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计划丨 学霸喷雾:优秀毕业生采访(第二期)

   想了半天也没有什么特别的事。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一直没有感到什么压力。开开心心把该做的事做了,大概也算是一种成就?愿望的话,希望自己能过一种不用设闹钟的生活(笑)。

  

  # 张敏琪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18级博士生班班长

  多次担任校级优秀社会实践项目负责人

  拟就业于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Q1:能否聊聊与新疆克州的结缘?

   2019年寒假的时候,我看到了复旦大学基层就业服务协会发布的赴各地基层实习实践的招募,其中有去新疆克州的项目,就报名了。

   至于报名的原因,一方面我爱人是新疆伊犁人,我之前也去过她父母家几次,但没去过南疆,想借此机会多了解一些南疆的情况,另一方面我硕士阶段做了几个关于宗教中国化的社会实践项目,觉得去新疆走一走可以给我带来更多研究上的启发。所以报名的时候我特别注明,想到南疆的农村实习,后来也如愿被安排到了一个深度贫困村,跟着第一书记做扶贫工作。

   在村里,我直观地感受到了新疆这几年发生的方方面面的变化,受到了很多震撼,其中最打动我的是新疆这几年通过一整套组合拳力挽狂澜、将“三股势力”一扫而空,并且利用大数据技术建构起了先进的现代治理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震撼之余,我也对新疆产生了更大的兴趣,于是申请了延长实践期,在村里过了春节,一直到初七才离开。

   之后,在2019年暑假、2020年寒假,我继续申请去克州驻村(感谢基协和克州州委组织部!),前后加起来一共是在南疆的基层实习了两个多月的时间,最终因为疫情才不得不中断。

  Q2:选择新疆大学的考虑?

   毕业后去新疆工作是我从克州回来之后萌生的想法,然后在两年时间里经过一系列思想和情感上的发酵,最终做出了选择。这个选择的出发点是我个人的情感关联,当然也有家国大义的因素。

   我从研二开始就一直跟随我的导师王德峰老师学习阳明心学,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体之仁和爱有差等。与西方形而上学将应然法则用于指导行动所不同的是,儒家始终坚持生命情感的普遍性,并且这种普遍的情感是以亲亲—仁民—爱物的顺序逐层展开的。那么我当下的“亲”是谁?这一回答也不是根据某种应然的伦理法则,而是必须叩问自己的心,问自己最能与谁的痛苦共鸣。我自己叩问下来的结果是,当我看到包括我爱人在内的新疆青年们在“三股势力”的压迫下饱受煎熬时,我的心是最痛的。那么,答案就很清楚了,我必须为新疆的青年人做些什么,这就是我的“致良知”。

   至于具体选择去新疆大学工作,主要是考虑到可以发挥我的马哲专业特长,在意识形态领域与极端思想的余毒进行斗争,帮助新疆的青年人树立起真正的现代主体性,自觉参与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运动中去。

  Q3:如何协调学术研究与各类社会实践类活动?

   我觉得在健康的状况下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我在选择社会实践的主题时,会从自己当前研究的问题出发,这样一方面可以保证实践的深度,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实践成果反哺学术研究。比如我一直对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的问题感兴趣,所以在王新生老师和李天纲老师的指导下连着做了四个宗教中国化相关的社会实践项目,走访了上海和福建的宗教管理部门和各类宗教场所,这些实践经历也反过来启发了我对宗教的理解,让我不至于迷失在各类宗教学理论中,写出的调研报告也得到了当地民宗部门的认可。

   习近平总书记鼓励理论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我觉得这是从事理论工作本应有的健康状态。哲院老师们一直强调“问题意识”,即使是思想史上最抽象的理论问题,其背后也必然有现实关怀做支撑,如果我们的研究只是纯粹地从文本到文本,而没有来自社会现实的问题,那么这种理论工作就很容易变成空中楼阁。我一直警醒自己,不要沉溺于自洽完满的理论体系所带来的智性快感,而打破这种自嗨的最好方式,就是到社会中去,到现实中撞一撞南墙。撞南墙的结果当然有可能是理论信仰的崩塌(俗称毁三观),但只有让自己经常处于这种危险之中,才有可能做出具有现实感和创造性的学术研究来。

  Q4:对未来的哲学研究及教学工作有何期待?

   在新大前几年的主要任务还是学习,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进行科研和教学,所以也谈不上有具体的期待,毕竟带着一套预先建构的理念去某地实现的做法本身就很不马克思。

   学习的内容,一方面是新疆的区情,另一方面是新大的学情,然后争取在这一基础上做好科研和教学。至于抽象的期待,主要还是想着能通过这样一个实践和反思的过程,探索一种马克思主义本地化的当代形式。本地化在国内一直是一个比较热的话题,就像理论界会探讨什么是中国式的现代社会,以回应现代化=西化的近代难题,而在新疆,这个难题多了一重结构,即除了区分现代化与西化,还得区分现代化与汉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也面临着类似的难题,马克思的思想也是舶来品,如何用新疆本地的语言说出马克思主义哲学来,这是在新疆做马哲研究所必须面对的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已经在现实中逐渐成熟起来了,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就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现实基础。我相信,对新时代新疆实践的总结和升华,将构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Q5:大学期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什么?       接下来的时间最想实现的愿望是什么?

   大学期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就是做到了知行合一,做到了理论学习和生活实践的统一,特别是在选择去新疆这件事上。

   学习哲学,特别是马哲和中哲,是特别折磨人的,因为它们都要求一种真诚,你不能学了马克思的哲学,在生活中却是个小布尔乔亚,或者学了圣贤的学问,在生活中却是个小人。这是艰难的,现代人中多少有趋利避害的心态,上海人在这一点上又格外熟练(这里是在夸上海人足够现代),所以我硕士时花了很长时间做克己的工夫,直到博士时才渐渐找到了状态。这种持续的自我否定是痛苦的和有风险的,而在纯粹理论中享受智性快感又是巨大的诱惑。就我个人而言,若仅仅因为智性快感就将理论与生活分立两边,那就错失了哲学中最珍贵的东西。

   至于接下来的时间里最想实现的愿望,就是顺利完成从上海到新疆的迁移吧,毕竟夏天去新疆的机票挺贵的(因为是旅游旺季),把各种家当以及两只猫运过去也是一个大工程,目前正在为此努力攒钱中……

  光华大道的悬铃木又浓绿了

  希望即将离校的毕业生

  为大学时光挂上完满的句号,勇往直前

  也祝愿在校学子

  步履不停,继续耕耘

  采访 | 王小蝶

  制图 | 王小蝶

  排版|张鹏霄

  责任编辑丨王小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