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呼唤全社会形成合力
素质教育究竟是谁的“重任”?是身处教育教学前沿的教师,是具体组织教育教学的学校,还是规划并执行政府教育政策的教育行政部门?都是但又都不足以承担,素质教育在性质上早已超出了原来的关于教育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的社会系统问题,素质教育早已成了一杆需要我们整个社会一起努力扛起的大旗!
■来自教育专家的声音 政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
如果没有政府作主体,只是教育部门或学校作主体,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就不能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实
当前,推进素质教育难的问题日益突出地摆在全社会面前,引起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央和地方有关部门展开了大规模多方面的调研活动,以求找到推进难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这是非常必要的举措。在这个过程中,笔者发现,有一个带有根本性的问题,需要从认识和实践上解决好,这就是谁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有的说是教师,有的说是学校,有的说是教育行政部门,这都不准确。我认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各级政府,它们责无旁贷,义不容辞。
主体,对于推进素质教育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主体是推进素质教育的行为载体,是职能的行使者,责任的承担者,是解决素质教育推进难的关键。
说政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根据之一是中央关于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所明确规定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必须切实加强党和政府的领导。……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各级领导干部要转变观念,充分认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定上来,认真贯彻落实”。这些规定明确表明,政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肩负着主要的责任。
说政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是由素质教育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素质教育在性质上已超出了原来的关于教育的概念,不仅仅是一个教育问题,而且是一个“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的社会系统问题,因此,《决定》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有关部门要通力协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素质教育的社会系统性质和肩负的提高国民素质的根本任务决定了政府必须担当主体的角色,因为只有调配和运用各方面社会资源,才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
说政府是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依据之三在于政府自身的性质和职能。政府在性质上具有综合性,涉及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在职能上具有对各方面资源的领导、调控、协调、统筹、使用等职能。只有政府作为推进素质教育的主体,才能综合各方面的社会力量,统筹各种资源,为推进素质教育创造必要的条件。如果没有政府作主体,只是教育部门或学校作主体,就不能调动教育以外的有关资源,就不能形成推进素质教育的合力和良好环境,素质教育就不能落实。
作为主体,各级政府在推进素质教育方面程度不同地做了大量的工作,出台了不少有关的文件、政策和举措,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在一些地区还取得了丰硕成果,创造了宝贵的经验。但是,无庸讳言,在许多地区,政府对素质教育的推进是不力的,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思想上,认识不到位,并没有真正认清素质教育对国家、对本地区所具有的战略意义;在领导管理上,满足于制订文件、召开会议多,而对于切实有力的推进举措和实招却研究出台少;在实践上,对教育部门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多,而调动和统筹有关社会资源支持和帮助推进素质教育不够;在评价上,对于升学评价重视多,而对于素质教育实施情况却过问少,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标准和方法。甚至在个别地区,有的领导认为,素质教育只是学校、教师的事,忙起来根本顾不上素质教育。上述种种问题,是政府不能担当好推进素质教育主体的重要原因。
大量的事实和经验表明,推进素质教育,政府的主体角色是一刻也不能缺少的。有的地区之所以素质教育能够扎实有效地开展,创造出好的经验,主要原因在于当地政府重视推进素质教育,真正担当起主体的角色。而有的地区之所以素质教育难以实施,成效甚微,其主要原因则在于当地政府对推进素质教育重视不够,没有担当起主体的角色。
要真正从根本上解决推进素质教育难的问题,必须采取有力措施,解决上述问题,真正名副其实地确立政府推进素质的主体角色。作为推进主体,第一,各级政府要真正从国运兴衰、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的战略高度,重视素质教育的时代意义,把推进素质教育摆在优先谋划、发展的重要地位;第二,各级政府要树立科学发展观,要把推进素质教育与经济发展、科技文化创新紧密结合起来,统筹、协调发展,把素质教育作为经济、科技、文化发展的战略支撑,同时使经济、科技、文化发展转移到依靠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发展的教育、文化含量;第三,采取切实有力的政策和措施,转变全社会的观念,调动一切有利因素和资源,支持教育领域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素质教育创造良好的文化舆论和社会支持环境,拿出切实有效的招法,把素质教育推向高潮;第四,要把推进素质教育情况纳入上一级政府对下一级政府政绩考评的内容,就像重视衡量GDP变化那样来重视衡量推进素质教育的情况,并配套相应的奖罚政策和制度,以确保政府在决策和执行上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秦虹)
■来自政府官员的声音 素质教育要有“实事”支撑
地方政府要摆正对升学考试的态度,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引导社会尤其是学校发挥升学考试的正向功能,切实推进教育的公正和公平
驱动学校追求升学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评价标准的不完善,尤其是政府在评价学校与校长的过程中唯分数的倾向。由于校长是由政府或者政府的部门任命的,因此政府的教育价值趋向直接会影响校长的教育行为。这与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唯GDP的倾向是完全一致的。
地方政府如何摆正对升学考试的态度,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扎实推进素质教育,引导社会尤其是学校发挥升学考试的正向功能,切实推进教育的公正和公平。我认为应该有以下主要“实事”要做:
要尽可能扩大优质教育资源,从根本上解决升学问题。作为政府来说,要努力从实质性层面解决问题,这是问题的根本。具体一点,就是政府要切实增加教育投入,努力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让每个人不仅都能有学上,而且能有好学校上。这样,高考的恶性竞争及由此引发的负向作用就可能迎刃而解了。这在客观上要求政府要真正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按照建立公共财政的要求,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完善公共财政体制下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此外,政府还要拿出招商引资的热情,积极动员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个人捐资助学、出资办学,并积极开拓金融、信贷、教育服务、科技开发等途径筹措教育经费。总之,政府要动员一切可以动员的力量,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扩大教育规模,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的公平,这是政府的重要职责。
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把群众的需要与教育的实际供给能力有机统一起来,正确引导好新时期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导向,引导社会协调发展。要从建设和谐社会的高度出发,科学配置现有教育资源,不仅要做到锦上添花,更要做到雪中送炭。在下大力气改造薄弱学校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将优质教育资源做大做强,大范围提高各级各类教育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使大多数学校成为老百姓信任和满意的学校,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更好的教育机会,从真正意义上实现教育公平。(苏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朱永新)
■观察 是谁在拆素质教育的台?
说“素质教育”只闻其声,未见其行,显然有夸大的嫌疑,然而素质教育现状与人们的期许相去甚远却是不争的事实。多数人把批判的矛头和毫不留情的诟骂指向学校,可是既然素质教育是个人见人爱的好东西,那么近十年的推行困难重重,责任难道只在学校?
基层政府没有责任?因为今年高考上线人数减少了58人,山西省榆社县县委就并通过电视公开向全县人民道歉,同时宣布对榆社中学领导班子实行全员停职待岗,对县教育局领导班子成员进行诫勉谈话。仅仅因为高考升学率滑坡就兴师动众的做法是对素质教育的支持吗?升学率固然很重要,但是它是衡量素质教育的唯一准绳吗?
家庭和家长没有责任?每年高考,因为高考升学无望而自杀的考生时有耳闻。据称,湖南临湘县坦渡乡的3名考生因今年高考成绩不理想受到家长责备,竟准备结伴卧轨自杀,幸亏铁路民警及时发现并耐心劝说,才避免了悲剧的发生。而另外一名考生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成都青白江区弥牟镇曙光村4组,一名不满19岁的男生温某因高考成绩不理想,觉得愧对家人竟然“以死谢罪”,将自己吊死在家中。因高考失利而心灰意冷甚至自杀身亡的考生数不胜数说明了什么?一方面是因为这些考生心理素质太差不能正确对待挫折而走上绝路,另一方面这些孩子的死亡有没有家庭的原因?如果没有家庭过于沉重的压力,没有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功利心,这些孩子自己愿意走绝路吗?家庭的压力和家长过强的功利心甚至能把孩子逼上绝路,以这样的心态对待素质教育,结果会如何?
社会和舆论没有责任?每年高考的时候,媒体连篇累牍的地毯式的轰炸与报道,从备考经验、专家座谈、注意事项,到考生的心理状态再到衣食住行,具体到一日三餐,荤素如何搭配,营养如何保证,衣服该如何选择,夜间该如何休息,如何选择考试的行程与路线,报纸大篇幅报道高考期间建筑工地夜间停工的通知,报道“五好出租车”免费接送学生等等……似乎全民都在高考。媒体炒作高考是出于盈利的目的,因为炒作高考能够满足社会心理的广泛需要。可是对高考的过分炒作将人们对教育关注的焦点引到考试上来,使人们对高考高涨的热情一涨再涨,而对教育的理性思考和对素质教育的关注淹没在这每年一次的升学率大比武之中,素质教育搞不好,媒体炒作和舆论导向对于社会的非理性引导也难辞其咎。(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系 庄爱华)
■来自一线教研员的声音 升学率只是网中一个结
升学率是整个网中的一个结,这个结,连接了方方面面,聚焦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最终成为一个即使是暴露在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中都难以解开的结
衡量一个学校办学质量的高低必须有一个标准,但在目前,我国地区教育发展差异巨大,优质教育资源分布还不平衡,社会各阶层尚未实现公平分配,这个标准必须具有强大的适应性,以维持一个相对的平衡。这些构成了一个矛盾错综地交织在一起的巨大的网。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网的交结点是教育;从教育的微观角度来看,升学率是这张网中的一个结。这个结,连接了方方面面,聚焦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最终成为一个即使是暴露在阳光下、在众目睽睽之中都难以解开的结。
连年高考升学率下降,导致学生流失严重,县长在全县发表电视讲话,向广大人民道歉,下决心办好当地的教育。这个事件可以看成是当今升学率心态的一个典型案例。从政府部门来看,高考升学率不高成为教育失败的标志,乃至于要为这样失败的教育向群众道歉;从社会这个角度来看,政府部门的公开道歉无异于向全县人民下发了学校办学质量低下的判决,令当地百姓对学校嗤之以鼻;从学生家长这个角度来看,学校升学率低下,孩子考不上大学,一切都要免谈,乃至纷纷把孩子转往外地升学率高的学校就读;从学生这个角度来看,在这样的一所学校就读是令人羞耻的,是毫无希望的,不如趁早走人去寻找光明的前途;如果我们还可以从教师这个角度来看,不像校长一样被解聘就已经万幸了,至于尊严,那是饭碗保住以后都不好意思提及的事了。
听到这样的事件,在震惊之余,我们不得不想到,在升学率的大棒高悬在头顶的威逼下,我们的学校、教师、学生,乃至于学生家长,究竟是生活在一种怎样的惶恐和压力之中。尽管教育部一再强调,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但很多学校加班加点,学生负担过重依然成为不争的事实。近年来,有关中学生弑母、离家出走甚至跳楼自杀等事件接二连三地发生,令人触目惊心。教师中英年早逝、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乃至出现精神疾病的也常有耳闻。至于那些从高考这座独木桥上挤过的幸运儿,却出现了诸如马加爵杀人、清华大学学生硫酸泼熊等令人深思的事件。这固然是极少数现象,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不得不反思:我们的学生怎么了,我们的教师怎么了,我们的教育怎么了?--这个结越系越紧了吗?(浙江杭州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 闫学)
■来自读者的声音 别让学校“代人受过”
将责任全部推给学校显然不合情理。很多时候,学校是“代人受过”的。
首先,中国的教师培养制度与国际惯例不尽相同。比如,日本没有专门的师范院校。他们每年根据中小学教育师资的需要,从全国各高校中遴选优秀毕业生,然后进行“岗前”培训。日本教师的薪金较一般职业高出许多,因此社会尊重教师,教师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岗位。中国没有这种教师选拔制度,就很难保证教师的素质与水准,更有教师将工作当作“职业”而非奉献终生的高尚事业。这种“职志”的分离,可能使素质教育具体执行者就先天不足。其次,中国还未施行完全意义上的“义务教育”。许多现代国家的义务教育完全免费,有的长达十二年以上。然而由于中国经济欠发达,政府仍无法负担巨额的义务教育费用。“希望学校”、“春蕾计划”等,说明一些地区的教育仅处于解决“温饱”阶段,根本无力开展素质教育。在“普及”与“提高”之间,“普及”显然更为重要。第三,市场经济可能会加深两极分化的裂痕。贫困地区走出来的众多大学生,在毕业后流向了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或大都市,于是,北京市现在的中学教师有很多具有博士、硕士学位,而中西部地区却极缺乏合格师资。人才制约着素质教育,市场经济加深了两极化的裂痕。 (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 李钧)
■来自中学校长的声音 “片追”是一种人文失落
对疯狂追求升学率而言,人文精神的失落既是原因也是结果。中国的现代教育,肇始于洋务运动即实业救国的特定时代,一开始就带有强烈的国家功利色彩。一百年过去了,这种状况改变了多少呢?相反,教育上的急功近利愈演愈烈。片面追求升学率正是这种国家功利主义的集中表现,也是人文失落的必然结果。教育缺少了人文精神和文化关怀,就如同生活没有了阳光和雨露。一个国家和民族,在新建或特定历史时期,可以把实用和功利作为教育准则,但长此以往,文化滑坡,伦理塌陷,精神、信仰、仁爱、忠信等维系一个理想社会的东西会逐渐流失或扭曲,这是十分可怕的。我们的社会啊,我们的教育啊,再也不能在疯狂追求升学率的道路上愈走愈远了。教育呼唤人文的回归,应该是我们的历史使命。(苏州工业园区唯亭学校校长 高万祥)
■典型事件
[事件回放]山西榆社为高考道歉
山西省榆社县今年高考与去年相比,考生人数多出近300人,但上线人数却减少了58人,为近年来最差的一次,在晋中地区所辖11个县里倒数第一。而与此相对应的是,晋中地区今年高考上线总人数比去年多了600多人。6月25日高考成绩揭晓以后,这一问题成为该县街谈巷议的热点话题,很多家长因此担忧、气愤和埋怨。7月1日,榆社县委召开了长达6个多小时的常委会。会议决定:当晚以常委会名义在县电视台发出公告,向全县人民道歉。
[事件观点]需要“彻底”的诚意--浙江大学教育学院 吕阳
“道歉”意味着承担责任。关于责任,榆社县委常委会议公告中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县委、县政府负领导责任,教育部门负管理责任,榆社中学领导班子负直接责任。但这仍然只是口头说说的责任,真正承担责任还意味着付出实实在在的代价。
为什么这次道歉并没有迎来一致喝彩,甚至有人批评道的是“滥歉”?原因很多,在我看来,关键是道歉的诚意不够。诚意并不体现在调门的高低,而在于是否明确并强调真正属于自己的过失。在目前大家看到的有关榆社教育的各种问题中,我认为排在首位的就是教育投入不足。而保证教育的投入正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如果榆社县领导首先充分认识并强调这一点,然后再追究下属的责任并做出慎重的处理,这种道歉才会体现出真正的诚意。
过去在这一问题上,榆社县委县政府显然有严重失责的地方。榆社中学前校长常耀刚介绍,在他的4年任期内,除了教师工资,县里只给过45万元的利息款。新建教学楼、学生宿舍楼、学生食堂以及即将开通的校园网等所需资金全靠学校筹集。榆社是个贫困县,但是否当地财政真的困难到这种程度呢?从现在以十万年薪聘请新校长的手笔看,好像不至于。
[事件回访]高考不是问题全部--山西榆社县委书记 曹煜
今年七月,山西榆社因高考滑坡,县委向全县人民公开道歉,此事引起了全国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各种责难、评价接踵而至。在“风波”过去了几个月之后,本报记者又专程赶往榆社县,访问了“风波”焦点人物--榆社县县委书记曹煜。
曹煜认为,高考多考或少考几个学生,并不是教育问题的全部,榆社中学高考出现滑坡看似一个孤立现象,实际上是教育理念落后、体制不顺、投入不足、教育质量不高等等一系列问题的必然结果。曹煜特别强调,一个县的教育问题,如果县委、政府不重视,仅仅依靠教育行政部门和教育内部去解决,那是有困难的。榆社县委决定以此为契机,对全县教育进行一次深入的改革,以改变榆社县整个教育滞后的现状。
榆社县的教育整体改革从今年暑假拉开了序幕:县财政今年将拿出100万元,设立优秀校长、优秀教师奖励基金、优秀教师培训基金及优秀学生奖励基金,并以10万元年薪在全省范围内招聘榆社中学校长。利用暑假对所有教师进行严格考核,不合格的老师坚决下岗。两个月时间优化教育资源配置,进行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把现有分散的小学校整合成具有规模优势的大学校;县领导下乡督促完成县中小学布局调整实施方案,按方案要求,该县现有16所分散的初中将被整合为6所,71所单师校、129个复式班全部撤销,实现教育资源最大优化。现已累计投入1500万元进行布局结构调整,2006年还将投入2000万。今年7月,在高薪招聘校长的同时,榆社中学5个薄弱学科面向全省高薪招聘学科带头人,还面向全省招聘大学生,配齐了40多个短缺的音、体、美教师。
摘自:《中国教育报》 2005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