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帅组织打响建昌阻击战:东北军血战纱帽山,坤都营子展开白刃战
少帅组织建昌阻击战:东北军在纱帽山浴血奋战,与昆都英子展开白刃战。新中国成立前,建昌称岭南为热河省东部地区。因此,1933年初发生的“建昌抗战”也被称为“岭南抗战”。这场战斗由张学良将军亲自部署和指挥,也是东北战场上东北军与日军唯一一次正面交锋。
建昌抗战地理关系图
我的家乡是辽宁省建昌县拉马洞镇。最近,我偶然看到张学良将军指挥东北军对家乡的日本侵略者进行了沉重打击。并且,东北军因在沉阳大败而退出关外而被视为耻辱。这次抗战,让张学良和东北军有了新的认识。这次战斗中提到的小太村距离我家只有三里路。这是我初中读书的地方。并根据熟悉的情况,绘制了地理关系卫星图。
建昌的抗日战争是日本侵华热河时期,张学良指挥东北军进行防御作战。
1933年2月底3月初,建昌的东北军在辽西地区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一场光荣的战斗,东北军遭受了“不抵抗”的屈辱。如今,这场战役已经过去了80多年,但国内对这场惨烈战争的记录却很少。在中国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笔者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以纪念那些为抗日胜利英勇献身的无名英雄。战争。
1933年2月上海纱帽山封锁示意图《申报》
NO.1日军侵占热河
建昌位于辽宁省西部边境,与河北省青龙满族自治县毗邻。新中国成立前,建昌称岭南为热河省东部地区,因此“建昌抗战”也被称为“岭南抗战”。
1933年2月17日,侵华日军动员10万余人,分为北(从通辽攻开鲁)、中(从锦州攻朝阳)、南(从绥中攻建昌)3路,热河猛烈进攻。在全国人民的抗日怒火的推动下,南京国民政府一改过去“不抵抗”的消极态度,响应全国人民“武装保卫热河”的号召,并做出了“积极抗日”的姿态。军分区司令员张学良赴热河前线检查部署防守。
鉴于日军在北线集结了大量兵力,制造了巨大的战争声势,宋子文、唐玉林(热河省主席)等人认为,北线是日军的主攻方向,因此将防御重点安排在朝阳线。张学良认为,南路的建昌一定是日军的主要目标。由于建昌地处热河、辽、河北三省交界处,捕获建昌可以直接进入热河腹地。因此,张学良及时调整防御计划,从第一集团军抽调第八旅(旅长丁锡春)、第十六旅(旅长苗正六)、第十九旅(旅长孙德全)他指挥的部队立即前往建昌那里充实防御。
张学良将军
张学良的分析击中了日军的阴谋。日军在北路造势,却是故伎重演,主攻方向是南路的建昌。为了一举擒获建昌,日军出动了第八师团、第十四混成旅等部门,总兵力4.5万人,携带坦克装甲车100多辆、重炮200门、飞机12架。。在服部的指挥下,1933年2月26日,他从绥中出发,大举刺杀建昌。
NO.2纱帽山血战
2月26日晚,日伪军先后集结于兴城县三道沟乡梨树沟门口。梨树沟门是清代“柳边”上的一座侧门。当时,这里是建昌县和兴城县的交界处,也是辽宁省和热河省的交界处。县城杨树湾子乡)尚在十里外。
第二天黎明,六谷河谷升起了浓浓的雾气。日军总司令命令先头立即出发,试图在浓雾掩护下渡过六谷河,进入建昌境内。不料东北军早已戒备,将纱帽山上下游方圆十余里的桥梁全部炸毁,并炸毁沿途的冰层。日军无法渡河,便沿岸逆流而上,逼近纱帽山。浓雾笼罩下,日军先头部队被正在纱帽山斜对面的大石门山岭巡逻的东北军骑兵发现。
纱帽山位置图
日军先锋队极其嚣张。后续部队赶到之前,就向纱帽山上的东北军阵地开火。守卫纱帽山的东北军只有一个营的官兵,营长姓赵。赵营长指挥机枪连瞄准日军炮位,仅发射3枚炸弹就炸毁敌枪4门。日军不敢继续进攻,就地躲起来等待救援。
上午10点,日军冲到纱帽山下。他们先是派飞机到东北军阵地上空侦察轰炸,然后又发射猛烈炮火。紧接着,日军大队沿纱帽山下六谷河畔的“陵绥大道”推进,试图甩开北洋军,直攻建昌县城。日军的阴谋立即被东北军识破。赵营长亲自架炮阻止,不费几枚炸弹就击毁了日军三辆坦克。日本前锋被阻挡,只得折返。日军总务部旅长勃然大怒,放弃了该旅原定的从旁西进的计划,决定拿下纱帽山再西进。
下午2:00,日军再次以猛烈火力轰炸纱帽山。东北军阵地上的碉堡工事全部被炸毁,只好暂时躲进一个叫“天门洞”的天然山洞里。炮火暂时停止,数百名日军步兵发起集体冲锋。东北军连长赵连辉率领百余战士坚守阵地。他连续3次击退日军,还炸毁了日军多门重炮。头。
下午3时00分,日军改变战术,派出两个步兵中队,由一名队长带队,从卡鲁营子西沟横过梁,企图从背后攻击纱帽山上的东北军。刚爬上山脊,就被驻扎在这里的一排东北军猛烈阻挡。赵营长立即派出一个连的援军及时赶到。双方激战一个小时,日军弃尸50余具,再次撤退。中国军旗虽然被炮火烧得粉碎,但仍在横梁上飘扬。
下午4:00,日军又使出一招。他们派出两个各约50人的小分队,由两名中队长带队,潜至千营子后坡、小兵沟岭,企图从东、北向敌人发起进攻。侧攻东北军纱帽山东角阵地。杨连长率部在此等候敌多时,立即与日军展开激战,连续击退日军的两次冲锋。日军见偷袭不成功,紧急派出一个旅增援,导致东北军遭到敌人的攻击。日军中队长玉川奋起战斗,扔掉头盔,脱掉上衣,光着膀子上阵。杨连昌身负重伤,自爆手榴弹,与日军中队长余川同归于尽。赵营长派兵救援,但为时已晚,只有杨连长的残部被带回西家子阵地,东家子则被日军占领。天色已黑,夜幕降临,中日两军暂时平息了战事。
2月28日凌晨,东北军第八旅“陈英”(营长姓陈)奉命前来纱帽山接受防守。第八旅原驻平西(北平以西)。他们接到张学良保卫建昌的命令后,于7日赶到这里。经过几天的奔走,人们已经疲惫不堪,只有一个先头连跟随陈营长接管防御阵地,其他连还在路上,未能到达阵地。日军展开决战态势,调集兵力2000余人,从东、南、北三面进攻纱帽山。
当时,东北军第八旅“陈英”和第十九旅“赵英”正在换防,日军趁机强攻夺山。接手防守的八旅“陈英”战士只跑到半山腰,日军就先占领了阵地。两军距离仅数十米,日军居高临下,猛烈射击,东北军只得败退下山。好在天门洞已被“陈营”先头部队占领,日军的攻势只能靠轻重机枪全部射击来减缓。日军集中炮火向天门洞射击,“陈营”官兵数十人阵亡。
建昌郊区的贡山嘴水库
随后,日军集中兵力,转而攻击东北军在纱帽山西角的阵地。八旅李连长命令全连官兵“誓与岗位同生共死”。百余官兵从碉堡中跳出,在山脊上列队。日军压下了山坡。危急时刻,占领东家子的日军盘旋在西家子身后,占领纱帽山的日军也从侧面攻击西家子。日军炮火全部集中在西家子。
东北军坚守不退,炮弹落在周围时也不闪躲。他们一排跌倒,又一排上升。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激战,日军未能靠近山脊。当地刘玉山(时年13岁)在回家途中与逃离的人群走散,躺在草地上目睹了这惊心动魄的战斗场面。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的老照片
大凌江边
直到晚年,刘玉山经常向人们提起那惨烈的场面,“炮弹密密麻麻,像麻雀飞来,成群落在山上。中国军人真善良。”山上不肯后退,小鬼像死猪烂狗一样跌跌撞撞,血把石头都染红了。”血战中,日军战车冲过纱帽山,西家子上的东北军面对敌人,只得含泪撤退。上午8点,纱帽山防线终于陷落。
“纱帽山血战”持续了整整一天一夜,阵亡日军230余人,东北军战士123人。山上的草木全部被烧焦,只剩下光秃秃的石墙,多年都难以恢复。
NO.3昆都英子之战
2月28日,纱帽山陷落,日军逼近建昌县城。由于东北军第八旅防守较差,日军从纱帽山到建昌县的70里路程中没有遇到有效抵抗。3月1日上午,日军成功侵入建昌县后,立即西进,企图经拉马洞(建昌县拉马洞镇)向北进入凌源。
1933年日军进攻热河的老照片
大凌江边
3月2日,东北军第16旅旅长苗正六按照张学良命令,抽调一个团一个炮兵营在喇嘛洞地区布防,以应对撤退击溃的第八旅团,延缓了日军进攻的步伐,给敌邻军赢得了时间。
3月4日,日军沿大凌河谷逆流而上。东北军原本以为日军会沿着“灵清大道”(建昌至青龙)向西推进,于是在大道两侧布下防御,无视大凌河谷的防御,只部署了一支骑兵公司在三家子。日军炮火猛烈,短暂交火后骑兵连溃败。小台子、三家子等制高点均被日军占领。
消息传到喇嘛洞,东北军急忙调整防御方案。十六旅一团胡营长主动号召战斗,将麾下四连兵马从“灵庆大道”边上的历史营地转移到战场中心。
昆都英子位置关系图
大凌河西岸、喇嘛洞北山根下五家子,各有一个步兵连和一个炮兵连。剩下两个连的胡营长亲自带队,赶赴小台子布阵。走到小台子身后的山腰,突然被已经夺取高地的三百多名日军挡住。胡营长率领50人的敢死队向前冲锋,其余部队就地掩护响应,打算一举攻占这一高地。但日军火力如此猛烈,敢死队只能打到百多米,所剩无几,胡营长也受了重伤。其他地方,日军闻讯,纷纷赶来支援。山腰上的150东北军,两面抵敌。东北军携带的迫击炮只有3发。眼见敌兵凶猛逼近,胡营长不在身前,没有请示上级,就架枪开火。两发炮弹落在日军阵地上,炸死了十多名日军,一发炮弹击中了一辆从山下前来增援的日军汽车。胡营长强忍着疼痛,从身边死去的士兵身上拖出机枪,向蜂拥而至的日军猛烈扫射,直至流血而亡。眼看营长阵亡,敌军又势如破竹,山腰上的一百多名东北军奋力突围,扬长而去。日军冲到东北军阵地,用刺刀将受伤的东北军刺死,然后向昆都营子方向集结。
喇嘛洞卫星图,中山脊就是青龙山
与此同时,距离小台子五里的元宝山,也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战斗。东北军第16旅第1团苏英(营长苏金举)率部与比自己人数大数倍的日军激战9个小时。
昆都营子是一个蒙古族聚居的村庄。由于3月4日是农历二月初二,当地民间制作猪头来纪念龙的崛起。吃晚饭的时候,东北军开进村子,告诉百姓这里要发生战争,出去躲起来。霍宝章老人是建昌县退休干部,当时6岁。当他听到消息时,日军已经发动进攻,他一家人赶紧进了菜窖。村子附近的昆都营子和双龙山是东北军最后的阵地。第16旅旅长苗正流向张学良总司令转达命令,必须坚守48小时,不死不退。
东北军第16旅第1团第9连“胡英”(营长姓胡,当时阵亡于小台子)在日军尾随后不久进入昆都营子。东北军仓促应战,以民宅院墙为碉堡工事,逐屋逐墙与日军激战。日军以猛烈炮火轰击村北房屋,一举攻克昆都营子北半部,占领当地士绅霍玉亭的炮台。东北军退至昆都营子南半部,隔着霍鸿瑞家的围墙和霍家祠堂与日军对峙。这时,东北军的两支炮兵队赶来助阵。一支在昆都营子村西树林,一支在喇嘛洞街,分别炮击昆都营子日军。日军刚在霍玉亭家的炮台上架起炮架,炮台就被东北军炸毁了。日军在村民刘长清家的屋顶和村内普南寺大殿的台阶上架设了炮架。还没来得及调整角度,就被东北军的炮火击中摧毁,导致日军炮兵队失去战斗力。
冯子山讲述双龙山下喇嘛洞激战的抗日故事
夜幕降临,日军队长带领几名日军士兵到东北军阵地“偷营”,走到了东北军前哨霍家庙前的大榆树下。天太黑了,连手指都看不见。东北军王连长前来查看哨所,正巧遇见了日军班长。日军班长以为王连长就是他带来的战士,低声命令他前进。王连长看到面前有一个日本鬼子,二话不说,拔刀就砍。从大榆树上跳下来后,日军首领也挥刀迎战。大榆树下,两名东北军哨兵闻声加入战斗,与陆续赶来的日军展开了肉搏战。日军班长与东北军王连长围着树打斗,树干遍地都是伤口。日军班长用刀太用力,根本无法把它从树上拔下来。王连长趁机挥刀,砍下了日军班长的半个头,并抢走了他手中的军刀。两个日本兵冲了过来,分别刺伤了王连长。东北军两名哨兵也重伤身亡。
霍宝章向爷爷展示王连长留下的日本刀
3月5日黎明,霍宝章和爷爷来看望情况,护送重伤的王连长到自家菜窖包扎伤口。王连长将缴获的日本军刀留给了霍先生留作纪念,霍宝章一直保存至今。
喇嘛东镇街
此时日军赶到,配合占领昆都营子北半部的日军,从东、西、北向牢牢守卫昆都南半部的东北军发起围攻英子。经过两个小时的激战,东北军的援军刚刚赶到,但已经来不及了。东北军一百三十人,只剩下六人,其他人全部阵亡。东北军六名战士留在村民霍鸿祥家的三间屋子里,忍着病痛坚持反击。日军放火焚烧房屋,东北军6名战士被烧死。赶来救援的东北军见昆都英子倒下了,只得退到了村边的双龙山。日军充满了疯狂,稍有部署就会进攻双龙山。下午3时,东北军因弹药不足、伤亡惨重,被迫撤出阵地。日军进攻双龙山,举起太阳旗,疯狂呐喊。
下午4时00分,东北军调集各型火炮40余门,对盘踞双龙山的日军进行轰击。一个小时后,山上的日军大部分死伤,其余的撤退到山下,有的进入山腰的一个天然山洞躲避炮火。东北军一口气冲到山顶,将山洞里的顽抗日军全部杀掉,双龙山被东北军收复。
3月6日拂晓,日军调动两个营的步兵,在炮火掩护下,向双龙山疯狂反扑。东北军击毙了日军中队长加藤万四郎,日军不仅没有退却,攻势反而更加猛烈。双方激战6个小时,东北军疲惫不堪,双龙山再次被日军占领。东北军继续以密集炮火轰击,日军大部撤退。岩壁的缝隙里、石棚里、岩石的山洞里,还藏着近百名日本兵。东北军一个排的工兵上山搜寻,突然遭到日军的阻击。仅4人幸存,其余全部遇难。东北军反击失败,双龙山仍掌握在日军手中。
上学时常经过的坤都营村路口
十六旅一团团长勃然大怒,亲自挑选了28名身强体壮的人,组成了敢死队。每个人都配备了一把大刀和一把短枪。下双龙山,誓不生还。已是半夜,敢死队喝着团长亲自尊崇的庄行酒,从东、西摸到了双龙山。当日军发现敢死队抵达对面后,两军立即展开肉搏战。敢死队的队员个个身材高大,体格健壮,他们拿着大刀,像砍瓜切菜一样朝着日本兵的脑袋挥舞着。敢死队队长齐副官一口气杀死了七名日本兵,正要杀死第八名,却被日军首领开枪射击。齐副官身边有一支敢死队。入伍前,他曾任东北大学副教授。由于武功高强,他自愿报名加入敢死队。看到齐副官中弹倒地,“副教授”跳了过去,举起了手中的刀。日军首领的头颅被斩断了一只手臂,剩下的半边身体久久地站在那里。一场激战,近百名日军全部被歼灭。敢死队只牺牲了齐副官等两人,双龙山阵地被东北军夺回。“副教授”还活捉了一名日本兵。敢死队主张杀死他。非常时期随军携带俘虏不方便,团长就下令将他们释放。士兵们赶紧殴打日军俘虏,日军俘虏鼻青脸肿回到营地。
黎明时分,东北军向昆都营子发起全线反攻。日军首领尚余江看到自己的部队死伤过半,战斗人员不足150人。他特别听取了被释放的日本战俘的讲话。报道称,中国军队带来了大量援军,再战可能全军覆没,因此放弃编队,向北逃往30英里的建昌县附近的张京营子。撤退”的命令,刚刚集结残兵扎营休息。
东北军第十六旅如期完成任务。3月7日凌晨6时,奉命从昆都营子撤离,经龟石岭向长城集结。“建昌抗战”以悲剧告终。
上午10点,三架日机飞越昆都营子上空,发现东北军确实撤走了,日军又返回昆都营子。一具尸体被分成几块装进麻袋,装上汽车运走。50多名日军砍了整整一天的尸体,装了十几辆汽车。
1933年,日军进军热河
日军撤退后,当地群众将200多名东北军烈士的遗骨安葬在河西昆都营子。1940年夏,大凌河突发山洪,河道改道。埋葬东北军烈士的墓地成为河体。
“建昌抗战”是一场中国抗战史上没有记载的惨烈战役。仅在日本陆军部出版的《热河讨伐经过扼要》一书中和当地民众的口碑资料中有所记载。那些为国捐躯的东北军官兵,没有留下名字,没有立墓碑,但他们的爱国精神将永垂不朽、永垂不朽。
关注家乡英雄故事,传承家乡历史!欢迎朋友们留言关注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