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表现评语赏析八篇
政治表现评语第1篇
1、该生在校期间在各方面表现进取,勇于进龋思想上,该生进取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上,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获得等奖学金。该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社会工作上,曾担任地科院文艺部部长,工作认真负责,进取参加校内外活动。生活中,该生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同学关系较好。
2、该生在思想上进取进取,平日注意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并进取贯彻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进取向党组织靠拢;学习上勤奋努力,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目标明确,学习方法得当,获得了比较优异的成绩;在生活上团结同学,尊敬师长,有较好的人际关系;在工作上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的完成教师分配的任务。该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上进取进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政治思想觉悟高,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进取参加各项活动,全面发展,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该生生活俭朴,乐于助人,群众基础较好。
3、热爱学校,关心团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学区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4、热爱学校,关心团体,做好学生的表率。听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立场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乐于帮忙同学,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势,进取参加各种培训。
5、勤恳务实,善于学习,对本职工作兢兢业业,注重个人成长;工作成绩提高大,业绩发展迅速,或有效改善自我的工作方式,从而在工作中收到良好效果;悟性较强,能很快适应新的岗位,在新的业务区域能够立即开展工作;能随时根据工作需要调整工作方法和端正心态,不断反思自我,注重个人成长;能在业余时间精专业务知识,提高工作本事;悟性高,工作认真勤奋,吃苦耐劳,提高很快,在新人中起到了榜样作用。
6、该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有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职责心。在校期间,学习刻苦努力,进取上进,工作认真负责,得到了广大师生的认可。曾在经管院学生会组织部工作,参与了大型团日活动“纪念重庆大轰炸”,获“团日活动先进个人”;任班长时,组织专业团日活动“盛世荣耀”;参与区土地变更调查,获荣誉证书;组织社会实践小分队,任队长,联合十几所大学学生和数名德国朋友举办了大型宣传活动;获“优秀团员”。
7、xx:你是一个活泼开朗,有组织本事的女孩。班级的大小活动都少不了你的参与和策划,作为团支书,你能将同学们的进取性调动起来,市“五四”红旗团支部的获得与你的付出是分不开的。你为人豁达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同学们对喜欢你。学习上你能进取发言,保质保量完成作业,是教师眼中优秀的学生。期望你在今后的学习中能更踏实更稳定,为自我的初三拼搏奠定坚实基矗
8、该生思想上进取向上,进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平时乐于帮忙同学,团结同学。学习努力,进取请教同学和教师,并且乐于帮忙他人。平时踏实认真,进取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学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校三好学生”;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9、工作中,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我,廉洁奉公,自觉做到了慎独,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
10、该同学政治上要求提高,能严格要求自我,为人诚实正直,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大学期间一向担任班级组织委员,工作踏踏实实,认真负责,得到了师生的一致好评。学习刻苦努力,能够较好地处理工作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学习成绩一向名列班级前茅。进取参加学院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生活简朴。在校期间表现优秀,曾获院级奖学金,多次参加各种比赛并获奖。综上所述,某某同学是一名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11、该生在各方面表现突出,思想上进取进取,认真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政治思想觉悟高,学习刻苦努力,成绩优秀。曾获二等奖学金“三好学生”称号,进取参加各项活动,全面发展,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群众基础较好。
12、该生热爱祖国,进取进取,关心团体,乐于助人进取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遵守法纪法规与社会公德,礼貌习惯良好学习目的明确,态度端正,学习成绩良好。有必须的表达及表演天赋,祝你全面发展,心想事成。
13、自任职以来我深知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必须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对学生要有慈母般的爱心,做学生喜欢的教师,并不断更新充实自我的知识,做一个学生喜爱的教师仍是我努力的目标。
14、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认真,具备必须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事。进取参加院系各类活动奖。在班级担任生活委员,有必须的群众基础,做事踏实稳重,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一名合格的大学生。
15、热爱学校,关心团体,做好学生的表率。服从安排,团结协作,工作尽心尽责,态度端正,努力完成学校交给的各项任务。出勤好,勇挑重担,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做好教育教学工作的同时,全心全意为学校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在教育教学中,能够带头作用,认真学习领会课改精神,努力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改善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同时,学习校本课程开放的`精神,认真备课,注重抓课堂效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合作意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学生方面,发现学生出现思想认识偏差,及时给予正确引导,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此外,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关心国家时事,进取参加各种培训。
16、该生思想上进取向上,进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平时乐于帮忙同学,团结同学。学习努力,进取请教同学和教师,并且乐于帮忙他人。平时踏实认真,进取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学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学校一等综合奖学金,“校三好学生”;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17、该生在校期间表现良好。热爱祖国思想活跃,待人诚恳各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性格乐观,学习较为努力,与同学关系融洽。能进取参加学校的各项活动,团体观念较强。期望你能将高中快乐与充实的学习生活延续,不断地前进。
18、该同学在校期间能够遵守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学习刻苦认真,学习成绩优秀,具备良好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本事。兴趣爱好广泛,进取参加院系各类活动并多次获奖。在系部学生会担任学习部副部长,有必须的群众基础,做事踏实稳重,具有较强的组织本事和管理本事。尊敬师长,团结同学,是一名品学兼优的大学生。
19、XX同学于年月至年月之间在联想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厂实习。实习期间该员工认真学习各种专业技能,严格执行各项管理规定,进取参与相关竞赛活动,能较好胜任流水线与CELL线各岗位需求,在月末评比中,屡次拿得名次,并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及能为团队提高提出合理化提议,整体表现良好。
20、该生在校期间在各方面表现进取,勇于进取。思想上,该生进取向党组织靠拢,认真学习党的理论知识。学习上,该生学习成绩优秀,名列前茅,获得一等奖学金。该生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经常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社会工作上,曾担任地科院文艺部部长,工作认真负责,进取参加校内外活动。生活中,该生生活俭朴,乐于助人,同学关系较好。
21、经过近两个月的实习,使我们的理论知识得到检验和应用,进一步完善和提高了教学技能,提高了自身素质,从指导教师身上学到了不少好的教学经验和方法。同时也感受了高中课堂教学的实际状况,引发了我们对新的课程观和教学理念在高中课堂如何贯彻的思考。新课程改革的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方式给我们很大出动,并深深觉得现代教育需要不仅仅是这样的想法,更需要这样的实践,
22、该生一向进取努力地向党组织靠拢,大一下学期参加了党校培训被评为优秀学员。进取进取,刻苦努力,思想觉悟高,团结同学,关心时事,学习和动手本事强。在学习上本着不落后的态度进行学习。在生活上,勤俭节俭,不穿名牌,不赶时髦;同时利用各种机会来勤工助学,我卖过衣服小首饰品保险,作过学校考研做过手机宣传房地产宣传;大一做班级的团支部书记大二院生活部副部长,工作认真负责。
23、该生思想上进取向上,进取学习党的方针政策,定期向党组织提交思想汇报。平时乐于帮忙同学,团结同学。学习努力,进取请教同学和教师,并且乐于帮忙他人。平时踏实认真,进取主动完成教师布置的各项任务,得到教师和同学的好评。学习上刻苦努力,学习成绩优秀,曾获学校等综合奖学金,“校三好学生”;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24、该生进取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有很强的职责心,和民族职责感。在学习上努力刻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良,获得二等奖学金。生活上进取进去,工作认真负责,进取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群众关系良好,曾获“军训优秀学员”,团日活动先进个人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校优秀团员,校三好学生,市三好学生。
25、你诚实守信。就如你憨厚的`外表。同学都说你长的像大熊猫。也许说的不错,你从不会有过激的行为。你待人温和,但教师不期望你在学习上也这么温和。教师期望你能永往直追,以好同学为目标。发奋学习,不屈不挠,向同学们展现一个勇敢的你,崭新的你,你能做到吗?
26、该生在学校尊重教师,团结同学,各方面表现优异。思想上进取健康向上,进取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在学习上努力刻苦,认真学习专业知识,成绩优良,在实际工作中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进取参加假期实践,学习与专业相关的课外知识。在工作上认真踏实,敢于创新,曾担任地科院宣传部部长,宣传部部长和班级宣传委员,有着丰富的工作经验和创新的思维,得到了教师和同学的肯定和好评,在年评为院级优秀团干部,在年评为校级优秀团干部。在生活上勤俭节俭,乐于助人。注重全面发展,进取参加各种校级院级比赛和活动,取得了许多优异的成绩
27、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认真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认真学习党的“十六大”精神,进取参加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热爱党的教育事业,自觉遵守《教师法》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法律法规,以教书育人为己任,进取参加各项教研活动和课改培训,认真上好公开课,不断提高认识和业务水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陶冶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鉴定之思想品德鉴定:政治思想表现鉴定。弘扬奉献精神,作风正派,廉洁从教,为人师表,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职责感。
28、该生进取拥护党的领导,努力学习党的基本理论知识,有较好的政治理论水平;遵纪守法,有良好的社会公德,乐于助人,人际关系良好;行为得体,举止礼貌,爱清洁,讲卫生,寝室卫生良好;学习勤奋刻苦,善于钻研,不耻下问,集思广益;作生活委员时,工作进取,认真负责。
政治表现评语第2篇
1.语言艺术的针对性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
1.1在与人沟通中.正确把握人的本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前提人同时具有双重性,即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人的存在和发展.同时受到双重规律.即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制约 根据马斯诺的需要层次理论对人们的各种不同需要进行分析.区分哪些是合理的需要.哪些是非份的需要.哪些是低层次的需要.哪些是高层次的需要.哪些是目前能创造条件可以得到满足的需要.哪些是在目前情况下还无法满足的需要等等.有利于指导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
1.2在与人沟通中.尊重人的权利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关键思想政治工作中包含着两个方面:教育者与被教育者。要使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务必注意教育者不能以教育者自居.必须开诚布公,平等待人,尊重受教育者的人权和人格。在思想教育过程中要贯彻人权思想.就必须给人以爱.要把严格管理与热诚挚爱结合起来.把“情”与“理”结合起来.既要晓之以理.更要动之以情 思想政治教育作需要人情味,需要互相尊重,平等待人.这是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优良传统。
1. 3在与人沟通中.通过语言艺术的拔高引导作用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目的思想政治工作直接目的是为解决这样或那样的各种具体思想问题,但这并不是思想教育工作的根本目的 根本目的在于通过具体思想问题的解决.逐步提高对人生价值的认识.并自觉地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努力奋斗.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思想教育工作就是要落实在提高人生的价值上,既要重视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又要重视社会为实现人的价值提供必要条件 这不仅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体现。
2.提高运用语言艺术的技巧是新形势下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保证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项做人的思想的工作 要走进人的内心世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特别是在当今市场经济形势下.人的思维变得异常活跃,思想政治工作的复杂性,艰巨性、反复性显得越来越突出。
而沟通则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的重要工作方式.沟通的重中之重又是言语的交流.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党政工这个特殊的工作中.语言艺术又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从一些案例中来分析语言艺术的重要性.笔者做党工主管的时候.遇到一个叫小李(化名)的新进员工.性格内向。总是心事重重.通过侧面了解,得知他家庭条件不好,上学时还借了很多钱。现在的工作不适应,给这个初出大学校门的学子很大的打击。于是我找到他.讲了一些励志的故事.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发他的斗志。现在每当看到他那充满自信的笑.还有那坚毅的神情.我都会由衷的感到高兴语言艺术是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工具.是表达者与接受者产生共鸣的主要“媒介”。因此,我们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应掌握语言的技巧,注重语言的对象。适应语言的时空。使自己的语言像润物的春雨,似夏夜的清风。如秋山的枫叶.犹高原的瑞雪.去开垦心田,进化心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样掌握语言艺术。
2.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一掌握语言艺术掌握语言艺术,能增强语言的魅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感染力简洁、风趣、模糊语言的妙用,是常见的语言技巧。
2.1.1简洁莎土比亚说过,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 做思想政治工作时,婆婆妈妈的说教会影响受教育者的思维.导致对谈话的内容理解出现偏差,同时,对方会觉得你占用了他的时间 思想政治工作语言,必须经过认真组织、反复推敲,做到简洁、条理清晰。谈话时,语言中心要突出.主次分明.不能东拉西扯。
2.1.2风趣语言的风趣的作用就象菜肴里的味精.索然寡味的语言如同忘加放盐的菜一样,不论其营养价值多么高.也不会脍炙人1:3 政治工作的实践表明,增强语言的风趣性.应重视三个方面的因素。
2.2“见什么人讲什么话”? 注重语言的对象无论哪种句式.不管再美的语言。都没有绝对的好.也没有绝对的坏,一切都要依据具体的交往对象而定。从思想政治工作的对象来看.谈话双方总会存在性别、文化、年龄、职业、性格、等因素某一方面差异 如若以这些因素中的某一因素为基准点.那么双方就可能相同或不同。要想达到思想政治工作的目的.你的语言就要合对方的“口味”.而不能强行对方买你的“账” 应该如何说话.才能增加自己语言魅力.获得对方好感,在做工作时有两个原则不可忽视:
第一、认同,即在做思想工作时,改变自己的特征.打破思维定势,换位思考,顺其对方的自然.以适应对方的各自特点.从而消除或减少双方的差异。对他特点的认同,会使对方产生自己人的惑觉,并对自己产生好感。
第二,互补原则 一个人说话尽量保持并表现出和对方的相同.就容易引起对方的好感 可是相反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说话人的语言表达不但要适应对方的特点.而且要根据对方的要求来进行.使双方的差异形成互补。
2.3“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语言要适应时空人的语言运用要适应一定的时空环境,如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人对时空环境,不但有适应的能力.而且还有改造利用的能力。语言时空环境内涵丰富.而表扬与批评是思想政治工作者经常采用的两种语言交往方式 此处针对时空环境就公开表扬与私下批评作些探究:
首先,表扬与批评时.要考虑到对象的心情。美国企业家玛丽说过:“秘密表扬并不起作用!”批评的情况正好相反,批评以私下批评为好 因此,一般说来.在表扬或批评人时,不要只想到自己表达的目的,不顾人际环境.这样就会影响交际效果。甚至会产生相反的效应。
政治表现评语第3篇
关键词: 情态隐喻 人际对话功能 电视辩论
前段时间美国民主、共和两党总统候选人希拉里?克林顿和唐纳德?特朗普的电视现场辩论在如火如荼地举行。熟悉美国大选的人对这样的“辩论”想必不会陌生,在全球范围内,它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候选人在镜头前激烈交锋,展示政治智慧和个人风采,为自己拉票。对候选人而言,电视辩论无异于“面对几千万考官的求职面试”,稍有不慎就会前功尽弃,绊倒在白宫门前。总统电视辩论是美国大选运动中具有决定作用的一环。在辩论中,辩论双方会运用一些特殊的语言策略来掩饰或凸显自己的政治观点,这就与情态隐喻有着密切的关系[1],[2]。因此,本研究选取2016年希拉里和特朗普的三场总统电视辩论中的语料为具体案例,分析情态隐喻在三场辩论中的功能实现,并讨论某些情态隐喻结构的引用会对政治评价和选情结果产生怎样的影响。
一、情态隐喻及其功能评价理论
情态及其评价是英语系统功能语法中的两大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意义上,情态意义主要通过词汇语法手段实现,而评价多体现在词汇层面。情态和评价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二者相辅相成。情态方面,传统语法对情态的研究多侧重于对表达情态意义的情态谓词的研究。而情态谓词,即所谓的一致式,只是表达情态意义的手段之一。在日常交际中,人们往往会采用一些情态的隐喻式表达来凸显或隐藏情态的来源。情态的隐喻式表达在狭义范畴上常常通过心理过程的投射小句来表达其情态意义。而广义范畴上的情态隐喻,往往包括情态形容词、情态副词、情态化名词、投射小句、介词短语、时态等[3]。
至于功能评价方面,Martin的评价理论是研究评价意义的基石[4]。该理论下设三大系统,即态度、介入和分级。各个系统又分别包含子系统。因情态表达的是对人物或事件的态度和评论,它势必会表现出某种评价意义。
基于系统功能语法中语言三大元功能[5]――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Halliday认为情态隐喻也相应地分为三种:概念隐喻、语篇隐喻和人际隐喻。在这其中,概念功能表述人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经验,语篇功能为语言构成连贯语篇的功效,而人际隐喻则是为了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确定说话轮次、表达主观判断和评价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理论同时指出[6],明确的主观取向和明确的客观取向都是隐喻性的,即使情态意义的体现形式实现了从词汇层面向小句层面的跃迁。在明确的主观取向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大多表达了一个心理过程,以突出说话人的主观观点,使其对所做的判断或提议负有明确的情态责任;在明确客观取向中,体现情态意义的小句通常表达了一个修饰性的关系过程,使得说话人可以淡化自身的观点,为本来只是一个看法的东西增强客观确定性,从而得以远离相应的情态责任。另外,体现明确客观的情态取向还可以通过名词将情态意义名物化。它们将情态意义建构成使人难以质疑的“事物”,因而掩盖了情态的来源,使之具有明确客观取向[7]。此外,某些介词短语也可以表达情态意义。
二、电视辩论中的情态隐喻功能分析
电视辩论本质上属于政治宣讲的一个分支,因此必定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情态隐喻是表达人际意义的一种手段。解读希拉里和特朗普总统电视辩论中的情态隐喻能加深英语学习者对英语语言的理解,并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两位竞选人的观点和态度,展现情态隐喻在西方政治生活中达到成功获选这一政治目的重要作用。经过统计,在三轮电视辩论中,两位候选人使用情态隐喻不下三十次,下面具体分析其使用目的及实现功能。
1.彰显个人态度,凸显政治观点。
①But we have to stop our jobs from being stolen from us.We have to stop our companies from leaving the United States and,with it,firing all of their people. All you have to do is take a look at Carrier air conditioning in Indianapolis.(about creating jobs)――Trump
政治表现评语第4篇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 人际功能 公共演讲
一、相关理论简介
1.政治演讲
政治演讲指由政府官员发表的为了影响某特定群体并达成某种政治意图的公共演说。政治演讲的两个特点为:目的性明确;对听众实施一定的权力。演说的三个要素为:演说者、场合和听众。而在公共演说尤其是政治演说中,话语权力基本上都掌握在演说者手中,他们采用各种语言或非语言手段技巧以实现其政治意图。
2.批评话语分析
在范•戴克•罗斯•沃戴克的研究基础上,法尔•克劳形成并扩展了批评话语分析。它研究语篇和社会行为元素如社会结构、社会关联之间的关系,把语篇放在社会语境中进行研究,揭示出语言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反映出强权者向弱权者施加权力。国内,辛冰的研究最为广泛深入,利用传递性,情态,互文研究特定语篇。
3.人际功能
系统功能语法认为语言充当三个元功能:意义功能,人际功能和篇章功能。人际功能则用来建立和维护社会关系,人际功能主要体现在语气和情态两个方面。
(1)语气是由主语和谓语构成。主语通常由名词性词群构成而谓语由动词充当。人际功能的意义可由充当主语的人称代词表现。人称代词是指指示语体系。说话者不仅能够明确自己的存在还能揭示出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主谓的顺序也能发映出人际关系,尤其是一般疑问句和特殊疑问句这两种句型。在前者中,信息的归一性使听话人要求说话者明确信息的准确性。特殊疑问句中,谓词先于主语造成信息缺失,说话者就要求听话人填补缺失的信息,此句型能激发听者的兴趣和思考挖掘答案。
(2)情态是说话人参与话语行为的一种方式,说话人可表达出地位和合法性。“情态作为一种角色的表达起源于语言的人际功能。(马涛,2002)实现情态可通过语言和非语言两种形式。而政治语篇中最常见的是情态动词的使用。
二、布什演讲中的人际功能的批评性分析
1.人称代词的人际功能分析
由于特定的人称代词能反映出对等关系或权势,人称代词运用得当可明确阐明说话者的立场并和听者建立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
(1)人称代词“we”人际功能分析
在政治演讲中,演讲者经常使用第一人称复数形式“we”,把听众都吸引到群体内部,使其得到群体的认同。例1.We will bring the highest standards to our schools, …. We will widen the ownership of homes and businesses, retirement savings and…
例1中,“we”指代布什和其内阁成员,布什使用“we”,使听众站在和其一致的立场,可以使听众更加容易接受他的观点获得支持。
(2)人称代词“you”人际功能分析
例2.I ask our youngest citizens to believe the evidence of your eyes. You have seen duty and allegiance in the determined faces of our soldier.…you will add not just to the wealth of our country.
例2中,‘you’指美国的年轻人,第二人称的使用,表达了总统对他们特别关注,拉近了总统和他们的距离,使其更愿意接受总统的观点。
2.疑问句中人际功能的体现
在政治演讲中,说话人使用疑问句,尤其是特殊疑问句强调所缺失的信息从而激发听众的兴趣和思索。例3:We must hope to give them a sense of what it means to be a loyal friend, a loving parent, citizen…. What do we want the men and women who work with us to say when we are no longer there?
此例中,布什向听众提出了一个问题,这就形成了一个互动,让听众自己去思考索问题的答案,大大激发了他们的注意力和兴趣。
3.情态动词的人际功能的体现
政治演讲中能强烈的体现权力。演讲者作为权力的代表把他们的意愿强加给听众。说话者可在演讲中使用情态动词达到此种效果。在布什2113字的演说中,情态动词使用了42次,使用次数最多的是will,can,多达20几次。例4:We will encourage reform in other governments by making clear that success in our relations will require the decent treatment of their own people…
此例中,多个will的使用,布什向听众表明今后美国政府的打算,不会辜负民众的期望,美国是民主的,会尊重民众的意愿。
三、结束语
本文在批评话语分析和人际功能的理论基础上,分析了布什总统就职演说中人际功能的体现。可发现演说者可通过使用人称代词、疑问句以及情态动词等语言手段达到其目的。
参考文献:
[1]Fairclough, N. Analyzing Discourse: Text Analysis for Social Research. London: Routlege, 2003.
政治表现评语第5篇
关键词:身体语言;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310-02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体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
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又称身体态度语言,在教师评价体系中统称“教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除了课堂语言教学外,还可以结合运用“身体语言”教学。无论从教学内容、教学对象还是教师自身,研究和探索身体语言都是必要而且重要的,能够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意识形态性和学术性的双重功能。
1.有利于辅助传递教学信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是单纯的技术性工作,而是饱含知识和情感的艺术综合体。教师备课时可以提前设计身体语言,通过灵活运用指语、掌语和拳语,表达指示、赞美和愤怒等情感,把抽象的“理论”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具体“实际”,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宜的气氛,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
2.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前苏联教育家赞可夫说:“对一个有观察力的教师来说,学生的欢乐、惊奇、疑惑、受窘和其他内心活动的最细微的表现,都逃不过他的眼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对学生产生影响,通过目光来表达对学生的赞美或批评,通过微笑拉近和学生的距离,通过服饰传递职业理解的信息,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3.有利于提升教师自身的职业技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体语言是其儒雅涵养,博大爱心,深厚情感和丰富学识的外在表现形式,教师要善于发掘教学活动内部的美学因素,通过美好的外在形象,给学生美的享受。教师的身体语言没有一定之规,只有根据年龄、性别和性格设计适合自己风格的身体语言,才能达到完美的教学效果。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体语言的具体内容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体语言非常重要,至少传递讲课中55%的信息,其内容包括:姿态语、手势语、目光语、体距语、表情语和服饰语等内容,需要进行研究和探索,找到合适的路径,完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使命和责任。
1.姿态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身的言谈举止都是教学效果的组成部分,如果举止失当,言行不一,这些细节都会损害思想课教师的个人形象,继而影响教学效果。教师需要剔除消极的或无意义的姿态(如表1),通过个人魅力去吸引学生探究其专业领域。
2.手势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尽量多使用积极手势(如表2)带动和激励学生,给学生带去正能量。一般来说,掌心向上表示请求和服从,掌心向下表示施予和命令,握拳则凸显更加浓烈的强迫味道,手势语言使用不当会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极易激发抗拒心理。
3.表情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特点是理论性比较强,语言讲授仅是知识传授的一部分,教师需要调动一切有利因素“言传身教”,通过自己情绪点燃学生的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由于自身性格、即时心情或缺少训练等原因,未能使表情语言的运用效果最大化(如表3)。因此要提高教师对身体语言重要性的认识程度,让“教态训练”常态化。
4.目光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大班授课中,如何和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目光交流,对其教学效果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在讲课初始和结束的时候,使用群体注视的几率较高,在学生发言或讨论时,个体注视和群体注视的结合使用机会较多。在与学生一对一交流中,也可以根据教师的年龄和性别,选择适合的注视类型(如表4),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5.体距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不同的教学理念和角色定位决定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根据霍尔的“空间理论”(如表5),教师应站在教室前半部分的位置,即1.2-3.6米的社交距离范围内。但笔者经过长期的教学实践,对此有一些不同观点,教师在授课中可以选用40%的时间在公众距离范围内活动,其他60%的时间在社交距离和个人距离范围内活动。这种体距设计既能有效驾驭课堂,同时又能和学生平等地交流互动。
6.服饰语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如果不注意自身仪表,势必会影响教学效果。美国心理学博士史蒂芬·A.罗尔曼曾让五十名学生对教师身着不同服装的照片予以评价,印证了社会个体的着装会影响他人的认知程度乃至配合程度(如表6):
思想政治理论课学术性和思想性的双重特点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服饰语言同样传递给学生相关信息。教师可以选择庄重而时尚的正装,学生大多欣赏与时俱进、赏心悦目的老师,这样的老师让他们有认同感,更具有亲和力。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身体语言运用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1.认识模糊,需要加强学习,提高重视程度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体语言是其思维和情感在课堂上视觉化的结果,作为合格的教师,要对身体语言的正负面影响进行深入了解,才有可能运用和掌控它。除了研读专业书籍以外,业余时间还应当学习相关的教法书籍,从专业深度和教法精度两个方面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2.标准模糊,需要建立统一的评价体系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对于身体语言的运用意识不明显,主要原因是没有系统统一的评价标准和体系(如表7),在标准设计中,把身体语言的相关内容都罗列在体系当中,针对不同专业和年级,精心选用适合类型和使用频率。
3.培训缺失,需要加强相关培训,使之常态化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身体语言培训”,可以由三部分组成,其一是自我培训,包括研读相关书籍和对镜训练;其二是同行切磋,通过相互听课,彼此纠偏;其三是通过音像资料,对一些名师大家的讲课用心体会。所有的精品课程都是经过无数次的打磨和训练,才有我们今天看到的“终结版”。因此,思想政治课教师需要进行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既有“道”深,又有“术”精,增强师生沟通,融洽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促进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澳]阿伦皮斯.身体语言[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143.
[2]周鹏生.教师非言语行为简论[M].桂林:民族出版社,2006:5.
[3]李振村,庄锦英.教师体态语言艺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3.
政治表现评语第6篇
而后现代政治的核心理论就是福柯的“权力”学说。在福柯看来,“权力”是微观的、网状的,存在于话语、制度和身份的创造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种权力观“既是令人压抑的,因为它承认权力充满在所有的社会空间和关系中;同时又是令人愉快的,因为它允许并要求有各种新的斗争形式”。于是,生活风格、话语、躯体、性、交往等方面的微观的文化政治斗争被提上议事日程,自此以往,政治几乎可以与任何概念连接,如性别政治、阳性政治、影像政治、同性恋政治、身份政治、身体政治,等等。而这些也正是文化研究和文化批评的政治学旨趣所在,正如格拉姆•特纳所说:“文化研究中的‘政治’具有极其宽泛的意指:它指的是权力的分配和运作。”那么,在文化批评中,“文本”和“政治”这两个层面又是如何产生关联的呢?根据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观点,语言或符号系统建构了自己的文本世界,可以与现实无涉。这一看法显然会致使文学批评脱离社会现实。斯图亚特•霍尔指出,索绪尔只关心符号的能指和所指,而不能“让我们联系到外在于语言而存在于‘现实’世界的物、人和事”。他推崇的是同样运用了“建构论”语言观的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认为这是对索绪尔的一个重要发展,因为“它将表征从纯形式理论的控制中解放出来,并给它一个历史的、实践的和‘俗世的’运作语境”。“话语”是一个语言学的概念,本义指的是各种相互联系的书写和演讲的段落,但福柯的“话语”另有所指。在“考古学”阶段,话语是指“一个用来理解世界的框架”或“一个知识领域”的东西。一套话语作为一系列的规则而存在,决定了真理的标准是什么,什么样的事情可以被谈论,以及对这些事物可以谈论些什么。1970年,福柯进入“系谱学”阶段,开始意识到权力与知识达成共谋关系,“不相应地建构一种知识领域就不可能有权力关系,不同时预设和建构权力关系就不会有任何知识”。
知识或真理只能被看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由各种势力交锋争执之后形成的话语构成物。于是,福柯转向对物质性制度和权力形式的更加妥帖的分析,把话语与社会背景和政治背景联系起来,把权力的运作当作主要的研究课题。至此,他的“话语”已经突破了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观的封闭性,是指一种生成于社会历史并由社会历史赋予了特定意识形态涵义的语言形式,其核心理念是要打破意识形态幻象,“是为了动摇人们接受这种心安理得的状态;为了指出它们不是自然而就,而始终是某种建构的结果,而我们要了解的正是这种建构的规则,并对它作验证;为了确定在哪些条件下和做什么样的分析,它们中的某些是合理的;指出哪些无论如何是不能予以接受的”。这一洞见指明话语构建的知识或“文本”绝不是自主自足的,而与“政治”交织在一起。而福柯理解的“政治”也就是他所说的“权力”:“在一定社会内的一系列势力之间的关系构成了政治”,“如果说‘一切都是政治的’,就是强调这种势力关系的无所不在,以及为政治领域所固有”。
总之,正是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将“文本”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从而对文化批评的理论和方法产生了深远影响。一方面,“文本”———无论是文化文本,还是文学文本———都是以“建构论”语言观为哲学基础的,是运用符号系统进行“编码”的产物,是话语的建构物。另一方面,在文本或话语建构物的背后显然又暗藏着“权力”或“政治”的操控,尤其牵涉到生活风格、话语、躯体、性、交往等方面的微观的文化政治斗争,涉及性别政治、种族政治、身份政治、身体政治、阳性政治、同性恋政治等后革命的政治冲突。既然文本建构往往认同于某种政治或价值立场,并将其“合法化”和“自然化”,所以,文化批评的文本解读必然带有解构性、颠覆性和政治性,“就是要透过分析而暴露出在‘文本’里———所谓文本包括语言作品与非语言的文化建构物———隐藏着的价值观与其建构动机,指出其建构时所隐藏的内在矛盾,看出它扶持提倡哪些价值而压制了对立的价值或假设”。因此,文化批评也就必然会成为“文本的政治学”。
索绪尔的“建构论”语言观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给文化批评提供了学理依据,文学现在被视为社会、历史、政治和文化冲突的场域,传统的文学批评转向了文化批评,对文本的分析集中于种族、阶级、性别、帝国主义或殖民主义等非美学因素上,文学批评几近成为政治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个分支。以后殖民主义批评和新历史主义批评为例,让我们来看看作为“文本的政治学”的文化批评究竟是如何操作的。后殖民主义批评一个非常明确的思路就是,将文学文本看作西方推行帝国主义文化霸权的一种话语方式,认为它们参与了对妖魔化的“东方”身份的建构。萨义德在考察“东方学”的学科谱系时要追问的是:“还有哪些种类的学术、美学和文化力量参与了像东方学这类帝国主义传统的建构?语言学、词汇学、历史学、生物学、政治经济理论、小说写作和抒情诗是怎样参与东方学中普遍存在的帝国主义世界观的构造的?”他认为,“东方”并非一种自然的存在,而是西方话语表述系统的产物,涉及到东方学的文学作品、历史著作、语言分析、政治论文等各种文本,无不成为此话语系统的一部分。在《文化与帝国主义》这部著作中,萨义德缩小了研究对象,“由非文学形式转向文学形式”,尤其集中于小说,去揭露叙事文本与帝国主义之间的共谋关系。他认为:“故事是殖民探险者和小说家讲述遥远国度的核心内容;它也成为殖民地人民用来确认自己身份和自己历史存在的方式。帝国主义的主要战场当然是在土地的争夺上,但是在关于谁曾经拥有土地,谁有权力在土地上定居和工作,谁管理过它,谁将它夺回,以及现在谁在规划它的未来,这些问题都在叙事中有所反映、争论,甚至有时被故事所决定。”
这里,萨义德意在强调,叙事的背后有强大的帝国主义意识形态的支撑,“一方面是构成小说的叙述权威的模式,另一方面是作为帝国主义倾向的基础的一个复杂的意识形态结构”,小说从根本上来说是与资产阶级社会联系在一起的。譬如,英国小说《鲁滨逊漂流记》的主角是新世界的创建者,他为基督教和英国而统治并拥有这片土地。一种很明显的海外扩张的意识形态使鲁滨逊做到了他所做的事,“这种意识形态在风格上和形式上直接与为巨大殖民帝国奠定基础的16和17世纪探险航行的叙述相联系”。在新历史主义批评看来,文学文本和历史文本一样,都是话语的建构物,反过来又都参与了话语背后的权力或意识形态运作。布兰尼根指出:“新历史主义给文学与历史关系研究带来的根本性变化是方法论的转变,即从简单地将历史事实依附于文学文本,转向对文本参与建构和维持权力结构的话语构成层面的复杂化理解。”由于不存在固定的历史,对于文学而言也就不存在固定的“历史背景”,这就打破了旧历史主义文论的“反映论”思维模式。“新历史主义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认识前提,就是它把文学看成是历史现实与社会意识形态的交汇处。……它认为‘文学’与形成文学的‘背景’或它的‘反映对象’之间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一种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关系;它认为历史和文学都是一种‘认识场’,是‘不同意见和兴趣的交锋场所’,是‘传统和反传统的势力发生碰撞的地方’。”
新历史主义发展出了自己独特的文本观。一是不同于形式主义和新批评的文学文本观。在阅读莎士比亚戏剧的实践中,格林布莱特针锋相对地提出要破除形式主义批评的文本中心主义,将文学文本视为同其他文本一样的社会能量循环系统的一部分。二是有别于解构主义的文本观。抛弃了“文本之外别无他物”的思想,新历史主义成为“一种将权力关系作为所有文本最重要的语境而置于优先地位的批评解释模式。作为一种批评实践,它将文学文本视为权力关系成为可视的空间”。总之,新历史主义将文学文本视为更大的文化语境和政治机构的一部分,并认为文学文本参与了文化、历史和意识形态的生产。
在对文化批评的生成学理和操作路径进行全面地梳理之后,我们再来看它与审美批评之间的关系就一目了然了。
(一)哲学基础不同。文化批评的哲学基础是建立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语言学和福柯的话语—权力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二者的共同点在于,都主张“建构”论,认为人的主体性以及整个文化与社会生活都是以语言或话语为中介被建构出来的,而不是自然的、现成给予的。因此,以人文主义和经验主义为依托的传统的“作者”和“读者”观均面临着被颠覆的命运,他们都只能作为被话语—权力或意识形态所建构和控制着的、抹去个性差异的“位置”而存在。审美批评的哲学基础则是朴素的实在论,尤其突出情感性评价,非常关注作家的创作个性和创作心理,文学人物的性格和命运,读者的情感体验,将其视为鲜活的生命活动,而不是符号建构。
(二)批评旨趣不同。文化批评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具有极强的功利性,其关注点并不是形象、情感、意境、典型、美感,而要去寻绎文本与性别政治、种族政治、身份政治、身体政治、阳性政治、同性恋政治等后革命政治之间的关联,站在少数人或底层人的立场,反抗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和帝国主义的文化霸权,因此具有极强的社会实践性和公共参与性。审美批评则往往将文学作品当作虚构的想象世界,关注作品的审美价值,在无功利的审美距离的观照之下,从中获得审美趣味、心灵净化、人性修养、道德提升。
政治表现评语第7篇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
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含义
方法,中国古代称之为“方术”、“方略”或“办法”,指为达到预期目的所采用的手段或方式;古希腊文“metodos”则称之为“方向”或“道路”,原意为沿着一定的路径(前进)。艺术,在现代主要包括两种含义。一是指人们在精神文化领域创造的反映现实但比现实更具典型性的,能够使人产生强烈美感和灵魂震撼的文化样式,如音乐、舞蹈、喜剧、绘画、雕塑等。二是指富有创造性的方式、方法,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工作技巧和技法。如谈话艺术、演讲艺术等。方法和艺术都具有“工具”的属性,但艺术的层次更高,它提倡美感性、愉悦性和自由性。而方法不带有任何情感。但艺术作为方法巧妙运用的结晶,就决定了它必须通过一定的方法来体现。因此,两者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有机地结合就构成了方法艺术,即一切方法的巧妙运用,是方法的一般性与技巧性的有机统一,是主体在方法审美层面的“创造”。综上所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就是指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的基础上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加以创造,灵活娴熟地运用各种技巧的总和。
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特点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特点主要有:
(一)表现形式的审美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表现形式上的审美性,主要体现在语言、态势、图画和情景等方面。通过这些,寓思想政治教育于艺术美之中,从而达到“寓教于乐”、“乐中受教”的高度。此外,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审美性具有自己的独特性,它是与特定的思想性紧密联系的。因为它不论采取哪种艺术表现形式,目的都是传播教育者的意识形态。
(二)构成要素的综合性。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是一门综合驾驭内容、时间和手段的艺术。既是巧妙运用时间的艺术,又是灵活把握教育目标的艺术,更是精心配制教育内容和媒体的艺术。[1]教育者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主要运用者和创造者,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等,这本身就体现了构成要素的综合性。
(三)操作过程的灵活性。
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的教育对象是人,而人的思想和灵魂都是“活”的,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也必须是“活”的,这样才能与实际需要相适应。如果教育者不注意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千变万化、千差万别的情况,不善于采取灵活的策略和方法,而搞形式上的“一刀切”,这样就不能达到预期效果。
三、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运用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的目的是指导实践。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方法艺术内容丰富。对此,笔者拟从内容丰富的方法艺术中,选取几种典型的、基础性的方法艺术略加阐述。
(一)语言艺术的运用。
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开展工作,与教育对象互动的主要工具。语言的运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有很大影响。
1.准确通俗,富有逻辑性。
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准确通俗的语言,这样最能让教育对象在心理上主动接受。当然,准确通俗语言的运用时建立在良好的逻辑基础之上的。只有符合逻辑,教育者的语言才可能具有说服力。因此,教育者在使用语言时一定要有较强的逻辑性,不然就产生不了任何教育效果。
2.风格多样化,把握针对性。
针对性就是从实际出发,有的放矢,针对不同对象的不同思想问题,对症下药。把握针对性是思想政治教育语言艺术最重要、最基本的要讲求,也是语言艺术产生吸引力的根源。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者要避免“千人一腔”,做到“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针对不同对象采用不同风格的语言。如教师批评学生,对外向型性格的学生,教师的语言就可以“直截了当”,而对内向型性格的学生则应“点到为止”。
(二)激励艺术的运用。
一般而言,激励艺术的运用需要遵循自身的一些特定原则要求:
1.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
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2]思想政治教育者就必须从人的内在需要出发,将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相结合,调动人们工作、学习和自我修养的积极性,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2.及时表扬,适度鼓励。
看准、捕捉激励契机是做到及时表扬的前提,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一定要做有心人,善于捕捉各种思想信息和教育时机,及时对教育对象进行表扬,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激励方法都正确,但如果激励的程度不够或过头势必会使激励的整体效果大打折扣。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实践中要努力把握适度,做到既够而又不过,这样才能有效地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思想政治的社会功能充分发挥出来。
3.适当批评。
批评不能损伤他人的自尊,心理学告诉我们,正常情况下人们是不愿意被批评的,往往喜欢听一些表扬自己的话。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在对受教育者进行批评时要根据其接受程度和心理特征。批评只有被教育对象内心所接受才能达到较好的效果。
(三)沟通艺术的运用。
沟通艺术的运用包括言语沟通艺术的运用和非言语沟通艺术的运用。教育者首先应学会如何使用积极、美好的语言。非言语沟通对言语沟通的表达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两者的合理搭配使用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作者:于琴琴 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
政治表现评语第8篇
作为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所谓的政治动机是指某个人在特定的政治语境影响下执行某种行为的观念。而翻译伦理则是指在翻译活动中反映出的“人际关系”,如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译者和赞助人的关系等。也就是说,“翻译‘伦理’主要针对的是‘人际关系’,而规定性的翻译理论说的是‘文本关系’。……。另外,伦理关心的不仅仅是译文的‘好与坏’、忠实不忠实,更重要的是道德上的‘对与错’、‘是与非’、‘应该不应该’。” [1]5-12翻译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反映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功能,而不同译者的主观能动性都会折射出政治动机生成的烙印,呈现后者对翻译伦理取向的影响。本文对政治动机和翻译伦理的关系加以关注,因为它们是开展翻译评价时的一项重要参数。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的政治动机与翻译伦理紧密相关,前者主导后者,也就是说,翻译伦理的形成是受政治动机钳制的。因此,翻译伦理必须顺应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务。
二、政治动机与翻译伦理
翻译活动的目的告诉人们,翻译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和意图所选择的主观能动性活动。翻译活动也可以说是一项必然涉及伦理的活动,缘由是它涉及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译者和作者、译者和读者、译者和翻译活动赞助者、译者和翻译批评者之间的关系。这种人与人之间关系很大程度上也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反映。政治动机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范畴,受社会意识形态主导,是社会意识形态的重要表征。那么,有什么样的意识形态就必然产生什么样的政治动机,既然翻译伦理必须为政治动机提供服务,后者对译者的翻译伦理起钳制的作用就可见端倪了。所以,意识形态决定政治动机,政治动机影响翻译伦理,这种推断合符逻辑。与历史上的主流翻译相联系,相关事实是不胜枚举的。以中国历史上佛经翻译为例,佛经翻译以弘扬佛法为目的,而弘扬佛法本身具有强烈的政治动机,即以推行封建宗法制度、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愚弄和统治广大人民群众之需要为目的。佛经翻译从内容到方法上自然为当时的意识形态所支配,为这个时期的政治目的提供服务。在开展佛经翻译活动时,译者心中始终揣着一种“受命于天”的理念(这种理念无异于今天的“政治觉悟”),这种意识构成了译者的政治图谋或抱负,译者在遵从当时的社会前提下,形成自己的翻译伦理,不敢擅越雷池。古罗马统治者为了掠夺古希腊的文明成果,他们不择手段把古希腊文化成果当作战利品而将其加以改写、剽窃和篡改。“对于罗马人来说,翻译文学和哲学著作意味着把会使自己的美学领域得以提升的希腊文化的精华元素掠夺过来。对于译者而言,不论翻译作品是否传递原作语言方面和语义方面的意义似乎不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2]2在圣·哲罗姆看来,“译者征服另一种语言的概念而不把原来语言中表达那些概念的词义加以转化。再者,翻译就是从另一种文化中征用思想和见解。”[2]2这种观点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译者个人的政治动机或称主体性意识,反映的是一种伦理倾向,折射出意识形态支配下的政治动机,更直接地说,古代罗马人的翻译是在满足当时社会意识形态需要的政治动机驱使下进行的下意识的行为。他们的这种行为要是根据现行的翻译观念或翻译伦理来加以判断的话,应当是有悖翻译伦常的、极不道德的,体现的是极端功利的“为我所用”。马丁·路德的《圣经》平民化翻译也是为了满足统一德国语言这一政治动机而进行的有意识的活动。虽然在当时与欧洲大陆其他许多国家的翻译伦理相冲突,但是这种做法却迎合了德意志民族的伦理标准。在我国,时期以马恩列斯毛的著作翻译为一切翻译活动的中心,这种具有强烈政治色彩的翻译伦理,也十分鲜明地透露出深受意识形态操控的、极端的翻译伦理取向。而改革开放后,中国翻译界出现了生机勃勃的翻译研究景象,充分展示了顺应潮流的、更为普世与恒常的翻译伦理倾向。在我们国家,一方面,翻译的本体研究受到重视;另一方面,翻译的外部综合性研究也得到加强。因此,当下的翻译伦理呈现出更为多元、更合符理性、更具有深度和广度,对此,译界基本可以达成一种共识。这样的一种格局反映了社会意识形态主导下的翻译伦理趋势,而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产生直接的影响恐怕是难以忽视的。
三、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的钳制现象
(一) 国内译论中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的钳制现象分析
有什么样的政体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形态,政治隶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内起支配作用的那一部分。为了配合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强制的、制度化的甚至是法制化的“准则”就会应运而生。在很多时候,社会政治语境决定个人的政治动机,而这种政治动机必将钳制相应的伦理规范。这种情形发生在翻译研究上,清晰地表现为一定的翻译伦理规范,而透过翻译伦理规范,人们也就不难确定翻译背后的政治动机,要证明这样的关系并不是十分困难事情。就拿严复等人的翻译以及翻译观为例,我们便可证明这种现象的存在。严复提出“信、达、雅”的翻译观,对于具有规定性特征的翻译理论而言,它应该凸现‘文本关系’,即凸显源语文本与目的语文本之间的关系,可是他的翻译并没有践行这样的翻译观。简单而言,严复的翻译与晚清政治局势影响下所形成的个人政治动机密切相关。严复把翻译作品的接受对象设定在士大夫、皇宫大臣等权贵上,寄望于通过对他们灌输西方思想,好让他们对中国社会进行改良。这种强烈的政治动机,不单影响他的翻译理论,就是他的翻译伦理——包括选择所译的书以至翻译时所做的种种经营——也都深受影响,这一点在讨论严复的翻译,特别是严复的翻译理论时,我们不应当忽略。“翻译不是一项‘单纯’(innocent)的工作,而是跟很多人的政治意识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以为翻译研究只是把原文和译文文本作表面的对比,然后大谈‘忠实’、‘通顺’、‘神似’、‘形似’等,实在是太‘天真’(innocent)了。”[3]42再如晚清文坛最重要的人物梁启超,作为“小说界革命”和“政治小说”的发起人,为了中国的改良而大胆地倡导人们从事小说翻译。在当时,小说被认为是地位低下、不入九流,属于“小道”、“君子弗为也”行列的文学形式。但是他却一反传统,极力鼓动小说界进行革命,提出以小说推动政治改革的观点。不言而喻,梁启超的这种行为可以说与他的政治动机息息相关。因此,他敢于向传统的习惯势力提出挑战,其实他的这种挑战就是建立一种新的伦理秩序的行为,即敢于把传统上认为是“坏的”、“错的”或“不应该的”东西认定为“好的”、“正确的”、“应该的”的东西,因而开启了“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之滥觞。再如梁启超在翻译日本小说《佳人奇遇》时的政治动机就更加明显,“梁启超翻译这本小说的目的并不在于中西之间的文化交流,或是向国人介绍这篇‘文学创作’,而是要借助这篇小说来影响中国的政治,那么,作者与译者政治立场的相同之处和分歧,便显得十分重要了。”[3]136-137单从翻译伦理的角度看,梁启超的做法是深受其政治动机支配的。众所周知,作为中国文学革命的一大旗手,鲁迅先生在翻译思想方面坚持其直译或“硬译”,坚持“宁信而不顺”的翻译方针,也折射出了十分鲜明的政治动机,即为汉语输入“新的表现法”,鲁迅主张“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存洋气。”鲁迅说的“保存洋气”其实就是“信”,就是使译作保持“异国情调”,“保持着原作的丰姿”。在他看来,“直译”是为了忠实于原文,而忠实于原文就得“保持洋气”,他认为忠实是第一位的。这种标准和原则折射出的是一种翻译伦理,即把尊重与臣服原作者置于首位。由此看来,鲁迅的这种忠实观是在构筑过分“存异伦理”的怪圈,其翻译伦理受政治动机支配的痕迹是显而易见的。除了这些名家之外,还有许多大翻译家如林纾、周作人、林语堂、钱钟书,以及国外的St. Jerome, Augustine, Martin Luther, Dolet等等,他们所取的翻译之道不无体现出政治动机与翻译伦理之间的种种关系。任何译品都承载着翻译伦理的特征,而这些伦理特性无不浸淫着意识形态影响政治动机的色彩。我们对政治动机与翻译伦理的关系进行揭示有利于揭示翻译选择的种种动因,因而正视和客观对待某些翻译现象和翻译结果,揭示影响翻译研究外部的综合性因素,使翻译现象的描写(description)与阐释(construal),尤其是翻译评价(evaluation)建立在充分的理据之上,翻译研究与评价的结论才不至于产生明显的偏见,因此而令人心悦诚服。
(二) 政治动机钳制翻译伦理的案例研究
以上只是对这一现象的普遍性所做的比较粗放的介绍。在翻译的实际操作中,人们会经常感受到这种现象的普遍性。这里不妨结合具体的翻译实践,对翻译活动中所反映的、浸淫于意识形态之中的政治动机的作用进行探究,从而证明政治动机钳制翻译伦理的真实情况。我们可以通过对以下一段英文以及与之对应译文的考察,发现其中的事实。
a. The first elected Russian president, the man who declared what once was the world’s largest nation, the Soviet Union, extinct, Boris Yeltsin resigned on December 31, 1999 after eight years in power. (from 21 Century, Jan. 6, 2000) [4]131
a1.作为俄罗斯第一位民选总统,作为宣布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苏联——解体的一代巨人,叱咤俄罗斯政坛八年的叶利钦于20世纪最后一天黯然辞职。(《21世纪英文报》2000年1月6日)[4]131(带点部分为作者所加)
这是《21世纪英文报》报道的一段新闻内容,其中的译文分别以溢美之辞和带有伤感的语言转达了原文的意义。“英语原文用词客观、朴实,而译者增加了原文没有的评价意义,对原文所反映的认知世界根据自己的理解作了调整,用了“叱咤”、“一代巨人”、“黯然”等词。”[5]15-18,27这些带有评价意义的词语自然代表的是某种倾向。仅从语言的角度看,其忠实性明显是不够的,但不同的篇章类型有不同的标准。译者是新闻记者,他/她必定站在一定的立场上,采取各种手段争取最大的读者群,从而以这样的翻译伦理示人便是再正常不过的,而究其原因,我们不难发现在其背后存在着某种政治动机的约束机制,而这种约束机制就要对其翻译伦理进行钳制,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因此,从以上的译文可以看出,其政治意识或动机明显,为此不必感到稀奇。因此,可以基本作出这样的判断: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具有钳制作用符合事实。
不妨再看另一段英文及其译文:
b. ..., yet as it sometimes happens that a person departs his life, who is really deserving of the praises the stone-cutter carves over his bones; who is a good Christian, a good parent, a good child, a good wife or a good husband;who actually does have a disconsolate family to mourn his loss; … (W. M. Thackeray, Vanity Fair) [4]129
b1. ……,不过偶尔也有几个死人当得起石匠刻在他们朽骨上的好话。真的是虔诚的教徒、慈爱的父母、孝顺的女儿,贤良的妻子,尽职的丈夫,他们家里的人也的确哀思绵绵地追悼他们……。(杨必译)[4]129 (带点部分为作者所加)
正如a1译文一样,b1用了极其正面(positive)的手法,即以充满褒义的方式再现了源语篇章的意义,同时也再现了政治动机支配翻译伦理的潜势,这一点完全可以根据译文营造的政治语境推断出来。假如这种情形发生在中国的时期,又假如该源语篇章内容发生在敌对国之中,译文面貌大概就很不相同了。前者有可能被看做是为修正主义或资本主义的代言(因为叶利钦了俄国的政治制度,这对我们的社会现实会产生负面影响),是要不得的东西;后者很可能被斥为充满资产阶级生活情调的、无病的作品。进一步讲,译语篇章所反映的翻译伦理是为特定时代的政治动机服务的,如特定时期国与国之间的政治关系、人们的生活状态等对译文都会起钳制作用,译者个人必须顺应并满足这种社会意识形态的需要,不然他/她的译作就会有发表之虞。其实,以上两段英文像下面那样翻译也似无可厚非。
a2. 第一位老百姓选举出来的俄罗斯总统鲍瑞斯·叶利钦,曾经宣布世界上最大的国家——苏联寿终正寝的人,在执政八年之后于1999年12月31日那天辞职了。(李英垣译)
b2. ……,不过,这样的事时有发生:一个人死了以后,让石匠在其墓地石碑上刻上好教徒、好父(母)亲、好儿女、好妻子、好丈夫之类赞美的话完全应该,这样就可以让其郁郁寡欢的家人为他的去世不断地哀悼下去。……。(李英垣译)
作为译者,仅从语言语义转换的角度,把上述两个原文分别译成a2和b2的样子并不值得大惊小怪。通过对a1、b1和a2、b2的比较可以看出,在感彩方面,前者和后者之间的差异是明显的,前者表现出的热情似有过度之嫌,而后者的文字则缺乏感彩,也没有评价意义可言,只是机械地转达了原文所含的字面意义而已。其实,同一原文转写成两种译文所反映的译者风格的不同折射的就是翻译伦理取向的不同,这种情况的产生反映了政治动机的不同。a2和b2的译文之所以保持中立,无意于将情感意义赋予译作,也无意于表现与源语作者特有的伦理关系,也是因为某种政治动机影响所致,也就是说,是政治动机主导翻译伦理使然。所幸的是,尽管上述翻译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但却满足了不同译文读者的需要。可以说,通过对翻译伦理的观察,我们可以揣测到译者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具有钳制作用的状况。表面上看,上述译文的翻译伦理虽各不相同,各自所代表的政治意识差异明显,但两种译文所呈现的、主导翻译伦理的原理是相同的,即不同的政治动机或意识具有导致各种翻译伦理产生的潜势。认识翻译中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的钳制作用,并把这种钳制作用视为具体参数,使其成为非明文规定的一种评价准则,这无疑会给翻译评价开启一个崭新的视角。在翻译评价过程中,对译作所映现的政治动机及其影响翻译伦理的机制纳入视野,有利于完善翻译评价内容与标准。我们相信,建立在此基础上的翻译评价体系会因此显示出更具综合的特性,在对具体翻译结果进行评价时会促进标准的不断规范,使翻译评价内容富有时代特征,翻译评价的客观规律会反映得更加充分,翻译评价顾此失彼的状况也会得以避免,翻译评价便日益走向完善。
4结语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可以明确一点:政治动机对于翻译伦理具有钳制作用。本文就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的钳制作用进行探究,把其视作翻译过程能够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因素,并赋予它为翻译评价的重要参数,这样,有利于把遁形于翻译行为背后的因素揭示出来,有利于完善翻译评价的内容与机制。不过,政治动机只是翻译总体评价规范的一个侧面,凭借这个侧面,翻译研究者可以对翻译结果作出一定的预测,让人们意识到不同的翻译之所为不同的人接受或认可,其背后必定有相应的理据支撑。有鉴于此,在顺应某种选择限制而获得的翻译结果都具有被理解和接受的空间。因此,在开展翻译评价时多采用描写的方法,少采用规定的方法,避免武断。着眼于政治动机对翻译伦理的钳制作用的探索,可为翻译总体研究提供有益的补充,使翻译评价在方法论上更加全面与完善。
参考文献:
[1]朱志瑜. 翻译研究: 规定、描写、伦理 [J]. 中国翻译, 2009, (3):5-12.
[2]Rainer, S. & John, B. Theories of Translation—An Anthology of Essays from Dryden to Derrida [C]. Chicago and Lond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2.
[3]王宏志. 重释“信、达、雅”——20世纪中国翻译研究 [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