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获死刑!“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维持原判

  均获死刑!“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维持原判

  专家解读:判决是对悖德行为的纠偏

  5月11日,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对张波、叶诚尘故意杀人上诉一案进行二审公开宣判。重庆高院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对张波、叶诚尘的死刑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一个月前,“重庆姐弟坠亡案”二审开庭审理。当日,省人大代表、四川瀛领禾石律师事务所管委会主任曾文忠,北京盈科(重庆)律师事务所律师张杰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维持原判的可能性很大。如今终审的法槌敲下,网上随处可见“天理昭彰”“大快人心”的评论,也再次引发全社会对于法理情的讨论与深刻思考,对此,记者进行了回访。

  事件

  二审维持原判 两被告人被判处死刑

  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一审认定:张波在婚姻存续期间,与叶诚尘建立不正当男女关系。2020年2月,张波与陈某某离婚,叶诚尘明知张波的子女张某甲和张某乙将由陈某某抚养,仍视其为自己与张波结婚的障碍。张波和叶诚尘共谋采用制造意外高坠的方式杀害张某甲和张某乙。其后,叶诚尘多次催促、逼迫张波作案,并限定作案期限。2020年11月2日15时30分许,张波将正在次卧飘窗窗台玩耍的张某甲和张某乙双腿抱住一起从飘窗扔到楼下,致二人死亡。重庆市第五中级人民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判处张波、叶诚尘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宣判后,张波、叶诚尘提出上诉。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于今年4月6日进行了公开开庭审理。经审理查明的事实与一审一致。重庆市高级人民法院认为,张波、叶诚尘的行为均已构成故意杀人罪。张波直接实施杀人行为,叶诚尘在决定杀害两名儿童、采用制造意外高坠方式作案、催促逼迫张波实施杀人、追求被害儿童死亡等方面更为积极主动,二人在共同犯罪中地位、作用相当,均系主犯。张波、叶诚尘罔顾国法天理人情,严重挑战法律和伦理底线、践踏社会良知,其作案动机特别卑劣,作案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极其严重,主观恶性极深,社会影响极坏,应依法从严惩处。张波、叶诚尘及其辩护人提出张波没有实施杀人行为、叶诚尘没有逼迫和催促张波作案、原判量刑过重等上诉理由和辩护意见与二审查明的事实不符,依法不予采纳。一审判决认定的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定罪准确,量刑适当,审判程序合法。裁定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对张波、叶诚尘的死刑裁定依法报请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声音

  维持原判符合法律预期

  “这一判决于法于情并不意外,是完全符合法律预期的。”四川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陈山表示,虽然我国刑法对于死刑是慎重的态度,但本案中两被告人不仅在客观上罪行极其严重,且主观恶性极大,完全属于适用死刑的情形。

  据参加该案二审的旁听人员透露,二审庭审中,张波、叶诚尘当庭翻供。张波表示孩子坠楼系意外。叶诚尘则表示,警方恢复的微信聊天记录中的杀害两个小孩的共谋内容,只是两人冲动的商讨,并没有想去实施,并称自己有精神疾病。旁听人员表示,“对于他们的翻供及辩护人的辩解,出庭检察官通过一组组证据、视频资料予以回应。”

  “铁证面前,两被告人在庭审中当庭翻供,还欲借精神病逃避罪责,更加说明了两被告人主观恶性极深,进一步加深被害人方和公众的愤怒,对社会造成严重恶劣影响。”曾文忠分析,两被告人的谋杀行为突破了人伦底线、道德底线和法律底线,体现出良知的泯灭和对生命的蔑视。

  张杰认为,法院一审判决书用了“作案动机特别卑劣、作案手段特别残忍、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犯罪后果极其严重、主观恶性极深、社会影响极坏”来评价两被告人的犯罪行为,这也是二审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的根本原因。

  既是法律也是道德的胜利

  法律是最底线的道德,道德是高标准的法律。

  “这一判决也彰显了法律对于触及社会底线的悖德行为的纠偏。”陈山说,本案中被告人残忍杀害自己的子女,对社会道德构成了巨大的冲击与破坏。公正的判决有力回击了这一种悖德的行为,这不仅仅是法律的胜利,也是道德的胜利。

  曾文忠说:“法院基于证据,精准量刑,施害者被绳之以法,正义得以彰显,既确保了案件审理的公平公正,为受害者伸张正义,同时对违背人伦的恶和泯灭人性的行为形成强大威慑,扞卫了国法、天理、人情,维护了社会稳定发展。”

  “重庆高院维持原判的裁判结果,很好地实现了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在该案中不仅严格适用了法律,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司法政策,也充分保障了被告人的诉讼权利,尊重和支持辩护人依法履行辩护职责,而且还通过及时、权威的新闻发布及时回应了人民群众的司法关切,真正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了公平正义。”张杰说,对该案审理过程的司法公开,也是一场面向全民的生动普法,充分发挥了法律的教育功能,彰显了我国的司法文明和司法自信。

  四川法治报全媒体记者 曾昌文 周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