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文言文《鱼我所欲也》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文言文比较阅读汇编
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3月份我教学生做了什么?(第二周)——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4月第1周我教学生做了什么?——从小学去看中高考
中考文言文 《杞人忧天》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出师表》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文言文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译文、比较阅读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泊秦淮》讲解与试题汇编
中考古诗鉴赏《黄鹤楼》讲解与试题汇编
小学初中部编版古诗注音版
初一初二初三部编版全部古诗+翻译+情感
中考文言文实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3
初中文言文虚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3
《鱼我所欲也》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文:
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生命是我所想要的,但我所想要的还有胜过生命的,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如果人们所想要的东西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那么凡是一切可以保全生命的方法,又有什么手段不可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凡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采用某种手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办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可是有的人)见了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是为了住所的华丽、妻妾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住宅的华美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得到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从前(有人)为了(道义)(宁愿)死也不愿接受(别人的施舍),如今(有人)却为了让所认识穷困贫乏的人感激他们的恩德而接受了它。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一、作者及作品
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县人。战国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孟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义”,主张行仁政,强调“民贵君轻”,重视人民。在人性的问题上,他提出“性善”论,他认为人生而具有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善性”丧失,就能从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孟子本人是一个比较高傲的人,他不肯迁就、不肯趋付权势。在本文中他对舍生取义精神的颂扬,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将其作为行动的准则。
本文选自《孟子·告子上》,题目是编者加的。《孟子》是记录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孟轲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的书,现存七篇。
二、古汉语常识
(一)通假字
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谢的意思。
2.乡为身死而不受。 “乡”通“向”,从前。
3.所识贫乏者得我与。 “与”通“欤”,语气助词,相当于“吗”。
4. 故患有所不辟也。 “辟”通“避”,躲避。
5.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辩”通“辨”,辨别。
(二)古今异义
1.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古义:能够用来;今义:能够)
2. 一箪食,一豆羹。(古义:古代盛食物的器具;今义:豆子)
3.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古义:古代的量器或中空的响器;今义:计时器具)
4. 万钟于我何加焉。(古义:益处;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东西或数目合在一起)
5. 此谓之失其本心。(古义:天性,天良;今义:本来的心愿)
(三)一词多义
1.得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通“德”,感激)
故不为苟得也 (得到,取得)
2.而 呼尔而与之。(连接两个动作,承接连词或表修饰)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转折连词,却)
3.为 乡为身死而不受。(连词,即使)
今为宫室之美为之。(第一个“为”:为了,表目的;第二个“为”:接受)
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动词,采用)
4.与 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与通“欤”,语气词)
呼尔而与之。(给予)
5.生 舍生而取义者也。(名词,生命)
得之则生。(动词,活下去)
(四)词类活用
蹴尔而与之。 蹴:动词作名词,用脚踢,表示不尊重。
(五)文言句式
1.判断句
鱼,我所欲也。(“也”,判断句标志)
2. 倒装句
所欲有甚于生者。(状语后置,应是“所欲有于生者甚”)
1. 省略句
乡为身死而不受。(省略宾语,应为“乡为<礼义>身死而不受<施舍>”)
三、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1.鱼,我所欲也,熊掌,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2.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重点字词:①义:指人们追求的理想道德、行为规范。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3.生亦我所欲,所义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重点字词:①故:所以 ②苟得:苟且获得(生存) ③恶(wù):讨厌,不喜欢 ④患:祸患、灾难 ⑤辟:通“避”,躲避。
译文: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于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5.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心是能够用来逃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可以不干呢?
6.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
译文:采用某种手段段就能够活命,可是有的人却不肯采用,采用某种方法就能够躲避灾祸,可是有的人也不肯采用。
10.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重点字词:①呼尔:轻蔑或者粗暴的吆喝。尔:语气词。 ②蹴(cù):用脚践踏。③不屑(xiè):因轻视而不肯接受。
译文:可是轻蔑地、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蹋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1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重点字词:①万钟:形容位高禄厚。钟,古代一种量器。 ②辩:通“辨”,辨别 ③何加:有什么好处。
译文:(可是有的人)见了“万钟”的优厚俸禄却不辨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了,这样,优厚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
1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重点字词:①为(wèi):介词,为了。②奉:侍奉。③穷乏:贫困、贫苦。乏:缺少钱财。④得:通“德”,恩惠,这里是感激的意思。⑤与(yú):通“欤”,语气词。
译文:是为了住宅的华丽,大小老婆的侍奉和熟识的穷人感激我吗?
13.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重点字词:①乡(xiàng):通“向”,从前。 ②已:停止,放弃。
译文: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住宅的华丽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大小老婆的侍奉却接受了;先前(有人)宁肯死也不愿接受,现在(有人)为了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却接受了,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公孙仪①相鲁而嗜鱼,一国尽争买鱼而献之。公孙仪不受。其弟子谏曰:“夫子嗜鱼而不受者,何也?”对曰:“夫唯嗜鱼,故不受也。夫即②受鱼,必有下人③之色;有下人之色,将枉于法;枉于法,则免于相,虽嗜鱼,彼必不能常给我鱼,我又不能自给鱼;即无受鱼而不免于相,虽嗜鱼,我能长自给鱼。”此明夫恃人不如自恃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注释:①公孙仪:春秋时鲁穆公的相。②即:假如。③下人:迁就他人。
1.解释加点的词语。
(1)蹴尔而与之(_________)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
(3)公孙仪相鲁而嗜鱼(_______) (4)其弟子谏曰(________)
2.翻译句子。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
3.请简要分析“鱼”在两个文段中的作用。
4.从公孙仪对受鱼和枉法关系的分析,可以看出他有怎样的品质?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贵义》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 ) ②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③万事莫贵于义( ) ④子为之乎( )
6.两文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7.概括两文中所提到的“义”的内涵。并简述“义”在今天还有没有现实意义?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
永之氓①咸善游。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绝②湘水。中济③,船破,皆游。其一氓尽力而不能寻常④。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曰:“吾腰千钱,重,是以后。”曰:“何不去之?”不应,摇其首。有顷,益怠⑤。已济者立岸上呼且号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货⑥为?”又摇其首,遂溺死。
(选自柳宗元《哀溺文》)
[注释]①永之氓:永州的百姓。②绝:横渡。③中济:渡到河水的中间。④不能寻常:达不到平时游泳的水平。⑤益怠:更加疲乏。⑥货:财货,这里指钱。
8.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故不为苟得也 余因得遍观群书
B.为: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C.可:二者不可得兼 潭中鱼可百许头
D.舍: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9.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
(1) 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2)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0.(甲)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
11.(甲)(乙)两文谈的共同话题是什么?读完两文后,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曾子(名参)衣敝衣以耕。普君使人往致邑(给一座城)焉,曰:“请以此修衣。”曾子不受。反,复往,又不受。使者曰:“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曾子曰:“臣闻之,受人者畏人,予人者骄人。纵子有赐,不我骄也,我能勿畏乎?"终不受。孔子闻之,曰:“参之言足以全其节也。”
(选自《说苑》)
12.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
(2)纵子有赐,不我骄也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先生非求于人,人则献之,奚为不受?
14.(甲)文中作者阐述的主要观点是:_ 。
(乙)文中赞扬了曾子___ _______的高贵品质。
15.结合现实生活,给(甲)文补充两个论据。
16.请你从(甲)(乙)两文中提炼一个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孟子《鱼我所欲也》)
(乙)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①汤镬②,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死亡所恨。愿勿复再言。”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武,请毕今日之欢,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沾衿,与武决去。
(节选自《汉书·苏武传》)
注:①斧铖:古时用以杀死犯人的斧子。②汤镬:指把人投入开水锅中煮死。
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故患有所不辟也 (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
18.翻译句子。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19.孟子善于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事例进行类比说理,使抽象的道理变得浅显易懂。请结合语段(甲)内容举例说明。
20.语段(乙)能否作为语段(甲)的论据?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①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②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③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④亦甚矣。”令弟子趣⑤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⑥,取舍不苟也夫!
[注释]①诚,同“成”,实行。②廪丘:齐国地名,③未之行:没有采的我的主张。④丘:孔子名丘,⑤趣;同“驱”。⑥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万乘之君的品行难与比肩,三王辅臣的名节没有比他显扬。
2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故不为苟得也/余因得遍观群书B.故患有所不辟也/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C.鱼,我所欲也/寡人欲以五百里易安陵D.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2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3.语段甲中鱼和熊掌分别比喻什么。
24.孔子为什么不肯接受景公赐给他的供养之地呢?请用语段甲中的语句回答。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辞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①?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②,受物之汶汶③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④之白,而蒙世之温蠖⑤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注释)①醨:薄酒。②察察:洁白的样子。③汶汶:浑浊的样子。④皓皓:莹洁的样子。⑤温蠖(huò):尘滓重积的样子。
25.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
①故不为苟得也_____ _ ②被发行吟泽畔______
③所欲有甚于生者______ ④遂自投泪罗以死______
2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②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7.请简要说说(甲)段是如何提出论点的。
28.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有无数的仁人志士像屈原一样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另举出一个事例,并说说你如何理解“舍生取义”。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真卿①仕历元、肃、代、德四朝,虽至影迫桑榆,不少懈其报国之心。故尝以正色公言,见恶于②元载、杨炎、卢杞诸奸,诬劾败斥,至于七、八。义不顾身,所志必达,而终为杞陷。李希烈反,诏遗宜慰,公卿失色,拜命即行。在希烈所,斥朱滔等使之诱,以宰相责李元平之不能致命。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凡二十阅月,卒缢杀之于蔡州。
(节选自《史林测义》)
(注释) ①颜真卿:唐朝名臣、书法家。唐玄宗时登进士甲科,历任侍御史等职。安史之乱爆发,其以平原郡太守独撑河北危局良久。后任刑部尚书,封鲁郡开国公。谥“文忠”。 见……于……:表被动。
2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1)所恶有甚于死者____________ (2)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_
(3)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____________ (4)故尝以正色公言____________
(5)公卿失色____________
3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掘坎欲坑,积薪欲焚,多端迫协而毫无怵于心。
31.乙文中“______ ____________”(原句)和甲文中的“舍生而取义者也”相契合。
32.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把“舍生取义”作为自己的人生准则,请结合颜真卿的经历,谈谈你对“舍生取义”的理解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孔子谓颜回曰:“回,来!家贫居卑,胡不仕①乎?”颜回对曰:“不愿仕,回有郭外之田五十亩,足以给饘粥②;郭内之田四十亩,足以为丝麻;鼓琴,足以自娱;所学夫子之道者,足以自乐也。回不愿仕。”孔子愀然变容曰:“善哉,回之意!丘闻之:‘知足者不以利自累也。审自得者失之而不惧,行修于内者无位而不怍。’丘诵之久矣,今于回而后见之,是丘之得也。”
(选自《庄子·让王篇》)
(注)①仕:当官,②饘粥:稠粥。
126.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得之则生/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B.呼尔而与之/微斯人,吾谁与归
C.行道之人弗受/伐竹取道
D.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12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128.(甲)文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有什么作用?
129.(甲)(乙)两文都强调做人要有所坚守,有什么不同?
(甲)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晏子谏景公
景公①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②。公被狐白之裘,坐堂侧陛③。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晏子自称)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④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⑤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齐景公。②霁:雨雪停止,天放晴。③堂侧陛:堂,朝堂。陛,台阶。④逸:安乐,安闲。⑤闻命:齐景公自谦的话,意为听您的话。
130.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3)公被狐白之裘 (4)乃令出裘发粟
131.翻译下列句子。
(1)此之谓失其本心。
(2)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
132.比较阅读(甲)(乙)两文,回答问题。
(1)文段(甲)中画线句子强调的是什么?
(2)文段(乙)所讲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 (1)踩踏 (2)同“辨”,辨别 (3)特别喜欢(很爱好) (4)代词,他,指公孙仪
2.先前(为了“礼义”),宁愿死也不接受施舍,如今却为了所熟识的穷人感激自己而接受了它:这种做法不可以停止吗?
3.【甲】文中把“我”想要的东西比作鱼,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使论证形象生动。【乙】文中鱼是故事的线索,为议论(结论)作铺垫。
4.公孙仪是个注重防微杜渐(清醒自律),清正廉明的人。
【分析】
乙:公孙仪做鲁国的宰相时因为特别喜欢吃鱼,全国都的人都争相买鱼来献给他,公孙仪却不接受。他弟弟对他说:“您喜欢吃鱼而不接受别人的鱼,这是何故?”他回答说:“正因为爱吃鱼,我才不接受。假如收了别人献来的鱼,一定会有迁就他们的表现;有迁就他们的表现,就会枉法;枉法就会被罢免相位。虽然我爱吃鱼,这时候这些人不一定再送给我鱼,我又不能自己供给自己鱼。如果不收别人给的鱼,就不会被罢免宰相,尽管爱吃鱼,我能够长期自己供给自己鱼。”公孙仪懂得依靠别人不如依靠自己。
5.①苟且取得,这里有“苟且偷生”的意思。②“辟”同“避”,躲避。③比④代词,这件事。
6.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舍生取义”的观点;而乙文则用“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论证“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7.“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有现实意义,无论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当国家和人民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都当舍生取义,为祖国贡献一切。
【解析】
乙: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现在对某人说:‘给你帽子和鞋子,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这人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为帽子和鞋子比不上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愿不愿意做(这件事)呢?’一定不愿意。为什么?就因天下比不上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正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总题量132题,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
中考文言文实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实词练习3
初中文言文虚词练习1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2
初中文言文之虚词练习3
中考课外文言文练习之小说 3
初中课外文言文之寓言神话类
初中课外文言文之日常生活类
需要全部答案可添加作者微信付费获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