8%的学龄儿童失学的原因是缺乏教师。由此可见,学习困难是儿童失学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经济困难。这两个因素占儿童失学原因的78.5%。另外,师资也是导致孩子失学的一个重要因素。
4.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
和数据显示了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从结果可以看出,总体上,抽样调查户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表现出较高的期望。平均约有72%的样本家长希望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比较而言,广西省五个样本县的抽样调查户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主要分布在高中及以上,很高比例的家庭希望孩子接受高等教育,明显高于四川的三个样本县。县与县之间存在一定的不均衡。广西都安、田阳、四川仁寿和广西南丹的抽样调查户对子女的教育期望较高,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分别达到79.95%、71.15%、68.25%和59.45%。其余几个县的调查户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西田林35%,广西忻城30.2%,四川汶川25.1%,四川古蔺23.35%。希望子女接受高中或中专教育程度的调查户的比例比较高的几个县分别是:广西忻城41.65%,四川古蔺33.75%,广西南丹31.15%,广西田林30.3%。希望子女接受高中及以上教育的户比例由高到低依次为广西田阳97.75%,广西都安97.25%,四川仁寿93.95%,广西南丹90.6%,广西忻城71.85%,广西田林65.3%,四川古蔺57.1%,四川汶川46.45%。由此可见,广西和四川两省的抽样调查户普遍对子女接受教育持较高的期望。在性别方面,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期望普遍高于女儿。这说明,在农村居民中重男轻女的现象仍比较普遍。和数据对比了家庭经济承受能力和教育期望的差距。如果经济承受能力可达到的教育程度低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期望,那么意味着家庭负担子女上学存在一定程度的经济困难。结果显示出所有抽样调查县均有一定比例的家庭在负担孩子上学上有经济困难。如在广西南丹有46.8%的家庭表示经济条件许可子女接受的文化程度低于父母的希望,四川仁寿有30.85%的家庭表示经济条件许可子女接受的文化程度低于父母的希望。其余几个调查县的该比例依次为广西都安27.45%,广西田林15.55%,四川汶川12.2%,广西田阳9.75%,四川古蔺8.5%,广西忻城5.3%。平均而言,约19.1%的家庭表示经济条件许可子女接受的文化程度低于父母的希望。约65.5%的家庭表示经济条件许可子女接受的文化程度与父母的希望相当。约14.3%的家庭表示经济条件许可子女接受的文化程度高于父母的希望。
5.明瑟收益率
国际上通常设定明瑟收入函数形式为:ln.........(1)212Y=α+βS+γx+γx在本次入户调查分析中,以家庭户16岁至65岁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程度代表家庭户的教育程度,以家庭户的纯收入代表收益。方程(1)中Y表示家庭劳均纯收入,S表示家庭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x表示家庭劳动力平均年龄。因仅在广西和四川两省进行了入户调查,为控制地区因素带来的影响,本研究加入省虚拟变量,由pr表示(广西:pr=1,四川:pr=0)。由此,本研究建立如下可变参数模型。ln......(2)203201012023Y=α+βpr+βS+βprS+βx+βprx+βx+βprx其中,1β表示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101β+β表示广西省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回归结果如下:7.354*101.45*104.114*10.........(3)ln7.5450.2810.020377.076*102.48103242352prSprxprxYprSxx++=++×因此,四川省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为2.037%,广西省农村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为2.772%。若进行逐步剔除回归分析,剔除不显著调整项,直到所有剩余的调整项都显著后,如果01β仍然保留在模型中,说明其在统计意义上通过检验。根据邹检验,这也就说明两省样本属于不同总体,实际意义就是两省教育收益率之间存在差异。但是在回归分析中,01β被剔除。这说明四川省和广西省居民的教育收益率之间没有显著差异,属于同一总体。将两省教育收益率进行加权平均,得到教育收益率β=2.477%,这意味着对于同样年龄的劳动者,多受一年教育人均年收入可增加2.477%。
三、研究结论和主要政策建议
1.研究结论
本次对四川和广西的入户抽样调查分析的主要结论总结如下:
(1)对小学和初中在校生的私人教育支出结构分析发现,小学生的私人教育支出主要花费在杂费和课本费,而初中生的私人教育支出主要花费在杂费、课本费和伙食费。初中生受教育的费用明显高出小学生。小学住宿生的学杂费支出、住宿费支出、伙食费支出及其他费用支出远远高于非住宿生的相应支出。住宿生负担的文具费和校服费也稍高出非住宿生的相应支出水平。初中住宿生和非住宿生支付的伙食费、住宿费和交通费有明显差别,住宿生在这三项费用支出上远远高于非住宿生的平均支出水平。
(2)对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分析发现,所有调查县均显示出平均较高的家庭教育支出占家庭总支出和家庭纯收入的比例。其中广西忻城、田阳、田林和四川仁寿已经有相当大比例的有子女在学的家庭承受着较重的教育成本。对住宿生和非住宿生的家庭教育支出负担率的分析发现,住宿生的家庭教育负担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另外,家庭为子女上学而发生的教育借贷在样本县中比较普遍,向亲友借款的情况要远多于银行借贷。
(3)对样本县义务教育学龄儿童入学情况的分析发现,13-15岁学龄儿童组的失学率要大于7-12岁学龄儿童组。女童的失学率要大于男童。但少数民族儿童的失学率与汉族儿童相比没有表现出明显差距。学习困难是儿童失学的最主要的原因,其次是经济困难。另外,师资缺乏也是导致孩子失学的一个重要因素。这说明,经济资助非常重要,不能让孩子因经济原因而失学。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和服务,培养优秀教师,培养儿童的学习能力,给予学习方法的训练,这些作为都是非常重要和值得关注的。要让孩子们喜欢学习,愿意学习,不把学习当成苦差事,把激发孩子的学习欲望和学习兴趣作为重要的教育内容,是教育机构应该予以重视的问题。
(4)抽样调查户的父母对子女受教育表现出较高的期望。约有72%的子女其父母希望他们能接受高等教育。父母对儿子的教育期望普遍高于对女儿的期望。所有抽样调查县均存在一定比例的家庭负担孩子上学有经济上的困难。平均约19.1%的家庭表示经济条件可承受的子女受教育程度低于父母的希望。
(5)使用本次入户调查的数据,以家庭户16岁至65岁的劳动力人均受教育程度代表家庭户的教育程度,以家庭户的纯收入代表收益所计算的明瑟收益率为2.477%。说明家庭户劳均受教育程度每增加一年,劳均收入将增加2.4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