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昭君真的是自愿去匈奴的吗?

  究竟昭君是不是自愿出塞,我认为需要从历史文献中寻找证据。

  以下内容均来自于维基百科:

  1)《后汉书》[1][2]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

  ——《后汉书》中明确指出是自愿的。昭君因为没有机会侍奉皇帝,悲伤怨恨、心气郁结,于是主动请求出塞。

  2)《世说新语·贤媛第十九》[1]

  汉元帝宫人既多,乃令画工图之,欲有呼者,辄披图招之.其中常者,皆行货路.王明君姿容甚丽,志不苟求,工遂毁为其状。后甸奴来和,求美女于汉帝,帝以明君充行。既召,见而惜之,但名字已去,不欲中改,于是遂行。’

  ——《世说新语》没有明说是否为自愿。

  3)《汉书》[1]

  《汉书·元帝纪》: 竟宁元年春正月,匈奴呼韩邪单于来朝。诏曰:“匈奴郅支单于背叛礼义,既伏其辜, 呼韩邪单于不忘恩德,乡慕礼义,复修朝贺之礼,愿保塞传之无穷,边垂长无兵革之事.其 改元为竟宁,赐单于待招掖庭王樯(墙)为阔氏.”

  ——《汉书》没有明说是否为自愿。

  Reference

  [1] 维基百科:wikipedia.org 的页面

  [2] 维基大典:王昭君

  【免责声明:由于相关史料数量有限,且本人并非历史专业学生,故本文存在大量推测内容,主观性强,娱乐罢了,请不要当做专门的历史分析之作。】

  亲爱的 @明石中宫

  这次我要反对一下你了, 我认为,王昭君很明显不是自愿。

  至于这位朋友 @江丰

  的“王昭君不是真的想去匈奴,而借报名出塞求一机会面君而已”的说法:

  对,也不对。

  历史书上关于王昭君的史料挺少的,正史也就汉书匈奴传还有后汉书南匈奴转里说了下(印象中是这样,如果我说错了,欢迎指正),至于别的大多是文学作品,主观性太强,不适合做参考。 @明石中宫

  已经拿出了史料,可是她忽略了很重要的一句: 昭君字嫱,南郡人也。初,元帝时,以良家子选入掖庭。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昭君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裴回,竦动左右。帝见大惊,意欲留之,然难于失信,遂与匈奴。生二子。及呼韩邪死,其前阏氏子代立,欲妻之,昭君上书求归,成帝赦令从胡俗,遂复为后单于阏氏焉。

  请注意,呼韩邪一死,她就立马要求离开了。

  如果这位姑娘真的那么热爱和平,大义凌然,那么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可能再次出现动荡的前提下,还吵着要回家?

  大家有没有想过,她知道人家想娶自己就立刻请求回家,这做法明显是打了新单于的脸。倘若惹恼了他,他会不会用这个作为打仗的新借口(虽然按照当时的情况可能性很低很低很低很低)?

  无法忽视的前后矛盾,这并不像是一个自愿和亲的人的做法。

  甚至可以说,有一种“老东西你终于死了老娘要回家”的既视感——那么这样的和亲,到底是自愿更有可能,还是被迫呢?

  我们不得不去怀疑史书里自愿的分量。

  我们再次回顾一下王昭君出塞的过程。

  按照历史书大概意思就是这样的:王昭君,字王嫱,开始在汉元帝,凭借着良家子女的身份被选入掖庭。那时,呼韩邪来到我大汉朝,汉元帝命令将五个宫女送个他。王昭君进宫多年,不能见到龙颜,悲愤积怨已久,于是请求去掖庭的命令。呼韩邪单于的践行大会,汉元帝召集五个宫女送个他,王昭君美丽华贵,照亮了整个宫廷,看看周围,群臣惊动。汉元帝吃惊,想要留住她,但是不能失信,就给了匈奴。

  明石认为自愿的点是在加粗的那句,但是,请注意我划线的地方:周围人的反应。

  很显然王昭君艳惊四座,不管皇帝有没有那么做,他终究是动了毁约的念头。自负美貌的王昭君,在辞行之前,真的对周围人的反应没有预估吗?

  不可能。

  要知道汉元帝的评价可是“柔仁好儒”,面对这样一个娇滴滴的美人,他有可能不后悔吗?

  而且在这里,咱们要补充一点:汉元帝的怦然心动,可不仅仅是怦然心动。

  历史记载汉元帝此人也算专情(一个皇后四个妃子,真心不算多),在他还是太子的时候,就非常喜欢司马良娣,可惜这妹子也是福薄,早早就死去了,汉元帝难过不已,从此对美女毫无兴趣。

  有人估计要问那王政君和她孩子怎么来的?

  事情是这样的。

  她妈看他这样,担心不已,就挑选了五个美女给他选。汉元帝呢,看都懒得看,随手指了一个,就是王政君。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算是专情了吧——这样的男子倘若恋慕,又会掀起多大的风浪(事实上昭君出塞同年汉元帝就去世了,有说法就是汉元帝看着心爱的女人离开了抑郁死的)?

  我不相信王昭君不知道司马良娣,相反,她很清楚,很自信,所以才敢拒绝贿赂(我并不认为这可以体现她品格多么高尚)。

  那么,这次的辞行,让事情有转机的几率有吗?

  还真有。

  而且不少。

  失去了司马良娣的汉元帝,真的愿意再次失去心爱的女子吗?

  难说。

  倘若事实真的是如此,真得说:王昭君打得一手好算盘!

  让他对自己一见钟情,然后立马面对生离死别。一个痛失所爱,好容易再次坠入情网的男人,为了第二次情缘,不做出什么才怪了!

  这样,不仅仅可以给自己博个热爱和平的美名,也能顺理成章地留在后宫——妙,太妙了。

  可惜的是,她终究是忘记了,这是个柔仁好儒的皇帝——爱又如何?终究不能失信。

  这步棋,走得精妙无比,可惜还是失败了。

  既然我们已经解释了王昭君的不乐意,那么我们继续讨论第二个问题:

  为什么王昭君立马要回去?为什么她明知道匈奴的风俗,明知道新的单于想要娶她,却还是上书离开?她哪来的底气?

  难道因为她为了和平作出的贡献?

  别扯淡了。

  那么多和亲的公主,有的甚至派出了真正的宗室女子(感兴趣的可以查查书,汉朝一开始派出去和亲的,全是宗女),人家都回不来,王昭君一个宫女怎么敢那么大胆,上书乞求回家?就不怕触怒新的单于吗?

  我个人的理解是:公元前33年,刘骜登基了。

  刘骜是谁?历史上出名的汉成帝,精尽而亡死在赵合德怀里的酒色帝王,男女通吃淫乱无比。

  而王昭君呢,此时二十二岁,正是风华正茂的年纪,褪去了少女时候的青涩,恐怕容貌变得更加美丽,又因为已经结婚生子,多少也带了少妇的妩媚风情。

  前面也说了,王昭君这人心气很高,自恃美貌是能做宠妃的,甚至骄傲得拒绝贿赂画师(这个真假有待讨论,拒绝毛延寿这个梗出自西京杂记,熟悉的人都知道这是本小说集,虽然历史价值颇高,可是终究不好说),最后被现实啪啪打了脸。

  那么,为什么王昭君敢于在这样一个新单于年轻英武(当时继位的他才二十多岁,且历史上对这位单于的评价也很高,两人非常登对,事实上最后他们夫妻恩爱,生了两个孩子),已经明确表示想娶她的前提下,还要回去呢?

  我们敢不敢做出这样一个假设:

  她想依靠自己的美貌,再赌一次。

  这时候的王昭君,早就不是那个默默无名的小宫女了,而是一个名动内外风情万种的大美人——如此人间绝色,汉成帝真的不会心动吗?

  汉元帝不同,他就算喜欢,也不能失信于人,所以宁可难过也要把王昭君嫁过去。可是这时候的刘骜,他可没有爸爸的束缚感,喜欢的男宠被臣子逼着流放,他一次又一次地带回来,哪怕送回去,也经常写信互诉衷肠。而且,呼韩邪已经死了,宫女自请回乡,真不能算太过分。

  或许那时候的王昭君,就是如此去想,所以面对追求自己的曾经的儿子,她依旧请辞——或许,就是对自己有信心,对新皇帝有信心。

  然而刘骜让她失望了,他只回了三个字:从胡俗。

  就这么三个字,决定了这个女子悲哀的一生——她再也回不去了。

  【插一段停不下来的脑补:为什么刘骜要拒绝王昭君的回归?个人根据历史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原因:

  1.年轻气盛,更喜欢结发妻子。历史记载刘骜即位之初非常宠爱许皇后,专宠了将近二十年。可惜许皇后虽然也是只下蛋的母鸡,却保不住自己的孩子——一儿一女全部夭折。

  2.忙于制衡,无暇顾及。此时他的母亲王政君一家子一手遮天,且宦官势力也很大,为了抓住手中的权力,刘骜两边制衡,希望从中渔翁得利,可惜失败,造就了王莽之祸。

  3.忌惮匈奴。新单于继位,汉室对他并不了解,也不知道是不是个热爱和平的主儿。他已经明确想娶王昭君了,皇帝也没必要为个没见过的还被人睡了的美女添堵。

  4.担心名声受损。这个我觉得按照他荤腥不忌的尿性应该不太可能,可是也未尝不是个理由,王昭君回来了,面对这么个大美女刘骜没理由不下手,且不论成功与否,对于帝王家的名声,都不是个好事。

  想不出了囧,欢迎讨论。】

  或许你可以说:既然你这篇文章如此主观,那么明石根据史料推测,就没什么错呀,你又为何要反对呢?

  那请问,你们有没有考虑过一个问题:

  如果王昭君真的是为了和平宁可牺牲自己,那么,面对着年轻英俊、迷恋自己、并且愿意继续和大汉交好的如此符合自己的和平梦的新单于,不是接受,而选择要回去呢?

  要知道,她如果回到大汉,那么她的政治价值,也就没有了。

  这样的她,一个曾经的小小的宫女,一个匈奴的遗孀,她的日子能过的多好?

  就算按照我的推测,她真的有委身汉成帝的想法,那么,比起如果从了就一定会被宠爱的新单于,这个男女通吃寡廉鲜耻的新皇帝,真的对她那么有吸引力?

  当然,我们可以说,礼教让她无法容忍匈奴的制度——那这不还是不愿意吗?和亲的时候,她真的可能对匈奴一无所知?

  最重要的是,从古至今,所谓的正史,还不是要符合统治的需要?比起一个不情不愿三天两头吵着要回去的女人,一个大义凌然热爱和平牺牲自己的女性显然更符合史官的喜爱——当然,这也仅仅是猜测罢了。

  综上所述,我个人的看法是:王昭君并不愿意出塞,她主动参加只是一步面圣争宠的失败的的“险棋”——或许一开始真的有自愿的成分,但是总体上,绝不愿意。

  她本想靠着这次“冒险”让皇帝注意到自己,结果踢到了铁板被呼韩邪一把选中;本指望着皇帝留住自己,却没想到汉元帝虽然遗憾却什么也没做;本指望着呼韩邪单于死了自己可以回来,却没想到好色的汉成帝却对她一点兴趣都没有;只好嫁给老单于的儿子,孙子,最后羞愤自杀。

  你让我怎么评价这位姑娘?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当权者的政治玩偶,就这么简单。

  可怜金玉质,终陷沼泥中。

  这是时代的悲哀吗?

  想起那位嫁给大山的女人,或许,真的是。

  现在看历史书,从古至今,人人都称颂这个女子,她是美丽的传说,是和平的使者,甚至成为了历史中不可否认的四大美人,让后人永远牵挂。

  然而,我并不认为王昭君温柔善良。相反,从史料可以看出,这个姑娘并没有那么美好:狂的像极了红楼梦的晴雯,做作不知轻重,冲动不计后果,情商低而心比天高,故作清高可是并不是真正的清澈,虽然没做好可是也有自己的小心机,最后了得个命比纸薄的结局完全是活该——如果真的呆在后宫里,估计也是被玩死的份儿。

  可是,谁理解她的不情愿?谁发现了她的痛苦?那么美丽骄傲、娇艳得如同一朵花儿一般的姑娘,却被迫以色侍人,侍了一个又一个。

  然后,在她最需要故乡的时候,没人帮她。

  是啊,死后得了个虚名。

  但这些名声能把她十六岁时候的青春和憧憬还给她吗?

  今天查找关于和亲公主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一段话:当然,和亲本身也必会给和亲公主本人(即个体)带来的一些影响,有些和亲公主担负起民族友好使者的形象,如自愿和亲的王昭君,不但能够“从胡俗”,将自己毕生致力于匈奴与汉朝的安定团结,被尊为“宁胡阏氏”,而且还教导其子女也要为汉匈团结关系的稳定作出贡献,事实证明其子女确实也为此作了不懈努力,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和平使者?不但能够从胡俗?

  容我说一句:滚你妈逼。

  我觉得昭君姑娘是这么想的,艾玛老娘这么漂亮,进宫这么多年连皇帝的面都见不到,女人的青春短暂,哪里还经得住等下去,一看有外嫁的名额,心想匈奴王好歹也算个王,不如先嫁了再说(??ヮ?)?*:???

  谁知到了匈奴以后,才发现艾玛这情况不对啊!本宫知道匈奴条件差,可没想到这么差啊!那感受大概跟女孩跟男友回农村过年 见第一顿饭后想分手(图)|年夜饭

  差不多……但是,和亲不比自由恋爱,分手是不可能了,只好将就过呗(╥_╥)

  再后来老单于好不容易死了,昭君心想,这回总可以回家了吧,好歹和亲这些年,算是为大汉外交事业作出卓越贡献,没功劳也有苦劳啊,回去以后皇帝赏赏,随便封个号,每年收点禄米,还是可以当一把单身小贵族的,谁知……汉成帝那个坑货Σ(?д?;)于是昭君就只好继续“从胡俗”了。

  远目,当然从现代女性的观点来看,昭君的命运是很悲惨的,一个城里姑娘,不小心远嫁了北方大农村,虽然当初是自己选的,但也未尝不是命非得已。试想昭君如果留在汉宫,继续见不到皇帝,不过一年汉元帝就死了,昭君只怕就要被丢去守陵了,更悲惨啊!一辈子守着个死人墓和嫁到大农村相比,大概还是嫁给农村土皇帝比较好吧……

  当然,以上纯属YY,聊博一乐,诸君不要当真。

  在汉代的宣传和人们的认知里:塞外说是鸟不拉屎的地方不为过,匈奴人说是野蛮人也不为过,王昭君作位一个从小受到汉人礼教思想文化影响的成年人,并且在汉宫待了几年的人,是绝对接受不了匈奴那一套伦理道德的,说她自愿去的,要么傻,要么别有用心

  王昭君的原名叫王嫱。昭君是她远嫁匈奴前,汉元帝赐予封号。历史上只用落雁形容她的美貌,其实她还是一个有追求、有气节、有胆识的女子。她的人品从她不愿贿赂宫廷画师一事可见端倪:宁愿被人刻意画丑,宁愿得不到汉元帝的宠幸,也不向腐败妥协。

  王昭君出塞有自愿的成分也有被迫的成分,说被迫是因为她在汉宫的生活不得志,说自愿是因为她不想继续待在汉宫虚度光阴。

  必须澄清一点,王昭君出塞并非因政治屈辱,也绝非是被迫做出政治牺牲。因为从当时的政治格局来看,匈奴内部严重腐朽和分化,汉朝实力绝对高于匈奴实力。

  匈奴单于觐见汉元帝,自请为婿,提出迎娶汉朝公主回北方的要求,是希望匈奴人能得到大汉天朝的庇佑,企盼和平共处。

  汉元帝为了响应单于的和平请求,对外宣旨:选出一位德才兼备的宫女封为公主,然后以公主身份远嫁匈奴部落成为王后。

  鉴于匈奴单于同意了这样的旨意,也间接证实了当时的汉朝处于强势地位,不同于初期派真正的公主和亲的弱势汉朝。

  对于失意的王昭君来说,如果有机会一跃成为公主,嫁到匈奴还能当王后,又有强大的汉朝做后盾,的确是一条不错的出路。

  所以,不管其他宫女是如何不愿意和嫌弃这个和平大使的差事,王昭君反其道而行之,主动报名,并自愿入选。

  远嫁北方匈奴后,王昭君大展她的知书达理和聪慧过人。她与匈奴人相处很好,并把中原文化传给匈奴人。原单于死后,按照习俗,王昭君又嫁给新单于,并生下一男二女。王昭君被匈奴人善待到终老,匈奴人为她修建坟墓,并奉她为神仙。

  总而言之,王昭君出塞算是她变逆境为顺境,不仅完成了和平大使的任务,也施展了个人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