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记文学的特点精选(九篇)

  第1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笔记;博客;文化传播;内容;表达;功能

  笔记与博客的内涵

  古记与当今博客,一古一今,二者出现的时间相距遥远。前者为中国传统文化所特有的文学样式,后者随着现代网络科技而产生,简称为“blog”,音译名为博客。如果将二者放在一起,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察,二者有着惊人的相同之处。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二者虽然内容不同,但形式却表现出异质同构的特征。为了对二者的同构特点作出明确的分析,首先应确定二者的内涵。

  古记最早出现在先秦,形成于魏晋,繁荣于唐宋明清。“笔记”二字本来的意思是指用笔记叙,但作为一种文体,这一概念至今还没有明确的定义,大致认为是一种以随笔记录为主的文体。它的特点是可长可短,不拘形式,多由分条的短篇汇集而成。如陶敏、刘再华认为笔记主要是“随笔记录作者见闻,发表看法,篇幅一般短小,它有着极强的包容性和极大的随意性,上自天文,下至地理,举凡社会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学、奇谈怪论、琐事屑闻、鬼怪传说、人间百态,都可以纳入它的范围,可谓包罗万象。笔记的篇章往往具有高度的独立性,它们之间可以有某种外在或内在的联系,但这种联系往往是极为松散的,也并非是绝对必需的”,如“宋代宋祁始以‘笔记’作书名,后如旧题苏轼的《仇池笔记》、陆游的《老学庵笔记》等沿用。另有称笔谈、笔丛、随笔、笔余,乃至杂录、漫录、谈丛、丛说等,大致均可归入此类”[1]。

  刘叶秋先生把古记主要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他指出:“这里的第一类,即所谓的‘笔记小说’,内容主要是情节简单、篇幅短小的故事,其中有的故事略具短篇小说的规模。二、三两类则……只能算作‘笔记’,不宜称为‘笔记小说’。”[2]

  在笔记的类别、范围方面,研究者们还存在分歧,但总体而言,大家都认同笔记具有随意的特点,笔记是由篇幅短小的文字组成的作品。

  博客的定义也尚无确论,它最早的名称是英文记录的“weblog”,由“web”和“log”两个单词组成,简称为blog,它源于现代网络科技,主要起源于网络“过滤器”作用。它的功能主要是挑选一些特别的网站,并作简单的介绍。随着博客的发展,博客的内涵也越来越广泛。一般认为,博客可以指博客网络,也可以指博主发表的日志,还可以指信息的创建、者,即博文的发表者,也就是网络集结的群体。随着博客的广泛运用,现在博客的类别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博主的角色看,有的是个体,有的是单位,如现在盛行的微博一般是个体博客,作为单位的有各种企业博客。从博文所传达的内容来看,博客有经济、教育、娱乐、体育等多种类别。总之,博客作为一种新兴的网络产物,它以网络传媒作为交流方式,自由地博主(个体或集体)的心得体会、知识信息,达到及时、便捷、轻松地与他人进行交流的目的,从而实现个人或集体的自由表达。

  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表现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笔记与博客异质同构的共同之处主要表现在二者承载的内容、表现的形式、承担的功能等方面。

  首先,从内容上看,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同样是丰富的,都是社会文化各个方面的反映。笔记从魏晋开始形成,到宋展成为繁盛的局面,且一直到元明清都保持着它旺盛的生命力,文人的笔记创作接连不断。无论哪个时代的作品,它都基本包含了创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天文、地理、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的记载或评论,甚至是带有虚构特点的笔记小说,都可以说无所不包,广泛地反映了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面貌、生活方式、人情审美、文化观念等。从其所覆盖的范围看,笔记可以被看做是小百科全书。与笔记相同的是,博客所包含的内容五花八门、无所不有,有时事政治、经济、文学、艺术、明星八卦,乃至个人生活等等。在博客中,博主可以自由书写他(她)的所见所闻所感,可以是见闻的记载,也可以是时事的评论,当然也可以是创作的交流。在这里,发达的网络媒介带来了信息传播的便捷、快速、广泛的特点。把笔记与博客所涵盖的内容纳入文化的范围看,无论古人的笔记还是当代人的博客所包罗的内容,都可以说是文化的代表。它们都反映了社会乃至大众各个方面的追求,都是时代文化影响下的产物。如宋代代表性作品: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周密的《武林旧事》等这些作品都是南宋时期的创作,通过阅读这些作品,我们可以知道,尽管说宋代是一个积贫积弱的时代,但当时的商业却非常发达,都市表现出繁荣的局面;我们可以体会到词人柳永《望海潮》中的“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这些描写不是文人的纯粹艺术的构造,而是当时临安繁荣面貌的生动描绘。而博客也不例外,在大众文化热潮的冲击下,博客也表现出它的时代文化特点。博客处处反映当下的种种现象或问题。在博文中,大家探讨的热点总是当下大众关注、关心的社会时事、现象。如当今网络流行的一些词语“官二代”、“富二代”反映了官僚、商业文化影响下的社会不良现象,曾在一段时间内成为很多博客中探讨的话题。博客具有突出的时效性,表现了当代人的文化追求,反映了当今的一些文化现象。

  其次,从表现形式看,二者都表现出自由灵活的特点。古代的笔记尽管有类别的不同,如刘叶秋将古记分为小说故事类、历史琐闻类和考据辩证类三类,但从行文看,其句式、篇幅长短不一,依据所记载的事件、知识要点可长可短,不拘一格。正如笔记研究者们所说:“笔记作家事记其实,看似无意为文,这种写作心态恰恰使他摆脱了一切文章章法的束缚,进入一种自由的境界,意兴所至,笔亦随之,或写人情,或述物理,或考核名物,或考论经史,内容的选择无拘无束,形式上不拘一格,艺术风格千姿百态。绝大多数笔记篇幅短小,却能做到内容充实,尺幅千里;通常运用白描手法,语言质朴自然,不事雕琢,却又能做到形神酷肖,风韵天然;不少作品还能亦庄亦谐,充满趣味性,所谓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笔记以散文为主,摆脱了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给予作家以思想表现、情志抒写的充分自由。它以作者自身为主体,往往可以突破传统文体规范的局限,从思想到行文都十分自由,既可用以抒情叙事,也可用以说明议论,风格亦庄亦谐,文体或骈或散,篇幅可长可短,初无定格。正因为笔记为作者提供了极为广阔的放言肆论的空间,所以笑话、游记、传奇等传统文体,随笔、小品、杂文等现代文体往往孕育其中。”[1]这很好地概括了古记的表现形式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博客也是一样,虽然内容多样化,有文学、政治、财经、体育、医药等不同类别的区别,但不同类别的博客形式也是自由灵活的,篇幅长短不一,最长的几千或上万,最短的十几或几十个字。有话则长,无话则短。博客所运用的表达方式也是多样的,有议论、记叙、抒情,运用的文体则有散文、议论文、记叙文、诗歌,甚至小说。所以,从类别、篇幅及表达方式等这些形式上看,笔记与博客是相同的,二者有着自由灵活的形式特点。

  转贴于

  再次,从承担的功能看,二者都是作为文化传播的形式而存在的,对社会文化的传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从传播学发展的历史看,自人类诞生以来,传播形式经历过几次重大的发展变化:首先,文字未产生以前,传播依赖的是口耳相传的形式,自文字产生以后,传播发展到借助文字传播的形式,这是人类文化赖以流传承继的一次质的飞跃。自从有了文字,文化的传播就具有了稳固性、长久性的特点,克服了口耳相传形式的不稳定、短暂性特点。随着印刷术的出现,传播形式实现了第二次飞跃,这样一来,文化传播变得便捷、广泛起来。笔记正是这一传播形式变革后的产物。古人正是借助文字、印刷术的帮助,自由灵活地记录着作者的见闻,向同时代的人们传递着社会各个方面的信息,向后来的人们传递着相对久远的文化。如果没有古人笔记的出现,我们现代人对历史的了解绝对没有那么丰富多彩。正是因为笔记的广博内容,使我们能够穿越时空的界限了解千年乃至更为久远的古人,了解他们的社会、生活以及他们所处时代的社会各个方面,使我们能够跟古人有着跨越时空的交流,从而实现知识信息的延续、保存。当今的博客,则是现代电子技术传播运用的产物,其传播速度之快、范围之广是历史上一切存在过的传播形式无可比拟的,这是信息传播手段的现代化变革。博客作为这种传播技术产物的代表,使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相互有了零距离的接触。此前的网络交流方式有电子邮件、BBS论坛,但随着博客的出现,这些交流方式身处劣势,并且自然地退居于博客之后。当前,在网络技术的作用下,博客承担着重要的传播功能。通过借助网络平台博客,当前的一切信息以最快的速度传播,达到彼此或者说大众的交流,真正实现了“天涯共此时”的愿望,整个社会变小了,世界变小了。社会中出现的现象、问题都变得有目共睹了,所有的一切也变得更加透明了。当前的文化在这里得到最大化的集合,从而完成博客文化传播的使命。

  结 语

  笔记与博客,二者在传播过程中借助的媒介有差别,前者主要是文字的记载或著述,随着社会的变化,其作品中使用的语言或许会束缚后来者对它的理解与接受。如我们现在阅读古人的笔记作品,第一个障碍就是语言文字的问题,文言文退出历史舞台后,笔记这种传播文化的形式也许会让后来者望而却步。但是,由于它所赖以存在的文字具有稳固、长久的特点,使得笔记具有永久性的特点,它可以千年地流传下去。

  因此,现代网络的高速运转,使笔记与博客在这方面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后者通过网络的手段,其借助的传播媒介更加多样化。参与博客的传播者也是各阶层均有,但大多数是普通大众,如草根博客;有专家学者,如精英博客。所以,博客富有现代性、传播的广泛性等特点。

  但是,随着网络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博客是否会被新的传媒取代,还是一个未知。当然,博客也有它的局限性,正如一些分析者认为:“博客与传统媒体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典型的从属关系。它不能独立于传统媒体的控制范围之外自成体系,它的发展因其对传统媒体的补充作用而受到必然的约束。明确这一观点,有利于我们重新认识博客的媒体地位,避免过分夸大它的传播效果。”[3]

  尽管如此,从文化传播的内容广度、传播时自由灵活的特点以及承担的功能看,笔记与博客有着极大的相同之处,可以说二者是文化在不同时代传播的不同表现形式而已,它们是文化传播过程中形式变迁的结果。

  参考文献

  [1]陶敏,刘再华.笔记小说与笔记研究.文学遗产,2003(2).

  [2]刘叶秋.历记概述.北京出版社,2003:4.

  第2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学习传记,首先要有对话意识。阅读传记的过程,就是与古今中外的各色人物进行心灵对话的过程,也是与传记作者就对传主的评价(或传主的自我评价)展开思想碰撞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交流、对话,可以了解传主的人生轨迹,体验传主的内心世界,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一部优秀的传记,可能会影响我们的一生。传记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一种人格教育。就一部具体的传记作品阅读而言,所谓“读懂”,应包括以下内容:能把握基本事实(何人、何地、何事),能够联系传主生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把握作品所陈述的与社会进程以及传主个人成长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具有典型意义的事件细节,能分析所陈述的客观事实与作者个人所持见解、观点之间的区别及联系,理解传记作者对传主及有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通过具体的分析和深入的思考,能对影响传主成长的各种因素作出符合实际的分析,对其思想、品格及功过做出客观、公允的评价。简言之,就是弄清基本事实、理解作者情感、形成自己的观点。

  传记,作为一种记录人物生平的叙事性文体,写人记事是其本事。人物的行动、对话、心理活动,以及作者的抒情、议论,都是在叙述事件的过程中进行的。读一部传记,最起码的就是要了解文本所叙人物的生平事迹。例如,读朱东润的《李方舟传》,应了解选文写了李方舟哪几方面的事迹,从中折射出了她的哪些品质。细读文章可以发现,李方舟是个普通的女性,传记记取的也是她的日常生活,通过她“积极参加兴办公共食堂”“帮助乡村妇女”“到南翔给丈夫过七十岁生日”等,从社会、他人、家庭三个方面写出了她办事认真、对人热忱、无私奉献的品质,塑造出了一位可敬可亲的寻常妇女,从中也可领略到作者对妻子的真挚情感。

  传主的人生阅历,尤其是一生中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与其生活的时代总是息息相关的。连“李方舟”这样寻常巷陌中的寻常女性的一生也折射出了中国跌宕多灾的艰难时代。因此,在基于对“何人、何地、何事”的基本了解后,还要联系具体的历史背景和现实状况,深刻思考传记人物的所作所为、所言所思的核心价值取向,及其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和卓越贡献。如学习《马克思传》,不仅要了解马克思在完成和出版《资本论》过程中所遭受的种种生活磨难,了解他对信仰的苦苦探索和追求,更要了解其巨著《资本论》对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的理解和认识。这样,能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作为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特立独行的思想和行动中体现的对民族、对人类、对整个世界的关注及其远见卓识对人类历史的推动。

  此外,传记虽然是一种纪实性作品,有一定的客观性,但正如没有纯然的历史一样,所有的传主都是作者心目中的传主,作者的思想、个性乃至喜好都可能投射到传主身上。不同的作者会从不同的角度刻画出同一传主不同的灵魂风貌。因此,阅读传记,既要读反映传主生平的事实叙述部分,还要读作者对传主及相关事实所作的分析和评价,理解作者的情感、观点。如罗曼·罗兰的《贝多芬传》,书中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和精彩的细节描写,作者关注的是传主的精神世界的生成和发展,因此行文不沉溺于繁枝末节而以彰显传主的精神取胜,自成一家。要真正读懂这部传记,不仅要研究传主,更要研究作者。为此,更需读一读罗曼·罗兰,只有在了解作者和传主在个性、思想上的相近、相通之处,才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眼中的传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再读一读其他作家撰写的同一传主的传记。在比较中阅读,才有辨别;有辨别,才会引发思考;有思考,才会有真正的自我理解。

  就一门选修课程而言,学习《传记选读》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了解体类特征,注重知识积累

  传记是一种纪实性文体,类型复杂,依据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常见的传记有自传、他传、评传、小传、画传等。从叙述人称看,传记可分“自传”和“他传”,前者是作者自己撰写的,后者是他人撰写的。从表达方式看,一般的传记以记叙为主,还有的传记一面记述人物的经历,一面加以评论,记叙与评论各半,这种传记则被称为“评传”。不同形式的传记写法不同,具有的情态韵味也不同。

  如自传和他传的差异不仅体现在叙述角度上,而且体现在材料的选择和语言的风格上。前者为自我所写,翔实可靠,自然亲切;后者从旁观者的角度,跳脱现实利害关系,更为客观公允。又如评传,则由传主、本事、作者的评析三个基本部分构成,兼具历史性、学术性和思想性,因而具有浓郁的学术研究特征。画传则将图画和文字熔为一炉,形象、丰富。小传则是相对于大传而言,不是全面详尽地介绍传主,而是撷取传主的一个或某几个侧面加以介绍,往往更具情趣。如《启功传奇》记叙了启功先生的许多逸事,人物形象生动传神。明确不同传记的基本区别,懂得不同传记的具体侧重点,有助于我们准确解读作品。

  二、 掌握文体特点,赏析艺术手法

  人物传记,是遵循真实性原则,用形象化的方法记述人物的生活经历、精神风貌及其历史背景的一种叙事性文体。其文体特点是真实性和文学性。真实性是其第一特征,写作时不允许任意虚构。但传记不同于一般的枯燥的历史记录,它又具有文学性。它是写人的,有人的生命、情感在内;它通过作者的选择、剪辑、组接,倾注了爱憎的情感;它需要用艺术的手法加以表现,以达到传神的目的。

  学习这类作品,当然需要掌握写人叙事类作品的写法特点。比如选材的典型性,传记作者在概括人物全貌的同时,特别注重从各种素材中加工、提炼,选择最能表现人物主要性格特征的典型事件来写,把不能表现人物特征的事件摒弃或一笔带过。这些典型事件,往往是人物一生的关键所在,不仅可以表现人物一生的主要功过,而且可以显示历史发展的进程及特点。为了渲染人物个性,作者往往还选择一些传神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形象特征。叙述的方法和技巧、细节描写的作用都是应该重视的。如《居里夫人》(艾芙·居里著)中,作者从女儿的视角描写了一些惟妙惟肖的细节,使得居里夫人的形象鲜明灵动,使读者感受到居里夫人不仅是一位品格高尚的科学家,也是一位温柔体贴的母亲,更是位个性鲜明的伟大女性。学习传记作品,需注意文本选材的特点,赏析其叙述技巧、细节描写等艺术手法的作用。

  三、 扩大阅读视野,促进读写结合

  教材中人物传记多为节选,虽然窥一斑也可见其一斑,但更好的理解还需建立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需走向课文外面,阅读全传,至少应选择部分全传来读。这“部分”可以是一些典范的优秀传记,如被誉为20世纪四大传记之一的《坡传》(林语堂著),就应该通篇阅读。只有完整阅读,知人论世,才能具体感受东坡仕途坎坷、历经磨难的一生,才能感受其在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才能感知其豁达乐观、幽默智慧、热爱生活的可爱天性,才能给我们的心灵提供无穷的滋养。同时,也不必局限于教材所选的篇目,更广泛地阅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人物传记,甚至是当下的一些时代人物的传记也非常值得一读,如《乔布斯传》。此外,还可进行比较阅读。比较阅读不同作者撰写的同一传主的传记,分析不同的作者在材料选用、主旨提炼、谋篇布局、语言表达等方面的得失与优劣,如梅林的《马克思传》和海因里希·格姆科夫的《马克思传》就很值得比较阅读;或比较阅读同一位作家写的若干篇传记,分析作家创作的风格特点,如罗曼·罗兰《巨人三传》或茨威格的《三大师》;或者比较阅读社会身份、历史地位等有相同之处的两位人物的传记,谈谈对两部作品的评价。

  传记学习还可因“课”制宜,读中学写。阅读传记是体验,是感受,滋味无穷。若将这种感受体验转化为文字,可以是精彩片段的欣赏,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是小论文、剧本改编等,更可以是以自己熟悉的人物为对象而尝试写作的人物传记。读写相互促进,语文能力自然也就长进了。

  四、 开展丰富活动,做到学以致用

  第3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一、分析综合

  1.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即通读全文,提取与传主相关的重要事实,了解传主的生活经历或人生轨迹;感知传主的性格特征或人生追求、思想个性;认识传主的历史地位和作用;明确作者对传主的态度与评价或者传主的自我认识和评价等。

  例如:(1)有哪些人物形象评价?(2)提出了哪些主张?(3)反映了他什么样的思想?

  答题方法:解答“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类的试题,应力求全面、准确。如何全面准确地筛选、整合传记文本中的信息呢?首先要整体阅读感知全文,把握传记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思想、主张、个性及其相关事件)。要善于利用标题、首段起领、尾段总括以及文中的评议句等来快速提取有关传主的关键信息。如上述试题选文标题就表明了本文记叙的侧重点――教育思想和办学实践,而题干正是扣住这个标题来设问的。其次是依据题干要求,确定信息筛选的目标与标准。该题要求提取的是“在创办北洋大学堂时提出的主张和教育思想”,与此无关都应淘汰。第三,通览全文,确定信息筛选的范围,然后在其范围内寻找关键句,或提取重组、或概括转述,力求语言简明、连贯,切忌大而无当,机械照抄。

  2.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即精读全文,能分析传记文本的叙事语调(叙述者的感情倾向)及其外显语言表达的风格,或平实,或生动,或诙谐,或庄重,或褒扬,或冷静等;体会其写人、叙事、抒情、议论等方面的技巧运用,如人物刻画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细节等多样描写的特色与表达效果;能分析传记结构层次,理出思路、把握线索;能概括传记的主题思想。

  例如 (1)对传记文本中关键语句的含义与作用的理解:从文章结构角度说和从文章内容上讲

  (2)分析语言特色:既要感知本文整体的感情基调和语言风格,又要品味局部段落乃至语句的遣词造句的技巧和效果。

  (3)把握文章结构:就是要看清传记文本的材料选用和组织安排的特点。结构是思路的具体表现,思路是结构安排的依据和理由。阅读传记文本,可以从划分段落层次、观察段与段的衔接转换、判断叙事的详略、抓住过渡句、关联词语等方面入手,快速理出文意演进的脉络。

  (4)概括中心意思:要紧紧抓住传记文本所写传主的事迹,从事件的表象中探寻人物的情感、思想、精神等。应依据题干的具体要求来概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语句,如段首句、段尾句等。要注意表述的语言格式,一般按“事实要点+品行、德性要素(或精神内涵)”的结构来概括,语句宜简要。

  (5)分析文章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细读全文,能分析传记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所运用的表现手法,能分析传记选材组材的特点与用意,能区分传记的主要常见类型,如自传、评传等一般写作特点。传记采用的表现手法与一般记叙文相似,结构章法上看有单线推进、有双线并行,描写技法有对照、衬托、象征、渲染、场面描写和细节勾勒等,修辞手法有引用、比喻等等。

  传记文本以叙述、描写、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写人、叙事是其基本特征,此外还有议论、说明等,用以揭示传主的历史贡献、思想主张、生活的时代背景等。阅读时,要关注事件的因果关系、作者的评论、抒情,从中发现其对表现传主形象特点及意义的作用。分析表现手法,重点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的有关表达方式的写作常识来组织答案,避免张冠李戴。

  二、鉴赏评价(探究试题)

  1.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答题方法:解答“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一类的试题,要注意区分文本中作者、传主、他者等不同人的观点,必须认真梳理,全面把握其要素和倾向,能找出他们支撑自己观点的相应材料,分析其逻辑推理的科学性,然后作出自己的合理判断。这类试题多要求分点论述,组织答案时最好显示出多点的组合,点与点之间不前后重复和左右支绌,概括全面,突出要点。

  2.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答题方法:解答“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类试题,要善于“出入传记文本”,即在通读理解传记文本内容的基础上(“入”)能由此及彼地联想开去,将文章放到当时或当代社会的大背景中,联系相应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主流思想文化、各基层的关注层度等来进行对照,然后实事求是地进行评价和阐释(“出”)。

  三、探究

  1.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答题方法:解答这类探究题,要分析归纳出文本中所写人物的人生观,探讨其人生价值,揭示他们的这种人生观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精神,在当前社会下有什么积极意义。组织答案时应联系当代社会现实将意义分点列述,力求每个点体现一种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角度。

  2.探究文本的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第4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史记》研究的队伍日益壮大,覆盖到了各个学科和领域。《史记》与道家思想的学术关系,历来是《史记》研究中的一个重点。陈桐生指出,“自从班彪、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批评司马迁‘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以来,《史记》的思想主导倾向究竟是儒家还是道家,就一直成为一个纠缠不清的问题”。新时期以来,对这一论题,仍然有不少学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现将这些研究综述如下。

  一、司马迁之爱“奇”

  司马迁爱“奇”,对于这一点,历代学者多有论述。汉代扬雄最早提出了“子长多爱,爱奇”的观点;北宋史学家欧阳修认为《史记》“所书皆伟烈奇杰士”,那么关于“奇”的所指,学界颇有争议。刘兴林《司马迁儒道互补说》一文中认为,著录神灵怪异即是爱奇的表现之一。刘振东在《论司马迁之“爱奇”》中认为,前人所谓司马迁的“爱奇”,不外指他喜欢“旁搜异闻”予以著录,在史料的选择上对人物的特异事迹、行为特别感兴趣,在对历史人物的选择与评价标准上与一般的历史学家坚持的传统观念有重大差异等。但这都只是说出了一些具体的现象,而没有切中要害地揭出问题的实质。鲁迅先生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论及司马迁的写作动机时,曾经说他“恨为弄臣,寄心褚墨,感身世之戮辱,传畸人于千秋”。所以,根据鲁迅先生的论断,按我们的理解,说到底,司马迁之“爱奇”,就是对于“奇人”———有特异性的历史人物的推崇与偏爱,至于“旁搜异闻”“多闻广载”等都是围绕着表现和突出有特异性的历史人物这一中心点派生的具体问题。在这些已经是精选出来的历史人物当中,司马迁在用笔行文上,在感情倾向的寄托上,又明显地有所侧重。钱禹辰《<史记>对诸子文艺思想的评论》一文也持此种观点,文中认为司马迁具有“爱奇”的审美倾向,《史记》中那些文学成就较高的传纪,传主大多卓异不凡、个性突出,甚至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

  路雪莉《司马迁文学思想研究》中将“爱奇”作为司马迁的文学风格好尚,把“爱奇”作为一种审美取向来论述,分为四点:第一,司马迁主张文品和人品的高度统一;第二,司马迁最崇尚悲怆文学风格。材料见《河渠书》《项羽本纪》《高祖本纪》《宋微子世家》《伯夷列传》《鲁仲连邹阳列传》《刺客列传》等;第三,司马迁尚文采灿烂;第四,司马迁崇尚阳刚风格,不喜欢阴柔风格。

  此处需要注意的是,对于司马迁的爱“奇”,是可以从不同角度去研究论述的,并不需要一定厘清“奇”的所指,本论文将从刘振东先生之说。

  二、对道家文本的接受

  第5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阅读;技巧;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164-01

  一、教材分析

  (一)说课程标准

  《考试大纲》要求阅读评价中外实用类文本,了解传记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达手法。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分析思想内容、构成要素和语言特色,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功用,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二)论说教研专题

  为了适应新课改及本校教学实际的需要,我们本着语文教学的目标,我们语文组制定的教研专题是“以学生发展为本,通过小组合作探究,课堂强化训练,打造高效课堂”。在教学过程中破除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观念,把知识教学、人文培养与思想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树立以学生人性化发展为目标的教育教学思想,以灵活有效的方法,为学生创造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发自内心的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交往互动的进行学习。

  (三)对教材的几种看法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将实用类文本作为一般的阅读材料对待,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类题因为不直接涉及文本的文体特点,因而与一般阅读文章没有多大差别。另一种考查是从文本的文体特点出发设题,涉及该类文体的理论知识和写作要求。

  (四)教学的目标

  分析作品的选材、表现手法、修辞技巧、语言特色等艺术形式提高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探讨探究题的答题技巧。通过对文本的解读分析,小组合作交流,总结并归纳答题技巧,教师加以点拨,从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情感价值态度,对传记中文本的深层含义及其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的探究。

  (五)抓重点

  说说实用类文本的重难点,最重要的是掌握实用类文本传记中“筛选整合”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是一个较为活跃的班级,对语文兴趣浓厚,善于合作学习,但对传记文本阅读方法掌握不到位,阅读基础差,所以本节课主要在于潜移默化的渗透给学生务实文本、从文本中提取信息,把握文本内容、主旨。对传记文本的仔细解读,以学生探究为主,教师予以指导,从而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兴趣,成功完成教学任务。

  三、教法和学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本节课的内容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方法有:

  1.运用多媒体,运用生动活泼的图片来创设情境。

  2.我的学生在课堂上较为活跃,所以也采取了小组竞争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小组合作探究,提高课堂效率。

  四、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进学习内容,讲授新课

  1.明确考纲。

  2.传记是一种记叙人物生平事迹的文章体裁,以记人为主,通过具体事例再现真实存在的历史与现实生活中的人物。

  3.例题分析,叶圣陶在四川。

  4.带着问题读课文、筛选有效答题区域。

  5.小组探究,整合答案。

  6.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通过怎样的方法才能进行有效的筛选、整合信息。

  7.知识小结。让学生对实用类文本阅读的知识有所把握和了解。

  8.当堂巩固本节内容,撑握本节的知识和应用。

  第6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老友记 幽默诙谐 英语教学 听说能力

  一、浅析《老友记》语言特色

  《老友记》又称为《六人行》,它是美国经典情景喜剧系列一。从1994年至2004年一共播出10季236集。在长达10年的时间内,《老友记》一直以超高的收视位居美国电视收视前列。剧中诙谐幽默的语言成为了本剧的一大特色之一,而人物对白双关语的使用更是本剧的一大亮点之一,这也是将其带进大学英语听说能力培养教学中的主要原因一。学生通过观赏《老友记》可以了解和掌握美国俚语的一些语言特征,同时也可以激发自己学习英语的积极性。例如在《老友记》中乔伊和罗斯之间有这样一个对话:

  Joey: I got a science question.If the Homo sapiens were,in fact,“homo”sapiens,is that why they’re extinct?

  Ross: Joey ,Homo sapiens are people.

  Joey: I’m not judging.

  对话中“Homo”一词既有智人的意思,又有同性恋的意思,而乔伊误认为罗斯说的智人是同性恋人,才出了这个笑话。从这一剧集内容中可以明显感受到《老友记》中双关语对情节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另外《老友记》作为一部连贯性较强,故事特征比较明显的情景喜剧可以很好的将学生带入到它的语言环境中去,可以让学生一边了解美国文化一边掌握其语言特点,这因为提高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传统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例如大学英语教师受传统英语教学理念的影响,在英语听说教学中会依次按照生词讲解、听材料、问问题的模式来进行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中完全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若英语教学中引入《老友记》则会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传统英语教学中的错误,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

  二、探究《老友记》诙谐幽默语言特色在大学英语听说能力提高中的影响

  1.《老友记》引入英语听说教学为学生英语学习打下语言基础。大学英语听说教师受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会将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英语语言学习系统知识的讲解中,且讲解内容相差不大,同时教师在制定教学内容的过程中过于依赖英语教材,将一些练习题目的答案直接给学生,且由于教授内容过于枯燥无趣使得学生在课堂中注意力分散,很难对英语听说教学引起浓厚的兴趣,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更是无从谈起。《老友记》这部经典美剧主要讲述了纽约曼哈顿六个普通青年之间的故事,语言特点明显,符合大学英语听说教学的基本要求。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英语“听”的能力,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学生“说”的本领,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人物之间的对白提高自身的学习理解记忆能力。例如“buck”一词在英语教材中被解释为“钱”,它常出现在口语对话中,其意思等同于“money”,但是即使经过教师的讲解仍旧有部分学生不理解buck和money之间的不同,在使用中还是会发生错误。而几乎每一集《老友记》中都会出现“buck”这一单词,“I need ten bucks”、“You owe me few bucks”等等,学生通过不断的观看和理解可以清楚的明白“buck”与“dollar”的意思的一样的,但是它们之间也是不同的,就像是中文中“块”和“元”的区别,口语中会说“10块钱”,而书面中多是“10元钱”。

  2.《老友记》引入英语听说教学为学生英语学习打下文化基础。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正是由于语言的存在、发展和应用,文化才有了传承的渠道。因此,语言的教学离不开文化的教学。大学英语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的过程中还应当对文化的传播给予一定的重视。《老友记》主要人物较少,但是其中涉及到的内容确实十分丰富的,尤其是其中承载的美国文化也是比较深刻的,这对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化基础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例如大部分学生对美国婚礼文化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婚纱、教堂等方面,但是对其中的具体细节却不是十分清楚,而《老友记》中出现婚礼剧集较多,且每一次都会提及一个传统,也就是新娘的婚纱中都必须有“something blue”、“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等,教师在观看到这一部分时可以向学生进行深入的讲解,以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进而提高学生英语文化基础,为今后英语听说能力的提高打下语言文化基础。

  三、结论

  综上所述,《老友记》这部经典美国情景喜剧最大的特点就是语言的幽默诙谐,同时充分体现了美国俚语的特征,而将其引入在大学英语听说教学中一方面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说”的能力,对学生今后英语的学习具有一定的影响意义。

  参考文献:

  [1]敖聿.英语电影教学在大学英语课堂上的应用价值探索[J].科技风,2014(19).

  第7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一、高等学校校园中大学生记者的文化特质

  在现代高校,大学文化既包括历史传统文化,也包括“天、地、人、物、我”的和谐理念,它们集结成为大学精神之魂魄。

  大学文化的受众群体中有一批特殊的人群,那就是大学生记者。他们基本上由校党委宣传部直接管理,部门的特点使大学生记者更能深刻领会校党委精神,配合学校中心工作,更有针对性地关注校园热点问题。大学生记者创作优秀新闻作品,开展校园宣传、舆论监督工作,是校党委和大学生群体的“耳目喉舌”,是联系学校与学生的桥梁和纽带。

  当然,作为个体的大学生记者和作为团体的大学生记者团,都不可避免地同时具备其本身特有的性质、优势和不足。

  首先是应当确立什么样的价值追求。亚当?沙夫说:“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对像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中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具有充分的现实意义。”[1]作为当代大学生,应该成为独立的、自由的、全面发展的人,但应当具有自觉的价值追求与自身受各种社会思潮的冲击又充满了矛盾。

  其次,大学生记者团内部建设呈现“打铁不够自身硬”状态。大学生记者缺乏管理经验,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执行力,组织较散漫,业务能力弱。

  对大学生记者进行培养,怎样避其短处,发挥长处,以文化人,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建设,是值得进行更多的路径探索。

  二、以各种媒介为载体,以文化人,达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在大学文化中,精神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核心,行为文化是由师生员工在校园中活动而产生的文化,制度文化是使大学教育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物质文化方面,要做到“高等教育机构应当作为育人的环境去设想、去管理,而不是仅仅作为培训的场所”。[2]

  要将这些文化浸润在大学生记者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可以充分利用校报、校园网、广播台、闭路电视台等为平台,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文化人,培养优秀大学生记者。

  1.为大学生记者补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精神之“钙”

  对于大学生记者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精神之“钙”。高校内的各种媒介通过渗透式路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全面渗透、完整融入、有效贯通到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园文化环境的建设之中,尤其是在学校人才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形成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3]

  当然,要遵循认知规律,要注意循序渐进。可以通过举办社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讲座、大讨论、征文等形式,首先使大学生记者深刻理解和准确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及其本质,形成感性认识后,再通过在实际学习、生活、工作中的反复运用和实践,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最终形成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认知认同。

  2.以大学精神为主线,构筑大学生记者的精神家园

  大学精神是抽象的,但又是具体有形的,融化在学校建设和发展的方方面面,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2.1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除了基本的校园德育课程教育,对大学生记者来说,最有力的就是通过校园媒介亲身实践与体味。校报可以发挥其版面、栏目、内容等优势,凭借宣传报道,在校园内营造立德树人的良好氛围。广播台和电视台播出校园内具有闪光点的人与物,使大学生记者在参与活动和报道的同时,能逐步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校园网利用各种新闻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融合。

  2.2打造汲取精神养料的“第二课堂”

  大学生的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补充和延伸,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传播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第二课堂。

  可以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民族传统节日等契机,指导大学生记者通过采访志愿者活动或亲自参与社会服务活动,深刻体会到自身的社会价值以及奉献他人、奉献社会的自豪感。深入挖掘身边人的先进事迹,寻找校园故事,比如,对优秀校友、校园内的学霸、创业青年、特长突出的同学进行深度宣传报道,在自己受教育的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树立学习的典型和模范。

  3.在团队管理中注重大学制度文化的出彩

  在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管理时,要注重思想的引领和感化,既要以法育人,还要加强人文关怀,以文化人。

  3.1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制度化人文管理

  制度具有指导性和约束性,有助于实现工作程序的规范化和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如《大学生记者团章程》《大学生记者团团活动实施细则》《大学生记者团岗位责任制》,等等,对记者团的性质、宗旨、组织领导、开展活动的原则等都做出了明确规定。制定制度时应紧密结合学校中心工作、记者团发展建设的实际。

  但制度不是板起面孔来训人。在对大学生记者团进行管理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和价值。对记者团进行规范化管理,要去行政化,做到既约束人又激励人,使大学生记者了解大学制度文化的具体内涵并积极投身于与制度的文化沟通与实践中去。

  3.2不断开辟现代媒介新阵地,并做好舆情监控

  当今,大学生记者多已熟练掌握了文档编辑与传输、图像处理、视频后期制作等网络传媒技术,并利用QQ、微博、博客、微信、贴吧等发言论,表思想。老师与大学生记者间的交流方式也不再仅限于面对面的形式,安排采访任务、修改采访后的稿件、信息反馈及团队管理等等工作,都可以网络的形式进行,开辟了新的活动阵地。

  但同时,伴随着自媒体的飞速发展,有的社会不良分子和一些敌对分子会趁机利用网络之便对大学生进行利用、蛊惑以及进行意识形态渗透。大学生记者在网上发表的意见容易形成一定的网络舆论,并进而影响校园舆论。他们思想激进,但缺乏生活阅历,看待问题不够准确和全面,所以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应加强网络舆论监控,完善媒介制度,加强与大学生记者的交流互动,及时调研分析舆情,主动正面发声,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3.3培养凝心聚力、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

  前面分析过大学生记者团自身建设存在的问题,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包含团结、热情、主动、负责在内的团队精神。

  那么,怎样加强大学生记者团的团队精神建设呢?

  首先,要确定一个清晰、持久的目标,利用愿景管理产生传动力。帮助梳理团队目标,近期目标,中期目标以及“一张蓝图绘到底,功成不必在我”的长期目标;还要确立成员自己的个人愿景。

  第8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关键词] 传记;电影;文化;对比

  目编号:11SZYQN44);西南民族大学2012年研究生学位点建设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12XWD-S1302)。

  观赏各国优秀的传记电影恰似一场探幽触微的文化之旅,这些经典传记片根植于深沉悠远的历史语境,撷取流芳于岁月长河中的人物,在对历史与传主的双重刻画中呈现出无可替代的人性内涵和人文价值。有研究者指出:“传记片作为历史人物与现代电影艺术结合的产物,其内在特殊的规定性构建了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独特的传记美学。好莱坞电影人在试图论释历史真实和艺术真实的这一美学命题的过程中,对于电影内在的美学特质进行了一次重新的解构与颠覆。”①著名的解构主义学者福柯说过:“重要的不是故事讲述的时代,而是讲述故事的年代。”由于历史文化观念的迥异和电影艺术发展规模的差别,中美传记片创作无论是美学探寻、叙事理念还是镜像语言都呈现出异曲同工的人文内涵和人性价值。

  考察电影发展历史,以表现视点和叙事策略为评判标准,好莱坞传记片经历了“经典到多元”的转变,以《瑞典女王》《青年林肯》《翠堤春晓》《居里夫人》《左拉传》为代表的影片,创作上采取的是仰视的视点,传主生活外在于观众,形象完美,臧否明晰,具有非同一般的人格魅力。《公民凯恩》是好莱坞传记影片的转折点,影片多视角叙事模式开启了好莱坞传记影片表现人物性格多义性和丰富性的大门,其后《甘地传》《巴顿将军》《末代皇帝》基本上采用平视的视角,展现人物性格的多层多义,摒弃人物虚无缥缈的神秘气质,让摄影机如手术刀一般一层层解剖传主的心理世界,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深入人物生活和心灵的内在,同时还赋予影片文化和人性的反思内涵。当代好莱坞的传记影片创作多元纷呈,“叙事采用俯视,或者更为灵活的综合视点来叙述人物,将其作为一种有些疏离的观察对象”②,“当代(传记)电影的一个重要倾向是寻找人物与事件的心理动因,在意识和心理层面找到叙事依据”③。

  传记电影在中国有着特殊的功能,承载着浓厚的意识形态宣教寄托。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传记影片在结构形态上大都采用戏剧模式,故事的起承转合几乎都是传统的编排方式,形象突出,矛盾紧张,主观褒贬一目了然,这种二元对立式的传统戏剧结构契合当时国内电影观众的欣赏趣味;80年代以《吉鸿昌》《廖仲恺》《秋瑾》《谭嗣同》《成吉思汗》《孙中山》为代表的传记片摈弃以往电影褒贬分明、简单明晰的叙述形态,以冷静沉郁的哲学眼光探究历史,反思过往的荣辱成败,影片从主题、情节、人物、镜像语言等方面革新了五六十年代传记电影单纯炽热的叙事态度,赋予了英雄主义以新的历史内涵,艺术观念的更新带动了创作者对现代影像风格的自觉追求;90年代传记片创作掀起大高潮,《焦裕禄》《》《蒋筑英》《的故事》《刘少奇的四十四天》《孔繁森》《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我的1919》《在一九二五》《相伴永远》《嘎达梅林》《邓小平》等影片以宏大的气魄回顾过往的历史风云,关注当下国家和民众命运,饱含强烈的沧桑感。这些深邃绵远的传记电影,具有更为辽阔的人生意识,显示了创作者高远的精神境界。

  就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角度而言,现代传记电影很大程度上受精神分析理论的影响,认为传记是对各种记忆的选择、组合和加工,传记应该深入传主的潜意识,挖掘其内心深处的本能,体现本我、自我与超我三者的矛盾。法国导演吕克·贝松的《圣女贞德》展现了戏中人物多层面的内在世界,尤其是贞德脑海中时时浮现姐姐被辱的影像,是其童年创伤性体验成年后的折射,这点完全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运用。波德维尔认为《公民凯恩》“与一般传记电影不同的是更注重主角的心理状况和社会关系,而不是他的公共行为和事迹。”④《莫扎特》和《美丽心灵》更是带有明显的精神分析印记,《莫扎特》以萨列里的视角虚构若干情节,将萨列里充满嫉恨却又痛苦不堪的精神世界予以展现;《美丽心灵》对身患精神分裂症的纳什的生活描述带有诸多虚幻性,他之所以患上严重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源于自小便形成的孤僻、急躁、内敛的本性。因此,中美传记片已经远远脱离属于历史范畴的传记的美学原则,传主并非全然真实的客体,而是导演和观众内心情感、印象、意志和价值观的投射,正如波德维尔所言:“当我们开始考虑历史片或传记片时,关于影片是如何拍摄的这一设想开始起作用。……实际上,大多数影片增加了虚构的人物、言语或情节。即便影片没有削弱纪实性,但根据影片的拍摄方式它们仍是虚构的。影片中的事件完全是排演的,历史人物是经过演员的表演刻画的。与以现实生活中的事件为依据的戏剧或小说一样,历史片或传记片以虚构的描绘方式传达出对历史的看法。”⑤

  中美传记片均以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为叙事的主角,人物主要事迹基本上遵从历史事实,为增强可看性,一定程度上进行浓缩、渲染、改编等艺术加工,既有理性的回溯和真实描摹,也有出于艺术考虑而实施的截取、添加、粉饰等处理。好莱坞传记片在艺术处理的同时并未“间离”受众的审美心理,他们往往能在真实与虚构,历史与艺术之间寻找到最佳平衡点,既不削弱也不夸大杰出人物的伟大不凡之处,他们对人物故事的充实、想象、润饰都是在近乎于真实感的营造中完成的,换句话说,导演和传主的思想灵魂达成天然的契合,他懂得传主的所思、所想、所悲、所乐,真正走进传主的内心世界,从而能在银幕上塑造一个立体丰满的传主形象。从传主的身份来看,好莱坞电影的传主既有领袖人物、军事家、科学家、艺术家、经济学家等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也有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甚至社会黑帮人物,他们游走于正义与邪恶间,人性高尚与卑劣的交锋异常精彩,张力十足。好莱坞从不掩饰传主身上人性最本真的一面,它可能是丑陋的、卑劣的、阴暗的,但是人物的精神链条却是完整的,《美丽心灵》中的纳什,是位言语能力低下,偶尔俗话连篇的数学家;《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嗜钱如命,是纳粹分子中坚力量;报业大亨“公民凯恩”事业辉煌,脾气暴戾,不可一世,私人生活却屡屡痛苦不堪,对童年美好生活的回忆更是纠结其一辈子。

  从哲学的角度而言,西方文化理念中暗含“不求急用、惟求永恒”的因素,中国式思维却隐藏“不求永恒、惟愿速成”的影子,推演到传记电影艺术上,好莱坞传记电影喜欢刻意表现人性的东西,中国式传记片却表现出对传统美学中伦理道德及实用功利思想的偏爱,影片塑造的传主形象必当感召社会,感悟世人,感动观众,必当为社会的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必当助推当下社会风气的改良和百姓精神面貌的改善,在此前提下,创作者先入为主地认定“人物=事迹”而非“人物=人性”,将发生在传主之身的历史事件逐一梳理,依次堆砌,以求最大限度地烘托出高大完美的艺术形象,电影《梅兰芳》开拍前,导演陈凯歌扬言“要拍一个走下神坛的梅兰芳”,事实是导演选取了梅兰芳少年得名、青年辉煌(梅孟之恋)、中年蓄须明志的传统三段论式模式,将每段人生都进行了戏剧性的铺排,段落间明显的断裂痕迹显示出导演急于想表达对梅兰芳的景仰,愿望是好的,却落了俗套,处理生硬。同时中国传记片喜欢将叙事前提放置于宏大背景之下,希望通过历史重要事件来烘托传主的崇高精神境界。“致力于思想启蒙的美学思考使得编导们在选取人物时有意无意地偏向于历史名人,特别是无争议的、较正面的人物”⑥,中国传记电影的传主——伟人、英雄、劳模,无论是、、邓小平还是焦裕禄、孔繁森、蒋筑英、任长霞、牛玉儒等,其所传递的是富有说教意味的道德伦理故事,致使传主形象缺乏人性魅力,从宏观角度上说,这是先在的意识形态凌驾于艺术之上使然,导致创作者畏首畏尾,或者只为达成上级命令,完成“命题作文”,缺乏对传主生平的细致了解,并未从灵魂上与传主的精神达成高度契合,无法使观众真正收获精神上的感动。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艺术家没有哲学思想,便只是个供娱乐的艺人。”观众看电影除了欣赏明星、玩味故事外,能于无垠的想象空间中体悟到更深层意义的生命真谛,达至更加深远的精神境界,那这样的电影无疑是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好莱坞传记影片除精心编织的耐看的故事外,还具有超出情节、形象本身范围更具普遍意义的内涵,能够诱发观众对生活、生命乃至对宇宙的深入思考。《阿拉伯的劳伦斯》《甘地传》《巴顿将军》《末代皇帝》等传记影片将一些哲学意蕴、文化反思融入叙事,人物性格在保持鲜明个性的前提下呈现出一定程度的多层多意性,比如《阿拉伯的劳伦斯》表现的“英雄主义、友情、荣耀和雄心”⑦,一个关于光荣与梦想,求索与失落的理想主义英雄故事。而中国的传记影片,无论在高度、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拓展,无论是官方意识形态对艺术创作的左右,还是创作者本人闭门造车,不接地气,都是今时今日中国传记电影难出精品的主因,更难说融入哲理性思考于其中了。

  好莱坞传记片擅长运用丰富的电影本体语言为塑造传主形象服务。《阿拉伯的劳伦斯》利用雄浑广袤的大沙漠,各种景别和镜头语言来烘托性格复杂,超群出众的“劳伦斯”,增强了影片叙事的感染力,影片《美丽心灵》用细腻、层次分明的手法将一个精神病患者的内心世界凸显,有效地将主人公大脑中的魔鬼和挣扎加以外在化,增加了故事的曲折程度。相对于影片主要人物的塑造,中国传记片的次要人物往往出彩得多,主要人物的理解和塑造相对平面化,次要人物的塑造却没有受太多的约束,立体丰满得多。在影像语言方面,中国传记影片在不断努力着,但总体来说,中国传记片的创作者力求塑造意识形态上完美的人物形象,试图尽量表现传主的伟岸、过人之处,主题先行的创作痕迹太浓,导致创作心态发生偏移,对创作对象采取仰视的角度,没有摆脱单纯用历史大事件来塑造人物的定性思维,影片张力不足,可看性差,传主形象单调,欠缺人格魅力。中国的传记影片创作尚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前提是创作者蹲下来和传主做心与心的交流,达成灵魂的高度契合,揣摩传主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方能开拓出令人耳目一新的影像天空。

  注释:

  ①于永顺、张扬:《奥斯卡传记片审美探寻的特点》,《艺术广角》,2005年第6期。

  ②③王宜文:《世界传记类影片溯源及当代考察》,《中国图书评论》,2009年第9期。

  ④⑤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艺术——形式与风格》,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00页,第34页。

  第9篇:传记文学的特点范文

  【摘要】系统介绍了遗传标记从形态学标记到分子遗传标记的发展过程,着重介绍了DNA分子标记RFLP、RAPD、AFLP、SSR、SNP ;SSCP;DDF;CAPS等及其研究进展与应用.

  【关键词 】分子标记; RFLP; RAPD; AFLP; SSR; SNP;SSCP;DDF;CAPS

  根据Kinnaird(1983)等学者的定义,遗传标记是指一些具有简单遗传方式的等位基因或遗传物质。纵观用于多样性检测的标记包括早期易于鉴定的形态和生理性状,50年代中期开始研究的血型(红细胞抗原和白细胞抗原类型等免疫性状)和蛋白质变异等生化性状及80年代开始发展起来的多种DNA分子标记。遗传标记主要分为形态学标记、细胞学标记、生化标记、免疫学标记和DNA分子标记5种类型。理想的遗传标记应具备多态性高、遗传稳定、遗传行为简单、能检测整个基因组、不受内外环境影响、开发成本和使用成本尽量低廉、在实验室内和实验室间重复性好等基本特征。DNA分子标记是DNA水平上遗传变异的直接反映,最能稳定遗传且信息量大,许多多态性标记在非编码区表现选择“中性”不受内外环境影响,与基因表达与否无关,检测迅速,操作也方便,因此DNA 分子标记是最理想的遗传标记。[5]

  1 形态学标记 (Morphological Markers)形态学标记是人们最早利用的遗传标记,早在19世纪中期孟德尔在著名的豌豆实验,就首次将豌豆形态形状作为遗传标记应用,是生物特定的肉眼可见的特征特性,由于简单直观易于观察,长期以来用于物种的分类及鉴定。[5]

  2 细胞学标记 (Cytological Genetic Markers )细胞遗传标记是指对处理过的动物个体染色体数目和形态进行分析,主要包括:染色体核型和带型及缺失、重复、易位、倒位等。[1]

  3 生物化学标记 (Biochemical Genetic Markers )生化遗传标记是以动物体内的某些生化性状为遗传标记,主要指血清蛋白、血型及同工酶。[3]

  4 免疫学标记(Immune Genetic Markers)免疫学标记是以动物的免疫学特征为遗传标记,主要指:红细胞抗原、白细胞抗原、胸腺细胞抗原等。[4]

  5 DNA分子标记(DNA Molecular Genetic Markers)

  DNA分子作为遗传信息的载体,除具有较高遗传稳定性外,在诸多的生物大分子中,较蛋白同功酶等还有较高的化学稳定性。由于DNA分子所载信息量巨大,并且相对稳定,PCR术具有高效和特异性强等特点。以下是DNA分子遗传标记技术的几种常用方法。[6]

  5、1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1974年Grodzicker等创立了 (RFLP)技术,它是一种以DNA―DNA杂交为基础的第一代遗传标记。RFLP的基本原理是物种的基因组DNA在限制性内切酶的作用下在特定的核苷酸顺序上切割,得到大小不等的DN段,用DNA探针检测,构成多态性图谱,这种多态可以反映种内及种间的变异从而达到鉴别的目的。RFLP标记位点数量不受限制,通常可检测到的基因座位数为1―4个。克隆可表现基因组DNA多态性的探针较为困难这是RFLP技术也受到限制的一个因素,另外,实验操作较繁锁,成本费用很高,检测周期长,也限制了此技术的发展。自RFLP问世以来,已经在基因定位及分型、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疾病的基因诊断等研究中仍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报道的关于药用植物的RFLP研究主要选用新鲜的动植物材料,因为RFLP 要求DNA分子保存完整,使用新鲜材料便于 DNA 的提取和研究。[7]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多态性(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VNTR)基本原理与RFLP大体相同,只是对DNA探针和限制性内切酶有特殊要求。数目可变串联重复序列又称小卫星DNA(Minisatellite DNA),是一种重复DNA小序列,为10到几百核苷酸。其对DNA探针和限制性内切酶的有很特殊要求。

  5、2随机扩增多态性(RAPD或AP-PCR)RAPD技术是1990年由Wiliam和Welsh等人利用PCR技术发展的检测DNA多态性的方法。RAPD或AP-PCR 的原理是采用合成的较短的单个随机引物(一般为8―10bp),利用基因组DNA为模板,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在一定的复性温度条件下进行非特异性的PCR扩增,扩增片段多态性便反映了基因组相应区域的DNA多态性。RAPD所使用的引物各不相同,但对任一特定引物,它在基因组DNA序列上有其特定的结合位点,一旦基因组在这些区域发生DAN片段插人、缺失或碱基突变,就可能导致这些特定结合位点的分布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扩增产物数量和大小发生改变,表现出多态性。RAPD可用于对整个基因组DNA进行多态性检测,也可用于构建基因组指纹图谱。RAPD技术简单,检测速度快;成本较低;不依赖于种属特异性和基因组结构,一套引物可用于不同生物基因组分析。但RAPD标记是一个显性标记,不能鉴别杂合子和纯合子;存在共迁移问题, RAPD技术中实验的稳定性和重复性差。

  DNA扩增指纹印迹(DNA Amplification Fingerprinting DAF) DAF是一种改进的RAPD分析技术, DAF分析中所使用的引物浓度更高,长度更短(一般为5一8 bp),因此它能提供更多的的谱带信息。

  序列特异性扩增区(Sequence―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SCAR) 是在RAPD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技术,是将目标片段进行克隆并对其末端测序,根据 RAPD 片段两端序列设计特异的引物,对待检基因 DNA 片段再进行PCR特异扩增,把与原RAPD片段相对应的单一位点鉴别出来。SCAR标记是共显性遗传,待检 DNA 间的差异可通过有无扩增产物直接显示。SCAR标记方便、快捷、可靠,可以快速检测大量个体,结果稳定性好,重现性高。单引物扩增反应(Single Primer Amplificatipn Reaction,SPAR) 是与RAPD技术相似的一种标记技术,只用一个引物,但所用的引物是在SSR的基础上设计的。这些引物能与SSR之间的间隔序列进行特异性结合,然后通过PCR技术扩增SSR之间的DNA序列,凝胶电泳分离扩增产物,分析其多态性。另外,还有一种与SPAR技术非常相似的标记技术,即ISTR ( Inverse Sequence―tagged Repeat)技术,ISTR所用的引物是在反向重复序列基础上设计的,PCR扩增的是反向重复序列之间的序列。

  5、3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是1993年荷兰科学家Zbaeau和Vos发展起来的一种检测DN A多态性的一项新技术 ,是 RFLP 与PCR相结合的产物,它既有RFLP 的可靠性,又有RAPD 的方便性. 是新一代分子标记技术, ,只需极少量的DNA材料,不需要Southern杂交,不需要预知DNA的顺序信息,实验结果稳定可靠。其基本原理是基因组DNA先用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后的限制性片段两端在T5连接酶作用下与特定的接头连接,形成一个带接头的特异片段,通过接头序列和相邻的限制性位点序列作为引物结合位点,进行PCR扩增,由于引物的合成具有特异性,从而使扩增产物也具有特异性,PCR产物变性后,含尿素的聚丙烯酰胺变性胶上电泳,分离扩增的DN段,经放射自显影(X线片感光)或银染或荧光技术,得到被扩增的DN段谱带,通过比较,即可找出不同样品DNA谱带的差异。 [8]

  5、4 微卫星简单重复顺序标记(SSR) 由Moore等于1991年创立微卫星DNA,又称微卫星标记。SSR标记的基本原理:根据微卫星序列两端互补序列设计引物,通过PCR反应扩增微卫星片段,由于核心序列串联重复数目不同,因而能够用PCR的方法扩增出不同长度的PCR产物,将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根据分离片段的大小决定基因型并计算等位基因频率。[10]

  5、5 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是美国学者Lander E于1996年提出的第三代DNA遗传标记。指在基因组内DNA中某一特定核苷酸在位置上存在置换、插入、缺失等变化,从分子水平上对单个核苷酸的差异进行检测,而其中最少有一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突变频率不小于1%,人类基因组大约每 1250 bp SNP 出现一次,已有2000多个标记定位于人类染色体,其标记在人群中只有两种等位型,故亦称双等位标记。SNP作为第三代分子标记,使用前景十分广泛。检测 SNP 的最佳方法是 DNA 芯片技术。随着 DNA 芯片技术的发展,其有望成为最重要最有效的分子标记技。[14]

  5.6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 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首先由Lee 等用于研究自然微生物群体的多样性。在低温条件下,单链DNA呈现一种由内部分子相互作用形成的三维构象,它影响了DNA在非变性凝胶中的迁移率。相同长度但不同核苷酸序列的DNA由于在凝胶中的不同迁移率而被分离。根据条带位置变化来判断目的片段中是否存在突变。迁移率不同的条带可被银染或者荧光标记引物检测,然后用DNA自动测序进行分析。[11]

  5.7 双脱氧化指纹法(Dideoxy Fingerprints,ddF)是将双脱氧末端终止测序法与SSCP结合起来的分析技术,对由双脱氧末端终止的长短不一的单链DNA进行SSCP分析。[16]此方法克服了SSCP分析时因DNA长度影响SSCP显示的困难,通过一种双脱氧核昔酸生产特异性的单链DNA,使其中长度合适的DN段显示SSCP改变。如果目的片段存在一个突变,则所有大于某一大小对应于突主变位置的双脱氧终止片段无野生型系统,对于每一个突变有多次机会检测其迁移率改变,提高了检测突变的效率。

  5.8 酶切扩增多态性序列(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sm Sequences,CAPS)又称为PCR―RFLP,它实质上是PCR技术与RFLP技术结合的一种方法。[12]基本原理是利用己知位点的DNA序列资源设计出一套特异性的PCR引物(19―27bp),然后用这些引物扩增该位点上的某一DN段,接着用一种专一性的限制性内切酶切割所得扩增产物,凝胶电泳分离酶切片段,染色并进行RFLP分析。[15]

  目前,分子标记技术已飞速发展,并被广泛应用于动植物的遗传研究中,取得了很多应用成果。分子标记技术的开发与研究是近年来分子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随着分子生物学理论与技术的迅猛发展,必将研发出信息量更大、成本更低、分析速度更快的分子标记技术。与此同时分子标记技术与电泳胶片分析自动化、提取程序化、信息(数据)处理计算机化的结合,必将加速遗传图谱的构建、基因克隆、基因定位、物种亲缘关系鉴别及与人类相关的致病基因的分析和诊断。

  总结

  遗传标记在遗传育种和遗传研究中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随着分子生物技术的介人,特别是分子标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对遗传学研究和遗传育种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研究的不断进展,一些新型分子标记也将不断的出现并得到更好的应用[5]。

  参考文献

  [1] 孙易,宋文芹,钟贻诚,等.用RAPD和AFLP的方法对中国卤虫(Artemia)种及亲缘关系的研究遗传学报2000,27(3):210―218.

  [2] 汪永庆,徐来祥,张知彬.RAPD技术的标准化问题.动物学杂志,2000,35(5):57―60.

  [3] 王倩.DNA分子标记在果树遗传学研究上的应用 .遗传,2000,22(5):339―355.

  [4] 刘昕 分子标记技术新进展――以几种新型标记为例安徽农业科学 2011.2365-66

  [5] 易怀容.单核苷酸多态性的研究技术.遗传,2001,23(5):571一a76.

  [6] 朱伟铨,王义权.AFLP分子标记技术及在动物学研究中的应用.动物学杂志,2003,38(2):101―107.

  [7] 朱玉贤,李毅.现代分子生物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8] Progress and application of genetic markers ZHU Yan , ZHOU Guo.1i , W u Yu―hou , J IN Hai―guo2

  [9] McVean, G.;Spencer, CC.; Chaix, R.Perspectives on human genetic variation from the HapMap Project.PLoS Genet. 2005.

  [10] Risch N, Merikangas K. The future of genetic studies of complex human diseases. Science. 1996;273:15161517.

  [11] Wang WY, Barratt BJ, Clayton DG, Todd JA. Genome-wide associationstudies: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concerns. Nat Rev Genet. 2005;6:109118.

  [12] Farrall, M.; Morris, AP. Gearing up for genome-wide gene-association studies. Hum Mol Genet 15. 2005. pp. R157R162.

  [13]Freedman ML, Reich D, Penney KL, McDonald GJ, Mignault AA, et al.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opulation stratification on genetic associationstudies. Nat Genet. 2005;36:388393.

  [14] Marchini J, Cardon LR, Phillips MS, Donnelly P. The effects of human population structure on large genetic association studies. Nat Genet. 2005;36:512517.

  [15] Barker DL, Hansen MS, Faruqi AF, Giannola D, Irsula OR, et al. Two methods of whole-genome amplification enable accurate genotyping across a 2320-SNP linkage panel. Genome Res. 2005;15:9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