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十篇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1

  【关键词】独立学院 大学生 财产安全意识 培养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2C-0063-02

  随着高等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推进,独立学院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独立学院由于是教育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模式、新体制高等院校,其管理模式社会化,学生结构复杂化,校园与社会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特点尤为突出。作为新建学校,独立学院校址多处于较偏僻的城郊,校园周边环境复杂,治安形势比较严峻,因而安全教育成为独立学院管理中的重要环节。研究如何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财产安全和防范意识,有助于客观认识和量化评估财产安全保卫质量,发现存在问题,及时有效地消除学生财产安全隐患,建设平安和谐校园。

  一、独立学院大学生财产安全的现状与原因

  近年来,大学校园内的盗窃案屡见报端:江西某独立学院继开学初两宿舍被盗之后,在中秋节学生多忙于聚餐聚会之际,短短的3个小时之内,四个宿舍被盗,丢失现金、手机、电子产品及饭卡等,损失累计达2000多元。之前,曾引起全国媒体广为关注的广州某大学城包括独立学院在内的多个高校,遭遇连环窃案,失窃物品包括笔记本电脑、手机和现金等,总金额高达几万元。然而,盗窃案仅是独立学院大学生财产安全案中常见的一类,其他诸如诈骗,抢劫,传销等案件也时常发生。另外,学生宿舍火灾频发也成为学生财产安全的另一个严重威胁。从大学生财产损失的各类案情分析中,不难看到,这些案件的发生与大学生财产安全和防范意识的淡薄无不相关。

  独立学院大学生财产安全存在的隐患不容忽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麻痹大意,保全不当。从众多发生在校园的失窃案调查结果来看,学生进出随便,麻痹大意,财物保全不当是主要原因。如为了图方便,短暂离开宿舍时不锁门;给夜归室友留门;将笔记本电脑、手机和钱包等贵重物品随意丢放完全没有防范措施;身份证、银行卡乱丢;随意告诉别人有价卡的密码,等等。

  第二,安全常识缺乏。独立学院大学生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庭经济较宽裕,部分学生喜欢经济攀比、招摇,且片面追求独立个性,我行我素。但由于他们较少独立参加社会活动,缺乏必要的安全防范常识,往往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同时,一旦出现了财产被侵害的情景,他们也不知道如何采取相关有效的补救措施。

  第三,缺乏社会阅历,容易上当受骗。独立学院中部分大学生在家中娇生惯养,生长在父母亲庇护的环境中,与社会接触少,比较单纯,对社会的复杂性了解不够,一些不法分子往往借此行骗牟利。一些大学生在免费赠送、摆棋局、免费抽奖、电话或信息中奖通知、银行卡被盗刷、网络游戏等形形的骗局中上当,还有的学生被骗加入传销等非法活动,致使其财产受到侵害。

  第四,遇事处置不当。当发生财产安全事故、财产安全威胁时,一些学生惊慌失措,不能进行有效地处置。如电器起火不知如何有效扑救、失窃时不懂现场保护、发现陌生人进入宿舍行窃或不敢声张或视而不见、被骗钱财不知道报案、遭遇扒窃或抢劫惊慌失措而不懂求助,等等。

  第五,法律和社会公德意识不强。一些大学生法律意识欠缺,社会公德意识淡漠,甚至发现熟人有不法的行为,只要没有直接损害自己的财产利益,就采取不制止、不报告、不检举、不作证的态度。同学之间发生了侵害财产案件时,还往往采取“私了”的方式解决。这些更助长纵容了不法行为,往往导致财产侵害屡屡发生。

  二、独立学院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基于以上的分析,校园频发学生财产安全案件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大学生主观上缺乏财产安全意识,因而,财产安全意识培养关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是大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必修课。

  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是指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对现实财产安全能准确、清醒认识,对其安全状态进行正确的判断;大学生对自己的行为能有意识地进行决策和控制,使自己或他人的财产免受侵害。财产安全防范意识的教育内容,应该包括财产安全隐患的防范、财产保全能力以及事故发生后的妥善的处理能力等方面,学生应掌握和具有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以真正使自己的财产处于安全状态。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的财产安全事件的一再发生,除了校方要采取有效的防范措施外,更依赖于对大学生进行财产安全意识的教育和培养,使学生意识到财产安全与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财产安全隐患无处不在。

  三、培养独立学院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的措施

  针对独立学院大学生群体的特点,研究大学生财产安全意识培养对策,制定有效的、贯穿于大学四年全程的教育措施,是财产安全意识培养的重点工作。

  (一)把财产安全教育纳入常态化的教学计划中

  学校的综合素质教育体系,应该涵盖财产安全意识教育的内容。应从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新生入学教育计划中,安排安全教育专题,重点开展大学生人身与财产安全防范教育;二是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编写相关财产安全教育教材或手册,使财产安全意识教育内容深入人心;三是将每个学期一次的安全教育活动周制度化,围绕学生安全意识培养问题,联合学工、团委、学生会制定每次活动的主题,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四是经常聘请司法部门的专家进校,进行财产安全教育讲座,教给学生必要的财产安全常识,传授各种必要的财产安全防范措施和技巧;五是通过板报、网络等宣传手段,以案警示,教育学生;六是开展大学生财产安全满意度调查工作,通过大学生群体的大面积参与来提升全员安全意识。

  (二)让学生参与和体验安全防范各环节

  实践是教育的重要环节,让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财产安全防范的各个环节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可在学生中成立如“志愿者护校队”的安防组织,让其参与到学校各种假期、迎新、大型活动的治安防卫工作中;成立“学生宿管委员会”、“学生自律委员会”等社团组织,参加到学生宿舍的安全宣传栏出版、安全警示宣传、宿舍安全检查评比、节假日宿舍安全值班等工作中;把财产安全意识教育内容融入宿舍文化建设中,在“宿舍文化节”、“创建文明宿舍”等活动中加入宿舍安全的模块,寓教育于活动中,学生参与面大,效果好;定期组织各种财产安全事故现场模拟演练,锻炼学生应对财产安全事故的应变能力、提高学生对财产安全事故的处理能力。

  (三)采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意识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独立学院大部分学生生长环境优越、个性比较要强、思维比较活跃、财产安全意识较差、处事能力较差,对他们采取枯燥的教育方式往往是水过鸭背,效果不好,因而,探讨一种多样化的教育模式很有必要。在进行财产安全意识教育中,应该采取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既有安全教育的课程,又有课外安防实务的讲座;校内与校外相结合,聘请校外专家向学生进行社会治安形势教育及传授社会防范知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既有理论教育,又提供学生参与的平台;活动与教育相结合,将安全意识教育元素体现在学生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校方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在强调通过学生骨干来宣传学生、教育学生,往往会有更好的效果;长期教育与专题教育相结合,结合各时期治安形势,开展必要的专题宣传教育;奖励和惩罚相结合,重在以案警示,教育广大学生。

  通过以上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独立学院形成长效的安全教育机制,从而使大学生的财产安全意识教育贯穿于大学教育的全程,以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和安全和谐校园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邹冬生.中国独立学院发展的宏观判断[J].当代教育论坛,2011(5)

  [2]范志华.对当前大学生安全意识的调查与思考[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2006(3)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高校安全稳定立项研究课题(桂教安稳[2011]26号)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2

  财政的不安全自古有之,在古代和近代,财政危机通常是社会动荡、暴力革命、政府更迭的导火索。但自由市场经济建立后的近200年间,早期市场经济国家基本没有发生过财政危机(其中甚至包括两次世界大战)。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财政的不安全迹象开始出现并呈蔓延之势。

  先看早期工业化国家:上世纪80年代开始,绝大多数福利国家的政府出现被称为“福利病”的财政危机。里根政府大幅减税以刺激经济从而引发天文数字的财政赤字,美国国内关注财政安全的呼声鹊起;90年代后进入长期萧条的日本力求通过政府投资带动整个经济复苏,因此大量发行国债,也使财政安全堪忧。再看新兴工业化国家:拉美、东亚、东南亚的新兴工业化国家80年代以来相继出现外债危机、金融危机、经济危机,三种危机交织到一起,互为作用,财政是这些危机的最终承担者,一些国家的政府不得不求助于国际经济组织的援助,接受结构性重组,丧失部分财政。还有转轨国家:转轨国家的政府一方面失去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收入基础,另一方面还要承担转型的代价,承担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支出责任,同时还要利用财政政策稳定经济,财政困难尤甚。

  可以这样说,世界上的主要市场经济国家和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国家无一例外地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财政安全隐患。这一现象已受到各国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重视,典型的表现是,致力于协调世界经济平稳发展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织曾专门组织有关专家与各国财政部门合作研究一国的财政可否持续。综上所述,我们足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财政安全问题正在世界范围内呈显性化之势。

  二

  财政安全问题的显性化激发了理论界对其根源的反思。

  在市场经济制度与财政安全的关系上似乎存在一个悖论。一方面,根据经典经济理论,市场经济内生财政平衡。公共财政学告诉我们,市场经济中的政府只需在市场失灵的领域执行经济职能。有限的作用领域决定了政府的支出规模是有限度的,而以支定收的税收理论依据也排除了支大于收的可能。虽不能排除经济萧条时期出现财政赤字的可能,但从整个经济周期考察,财政预算基本能达到周期性的平衡;也就是说市场经济国家不应存在财政安全问题。或者退一步说即使出现财政安全问题,也至多是某些国家的特例。而事实上是新老市场经济国家都面临着财政的安全问题,这是为什么?另一方面,市场经济又内生财政不安全因素,因为经济风险是市场经济固有的,政府部门和私人部门都面临风险,财政风险不可避免。这种观点虽有道理,但又不符史实。我们说过,市场经济建立之初的200年间都没有出现过这种普遍存在于各类国家的财政风险,而恰恰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制度日益成熟之时,在政治法律制度日臻完善之日,财政安全问题反倒在世界范围内凸显,这又该作何解释?

  更多学者试图寻找制度以外的原因: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是财政安全问题凸显的原因。但经济史实是,在两次世界大战前的第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中,早期市场经济国家并没有发生财政安全问题。可见,经济全球化既不是财政安全问题凸显的充分条件,也不是财政安全问题凸显的必要条件。有人认为政府从资金与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向私人部门担保者的角色转换带来了财政风险,但不直接提供资金服务恰好不给政府带来直接的支付负担,何以祸及财政安全呢?有人认为是财政机会主义倾向造成政府过多的隐性的、或有的负债给财政安全造成了威胁,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为什么要有机会主义行为呢?

  可见,上述观点都能从某个角度说明财政安全问题凸显的原因,但都没有抓住财政安全问题何以产生的全貌,没有找到问题出现的根本原因。为此,笔者主张对上述观点用逻辑的、历史的方法进行梳理,以对该问题有个全面的认识。

  三

  (一)市场经济中财政职能的扩展是财政安全问题显性化的根本原因。

  1资源配置和调节分配。市场经济建立之初人们把财政的职能定位在资源配置和调节分配。这种定位是亚当斯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在政府财政领域的反映,即政府以提供公共物品的形式参与资源配置,并主要以税收的形式调节分配不公。这种财政职能观决定了政府收支是有限度的,并可基本保持平衡,代议制和行之有效的法律(主要是预算法案)为政府收支平衡提供了制度上的保障。史实亦是如此,20世纪30年代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基本能保持预算的年度平衡。现在看,那个时期充分就业状态是预算平衡的宏观经济背景。

  2稳定经济。资源配置和调节分配的职能观持续到20世纪30年代。30年代的大危机催生了凯恩斯主义经济学,凯恩斯论证了总需求对产出的决定作用(现在看应该加上非充分就业这个前提),这就意味着财政支出作为总需求的一部分对产出的决定作用,从而为财政的第三个职能--稳定经济打下了理论基础。此后主要市场经济国家虽先后经历了战后的迅速增长、70年代滞胀及80年代的复苏,经济理论界也曾出现新古典综合派、新自由主义学派、新凯恩斯主义学派各领一时的局面,政府的支出和收入作为总需求和总供给的组成部分始终是重要的宏观经济政策杠杆。

  有了理论的导航,世界各个地区的政府规模和职责范围都不同程度地扩大了。凡事有一利必有一弊,财政的稳定职能在抵消经济波动的同时为自身埋下了安全隐患,成为当今世界范围内财政安全问题的显性化的原因之一。首先,政府为拉动经济增加公共投资必须大量发行国债,这就给政府带来偿付风险。同时,政府要偿还国债利息,这样就间接承担了市场利率风险。国债是政府稳定职能带来的第一项安全隐患。其次,国债筹集来的资金多用为公共投资,投资项目建成后还要发生维护费用需要续投资,也要由政府承担。而且,公共投资项目的收益和成本状况也要随市场价格波动,面临市场风险。因此,公共投资的维护是政府稳定职能带来的第二项安全隐患。最后,大危机后为平稳消费及社会安定,政府主导建立了失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基金面临市场利率风险及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偿付风险等。这是政府稳定职能带来的第三项安全隐患。

  3促进发展。财政是否应具有推动经济发展的职能,至今在理论界还颇受争议,但事实上以东亚、东南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的政府一直在实践着这项职能,所以我们在此先抛开理论争论确认这项职能。新兴市场国家政府促进发展所采取的措施多种多样,在此无需赘述,但这些措施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政府力图依赖市场而不是代替市场促进发展,这是市场经济观念的典型表现。经济有效率地发展还是要靠民间和企业的作用,政府不应“作为增长的直接提供者,而是作为催化剂、合作者和促进者”。这种观念体现在具体做法上,就是政府尽量避免采取预算内补贴或直接为公共产品融资等措施,而是以政府担保形式为银行和企业的发展提供动力。这种市场主导型做法本身无可非议,但它却为财政自身的安全埋下了隐患。政府担保等并不出现在传统的预算内,但它们在特定情况下(如金融危机)确实又会构成政府支出,而一旦这些特定情况发生。政府就可能陷入财政危机,P0lackova把这种支出叫做“显性或有负债”(见表1)。典型的显性或有负债包括:银行倒闭或地方政府支付危机转移给财政的负债以及政府担保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遇到困难由财政承担等。显性或有负债的特点有三:其一,不出现在传统的预算之内;其二,与传统预算内出现的支出不同,这类支出不一定发生,其发生与否视特定事件是否发生,所以称之为“或有的”;其三,是法律明确规定政府要承担的义务。或有负债并不是新鲜事,早期工业化国家政府也有或有负债,如美国地方政府为企业的担保,但由于这些国家较早建立了或有负债的披露机制且对其风险管理严格①,加之金融系统较完善,需要政府担保的事例并不多,且这些国家的金融系统较为稳定,“或有”并没有变成“现实”,因此并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但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让人们认识到了或有负债的重要性。或有负债是政府和私人部门之间的另一个经济联系通道,政府为银行提供担保引起道德风险,从而加剧了银行系统不良债务,而一旦银行系统不良债务累计到一定程度引发金融危机,政府就要拿出大量资金救助,或有负债就变成了真实负债,对或有负债没有任何准备的政府就此面临财政危机。

  4推动转轨。推动转轨职能更是在经典财政学教科书中找不到的字眼,但确实是在世界经济生活中发生并对整个世界经济状况产生巨大影响的事实。如果早期工业化国家政府面临的财政安全隐患主要来自公共投资和社会保障,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的财政安全隐患还加上了来自政府担保引发的显性或有负债,那么转轨国家的财政安全则面临包括以上两者在内的更多的隐患。由于转轨方式分为渐进和激进两种,而不同转轨方式面临的财政安全隐患又不相同,这里因主题所限不能分别详述,在此仅以渐进式转轨的中国为例做简单个案分析。

  向市场经济转轨,政府首先要把资源配置的主角地位让位给市场,从而失去了原有的收入基础。同时,政府还要把原来由企业承担的社会职能承接过来,以执行调节分配和社会稳定职能,这给财政带来的压力是巨大的。以中国为例,就有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失业救济金缺口和医疗保险缺口,加之过早进入老龄社会和国有企业改革等又给这些支出项目上增加了更多的不确定性因素,构成了中国财政安全的一大隐患。中国财政还要承担稳定经济职能,1998年开始的积极财政政策就是一例,在带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政府带来了巨额国债以及未来的利息支付和后续公共工程投资维护义务。推动转轨--或者说改革开放,给中国财政带来的安全隐患更多,如各种政策性银行的债权、各级政府部门的融资、各级政府部门为引资进行的担保、资产管理公司的不良资产、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等等(见表2)。

  (二)经济全球化是财政安全问题显性化的催化剂。

  上文中我们通过史实论证了经济全球化既不是财政不安全的充分条件,也不是它的必要条件,但经济全球化对财政安全的影响确实不容忽视。

  经济全球化加大了金融危机发生的可能性,而金融危机会在短期内给政府带来巨额财政负担,甚至引发财政危机。经济全球化导致大量私人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加剧了各国之间的经济依赖,也加剧了一国国内金融系统和企业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新兴工业化国家和转轨国家尤甚。“各种风险--高汇率高利率带来的政策风险、国内资产价值泡沫、政府和市场主体的过度借款--可能引发投资者短期内迅速抛出各种证券、国债和货币”,这就是金融危机。金融危机骤然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危机后经济萧条造成税基锐减,政府要为金融系统重组埋单,政府还要支付其他形式的担保(如公共设施、道路桥梁)等等。如果说金融危机给财政支出带来的压力是短期内骤然出现的,那么经济全球化给财政收入带来的冲击则是危及财政安全的中长期因素。一个冲击来自税收竞争。资本高度流动下,各国为吸引投资纷纷降低公司税率和所得税率,减税成为世界潮流。另一个冲击来自跨国税费逃避。跨国公司利用越来越开放的经济管制,在国际间进行税收筹划,使得自己的税收负担最小化,使各国财政收入不可避免受到影响。

  至此我们就能弄清楚经济全球化与财政安全的关系:并不是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财政不安全,而是财政职能扩展造成财政本身的运行机制存在威胁自身安全的隐患。这些隐患在经济全球化的大势下极易变成现实,所以说经济全球化可被喻为财政安全问题显性化的“催化剂”。

  (三)财政机会主义行为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财政机会主义是我们不得不提到的第三个原因,虽然这是很多国家政府不愿面对的指责。什么是财政机会主义?结合Easterly和P0lackova的论述,可以这样定义:当有诸如议会、国际经济组织等外部机构监控政府的预算内收支时,政府就会利用预算外收支短期内并不会给财政平衡造成影响的机会,产生从事预算外收支活动的偏好,而这种暂时隐匿的影响迟早会在中长期体现出来。上述我们提到过的新兴工业化国家政府担保等行为即是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典型的表现。这些国家政府在最开始进行担保时应该是以利用市场机制为初衷的,但随着政府认识到这类行为不像直接发债那样影响预算平衡,便不自觉地产生了不计实际效率而继续这种行为的偏好,导致政府担保等行为过多。财政机会主义行为是危险的,因为一旦诸如金融危机等事件发生,它带来的过多的或有负债就会变成真实的政府负担。从而危及财政安全。可见,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并不是危及财政安全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还是政府职能的扩展。因为如果没有政府对经济发展的推动,财政机会主义就失去了原动力,也就不会发生。但财政机会主义行为带来的过多的或有负债确实增大了财政风险,所以给它的角色定位应该是“推波助澜”。

  四

  至此,我们对财政安全问题凸显的原因有了个全面的认识,同时也解开了前文提到的“市场经济制度与财政安全之间关系的悖论”。应该看到,经济波动及其带来的风险是市场经济固有的,这些风险不可避免地要通过价格、利率等杠杆传导到财政收支而影响预算平衡。而财政承担的职能越多财政越不安全的史实告诉我们,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是政府要“有所作为”。可见,悖论并不存在,市场经济中财政的不安全是内生的、绝对的、永恒的,安全则是外生的、相对的、暂时的。

  财政职能扩展是经济现实使然,本也无可厚非,扩展过程中带来的财政危机在于人们对问题没有事先充分的认识和控制。因此,安全是外生的,需要政府和私人部门协作,在手段和制度上建立安全的保障。安全是相对的,应该允许风险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不能因噎废食,为保安全而无所作为。安全是暂时的,经济风险时刻存在,安全隐患无法根除,需要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对安全状况时时监控,随时化解,防患于未然。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3

  内容提要: 财产犯罪是所有现代化国家犯罪的主要形式,表明财产犯罪与现代化密不可分,它是现代化发展付出代价的一个重要表现。在现代化进程中,造成财产犯罪增多的原因在于:犯罪机会增多,贫富悬殊加剧,价值观念混乱,腐败现象蔓延,犯罪惯性使然。必须针对这些原因,采取有效的对策,才能控制财产犯罪的增长。

  一、现代化与财产犯罪及其内在关系

  (一)现代化与财产犯罪的内涵

  对现代化,不同学科领域的学者从自己学科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富于本学科特色的现代化概念。①社会学家认为,现代化是对传统社会变革的过程,也就是从欠发达获得较发达社会共有特征的过程,也可以理解为各个社会领域相互影响而导致社会结构的变迁,如民主化、国家福利保障、工业化、第三产业人(产业结构升级) 、城市化、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等。与此相对应,现代社会就是那些政治上实现竞争制民主、经济上实现市场经济、社会上实现大众消费和福利消费的国家。经济学家认为,现代化是经济由不发达到发达的发展过程,社会消费由低级向高级上升的过程。他们认为经济现代化是整个现代化的核心内容,其主体是工业化和信息化,经济现代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是从传统经济状态向现代经济状态的转变过程。历史学家认为,现代化是随着人类掌握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从历史发展而来的各种体制适应客观环境的过程。当然这种体制适应过程牵涉到政治、经济等所有社会内容,不同之处在于强调现代化是一种历史范畴。人类文化学家认为,现代化是促使社会、文化和个人各自获得科学知识,并把它运用于生产和生活的过程。

  财产犯罪是指为满足个人私欲而故意实施的非法占有、挪用、毁坏公私财物的犯罪行为。财产犯罪是一类犯罪,它由多种具体侵犯财产犯罪的类型所组成。其中包括:抢劫犯罪、盗窃犯罪、诈骗犯罪、侵占犯罪、抢夺犯罪及毁坏财物犯罪和破坏生产经营犯罪等。

  财产犯罪与经济犯罪是不同的。刑法理论将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一般而言,自然犯罪是指违伦理道德的犯罪;法定犯罪是由于法律的专门规定才构成的犯罪。大部分的财产犯罪,都属于自然犯罪。而经济犯罪则是典型的法定犯罪。

  在传统社会中,财产所有权和财产关系的稳固是社会关注的焦点,因而社会利益更多的体现在静态的财产上;伦理道德也就围绕着侵犯它安全的财产犯罪而展开评价。而经济犯罪概念的提出,是由于社会经济关系的重心,开始由财产的静态所有关系向动态的流转关系转移,因而维护财产流转关系中的自由、公正和安全倍受社会关注。经济的转型,不可避免地带来它与传统道德间的脱节,法律评价的介入,一定程度上填补了这一空缺。现代化的发展,使越来越多的人自觉、不自觉地融入了市场的运行当中,经济领域的一举一动都开始与其利益直接挂钩。因此,在公众心里,市场所赖以生存的“诚实信用”、“公平竞争”同样受到了认同和尊重。现在看来,作为法定的经济犯罪,同样不能忽略它所具有的尽管薄弱但确已存在的道德基础。由于经济犯罪本身的一些特点,使得民众对它的感官认识还不够,因而相对于财产犯罪,它更侧重于法律法规的评价。

  (二)现代化与财产犯罪的内在关联

  财产犯罪虽然是一种古老的犯罪类型,但在现代社会却得到长足的发展,其突出表现是发案数量愈来愈大,在整个刑事犯罪中所占比例愈来愈高。在我国是这样,在早已实现现代化的发达国家同样如此。正如路易丝•谢利所言:“侵犯财产的犯罪,无论就其总数或个别种类而言,都远远超过侵犯人身的犯罪。在发达国家中,财产犯罪占犯罪总数的82%。”②这说明财产犯罪与现代化是密不可分的。因为现代化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发展,造成社会财富大量增多,而“那些不断接触属于别人所有的大量物质财富的城市居民更经常地感到自己受到相对地被剥夺。

  社会发展进程导致更加城市化和随之而来的更大的金钱诱惑。”③有些人经不住这种诱惑,就大肆实施财产犯罪,特别是盗窃犯罪和诈骗犯罪等。现代化发展进程造成巨大的社会变迁,加剧了人口的流动,促使大量农民涌向城市,在中国形成所谓的“民工潮”。“这些新的城市居民和原来的城市居民相比处于被剥夺的状态,而且为前所未见的丰富的物质财富所包围,他们向往着现代化进程的果实。因此,盗窃部分地是由于他们难以满足的愿望,部分地则出于实际的需求,使得财产犯罪达到了新的高峰”。④

  现代化的发展还造成社会经济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由此对一些传统观念形成巨大的冲击,其中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不仅使社会地位处于急剧的变动之中,而且使社会地位的标志发生了重大变化。如同路易丝•谢利所说:“财产犯罪在所有现代化国家都是犯罪的主要形式是因为日益受世俗的而不是宗教的准则所支配的有形财富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在社会地位不断变动的现代社会里,决定人们社会地位的是财产而不是出身。在这种情况下,取得财物已不仅是为了满足实际的需要而且是得到社会地位的手段。”⑤所以,财产犯罪不多发才是怪事。此外,现代化的发展还使科学技术得到普及和发展,使信用卡、网络等进入普通百姓家中。这些新技术的发展,促使财产犯罪出现了一些新的形式,使诸如信用卡诈骗、网络盗窃等犯罪发展起来。没有现代化的发展,此类财产犯罪是不可能发生的。总之,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财产犯罪得到长足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它是现代化发展付出代价的一个重要表现。

  二、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财产犯罪增多的具体原因

  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财产犯罪大量增多有多方面的具体原因:

  (一)犯罪机会的增多

  犯罪机会论认为,和其他社会行为一样,造成犯罪行为的动因是人的理性。不过,在罪犯的理性中,他们关于成本—收益的看法常常是短视的,并只限于他们直接所处的环境。犯罪机会论还认为,影响犯罪的其他因素(如社会紧张)常常掩盖甚至压倒了有诱惑力的犯罪机会对财产犯罪率的正效应。从理论上说,经济越繁荣,对财产犯罪有吸引力的目标就越多。如果经济繁荣没能缓解社会紧张和控制社会混乱,就可能造成更多的财产犯罪。⑥

  目前,我国财产犯罪之所以大量增多,原因正在于此。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不断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经济建设欣欣向荣,经济活动频繁,社会财富丰富,人财物流动加快,这就必然为财产犯罪提供了更多的目标和机会。与此不相适应的是,社会整体防范机制却相对薄弱。具体表现在:拥有金钱和财物的个人和单位自我防范能力极为薄弱。特别是那些来钱容易的个体户和小型私营企业,自我保护意识更为薄弱。社会治安管理工作在一些领域也存在着失控现象。不少特种行业的业主唯利是图,公然违反政府规定,收赃销赃;部分群众贪小便宜,购买赃物自用,甚至从中介绍销赃,这在客观上为盗窃犯罪分子销售赃物提供了方便,实际上亦是为财产犯罪提供了犯罪机会。

  网络财产犯罪之所以多发,与网络安全欠佳是密切联系的。一是电子商务安全意识严重不足为实施网络侵财犯罪留下了可乘之机。二是电子商务客户端安全薄弱,使网络侵财犯罪易于实施。三是网上大量无人维护的主机成为网络侵财的犯罪工具⑦。

  总之,无论是现实世界还是虚似世界,都存在着大量犯罪机会,使犯罪人容易得手。犯罪机会普遍存在,必然导致犯罪成本低廉;犯罪成本低廉必然刺激起更多人的犯罪欲望。我国的财产犯罪就是在这种恶性循环中日趋严重的。

  (二)贫富悬殊的加剧

  现代化的发展,鼓励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已很大程度地消除了“共同贫困”的局面,但“共同富裕”仍在理想宏图之中。现在,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贫富差距越拉越大,形成了一种“马太效应”。从大量情况看,我国贫富差距有三个特点,一是贫困和相对不富裕的阶层越来越大,形成中产阶级结构性缺损;二是地区之间贫富差距越来越大;三是贫富之间差距越来越悬殊。这三个特点都会对犯罪产生重要的影响,以第一个特点产生的影响最大。理论研究认为,中产阶级对于社会稳定的意义非常重要,一个社会的中产阶级超过30% ,这个社会就会取得相对稳定;超过40% ,就达到稳定期。我国现在的中产阶级约为12% ,贫困或相对不富裕的阶层达到60%以上,占绝大多数。这种状况使我国社会形成一个近似金字塔的形态,而并非一个菱形结构的社会形态(中产阶级社会) 。具体地说,就是接受文化、法律教育相对较少,工作不稳定、收入少的人口数量庞大; 而受过良好的文化、法律教育,有比较稳定的家庭和丰厚的收入,安心在社会上工作的中产阶级数量不足。社会分层结构性缺损极易造成社会紧张,引起大量社会矛盾,造成犯罪非常态地增加。⑧ 在一个贫富差距比较大的社会,穷人常常无法通过合法渠道获得比较满足的收入,从事合法活动的收益较低,因而导致了穷人犯罪的机会成本很低,同时由于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富人的财富对穷人来说形成了巨大的吸引力,如果穷人将时间更多地配置在非法活动上,其收益可能会更高,因此,贫富差距过大会鼓励穷人通过犯罪活动获得物质利益。许多实证研究都证实,贫富差距过大会对财产犯罪产生显著的影响,尤其对抢劫、盗窃等犯罪影响更大。

  (三)价值观念的混乱

  现代化的发展造成社会迅速转型,而社会转型期间一个重要的失范现象就是社会价值观念混乱。由现代化和社会转型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汇同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中某些消极因素,犹如决堤之水,猛烈地冲击着我国过去长期形成的“左”的伦理价值准则的堤坝,使“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为了集体利益牺牲个人利益”,“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生”等革命信仰,在相当一部分人心中已失去了往昔的神圣光环。传统的价值准则已被动摇,适合于现代化和社会转型所需要的新的价值准则尚未完全确立,这种一定程度上存在的价值准则“真空”现象,极易让我国传统文化中“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和现代西方文化中的“自我中心主义”等腐朽的价值准则乘虚而入,从而导致了当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消极的人生价值观泛滥。这种社会现实,是我国当前侵犯财产犯罪多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腐败现象的蔓延

  形形腐败现象的蔓延,对社会转型期犯罪的增多有着直接的影响。有些腐败行为本身就是犯罪,如贪污、受贿、敲诈勒索、走私贩私等。腐败现象的实质是利用权力侵吞公有和私有财产,很容易使一些社会公众产生“相对被剥夺感”,由对腐败现象的痛恨转而同情偷盗等违法犯罪之徒,甚至自己也产生违法犯罪的动机,实施违法犯罪行为。腐败现象损害了国家、执法人员的形象和国家政治、法律的尊严,削弱了社会公众的守法观念,导致一些人以身试法,违法犯罪。腐败现象严重也是导致财产犯罪增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五)犯罪惯性的存在

  犯罪为什么会存在惯性? 已有的看法认为,可能过去犯罪活动的经历会影响未来犯罪的决定,犯罪人通过一次犯罪掌握了犯罪技巧,从而会继续实施该种犯罪,而且被定罪过的人会更少有合法就业的机会和更低的预期工资,犯罪的机会成本就小。这两种机制都应该在中国起作用。当然,到底具体是哪一种机制起到了更多的作用则需要更多的实证研究来加以确证。另外非常重要的一点是,整个社会系统的改变是缓慢的,因而由整个社会系统决定的财产犯罪率的变化也不可能是非常剧烈的,它必然保持一种惯性。中国社会的财富积累是慢慢增加的;中国的收入分配不平等也是缓慢改变的;各种社会控制方式、文化观念的改变也是缓慢的,所以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财产犯罪率也必然是缓慢改变的,这就使财产犯罪会呈现出一种惯性特征。⑨

  三、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控制财产犯罪增长的对策

  (一)大力发展经济,解决贫富悬殊问题

  贫富悬殊问题同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是联结在一起的。一味追求公平,会严重挫伤群体的积极性,影响“效率优先”;仅仅“兼顾”公平,恐怕会只“兼”难“顾”,难以遏制贫富差距悬殊问题。我们既反对以牺牲效率来换取公平,也反对以牺牲公平来换取效率。这就要建立效率与公平之间良性互动的动态平衡,为此,就必须大力发展经济。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要努力健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因为社会保障制度是对社会收入分配进行再调节的有效经济杠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现代化发展中的社会分配不公、贫富过分悬殊。因此,必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及其功能,特别要加强对贫困群体的扶持力度。要积极推广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逐步使农村扶贫制度化和规范化。还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基本医疗及教育援助。目前应尽快健全和完善资金来源多元化、保障制度规范化、管理服务社会化的社会保障体系,从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出发,实施多渠道、多层次、保障范围不断扩大、保障水平不断提高的社会保障。通过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切实保障低收入者的生存需求,减少犯罪群体产生。

  国际经验证明,对因市场经济竞争而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要通过对高收入者征税,对低收入者进行有效的转移支付来进行调节。从我国的情况看,再分配的调节手段和功能严重不足。一是对高收入者的调节不力,致使高收入群体的“逃税”或“避税”现象极为普遍。二是对低收入者缺乏有效保护,某些形式的转移支付制度明显向高收入者倾斜。三是许多形式的再分配存在“逆向调节”特征,即一些税赋政策的实际结果不是在缩小差距,而是在扩大差距,这个问题最突出的表现是住房、医疗等福利分配体制。因此,正确的政策选择应做到:一是对不同性质的收入采取不同性质的政策。对非法收入,应依法予以剥夺;对合法收入应依法予以保护。二是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在调节的度上应采取不同的政策。对劳动收__入的调节力度应该小于资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的调节力度。三是政府的调节不宜预设固定的控制线,而应视贫富差距的实际情况来确定。

  (二)坚持“打防并举”,扼制财产犯罪

  财产犯罪的种类很多,要按照“什么犯罪突出就重点打击什么犯罪,什么方式更加有效就采取什么方式”的原则,坚持以打开路,重拳出击,强化破案攻坚,及时破获财产犯罪案件,形成强有力的打击震慑效应。对发生的现行犯罪,要坚持快速反应,抓住破案的有利时机,采取围、追、堵、控、查等多种措施,力争快侦快破案件,提高抓获现行犯罪分子的能力。要围绕犯罪性质、袭击目标、作案工具、作案手段、活动区域等方面的规律特点,加强案件串并,发现跨地区的系列案件和带有地域性的犯罪帮伙,要组织涉案地公安机关联手攻坚,力争做到破一案、带一串,抓一个、带一伙。同时,积极开展网上追逃财产犯罪,进一步加大对在逃嫌疑人的追捕力度,全力缉捕归案,切实消除社会治安隐患。

  要通过侦查破案和打击犯罪,及时发现防范管理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和漏洞,坚持以打促防、打防结合,大力推进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织密治安防控网络,全面挤压财产犯罪空间,尽量减少财产犯罪的机会,有效遏制和减少财产犯罪。一是加强社会面巡逻防控。要以提高见警率、管事率和现场抓获率为目标,深入推进社会面巡防机制改革。在巡逻工作中要全面实行四班三运转,最大限度地把警力压向街面路面,切实加强巡逻检查、设卡盘查和伏击守候工作,着力形成对社会治安全时空、多方位的控制。二是深入实施社区警务战略。要壮大社区民警、保安联防及治保队伍等力量,织密社区防控网络,不断提高社区防控能力。三是严密场所行业阵地控制。要围绕犯罪分子“吃、住、行、销、乐”等环节,加大对中小旅馆、桑拿浴室、网吧和二手机动车市场、手机市场、金银首饰加工点、典当行、农贸市场、废品收购站等重点场所和行业的管理控制,主动发现和打击财产犯罪。

  (三)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自我防范意识

  财产犯罪之所以不断增多,与精神文明建设滑坡也是密切相联系的,因此,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始终注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过程中,要特别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民众的思想和道德素质。要通过抓思想道德建设为精神文明建设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坚持抓好共同理想教育,弘扬振兴中华民族的精神,坚决批判淡化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错误倾向,引导人们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在全社会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坚决反对和抵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反对和抵制见利忘义和惟利是图的错误行为,形成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社会主义义利观,形成健康有序的经济社会规范。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要教育公民自觉提高对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社会适应性。要懂得和了解,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社会现实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每个人来说,都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面对财产犯罪增多,治安状况不佳的社会环境,个人有无预防被害的意识,以何种心理反应与行为方式予以应付,是能否减少与预防财产犯罪的一个重要环节。增强社会适应性,首要的是要对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有一个正确、客观的认识,千万不要以主观的、理想主义的思想方法看待现代社会。要知道,犯罪增多是后发外生型现代化国家难以避免的社会现象。重要的是自己头脑中必须树立起随时随地预防犯罪侵害的观念,增强自我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要注意“正心”,培养自己具有科学求实的态度,不侥幸,不贪婪,不轻信,不盲从,自觉落实各项防范措施,要具有识别坏人与“小人”的能力,这样才不给犯罪分子可乘之机,避免生活中发生的圈套与陷阱,更好地预防财产犯罪。

  (四)适应新形势,构建电子商务安全防控体系

  1. 加强电子商务安全保障的立法及制度建构。第一,加强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保证用户的个人隐私及其对互联网信息进行控制的自,保证消费者在电子商务活动中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第二,明确电子商务安全保障制度体系。要求参与网上交易的双方须持有权威认证机构颁发的电子身份认证证书,明确电子支付的当事人包括付款人、收款人和银行之间的法律关系。第三,建立信用评估制度,定期公布信用评估结果。2002年以来,广东省起草了《广东省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管理规定》及其实施细则,以及《广东省电子交易条例》,用于规范电子商务等领域的信息安全工作,并创设电子签章、安全审验、安全服务、事故报告等制度,明确了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和其他计算机信息系统的安全措施,这些有益探索值得借鉴。

  2. 建立电子商务安全认证及其标准,明确电子商务服务机构的安全责任。第一,建立电子商务行业内统一的身份认证机构,提供权威性ca认证。第二,联合电子商务服务单位共同研究技术标准,制定风险评估机制,积极防范和打击网络侵财犯罪。第三,对电子商务服务提供者加强安全宣传,通过各种渠道告知消费者在网上交易时可能存在的风险,经常性地与用户沟通,发现交易内容异动,及时向当事人核实。第四,电子商务服务机构应强化内部管理,避免核心数据外泄;推广使用应用层中间件技术,解决网上交易系统中的数据机密性、数据完整性、防抵赖、身份识别、访问控制等关键安全问题;服务器要完整记录用户的每一笔交易,主要包括时间、ip地址以及操作内容,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提供数据,配合公安机关破案。

  参考文献:

  ①马崇明:《中国现代化进程》,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8页

  ②[美]路易丝•谢利:《犯罪与现代化》,何秉松译,群众出版社1986年版,第84页。

  ③同上注,第88页。

  ④同上注,第160页。

  ⑤同上注,第16页。

  ⑥[美]l•汉农:《犯罪机会论和贫穷与财产犯罪的关系》,载《国外社会科学》2002年第1期。

  ⑦张晓薇:《广东省网络侵财犯罪的实证分析》,载《刑事法学》2007年第10期。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4

  一、 安全文化概述

  文化的定义很多,我国《辞海》对文化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文化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我国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使用“文化”一词时,一般是指狭义文化。

  与文化概念一样,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安全文化和狭义安全文化之分。

  1、广义安全文化。

  广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而创造的安全精神财富与安全物质财富的总和。

  2、 狭义安全文化。

  狭义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为维护安全所形成的安全价值观、安全人生观、安全习俗等以及与其相适应的安全制度、组织网络等精神财富。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二、 企业安全文化

  基于上述对安全文化内涵的认识,企业安全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1、广义企业安全文化。

  广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人类在生产或经营实践中,为保障人的身心安全健康,创造安全文明的工作环境,预防事故,抵御灾害所创造的一切安全物质财富和安全精神财富的总和。

  2、狭义企业安全文化。

  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指企业在创造和应用社会物质财富的过程中,产生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的总和。它属于精神范畴,其本质是保护人的身心健康、尊重人的生命、实现人的价值的文化。美国杜邦公司等多数跨国公司持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观点。

  3、两者关系。

  企业安全文化的定义虽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但两者有一定联系。广义企业安全文化包含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容;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是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强调的是精神方面的,但并不是不要物质作为基础,任何企业的安全文化建设,都离不开物质条件。不能抛开物质基础讲精神,精神因素要通过物质层面才能体现出来。因此,两者是不能截然分开的。

  三、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所处的历史阶段

  国外经验表明,在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经济总量与伤亡事故是密切联系的,经济总量增加往往会出现事故增多和伤亡人数增加。特别是制造业的高速发展,往往会出现事故频率高、工伤死亡人数多的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逐年增加。2004年,三类产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由1990年的27∶42∶31调整为15∶53∶32,第二产业提高了11个百分点。我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必然要面临安全生产问题的严峻挑战。

  在企业安全管理的过程中,工业化国家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

  一是自然本能阶段,这一时期企业安全管理只是一种被动的反应,没有严格的法规和规章制度。

  二是法制监督阶段,其特征是国家颁布和实施了一系列安全生产法律法规,企业的安全管理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

  三是自我管理阶段,企业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

  四是安全文化阶段,其特征是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与企业生存和效益密切相关的高级价值观,企业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

  借鉴工业化国家企业安全管理所经历的这四个阶段的特征分析,我国企业安全管理总体上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但也有部分企业进入第三阶段――自我管理阶段,有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由自我管理阶段进入第四阶段――安全文化阶段。

  四、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理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具有后发优势。但不同行业、不同企业,学习借鉴国际先进安全管理经验所取得的效果是不一样的,安全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目前部分企业如海尔集团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具有本企业特色的安全管理模式,但多数企业还只处于第二阶段――法制监督阶段。因此,建设企业安全文化,应从有利于建立企业安全文化、有利于员工接受和有利于同国际社会开展学术交流的角度,并根据企业安全管理的基础和不同的员工对象,科学应用企业安全文化的有关理论,切忌一刀切,一个模式。

  1、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念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安全工作。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证明,处于第二阶段,即法制监督阶段的企业,做好安全管理的主要原动力不是来自企业或管理者本身的需要,而是依赖于政府强制执法监督,管理者由于惧怕法律制裁而依法管理安全生产。从根本上解决第二阶段安全生产问题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和严格执法监督,这就要求把强制性的执法监督和督促企业遵章守法作为安全生产最主要的工作基础和内容,把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法制观念,树立正确健康的安全理念和安全价值观作为最重要的手段,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二阶段的企业,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操作层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操作层员工是企业创造财富的主力军,但他们只有服从管理,遵章守纪,按章操作的职责,没有安全投入的决策权,工作条件的选择权也有限。《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操作层员工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遵章守纪,服从管理;正确佩戴和使用劳保用品;接受培训,掌握安全生产技能;发现事故隐患并及时报告等。提高操作层员工的安全意识和操作技能,是做好安全生产的关键环节,而这些正是狭义企业安全文化概念所反映的内容。因此,对操作层员工而言,可应用狭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2、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的应用。

  (1)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建设。

  工业化国家的经验还证明,处于第三阶段的企业,已充分认识到安全对企业长远发展的作用和应负的社会责任,并建立健全了安全生产管理制度,自我约束、自我管理;处于第四阶段的企业,把保障所有劳动者安全健康作为企业最高价值观,每个人都以关心爱护他人安全为己任。企业为了实现所追求的安全价值目标,必须在努力营造安全生产氛围、提高员工安全意识等“软件”的同时,努力改善安全生产条件等“硬件”设施,实现本质安全生产条件。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的内涵则包括了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这两个要素。因此,安全管理处于第三、四阶段的企业,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指导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2)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决策层处于企业安全生产的核心地位。企业的一切安全生产活动和经营管理活动都是在企业决策层的决策指挥下进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规定,决策层在企业安全生产中的主要职责是: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责任制;组织制定本单位安全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保证本单位安全生产的投入和实施,提供符合要求的安全设施、设备和工作条件等;督促、检查本单位的安全生产工作,及时消除生产安全事故隐患;组织制定并实施本单位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等。管理层一般指企业中层和基层管理部门的领导及管理人员,他们既要充当普通员工的角色,服从决策层的管理;又要履行管理者的职责,管理基层的安全生产,在企业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决策层和管理层的职责基本覆盖了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安全生产条件的创建等企业安全生产的“软件”和“硬件”两个要素。因此,对决策层和管理层而言,可应用广义企业安全文化理论进行宣传。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5

  毕业实习是学生大学学习阶段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之一,通过实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社会,增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责任感、使命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本次实习,学生将进一步加深对财务会计理论知识的理解,进一步熟悉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为实际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实习时间和方式

  (一)校内实习

  校内实习为2003年2月17日至3月15日,在宪梓教学大楼307财经系手工会计实验室进行为期一个月的手工模拟实习,实习计划另见财经系会计电算化专科专业毕业实习(校内)计划。

  (二)校外实习

  校外实习为2003年3月17日至4月18日在校外实习基地进行实习。实习单位由系里统一联系,学生在实习单位财务人员和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完成本次毕业实习。

  三、校外实习的主要内容

  (一)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

  1、企业概况、产品结构和工艺流程;企业组织机构设置,财务部门职能及企业经济核算体制;

  2、企业经济效益,经营状况与财务状况;

  3、全面了解企业财务管理循环——筹资、投资、运营资金、成本及利润分配管理,及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分析等财务方面的应用,重点了解企业在资金和成本管理方面的特色。

  4、了解企业财务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目前与国家财政、税收、投资制度改革的关系。

  (二)全面熟悉企业会计的基本核算方法

  1、深入科室和生产车间,请财务人员围绕实习内容介绍情况,了解实习单位采用的会计核算组织程序及会计工作组织情况,如会计机构设置、岗位设置、规章制度和会计档案管理等内容,查阅财会资料。

  2、了解实习单位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情况及其对传统会计的影响。

  3、会计账户设置。了解实习单位开设的总账账户及其所属的明细账户、账户的开设原则及各账户核算的主要内容。

  4、复式计账法。了解实习单位的记账方法、借贷记账法的使用情况和在该记账法下账户的结构及各账户之间的相互关系。

  5、填制与审核凭证。了解实习单位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与审核方法和传递顺序等。

  6、登记账簿。了解账簿的基本要素、账簿的形式、账页的格式、账簿的启用方法、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方法、更正错账的方法、平行登记的要点和对账、结账及更换新账的方法。

  7、成本计算方法。了解实习单位产品成本包括的内容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8、财产清查。了解实习单位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及各种实物的清查方法,学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9、编制会计报表。学习编制企业对外及对内报表。

  (三)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调研

  在完成上述实习任务的同时,学生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调研的结果再拟订论文题目。

  四、校外实习的基本要求

  1、保守秘密。服务实习单位财务人员的安排,不能随意摘抄会计资料数据,格守财务和会计的制度,不处传实习单位的财务和会计信息。

  2、安全第一。实习阶段注意安全,在厂区内要服务安全人员的指挥,不准随意走动,否则将酌情在实习成绩中做扣分处理。

  3、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和实习单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地点,不准无故旷课矿工,迟到早退,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若有违纪行为,按学校规定处理,对不尊敬老师和现场秩序的学生,视情节严肃处理。

  4、虚心向实习单位财会人员请教,尊重领导;注意精神文明建设,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同时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5、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生应带回由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并密封的“实习表现鉴定表”,未交回鉴定表的,不予评定实习成绩,不能取得毕业实习学分。

  6、撰写实结,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

  五、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本专业的毕业实习成绩分为校内实习和校外实习分别计分,两者按百分制计分。校内实习的计分标准为设账10分,编制凭证30分,登账10分、成本核算10分,试算平衡10分,会计报表20分,装订5分,出勤5分组成,满分100分。校外实习的计分标准为毕业实习表现为20分,实习过程为50分,实结为20分,实习鉴定表为10分,满分为100分,其中前两项由实习单位给出初评分数,后两项由系指导教师评分。然后将校内实习分和校外实习分均按50%的比例计入毕业实分,实习成绩及格者方可取得规定的毕业实习学分。

  请实习单位配合做好对实习生的实习鉴定及评定其实习表现分和实习过程分。实习鉴定表及实习表现评分表另见附表

  5、填制与审核凭证。了解实习单位会计凭证的种类、填制与审核方法和传递顺序等。

  6、登记账簿。了解账簿的基本要素、账簿的形式、账页的格式、账簿的启用方法、日记账的设置与登记方法、更正错账的方法、平行登记的要点和对账、结账及更换新账的方法。

  7、成本计算方法。了解实习单位产品成本包括的内容及各种产品的成本计算方法。

  8、财产清查。了解实习单位货币资金,债权债务及各种实物的清查方法,学会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

  9、编制会计报表。学习编制企业对外及对内报表。

  (三)开展毕业论文的写作调研

  在完成上述实习任务的同时,学生针对自己的毕业论文选题收集有关信息资料,也可以根据自己在企业调研的结果再拟订论文题目。

  四、校外实习的基本要求

  1、保守秘密。服务实习单位财务人员的安排,不能随意摘抄会计资料数据,格守财务和会计的制度,不处传实习单位的财务和会计信息。

  2、安全第一。实习阶段注意安全,在厂区内要服务安全人员的指挥,不准随意走动,否则将酌情在实习成绩中做扣分处理。

  3、遵纪守法。遵守国家法律和实习单位规章制度,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秩序,不准擅自离开实习地点,不准无故旷课矿工,迟到早退,不准寻衅闹事,打架斗殴,若有违纪行为,按学校规定处理,对不尊敬老师和现场秩序的学生,视情节严肃处理。

  4、虚心向实习单位财会人员请教,尊重领导;注意精神文明建设,讲究文明礼貌,爱护公物,同时与实习单位搞好团结。

  5、实习结束时,每个实习生应带回由实习单位负责同志签署意见并密封的“实习表现鉴定表”,未交回鉴定表的,不予评定实习成绩,不能取得毕业实习学分。

  6、撰写实结,字数要求在1500字以上。

  五、毕业实习成绩评定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6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4;F2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29-0134-02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我国下一阶段教育改革战略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人才培养要做到三个坚持,具体要着力提高三大能力,即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显然,《纲要》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专业建设提出了新的目标。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财务管理专业,应该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出发,着重培养、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因此,结合《纲要》,以黄河科技学院为例,探讨完善和构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特征

  应用型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应用能力强的高素质技术人才,而不是普通本科培养的学术型、研究型、工程型人才。因此,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应以应用能力为主线,构建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在系统、完整的课程体系基础上侧重应用性、针对性和模块化,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学生在实验、实训、实习、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程中的亲自操作,培养学生针对企业实际财务问题的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做好理论与实际的衔接。

  二、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目标

  依据黄河科技学院“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的人才培养总目标,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应更突出应用性、明显的职业性、鲜明的岗位性。其中,应用性要求培养的人才是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意识,并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应用型财务专门人才。明显的职业性是指培养的人才绝大多数去向是财务、会计实务领域,因此,要求人才培养应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就业能力为最高追求。任何一个企业、事业和机关单位都有明确的财务与会计岗位,财务管理专业与专业岗位的对应性极强,学生就业前应该具备某一职业岗位或岗位群所必需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这些知识和技能,实际上是由一组特定的、明确的职业能力组成的。会计职业能力是能够有效履行会计师职业角色而必须具有的知识、技巧、才能和行为的总和。因此,在注重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必须加强职业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素质的要求。

  围绕财务管理专业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上述特点,以会计职业能力培养为着眼点,建立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中心的实践教学体系是我们的努力方向。目的是围绕着实践性环节有机地组成一个不可分割、相互渗透的整体,形成适合理论教学体系并具会计实践教育特色的,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支撑的“一主体两支撑”式实践教学目标体系。

  首先,实践教学目标体系是按以技术应用能力为主体、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资格证书获取为支持的“一主体两支撑”模式构建。以专业应用能力为主体设计实践教学计划,确定专业应用能力的实践教学目标,并在课时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进行大力度的改革,保证学生有足够的实践能力训练机会;在实践教学内容上,形成包括基本技能、专业技能和专业应用或综合能力训练课程(或实训项目)的实践教学体系;在训练方法上,学生能通过多种教学形式,如参观、实物演示、实验、实训、实习等等,技术应用与职业素质训导有机结合,接受仿真或真实的实践训练。

  其次,教学体系设计体现职业素质教育,以能力为本位,按照职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能力或能力要素来设置课程,建设“课堂学习”加“实践深化”的职业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并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载体,突出“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训导”两大中心任务,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环节中,大到严格执行各种会计工作操作规程,小到点钱与书写数字,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监督,不断强化学生的职业行为养成,使之符合现代工业要求的职业习惯,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遵纪守法意识等等;在实践教学活动中,考核学生的爱岗敬业精神、人际沟通能力和团结合作精神。

  再次,对学生将实行“双证制”,要求毕业生在获得大学学历证书的同时,还必须取得相应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目前的设计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在大学二年级要求98%—100%的学生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并按3个学分计量;第二个层次是:在毕业前80%的学生取得助理会计师证,并按4个学分计量;第三个层次为积极引导学生考取注册会计师证书,每一科目按2个学分计量。该目标是依据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设计的。《会计法》明确规定,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担任单位会计机构负责人的,除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外,还应当具备会计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资格或者从事会计工作3年以上经历。

  三、构建实践教学体系

  “学历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设计应以校内实验环节为基础,以校外实习环节为补充,以校内外科研环节为高度,形成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全方位多角度的教学体系。

  (一)校内实验环节

  实验环节由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组成。实验环节一般结合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教学进行,可安排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或于课程结束后进行。

  1.课程实验

  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成本管理》和《财务分析》等。每门课程都可以在教学中或教学后进行相关课程的实验,通过实验能够将每门课程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中,从而达到巩固基础理论知识、培养基本动手能力的目的。

  课程实验的实施可采取单项实验或整体实验两种形式。单项实验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以课程的章节为实验单位,按理论教学进度分别组织实验。整体实验一般在课程结束后,以课程系统理论知识为实验单位进行较综合的实验,以强化对课程知识的系统性。在一门课程中可分别采取两种单独的实验方式,也可采取两种实验方式结合的形式。

  比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原始凭证及记账凭证的填制和审核、会计账簿的开设和登记等单项实验,又可以在课程结束后设计一整套关于企业账务处理流程的整体实验,让学生完成从建新账开始,到处理原始凭证、填制记账凭证、登记账簿、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会计业务。

  又如,在《成本管理》的教学过程中,可分别进行各种费用分配表的编制、辅助生产成本分配、产品成本计算表的编制等单项实验,又可于课程结束后设计一套运用所学的成本计算方法,完成从费用的发生、归集和分配到产品成本计算的整体实验。

  2.课程设计

  在《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成本管理》等课程结束后可进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强调“知识点”的巩固和训练,强调“知识线”的贯通,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全面培养学生独立、综合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比如,通过《财务管理学》课程设计,能够使学生进一步熟练掌握财务管理的知识要点,把财务管理理论知识与企业实务结合起来,强化理解理论知识,熟悉各种理财技巧和方法,对财务管理问题形成系统的认识。

  3.综合实验

  综合实验一般在学完主要专业课程之后进行,通过综合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加强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综合实验的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针对企业全面经济业务进行会计实务模拟实验;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实验资料基础上进行财务分析和企业筹资决策、投资决策、股利分配政策等的实验。因此,综合试验的内容可涵盖《基础会计》、《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财务管理学》、《财务分析》等多门会计专业课程。

  综合实验安排如下:财务基本技能实训,安排在第一学期,20个学时;会计手工实训,安排在第五学期,32个学时;ERP沙盘模拟,安排在第五学期,24个学时;财务综合实训,安排在第六学期,24个学时。

  综合实验可采取个人实验和分组实验两种方式。个人实验要求每个学生各自单独完成全部模拟实验内容;分组实验是在实验时将学生分组,在每组中按照会计各岗位的分工情况,进行分岗位操作。两种方式各有利弊,可根据实际灵活选择。

  (二)校外实习环节

  实习环节要求必须在校外进行,通过校外实习弥补校内实验环节的不足,让学生真正走进企业,进行真实的会计业务处理、财务管理。实习环节主要分为认知实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阶段,并结合实验环节的课程实验、课程设计和综合实验安排具体的实习时间。如在课程实验和课程设计的同时,安排对应的认知或业务实习,在课程综合实验后即安排毕业实习等,形成校内与校外、实验与实习相互交错的实践模式。

  认知实习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在学习《基础会计》时进行的,主要是了解企业的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主要方式是:首先,参观企业生产工艺过程,请财务主管介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和财务核算特点;其次,要求学生必须到企业动手实践。认知实习要求学生了解企业的性质、规模;企业主要生产何种产品,主要生产过程怎样;企业经营状况和经济效益如何;企业采用何种记账程序和记账方法等。通过实习,使学生熟悉会计科目、记账凭证、账簿的使用方法,了解企业的账务处理程序和基本会计报表,为今后学习《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课程打下基础。

  业务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期初,在学生学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之后进行。主要学生在学完大部分专业主干课程之后,基本已掌握了会计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进行业务实习,目的是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在认知实习的基础上,进一步熟悉会(下转162页)(上接135页)计程序、会计方法、会计准则,掌握各类型会计业务处理的基本方法。通常以集中方式将学生安排到财务公司进行会计实习,通过业务实习,学生应会设账、建账;会对各类型企业的会计业务进行会计处理;会编制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基本报表;能够根据报表和相关数据进行基本的财务分析等。

  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结束后进行,往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和将来的就业方向进行的有目的的实习。可以分散方式将学生安排到企业、事业、会计师事务所等单位进行会计实习,主要实习各类型企业、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程序和核算方法及财务管理、审计等内容。毕业实习的目的,其一是结合毕业论文选题在实习中收集相关资料,为学生顺利完成毕业论文打下基础;其二是学生可以根据将来的就业方向有选择地进行实习,既深入实习了某一领域,也为将来就业奠定了良好基础。比如,如果将来要到会计师事务所工作,那么毕业实习就可以选择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如果就业单位已经确定,就可以到就业单位进行毕业实习,为毕业后即能上岗工作创造良好条件。

  通过校外实习,学生可以全面、深入地了解会计、财务工作的意义,进一步深化专业理论知识,熟悉现行会计、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实务操作技能,对会计核算、财务管理工作有一个较全面的认识。同时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今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科研环节

  科研环节是对会计相关理论与实践的深化,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提升。通常可以通过诸如毕业论文写作、开展社会调研或实践、参加科研活动等方式进行。

  毕业论文写作是考察财务管理专业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财务管理专业各课程是一个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因此,毕业论文写作的目的就是理解课程之间的关系,并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财务管理专业学生还应进行必要的社会调研和实践。社会调研和实践活动能够将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了解专业动态,了解经济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增强对社会的认识能力。通过开展深入的社会调研活动和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使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素质和能力。

  大学生财产安全论文篇7

  自参加公司开展的自查自纠活动以来,本人认真学习领会党的xx大、xx届三中全会的有关文件、系列重要讲话以及公司下发的各种文件,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深入细致地查找自己在学习态度、工作方法、管理经验及日常管理工作的执行力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作为一名分公司的管理人员,更应该深刻剖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现将本人自查自纠情况报告如下: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够系统、不够深入。作为企业的基层管理人员,需要有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和较强的业务技能知识,才能做到实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而我目前与这样的理想状态还存在一定差距。其根本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对学习的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身处基层,只要把全年生产经营指标任务完成,做到领用户满意,确保不发生安全责任事故就够了,学不学一样能搞好工作;其次学习方法欠佳,没有把理论知识联系实际工作去学,学习内容也不够全面、深入,疏于学习政策理论和法律法规及企业管理方面的知识。由于放松学习,自己的综合素质鲜有提升,就如同缺少了进步的深层动力。

  (二)工作主动性有所欠缺。诚如前文提及到,作为基层管理者

  可能只着眼于当前面临的实际问题,而很少利用全局观念去思考更为宏观的问题。而缺乏创造性思维、缺乏进取精神也让日常工作囿于简单的“结果导向型”工作方式。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必须要在日常工作中理清思路、有的放矢、锐意进取,重新掌控在日常工作中的主动权。

  二、存在问题原因分析

  一是自身学习不够,思想素质、理论教养、认识水平不高。特别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理解不够透彻和深入。没能完全运用科学的理论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言行,从而导致认识上、行为上的一些偏差。二是宗旨观念不强,对照本次自查自纠活动的主题“勇于担当、履职尽责”来说,在依法治企、降本增效、爱岗敬业、提升服务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三是自我要求不够严格,反映出一定程度的失之于宽。无论是思想意识还是工作上,有时思考问题、处理问题显得不够严谨,有图“完成任务”,“交差”的观念,不讲究精益求精。

  三、整改措施

  对照开展自查自纠工作的原则和指导思想,结合公司文件精神,认真反思和检查自己的问题和不足,自查剖析存在问题的根源。认真面对,慎重对待,深刻检查,提出改正自己的措施,为下步彻底改正自己的不足提供思路。我将自觉按照以下措施改正自己提高自己。

  (一)刻苦学习,振奋精神.提高工作水平要自觉把理论学习作为自己的第一需要,联系实际学,扎实深入学.学以致用,不断提高工作水平,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等不正之风,充分展示自己的能力。要把自己空余的时间都放在学习上,学习党的基本路线、方针,政策,学习分管业务,不断用新知识、新理念武装自己的头脑,增强自己的才干,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

  (二)开拓创新,不断进取,要敢于冲破传统理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不因循守旧,要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不断总结和完善已有的经验,找出新思路、新方案,落实新举措,开创新局面。着力做到在依法治企、降本增效、履职尽责、安全监督、提升服务等“六个勇于担当”,为实现“六个一”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要严格要求自己,克服松懈心理和懒散情绪,树立崭新的奋斗目标,保持旺盛的精力,积极肯干,吃苦耐劳,为实现“企业发展、成果共享、员工幸福”的“蓝天梦”贡献出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

  范文二

  xxxx有限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发生后,经济局领导非常重视,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的指示精神,局长xxx主持召开会议,对在全系统开展一次安全生产大检查进行了全面部署,认真进行了安全检查。8月4日,局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率领有关科室人员到xxx公司进行现场办公,帮助企业查找隐患,落实整改措施,对企业存在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不健全、特种作业人员不经培训上岗作业、危化原料库存不符合要求,电器、线路不规范等问题提出了整改意见。xx公司现场办公后,我们立即组成检查组,由局长亲自带队分管局长、办公室、技改科、道口办(负责安全生产)的负责同志,对全系统逐户企业开展了全面安全生产大检查。从检查的情况看,企业领导对安全生产工作都非常重视,按照经济局提出的要求,在企业内部开展了安全检查,并进行了整改。但个别企业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岗位责任制不落实,安全隐患整改不到位等。对存在的问题,检查组提出了限期整改意见。

  二、存在问题

  在这次安全生产大检查中,共发现问题77项,当即整改9项,限期整改68项。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是:

  1、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岗位操作规程、安全管理机构不健全,责任没落实到人。

  2、企业对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教育和培训不到位,特种作业人员不按规定培训,取得特种作业资格证书,上岗作业。

  3、电器、线路不进行经常性检查,线路老化、布线不规范,临时用电私接乱扯,刀闸无盖等等。

  4、危险化学品的使用单位,企业停产后,没有将危化原料及时处理,留有事故隐患;生产企业危化原料没有专库专储。

  5、灭火器材配备不足、过期,不放在明显位置。

  三、整改措施

  针对以上检查出的问题,在下步工作中,我们要强化措施,督促企业按时整改,按期复查,跟踪整治,确保整改到位。

  1、加强领导、树立安全生产意识。要强化措施,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各企业的主要领导要把安全生产工作纳入重要日程,一把手要亲自抓。要加大安全生产工作力度,认真贯彻落实“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把安全生产工作责任制层层落实,切实做到抓实、抓细。特别是停产、半停产企业及安全防火重点单位,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安全生产和安全防火工作。

  2、遵章守法,建立健全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各企业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对安全生产工作的要求,把安全生产工作规章制度、岗位操作规程,组织机构建立健全,真正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组织落实,制度落实,措施落实。同时,要抓好安全生产的宣传教育培训工作,增强领导和职工的安全生产意识和法制观念。

  3、经常检查,认真排查隐患整改隐患。我们对安全生产的检查工作要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在工作中主要体现一个“勤”字上。要勤过问、勤督促、勤检查。对检查中提出的安全隐患问题要督促企业加快整改,把隐患消灭在萌芽中,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4、严明纪律,严肃责任追究。企业要做好安全生产事故防范工作,杜绝各类事故的发生。一旦发生事故,要认真执行事故报告制度,要逐级及时上报,对发生安全生产事故的单位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严肃追究企业主要负责人和相关责任人的责任,确保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范文三

  公司根据贵局下发的[20xx]149号《关于在深圳辖区上市公司全面深入开展规范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专项活动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以及《调查问卷》、《常见问题》中对相关具体问题的描述,我司20XX年11月20日前开展了第一阶段的自查工作,认真分析了自查中发现的问题,确定了具体整改期限,明确整改责任人,对深圳证监局走访过程中提出的问题,我们已严格按照要求整改。在对相关问题整改中我们咨询了公司外聘会计师事务所的意见、建议。本次整改以会议、邮件、现场检查等形式督促、跟进整改进度,落实整改情况。

  二、自查发现的问题及整改情况

  根据《通知》的目标和要求,各公司的财务会计基础工作应达到以下要求:

  (一)各公司应当建立符合规定和适应公司自身发展的财务管理组织架构,做到岗位职责清晰,授权明确合理,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财务会计人员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备会计从业资格;公司对财务会计人员后续教育有制度性安排。

  (二)各公司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建立健全符合公司

  自身经营特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制度体系并不断予以完善,明确制度的制定和修订流程以及应当履行的决策程序。制度中应包含责任追究条款,对需要进行责任追究的范围、责任认定的具体标准、处罚措施以及责任追究机构和程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责任追究应与绩效考核挂钩。

  各公司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相关负责人管理制度,对财务负责人和会计机构负责人的任职条件、职责、权限、考核等做出规定。财务会计相关负责人管理制度应经公司董事会审议批准。

  (三)各公司应加强财务信息系统的建设和管理,保证财务信息系统的独立性,不得与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共用财务信息系统,也不得向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提供任何能够查询、修改公司财务信息系统的权限;公司的财务信息系统应当符合会计电算化相关规定的要求,满足公司的实际需要;公司应加强对财务信息系统用户及其权限的管理。

  (四)各公司应当加强会计核算基础工作的规范性,凭证填制符合要求,会计档案归档及时、保管安全;应当切实提高会计核算和财务信息披露水平,能独立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和报表附注;应当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结合公司所处行业特征和自身生产经营特点,制定明确、恰当的会计政策,并在财务报表附注中详细披露,不得以《企业会计准则》中的原则性规定代替公司的会计政策。

  根据上述通知要求(一),我们在自查中依托财务管理组织架构,明确了各岗位职责、优化了工作流程,根据各岗位业务变化,及时进行了修订更新;对集团内各公司会计人员基本情况进行统计,了解会计人员是否具备从业资格;在20xx年12月份公司组织安排了“财务部门20xx年度教育训练计划”。

  根据上述通知要求(二),自查中公司根据《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会计准则》、《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会计电算化管理办法》、《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章程的规定,具体制定了公司内部相关制度、具体业务实施细则,如:《财务负责人制度》等。此次整改中又补充完善了《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管理制度》、《会计档案管理办法》等制度。

  根据上述通知要求(三),自查中公司规模急速发展,经营模式的不断创新,流程操作更新加快,在财务信息系统方面已加强建设和管理,公司ERP系统已升级至用友8.9.0版本,人员操作权限由信息部严格控制,职责分明。为适应公司发展需要,公司已增加了费用预算模块,采用用友软件中的集团预算应用模式,包括深圳、苏州、南昌的预算与业务报销都使用了该模式进行管理,从预算管理设定、预算表的编制、预算的控制与分析,以及日常报销的业务均按照集团模式统一进行。这种模式有利于集团的集中管控,并能够独立部署预算与报销的IT系统,利于进行日常维护和风险的管理。合同管理模块,主要为设备、工程、维修、租赁等大型资产合同从签订到付款等全部流程都在ERP系统中管理,固定资产请购单采用系统打印代替手工单据,极大方便了公司资产合同的管理。网上报销、委外加工、人力资源工资系统、供应商管理平台等模块,这些模块已陆续投入使用。

  根据上述通知要求(四),自查中公司进一步强调凭证填制规范要求,摘要简明清晰、科目使用规范、合理,会计档案及时归档、保管,制定了《会计档案管理办法》,并已遵照执行。根据《企业会计准则》及相关规定,制定了具体明确的适合公司生产经营特点的记账基础和记量属性、外币业务核算方法、收入确认原则、存货核算方法等相关会计政策、会计估计、会计差错更正方法。

  针对在自查中发现问题及具体整改情况如下:

  1.财务人员和机构设置基本情况

  存在的问题:财务部分人员暂未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

  整改措施:根据《会计法》、《深圳市会计条例》中对会计人员资格的相关规定,按照《深圳市会计条例》中第十条:“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方可从事会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