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恋爱观调查报告通用六篇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观;问题
一、调查概况
本次调查使用自己设计的《大学生恋爱观调查问卷》,内容涉及在校大学生如何看待恋爱、对待恋爱的态度等方面的主要内容,通过该问卷比较客观、全面、科学地了解大学生的恋爱观状况。研究对象是浙江师范大学的学生,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本次调查总共发放问卷150份,回收150份,有效卷为130份。调查时间为2017年3月。
二、调查目的
在当今的高校,恋爱已是一种很正常的现象。不同的人拥有不同的恋爱观,因此他们对待爱情的态度、处理恋爱关系的方法各不相同。积极健康的恋爱观在一定程度上会对学业与生活有促进的作用,消极错误的恋爱观会给生活带来巨大的消极影响。一些大学生出现了错误消极的恋爱观,如过分地看重对方的物质基础、恋爱至上甚至失去理智、对待爱情的态度不认真等等。这种恋爱关系容易导致双方恋爱关系的破裂,也会影响正常的学习生活,甚至会酿成悲剧。出于这一现状,我们对浙江师范大学的大学生的恋爱观进行了调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进一步了解本校大学生的恋爱观特点,分析形成的原因和造成的影响,从而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健康的恋爱观。
三、调查结果分析
进入大学后,人们摆脱了高中重压式的机械学习,时间变得随机而自由,于是有了许多空闲时光。而且在大学生活中,人际交往、学习考试等都可能给大学生造成身心压力。长期如此,内心的空虚日益加重,压抑开始充满心头。现如今,我国对高校大学生婚姻也不再做要求,这就使大学生恋爱更加“合法”。
(一)大一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根据统计显示,大一学生接受调查的有32人,男生12人,女生20人。其中正在谈恋爱的仅有2人,可见恋爱的人占少数,当被问及网恋、姐弟恋、同居等问题,大部分的答案都是不赞同的。关于遇见喜欢的人的做法时,80%的人表示会单相思,并不会采取行动。当被问及你期待的爱情是什么样的?70%的同学向往的是浪漫纯情的爱情。可见,大一的学生思想还是很纯洁的,并没有过多的考虑恋爱这一问题;且胆子比较小,往往处于被动的状态。
(二)大二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二学生接受调查的有32人,男生10人,女生各22人,以下是几个大二学生恋爱观的特点。调查显示:40%的人处于恋爱状态,相比大一的情况,恋爱人数明显上升:对于网恋、姐弟恋、异地恋也表示接受,但70%的人表示无法接受未婚同居的情况,认为大学生的恋爱最终有结果的可能性比较小,很难实现。由此可以认为,大学生注重的只是恋爱的过程,轻视其结果的可能性很大,反过来也反映了现今大学生恋爱的状况很难有结果。可见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恋爱观念正在逐渐的形成与改变。
(三)大三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三学生接受调查的有46人,从调查中分析出,认为应该男生付款的老一派的思想已经逐渐被抹杀,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当前恋爱观的进步性,另一方面,也突出反映女生地位的不断提升,女生经济的独立,使恋爱过程更简单,纯洁,更值得人们的向往。在此调查中发现有56.6%的学生能够正确的认识“失恋与恋爱”所带来的诸多影响。有的同学认为:“失恋,是人生交响乐中的一段小小的插曲,留下一段美好的回忆,丰富着自己的人生”,“这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失恋可以磨练自己的性格和意志,使其更加坚强起来!”
(四)大四学生恋爱观调查情况:
大四学生共有20人参加填表,男生7人,女生13人。有以下几个特点:
1、对于是否与恋人走到最终的问题上,认为可以的只有7人。
2、对同居的态度,不赞成的有7人,其他人则持不反对态度。
3、对于网恋、姐弟恋、异地恋,大部分的都不赞同,只有5人赞同。
从以上几个特点可以看出,大四学生的想法更为现实。经历的事情多了,看法也就更加务实。对于大学的恋爱能否变成婚姻这个问题上,绝大部分的人都悲观的认为是不可能的,可见在大学生看来,大学恋爱是有花无果的事情。在“大学生是否可以同居”这个问题上,大部分人并不反对,采取了开明的态度。更多的人对于婚前的性行为已不再那么保守,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不再排斥婚前性行为。虽然大四的学生对于恋爱的思想更加成熟,可是他们对于恋爱所要承担的责任却没有完全认识清楚,许多人都是抱着尝试的态度去恋爱的。这样的想法只会带给自己与对方更大的伤害。所以,大学生应该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懂得对自己、对他人负责。
四、存在的问题
(一)大学生的恋爱动机
调查显示,大学生的恋爱并不完全是对于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更多的是出于寂寞、好奇心、從众心理等,只有极少一部分是为了婚姻而恋爱。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不以结婚为目的的谈恋爱就是耍流氓。因此,学校有必要端正同学的恋爱动机,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
(二)态度不认真
从“你认为大学的爱情能走到最后吗”的答案中,统计出60%的人认为是不会。目前恋爱的大学生,不注重恋爱的结果,有相当一部分人根本没有考虑过毕业之后的发展,“只在乎曾经拥有,不在乎天长地久”的心理遍布在大学生群体中。他们把恋爱当作大学生活的一部分,如果大学不恋爱,便觉得大学不完整,而从未考虑过将来的婚姻和组建家庭,这就造成“毕业那天一起失恋”成为一种正常现象。
(三)道德观念淡化。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有15%的同学赞成未婚同居,更深刻地体现出大学生对婚前性行为的开放及不负责的态度,很多学生从未考虑过未婚同居给他们带来的潜在严重后果。
五、总结
针对调查所整理的数据,我做了如下的分析:
有约87%的受调查者对恋爱的理解是“是为了选择终生伴侣,是婚姻的前奏,是以共同生活为目的的”,而认为恋爱是“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和“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以及“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的比例极少。大学生目前的恋爱状况为“正在恋爱”与“曾经有过恋爱”的比例分别为“43%”与“32%”,而另一部分的受调查者的恋爱状况出于“观望”和“不准备恋爱”。在“是否喜欢并愿意与异性交往”这个问题上,分别有“63%”和“32”的受调查者认为“非常喜欢并愿意”和“愿意正常交往”而另外三项“谈不上喜欢但也不厌恶与异性交往”、“害羞,不太愿意”、“不喜欢也不愿意”所占的比例很少。
大学生们正处在青春期,难免会有好感的人遇到,在受调查者中,有“33%”的人会大胆主动追求,“10%”的人会有所暗示,而“25”的人则觉得不好意思,静观而已,其他人则会更可能会在追求我的人中考虑或者是不大看好感情。在现在这么开放的时代,我们的大学生对恋爱的看法也许比以前更加大胆了,这也就有了“67%”有过主动(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异性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的经历的这种景象,而另外33%为什么不主动追求,也许由他们自己的原因。大学中的恋爱,现在已经成为许多人的一种大学经历“67”的受调查者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一段真挚的感情,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宝贵经历,“21”的人抱着顺其自然,不能强求的态度,另外极少数的人将恋爱当作游戏或者目前对恋爱没概念。有人说,恋爱是大学的一门必修课,而事实情况却是“33%”的人以前谈过,现在单身,另外“33”的人从未谈恋爱,若出现理想之中的恋人,会主动谈一场,剩下三分之一的人以学业事业为重,大学期间不谈恋爱。凡事都有个动机,恋爱也不例外,比如恋爱有因一见钟情的,有日久生情的,在恋爱动机上,他们集中在“丰富生活,排遣寂寞”、“ 积累经验,体验人生”、“身心需要”、“寻找生活伴侣”的选项上比较多。
随着现在生活水平的提高,科学的进步,人们的认知也随着提高,就“自己会为了在大学里谈恋爱而降低自己的选择要求吗?” 这个问题上,“42”的人选择了“会”,而“33%”的人选择了“基本不会,但有调整”,而“12%”的人选择了“完全不会”,剩下的人则认为在这个问题上不好说。毕竟学生的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乃至大学,这几个阶段可以说是人生中学习的黄金时期,但人不能只懂得学习,作为在大学生活中另一项我们需要学会的就是恋爱,这没有强制性,但这又是人必须经历的一个阶段。大学里,有忙着学业的,有学业恋爱双丰收的,同样也有舍学业而保恋爱的,在我们的受调查者中“20%”的人认为“学习与恋爱二者不可兼得,谈恋爱肯定要影响学习”,“62%”的人有这种观念“爱情是一种动力,可以促进学习 ,男女朋友之间可以相互监督,促进学习”,而少数者认为“二者没有必然联系”,其余的则对二者之间的关系没概念。
通常在面对自己的伴侣的时候,双方都会为自己所心爱的人有所忍让,我们的调查符合这种情况。在“当双方产生矛盾时,你会怎么做?”这个问题上,“80%”的人会因为爱对方而妥协退让,“12%”的人选择了“斟酌考虑”。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40%”的人的爱情观是“一生只爱一个人”,“20%”的选择了“不轻易爱一个人”,剩下的“40%”则认为“随兴而为,可同时爱多人”。爱情态度,真可谓是各有不同,分别有“热情爱型”、“游戏爱型”、“友谊爱型”、“现实爱型”、“疯狂爱型”以及“奉献爱型”。“80%”的人还是相信爱情的,有四层的人持“结婚时一定要有爱情”。“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你认为存在美好的爱情吗”这个问题下,接近六层的人认为还是有美好的爱情的。
针对问卷中的数据,我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当代大学生面对恋爱还是抱着一种可有可无的态度,也许这种态度态度会给我们带来一种不负责任的结果。
总之恋爱双方要互相尊重,尊重对方的感情,意愿;尊重对方的独立人格,兴趣爱好,学习工作,社交活动等等。总之,任何一方都不能只要求对方履行义务而自己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
要忠贞专一,就是爱一个人要始终如一,永不变心,双方在共同的人生旅途中,能始终如一地在事业上互相帮助,生活中同甘共苦,能承受得住各种风浪的考验。
恋爱过程中要含蓄文明,举止文雅,正如马克思所说:“真正的爱情是表现在恋人对他的偶像采用含蓄、谦恭至羞涩的态度,而决不是表现在随意流露热情和过早的亲昵。”我们要做自己感情的主人,控制好自己的感情使起恰到好处。
要理智和宽容,恋爱中的失恋是难免的,作为一个有理想、有修养、有道德的大学生,在失恋时,首先要作到失恋而不失态,我们应该明白失恋是一件很正常的是,没什么大不了的,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态。其次,还要作到失恋而不是志,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一个人的唯一,生活中有很多更值得我们追求的东西。不要一蹶不振,放弃自己的理想和追求,而应该转移注意力,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生活和学习中。再次,要作到失恋而不失德,爱情不在友情在,要理智和宽容,想到对方的难处,这才是一个大学生较高素质的表现。
尽管我们追求美好爱情是好的,但大学生毕竟是一学业为主,青年学生对爱情的追求并不意味着对学业的荒废。但必须搞清楚,“当前我们最需要的是什么。”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何处理好学习和爱情的关系,这就需要我们合理安排,我们应该明白,如果人生是一曲交响乐的话,爱情这一旋律的出现,只有恰到好处,才能使人生的交响乐更加悦耳动听。
附:
大学生恋爱观社会调查问卷
【您好!为了更好地了解本校学生关于恋爱、婚姻及性的观念,特设计此问卷,问卷由调查员统一回收,此问卷不会对您产生任何不良影响。并且有其它众多的同学和您一起答卷。因此,您完全可以放心地如实地填答。这次调查完全是为了学术研究,恳请您为科学的真实做一些贡献。】
1.您对恋爱的理解是:( )
A 选择终生伴侣,婚姻的前奏 B 是为了排解空虚和寂寞,没有过多考虑将来
C 是为将来的事业做跳板 D 不必考虑太多,跟着感觉走就行
2.您现在的恋爱状态是:( )
A 正在谈恋爱 B 曾经有过恋爱经历
C 观望状态,有了合适的对象考虑恋爱 D 不准备在大学期间谈恋爱
3.你认为自己平时是否喜欢并愿意与异性交往?( )
A 非常喜欢并愿意 B 愿意正常交往
C 淡不上喜欢但也不厌恶与异性交往 D 害羞,不太愿意
E不喜欢也不愿意
4.如果您遇到喜欢的人,您会主动追求吗?( )
A 会大胆主动追求 B 会有所暗示
C 觉得不好意思,静观而已 D 我更可能会在追求我的人中考虑
E 不大看好感情
5.你有过主动(直接或间接方式)向异性提出建立恋爱关系的经历吗?( )
A有 B没有
6.您认为大学期间的恋爱是:( )
A 一段真挚的感情,人生不可或缺经历 B 顺其自然,不能强求
C 只是游戏 D 没概念
7.有人说,谈恋爱是大学的必需课,你对大学期间谈恋爱的态度是( )
A 以前谈过,现在单身 B 若出现理想之中的恋人,会主动谈一场
C 以学业事业为重,大学期间不谈恋爱
8.你认为大学恋爱的动机是什么( )
A 丰富生活,排遣寂寞 B 积累经验,体验人生
C 身心需要 D 寻找生活伴侣
9.你认为自己会为了在大学里谈恋爱而降低自己的选择要求吗? ( )
A 会 B 基本不会,但有调整
C 完全不会 D 不好说
10.您认为恋爱和学业之间有何关系?( )
A 二者不可兼得,谈恋爱肯定影响学习 B 爱情是动力,促进学习
C 没有必然联系 D 没概念
11.当恋爱双方产生矛盾是,您会:( )
A 因为爱对方而妥协退让 B 决不让步
C 斟酌考虑 D 其他
12.您的爱情观是什么?( )
A 一生只爱一个人 B 随兴而为
C 可同时爱多人 D 不轻易爱一个人
13.您的爱情态度是什么?( )
A 热情爱 B 游戏爱
C 友谊爱 D 现实爱
E 疯狂爱 F 奉献爱
14.你认为自己是持“结婚时一定要有爱情”的观点吗?( )
A 是 B 不是
C 说不清
15.你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还存在美好的爱情吗? ( )
A 完全不存在 B 基本不存在
【关键词】 大学生; 性教育; ; 性观念; 调查
A survey on the sex education, sexual behaviors and conception
YU Fengbin1, YANG Jing2, WEI Xiaoqin1, WANG Liping2
1Panzhihua Medical College,Sichuan 617000, China
2Department of Politics Education, Panzhihua College, Sichuan 617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To summarize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for college students’ sexual education, and to understand the sexual concep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their need for sexual education. Methods: Questionnaires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on the sexual knowledge, sexual conception, sexual education status and sexual education need of 1920 students who have chosen sexual education as their elective course in Panzhihua College. Results: There are altogether 1242 valid questionnaires. About 13.3% universities are seriously lack of sexual education, and 64.7% of the students expect the offer of sex education courses. About 42.1% survey subjects have reported to have sexual behaviors, and 10.1% not taking contraception measure. About 71.4% students agree with college love, and 29.7% of them are experiencing love. 63.2% of the students consider it a personal freedom to have cohabilitation, but 27.4% of them don’t accept it. Conclusion: College students have changed their sexual conception and have a high demand for sexual education. Sex health education should be reinforced to ensure the healthy growth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college students; sex education; sexual behavior; sex conception; survey
为全面了解大学生性教育现状及其性观念,分析大学生对性知识的需求及需要加强的性教育内容,笔者对我校近两年选修性教育的学生进行相关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近两年为全校本专科学生开设大学生性教育选修课程,采用多媒体课堂授课方式,期末考查时进行匿名问卷调查,分开交卷。发放问卷1920份,回收有效问卷1242份。其中一年级学生17名(1.3%),二年级875名(70.4%),三年级265名(21.3%),四年级95名(7.0%);男生772名(62.2%),女生470名(37.8%);年龄17~25岁,全部未婚。
问卷内容除性别、年龄、年级等一般情况外,还包括原有性知识来源、本期性教育课堂评价、你期待的性教育方式及内容、恋爱状况、校外同居、同性恋认知、性骚扰、性、状况等9个方面。另外,除备选答案外还可自由作答。
调查结果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不同性别组、年级组的被调查者进行两样本χ2检验,所有P值均为双侧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性教育
2.1.1 原有性知识来源665名被调查者(53.5%)报告原有性知识来源于杂志,578名被调查者(46.5%)报告来源于影视,485名被调查者(39%)报告来源于网络,591名被调查者(47.6%)报告来源于同学朋友,95名被调查者(7.6%)报告来源于父母,218名被调查者(17.6%)报告来源于老师,165名被调查者(13.3%)报告来源于其他途径。结果表明,大学生原有性知识主要来源于大众传媒的杂志、影视、网络及同学朋友,而家庭(父母)、学校(老师)性教育严重不足,差异有显著性(P<0.01)。
2.1.2性教育课堂评价1079名被调查者(86.9%)认为课堂性教育内容适当,64名被调查者(5.2%)认为太保守,68名被调查者(5.5%)认为太开放;608名被调查者(49%)接受性教育后没有发生,74名被调查者(6%)次数增多,85名被调查者(6.8%)减少;991名被调查者(79.8%)认为获得性知识较多,79名被调查者(6.4%)认为较少,6名被调查者(0.5%)认为很少。
2.1.3性教育方式804名被调查者(64.7%)期待的性教育方式为开设性教育课,402名被调查者(32.4%)期待举办性教育讲座,360名被调查者(29%)希望提供性教育读物或视频,217名被调查者(17.5%)建议穿插在思想品德课中,144名被调查者(11.6%)建议组建协会同伴互助。
2.1.4 性教育内容925名被调查者(74.5%)期待的性教育内容为性生理、避孕、生育;625名被调查者(50.3%)期待性法律、性伦理道德;603名被调查者(48.6%)期待性生活具体知识、;382名被调查者(30.8%)期待性、性病艾滋病知识;302名被调查者(24.3%)认为应该包括性心理、性变态、同性恋知识。
2.2
523名被调查者(42.1%)坦然报告曾经有过,其中最后一次对象为恋人者449名(36.2%)、为普通同学朋友或网友者45名(3.6%)、为不了解的人(或商业)29名(2.3%),125名被调查者(10.1%)不采取或有时采取避孕措施,报告数量在2~5个者73名(5.9%)。661名被调查者(53.2%)认为性只要适度有利健康,381名被调查者(30.7%)认为性是不良习惯;489名被调查者(39.4%)报告最近一个月性次数为0次,234名被调查者(18.8%)报告性在5次以下,46名被调查者(3.6%)性在10次以上。
2.3 性观念
性观念是指对性的主观认识,是人们对性问题的较为稳定的看法及所持有的态度评价,既包括个体的性观念,也包括在一定时期的社会背景下,人们对性问题的评价、态度、看法的总体趋势[1]。
2.3.1 恋爱及同居状况恋爱态度,887名被调查者(71.4%)赞成恋爱,369名被调查者(29.7%)正在恋爱,25名被调查者(2%)不赞成恋爱,103名被调查者(8.3%)在恋爱或性问题方面困扰很大。关于恋人失贞,580名被调查者(46.7%)据失贞原因再决定,180名被调查者(14.5%)无所谓不想它,158名被调查者(12.7%)接受但内心痛苦,137名被调查者(11%)立即中断恋爱;而自己失贞后,581名被调查者(46.8%)能坦白相告,101名被调查者(8.1%)却隐瞒到底,42名被调查者(3.4%)采取婚后再说。对校外同居的态度,785名被调查者(63.2%)认为校外同居是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340名被调查者(27.4%)认为不可以,应保持婚前贞节。
2.3.2 对同性恋及性骚扰态度关于同性恋,630名被调查者(50.7%)认为正常是性取向不同,211名被调查者(17%)认为是变态行为,156名被调查者(12.6%)认为是罪恶的不道德行为;对同性恋同学,555名被调查者(44.7%)不厌恶也不躲开,302名被调查者(24.3%)保持距离,39名被调查者(3.1%)与之绝交。对性骚扰的态度方面,823名被调查者(66.3%)立即拒绝,328名被调查者(26.4%)求助于法律,55名被调查者(4.4%)认为,自己能吸引别人的注意而高兴,26名被调查者(2.1%)为了利益忍气吞声。
3讨论
3.1大学生性教育任重而道远
在我国,由于历史原因和传统因索的影响,性教育一直落后于性发育[2],但大学生的婚前、妊娠、人工流产发生率却呈明显上升趋势[3]。大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育由不成熟逐渐向成熟方面发展的过渡阶段,是人生发展的一个关键时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其问题过分放纵与过分压抑都会给其带来生理和心理的损害。我国现阶段的性教育无论是家庭还是学校均不能满足大学生对性知识的渴求。郭瑞雪等[4]调查发现,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学生高达33.6%,而接受过家庭性教育的学生中仅有10.5%接受过来自父母双方的性教育。本调查表明,大学生的性知识来源于家庭(7.6%)和学校(13.3%)正规途径不足,其余则来自报刊杂志、音像制品、网络信息等社会途径,高校在性教育方面还存在很大的空间。对于青年人,尤其是大学生这一青年知识群体的性教育,要注意不同类型高校特点,以性生理、性心理知识为基础,紧紧围绕性道德、性法律知识,以高尚的爱情婚姻事例为题材,使学校、家庭、社会形成合力,针对大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适时、适量、适度的性教育。开展性教育的过程中应注意点面结合,在向全体同学介绍科学性知识的同时,也应对个别同学进行有针对性的认真指导,帮助其建立良好的性知识体系,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5]。
3.2开放的性观念,矛盾的性心理
改革开放以来,国人的性道德观念从封闭走向开放,对性禁锢的挣脱和性自由的渴望与性观念的陈旧难以转换并存。对青少年的性教育环境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仍受传统性道德价值观的冲击,而新的性道德价值观念、性道德标准、规范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科学的性教育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大学生的性观念变化,不仅表现在谈恋爱比例升高,而且也表现为性观念超前,婚前的比例也随之升高,大学生性观念和的发展现状与受性教育的程度已具有明显的不同步性,已成为大学生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首次年龄提前和婚前增多已成为当前社会的普遍现象。上海市1995~1996年参加婚前检查的女性70%以上有性经历,其中22.10%的女青年首次发生在19岁以下[6]。本调查发现有的学生高达42.1%,与徐军[7]报告的48%接近,高于国内大多数的调查。随着进入青春期年龄的提前和结婚年龄的推迟,青少年发生婚前的人数也随之增加,大部分学生后备受负面情绪的影响,不但耽误学业,而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更有甚者可能因此丢失生命。性观念开放是发展趋势,但性知识贫乏却可能严重危害个人健康和社会发展。这提示我们,向大学生提供正确的性知识刻不容缓。
性观念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客观上受到环境,特别是教育的影响,主观上受先前既有态度、科学知识水平的影响[8]。对于大学生而言,性观念还处于形成过程中,对其加强有针对性的性教育,从而使之性态度和性心理朝着科学、健康的方向发展是十分必要的。有学者认为,对于非婚的态度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态度,或者性开放程度[9]。本调查发现,在婚前普遍存在及社会对持较开放态度的客观现实中,大学生71.4%赞成恋爱,63.2%认为校外同居是个人自由,双方愿意就行;关于恋人失贞,46.7%据失贞原因再决定,11%立即中断恋爱;而自己失贞后,46.8%能坦白相告,8.1%却隐瞒到底,3.4%采取婚后再说,说明大学生性观念逐步开放而性心理却又相互矛盾。我国青少年性心理的发展,特别是观点的形成不仅受到西方性开放思潮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传统性观念的限制。所以在性教育中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婚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正确的性观念,促进性心理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玉堂,哈玉红,海存福.对当代大学生性观念状况的调查分析――“当代大学生性道德问题的调查研究”系列成果之一[J].中国性科学,2008,17(9):26-29.
2 Watts J.China sex education lags behind sexual activity.Phasing out of pre-marriage health checks leaves authorities with no sexual-education tools[J].Lancet,2004,363(9416):1208-1208.
3 Chen JQ,Michael P,Ping H,et a1.Prevention of child sexual abuse in China:Knowledge,attitudes,and communication practices of parents of elementary school children[J].Child Abuse & Neglect,2007,31(7):747-755.
4 郭瑞雪,李峰.大学生家庭性教育状况调查研究[J].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2010,31(3):40-45.
5 陈一筠.艰苦拓荒十余载播种耕耘盼开花――青少年性健康教育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性科学,2006,15(4):3-7.
6 涂晓雯.上海婚前体检男女青年生殖健康知识状况分析[J].生殖与避孕,2002,22(6):361-362.
7 徐军.大学生性心理健康状况调查研究[J].中国性科学,2007,16(9):36-39.
8 Goodson P,Eric R,Sarah C,et a1.Self-esteem and adolescent sexual behaviors,attitudes,and intentions:A systematic review[J].Journal of Adolescent Health,2006,38(3):310-319.
【关键词】女大学生;婚恋观;就业;影响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越来越高,女大学生是明日社会精英,全社会对他们寄于了厚望,他们的婚恋观更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婚恋观是对男女两性之间婚姻关系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看法,折射出人的恋爱价值取向的基本特征。目前,在校女大学生的平均年龄在18-22岁之间,他们生理和心理都已经趋于成熟,有了恋爱的需求。本文通过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的300多名女大学生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了女大学生的婚恋观后,发现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且这些问题对女大学生的就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一、对女大学生婚恋观的分析
1.恋爱动机不纯。根据调查数据,37.6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的目的在于心理、生理的正常需要,把恋爱当做享受,并没有考虑结婚;31.2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是一种体验,是大学阶段必须经过的;16.27%的女大学生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能恋爱就恋爱,不能恋爱就分手;14.86%的恋爱可以填补在大学期间的生活空白。由此可见,当前,女大学生的恋爱动机多种多样,呈现出动机不纯的现状。
2.网恋较为盛行。近年来,网恋比较盛行,对过去较为传统的相识、相亲、相恋的有所改变,《2006 年中国婚恋服务市场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有一千多家网络婚恋网站,还有一些是专门为大学生量身定做的,女生多于男生。通过调查数据分析出,79.26%的女大学生正在进行或曾经有过网恋,12.35%的女大学生表示曾经同时有过与多位异性进行网恋,90%网恋的目的在于寻求刺激,填补心中空白,0.4%的女大学生曾经因网恋而发生意外,如怀孕、欺骗等。由此可见,近年来,网恋得到了不少女大学生的垂青,且大有越来越盛行的趋势。
3.择偶标准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当前,“君子”、“才子”、“财子”成为了女大学生追逐的目标。调查数据显示,有52.3%的女大学生选择“君子”,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只有15.5%的女大学生选择了“才子”。可以看出,受各种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女大学生的择偶标准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他们把“君子”和“财子”放在了各项择偶标准的前面,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4.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通过对我们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得出,69.31%的男大学生和58.63%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前可以有,但是有45.21%的大学生认为应理智对待婚前;31.26%的男大学生和59.32%的女大学生认为婚外是不道德的,应受到良心谴责和法律制裁;74.25%的大学生对性解放等问题持有无所谓的态度;34.68%的大学生认为发生了性关系就一定要结婚。因此可以看出,当前大学生的性观念呈现出保守与开放并存的特点。
二、女大学生婚恋观对就业的影响
1.恋爱影响学习,进而影响就业。通过调查得出,85.69%的女大学生正在恋爱或者曾有过恋爱,那些没有恋爱过的女大学生也表示有着比较强烈的恋爱愿望;92.65%的女大学生认为大学期间学习第一;22.45%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不影响学习;86.26%的女大学生认为恋爱会影响到学习;45.36%的女大学生认为可以较好的处理好学习与恋爱的关系,但是也有54.64%的女大学生认为不能较好的处理学习与恋爱的关系。女大学生如果把过多的时间放在恋爱或娱乐上,必然会影响到自己的学习,甚至造成不愿学习、不想学习、且学习成绩下滑,最终导致就业本领不高,就业实力不强的局面,这就为自己将来的就业埋下了障碍。
2.婚恋观影响就业观。2011年11月,“中国婚姻家庭研究会”了“2010年中国城市婚恋观念与方式调查报告”显示:其中7成受访者认为做得好真的不如嫁得好。另外,还有高达4成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对婚外恋持宽容态度,小三不应再被人人喊打。虽然这组数据不是针对女大学生的,但是也容易影响到女大学生的就业观。这和对福州地区四所大专院校女大学生调查显示的数据并无太多差异,即32.2%的女大学生选择了“财子”,这一以物质为主的婚恋观直接导致女大学生选择经济实力较强的男性作为婚姻伴侣,更容易导致女大学生拜金主义的产生,即寻找工资待遇较高的岗位,这对女大学生的就业观产生了不良的影响,也给和谐社会的建设带来了一定压力。因此,这对女大学生来说,不良的婚恋观导致他们错误的婚姻观,错误的婚姻观导致他们产生错误的就业观。
3.不能实现个人价值和理想。1990 年,国家对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进行了一次调查,在涉及到女大学生就业的目的这一问题时,数据显示,愿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占比例为69.35%,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的占比例55.91%,希望在经济上能够独立的占比例32.46%,维持家庭和自己生活的18.32%,充实自己的12.32%。从数据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得知,女大学生更渴望在社会中体现个人价值,就业的经济型动机较弱,社会性动机和自我价值动机较强,希望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反观现在大学生婚恋观的现状,大学生在校期间的恋爱行为和婚恋观点都会对将来的就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不对那些不正确的思想和行为及时引导,就会使得女大学生不能为将来个人价值和为社会做贡献锻炼才能,更不能最终达成自己的就业目的了。
参考文献:
大二毛概社会实践报告一: 大学生这一社会群体,内部正发生着诸多问题(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内部调节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云南大学马加爵事件,复旦大学投毒案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杀人事件等等一系列事件的出现,让我们不得不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亟需正确的心理引导,故我们选择和制定此活动及活动方案,通过调查问卷和免费发放心理辅导资料等。 我国正面临着一个严重的考验,文化危机,精神层面的东西跟不上物质层面的发展,文化改革浪潮正迎面袭来,站在时代前缘的我们理应接受时代的考验亲身去实践,发扬社会正气,摈弃不良之风,树立一个良好的大学生形象,这不仅有利于我们自身的身心健康,有利于一个学校的发展,从一个大的层面讲,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所以进行此项内容的调查是非常有意义的。但关键是我们必须去用于实践,而并非是一纸空文,不然的话,纸上谈兵最后得到的结果就是沈括的那个失败下场,一句话: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所要达到的预期成效:我们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进行一个细致的调查,要将调查中了解到的情况和收集到的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以系统整理、分析研究,而后揭示出本质,寻找出规律,总结出经验,最后充分正确的认识其本质,而后用以指导我们的实践。并且通过此活动引导部分学生转入正轨,调整好心态,愉悦的在大学学习。
以下是调查的具体情况:
一、调查篇:
调查时间:xxx年4月---20xx年5月调查对象:xx学院在校大学生调查过程: 首先进行调查研究,没有对工作的调研,就形成不了写工作报告的意图,也掌握不到鲜活的一手资料,这也是调查报告写作过程中最为关键的环节。具体实施流程: 一,小组成员进行讨论确定问卷调查内容,制定问卷调查表。
(1)调查方式灵活多样,可以是群体型的调查,或是单人型的进行调查,地点也灵活多样,校园或是教室或是宿舍均可。
(2)小组成员均要参与本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拟定调查容量200人,小组成员共同分担.
二,编辑《大学生心理健康指南》小册子未来有着明确的目标而努力着。许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动机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各种证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这是造成大学生们对大学学习目的不明确的主要原因。
2.生活开销大。大学生们每个月的生活开销大致在500到1000元中,其消费水平,家里也只能勉强维持。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21世纪是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的时代,当代的大学生们已不再满足于宿舍、教室、图书馆三点一线的单调生活。娱乐、运动、手机、电脑以及新型的IT产品都成了大学生消费的热点。大学生的消费已呈现明显的多元化趋势。如果经济条件允许,大部分学生会去旅游,去歌厅、酒吧消费,或是购买电脑,手机、MP3,反映出大学生具有走出校园、融入社会、拥有高质量生活的渴望。
二,情感篇
1,爱情观。当代大学生对于爱情,从总体上看是能够正确认识和把握的,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恋爱和人生的态度等关系,以及恋爱中所出现的一些问题,诸如恋人之间的误会、失恋等等。大学生对爱情应该持慎重的态度,避免在恋爱问题上把握和处理失当。我们应该客观的吸取恋爱中的益处与避免恋爱中的弊端。不断增加自己的交际能力与语言表达。要有效地提高社交能力、可循两方面入手,一是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一是提高对其他人心理状态的洞察力。所谓对社会情境的辨析能力即为社交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2,亲情观。大多数大学生并不认为父母非常了解自己,与父母倾诉不开心的事仅为少数。在生活,消费,学业或就业方面较易发生沟通冲突,面对沟通问题,大部分学生较积极主动。大学生与父母联系频率适中,联系时长适中与父母发生沟通障碍的原因有哪些?思想观念和价值观不同,还有技巧和方式不当,父母专制严重,独裁。对于大学生来说,建立良好,和谐的家庭关系,还应主动找时间和父母聊天,体验交流
3,友情观。人在大学里新交了很多朋友,与高中以前相比人觉得自己进入大学后对待朋友以及对待友谊的观念发生了改变。有人认为要有共同的兴趣爱好,有人认为性格相似也很重要,还有的人认为要互相尊重,或者选择朋友也会因为他,她对自己学习有帮助。还有的人认为年龄相仿也会影响自己的择友。
三,学习篇
近年来大学生专业对口率呈下降趋势;大部分人选择的工作与所学专业不是完全对口却与专业有一定关系。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同学都为自己的就业情景感到担忧。作为大学生,我们要具体分析自己的主要矛盾,要明确自己所追求的人生目标,针对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当然我们不能主观臆断,要分析社会实际情况,一切从实际出发,结合主观符合客观来选择自己的专业和就业岗位。
调查结论和建议:
1、学校要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加大心理健康的宣传力度,定期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展积极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为同学们心理健康提供良好的文化土壤。
2、高校咨询机构工作人员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咨询要讲究工作的方式和方法,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服务意识,深入同学中去,及时了解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关心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现苗头及时给予沟通与辅导。
3、常见人际交往障碍的克服每个人在交往中都或多或少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改善人际关系,加强人际交往,对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心理健康都有重大意义。提高认识,掌握技巧、充分实践,改善交往措施、培养良好的交往品质。在人际交往中应尽可能地做到:肯定对方、真诚热情。在沟通时,语言表达要清楚、准确、生动。要学会有效聆听,做到耐心、虚心、会心,把握谈话技巧,吸引和抓住对方。此外,一个人在不同场合具有不同角色,在教室是学生,在阅览室是读者,在商店是顾客。在交往活动中,如果心理上能经常地把自己想象成交往对方,了解一下自己处在对方情境中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体会一下他人的心理感受,就会理解别人的感情和行为,从而改善自己待人的态度,这种心理互换也是培养交往能力的好办法。
大二毛概社会实践报告二: 一、指导思想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以教材第一章第五节《科学发展观》和第十一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基本内容为中心,开展暑期社会实践(调查),加强和完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概论)课的实践教学。
二、目的意义
社会实践(调查)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我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资源整合与利用研究》成果大实践模式的尝试和具体应用。
通过社会实践(调查),使学生了解社会、认识国情,加深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的理解,深化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认识,坚定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增强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还可以锻炼毅力、培养品格,增长才干、关注民情、服务基层、奉献社会,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育创新精神,使同学们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实施过程
1、本学期理论课结束之前,16-18周,任课老师按要求对所教班级学生进行布置;讲清楚本次调查报告的格式和题目,组织形式和具体要求。
2、暑期老师对自己所代学生进行及时辅导、沟通和交流。
3、本次调查报告的收集:下学期开学后的第1-2周,各位老师收齐自己教学班的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和社会实践(调查)报告,进行批改并评定成绩。
四、组织形式
本次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活动采用学校统一组织和个人自主结合的方式进行,大多数同学可通过自主方式完成课程实践活动。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调查)有两种形式:
一是学校组织的校级学生实践团队。
二是各学院组织的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等社会实践小分队,由学院团委组织、专业教师带队指导。
以上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调查),要求学生在指导教师指导下,将概论课社会实践(调查)与专业考察、科技下乡结合进行,并按要求撰写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五、具体要求
1、全员参与。全校20xx级本科生必须人人参与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
2、就近就地进行。除了学校和各院系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活动以外,自主社会实践(调查)的同学,建议结合家乡所在的市县镇村相关实际情况进行调查。
3、社会实践(调查)要眼睛向下,充分占有第一手材料,利用所掌握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以及专业理论知识实事求是地进行研究分析,创造性地提出思考和建议。
4、调查对象必须真实、具体。为了反映本次社会调查的真实性,要求将本次调查的对象(被调查的单位、个人及地点)用图片及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表现出来,调查报告须插入自己的实践图片,相关证明材料(须签字盖章)请填写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学生社会调查信息反馈表(格式见附件一)里。
5、自主实践的同学应及时通过电子信箱、电话加强与指导教师的交流。指导教师选取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较为集中的地区进行走访指导。
6、本次社会实践(调查)活动时间一般1-3周,活动结束撰写报告,报告的撰写要明确一个主题,以事实为根据,尽量做到内容详实,围绕一个中心问题展开论述(报告题目可参考下面所提供的参考选题),篇幅3000字左右,下学期开学第12周提交指导教师(任课教师)。
7、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注意事项:
(1)封面、正文、封底使用相同格式,报告用WORD文档打印,可插入能够反映自己实践活动的照片,格式要规范。(封面、封底等格式见附件二)
(2)封面上需注明调查题目、个人信息、报告撰写日期等。
(3)除封面外,报告应包括内容摘要、正文、结语等。
(4)理论联系实际、观点明确、材料详实、逻辑严密、语言流畅、论据确凿、论证合理。
1 课题研究背景
人类的文明发展与性意识形态发展是相一致的,人们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与支配,世界各国性教育工作者态度冷淡,多数持反对意见,但是随着人类健康的发展要求,性教育问题不得不走进人们日益关注的视野,尤其在高校大学生性教育问题上,大学生是一群心理成熟滞后与生理成熟之后的群体,个人行为受传统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和制约,性道德观念、社会文化氛围影响和制约他们对性文化正确的认知,在性的道德观念、性文化氛围是相互影响下,大学生群体的性文化取向又会极大改变人们的性道德观。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性文化也随之而来,增强了国人对人权问题和人性化权力意识的关注程度,冲击了传统性文化的和性观念,在性观念、性行为和性取向等方面出现模糊混乱局面,怎样发挥文化的导向作用?在知识与文化前沿的高校,如何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性取向的多元化观念,需要的是我们有正视的勇气面对而不是尴尬的选择回避,事实证明建立正确的性认知框架有利于形成正确的性心理发展意识形态,有利于进一步破除性神秘感,有利于高校进一步探索出适合我国国情的性教育的新路径。能弘扬祖国文化,为构筑科学有效的大学生性健康教育体系提供有一定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2 文献综述
研究性文化最早的是西方社会学界的盖格农和西蒙的“性脚本”1理论以及劳曼“性的社会网络”2理论。在我国相关性文化的书籍14部之多,刘达临先生的《中国古代性文化》,在社会学、历史学、哲学、伦理学、教育学、民俗学、医学、文化艺术等开辟了性教育新领域。因为性是根本、本性、生存、延续、是本能,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意识到了性教育的重要性,美国、瑞典、日本是典型的最早重视性教育的国家,而我国对性还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时候,铺天盖地的性药广告打破了国人这种性愚昧、性无知、性禁锢,使中国人对性的态度逐渐的变得坦然。《性医学》、《中国性学》出版标志着我国性学高级学术交流进入起步发展的阶段,90年首都师范大学开设“性健康教育”选修课,93年正式成立“性健康教育”专业。从此,性教育在中国步入了正轨。
3 调查方法
本问卷针对本省大学生采取问卷调查法或、访谈法、网上投票法,以无记名的方式进行调查及访谈,只涉及性别和年龄, 问卷调查时要求每位大学生按问卷要求如实独立填写,课题研究者收集资料,并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统计模型分析及采用具体的个案进行单独研究。
4 大学生性现象的现状
4.1 “大学生性观念”的调查结果
4.1.1 高校学生的性意识开放,公开化程度较高
调查数据表明,21.2%的人对“性”感兴趣,有59.7%的人认为“性”不需要回避,14.6%的人表示对“性”无兴趣,表现出厌恶“性”的只占到3.1%。统计数据中包括党员,学生干部,不同年级专业处于17~26岁年龄的学生,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的性观念日趋开放,在高校“性”也逐渐揭开了它神秘的面纱,在大学学生们是能够坦然地面对“性”这一话题。尽管在现代中国性文化的氛围中,潘金莲、木子美式的性文化仍是中国性文化学派争论的焦点,但在人类文明的制约下,“本我”的生物性本能是受到道德、文化和群体意识规范制约,使人类的性意识和性需要、性行为更趋向于健康和文明。
4.1.2 高校学生对恋爱、婚姻的态度严肃、谨慎程度较高
恋爱态度随着新婚姻法的颁布实施, 谈恋爱已由高校的不提倡转向自愿选择的经历。调查结果表明,40.1%认为上大学谈恋爱正常,55%的人认为恋爱对学习没影响,18.9%认为恋爱影响学习;30.1%的人认为恋爱促进学习,31.4%认为恋爱是一种人生体验;14.5%认为是寂寞无聊;有占12.6认为随缘;而将恋爱作为结婚对现象仅占3.52%。在对婚姻最重要性”的调查中,49.6认为“爱情”重要,48.5%认为“责任”重要,4.98%认为志同道合,1.3%认为满足“性”。在调查中,24.5%认为“试婚”对婚姻有益。43.5%人对“试婚”选择模糊态度,不同意为32.4%。可见,大学生已经摒弃了社会普遍认为的恋爱影响学习的保守观念,对恋爱的尊重和理解态度认真,恋爱与学习只是生活中的两个部分,他们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必然的联系,对婚姻的态度较严肃传统的居多的,大多数人认为结婚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源于“性”,能够把婚姻与封建观念中的传宗接代分开认识。调查表明,西方的“试婚”在我国高校大学生中还没有普遍的认同,部分学生模糊态度是因为不太了解“试婚”是怎么回事。
4.1.3 对待贞洁的态度走出传统禁锢,性知识匮乏
贞操观,是建立在男女平等基础上的爱与性统一,调查的结果表明,58.8%认为男女双方都认为重要;24.1%,认为感情重要、贞操不重要;7.1%认为对女人重要,对男人无所谓;4.3%认为是封建残留思想。安全期知识调查结果,52.4%不知道安全期, 47.6%认为知道,回答模糊。形势很不乐观, 高校大学生的生理成熟,性知识缺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问题。
4.1.4 对婚前性行为被接受的趋势在增大
婚前性行为的调查中,11.70%不赞成,54.3%不支持也不赞成,33.6%赞成感情基础上的婚前性行为,5.3%认为满足生理需要,与结婚及感情无关,没感情也会发生性行为。44.8%认为婚前性行可以接受; 48.1%认为双方愿意可以接受;10.2%认为应该谨慎。其中大多数学生认为在双方相爱、双方的朋友关系稳定、双方正准备结婚的情况下婚前性行为是可以接受的。
4.1.5 大学生对“同性恋、双性恋现象”持包容态度
有人指出,大学是“同性恋”现象存在相对较高的场所。调查中显示,大学生们对“同性恋现象”也有了其独立的理解和看法。有47.97%的人认为同性恋和异性恋一样,是个人选择情感和生活的方式,别人无权干涉。调查报告的数字显示,男生和女生对同性恋的认可和接纳程度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很了解13男4.57%、女4.76%;比较了解男9.14%、女28.6%;少许了解男59.4%、女57.1%;一点都不了解男27.4%、女9.53%,可见,高校大学生对性取向多元化的现象持包容态度,走出了传统的性文化观念,完全以“情感”为基础的“婚姻”态度将如何构建和谐的社会文化将是人类的又一文化挑战。
4.2 “大学生性行为”的调查结果
4.2.1 恋爱中性接触程度
与他人性接触程度调查结果:而在恋爱接触的调查中,11.80%无性接触,70.4%有牵手、拥抱、接吻,20.3%有性抚摸,10.9%有性行为。调查表明恋爱期的性接触比例已经很高了。性接触中的男生25%、女生19%,并且首次发生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大学生婚前性行为发生率在不断增长,高校周边租房同宿日租房、月租房现象也成为一种趋势,从恋爱到校外租房同宿,这种现象说明了我国高校学生恋爱中的性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
4.2.2 发生性困惑求助对象、性行为的动机
调查显示:性困惑求助书刊、网络和朋友等,分别占30.5%、45.60%和23.9%, 获取的性知识3.9%l来源学校、3.1%来源家长。15.6%有过性行为,其中9.8%恋爱时发生性行为,5.8%说明了有一部分人发生性行为和恋爱没关系。18.8%满足性需要,28.1%建立爱情,31.25%感情冲动,6.5%寂寞,其他13.6%;2.4%性伙伴是不止一个,否97.6%;没有感情基础的性行为是2.4%(包括盈利性性行为),在获得性知识途径方面的调查中,差异明显,女生的性知识多是源于报刊杂志,男生则是通过同学朋友及色情网站获得,性知识方面明显多于女生, 能够较为主动获取性知识。
4.2.3 调查问卷中所反应出的其他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发生性行为后,几乎没有学生健康保健,出了问题去的几乎都是小诊所,可见大学生性健康教育迫在眉睫。
在个案调查中,极少数同学怀疑自己有同性恋倾向却对同性恋的界定缺乏认知,身边同性恋经历的同学日益公开化,同学对同性恋的接纳包容,使得自己性取向混乱模糊,对其性行为产生了消极影响。调查中男女大学生受到性骚扰人数在增加,我们该如何防御性骚扰,这也是我们值得考虑的问题。
同时,大学校园里的确存在着盈利性性行为。我们该如何看待和对待这一现象?这又为我们提出了新的话题。
5 调查研究结果
大学生性观念、性行为已与世界性文化接轨,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但是,东西方性文化的融合,在我省大学生中确实存在健康的隐患,影响婚姻家庭走向,甚至会造成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尽管大部分学生的性观念、性行为的认知态度主流方向是好的,但是性观念的开放程度、性行为年龄的超前程度都会引发的一系列社会问题,《金西报告》详细阐述了现代社会里人在不同的阶段性行为的特点和差异,不仅仅高校本身,而且全社会要给予的广泛的关注与思考。我省高校对性知识的教育几乎是空白的,遭遇的“性”尴尬问题又充分暴露出了性教育滞后所产生的负面效应,乃至整个社会,关于性方面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人们难于启齿的话题。处在青春期的大学生正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未来,学生对性文化的继承与学习会引领社会文化的一个发展方向,在网络发展日新月异,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能否树立正确文化认知态度极为重要,性观念,性行为的认知扭曲极易产生不良心理问题,甚至走上犯罪,危害社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