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不响,像一切皆由我定
这是著名小说家包啟飞的读书笔记专栏“深巷笔记”。
何以命名?编者时刻铭记包啟飞的教导“一个优秀的小说家每用一个字都是有讲究的”,并琢磨了“深巷笔记”的无数种来源:
大概酒香不怕院子深,出色的作品、精辟的解读总会现于人世并予人以深刻的思考;或取“不求甚解”之反意,实力抨击当今些许自谓“洒脱”实则“慵懒”之徒……
后来,包啟飞说:常去一家名为“巷子咖啡”的咖啡馆看书,就以它为题喽,不过“巷子”不好听,那就“深巷”呗。
……包啟飞在巷子咖啡馆
“深巷笔记”第一篇为《左手繁花,右手荒凉——读<繁花>》。
一帮浑人社群曾在包啟飞的引爆下掀起一股“繁花热”,人人相继购买《繁花》,上月获得最佳作品奖的两位作者也要求以《繁花》作为奖品。大家用“繁花体”对话、开车,可谓乐趣无穷(将在文末为大家展现)。
于书无所不读,凡物皆有可观。专栏已开,当有无数的“笔记”填充其中。
下为“深巷笔记”第一篇,请过目。
第二篇不知猴年马月,请期待。一、前言
初读繁花已是一年前的事儿了。
一年来琐事缠身,总是拿起来又放下,放下又拿起,总归是在一年后读完了。第一次听到这本书大概是目睹了朋友圈的一次盛会:秦大爷[1]参与了某期博雅读书沙龙,主题就是“繁花”。种种原因未能参加,是毕业时的遗憾。今日终于走进上海世界: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小说避开宏大历史叙事,通过民间社会的变迁,展现了上海城市民间1960年代至2000年代的风貌。自左翼文学始,宏大历史叙事一直占据着都市小说的正统地位,《子夜》《青春之歌》等革命时期的小说以及后革命时期的“伤痕文学”“改革文学”等多以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展现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辗转及城市社会的变迁,而都市民间一直处于被压抑的状态。陈思和最早阐述了“民间”的价值,肯定民间社会在文学书写中的重要地位,张清华又将“民间理论”与历史叙事结合起来,认为自五四以来的宏大历史叙事往往是站在知识分子的高度去审视历史,而这种历史观不足以反映历史真相,因其忽略了民间的历史。在这种理论的支撑下,书写民间精神的作品走进了我们的视野。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以及无名氏等现代作家的价值也得到重新审视。十七年文学以及文革文学中的大多文学作品都偏离了文学的正轨,但依然很受欢迎,有论者发现恰恰是这些作品中隐含着的对民间社会的书写才引起读者的兴趣。如《林海雪原》中的传奇色彩、土匪黑话等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新时期以来,贾平凹、莫言、苏童、韩少功、王安忆等作家开始重新发掘民间的文化价值。基于此,张清华甚至认为莫言的《丰乳肥臀》是新时期以来最伟大的作品,堪比《百年孤独》。
上溯“民间”的这一传统,最早可以到《金瓶梅》,后有《红楼梦》《海上繁花梦》,这些小说避开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直接展现,而是还原生活的原生态,煞费笔墨地描述日常宴饮、婚丧嫁娶等琐事,以网状的叙事展现民间市民社会的复杂性、卑琐性甚至肮脏性。《繁花》正是继承了这一文学传统,对生活进行自然主义式的细腻描摹,将40年间上海都市民间社会的变迁展现得淋漓尽致。舞台剧《繁花》剧照 二、都市民间的独特景观
《繁花》以沪生、阿宝、小毛、贝蒂、陶陶、李李等一批上海人从孩提到中年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枝繁叶茂,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小说分童年和中年两条时间线索,花开两朵,交叉行进,娓娓道来,最后合二为一,豁然开朗,戛然而止。作者并不直接表现历史洪流中的山河巨变,而是以历史为背景,着重表现交际饮食,工作日常,这才是真正的历史,人所感受到的历史,而不是史书中的风云变幻。
写六七十年代独特的都市上海,充满大都市的风味,人们看电影,排队买电影票,代买电影票,集邮,俨然小资产阶级情调。饥荒,日子照样过着。文革,日子艰难地过着。小说以儿童的视野叙事,饥荒中的贝蒂不满姥姥,偷偷给兔子蔬菜吃。文革中的沪生与同学“破四旧”,并不外化伦理判断,而是表现沪生的感受,拍手叫好。阿宝家族遭遇变故,住进万户楼。小毛学拳,贝蒂回乡、出走、变鱼,姝华、大妹妹下乡。新时期来,又以阿宝、沪生、陶陶、小毛的活动串起了别样的景观。生活中出现各种各样的女性,各人之间关系繁杂,理还乱。陶陶纠缠于芳妹和小琴的三角关系中沉沦。沪生遭留洋妻子抛弃,流连于万花丛中。阿宝混迹各种交际场合,如鱼得水。小毛遇银凤,体味了人生最深刻的一次接触,“事发”后娶妻,却遭妻子难产而死。汪小姐、梅瑞、李李、雪芝等女性如繁花齐放,令人眼花缭乱。
宴饮占有很大的篇幅。小说几乎每一章都会讲到饮食,或绍兴奶奶做的家常菜,或街边的小食,或拳头师傅家的餐桌,或李李的饭店,或咖啡厅、酒店、小毛家、上海乡下等等,或沪地名菜,或家常小菜无一重复。小说以浓墨重彩的笔墨拍摄了一段段精彩的宴饮场面,尤以汪小姐醉酒失身常熟徐总和梅瑞发际大摆筵席几场令人叹为观止。
对女性外貌着装的描绘堪比红楼梦。六七十年代的军装也穿出具有时代感的时髦,旗袍,衣裙,皮鞋,像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跃然而生。令一个个衣冠楚楚的男人拜倒。各种各样的寻欢求场面琳琅满目,却柳暗花明,点到为止。
“段子”是《繁花》中最为令人叹为观止的奇观。小说中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大量上海人日常生活中的“荤段子”,隐晦,卑锁,却让人欲罢不能。不直露,却透露着小市民的“智慧”,将都市民间的肮脏表现得淋漓尽致。舞台剧《繁花》剧照三、都市风貌的独特叙述
生活是一张巨大的网。时空如错综复杂的纹理交织在一起。如何去描摹这样的网络,一直是作家们不断探索的问题。《金瓶梅》前,讲究叙事线索的延续,以集中的情节和激烈的矛盾冲突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金瓶梅》出,叙事开始打破惯例,形成了网状结构,这一叙事形式被《红楼梦》所延续,力求还原原生态的生活,多线索交织在一起,每一条线索都有可能受到其他线索的干扰甚至中断。五四时期,茅盾曾受西方自然主义的影响,力求以科学家的视角观察生活,反应生活,虽然茅盾的小说创作情况极为复杂,仅以自然主义是无法概括的,但其受左拉影响颇大还是公认的。左翼文学始,叙事以宏大历史叙事为主流,讲究革命浪漫主义,忽视了《金》《红》的传统,只在海派作家笔下有所生发。新时期以来,受西方文学的影响,对叙事的探索蜂拥而至,尤以先锋小说为代表,追求元叙事、叙事圈套。但这种锋芒太露的思潮很快被新历史叙事所代替,作家仿佛又在重新返回古典文化,以古为新用,又在吸收后现代主义和电影叙事的某些技巧。
《繁花》的叙事模式极为讲究,分为两段时间叙述。一为童年、少年时期,即60年代至70年代末,二为中年时代,即80年代后。两段时间交错进行,一前一后,令人眼花缭乱。前段中,故事情节失去了中心地位,而以上海的风俗画为中心,千思万绪,娓娓道来。作者精心复现了上海的地理景观,大到苏州河,中山路,“两万户”,小到国泰电影院,锦江饭店,曹杨新村,或时而延伸至周边苏州,绍兴,常熟等地,更有甚者,作者在文字描述之外,更是手绘了一幅幅鲜活的上海地图,真可谓一代人关于一座独特城市的记忆!无论城市风情,仍以人为中心,作者以阿宝、沪生、小毛等人的活动串起了上海市民万花筒般的生活。每一条线索都可扬长而去,由小毛的活动引出拳手师傅、建国、春香等人,阿宝的活动穿插阿宝家族在不同年代的跌宕起伏,沪生的家族又是另一番风貌,又由沪生和阿宝的活动引出姝华、大妹妹、兰兰等人居上海、下乡,蓓蒂与绍兴奶奶的去留等等,如摔碎的镜子,纠缠的线团,剪不断,理还乱。
进入中年时代,作者放弃了继续深挖新都市的风貌,而是更关注移风易俗时代的人们在大都市的纠葛。商业化的冲击瓦解了旧日的市民生活状态,却又在旧的基础上有形成了新的都市文化。婚丧嫁娶,人生百态,作者通过阿宝、沪生、陶陶几人在众多女性之间的游走塑造了众多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女性。至真园老板李李左右逢迎,芳妹在破裂的婚姻中与陶陶周旋,小琴忙于与陶陶的爱情阴谋中,梅瑞陷于与姆妈和小开的三角关系中,银凤与小毛偷欢,姝华,大妹妹,兰兰,雪芝,春香……作者并不直接表现众人事业,而是集中展现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在这里,偷情、乱伦、外遇,仿佛是辉煌下的潜规则,每个人都心知肚明,都为此而奔波,却总是裹着一张不透明的薄纸,披着薄纸做成的轻纱在都市中游走。作者以严肃正经的口吻讲述最荒诞的事,又融入了古诗词的韵味,将含蓄蕴藉运用到了极致,如陶陶与小琴的婚外恋,扑朔迷离,或觉二人真情实意,或觉二人只为寻欢作乐,直到小琴意外而死,才真相大白。又如汪小姐酒后失身,以含蓄笔墨点出,不显山不露水,直到后来才一层层揭开面纱。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喧哗与骚动》的对位式叙述,如《罗生门》,又如《江南三部曲》,充满了现代主义的精神,又具后现代主义对叙事的探索,更有中国古典诗词的节奏和韵律,令人心驰神往。
《繁花》的叙事又吸收了电影叙事的某些技巧,尤其在宴饮中众人闲谈时常用“某某不响”,如秦先生所说,这正是电影叙事中的镜头慢摇技巧,但是,作者却并没有不厌其烦地叙述每个人不响,而是“李李不响”,“苏安不响”等等,似是蕴含着某种深意,似乎是暗示,又无迹可寻。最为极致处是春香与小毛结婚一段,“我对上帝讲,我要结婚了。上帝不响,像一切皆由我定。”一句话融入了奇幻的宗教色彩和浓厚的诗意,令人感动不已,深夜泪流。作者更是将其用到了题词,足见字字千金。舞台剧《繁花》剧照 四、上海话讲上海事
小说的语言用精炼过的沪地方言,又保留了方言的生命力,同时还吸收了古诗词的韵味,自成一体,洋洋洒洒,华丽琦靡,又朴素自然。如前文提及的“某某不响”,便是最为典型的例子。“讲段子”部分最见上海风貌,本书前前后后充满了各色各样的段子,高档的茶余饭后,弄堂中的街边小巷,禁欲年代的被压抑的变态性欲,开放时期疯狂的欲肆横流,各有各的味道,作者并不带有感情色彩,甚至带有某种欣赏的意味,这不正是波德莱尔所谓“审丑”,化丑为美。
第八章在常熟徐总家的一顿饭最见古典色彩,将汪小姐酒后自求出墙的风骚写得淋漓尽致,却又以弹评演奏为衬,如出水之芙蓉,清奇脱俗,如酒后之美人,痴醉迷离。
又如第四章,至真园饭店吃饭一场,作者将香港男与李李在众人面前的小摩擦徐徐道来,无人发觉,却被阿宝尽收眼底。作者不惜笔墨,详尽描绘落手、搭手的动作要领,李李的衣着、迷人曲线,又以小偷上电车为喻,妙趣横生,趣味之至。
现当代文学中并不乏都市小说大作,前有矛盾《子夜》,张爱玲小说,后有王安忆《长恨歌》,贾平凹《废都》,却无《繁花》如此都市民间的奇观。以《废都》相比而言,前者虽是都市风貌探索之作,却并未开启都市小说之路,却结束了乡土小说的时代。二者都以婚丧嫁娶、日常琐事为题材,《废都》以庄之蝶为首的知识分子为中心拓展开去,是一曲知识分子心灵史的哀歌,结尾处稍显力不从心,意犹未尽,给人一种幻化的悲凉之感。而《繁花》以普通市民为中心,是一首上海城市民间变迁的长诗,苍凉却不哀,结尾也自然而来。毕竟这才是普通人的一生,没有明显的时间节点,没有明确的答案,没有虚幻的顿悟,有的只是在浑浑噩噩中继续虚度。舞台剧《繁花》剧照参考书目:[1]金澄宇.繁花.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3月(2017年7月重印)[2]秦良杰.繁花对城市文学的新拓展.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第33卷第5期.2016年10月金宇澄《繁花》插画
以下是发生在“一帮浑人”社群的“繁花体”乱斗,沙雕横行、妙趣横生。
《繁花》的每一个“不响”都暗含深意,味道十足。千百个“不响”将两段时代一个接一个的小画面像珍珠一样串联起来,而一帮浑人的“不响”则真的只是“不响”——不想说话,甚至还要给对方扔一头猪。
现编者特将部分繁花杜撰体摘抄如下,博尔一笑:天气很热,皮皮方去浙师大吃午饭,看到毕业生穿着学士服在拍毕业照,从口袋拿出iPhone se拍了一张照片发到“一帮浑人”社群。皮皮包看到说,皮皮方不上班的?皮皮方说,公司到浙师大一百米。皮皮包说,近水楼台先得月,泡师大妹。皮皮方说,有家室了。皮皮包不响。皮皮方说,兰大你也去的,两年,忒早谈了女朋友。皮皮飞笑笑,不响。皮皮方又说,悔到来了?这时也不迟的。皮皮飞摇摇头。景锅听到两人说话,抄起大砂锅就是两下,说,浓们脑子瓦特了?皮皮方看着景锅的锅,不屑一顾。皮皮飞瞥了一眼景锅的锅,立刻离开。皮皮包和皮皮方找到个茶馆,又坐了下来。皮皮方说,你不敢做?是女朋太凶,还是自己怂了?皮皮包低下头,还是不响。皮皮方说,兰大两年,这辈子就最后这两年了。景锅插口说,兰大三年。皮皮方看了景锅一眼说,这厮怎么跟过来了。皮皮飞也看了景锅一眼。景锅受到了两人无视,拿起锅砸自己的头。这时,老板皮皮罗笑着走了过来。皮皮罗坐在皮皮方和皮皮包边上,三人一起看景锅砸自己的头。皮皮方看了皮皮罗一眼,说,你来了。远总和皮皮圣也并肩走进茶馆。远总和皮皮圣对面而坐,五人无言,看景锅拿锅砸自己的头。景锅的头快砸烂了,隔壁赵家的狗经过吓了一跳。赵家的狗对着砸自己的头的景锅狂吠。景锅有点火,涨红脸,说,娘些撇。赵家的狗跑开了,景锅继续砸自己的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