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限定爆火:大尺度耽美的驯化史
2000年以后,互联网的发展和移动终端的普及,既为商业性网站大规模的出现和网络文学的流行提供了物质基础,也为中国大陆的“耽美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机遇,“耽美文学”及其文化影响的范围在中国逐渐扩大。
总的来说,耽美文学有以下三个特点。
在主题上,耽美作品的题材以描写男子之间的恋情为主。与同志文学不同,耽美文学对男子恋情的书写,更多的是为了审美。无论是出现在文本中男性人物的“形象美”,还是人物之间感情的纯美,“美”都是耽美小说同性情爱叙事的呈现的核心特点。一般而言,耽美作品中都蕴涵着女性所特有的柔情与伤感,作品被刻画得更为唯美、浪漫、细腻。在耽美的世界里,男男之恋被描绘成了一种完美精神世界里最为理想的恋情,它甚至比男女之恋来得更加唯美、浪漫,也更为高尚。
在人物塑造上,耽美作品中所塑造的人物形象,基本上都是“美少年”式的人物,从字面意义上理解,即指外表英俊的少年,或是“美形的男子”。除此之外,耽美作品中的部分人物角色还被刻画成“少女式美男子”——不但拥有清秀白晰相貌和修长的身段,更是拥有少女般妩媚含羞、娇艳可爱的姿态。换句话说,在这些美少年身上,除了拥有男性的形体外,同时还表现出女性般的美貌、温柔与纯洁。
在受众方面,绝大部分耽美作品的受众都是被称为“腐女”的青少年女性,她们构成了耽美作品的生力军和消费者,也是耽美作品的最主要传受者。值得一提的是,大部分女性读者在现实生活中仍保持异性恋。实质上,耽美作品大部分都是属于“女性向”文学范畴。所谓女性向,就是以女性为主要的受众和消费者。与传统文学中通常以男性视角作为审美立足点不同,“女性向”文学则是以女性的喜好为标准,从女性的审美角度出发,一切写作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女性的心理、生理需求的作品。
“耽美”何以流行?
以耽美漫画月刊《耽美季节》的出版为标志,1999年以后大陆耽美文学发展到了一个高潮阶段。网络的高速发展催生了大量的耽美网站,极大地促进了大陆耽美文学的发展,许多耽美爱好者通过这一渠道发表了自己的作品,培养了大批读者,发展出一套只有“圈内人”才明白并经常使用的耽美语系,部分网站开始走向商业化。
事实上,耽美文化在国内的流行并非无迹可寻。从外部看,伴随着日本“动漫外交”政策的潜移默化,耽美文化在国内悄然兴起流行;从内部看,耽美作品的创作正迎合了年轻女性对理想化爱情的渴求、对平等两性关系的追逐以及对“性耻感”观念的推翻。
NO.1
“动漫外交”的冲击
在动漫文化的国际传播中,日本一直占有绝对的强势地位,每年有大量的作品源源不断地输出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正是凭借着这种强势地位,日本在新世纪里提出了“动漫外交”的新外交政策,目标直指中国和其他东亚国家。在这种国际背景下,耽美文化伴随着动漫的强大影响力和网络平台的高传播力顺势进入了中国,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中国受众的审美旨趣,最终促进了耽美文化在我国的兴起和流行。
2006年日本外相麻生太郎发表的《文化外交新设想》(部分)
NO.2
对理想化爱情的渴求
正如前文所说,唯美主义并不关心人生应当如何度过,而是关心如何从生活中发现美,这种“美”才是“耽美”吸引“腐女”们的缘由。在创作或者阅读耽美作品的过程中,“腐女”们实质上并不是为了欣赏同性恋,而是为了欣赏“美”,希望从至美的恋情中逃离平庸的现实生活。换言之,耽美作品是借同性情爱这一形式满足女性对理想爱恋的想象,其叙事意在探讨一种超越了性别、功利、价值的绝对理想化的纯粹爱情。
NO.3
对平等两性关系的追逐
与传统男权社会语境下的爱情伦理叙事的言情文学作品不同,耽美文学呈现了一种比异性情爱更为平等的爱情关系。耽美作品中,男子间的感情则不会出现异性恋中女性因经济、背景、身体上的弱势而导致的依附关系。耽美笔下的男性恋爱关系更接近于一种“灵魂伴侣”的模式。在恋爱过程中,男性主体在地位、财富、力量上或许存有差距,但在人格与情感上处于绝对平等的地位,像两个男子通过激烈的权利争斗或者身心对抗中逐渐达到爱的升华的桥段是耽美小说中比较常见的叙事逻辑。
NO.4
对“性耻感”的推翻
“性”是耽美作品中无可回避的重要部分。新世纪以来,西方“性解放”话语对中国社会“性耻感”文化体系带来了一定冲击, 腐女们逐渐不再单单满足于唯美纯情的“少年爱”,而开始步入开始对“性”的观赏。
在过去以男权为中心社会中,男女的性道德被赋予了“双重标准”:男性享受性欲不会受到道德的谴责,而女性享受“性”就会贴上“不洁”“淫荡”的标签。现代以来,虽然女性地位的上升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女性在性活动中的被动地位,但中国社会中传统意识仍然浓重。传统言情性爱叙事中的女性形象也大多被置于被男性“凝视”的位置。耽美文本中女性角色被替代为男性符号,女性通过创作与阅读耽美小说,在文本中将自身置换为男性身份,借助“同性恋”这一符号大胆地体验和探讨性活动,一方面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青春期女性的性压抑,满足其对“性”的窥伺,体验“性爱活动”的平等互动;另一方面又可以以一种迂回的方式减少其出于道统而产生羞耻感与罪恶感。
耽美创作的困局
通过对男性符号的投射,“腐女”们可以将自己的思想、情感灌注在男性恋爱之中,来建构一个符合自我意愿的情爱关系,一定程度上满足了自身对理想化爱情、平等两性关系以及性的需求。但是在资本和消费文化的合谋下,为了迎合消费者,耽美文学似乎逐步被驯服,其性爱伦理叙事存在过度化倾向,个中所呈现出来的反抗色彩也越来越淡。
总的来说,耽美作品的创作面临着先天叙事动力不足,无法完成耽美文本最初解构男性话语体系的设想、容易遭到资本裹挟利用,为迎合粉丝消费文化而消解文本自身抗争意识以及畸形产业生态发展下,沦为商品性质的文化产品,难以为主流所重视的困局。
NO.1
女性叙事不足,无法解构男性话语
事实上,作为一种带着瓦解男性话语权的任务诞生的耽美文学,在大部分的叙事文本中,依然保持着“谁占有了权力,谁就占有了一切”的社会现实逻辑,这种关于性别政治与阶层权力的逻辑某种程度上来说依然是男性话语的表征。建立在这种叙事逻辑下的耽美文本,先天就存在女性叙事不足的逻辑缺陷,难以逾越两性固有关系,势必大大削弱其反抗男性话语的可能性。
NO.2
对性关系把握失衡,性爱叙事过度化
“欲望化写作”是对市场经济及欲望解放社会的真实写照,但耽美文本创作在实践当中,存在着迷失自我,过度强调性爱的情况。事实上,随着当下耽美创作的低龄化,耽美性爱伦理叙事也的确存在过度化倾向。在耽美作品中,用数千字来叙述性行为、对性爱活动的细节如生殖器官、交媾状态进行详尽描写的情况并不少见。一方面,青年女性容易沉溺于“男色消费”之中,失去反抗的动力;另一方面,当耽美文化出现这种“越轨”行为后,势必难以为受到官方肯定的主流文化所接受。最直接的做法,则是将其划分在等同于色情淫秽制品的范围内,从而为其贴上了社会沙砾甚至腐骨的标签。
2012年4月,郑州警方就以“传播色情小说”的名义逮捕了著名耽美小说平台“耽美小说网”的创办人王明,法院判处其有期徒刑一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一万元。2018年12月,著名耽美作者“天一”也因贩卖淫秽物品牟利罪获刑十年零六个月,并处罚金5万元。2019年,耽美作者深海因涉嫌“非法经营罪”有期徒刑四年,并处罚金12万。虽然像深海一样定制印刷的个人志出版已有十多年历史,但《出版管理条例》和《网络出版服务管理规定》对“个人志出版”的规定一直处于空白状态。
由于对性关系的失衡把握,耽美文化极其容易为主流文化所诟病。而在剥离耽美文化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历史、社会语境的前提下,官方通过大众传播的渠道对耽美文化的风格进行阐释和界定,接着夸大这种文化的危害性,成功地引发大众对此的“道德恐慌”,如此,耽美文化的抵抗意义也慢慢被消解了。
NO.3
为资本所利用,成为逐利工具
在资本的推波助澜下,耽美文学逐渐被商业所征用,成为逐利的工具,女性主义性别政治的视角不再是左右“耽美文学”走向的唯一力量。资本针对女性的审美需求,借用女性主义的书写,生产出符合市场的、能激发出女性消费欲望的文化产品,使“卖腐”成为耽美文化尤其是影视剧津津乐道的话题。通过影视化,耽美文学确实得到了一个向主流文化靠拢的珍贵契机;然而,在影视化的过程中,耽美文学似乎逐渐被资本驯服,在商业化浪潮和消费文化的双重影响下,资本已然发现女性群体成为了文化消费特别是粉丝文化消费的主体,女性的审美需求史无前例地被资本和大众文化制造者所关注,其反抗男性话语和原有性别秩序的可能也随之烟消云散。
与以往由男性精英知识分子带领的女性解放运动不同,耽美文化的出现可以说是原始的、自发的、民间自下而上的女性主义色彩的革命。然而生来带着女性追求平等,追求性解放,与男权话语体系斗争的使命诞生的耽美文化似乎在现代迷失了方向。在资本与消费的裹挟下,耽美文化成为了一种以女性消费者为导向的文化产品,也不再强调自身的斗争色彩。但是,一味的沉溺在这种唯美主义的“颓废”“消极”的审美中,耽美文化最终也只能“叫座不叫好”,难以为主流文化所尊重。
参考文献:
[1] 李昊,吴玉杰. 女性文学异托邦建构的可能性——以“耽美文学”为例[J]. 当代文坛, 2018(6):131-136.
[2] 沈雨前. 网络类型小说新伦理叙事研究[D].暨南大学,2014.
[3] 苏威. 耽美文化在我国大陆流行的原因及其网络传播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9.
[4] 陆国静. 耽美文化及同人女群体研究[D].苏州大学, 2011.
撰文/排版:李青彤
审核:熊卉 李双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我知道你 在看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