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那些难懂的艺术,如油画/古典音乐等,关键在于理解创作的难处吗?
不经训练,看不懂应该就是看不懂吧?那些第一次接触这些的并能欣赏的人,都从中看到了什么?
“难懂”是相对的——很可能只是因为你没有做好“热身运动”。欣赏艺术品的关键绝不仅仅在于“理解创作的难处”。 (同意@夏昊Oscar 的最后一段总结)
打个比方,艺术品就像一个陌生人,第一印象是最直观、最强烈的。但第一印象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吗?因此,我们需要逐渐了解这个人的背景、行为、言谈、思想……同理,一件艺术作品的背后也有它的故事。它的“前世今生”有助我们理解:它到底“美”在哪里。
从绘画艺术业余爱好者角度出发,我认为除了题中“创作的难处”,还应了解以下这些:
1. 作者的时代背景和创作经历,往往指出其绘画手法的创新和突破之处。
2. 作者的情感经历和精神状态,有助于分析作品蕴含的感情色彩。
3. 如果是风景画,不妨重返现场、亲临其景。
4. 如果是当代和现代作品,个人觉得社会政治因素和艺术理论是很好的上下文/语境。
附个链接:
BBC - The Private Life of a Masterpiece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private_life_of_a_masterpiece
BBC - 旷世杰作的秘密
http://zh.wikipedia.org/wiki/%E5%90%8D%E4%BD%9C%E8%83%8C%E5%BE%8C
我十分推荐这个节目。它引用很多第一手访谈资料,追寻作品的诞生和发展。当镜头回到作者身处的时空,你仿佛和作者有着相同的命运、相同的感叹,同时也就能理解它为什么就是一幅伟大的作品。
--------------------10月19日补充---------------------------------------
以上答案的不足之处:
1. 对“创造的难处”定义比较模糊。
2. 个人非常赞同@Lawrence Li :创作经验有利于理解和欣赏艺术 这一观点。但对于另一观点:@陈行 "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认为二者冲突在于:作者和读者的角色。在文学理论上,这也是争论不休的热点。对此,我个人仍需加深认识和思考。
不能单凭拍卖行情来评价一个艺术家的画好不好,当然,拍卖行情的确也是评价艺术家的一个criteria,只是拍卖毕竟是个commercial的行当,包括Sotheby's和Christie's也有黑幕小手段或者特意的炒作(某艺术家),国内的拍卖行就更自然不用提了。
LZ所谓难懂的艺术应该就是指Abstract Art吧。我原来也是对Abstract Art不屑一顾的,曾经在paper里还大放厥词写到:Abstract art is a waste of time for the people; it creates neither revolutionary flows nor dialogue, merely 'abstract' confusion. The art gallery is a prison for the creativity of humanity; it turns art into a commodity to be traded by the upper class! So does the auction. 不过自从接触了拍卖行当,在auction preview中切身看到了大师们的真迹,我的态度才有所改观。
下面我就挑几幅典型说一下,哲学层次上的意义和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等问题暂且不论。
首先是Piet Mondrian。
上面Piet Mondrian的这幅Composition avec bleu, rouge, jaune et noir, 1922曾于2009年2月25日在Christie's Paris SALE 1209:Collection Yves Saint Laurent et Pierre Bergé 中上拍,当时的成交价格为€21,569,000,创下了Mondrian的个人拍卖纪录。我以前是很不能理解Mondrian的这类格子画有什么独到之处,但是看了真迹,才明白。电子图片是真的真的很不靠谱,因为电子图片会让我感觉Mondrian的格子画说白了就是矩形的七巧板,但是如果有机会看真迹的话,就会发现大有门道,而且真的不好临摹。其实这是一个相当困难复杂的图像,只是被冒充成简单的抽象画罢了。
如果你蹲下身,逆光往上看这幅画——在展馆里是个很狡猾的办法,因为这样会暴露出画作的裂缝以及表面——你也会看到Mondrian用稀颜料画了黑色长方形,所以能看到画布穿过的纺织线。而黄色色块使用的颜料就厚重多了。
再凑近点看黄色区域能发现这个绘画表面相当丰郁,一部分起了棱纹,一部分渗入了纺线里面。这里也能看出Mondrian打磨了黄色色块的边缘,弄出了一个光滑的边框。
每个表面和线条都有它的纹理:条纹被刻出了脊线;一些表面,比如蓝色区域,有油漆工人试图避免的徒手画出来回刷笔的纹理痕迹。放在一起这幅画作有了丰富的表面纹理,艺术史学家称之为制作法。
目前为止提到的对艺术史都不是什么新鲜事,除此之外还有很多谨慎的分析讲到线条如何相交,Mondrian如何把他的绘画塑造成浅浮雕编织。(维亚阿兰保尔和哈利库珀的评论里非常多的证据。)然而,要往超出这些艺术史的讨论之外了说也不难。
如果你向这些条带的边界凑得非常近的话,你会看到它们并不只是单纯的黑与白或蓝或黄交会的线。这些条带的边缘是粗糙的。据悉Mondrian是用铺上纸条来画的,就像很多装潢师和当代画家用封口胶纸的道理一样。但是这种办法可以形成一个清爽的边界,而这幅画里的边界却是混乱的。不幸的是,肉眼很难看出到底是什么搅乱了它们。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James Elkins: How to Look at Mondrian
所以,对于学艺术的同学,临摹大师的作品是理解作品的一个很棒的方法,如果有机会到博物馆里架起画架拿起画笔面对面的临摹真迹,那就最完美不过了,这样一来,作品的aura也会有所领悟的。
其次,我要介绍一下LS有人提到过的Yves Klein。
这组Yves Klein的作品是我在巴黎的蓬皮杜中心拍摄的。Yves Klein的好多作品都会呈现出这独特的一个蓝色,这个蓝色大有门道,这个蓝色有个专门的名字叫International Klein Blue,简称IKB,RGB (0,47,167)是受到专利保护的。所以IKB并不提供公开的配置方法,在Pantone Colours Chart中,和Tiffany & Co.的蓝色一样只提供编号。
这张照片我是直接出片的,没有做过任何调整,但是仍然是存在色差,在现场看的时候,那个蓝色真的是妙不可言。
在2012年6月27号,伦敦Christie's SALE 5488中,Yves Klein的Le Rose du bleu (RE22) (上图)以£23,561,250 ($36,708,430) 成交,创下其个人作品及战后法国艺术家作品两项拍卖最高纪录。刚好破了其自己于2012年5月在纽约Christie's SALE 2557中以$36,482,500成交的FC1(下图)的最高纪录。
另外,再来看看Jackson Pollock。
上面这幅Jackson Pollock创作于1948年的Number 19, 1948 (CR190)在2013年5月15日的佳士得纽约战后及当代艺术夜拍中以$58,363,750成交。Jackson Pollock的画,看真迹也会感觉到Pollock的笔触非常复杂。看小图是乱,看细节(请戳大图)其实是乱得灰常有秩序,另外再自己脑补Pollock创作此画的过程,拿着画笔在画布上挥洒,那简直就是跳舞的节奏,美的享受!关于Pollock的具体解读请移驾我的专栏文章抽象表现主义之“狂躁”的波洛克(Jackson Pollock) - 说図 - 知乎专栏
。
最后介绍一下Gerhard Richter。
2012年10月12日在伦敦Sotheby's L12024: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中以GBP 21,321,250成交同时打破在世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的Abstraktes Bild(809-4)。
这幅作品曾于2001年11月14日在纽约Sotheby's N07727:Contemporary Art Part 1中上拍,当时的成交价是USD 3,415,750。当时这个成交价格是包括三幅作品的,除了上面的这幅809-4,还有809-1和809-2,由英国摇滚大师Eric Clapton拍得。而今年10月12日在伦敦Sotheby's L12024:Contemporary Art Evening Sale中以GBP 21,321,250成交的仅仅是809-4一幅画而已,可想而知,十年间,升值了多少。
综上所述,对于不是专门混艺术行当的人来说,那些什么绘画技巧、哲学意义和艺术家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等问题并不是需要考虑的因素,毕竟也不是艺术史学家,拿上面的那幅809-4,我如果对一个普通人说什么“the outstanding provenance and gold-standard quality in this sublime work by this blue-chip artist made for an historic moment”之类的话,估计得疯,要不然也是一头雾水。不是专门研究这个的,咱也没必要不懂装懂。只要你有机会切身地内心平静地站在这些大师的“你现在还能不理解的”作品前面,我相信你的personal experience或者something that just unconsciously occurred to you at that very moment while you're standing in front of it,画本身的aura(灵韵)和你的feeling(情感)都会有一定程度上的共鸣的。(共鸣这种东西很奇怪的,跟个人经历的事情有着很大的关联。)毕竟,这些画如今能名留青史或者有着高价的市场,就已经说明画本身肯定是有可取之处也是值得肯定的。而且,这些画家其实画功非常非常好,早期的作品都很复杂(比如Piet Mondrian),只是后期开始摸索这些所谓“看上去简单实际上复杂”且带有哲学思考意义的作品了。
就像楼上的@夏昊Oscar 在末尾处说的那一句:“在理解创作的难处之后,会对于你的理解有帮助。” 希望我的回答能对你有所帮助。
P. S. 推荐我的友邻@赵阿萌 曾经回答叶永青的《鸟》的答案,有兴趣的请猛戳:叶永青的《鸟》这幅画为什么值 25 万?是普通人看不懂艺术吗?
。
这次修改加了图片,内容扩展了近一半。
油画和音乐,尤其是古典油画和音乐,尤其需要鉴赏的门槛,这方面我不仅有理论研究也有大量实践经验。至少我可以说明古典艺术的鉴赏方法。详细的鉴赏方法,我在我的新的一篇论文会有提及。当我们面对一张画时,不同人的反应的不同很有意思。画家喜欢分析这张画的形式语言,美术史家喜欢分析他的背景寓意,普通大众喜欢了解他的故事和画面的逼真。都没错,但是我认为真正的鉴赏正是把这三者结合起来,用我的话来概括就是首先鉴赏他的形式画面本身,然后了解图像背后的寓意内容和情感,最后了解他的历史背景和美术史意义。三者缺一不可,如果少了第一个,很容易流于感性和个人化,但如果少了后二者择会流于狭隘和不完整。因为艺术最终的功能还是为了引起思考激发情感。正如一个著名乐评人所言,莫扎特不只是写了一串和声而是在这里投下了一片阴影。
当然音乐绘画有很大不同。我们先来总领地说一下古典油画的鉴赏。绘画六法则我小小总结一下。古典画的六大法则:第一法则,内容的严肃性。这里包括四点,主题,主体,情感和道德。主题就是它描绘了什么事件,它出自什么母题,古典画的主要主题一般都是严肃的,如正义,战争,可以用安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正义宗教神就是绘画的内容。主体指的是画的对象是什么,古典画对象主要是人,而这些人主要是圣徒,贵族,国王,偶尔平民和侏儒。情感是和道德相关的。一般古典画的目的是为了激发人崇高的正义的情感,因而净化人心灵实现德性。这第一条原则来源于古希腊。那个时候人们没有区分道德和美。第二条是多样统一法则。同样来源于古希腊。这是一天真正的美学法则。他指的是主观运用理性和感性将对象通过位置比例大小的符合秩序的合适安排以形成统一性。比如一个很乱的房间,我们把各种各样家具放在妥当的位置上以符合视觉的愉悦,这就是多样统一。更朴素的说,就是细节和整体的统一。第三条原则,适度。一幅画要多样化,但是多样的度就需要靠适度法则掌握,一块颜色不能太艳,一张画不能太亮也不能太暗,都是靠适度把握的,适度和比例相关,比值决定了适度,与前面三条一样,这条法则的古老性可追溯到两千年前。第四条,叫形而上的模仿原则。这条也来源于古希腊,最著名的就是模仿说。古典画的对象是自然,当然首先要模n仿真实的自然,要符合自然的外形和功能性。(所以她也叫功能性艺术)这条原则在前批判哲学也就是康德之前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假设了一个主体和客体的对立,艺术家就是要研究自然的规律并忠实地再现它,艺术理论在当时是朴素的而非思辨的。第五条,手艺性。以上四条满足了,但如果缺少这条,就无法体现古典画本身的物质属性。古典画总是手艺活,它的基础仍旧是技艺,我们同样可以拍一张照片或者用电脑画出具有古典效果的画,但他脱离了手工,所以就很难说是古典艺术,手工保证了艺术品的原作价值。同时也是今天绘画继续存在的价值之一第六法则,程式和继承性。古典画的很多法则,实际上都来源于历史和经验,你不能追问他为什么一定要这样,而是凭借几千年的传承,人们认为应该如此。比如画的对象,画的类型,这些都是历史延续的。不存在脱离传统的古典画。
评价一幅画也是基于此。比如根据第一条原则我们去分析他的内容,形象背后的主题。评价一幅历史画好坏的关键在于它的画面形象的动作是否能够符合画面本身的目的并且最好地激起了人们的情感。我们举个例子。列奥纳多《最后的晚餐》,通过和前人和他同时代人的对比,同样是最后的晚餐这个题材,你还是能轻易看出他的创意(inventio)比别人的高明之处。历史上有无数人画过这个题材,但是这幅画可以说是创意上很突出的。我相信这和他的博学和修养是有关的,同样一个故事,其他人都是很粗暴地把犹大单独拎出来放在观众面前,或者不给犹大加光环,要么就是在犹大边上加只猫,比如吉兰达约(图二)都破坏了画面的统一。而且布局上画面很混乱,比如阿尔特斯直接画成了民俗画,没有统一视点。达芬奇的则如画卷般展开,让十二个人三人一组,动态万千却又统一在一个很简单朴素的构图里,通过后景的透视很自然地把视点聚集在耶稣并创造了空间。犹大不再是突兀的而是融在画面里,但人们也能通过他的表情和动作辨认出处在阴影里的他。然后是历史画的动作和事件。这里需要的是画家对动作的设计感和洞察力,巴洛克绘画在对掌握人物动态和表情这点上是很出色的,比如维拉斯贵玆的酒神,每个人的神情都非常生动,圭多雷尼属于意大利学院派,动作比较优雅,比如那张亚特兰大赛跑。而波拉优洛的圣塞巴斯蒂安殉难则是一个失败的例子,画中人物被很平均地以均衡对称的方式分布。动作很生硬呆板。
然后还有绘画的寓意。我相信这个对于肖像画是没有任何必要的。但是有些画比如丢勒的版画,你不了解背后的寓意行吗?博斯的绘画有大量中世纪炼金术和宗教知识,不去了解能看懂吗?当然古典画的寓意大多从属于形式,像博斯那种专注于寓言的毕竟还是属于少数啦2.第二条多样统一,是说画家有没有很好地将画面里多样甚至对立的物体有秩序地统一地安排在一个完整的画面里。比如雅典学院这么多人物姿态如何让他们既看起来丰富多样又统一。多样的色彩如何被完美地组织在统一的整体里,画面中不同或者对立的元素越多统一也就越难。北方的尼德兰绘画里,按照沃尔夫林的说法,北方人不像南方人有耐心把人物错落有致地放在一个统一和谐的画面里,而是比较凌乱繁杂。同样地,巴洛克绘画和意大利弗洛伦萨绘画的多样统一也有所不同,意大利绘画的多样统一大多是通过和谐实现的,一般很少有很对立的元素,而巴洛克绘画则是通过真实感和开放的构图实现统一感。如下图,大家可以感受下。上图文艺复兴构图,下面是尼德兰的构图布局。大家如果对比现代艺术那么这点就更明显,现代艺术很多是故意打破古典中的多样统一的。多样统一还包含了一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写到,情节按必然律和可然律发展。这里的情节相当于绘画的布局。所谓按必然律就是像数学一样像斯宾诺莎的哲学一样是通过公理一步步自然而然推导出来的,比如俄狄浦斯王最后被认出就是被一个简单的线索自然而然推导的,而欧里比德斯的问题则是让一个神进入完成和解。这就像一幅画里借助了画意外的东西,总显得突兀,一幅完美的画作应该是一个自足的有机体。他的所有部分都应该从他自身发展出来。举个音乐的例子,比如贝多芬的命运,一开始四个音符就是主导动机,后面音乐无论如何变都是从这四个基本音符发展而来。绘画也是如此。比如色彩,就像德谟克利特说的四个原子。只有四中色彩,却通过理性发展出丰富多彩的色彩关系,基本线条只有曲线和直线,却通过它产生了丰富的形体。所以多样统一原则的核心也是如此,用尽可能少的主题,通过必然律和可然律,来发展出丰富的画面。本身就蕴含了多样统一。我们看为什么有些画,比如一个脏乱的画室不值得成为古典画的素材?因为他没有按照必然律,而完全是偶然的意外的东西。一块香蕉皮,一只掉下地上的笔。这些和画面主体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没有关系甚至有害于画面把宁可不要不是吗?实际上必然律和多样统一本质上是一个东西的两种不同表述,只是必然律更强调逻辑上的统一,多样统一更强调整个的关系。必然律法则就是多样统一就最重要的一种手段。3.和多样统一相关的适度原则也时时刻刻发挥着关键作用,比如阿尔贝蒂说的人物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色彩不能太纯也不能太灰,比例不能太长也不能太短,都是对适度的把握,当然巴洛克绘画和浪漫主义绘画有时候会突破这种适度而去夸张物体特征,但即使夸张也是讲适度的。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克伦理学里提到了中庸,也就是一种节制和适度,适度就是靠感觉上微妙的把握和理性上尺度的把握掌握的,他需要很长时间的研究,不是理论可以清楚说明白的。拉斐尔是这方面的典范
再放个现代派的。大家可以看看人们对多样统一和适度的理解经历了多大变化4.第四条形而上的模仿原则就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力。也就是通俗意义上的逼真程度。这条最好理解也最容易为大众接受。他们喜欢巴比松和荷兰画派那种惊人的细节和真实质感。我们评价一幅古典画也许最直接的就是看他画的像不像了,这点上古典主义的真实和巴洛克以及现实主义的真实又有所不同,古典主义的真实是属于理想的真实,但巴洛克确是追求立体空间里的真实感。古典主义的很多肖像画是对对象进行过美化的。而巴洛克则是展现眼睛所捕捉到的,维拉斯贵玆的教皇英诺森十世就被认为是具有一种比真人更逼真的真实。一般来说细节处理越丰富,层次越丰富,真实感也就随之而来了。乌切罗的圣罗马诺之战是一张不真实的绘画,因为他过于注重透视的研究而忽略了表现细节和逼真是逼真是衡量艺术家水准的重要标准之一,很多未经培训的老百姓都能看懂冷军的画,因为他们认为冷军的画像照片,毛衣画的很逼真。
乌切罗的,画面更像装饰画,人物像玩偶。
维拉斯贵玆,人物表情很真实。
冷军的画就是逼真,细,像照片。但这绝不是衡量艺术高低的唯一标准。我们不能说冷军画的比达芬奇还细所以艺术价值就高于前者了,我们一定要综合考虑这些不同的方面。5.接下来手艺原则其实就是指艺术品的技巧和工艺性,包括表现力。它包括对材料媒介,厚薄笔触干湿的鉴赏。比如尼德兰绘画的多层油画质感的美感,那种细致精美的制作感。维拉斯贵滋厚涂法的美感等。威尼斯绘画的厚涂法是绘画史上很重要的发明,他们不仅厚涂而且喜欢用粗旷的笔触进行塑造,从而产生一种很有厚度的油画质感。而达维特喜爱在暗部使用透明交错的笔触达到一种空气感比如马拉之死的背景。技法很像音乐里的演奏,他涉及到画家如何把脑海里构思的图像表达出来,一个好的画家显然不止应该会鉴赏画也会画画,那么这个技法本身就需要几十年的人磨练,他是心手脑的高度配合。有的画家技法一般,他们画的比较老实,有的画家技法和表现力则特别高超,它们画的虽然放松华丽但每一笔都是压在骨头上的。学会欣赏技法也是油画本身存在的价值和魅力。(比如下面两张提埃波罗和丢勒就分别展现了厚涂的油画感和坦佩拉的制作精美感)当然现代派也吸收了这一点,格林伯格认为现代主义就是平面上媒介自身的美,从伦勃朗开始,油画的肌理这个审美原则就被单独强调了出来,无论弗洛伊德,勃洛克还是基弗,他们的画的媒介和制作感都很明显
这张画的亮部真的又厚又有质感。原作很震撼。那种厚涂的美感是相机怎样也还原不出来的。
多层画法能够通过透明叠加形成一种色彩的叠加效果,具有一种特别的迷人气质。这是欣赏坦佩拉的关系
6.第六条就是关于美术史的。这幅画他的文化背景是什么。他有什么影响力和开创性意义。他在美术史的地位和风格特征。比如达芬奇的明暗法的开创性意义,贝多芬英雄的开创性地位等比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就有开创意义,他第一次用明暗法和薄雾法使画面具有一种空气的朦胧和真实感从而区别于早期波提切利锋利的线条。贝多芬的第三交响曲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他的长度是海顿的好几倍而且在发展部展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度,第九交响曲更是引入大合唱丰富了交响曲表现力并对李斯特和瓦格纳有巨大影响。但是我要提醒各位不要过于相信开创性的意义,柏辽兹的音乐比勃拉姆斯更有开创力但质量上却不如后者,我认为古典艺术最重要的还是质量,那种过于重视开创主要是受到二十世纪现代艺术史的影响。那个时候每个流派都在力求突破前一个范式。但古典艺术讲究的是传承。
然后很自然地我们要进入更专业的鉴赏了。也就是对画面形式语言本身的鉴赏。关于绘画六要素
1.首先是构图。比如我们看达芬奇的最后晚餐我们首先就要看他的composition构图。就是达芬奇怎么样把画面的各部件稳妥地放在画面里,一个好的构图如拉斐尔的圣母子最能形成一种稳定和完整感。构图中要有视觉中心,我们看科勒乔这张虽然中心偏移但他还是通过光线打在圣婴上实现了构图平衡。普桑这张掠夺妇女则展现了他高超的构图技术,这个影响了塞尚。这种复合三角形的运用使得画面具有一种很强的框架感和几何感。
构图有三个重点:构图线,视点和均衡对比。所谓构图线包括了水平垂直对角三种基础线,以及其他复杂线条,这些线条可以在一个类似坐标系的构图网格里被确立,所谓构图网格,是创造构图的一种好方法,它是通过在坐标轴上确定点然后连接点与点形成的构图线确定画面的框架。这些线条有些是辅助线。这些辅助线和画面本身造型无关,但他帮助确立了实心线,后者构成了画面本身的造型
如图中所示,这是普桑一幅画的构图研究(画的有点粗糙,见谅)图一是这幅画的基本构图线。这两根线的位置确定了两个矩形。在这两根最基本的线条的基础上,图二图三的线条均是由图一的基础线变来的,普桑运用这些线创造了一个密封的复杂的几何的框架。
所谓视点,就是视觉中心的问题。画家运用明暗,透视等手段营造画面的中心。比如《最后的晚餐》就是通过线性透视实现了焦点的集中。再比如下面这张科勒乔的画,通过明暗实现了世界中心的强调。
至于对称均衡法则则是古典画家最常用的一种平衡画面的方法,对比就是为了画面的多样,对称和均衡则是为了统一。比如普桑这幅画,同时运用了平行对称,镜像对称两种手段。还有一种动态对称,这种对称如同杠杆原理,是通过一种综合的判断实现的。
2.构图和透视有关,正如francesca他们认识到的那样。透视不仅能引起真实感,也能形成画面极大的丰富性和张力,形成一种复调感。我们知道复调音乐就是运用对位法把不同声部同时演奏从而产生一种纵深立体的音响效果,绘画里的透视也是如此,它可以在平面的画布上打开一扇窗口,产生无限远的纵深空间。文艺复兴画家特别喜欢运用透视布局人物,比如拉斐尔这张学佩路基诺的,人物一排一排仿佛复调音乐里不同声部的旋律,丁拖来拖的圣马可也是如此,它使用透视法营造了一种很夸张的戏剧效果。在后来的绘画发展中透视渐渐被明暗和更平面的空间取代,明暗成为了塑造空间的新手段。巴洛克绘画虽然也有透视但已经不再是文艺复兴那种线性的透视,而是更加考虑画面的真实性。艺术发展到最后就是马奈那种取消了透视和明暗的绘画。我们下面还会提及。
建议大家看提香的乌尔比诺维纳斯,鲁本斯的人体以及马奈的奥林匹亚三张画。感受下绘画从用透视营造立体纵深到用明暗表达纵深直到马奈平面化的演进
另外画家还会通过改变透视来实现艺术上的目的。比如委罗内塞的《纳伽的盛宴〉,如果你连接里面的透视线,你会发现他们并没有消失在一个点上,而是有多个消失点,或者说有一个消失区域。这并不是艺术家不懂透视。而是为了艺术上更广阔的空间而故意更改了透视原理实现了艺术上的目的。
3.然后我们看画面的比例。文艺复兴画家都研究过比例,这里的比例来源于建筑学里的术语,维特鲁威在建筑十书里专门介绍了四种柱式的头身比,后来画家把它挪用到了人体比例学里,最著名的就是达芬奇的那张素描人体。丢勒在学习了达芬奇等人后也开始设计人物比例。而到了手法主义时期,艺术家开始通过变形拉长比例突破既有范式,如长颈圣母就是手法主义故意拉长比例的例子。而安格尔的大宫女也通过比例的拉长制造一种符合视觉的美。尼德兰画家比较不太注重和谐的数学的比例,而现实主义画家则追求一种真实的比例。
从古希腊开始建筑师们更掌握了一种方法,叫微调。所谓微调就是对视错觉的一种纠正。比如帕特农神庙的柱子,如果建造的是正的,则远看会有略微倾斜,所以建筑师一般会主动把柱子建的略微向内以符合视觉。罗马式建筑里的雕塑则喜欢通过改变人物比例实现大小的错觉。比如一个人头是身体的四分之一就会造成一种这人很矮的感觉,反之亦然。文艺复兴画家在此基础上强调真实和美的结合,他们的很多画是挂在很高的位置,特别是那些天顶壁画,如果按正常比例绘制反而看上去会失真,这时艺术家就需要为了现实中视觉的舒适而主观调整比例。
4.形状方面我们需要去观察画面里事物的外形和轮廓是否优美,拉斐尔的轮廓线构成的形体就异常端庄美丽,文艺复兴画家和巴洛克画家很大的不同是十分注意轮廓线的优美和形体的合适。这是因为意大利画家很多都是先勾勒线稿再上色的程序。形状过大,边缘线不优美流畅都会影响造型的质量。洛可可绘画有一个很大的缺点就是过多地运用了荷加斯说的蛇形曲线。从而使得画面很琐碎轻浮,而拉斐尔的画又有刚挺的直线也有优美的曲线。温克尔曼研究过自古风时期到希腊化时期的雕塑,他认为早期雕塑线条很僵直,后来产生了一种崇高风格,它以菲迪亚斯为代表,以直线为主,普拉克西特列斯则代表了一种优美风格,最后则是更加柔美的风格。如果以文艺复兴做比较,拉斐尔就比较类似普拉克西特列斯。他结合了曲线和直线,具有优美崇高的特点。我们可以放张图大家自己感受下
我不是想黑徐悲鸿,毕竟对中国油画教育贡献很大。但他的愚公移山这幅画,大家自己评价这个人体形象吧。我不多说。
古希腊瓶画上的人物线稿。品质感极高
5.其次是明暗,画家对光线掌握是否出色。卡拉瓦乔维米尔伦勃朗都是艺术史上接触的布光大师,我们经常看到现在一些业余画家根本不懂得如何营造光线,它们画里的光源甚至是来自四面八方的。从而使得画面非常琐碎没有中心,甚至一个物体会有两个投影。统一的光线对于画面极为重要,这涉及到摄影学里的光位和光比的一些知识。安格尔的绘画则特别喜欢顺光,这样的光适合产生一种浮雕般的感觉,而且安格尔喜欢用柔光烘托出女性柔美的形象,卡拉瓦乔则相反,喜欢用明暗对比营造出强烈的戏剧感和真实感。
维米尔的用光非常好。大家可以注意到他使用的光源是如何让物体变得朦胧柔美的。维米尔属于荷兰画家,并不喜欢通过比例和形体的改变理想化对象,但他也有自己的秘诀,就是光线。据说维米尔的眼睛可以鉴别出照相机一般细微的明暗层次。
6.然后是色彩,画家对色彩运用如何,提香的色彩就非常好,它不仅形成了统一的色调而且有一种特别的迷人光晕,鲁本斯的色彩则体现在对肤色里灰色的控制。古典画的调性是特别重要的,古典画家一般用很少的颜色,却通过固有色同类色的区分,冷暖的微妙对比(古典画一般用黑色加白作为冷色来形成丰富但符合统一感的调性。这就是色彩的多样统一的运用。就像音乐的24大小调一样,古典画的色彩也有一套自己的体系。很多人认为古典画没有色彩这是错误的,正确的说法是古典画比起印象派色彩没有那么丰富,但是这些颜色本身是协调的而且具有品质的,我认为提香,为罗内塞的颜色丝毫不可能比印象派差。至于德拉克洛瓦说的色彩高于素描那是另一回事。这就像说调性高于旋律一样,提香鲁本斯虽然强调色彩但是他们的色彩是符合他们素描的,这里的意思是尽量不要用多余的色彩点缀,否则就会成为安格尔口里的宫廷小姐,一切颜色都要以固有色为中心。这点上威尼斯画派是色彩的领跑者,我们可以欣赏下提香鲁本斯的色彩感受下。
用这个方法分析我们就可以进入到形式背后的东西了。因为,透视构图色彩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为了引起观众共鸣和情感。优美的造型是为了引起我们心中的愉悦,光线的成功营造也是为了突出事件本身的悲剧感或是朦胧感。技巧是为了创造出真实的场景和良好的情感体验和效果的。比如这幅天国,作者就用高超的艺术技法表达出了很深刻的宗教感情。让人看了心灵可以受到很大的震撼,而不是仅仅说这画的真像啊画的真细啊之类肤浅的话。
但同样要强调没有对这些技巧的掌握就那以制造出这些情感,比如,我们很难对一个丑陋的形象产生愉悦感和崇高感,描绘一个希腊英雄人物,如果把它画的和杜米埃笔下的人物一样那一定会产生另一种情感体验而不是崇高感。
我们来看下乔尔乔内的维纳斯和学院派卡尔巴内的维纳斯。同样是维纳斯,二者却用不同的色彩姿势和光线营造出了完全不同的感觉,观众的情感体验也完全不同。乔尔乔内的女神是神圣的,卡尔巴内则是世俗的挑逗的性感的。
最后我们就不放现代人的写实画了。我们必须区分写实画和古典画完全不是一个东西,写实画不过就包括了我之前说的六个法则里的第二个,就是逼真而已。但古典画不仅要逼真,还要主题严肃,动作高贵,多样统一。这么多的要求。古典画的门槛比写实画高得多的多得多。我们从古典这个词的词源就可以知道,它最早就是用来指古罗马第一等级即贵族的文学,也就是最好的艺术。最好的艺术当然需要一系列完善的标准。我们拿现代人的写实画和古典画一类比就知道区别了。
最后我们总结下评价一幅古典画好坏的标准。虽说标准是人定的,每个人心中有自己的标准。但是由于历史和人的审美经验,人们还是自发地意识到哪些作品更好哪些不好,美术史是一个大规模淘汰过程。博物馆里那些杰作都是经过无数人的检验和认可才有今天的地位的。所以对古典画进行价值判断本来是合乎常理的。我们刚刚也说了,画面,内容,美术史地位都是衡量一幅画的标准。但是我们还是要从中区分一下古典画目的上细微的区别。我认为一个伟大的画家一般都可以把这三者完美地结合起来,他们分别是愉悦,真实和说教。愉悦就是指外形的美感给人感官上的舒服,真实就是形体的逼真程度,说教就是画面的情感和内容。有时这三者要互相博弈透视又互相协调。我们有时不得不为了其中一个牺牲另一个。一般肖像画的功能就是愉悦和真实。一幅画的肖像画就是不仅画的逼真,愉悦人的精神,同时又震撼灵魂的。比如丢勒这张自画像的眼睛。
历史画则比较侧重于综合性。也就是说好的历史画不仅要形式统一愉悦,画的要逼真,动作要生动。内容也要严肃深刻,同时可以激发人心中崇高的感情从而达到亚里士多德所说的净化。一幅画如果达到了这点,那一定是一幅伟大的画作。比如米开朗基罗的最后的审判,达维特的贺拉斯兄弟。
最后才是技巧是否牛逼。是否具有开创性和风格特点。总之评价标准不是死的。一切有固定的标准但也要根据适当时候进行相应调整。
音乐怎么欣赏呢?对于音乐也是如此。虽然我音乐不专业,但长期接触古典乐还是总结了一套鉴赏古典乐方法。和绘画一样,音乐也可以通过形式主题和艺术史上三个方面考虑。形式是指曲式织体旋律节奏和声音色这些。比如鉴赏赋格,你必须学会同时听出不同声部,比如莫扎特的朱庇特莫乐章是如何天才地把五个主题错落有致地进行演奏。判断一首交响乐你必须先掌握曲式,特别是奏鸣曲式的结构,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的位置。然后我们要识别旋律,莫扎特和亨德尔柴可夫斯基都是旋律方面的大师,他们的单个主题有时就写的异常优美,美的旋律容易为大众所接受也最好识别。和声的运用里巴赫的恰空极为杰出,尤其是中间段柱式和弦的运用气势恢宏非常具有感染力。节奏上贝多芬的第七交响曲第四乐章的舞曲节奏的韵律感被瓦格纳成为一种伟大的舞蹈。之后再讨论他的情感,他的创新等等通过这样的研究方法我们的鉴赏就严谨且有说服力多了,而绝不是仅仅局限在“我觉得这抹红很美”这种非常感性个人化的描述上。我相信出色的鉴赏力和一千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绝不矛盾。通过这样的方法我们可以区分出艺术史上绘画的优劣好坏。这些都是衡量伟大古典作品的标准。法国学院派曾经给历史上大师打过分这就过头了,因为我们重申标准不是为了限制人的想象力和思维,而是恰恰希望给他们一个基础让他们更好地绽放自己的思维和想象力。不是为了用权威让人人心中的艺术标准都一样。
关于音乐鉴赏古典音乐的鉴赏和绘画相似。古典乐一般由六个部分组成:曲式,织体,旋律,节奏,调性和和声。分析一首曲子我们首先要从形式上加以分析。首先就是曲式,一般古典乐有一个规范的曲式。奏鸣曲式,回旋曲式,三部曲式等。这个曲式相当于他的容器,所有的形式分析都基于这个整体。比如一首奏鸣曲式的交响乐,我们主要就是分析他的曲式结构,他的呈示部主题,发展部和再现部。以及每一个主题在整体中的位置和作用。比如阿多诺说的贝多芬第七交响曲第一乐章里第二主题在整体里的作用,他脱离了整体就没意义。然后是他的织体,这是纵向的结构。主调音乐和复调音乐的织体结构就不同。分析复调音乐就是分析他的那个声部的进出配合,是否合理高明。比如巴赫赋格的艺术就是复调织体的高峰。巴洛克音乐的织体一般会在主旋律下添加通奏低音线。这就是一个典型的织体结构。主调音乐的织体也同样值得分析,比如莫扎特时代的奏鸣曲喜爱在旋律线下方采用阿尔贝蒂低音,这就是典型的古典主义时代的织体。其他几项也是按照这个方法分析。我有专门论述过。这也不一一赘述了。只说个范例。这里我们简要分析一下莫扎特一首交响曲作为一个范例。就拿莫扎特的朱比特交响曲第四乐章来说吧。这单个乐章可分析的内容就足够多了。这个乐章是一个奏鸣曲式,一共用了五个主题。这五个主题性格不同但又统一,莫扎特将他们通过不同的组合方式形成了非常出色成功的效果。在曲子结尾处,莫扎特更是几位天才地将这五个赋格同时演奏了出来。这里所展示的对位法技巧是极为天才的。所以要完全理解莫扎特的曲子首先要具备一定的乐理,首先要能识别不同声部,同时要熟悉各种曲式结构。在这个基础上去谈论作品本身庄严的感情,其中的哲理。这样就不会空虚。
形式分析完成了,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进入对作者要表达的形象,情感的分析,最后是对他背后的社会价值以及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的分析。这个就是美术史的工作了。
下面再发些我简单地对绘画进行的简单分析范例,可以作为参考。我认为绘画有六大基本要素:布局(包括构图和透视),比例,形状,明暗,色彩和技法。这六个要素的主次则可以暗示美术史发展的轮廓。我们可以看到在几乎所有文艺复兴画家那里,前三个因素都占据了主要地位。而绘画越往后发展,可以看到色彩,明暗,甚至技法,重要性明显地得到提升。这就是很多人所以为的现代人技术越来越高的原因。1.第一幅画是piero della francesca的《鞭打耶稣》这幅画作者明显和乌切罗,马萨乔等早期文艺复兴画家一样在解决透视和问题,透视从属于布局,可以看到他下了极大的功夫经营空间,但是这个时期很明显的特点是色彩意识还很弱(甚至在固有色都存在问题),明暗意识非常弱(早期文艺复兴绘画很多明暗都有错误),形状还不完美,技法也比较稚嫩,但在大的布局上已经初具规模。北方尼德兰画家在细节上尽管很精细,但整体和细节也没有得到统一,这是前拉斐尔绘画最大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