悦读向未来 |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二)
宠辱不惊,闲看书卷奥秘;阅书、阅己,感受心灵的净土;翻开手中的书,一起细细品味生活。北小语文教师——简而不凡。
成都市北站小学校语文组组长 管红英
知足 无忧 心静 自在
——读《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有感
2022年的暑假,我不仅依然没有实现“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愿望,竟连“躺平”都不行。肩袖损伤的我忍受了持续几个月的疼痛,由于不太接受医生的手术治疗方案,选择了保守治疗。于是从7月初便开启了求医问药、积极治疗之路。在成都几十年难遇的高温情况下,每天敷着中药,缠着厚厚的绷带,还得谨遵“尽量不要呆在空调房”的医嘱。唉,一直比较乐观从容的我,忽然觉得生活中怎么这么多不如意呢。一日,无意间看见新书推荐《人生哪能多如意 万事只求半称心》,即刻入手。才华横溢的大师李叔同的文字也阅读过一二,也会常常哼唱他的《送别》。在这样的心境之下,趁假期静心阅读此书,更理解了“人家最不要事事如意,常有事不足处方好”的道理,才更明白了万事只求“半称心”,是胸襟宽广,是淡定从容的处世哲学。
记得第一次读到“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这副对联是在杭州灵隐寺,青春年少的我根本不懂其中的人生哲理。后来又多次去灵隐寺,最近一次是和22岁的女儿一同前往,才慢慢地悟到了语言虽朴实无华,却写尽了人生。平平淡淡的两行字,告诉了我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人生道理。这是一种人到一定年龄之后,经历人生的起伏跌宕而沉淀出来的豁达与智慧。
“半”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心灵状态,一种人生智慧,更一种处世的哲学。九岁那年,我不幸患上了当年认为是无法医治的骨髓炎,甚至面对右腿截肢的灾难,不得不休学一年。小小年纪的我尽管不能完全了解我的人生或许会因此发生改变,但从父母起初的无助、焦急,到后来倾尽全力地带着我四处寻医,我还是害怕了,有时也会躲在被窝里偷偷地哭泣,还是会发脾气抱怨为什么是我遇到这样的不公平,热爱运动、喜欢跳舞的我,是不是就永远只能呆在家里。那时妈妈常会开导我:月亮都有阴晴圆缺,人也会有旦夕祸福,我们又怎能苛求所有的事情都要力求圆满。我们虽然不能和小伙伴一起自由奔跑,但我们有更多的时间读更多的书,做更多喜欢做的事。于是,在我无法运动甚至走路都受限的很长的日子里,父母陪我一起畅游书海、练习书法、学习绘画、学做手工,还学会了中国象棋,让我灰暗的生活充满了五彩斑斓的阳光,和其它小朋友一样充满了欢声笑语。仅管后来我知道父母为了我的腿熬过了数不清的不眠之夜。所以,知足常乐,知感恩则幸福常在。因此,不去强求完美,做真实的自我,让人性回归到本真的状态。现在想想,父母那时或许就想教会我生活中不苛求自己,不委屈自己,努力不懈的追求自己的理想,快乐就在身边。这就是尽人事、听天命,一切顺其自然的智慧。可谓是悠然对花语,恬淡看闲云。
是呀,人生哪有事事如意的,心想事成不过是一个理想的状态,常想一二,不思八九,那么人生又何来烦恼?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无情的病毒夺走了许多人的生命,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生活不易,甚至有人抱怨生活太苦,命运很不公平。但是我知道,无论怎样我们还是要用力又温柔地活着,因为人间珍贵。求少则福多,称心与否由自己的心态决定。最好的态度是:做好自己,顺其自然,努力无悔,尽心无憾。于是,在疫情席卷成都时,我没有恐惧,更没有抱怨,而是选择了成为一名志愿者,积极参与社区疫情防控志愿服务工作,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疫情防控尽了绵薄之力。特别是在服务期间,有一对老夫妻每天总是特意排到我这组队列,要我帮他们扫码填报信息,还悄悄地告诉我虽然戴着口罩,隔着面罩,但也能看到我的微笑,这样他俩很踏实。还有一个四岁的小女孩,由于害怕做核酸每次都哭闹不止。有一次正好在我这检测,我就告诉她我有一根施过魔法的采样拭子,用它不会疼,那天小女孩尽管很害怕但没有哭。接下来的日子天天来到我这里,再也没有哭过。当然,人群中也会有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胡搅蛮缠的,心平气和耐心解决,也会有好的结果。其实生活中,我们都在追求一种简单而平实的拥有,追寻一份诚挚而温暖的缘分。因此怀一颗谦卑之心处世,保持一颗初心,但求半称心,亦是人生最好的圆满。
心持简单的人生态度,便可感受到生活中那些微小而真实的快乐。穿过人世风雨,一处烟火檐下的蜗居,便是人心稳稳安落的福祉。无论光阴荒野无涯,还是葱茏繁盛,固守一份淡泊与宁静,摒弃凡尘中各种琐事的缠扰与牵绊,使自已的人生不断得以升华,这才是我们的所想所愿!拥有了这种好心态,才能看山山青,看水水秀,看花花美,看人人亲。所以说,万事只求半称心,这不是玩世,这是求是。追求“半称心”的生活,不是无奈和消极,而是一种豁达和智慧。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一年级
王静老师
再读《大观茶论》得之点滴
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耳!这句后世尖锐的评价,直击的是宋朝的第八位皇帝——宋徽宗赵佶。赵佶为宋神宗第十一子、宋哲宗之弟。宋徽宗即位之后一度启用新法,在位初期曾颇有明君之气,后来却一再重用蔡京等奸臣,横征暴敛、骄奢淫逸,国势衰落,民不聊生,待到金军兵临城下之时,又受李纲之言失了担当,匆匆禅让帝位给了太子赵桓。赵佶在位25年,他是北宋最荒淫腐朽的皇帝。史官云:宋不立徽宗,金虽强,何衅以伐宋哉。有帝如此,国之不幸也!可这位“亡国之君”同时又是一位古代少有的艺术天才与全才。他自创一种书法字体被后人称之为"瘦金体",他热爱画花鸟画自成“院体”。他对古代艺术的整理与保存有着突出的贡献。这个复杂的个体许是被上苍之手漫不经心地摆错了人生的位置吧!
凡夫俗子不懂政治,所以不议帝王之过只叙茶水之乐!宋徽宗赵佶工于书画,通晓百艺,对烹茶,品茗尤为精通。《大观茶论》就是其在茶文化中的代表力作。宋徽宗的《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年,大观是徽宗的年号,全书约3000字,文笔精炼,是研究宋代茶叶种植,采造,储藏技术的重要史料,也是研究宋代点茶艺术最重要的资料。纵观历史,从唐至宋中国的茶叶种植和制作,品茶的习尚都有了较大的发展,正所谓茶之技艺“盛于唐而精于宋”。《大观茶论》从茶叶的栽培,采制到烹点,品鉴,烹茶的水具,火候到赏色,香,味,以及点茶之法,藏焙之要,都一一作了介绍。《大观茶论》分三部分:一是详细记载和介绍了代表宋代制茶技术最高水平的北苑茶。关于此茶产于福建省建瓯县,唐代属建州,宋代属建安的种植,采造和藏焙技术。二是饼茶鉴辨技术。三是点茶技艺和品茶艺术。
宋徽宗认为茶是灵秀之物,饮茶能令人清和宁静,茶之为物,擅瓯闽之秀气,钟山川之灵禀,祛襟涤滞,致清导和,则非庸人孺子可得而知矣。他自己嗜茶,也提倡人们饮茶。当时宋代的茶艺较之唐代已有了较大的发展,唐代人们普遍煎茶,即用茶末煮饮。而宋代的人们流行点茶,即茶饼碾成茶末后置于茶盏之中,用茶壶将沸水一点一点往茶盏内滴注,用由竹片做的“茶筅”搅动盏中茶末,边点边搅,令茶水交融,泡沫泛起。因此,点茶艺术又称“击拂”艺术,击拂高手可以令汤面的汤花幻化成各种花、鸟、虫、鱼,山、川、草、木。徽宗正是一位点茶击拂的高手。“七汤点茶法”使茶的色香味更具独特的观赏价值。点茶之色以纯白为上,真青色为次,灰白次之,黄白次之。香要入盏则馨香四达沁人心脾。味在入口之后如含英咀华,香甘重掌滑为味之余,惟北苑壑源之品兼之。“水为茶之母”讲究用水之道,“器为茶之父”则兼顾赏器型之美。我因爱茶,曾一度流连于成都形形色色的纯茶馆,欣赏过许许多多所谓“后继之人”的茶艺表演,再读此书,统一概括为:与真正的热爱相比,大多数是为谋几两碎银在装神弄鬼!生于山林茶乡间质朴的茶农,同样需要依靠卖茶度日。他们没有读过《茶经》,但是举止间神色大方,丝毫无矫揉造作的品饮姿态,纯粹是发自肺腑对茶的敬爱,无意间切合了茶之坦坦荡荡。
徽宗之乐在于乐的本身就是生活的全部!芸芸众生的乐,不过是酸、辣、苦、涩、咸煎熬之时的一剂调味料。修饰平凡的生活,只是为了让岁月更加具有幸福的味道!当我攒下了六大山头的各种滋味,能够推开房门尽揽一室茶香的今天,再一次读起《大观茶论》,隐隐觉得:为色、为香、为味,无非就是爱茶人心中的那点执着的念想罢了!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肖琳老师
读《人间滋味》有感
每日下班回家,能扫除我一身疲惫的是一顿平凡朴实的晚餐,仔姜牛肉丝,番茄煎蛋汤,炝炒空心菜,家的味道只要一口,便能慰藉灵魂。“家人闲坐,灯火可亲。”汪曾祺的这句话,描绘出了家的温馨。
《人间滋味》是一部经典的美食散文集,内容涵盖五味人间、食肉和饮茶、吃食与文学、四方食事四大方面。文章的主要叙述对象包括地方风味、家常小菜、民间特色美食等内容。在他的描述之下,所有吃过的和没有吃过的食物,全部都是美食。这些都是汪曾祺崇尚恬淡自然的精神境界的体现。
每篇文章篇幅适中,从容闲淡,朴素而自然,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间至性至情的热爱和对旧日快乐生活情景的缅怀和深深眷恋之情。
汪老在《萝卜》一文中说:“小时候的东西都是最好吃的。”这话说的真没错,人一生的口味,都是在童年时代培养的。无论走过多少地方,品尝过多少地方的美食,小时候吃惯的食物,永远最符合自己的胃口。
豆腐脑这种美味我已经很久没有吃到过了,曾经走街串巷担着两个红色大桶的货郎似乎已经消失不见了,可能只有在公园里去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遇上,不过忙碌的工作让我也没有时间专门去寻找了,想想也很遗憾。
小时候喜欢去公园玩,玩得开心却也馋那一口豆腐脑,任它丁丁糖叮叮响还是冰糖葫芦3元一串,都不及那盖着塑料盖的红桶吸引人的目光。一个桶里放着热腾腾的豆腐脑,货郎用薄薄的片状工具给你炫上一碗,另一个桶则是藏着美味的关键:酱油、辣油、花椒粉、黄豆等,每样都给你来上一点,瞬间雪白的豆腐脑变得缤纷多彩,扑鼻的香气让人食指大动。端着这一碗豆腐脑一边走一边吃,那是一种记忆里的快乐。长大后知道了武汉人过早,想想他们端着热干面的边吃边走的样子,应该和小时候的我一样吧。
关于口味,咸豆腐脑,咸肉粽,一个来自西南地区普通食客永远为咸党高举大旗。
我自己也特别喜欢看关于美食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人生一串、味道中国、老广的味道、风味人间等等,足不出户却能了解中国的味道。在酸甜苦辣咸中也能体会深刻的情感,窥探历史的发展。味道也是中国美学体现。
“口味单调一点、耳音差一点,也还不要紧,最要紧的是对生活兴趣要广一点。”汪老在《吃食和文学》中说的这一点,对不能出门的这些日子,尤其有启发。
在之前自我隔离、足不出户就是为社会做贡献的日子里,不得不承认,我们确实丧失了不少往日的乐趣。比如说,不能再去餐馆,不能再去电影院,不能再去逛街……但是,在有限的空间了,只要发挥想象力,保持对生活的热爱,生活依然因你而火热。
准备做饭之前,我都是负责摘菜洗菜的,我常常脑洞大开。比如说,你可以想象,这棵菜从它被播种的时候,那天的天气是怎么样的,播种的人,他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周围田地里,会有什么样的景象……汪曾祺还说:“蔬菜的命运,也和世间一切事物一样,有其兴盛和衰微,提起来也可叫人生一点感慨。”(《葵? 薤》)
在平凡中把生活过得有意义,坚持自己的热爱,不要抱怨生活给我们的局限。珍惜当下,珍惜眼前人。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白婷老师
暑期阅读随感
一、《孤独小说家》
失去妻子的丈夫,独自艰难抚养儿子的父亲,在小说创作道路上从未得意的作家。是什么让他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唯有热爱。对事业的热爱,对儿子深沉的爱,对妻子念念不舍的爱,最终化作笔下流淌的文字,得到大家的认可。能做一件自己热爱的事,应该是莫大的幸运;即便没能如愿以偿获此幸运,也请用眼和心发现身边的美好。有时候,只有做了才会真正爱上。
二、《人间失格》
“这都是他父亲的不是啊!”不知为何,老板娘说了这么一句。——摘自《人间失格》
也许是出于职业本能,读《人间失格》开篇对于主人公叶藏童年的描写部分,便对他的家庭颇为不喜。结尾,老板娘的话印证了我的不满。在这样一个“衣食无忧的大户人家”,父亲的家长权威,将叶藏不要玩具小狮子,而是选择书做礼物,这样小小的权利都给剥夺了。也许叶藏真的天生性格内向,但是使他最终学会“用滑稽的言行来讨好别人”,使他“总是默默地承受别人的攻击,内心感到几近疯狂的恐惧”,使他“听到别人说我坏话,我总觉得是我的错”,最终产生对人的恐惧的,应该是父亲一次次以自我为中心、自认为正确的对孩子的安排。包括父亲让他去亲戚家附近的学校就读;不让叶藏读心仪的美术学校,而让他读高中,将来好进入政界……就这样,叶藏作为人的权利被父亲渐渐剥夺殆尽,最终逼他走向堕落、毁灭。 人,是自然的产物,更是环境的产物,最终还是环境的产物。作为自然的产物,人只有生存的本能。作为环境的产物,人才能有思想、有创造、有发展。人所在的第一个环境就是家庭环境。当然,像叶藏这样极端的例子,在人类社会中属个例,并非主流。可是,在教师工作过程中,我们总是会发现许多孩子身上反应出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孩子在某些方面的成长发展。虽然说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家庭教育问题是教师难以解决的,但我想,我们还是能尽可能多地做点什么,比如:首先在自己的思想上不放弃任何一个人孩子;尽可能的加强家校沟通,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家庭教育重要性,学习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营造良好的校园、班级环境,以弥补家庭教育的缺失。
三、太宰治笔下的女性
——《维庸之妻》《斜阳》《灯笼》
看网友评价,太宰治笔下的女性命运都是悲惨的。看了三部短片,甚觉,正是人生的逆境才使得这些女性的精神力如此令人赞叹。在现实的重压下,男性角色们无一例外地选择逃避,整日与酒精为伴,甚至自杀。维庸之妻,主动承担起偿还丈夫所欠酒钱、所盗财物的责任。作为家庭主妇,重新走入社会,尽管扮演的不是光彩的角色,维庸之妻依然顽强地过着自己的生活。《斜阳》中的和子是一位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女人。原本的贵族家庭没落后,她能克服困难做起重体力活;她细心照顾母亲,一人承担起姐弟两的责任;母亲去世后,为了自由、为了爱大胆追求心之所属。而她的弟弟,因为战争的影响和生活上的压力,过上了酗酒和吸食大麻的生活,最后自杀,与之形成鲜明对比。太宰治的作品反映出二战期间人们身心饱受的折磨。他的大部分作品是阴郁的,他自己也与这个世界格格不入。同时他的作品中也有一种向死而生的力量,升华出一丝丝至纯的希望。他通过这些坚强的女性角色告诉世人:“愿意活着的人,请努力活着吧”,无论如何不要放弃对善良与美的追求。
四、《蒋勋说唐诗》
做学生的时候,每读到一首诗、一阕词,心里总能千滋百味,脑海里总能浮想联翩。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这种本事消失殆尽。现在讲授一首课本上的古诗,看参考书、查各种资料,却还是觉得自己什么也记不住,什么也讲不清楚。即便如此,爱诗之心还是有的,所以拿起这本书,看看蒋老师是如何讲唐诗的。其实,看完后我还是不知道自己该怎样讲诗词。诗是个人体验,蒋勋说唐诗,有他太强的主观,他的视角如此独特如此美丽,我难以复制。但是有一点让我感受到通过诗词教学引导孩子爱上诗词的意义:“我希望这首诗可以是被忘掉的东西,有一天把它忘得干干净净了,也许在某一个月圆之夜,在某一个角落,忽然一个句子跑出来,那个时候才是这首诗影响最大的时候。”“好的诗不是专业研究的对象,好的诗是活在口边的,它常常被人脱口而出,契合了生命在刹那的状态和体验。”“希望大家读过这首诗,一走出去就忘掉,把它忘得干干净净,有一天,你不要盼它,它就会回来。它会变成你生命的一个部分,躲在角落里,忽然就告诉你“江天一色无纤尘”,也许在希腊,也许在高雄,你也不知道它在什么样的时刻等着你”。以上是摘录蒋老师的话。这些话,说道出了读诗背诗的真谛:让诗词之美在生命的某一刻带给你心灵的喜悦和慰藉。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二年级
史琳老师
《显微镜下的大明》读后感
选择本书,是因为作者马伯庸。几年前的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掀起了不小的收视潮。剧集中不俗的服饰道,令人耳目一新的唐风市井,以及诡秘莫测的探案过程表现出历史作家马伯庸的功底。后来的《风起陇西》好评如潮。顺着这个作家,看到《显微镜下的大明》,不同的是本书非小说,乃历史纪实——那些沉寂于历史的细节太迷人了。
作者在故纸堆里找到这几个湮没在浩瀚历史里的小故事,让读者近距离地了解大明基层的人生百态、官场运作。《学霸必须死一徽州丝绢案始末》: 万历年间,-一个数学学霸帅嘉谟的无心发现引发的一-场旷 日持久的争论战。一项不公平的税收政策,在诸多利益集团的博弈下,硬生生地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还成了首府张居正打击异己的好机会。《笔与灰的抉择一婺源龙脉保卫战》 : 婺源县-场持续了六十四年的经济争端:保龙脉的文人举子与开矿烧灰的灰户之间的拉锯战。可以看到当时的县级官员在处理争端时,唯一的要求就是看的唏嘘不已,《天下透明》大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费尽心机建立的黄册库竟然没有专款来维护。在巨大的赋税利益面前,基层小官吏营私舞弊,级级官府盘剥压榨 ,最后的最后,层层剥削还是压在底层人民身上,明代的基层统治,就这样-步步垮掉。《胥吏的盛宴一彭县小吏舞弊案》 : 一件小到不能再小的官司,中间牵扯到一堆小吏的营私舞弊、敲诈勒索,胥吏之恶,被刻画得淋漓尽致。《正统年间的四条冤魂》: 四个无辜的清白老百姓,被迫卷入朝廷斗争,成了官员排除异己的炮灰。基层胥吏贪婪如蛇蝎,大明王朝的基层人民被牢牢地操在皇帝手里.任大鱼肉。这几个故事,让后人在高屋建瓴的宏大叙事里听见他们的呐喊哭嚎,让他们不至于生于尘埃、死于无闻。
特别是《天下透明》于细微处见精神,看大明王朝如何一步步走向陨灭。话说刘邦王汉中,凭什么“养其民”,凭什么“收用巴蜀”?凭萧何从咸阳带出来的户籍档案。这些档案让天下变得透明——治天下收税有据,束民有方。洪武三年,朱元璋颁布圣旨推广户帖制。这个平民出生的皇帝务实地一步步建立健全他的复杂的严格的户籍制度。整整十年,朱元璋一直没闲着,他一次次地进行系统升级,并且在南京后湖的水域建成天下第一档案库,以确保这下达阡陌的国家管理管道清明畅通,随时实证他的君王天下。可是,到了万历年间,一度辉煌的黄册制度病入膏肓:来源,地方上豪强官吏肆虐,根本收不上来册籍;社会面,流民问题愈演愈烈;管理,缺乏资金维护,纸质造假,人员缺失;再加上刁民与贪官的勾结,篡改户籍内容,使其权威性尽丧。看来,任何一项机制的维护,最重要的是对人性的充分警惕,以及对机制各部分的不断论证与检修啊!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曾红阳老师
阅读是一种修行
——读《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有感
一、作者简介:常生龙 上海市教育考试院副院长,物理学博士,上海市物理特级教师。荣获"全国教育改革创新管理贡献奖”、 “2012年度推动读书十大人物”等荣誉称号。出版有《给教师的5把钥匙》、《让教育更明亮》、《物理教师的备课与上课》、《核心素养与学习的变革》等著作,主编《历史与科学的对话》拓展性教材。
二、出版社:上海教育出版社
这本书入选《中国教育报》2015年度“教师喜爱的100本书”、中国教育新闻网2016年度“影响教师的100本书”、2017年中小学图书馆(室)配备核心书目。
何谓修行?“修行”原指宗教中的修炼或修养德行,是一个富含神秘宗教色彩的词汇,它强调信徒用虔诚之心去修正自己的行为,净化自己的心灵。如今,人生处处是修行。在修行的路上,人们不断探寻一种智慧,这种智慧帮助我们了解生命的真谛,触摸生活中的幸福。
生命尚且如此,作为教师更需要不断修行。对于教师来说,最好的修行就是阅读,无论对己还是对人。匆匆一瞥就被标题所吸引,心怡之感油然而生,静下心来拜读,更觉受益匪浅。
漫长的阅读之旅,是一段艰苦而欢喜的修行。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作者根据多年的阅读经验,精选了50余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形成了自己的体系——“教学即创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支点”“变革即未来”。作者从“让我们都来读书吧”这一单纯的视角出发,通过自己的工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而得的思索体悟,使读者明了自己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一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用心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思索,定有心得。带领读者领略了阅读之美,同时汲取了教育的智慧。
作者在自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中写道,“……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大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人进行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就可以让自己始终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自己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走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由此看来,勤于阅读,无论对自己、对学生、对学校,这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我特别喜欢书中的这几篇:《让学生喜欢的诀窍》。诀窍一,自己先变成孩子;决窍二,遵循教育的规律;诀窍三,要时刻以身示范。这是作者读于永正老师的《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的读后感。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是有窍门的。当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为一体时,教育就是一种幸福,教育就会变得简单、轻松而有效。还有《第56号教室的文化场》,作者从“建设互相信任的教师文化;创造适切的管理文化;锻炼育人的课程文化。”来解读雷夫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子变成爱学习的天使》。通过他人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尽管孩子的成长和家庭、社会等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孩子进入自己班级的时候成绩差得不可想象,但是只要教师自己不放弃,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是渴望学习的,都愿意为自己的成长付出艰苦的努力,那么,就可以在自己的教室里创造教育的奇迹。此外,《罗恩老师的教育奇迹》一书中梳理的教育经验也给我很多启发:学校教育需要不断地创新,这样学生才会每天对校园生活都充满期待,教育才会取得好的效果;对学生给予高标准、高期待,学生才会上进心更强,教育效果才会更佳。正如唐太宗李世民说过:“取法于上,仅得乎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信任添力量,细节显功夫,当信任像血液一样流淌在每个学生的心田的时候,教学工作就是一件非常快乐的事情了;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家校合力,孩子在学校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书中《课堂改变,学生就会改变》一文中,告诉我们教师的工作是非常复杂的,教学实践是高度复杂的智慧实践。支撑教师每天在教学领域发挥创意和创造性的是以下三点:给每个孩子学习的尊严、专注教材(学问)的发展性和我们自己的教育哲学。想办法让课堂方式,课堂结构随学生的改变而改变,教学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在这本书的后记中常生龙先生也这样写道:“在阅读的过程中,我逐渐体会到读书的美妙。每当我在工作和生活中遇到难题的时候,总有一本书在那里等着我,给我启迪,让我豁然开朗。”我亦有同感,书确实像开山的斧头,像涉水的轻舟,像茫茫大海上的灯塔。当你安静阅读的时候,总有一些心仪的观点跳出来,令你怦然心动,有一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感觉。在这本书中,透过理性而深刻的文字,你可以想象从读者到作者的那种神圣感、责任感、意义感。
读书是就是最好的修行——拥有阅读的能力,才能做最好的自己。常生龙先生用自己的阅读反思感召了众多有梦想的人,这是一本书的意义,也是一个人的意义所在。很幸运,我能够与《读书是最好的修行》一书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一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了我前方漫漫修行路。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黄熙老师
读《孩子受益一生的专注力训练》有感
在心理学家公认的智力结构中,包含五种能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和注意力。注意力既是智力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部分,同时,它还是其他几种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因为观察、记忆、想象、思维都属于认识活动,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只有在认识活动的过程中才能形成和发展起来,而所有这些活动必须要有注意力的参与。从某种意义上说,注意力的水平决定了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的水平。我们平时所说的“聪明”应该是这五种力。
谈谈专注力:
不专注的内在根源在生理上
心理幼稚:所谓心理幼稚,就是说孩子的年龄与他们的心理成熟度不相匹配。明明已经是十来岁的孩子了,说话做事的方式还与五六岁的孩子相仿。一个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判别出孩子的心理成熟度——看他是愿意和比自己大的小朋友玩,还是喜欢和比自己小的小朋友玩。如果他喜欢与比自己小的孩子玩,那就说明这孩子的心理相对比较幼稚。孩子心理幼稚对专注力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分心走神、多动、冲动、缺乏时间概念,都与心理幼稚有关。
以自我为中心;人生来是一个自然人,自然人最大的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刚生下来的小孩想要什么的时候就会通过哭泣来达到目的,不会顾及别人晚上要休息;一两岁的孩子对想吃的东西不顾一切,不会考虑别人还没吃怎么办。
随着他们渐渐长大,他们会一步步从自我中心里走出来。由于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有些孩子没有从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走出来,或者走得比别的孩子慢,就会出现分心、多动、冲动的症状。意志品质薄弱:人类有四种基本的意志品质:自觉性、果断性、坚持性、自制性。从字面就可以看出,每种品质都与专注力有着极大的关系。如果孩子的意志品质比较薄弱,很难想象孩子会在这片心理土壤上结出专注力的果实。情绪不稳定:多动、冲动也可以定义为一种失控的情绪状态。这种失控的情绪状态实质上就是情绪不稳定的直观显现。不专注的孩子多有情绪不稳定的表现。
或者说,如果我们能稳定他们的情绪,那他们多动、冲动的情况就会减少许多。在矫正不专注行为的训练中,有许多就是心理训练,即通过对他们心理品质的改造来实现提升专注力的目的。
什么导致不专注:
第一是遗传
第二剖腹产
第三是食物与营养。糖分的过量摄人会使孩子缺乏专注力,因为糖分在体内分解时产生的废物,要靠含有维生素B1的酶分解后才能排出体外。孩子吃了过多高的糖,会大量消耗体内的维生素B1,影响体内废物的排出。这些废物在体内堆积过多时,孩子会出现不安、恼怒、脾气暴躁等情绪。孩子营养过剩,特别是蛋白质摄人量过多,也会诱发多动症状。同样,孩子若是缺少铁、锌和维生素,也会引起注意力不集中和多动症状,因此,我们要给孩子吃铁、锌和维生素含量丰富的食物。另外,我们也不能让孩子食用过多的食品添加剂,这也是孩子注歉力不集中的诱因。
第四是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现在的孩子每天会长时间看电视、玩游戏、看视频。过度使用电子产品,会诱发孩子的多巴胺大量释放。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主要负责大脑的情绪、感觉的信息传递。大脑中的多巴胺释放过多,会使大脑的敏感性降低、脑神经递质代谢异常和大脑前额叶功能减退。孩子今后会很难将注意力集中到一些相对静态的物质上,如黑板、书本、作业……因为这些静态的信号对他的刺激太弱了。另外,看电视、玩电脑都是被动的、没有反馈的吸收行为,大脑主管高级神经活动的前额叶几乎是没有活动的,长期反复接受同样的刺激,前额叶的功能会逐渐衰退,注意力不集中也就随之产生了。
第五是不当教养方式。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最重要的生活环境,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会严重影响孩子的专注力,甚至可以说,它是孩子不专注的主要原因。比如说全包干型教养方式。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是,父母以爱的名义包揽孩子所有生活事务和学习事务,让孩子从小就没有责任感,没有学习和生活的能力,孩子的专注力自然会低下。
提升专注力,发展内在自控力。
1要求孩子做作业时做到五到“口到、心到、眼到、耳到、手到”,在特定的时间内,把孩子的学习活动安排的越满越好,没有分心的机会。
2设置一个特定的标志,提醒孩子。
3用环境的力量实施心理暗示。
4找字联诗句
第五,训练聚精会神能力的两个游戏。第一个游戏是玩扑克牌取3张不同的牌(去掉花牌),随意排列于桌上,如从左到右依次是梅花2、黑桃3、方块5。选取一张要记住的牌,如梅花2,让孩子盯住这张牌,然后把3张牌倒扣在桌子上。家长可以随意更换 3 张牌的位置,要求孩子集中注意力观察,然后让他报出哪张牌是梅花2。则家长还可以和孩子转换角色,以增加游戏的趣味性与竞争性。在这个游戏中,孩子必须高度专注才有可能成为胜利者,瞎猜只有三分之一的获胜概率。
第二个游戏是听故事孩子都喜欢听故事,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点进行专注力训练。我所说的“听故事”不是单纯地听,而是带着任务去听。这个任务背后隐含着对专注力的训练。具体的方法是:我们在给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告诉他说到“一”就要举左手,说到“小”就要举起右手。我们可以选择课文、故事,也可以在网上搜索专注力训练的文字材
料。
营造安静舒造的环境,建立孩子内心的秩序感。虽然每个家庭的经济水平、住房条件各有不同,但居住环境是可控的。如果我们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会让孩子从环境中感到一种内在的秩序,这对他们的心境会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专注力自然会比其他孩子好。
物理环境井然有序的环境会给孩子有序感。学习活动是一种逻辑思维活动,秩序感在逻辑思维活动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如果家里的环境凌乱不堪,我们还要求孩子认认真真地写作业,这本身就是一种悖论。家长要明确家庭的空间关系,让孩子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环境中。事实上,很多不专注孩子的家中一片凌乱,很多物品都没有放到相应的位置上。因此,孩子的潜意识受到了杂乱环境的影响,心理已经开始变得紊乱,也就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了。宁静的环境給孩子以安定感。环境安静了,人心就容易静;心静了,注意力才有集中的可能性。虽然意志坚强的人能在闹中取静,但我们不能对孩子也提出这样的要求,更不能对不专注的孩子提出这样的要求。
弥漫着文化氛围的家庭环境,能给孩子以良好的心理暗示。中国人特别喜欢用“书香门第”这个词来表现一个有文化内涵的家庭,这种文化氛围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他们热爱读书,减少一些不好的行为。
心理环境。与物理环境相比,心理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更大。以前有个家长,经常坐在麻将桌上接我的电话。单亲妈妈经常把孩子独自留在家中。孩子上一年级就不写作业。
家庭管理模式
在许多家庭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坐在堆满了书和练习本的桌子前,手里拿着笔,眼睛望着天花板,耳朵在竭力搜寻从客厅里飘来的电视机的声音。父母走了过来,斥责道:“你怎么不做作业?”孩子振振有词:“我怎么没做作业,我正在思考问题。”一旦过了规定的写作业时间,孩子把笔一扔,就会立刻玩起来。父母皱起眉头,苦恼自己的孩子怎么会这样。家长们不知道问题很可能是出在管理模式上。
目前最常见的家庭教育管理模式是:孩子放学回家后就是写作业,晚饭后继续学习到9点或10点(根据年龄或年级而定),然后睡觉;周六周日可以看电视、玩游戏,平时则不准。
另一种管理模式是:孩子放学回来就吃饭、做作业,9点到10点(根据年龄与年级而定)睡觉。在做完作业之后、睡觉之前的这段时间,孩子可以自由支配时间。第一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时间的准时性,这时,孩子心里一定会想:我所要完成的任务是时间,把时间熬到头就行了。第二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任务,这时,孩子心里一定在想:集中精力、抓紧时间完成作业,然后就可以去玩啦!让我们来换位思考一下,假设你是一个孩子,这两种管理模式你会选择哪一种?很显然,第二种模式更可能让孩子全神贯注地投入到作业之中,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专注力。
提升孩子的专注力,我们要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如果给切实可行的目标下一个操作性定义,那就是这个目标要处于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提出这一理论的是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他形象地说:“摆在孩子面前的任务是他们跳起来能够得着的桃子,不是跳起来也够不着的桃子,更不是不用跳起来就能够着的桃子。”
这一目标有以下具体要求:
第一,目标要明确而具体。
我们总是喜欢制订大目标,比如说我们要消除存在于孩子身上的不专注现象,提升他们的专注力。这个目标没错,但太笼统了,你要清楚地知道并计划好你想消除的现象到底是什么,孩子变成什么样子才算是缓解了,什么样子才算是消除了,多长时间才能完成……而所有这些在这一目标中都没有得到回答,因此也无法有效地执行。请拿出一张纸来,写下你的具体目标和完成的标准,例如:要解决的问题——作业拖延。
要培养的能力——时间概念。
状况缓解指标——原先每晚写作业时间超过 3 小时,能在两个半小时内做好就算是缓解,一个半小时内做好算是根本性解决了问题。时间周期——用3个月的时间来解决作业拖延问题。这样的目标就是明确而具体的,便于操作,效果也是可检测的。
第二,孩子的状况是逐步改善而非瞬间颠覆的。孩子的不专注现象不是一天形成的,当然也不可能在一天内解决,
如果有人对你说,只要他和你的孩子谈一次话,孩子身上的坏毛病立马就能解决。建议你别跟他再聊下去了,此人无疑是个骗子。我们所期待的应该是逐步改善孩子的状况,而不应该求速成。改善意味着比以前有所好转,改善也意味着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并没有达到最理想的境界。当然,经过日积月累的训练,孩子的状况肯定会发生巨大的变化。比如,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本来上课只能听10分钟,现在能听 15分钟了,这就是一种改善;因性格容易冲动,孩子原先一个星期要在外闯5次祸,现在只闯3次了,并且事后有后悔的表现,这也是一种改善。所有这些都应看成训练的成功,而非失败。家长一定要有耐心,因为罗马城不是一天建起来的。
第三,我们要对目标进行分解。
我们要用“爬山法”分解目标。所谓“爬山法”,就是把自己的目标划分为小目标、中目标和大目标。在每一个已定目标完成后要及时奖励自己,以提升自信心,坚定意志力。我们都是普通人,没办法一步登天,当我们给自己定下一个大的目标时,是需要一个个小目标的积累的,只有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大目标才会最终实现。就像爬山一样,我们只能一步步慢慢地往上爬,每走一步就更接近山顶一些,爬到了山腰也就达到了中目标,继续一步一步向前走,最终会到达山峰。将庞大、遥远的目标划分成更合理、更易实现的小目标,你就更能接受这个目标,并朝着它努力。同时,在小目标一一实现的过程中,我们还能持续不断地体验到成就感、满足感。这些心理感觉能继续增强我们的耐力,让我们更坚定地去实现下一阶段的目标。
第四,制订实现目标的时间表。要想实现目标,我们需要有一个时间表,要有一个序时进度。这是一种期盼,也是一种督促。在时间表中分别列出实现小目标、中目标、大目标的起始时间与终结时间。这个时间表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实际执行情况,适时进行调整。对于一艘没有目标的船来说,来自任何方向的风都不会是顺风。虽然说计划不如变化,虽然说目标在执行过程中一定会有更改与变动,但事前制订切实可行的目标仍然不可低估。它能保证我们的训练行为始终沿着一条正确的轨迹运行,以确保活动的高效率与经济性。
下面的这个心理测验,不仅可以直观地判断出孩子的专注状态,还可以通过训练逐渐改善孩子的这些情况。
舒尔特方格
舒尔特方格是在一张方形卡片上画上1cm×1cm的25个方格,并在格子内任意填写上1~25的阿拉伯数字。测试时,要求孩子用手指按1~25的顺序依次指出其位置,同时诵读出声,家长在一旁记录所用时间。
评定标准:
7~12岁年龄组,26秒以内读完为优秀,42秒以内读完属于中等水平,50秒以上读完则证明孩子在注意力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12~14岁年龄组,16秒以内读完为优秀,26秒以内读完属于中等水平,36秒以上读完则是在注意力方面存在较大问题。
18岁以上的成年人,20秒以内读完属于中等水平。测试时一定要掌握好计时这一环节,并且要求孩子在说到那个数字
时,手要指到那个数字。手不指到数字,不能算对。这一点,事先要对孩子作反复说明。
舒尔特方格既有测试注意力的功能,也有训练注意力的作用,我国宇航员杨利伟经过训练只需 3.04秒即可完成。舒尔特方格的游戏性也很强,建议家长经常使用。同时,要注意经常换用不同数字排列的舒尔特方格,以排除记忆所起的作用。
教育学上有一个非常著名的词语,叫作“隐性失陪”。所谓的隐性失陪,是针对广泛意义上的陪伴缺失所提出的容易被人忽视的“失陪”现象。教育学家定义的隐性失陪,特指在儿童养育方面, 父母陪伴长大的孩子更自信虽然父母有充足的时间陪伴在子女身旁,但由于缺乏有效沟通,导致陪伴无效,从而给孩子造成思想上和情感上的失陪现象。隐性失陪最明显的表现形式就是陪伴质量低下。具体表现为:亲子之间感情淡漠、缺乏信任、难以沟通。教育学家特别指出,长期经受“隐性失陪”的儿童,容易出现性格孤僻、易暴易怒、交流障碍甚至暴力倾向。
用心地陪伴孩子,真心、童心、耐心。
孩子向你倾诉时,用真心去聆听。和孩子一同做游戏时,用童心去陪伴。孩子学习时,用耐心去启发。
用脑陪伴和用心陪伴是互相支撑的,才能组成高效陪伴。
家长充实自己,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多看好书,多借鉴身边优秀家长的教育实践,时常反思自己,纠正自己,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
不要企图培养“完美小孩”。
选择孩子喜欢的事情去做。
对于很多父母来说,能够抽出一小段时间陪陪孩子就已经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了。其实陪伴不必非要抽出大块的时间进行。想要尽可能多地高质量地陪伴孩子。“瑞士奶酪法”是由美国时间管理之父阿兰·拉金提出来的,是指在一个比较大的任务中使用“见缝插针”的方法,充分利用零碎时间,而不是消极等待整块时间的出现。用瑞士奶酪来形容这套时间管理法,真的十分贴切。瑞士奶酪上的那些缝隙,虽然看起来很小,实际上可以发挥的空间很大。这也是时间的“长尾效应”,抓住每一个小点,利用等公交、排队、洗衣服的碎片时间去做事,可以轻而易举地多理出一些时间。因此,家长一定要学会“见缝插针”,比如一件小事可以在2分钟之内完成,就可以当即着手去做。如果完成一件事的时间多于2分钟,则应该计划好再去做。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能够提升工作效率。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周静宁老师
读管建刚《一线教师》有感
“一线教师”一个多么卑微而又悲壮的词。说它卑微是因为它纷繁繁琐,倾其所有的付出却常常被忽视。说它悲壮是因为它默默无闻,它的呕心沥血,它的鞠躬尽瘁能换来桃李满天下的丰硕。也许习惯了这种卑微,这种悲壮,一线教师总认为一辈子就是这样了:事无巨细的忙碌、心灵上的忙碌、精神上的马不停蹄......直到看见了管建刚老师的《一线教师》,才觉得有一种相通,有一种感应,有一种温暖叫做理解。
《一线教师》这本书记叙了管老师平日工作的小事。没有夸张,没有掩饰,没有什么标准,他写出了每一个一线教师每日做的大量繁琐却不为人知的事情:一线作业、一线纪律、一线协作等等,他的很多方法都是我们能够实际操作的,是一本务实的书,我很喜欢。在管老师平实的叙述中,呈现出我们每一个一线老师曾经或将来可能遇到的一系列的问题:孩子作业问题、课堂纪律问题、班级管理问题、预习问题、考试复习问题、教学反思问题,方方面面可能出现的问题。管老师以自己的智慧以一个探索者的精神,在教学上,管理上作出了很好的引导,对我们真是大有裨益。
其中管老师的个案最让我感动,他讲到的个案共有三个人,分别是晓辰,阿涛,小醯。“醯”这个字我还特地查了现代汉语词典,不好意思还不认识。三个孩子各有不同的问题:有的缺少男子气、有的缺乏安全感、有的有自闭症倾向,真是幸福的家庭都相似,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孩子也是这样,问题孩子各有各的不幸。对于这些孩子,管老师看重的不是成绩,而是积极的做他们人生的导师,他对每个孩子都倾注了超乎常人的努力,在他和他们的对决过程中斗智斗勇,用情至深,读来颇让人感叹。在这本书里,管老师,用具体的事例详细的论述了“细节决定一切”的真理。我感受最深的有以下几点:首先在于“小”,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好高骛远,不求实际,要从细小的点滴做起。第二个特点在于“看”,找准问题的精细角度“看”,并且能从中找到突破性的方法,第三个特点是“做”,也就是敢想敢做,把自己的目标变成行动。我很佩服管老师在教学工作中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心态,他用自己的经历告诉我们。一线教师碰到问题如果仅仅是靠几句爱心、耐心、细心,讲讲道理是不能解决的,更重要的是用教育智慧去化解学生各种各样的问题,教育艺术在于激励,唤醒和鼓励。就是用欣赏的目光,肯定的语气,鼓励的言辞,激起学生心中的火花。与学生相处的日子里,需要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与学生平等相处,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的真诚。我们一线教师,平凡而琐碎的工作中真的蕴藏着太多的智慧,看来,在今后的教育教学生涯中,运用智慧处理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多么的重要啊。管老师说每个一线教师都是独一无二的教师,都有自己无数的故事,一线教师的生命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教育故事串成的,而一线真实的教育又是由一个又一个真实的一线教师撑起来的,作为一线的我们都很普通,但在普通中蕴含着我们事业的伟大,蕴含着我们高尚的精神追求。读完这本书发现这本书的写作风格和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叙述风格比较相似,管老师用朴实真实的语言记述了自己平凡的教学生活,就在这些教学生活中,有太多我们似曾相识的感觉,每每能在这当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管老师用一个个鲜活的事例叙述了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一切从学生出发,尊重他们,关爱他们,赏识他们,让学生有所进步,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发展和提高的机会。
这是一本值得一翻再翻的书,因为管老师满脑子的奇思妙想,一个又一个的金点子,值得我用心琢磨。虽然他不是班主任,但他秉承一个理念:一个好的学科,教师表面上不是班主任,实际上他是看不见的班主任,他没有班主任的名分就有班主任的使命。同样是教书育人,管老师做的如此精彩,我也应该用笔、用手、用心,用情记录教育上迷茫和困惑,失败和抗争,光荣与梦想。这些感动也好,迷茫也罢,是难忘的岁月,共同的曾经。祭奠过后请不要把自己留在原地,总结过往,昂首向前。
最后借用教育学家成尚荣老先生的一句话与大家共勉:一线教师除了站在大地上,还应该用诗意的目光不时眺望一下地平线,一线教师,除了耕耘忙碌,还应该不时仰望星空,让星空照亮自己实践的智慧。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三年级
吴际敏老师
《大话中国艺术史》不一样的烟火
还记得春晚舞蹈《只此青绿》,演员们身着青绿色服装,用种种高难度动作把观众一步步带入画卷 ----《千里江山图》。让人观后不禁感概:中国艺术,大美无言。顿时觉得作为一名普通的观众似乎离中国艺术不那么遥远。
一次偶然的机会,意公子的《大话中国艺术史》闯入了我的视野,拿起它便无法放下。她将万年以来的中国艺术发展历程,高度浓缩在这本书中。更让人惊喜的是,书中还介绍了很多中国艺术史上鲜为人知的奇闻异事。
近万年的时光积累,如何让普罗大众快速了解漫长的中国艺术史?意公子将其看作一个“人”。人有不同的成长阶段,婴幼儿时期,儿童,少年,青春期,壮年,中年,老年。中国艺术也经历了类似的过程,跟人的一生高度相似。它的婴儿时期,就是原始艺术。孩童期就是青铜器时代,第一次成熟则是我们的秦汉艺术,青春期的第一次叛逆和失落,则是魏晋南北朝。三十而立是隋唐艺术,不惑之年在五代宋朝。
将中国艺术史的进程如此划分,令人耳目一新。艺术也是有生命的,跟人一样,历经萌芽,发育,成长,茁壮,再到鼎盛,直至暮年。每个时期,意公子都会提炼精华内容,给我们分享了45位艺术大家的高光时刻和150件艺术珍品。正是这些人和物,构建了我们伟大的艺术殿堂。书中挑选了45位知名度很高的诗人、画家、书法家等。这些人都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大人物:李白,唐伯虎,王羲之,黄公望,齐白石,徐悲鸿,潘玉良,竹林七贤等。我们或许还不特别了解这些人的成就和作品,但意公子换个角度,把这些人的生平故事和作品内涵,用讲故事的口吻,娓娓道来。
比如介绍画家八大山人时,她从一副画着一只翻白眼的小黑鸟入手。为什么这只鸟是翻白眼的?为什么看似普通无奇的一幅画,拍卖价高达六千万?八大山人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他本名朱耷,是明朝的宗室后裔,为何最后沦落民间成了和尚呢?他的作品中,很多动物都是翻白眼的,这又意味着什么?
意公子的解读很精彩:朱耷一名,拿掉象征权利的“牛耳”,可不就成“八大”二字吗?从皇亲国戚变成了前朝遗党,只能装聋作哑,遁入空门,以求生存,世界对他如此残忍,他自然要回一个“白眼”才解气。艺术家也是人,也有七情六欲,当现实中难以疏解内心的压抑和郁闷时,文字和绘画就成了最好的灵丹妙药。
我们想了解一副作品的内涵和深意,先从认识它的作者开始。看看他们光环之外的真实人生,我们就深刻明白,艺术和生活,从来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中国有句老话,民以食为天。不论哪朝哪代人,吃饭都是大事。吃饭的家伙什自然也是重要的,周朝人对好好吃饭这件事,恐怕比任何人都要上心得多。烹饪方式多样化,蒸、煮、烤、闷不在话下,就连具体的烹饪方式对应的烹饪器皿,就餐器皿都很讲究。他们的餐具就是大名鼎鼎的青铜器。周朝的贵族,要是喊人到家里赴宴,场面将极富特色:大厅中央一口大鼎,咕噜噜地炖着肉。入座后每人面前有个叫“豆”的器皿,说白了就是今天的调味碟,主人给你备好了酸甜辣咸各种调料。主食是粟米,也就是今天的小米,用鬲煮成稀粥,用甗蒸成干饭。菜的品类也多,牛肉,羊肉,乳猪,鱼,肉干,还有蔬菜和羹汤。装酒的容器叫斝,喝酒的酒杯叫爵,吃饭的碗叫簋,全都是青铜器打造。它们大小不一,花纹精美,质感知足,彰显了主人的尊贵和豪气。今日我们看到的出土的青铜器,虽然黯淡,布满锈渍,但当年它们在餐桌上,可都是金灿灿的样子。青铜器的打造,是个大工程。备料,洗泥,制模,夯范,雕刻花纹,焙烧,合泛,浇铸,打磨,相当复杂的流程,才能做出一个成品。除了当器皿使用,青铜器上还有“彩蛋”--- 铭文镌刻。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把青铜器主人的高光时刻都记录下来,历经时光变迁,朝代更迭,这些故事也将伴随着不腐的青铜器,流传下来。这就是青铜器的魅力,如果你不了解它背后的故事,你看待它们,不过就是“破铜烂铁”。
中国艺术是个偏冷的东西,大多数人对之是陌生的,甚至是不感兴趣的。以至于我们对它的认知,还停留在博物馆里走马观花,茫然地看着玻璃柜中的展列物品,看一眼标签上出土时间,来自哪里,除此之外,我们对这些东西,再无所知。
上下五千年的艺术文明,沉淀了整个民族的精华。
走进艺术的大门,我们陶冶的是情操,了解的是过去,积累的是未来。
入门不易,但好在这本《大话中国艺术史》可以给我们指引。看完这本书,我们能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到一隅安静的角落,重温久违的诗意,领略中华民族辉煌的文明和艺术的持久魅力。
这,就是艺术赋予我们的价值。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黄菁老师
《教学七律》读后感
学校是一个孩子接受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然而它却不同于家庭教育,它是有一群受过专业训练的教师组成,有专业课程构成的系统教育。他要求对学生的教育应该有更明确的目标,更专业的指导,更有效率的学习。而一个教师如果并不清楚所从事教育工作的一些基本规律,他的教育工作肯定是事倍功半的。所以,教师作为一个学校的灵魂,只有当他们明确自己所从事工作的基本规律,我们才可以说,这个学校是有发展的学校。下面让我们重温教学的一些基本原理。
首先我们要明确,我们终其一生都在获得经验,学校只是教育机构中一种。作为教师,教学的第一目标就是要刺激学生热爱学习,让他形成独立学习的习惯和理念。能力的培养和经验的传授,这两者组合在一起,构成了教师的工作。教育,用最直观的话来说,就是经验的交流。任何一个完整的教育行为都包含七部分明显的元素和要素:1、两个个体要素,包括一名教育者和一名学习者。2、两种心理要素,包括一种共同的语言或者交流媒介,一个有待交流的课题、事实或技艺。3、三种功能性的行为或过程,分别是教育者的行为,学习者的行为,以及对结果进行测试和确认的最终环节。每一个完整而完全的教育行为中,都有这些必不可少的要素。不管这堂课只有3分钟、只讲述了一个孤零零的的事实的课,还是持续了数个小时的课,只要这是一次有效的教育行为,这七种要素就是齐备的。这些要素缺一不可,也无需再多。教师;学生;共同的语言和交流的媒介;一个课题或事实;教师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复习行为,即整理、应用、完善、巩固已完成的工作。
这些法则并不晦涩,也不难触及。教师必须精通所需教授的课程、事实、或技艺。学生指的是对课程抱有兴趣并集中注意力的人。在教师和学生之间充当媒介的语言,必须是共同的。有待学习的课程,必须能够通过学生已知的事实来解释,必须有已知来诠释未知。教学指的是,激发和利用学生的智慧去领悟他们想要领悟的思想或者掌握他们希望掌握的技艺。学习指的是,把对新的概念和事实的思考变为自己的理解,或者让一门新的技艺或技巧成为习惯。教学结束后的测试和校验——收尾和巩固环节——必须对教授的事物,交流过的知识、理念或技艺,进行复习、再思考、再熟悉、再现,以及运用。
这些定义和阐述可能看起来非常简单明了,但假如把他们当做教育的律条,就能更清晰地看出他们作为基本法则所具有的效力了。对于教师来讲,意味着你应该做到1、彻底而不留死角地了解你所要教授的内容,在完整认知和清晰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教学。2、在课堂上,获得并保持学生们的注意力和兴趣,不要在学生没有集中精力的时候强行灌输。3、使用那些自己与学生理解一致的词汇,也就是令双方都觉得简洁而生动的语言。4、从学生们已熟知的主题入手,从他们已有过的经历入手,然后通过独立、简洁而自然的步骤,过渡到新的事物当中,用已知诠释未知。5、激励学生开动脑筋,让他在你表述之前尽可能有更多自己的想法,让他具有发现者、抢先者的态度。6、要求学生在脑海中重现他所学的这堂课,仔细思考它的不同阶段和应用范围,直到他能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7、复习、复习、复习,回顾旧知识,利用新想法加深对它的印象,把它与新增的含义联系起来,寻找新的运用领域,修正错误的见解,完善正确的认识。
这些规则及其所依托的法则是所有成功教学的基础和主导因素。一个教师如果能够全面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则,并同时拥有一定的素质,能够适当维持必要的良好秩序,令这些规则不受约束和干扰地起作用,那么他会是一个称职的教师。
然而,知易行难。关于这些教育理论的书汗牛充栋,找到、阅读这些理论在现今也很方便,关键是教师能够真正把这些理念转化成自己日常的教学行为这是最为困难的。它需要教师转换身份,在读完这些教育理论后,像学生一样去学习。将这些教育理念进行再思考,对经验进行再体验。在日常教学中,对照平常的教学行为,查漏补缺,纠正错误做法,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这学期,我要教给孩子们什么?我对这些知识清楚透彻吗?我知道怎么教授效果最好?是否自己还在插手学生们已懂了的知识?我是否为学生的自学创造了最好的条件?是否有时把课堂变成了一场个人才艺秀?是否总是不去突破自己已有的一些局限,不去尝试一些更好的做法?比如在课堂上给孩子们更多练习的机会?我的复习方法有效吗?还需做哪些调整?……我想,这是每个教师都应该为之反思的地方。正如《教育七律》中所说的:“知识有塑造人的能力,但只有那些通过重复而被通晓的知识才能规范举止和塑造性格。”
所以,接下来,是需要我们每一个教师潜下心来反复学习并反复实践的过程。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陈妍老师
读《南渡北归》有感
《南渡北归》三部曲是作家岳南在2011年出版的巨作,全景描绘了抗日战争时期流亡西南的知识分子与民族精英多样的命运和学术追求,是首部全景再现中国最后一批大师群体命运剧烈变迁的史诗巨著。所谓"南渡北归",即作品中的大批知识分子冒着抗战的炮火由中原迁往西南之地,尔后再回归中原的故事。这本书和以往的抗战题材的作品有所不同,从知识分子的角度去写那段战争岁月。
《南渡北归》共有三部,但由于时间关系,一个暑假我才看完第一部《南渡》。
《南渡》所述时间从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始,继之平津沦陷,北大、清华、南开等大学南渡西迁,先长沙后昆明、蒙自办学的岁月,同时涉及中央研究院史语所、同济大学、中国营造学社在抗战烽火中艰难跋涉的历程。突出地描写了蔡元培、胡适、陈寅恪、傅斯年、梁思成、李济、林徽因、金岳霖、梅贻琦、冯友兰等大知识分子的生活、学术、精神与情操。这些名字仿佛只出现在大学的教材中,看了这本书,大师们的形象又鲜活起来。
在那个战火纷飞,生命难安的年代,大师们拖着沉重的书籍纷纷南渡。他们没有为自己的安逸去出卖祖国,而是奋力保护祖国文化,那是一个时代的幸事。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中华文化的血脉才被保存下来。在这些大师的故事中,我最为印象深刻的便是这位大师——“李济”。他是留学海外,在哈佛大学获得人类学博士学位,学成归国,以自己的独到见解,成为中国第一位考古学家,为中国考古学奠定了深厚的基石,对考古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他多次组织殷墟的挖掘,根据殷墟出土遗物讨论东方古代文化,认为骨卜、蚕桑、装饰艺术等要素皆起源于华北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传播东北非中国领土的谗言,李济义愤填膺。他认为,史前时代的东北在民族文化上即属于中国的一部分,并为傅斯年的《东北史纲》作成英文节要,驳斥日本人的谬论,正天下视听。抗日战争爆发,李济随中央研究院西迁,经武汉、长沙而至昆明,最后迁往四川南溪李庄。而中央博物院筹备亦前往昆明,李济随即派人赴陕西宝鸡等地继续从事考古研究。 直到抗战胜利,李济留川六年间,一面整理研究安阳发掘遗物,一面谴人分赴西北、西南各省调查古代遗址。
虽然那个时代的大师已经离去,但他们的精神和学术成果仍被有幸保留下来,供后人敬仰。 读完这本书,我感叹于大师们的坚守与执着。正如岳南在采访中所说:“希望读者看到人文的,追求自然的和自由的生活的那一种,是历经苦难而不悔的那种,是生活的勇气和精神得到了张显的那种历史温情。” 面对国内反反复复的疫情,相信我们也有更多勇气去面对。
初心不改丨方向不变丨脚步不停
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