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具惠善《女儿》,望女成凤,妈妈要懂非暴力沟通4个原则
原标题:具惠善《女儿》,望女成凤,妈妈要懂非暴力沟通4个原则
世间,不爱自己孩子的母亲,有没有?我想应该会很少。
但是为什么过度苛责孩子的母亲特别多?因为在母亲的心里,那份爱夹杂了太多的个人愿景与情绪,就如同失去砝码的天平一样。母亲更多的关注点是孩子的缺点和不知羞耻,而不是优点和自我进步。
《女儿》,一部描述母爱与家暴痛苦相生相伴的家庭伦理片
无意中在网上看到这部影片,是2014年国外艺人具惠善编剧、执导、并主演的一部家庭伦理片。
最开始,我从这个名字上,主观意识觉得应该是一部讲述,妈妈和女儿之间的温情家庭故事,可能是贫穷的家庭如何面对生活的励志剧。
但是,看完之后,却被震惊了。因为,它不仅不温情,还很让人“不寒而栗”。整部影片,用不断插叙的手法讲述了对女儿强制实施体罚的妈妈和不断承受苦痛的女儿之间严重代沟的故事。
国外2014年家庭伦理片,《女儿》
影片中妈妈(沈慧珍饰)在年轻的时候嫁给了一个贫穷的丈夫,在她的内心里,觉得自己的一生是失败的。每天都要做的一件事情就是不断向自己已经去世的父亲忏悔,祈求原谅她们的罪孽,保佑她们能够生活得很好。
妈妈对女儿杉(具惠善饰)从小的时候就报以非常大的期待,她希望女儿能够成为非常完美的人,所以对于女儿说的更多的话是“不允许”。
① 不允许不时尚
杉每天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放下书包,妈妈给她时尚,不管她的身上脏不脏。
哪怕在时尚过程中,因为妈妈的搓背弄得很痛,杉也得忍着,因为妈妈会告诉她,“我们的杉必须得洗干净,跟那些埋汰的孩子玩一天了”。
在妈妈的心中,完美的女儿肯定不能是“臭烘烘”的形象。而能够保证不变成那个样子,就是天天都要女儿进入家门后第一时间变得“干净”。
心理解读:
这种行为背后是深深的执念,不论对错,也可以把它定位成为一种生活上的洁癖强迫症。过于严重的洁癖症是精神疾病的体现。
不管杉是否愿意,妈妈都要为她时尚
② 不允许左手吃饭
在杉过生日的那天,妈妈准备了精美的食物,望着满桌的饭菜,杉有点儿出神。她习惯性地用左手拿起筷子夹米饭,这个动作,让妈妈瞬间暴怒了。
在妈妈的眼中,这是一种没有规矩的体现。这个规矩是她很早以前订立下来,杉必须百分百遵守的。
心理解读:
在妈妈的心里,她定下的规矩就是家中的法则,而她就是执法者。这一点,不能商量,更不能违背。即使是深爱着女儿,但是当女儿违反了她的规矩,就会触犯了作为妈妈的尊严,这是不可饶恕的。
③ 不允许吃他人的食物
杉放学回家,妈妈已经做好饭,但是看到杉没有胃口。杉说吃过了同学蓝宝妈妈做的紫菜卷,现在没有胃口了,能不能少吃点?妈妈听到她的话,瞬间暴走了。
妈妈觉得,她非常用心地为女儿准备了可口的饭菜,女儿没有吃完,就是不领情。
心理解读:
自我意识的超前感官下,看不到他人的感受。妈妈觉得做饭了,自己付出了辛苦,女儿吃完才算“买单”。同时,自己的女儿只能吃自己做的食物,具有很强烈的防侵犯意识。当然,在这一方面,女儿更恰当地说,是妈妈的物品,不是孩子。
妈妈不满意杉吃饭时的表现,打杉
④ 不允许饭桌前哭泣
因为吃饭的问题,杉觉得自己很委屈,但是妈妈不只是责说,还动手打了她。年幼的杉,害怕了,哭泣得很厉害。
妈妈大声斥责,“闭嘴!在饭桌前哭什么,你这个倒霉孩子”。
心理解读:
孩子的哭泣,在妈妈看来就是表达对自己的不满和反抗。而更有效地管教孩子的方法,就是暴力语言和行为。这变成最直接的“打压”孩子反抗的“有效”方式。
⑤ 不允许回来晚
杉第一次来“例假”,妈妈变得更焦虑,时刻提醒她放学要及时回家。杉想要买个新书包,就去做兼职,想要赚零花钱。多跑了几家,回家就晚了。
妈妈觉得女儿回来这么晚,就是把自己的话当做“耳旁风”。狠命地抽打着杉的手心,想让她知道她错了,记住这种违背的痛苦。
心理解读:
妈妈觉得自己的提醒在孩子的内心中是无所谓的,这让她情绪特别暴躁。而通过打手心,既可以让孩子害怕不敢违背自己,同时又发泄了自己内心的怒火,心理舒服一些。
⑥ 不允许谈恋爱
当杉学校的同学开始追求她,她的内心出现懵懂的青春期情感。而她为了逃避妈妈的管控,撒谎说是去校长家看望生病的校长。
回来的路上被妈妈撞见她被同学亲吻了一下,妈妈瞬间觉得自己被欺骗了,直接冲上去在同学面前,打女儿。
心理解读:
女儿在妈妈的心里就是未来的最完美的自己,而一旦谈恋爱,就可能会变得不纯洁,甚至她之后把杉通过赚钱买来的书包指责为是出卖身体得到的。她的内心对女儿时刻具有强烈的怀疑,她也知道完美的女儿仅仅是个梦,现实可能她无法接受。
妈妈看到杉和男同学约会,当面打杉
家暴,带来的心理伤害,不只是当时,更可能延续一生的恐惧
童年的杉的心里是非常痛苦的,她必须无时无刻都要提防妈妈因为各种事情而对自己斥责或者是打。这种经历,让她把妈妈定义为“恶魔”。
甚至在一次被妈妈打以后,她躲在房间里,诅咒妈妈“尽快死掉吧”。
在去往学校的大巴车上,同学私下里说,她之所以穿着怪异,是因为她有一个暴力的母亲。这样的话,让她仓皇逃窜。因为她觉得她的经历,让她很丢脸。
杉,很少和妈妈交流,因为她内心恐惧这样的妈妈,更反抗这样的教育。但是作为孩子,她还必须依赖她的妈妈。这种矛盾的内心,时刻都在煎熬着。
而多年后,杉已经成为了成年人,当她知道自己怀孕了,首先的反应是很开心,和男友一起幸福地幻想着。但是,紧接着,她就变得歇斯底里地恐惧。
她不能接受自己的过往,她害怕自己成为妈妈,因为在她的记忆中,妈妈不是爱,而是魔鬼。
杉知道自己怀孕了,瞬间失控了
她不知道如何和孩子相处,她害怕曾经自己经历的无助和伤痛会再次降临在肚里孩子的身上。可以说,童年的家暴经历已经成为心底挥之不去的阴影。
其实,这种担心并不是多余的。从家庭教育的理念来讲,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孩子是父母的镜子。父母教给孩子爱,孩子会变得善良。父母教给孩子恨,孩子会变得暴力。
2022年西安都市快报报道了一个名叫小天的孩子被家暴的事情。
7岁男童小天自几年前父母分手后,就跟着妈妈生活。妈妈脾气暴躁,从5岁开始,每当心情不好就用电线刀具等打他。今年5月初,小天身材前被母亲用刀割出很深的伤口后,被送到医院救治。
之后妈妈被警方逮捕,小天被临时送到当地救助站。他很少和救助站里其他孩子进行交流,基本上都是自己一个人待着。
但是,如果他想要其他孩子手里的玩具的时候,他不会去和那个孩子沟通,会选择直接过去以武力来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
在小天的概念中,他觉得能够获得想要的东西最快的方法,就是暴力对待。
老师关于小天暴力对待其它孩子的看法
很显然,不论是《女儿》影片中的妈妈,还是小天的母亲,从孩子教育的角度来说,都是一个失败的母亲。
她们不知道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解决孩子出现的问题,也不知道作为家长,自己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心态。
妈妈对杉的家暴背后,有着以爱为名的“绑架”
妈妈爱不爱杉呢?这个是肯定的。否则,不会在杉还没有放学,就准备好食物。而且,每天在家等杉,一等就是一天。
可是,妈妈为什么要对杉冷言冷语、大声斥责、甚至是不断摔打等家暴呢?因为,这背后有着妈妈对杉以爱为名的“我为你好”。
关于家暴的定义并不单单指夫妻之间发生的暴力事件,还包括父母对孩子发生的言语或肢体冲突。
家庭暴力简称家暴,是指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的,以殴打、捆绑、禁闭、残害或者其它手段对家庭成员从身体、心理、性等方面进行伤害和摧残的行为。父母对子女或者对自己的亲兄弟姐妹施暴也是家庭暴力。
从家暴的内容和性质上,家暴可以分为四种:
①、身体暴力:通过殴打或捆绑、限制人身自由等使受害人产生恐惧的行为。
②、性暴力:强迫他人感到屈辱、恐惧、抵触的方式接受性行为。
③、精神暴力:以侮辱、谩说、或者不予理睬等手段对他人进行精神折磨的行为。
④、经济控制:通过对夫妻共同财产和家庭收支状况的严格控制,摧毁自尊心、自我价值感,达到控制对方的目的。
家暴下,一颗心在逐渐沉沦
妈妈对杉的家庭暴力,就包含了上面的第一点和第三点。虽然整个影片给予妈妈独自的内心情节描写不多,但依然可以看到她内心的世界早已经扭曲,甚至她一直都活在痛苦中。
①、每天都要重复《圣经》祈祷:请原谅我们的罪孽
耶利米书第三十三章八节说:我要除净他们的一切罪(罪孽),就是向我所犯的罪;又要赦免他们的一切罪(罪孽),就是干犯我、违背我的罪。
在旧约中,罪孽是指人有了过犯、罪恶之后,在神面前的忏悔。
②、完全的家庭妇女:早已经失去了自我价值
在妈妈的自我价值世界里,自己唯一的价值,就是培养出一个优秀的女儿。她基本不和其他人有社交,隔断了自我价值的体现。她无法接受杉变得不优秀,甚至变坏了。这也是支持她活着的唯一精神支柱。
在电影第48分钟的时候,妈妈很痛恨地对已经怀孕的杉说,“我最后悔的就是生了你”。
③、丈夫的不作为:婚姻名存实亡
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夫妻如果能够彼此经常沟通,发现对方的优点,鼓励对方,那内心就是幸福的。反之,如果都没有,那么婚姻已经去世了。
影片中,杉的爸爸基本没有什么描写,这个家庭与其说是三个人的,不如说是他们母女两个生活。
④、家庭周边影响:内心青春的人最害怕
尽管妈妈对杉的爱很多,但是她并不相信杉。而且越是爱得深,越不相信,因为她害怕杉走“偏了”,这种执念到后来变成了深深的焦虑。
影片中,邻居一位妈妈对她说,现在杉已经成年了,要小心早恋。这句话无疑在她的内心激起千层浪,以致于她看到杉和男同学在一起时,就主观意识上认为女儿的新书包是出卖身体换来的。
正是这种超强压力下的内心期待最终把妈妈变成了一个心理扭曲的母亲,只要杉表现出一点儿让她不满意的地方,就立刻变得神经质,甚至是打说。而打过之后,自己又不断后悔。
妈妈强制为杉梳头发
避免对孩子吼叫和暴力,你需要知道沟通的4个原则
这里的4个原则概念摘自于国际非暴力沟通创始人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一书中。他师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之父卡尔·罗杰斯,全球首位非暴力沟通专家。
非暴力沟通是Nonviolent Communication(简写NVC)一词的中译,又称爱的语言。目的是通过建立联系使我们能够理解并看重彼此的需要,然后一起寻求方法满足双方的需要。
父母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面对孩子不好的表现,内心情绪失控的前提下,很可能带给孩子的是暴力沟通的行为。
而非暴力沟通可以用来解决双方彼此之间的矛盾。它包含了四个步骤: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①观察
在沟通中,如何做到有效的观察,国外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一句名言: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我们在沟通中,看到一件让自己不开心的事情,这件事会与自己认知中存在的固定模式产生冲突,于是爆发出了不满的情绪,最后给予了否定或者批判的评论。
举个例子。
很多孩子在吃饭的时候,都有挑食的毛病。父母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数落“你总是挑食,这样你以后营养跟不上,你就会变成个矮子。”这样的沟通,最后更大程度上引起孩子的逆反。
即使孩子现在接受了你的吼叫,但是当他不在你的面前,或者他听腻了的时候,依然会我行我素。
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今天吃晚饭时,妈妈看到你没有吃胡萝卜,这是为什么呢?”
妈妈询问女儿对自己的看法
②感受
要善于体会和表达感受,通过正确的表述,更清楚地、不带情绪地把我们的感受说出来,为有效地沟通做铺垫。
这里要提醒一点的是,仅仅是表达感受,而不是自己的想法或者愿景。而我们最常用的一个词语“我觉得”就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接上例)正确的表达方式:
“胡萝卜是妈妈精心制作的一道菜,你没有吃,妈妈很伤心”。
③需要
感受来源于我们自身的需要,这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我们正是有了需要和期待,才会对他人的言行有看法,导致出现了我们的感受,甚至是情绪化。
那么就要正视这种需要的合理化,以及自己的需要建立在对方的身上,为对方带来的感受。
(接上例)正确的内心思考:
孩子不吃胡萝卜是不是就一定会出现健康问题?我想,这个真的不见得。而且,孩子现在不吃,并不意味着这一生都不吃胡萝卜。
妈妈和女儿正在开心地沟通着
④请求
在沟通的过程中,以什么样的方式提出请求容易得到积极的回应呢?那就是我们要清楚地告诉对方,我们希望他们做什么。
应该避免使用抽象语言,借助具体的描述来提出要求。
(接上例)正确的表达方式:
“孩子,妈妈希望你能尝试一下胡萝卜的气质。或者,我们一个月吃三次胡萝卜。当然,如果你有更好的关于胡萝卜的食用想法,也可以告诉妈妈”。
结束语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除了上面的4个原则,可以让我们避免走入大声吼叫或者暴力体罚的误区外,还有一个重要核心点,也是要做到的,那就是倾听。
①用心去聆听对方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出和我们不一样的声音的时候,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看法,更不要直接武断式地命令孩子“闭嘴”。而是应该全身心地去聆听孩子的内心的想法。
这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每一次孩子表达不同想法的时候,都是我们真正了解孩子,并且为引导孩子做准备的机会。
②和对方有效地互动
孩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想法,很多时候真正的原因并不是我们所直接判定的“不是好孩子”的因素。往往孩子理解的意思,会完全和成年人的感官不一样。
那么有效地互动,表达自己对孩子那个想法的感觉,以及解析如果按照孩子的想法,那这个事情可能会变成什么样子,帮助孩子看到更清晰的未来。
③给予对方发泄情绪的空间
倾听的过程中,孩子的情绪得到了缓解,出现了真正的“自我”,这时候才能更有效地沟通。
而在孩子情绪无法控制或者很生气的时候,我们也带着情绪,那样最后只能导致沟通失败,双方关系紧张,甚至出现叛逆敌对的现象。
(全文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