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的儿童性教育需要家校的系统合作
海口市滨海九小理性护苗性教育课程二年级授课现场
都说“谈性色变”,在面对孩子的“性问题”上,很多成人常感到羞于启齿。对于许多父母和学校而言,如何科学又系统地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始终是一个困惑而尴尬的问题。但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我们已经不能再以“掩耳盗铃”的心态来对待孩子的性意识的发展。许多知识如果学校和家长不科学地教给孩子,孩子就会通过网络来获取他想要的答案,而网络上对于性的各种解读是非常碎片化的,甚至有很多是色情的,不可控因素太多。
为了在儿童性教育工作上使学校和家长之间形成更好的合力,海口市滨海第九小学的研究团队设计了理“性”护苗——小学性教育课程,将性生理、性心理、性法理、性伦理四个维度的内容渗透于12堂课和亲子活动之中,从而达到理“性”护苗的最终目标。
性教育课程为什么需要家校联动
家校合作,便于在课后及时强化知识。孩子在最早期对性的好奇以及最初形成的对性的理解主要来自家庭(父母)。本研究涉及性生理、性心理、性法理、性伦理这四大目标。学校课程所触及能力有限,有些部分,只有通过家长才能实现,比如性伦理部分。
课后亲子活动是性伦理教育的主阵地
如果说课程部分主要引导的是性心理、性生理、性法理,那课后亲子活动就是性伦理教育的主阵地,这是四大板块中课堂教学最难以触及的部分。
二年级性教育课《身体红绿灯》的家庭作业
我们都知道,老师和父母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之后,会教育男孩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教育女孩要洁身自爱、保护自己,这都是出自于防止孩子早恋与发生过早性行为。但这一切都等到中学才教是不是太晚了,如果孩子早年的家庭观和爱情观都是畸形的,青春期的引导就显得很被动、很无力了。其实性伦理方面的教育最好的途径不是由老师引导,而是孩子在日常中观察到父母之间的互动。
课程的第一课《我诞生的旅程》的课后亲子活动叫“我出生的那天”。该活动需要父母像孩子描述他出生的过程与父母迎接生命时的心情,以引导孩子感受到自己是一个带着爱和祝福来到世上的生命。在这个过程中,有的孩子还能听到父亲对母亲经历产痛的心疼,以及父母对家庭肩负的责任、家庭观。又比如,在第六课《我能欣赏异性好》的课后亲子活动“老爸老妈浪漫史”中,孩子聆听父母从相知相遇到结成夫妻组合成家庭的经过,不但可以增强他对家庭的归属感,更可以在父母的故事中感受到恰当的婚姻观和爱情观。
夫妻关系在性伦理教育中有重要影响
曾经有这样一个印度的洗衣粉广告:一位老父亲到女儿家做客,他观察了女儿一天的生活。他看到下班刚回到加的女儿匆匆进入卧室换上便装、穿上围裙,为家人做饭,期间还要照顾年幼的外孙,晚饭结束后,还要做很多家务。在女儿忙碌于家务期间,她的丈夫始终置身事外,做自己的工作,看自己的电视,没有帮忙,也没有对妻子的忙碌表达一句感谢。老父亲心疼女儿之余,更是反思自己作为父亲和丈夫的失职。他回想起自己和自己的妻子也是这般,女儿不过是复制了他和妻子的婚姻关系。从前他为人夫,不懂心疼妻子,如今他为人父,才从女儿的辛劳中明白道理。所以老父亲回家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自己的妻子洗衣服。
开发课程的心理老师曾经接待过一个让她印象非常深刻的小来访者。这位小来访者只有8岁,他想给自己的爸爸妈妈写封信,请求他们不要再吵架。当问起他如何看待父母争吵的是非对错时,这位年仅8岁的孩子头脑清晰地说:“他们都有自己的问题,妈妈下班很晚,要做很多家务,还要辅导我的作业,她希望爸爸帮帮忙,可爸爸不帮她。妈妈也有问题,她总是不能有话好好说,情绪管理不好。”遇上这样理性的孩子,是父母的幸运。但其他大部分同龄的孩子呢?他们在父母的婚姻中看到什么样的夫妻关系、这样的关系又会给他们带去什么样的影响,在婚姻中如何对待自己的伴侣,在生活中如何评价异性......这些都不是学校的老师在课堂上能教给孩子的。
高质量的性教育需要家校系统的合作,可喜的是,在我们探索的路上,看到了越来越多的光亮和希望,不但国家越来越重视,大家的意识也越来越开明。希望在这条路的探索上,我们能遇见更多的同行者!(吴少兰 刘保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