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母题汇编—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继承与创新、青年成长、奥运、体育精神及最新

  高考作文母题一之传统文化、文化自信、继承与创新及各地子题模拟精编

   

  一、母题内涵

  关于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永葆活力、永不消亡的根本之所在。要坚定文化自信,让文化如春风细雨浸润人们的生活,根植于人们的内心。要引导当代青年群体坚定文化自信,让青年一代真正成为实现民族振兴的中流砥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

  在5000多年的沧桑岁月中,中华民族共同经历非凡奋斗,共同创造美好家园,共同培育民族精神,共同坚守理想信念,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建构出独特高标的精神气质,为人类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这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始终把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正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维系着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脉。在人类历史进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道路和命运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顺境中从容淡定、在逆境中奋进崛起,从根本上说,就是因为在漫长的历史中确立起来的包括理念自信、道德自信、人文自信等在内的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维系了我们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多元一体、天下一家的历史命脉。理念自信,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性格禀赋、文化心性,开拓了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和心灵空间;道德自信,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泱泱大国的伦理秩序和中华儿女的共同情感;人文自信,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活力,丰富了中华民族生活的世界,在人类文明史上展现了卓越而独特的中国传统和中华格局。

  文化自信造就了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中华民族从远古走来,在世界的东方繁衍生息、超越突破、融合交流、开放发展,积淀并升华出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独特的精神标识、丰厚的精神滋养和崇高的精神境界。理念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思维、天下理念、大同追求和知行观念;道德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的爱国情怀、优良品格和荣辱观念;人文自信,塑造出中华民族仁恕宽厚的为人之道、处世方法,以及理想抱负、进取精神、教化观念、博大胸怀和生活理念。文化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气质,为我们今天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昂扬而真实地展现中国的文明大国、东方大国、负责任大国和社会主义大国形象,提供了最根本的精神支撑。

  关于创新

  《周易》曰:“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乔布斯走了,苹果失去了一位天才,而世界失去了一位梦想家。人类的发展一次次证明,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书写新的历史,那就是创新。进入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是更加激烈的竞争和较量,知识日新月异,未来社会迫切需要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时代的主旋律,是新世纪的重要课题,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更是高中生在成长过程中必备的素养。

  立意方向:

  “创新”,作为名词,指“创造性”或“新意”;作为动词,指“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新”是社会永恒的主题,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固有规律。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角度,将“创新”提升到理性的高度,“创新”便具有了无比旺盛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1.为什么需要创新。对个人而言,只有求新求异,事物才会有生命力,对国家而言,创新能推动历史与社会的前进。

  2.创新都表现在哪些方面。个人的思维方式需要创新、企业的发展理念需要创新、国家的发展模式需要创新等等。

  3.怎样去创新。创新要有好奇心,创新需要打破定势、突破传统,创新需要勇气和智慧,创新需要勇于否定权威等等。

  4.反思中国为什么难出创新人才。比如教育理念陈旧落后、传统企业文化阻碍创新、民众普遍缺少独立特性的品质、缺少创新性人才成长的环境等等。

  5.如何处理好创新与继承之间的关系。比如创新不是所谓的闭门造车、盲目的创新往往会弄巧成拙、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才是永葆生命力的源泉。

  二、立意拓展

  1.坚定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2.坚定文化自信,要以包容、平等的心态承认文明的多样性

  和而不同、多元共生,是宇宙万物存在的基本样态。促进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必须承认现实的具体事物存在差异性,尊重他人的个性,而不能以抽象的普遍性去遮蔽具体的特殊性。“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各顺其性,各适其情,才能实现万物和谐。对待不同的事物、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文明,我们首先应以包容的心态去了解,以谦虚的心态去学习。只有承认文明的平等性、多样性,才能进行有效的交流互鉴;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互鉴、对话,才能让人类文明更丰富多彩,充满活力。

  3.传播优秀的中华文化,彰显价值观念,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文化自信不仅在于我们对自身的文化生命力持有坚定信心,还在于中华文化能够赢得“他信”,获得世界的认同。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而成的,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创新成果亟待传播。中华文化只有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旋律中不断追求和谐共振,把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和反映人类共同价值追求有机结合起来,展现文化内涵,彰显价值观念,才能真正实现文化自信与“他信”。

  三、素材衔接

  1.典型事例

  ●《洛神水赋》破圈,既是传承更是自信

  “我是看到了神仙吗”“在水中却有飞天的气势”……2021年端午节,水下舞蹈《洛神水赋》(原名《祈》)持续刷屏,还被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其个人推特账户上发推称赞。

  翩若惊鸿,婉若游龙,《洛神水赋》的舞者化身洛神,或拂袖起舞,或拨裙回转,或刚劲有力,或娉婷袅娜,整个舞蹈使寓意端午祈福的美好愿景与惊艳众人的视觉效果高度统一。这背后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做支撑,又有科技和运镜的完美结合,更离不开演员水下26小时的敬业拍摄。

  这不是河南卫视第一次刷屏。从春节期间的《唐宫夜宴》到元宵节的“元宵奇妙夜”,从清明节的“清明时节奇妙游”到今天的“端午奇妙游”,在没有流量明星加持的基础上,河南卫视自己创造了流量。如果说一次走红“出圈”是运气与偶然,那么次次“破圈”而红就是实力与必然了。仔细看节目不难发现,不管是洛阳应天门还是开封清明上河园,不管是中医药文化还是传统武术,不管是美食还是服饰,所有内容无一例外,都是对河南本省文化、资源和历史的传承,更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阐释。可以说,真正火“出圈”的是中国文化。

  ●非遗申报,承载中华文化基因

  2020年12月17日,我国单独申报的“太极拳”、我国与马来西亚联合申报的“送王船——有关人与海洋可持续联系的仪式及相关实践”(以下简称“送王船”)两个项目,经委员会评审通过,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至此,我国共有42个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册),居世界第一。

  太极拳、“送王船”,在我国都有着数百年的历史。无论是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一起一落,还是“送王船”的盛大仪式、丰富意蕴,都深深浸润着中华传统文化的气韵和中国哲学的理念。太极拳蕴含的阴阳循环、天人合一的传统观念,松柔圆活、立身中正的动作范式,彰显着中华文化独有的平和、包容与力量;“送王船”是尊重生命、敬畏自然的生动例证,也见证着中华文化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传播交融。如今,承载着中华文化基因的宝贵遗产成为世界级的“非遗名片”,不仅提升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也为国际社会更好了解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打开了新的大门。

  ●“网红”博物馆——故宫

  2019年元宵节,故宫博物院建院94年来第一次在晚间免费对公众开放,这也是紫禁城古建筑群第一次在夜间被大规模点亮。“紫禁城上元之夜”灯会让故宫美出新高度:金色的琉璃瓦屋顶被灯光笼罩,灯光“绘制”的《千里江山图》和《清明上河图》铺陈开来,还有戏曲萦绕在耳畔……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故宫的炫目色彩让人仿佛置身梦境,人们纷纷拿起手机,定格难忘的瞬间。

  2018年11月,故宫与北京电视台出品的大型文化季播节目《上新了·故宫》开播。在年轻群体中颇受欢迎的演员邓伦与周一围担任“故宫文创新品特邀开发员”,在每期节目中联合嘉宾与专家进宫识宝,了解宝物背后的故事,并与设计师一起开发与故宫元素相关的文创产品。与此同时,故宫还举办了网上展览,打造了数字故宫,制作了故宫系列app,让人们足不出户看展览、看故宫。

  除此之外,故宫的文创事业更是发展得如火如荼:从故宫文化创意产品“朝珠耳机”,到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紫禁城的物候”系列照片,再到推出即售罄的故宫口红……故宫一次次用创意给大众带来惊喜,让往日严肃的传统文化殿堂摇身变成“网红”地标。紫禁城的生活美学就在一次次全民热捧中,穿越时空,曼妙延伸。大众惊喜地发现,故宫博物院在融入现代生活的路途上不断“进阶”,从推出单个“萌萌哒”的文化创意产品,到成系列的文化创意产品梯队亮相,故宫博物院以创新之举满足了大众的多元化需求,也让文化遗产真正“活起来”。

  2.名人名言

  一个民族的自大和自卑都源于对于本民族历史文化的无知。只有了解自己的过去,才能站在客观的立场上,产生深层的民族自尊。——梁思成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

  如果要彻底摧垮一个民族生命内在的根基,彻底毁灭一个民族的力量源泉,轻贱文化是最适合不过的东西。——金川

  中国文化的延续,是君子人格的延续;中国文化的刚健,是君子人格的刚健;中国文化的缺憾,是君子人格的缺憾;中国文化的更新,是君子人格的更新。——余秋雨

  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等好事还是读书。——张静江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列宁

  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爱默生

  智慧是知识凝结的宝石,文化是智慧放出的异彩。——印度谚语

  文化是一种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余秋雨

  3.优秀标题

  《让传统文化溅起时代浪花》

  《文化自信助力青春梦中国梦》

  《植根文化沃土 绽放创新活力》

  《发展传承 贵在创新》

  《赋予传统节日更多文化内涵》

  题目:《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心论点:我们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营养和智慧,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分论点一:不忘本来”,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筑牢文化自信之基。

  分论点二:“吸收外来”,要善于融通国外各种有益的思想文化资源,吸收借鉴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

  分论点三:“面向未来”,要回答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的时代课题,激发文化价值潜能。

  题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我们自信》

  中心论点:由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直抵人心的文化,是在人性问题上有根本思考的文化,所以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历久而弥新,是文化自信的基础。

  分论点一:开放包容的文化发展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本动力。

  分论点二:“以人为本”的社会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

  分论点三:“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特质。

  4.精彩句子

  1.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历史是文化发展的水源,自信是文化繁荣的密码。

  3.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4.中华民族跨越时空的文明之光,中华大地万古江河的壮阔画卷,助力新时代文化自信静水深流、直抵远方。

  5.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

  6.我国文化建设硕果累累,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蓬勃发展,在极大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同时,也凝聚起万众一心、同心筑梦的自信力量。

  5.精彩段落:

  文化,可喻之为河。有源头活水,有支流汇入,一路奔腾向海,会穿行峡谷掀起巨浪,也会途经平原静水深流,沉淀下河床,滋养出沃野,哺育出勃勃生机。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势、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赓续文化的基因。

   

  文化,可喻之为山。壁立万仞,挺拔巍峨,为地之锁钥,为天之柱石。山中既有大树参天,也有溪流边野花烂漫,可曲径通幽,更可登临远望。把握文化,就需要把握其高远之处、其仰止所在,才能在高天厚土间树立文化的坐标。

   

  文化,也可喻之为海。万川涌入,涓流汇集,因包容而成其大,因丰富而成其广。可载大舟,亦可浮一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发展文化,就需要发展其多元、多样,其宽容、宽广,才能在兼容并蓄时更新文化的血脉。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长河浩荡,在时间的轴线上,把握住历史、现实与未来;高山巍峨,在精神的维度中,把握住时代精神、民族精神与核心价值;大海空阔,在世界的尺度上,把握住文化的交锋、交流与交融,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让当代中国大踏步走向世界、走向未来。

  ——摘自《“文化自信”三喻》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传统的箭,说到底是射向未来的。“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用历史的、发展的、辩证的思维和眼光来传承发展,才能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和表现形式,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以“正考父三命而俯”的故事,告诫领导干部要严以用权、严以律己;以王国维的“治学三境界”,勉励党员干部学习理论也要有这三种境界……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文章中,俯拾即是、信手拈来的用典,正是对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型。

   

  戚戚于“故园何处”的浓浓乡愁,痛心于文物被拆的历史记忆,痴迷于古典名著的精神追求……涌动在现代中国人心灵深处的,是文化的“还乡”与“寻根”。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井喷”,需求增加也凸显“供给侧”的不足。当前,对于开掘传统文化,还存在“三化”的问题。一是“功利化”,忽视传统文化资源的公益性、教育性,打着弘扬传统文化的招牌赚钱牟利;二是“庸俗化”,恶搞戏说历史事实,大肆解构历史名人,任意颠覆文化常识,扭曲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三是“简单化”,不顾时代特征,不辨精华糟粕,对传统文化盲目推崇、照搬复制。那些既无历史又无文化的新建古城、古镇,那些唯利是图、喊出天价的私塾、读经班,一拥而上争抢名人出生地,荧屏充斥胡编乱造历史剧,都是这“三化”的现实表现。凡此种种,非但不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反而让文化失色、让传统蒙尘。

  ——《用历史滋养“新的时间”》

   

  这一年,红色成为影视领域的高频词。《觉醒年代》掀起年轻人追剧热潮,《山海情》“出海”获得众多点赞,《长津湖》刷新中国电影票房纪录,人们在影视作品中感悟家国情怀、获取精神力量。

   

  这一年,《千里江山图》演绎成舞蹈诗剧,苏绣版画等非遗技艺展现生机,国潮文创、古风服饰等成为时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日益融入生活、走进日常,展现出“火”起来的灵动模样。

   

  这一年,演出行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蓬勃发展。话剧、戏曲、舞剧等领域,新创作品大量涌现,深耕内容提升质量。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加快应用,创新展演形式。坚守艺术理想,追求德艺双馨成为业界共识,为文艺工作者守正创新指明方向。

   

  这一年,“实施文化产业数字化战略”正式写入“十四五”规划纲要。新技术、新手段,持续激发创意灵感。出版、文旅等传统业态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转型升级,直播、短视频等以数字技术和互联网为依托形成的新型文化产业蓬勃兴起,文化场馆打破物理边界,云观展等新形态逐渐成为常态。

   

  年轮刻录下感动、振奋,满载美好期待。广大文艺工作者将持续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萃取题材,展现中华历史之美、山河之美、文化之美。

  ——《增强文化自觉 坚定文化自信》

  四、子题模拟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典籍里的中国》以主持人穿越千古时空和先贤对话的新颖方式,拉近观众和民族经典的距离,使观众产生了心灵共鸣;河南卫视“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端午奇妙游》《七夕奇妙游》《中秋奇妙游》等一路开挂,惊艳全网,其中刺绣、剪纸、皮影等非遗元素亮点纷呈;北京故宫博物院文创产品开发风生水起,朝服布包、彩绘陶人俑晴雨伞、故宫建筑微雕等很多“爆款”潮品早已名声在外……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

  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这道材料作文题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属于材料,它列举了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下社会的各种“潮”的表现。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列举了具有代表性的三种传统文化的当下表现:节目主持人与先贤对话的方式介绍中国典籍、包含非遗元素的“中国节日”系列电视、故宫的文创产品开发。

  第二层,概括列举,“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让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在年轻人中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强调融入了当代元素的中国故事、中国风,得到了年轻人的认同,也成为年轻人表达自我的方式。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作为材料收束部分的“也成为年轻人借以表达自我的方式”,这一句在材料中很容易被忽略。尽管忽略这一条不能算作偏题,但是这一条强调的是超越“认识层”,走向“行为层”的认同。学生写作中如关注到这一条,应该视为理解较为深刻。

  第二部分是写作的情境要求。需要注意两个层面。

  首先,这是一个征文活动。学校校刊举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主题征文活动,这是写作要求中具体的情境限制。需要写一篇征文,征文的主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是与前面材料相呼应的。另外,征文的组织者是学校的校刊。这是有别于一般的演讲稿发言稿之类的实用文体的。这个主题的三个关键词“传统文化”、“当下”、“认同”必须在文中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新高考的材料作文一般会强调这样的几个方面:

  1.“结合材料”,规定了文章审题立意的出发点,某种程度上也是一个范围。写作中要有扣材料的意识,不能起于材料,却渐行渐远,最后远离了材料的范围。考生需要立足材料,通过这一生活现象去联想、思考,或由现象深入本质挖掘,或由结果回溯原因探寻。

  2.“认识与思考”提醒了写作的基本方法,是对材料内容新闻话题的“认识”与“思考”。“认识”侧重于理解,“思考”侧重于理性与深入的分析。两者的共同指向是从材料出发,立足当下,思考问题,提出合理独到的认识见解,有深入透彻的分析与思考。

  3.“你的认识与思考”,强调学生在写作中有“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己的积累、视角出发思考题意,表达作为当下年轻人的“我”对于材料的认识,写出“我”从材料中获得的启示,写出“我”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第三部分是写作的基本要求。其中,“选准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提醒,考生不需要面面俱到,可选取某一方面的启示构思作文。“确定立意”强调文章的立场清楚,观点明确。

  立意角度:

  ①可以从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联系实际,从当下青年视角,谈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下社会焕发生机,如何很好地传承并光大。抓住“认同”思考应如何在传统文化与新时代青年中搭建出合理的桥梁。(写怎么办)

  ②可以从中国风搭配时尚感的“潮”式表现及中国故事融入各种当代元素这一类文化现象,分析年轻人从认同传统文化到把传统文化作为表达自我的方式的变化,强调“认同”到成为自我表达方式不仅仅是“知晓”,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豪的“认同”,成为“行为层”变化的行动自觉。(写认同的三个层次)

  ③也可以就材料列举的现象,思考传统文化全面地复兴,不能仅限于娱乐与消费,更不可把传统文化“浅表化”“粗俗化”,要把传统文化真正地作为文化来传承,深入掌握,全面认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并加以继承。(写辨证思维:从浅表到深入;扬弃,继承精髓,剔除糟粕)

  ④也可以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不可拘泥陈式,要在保持传统内涵品质不变的前提下,对传统的传播形式加以创新,才能产生更加深广的认同。(写形式创新)

  基于以上解读,凡能结合材料,围绕“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下认同”这一主题,能立足现实表达正确的理解与合理的思考,即可视为符合题意。 

  例文:

  融入时代河流,认同文化内涵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华民族能经久不衰, 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原因在于融入时代河流,不断认同、挖掘并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融入时代之河流,扬诗书气韵之风华。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然纵观科技新时代,古典诗词歌赋似乎与人们渐行渐远,中华五千年保存的优秀文化正逐渐消失,令人痛心。可喜的是,随着文化类节目的热播,人们对诗词歌赋等经典的热爱也重新被点燃。特别是那流传千古的文字,通过时下先进的科技展现在人们眼前,让人们通过更为直观的方式感受李白的洒脱放浪、杜甫之沉郁苦闷、柳永之风流千种,古人追求文学的渴望和塑造自我的精神,通过新兴媒体,如润物细无声般滋润国人的心田,重塑中华文化风貌,激励人们不断认同、挖掘并传承中华优秀文化。

  契合时代之需求,展中医药文化之魅力。苦心研制青蒿素几十载、造福疟疾患者的屠呦呦,始终坚信“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的信念,秉持中医文化中不可或缺的“望、闻、问、切”的精神,结合疟疾特征,更为重要的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挖掘更深层次的奥秘,打开了中医药文学世界之大门,在医学界展示了中华文化特有的魅力,更增添了中医药研究者的信心和动力,让中华传统文化绵延不绝,传承不止。

  迎合大众之所好,创文化之时代内涵。在人们看来,我国许多古建筑、古文物是冰冷与凝滞的、没有灵魂与情感的。而当一组富有灵性的三星堆萌版表情包走红网络后,这些古物似乎拥有了生命,“假如文物会说话”“文物活了”这些热词出现在互联网中。还有“朝珠耳机”“皇帝折扇”“花翎伞”等来自故宫博物院文化产品的研发,为观众架起一座沟通文化的桥梁、奉上一场文化盛宴,也让人们通过故宫文创产品直接触摸到文化、亲身感受到文化,感念紫禁城的历史文化底蕴所赐予故宫人的情怀,从而让故宫的文化依托着产品、新媒体、数字技术等途径从“馆舍天地”逐渐走向“大千世界”。

  即使如此,中华文化自身的魅力仍有许多未经发掘,还需要新时代的人们融入时代河流,挖掘文化内涵,才可以在不经意间发现惊喜,谱写中国文化的华美篇章。

   

  (二)(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一次联合调研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虎步奔腾开胜景,春风浩荡续新篇。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醇厚绵延;各地春晚舞台、大小剧场国风国潮大放异彩,彰显传统文化永恒魅力,为中华古韵注入青春活力;北京冬奥会开幕式演绎“中国式浪漫”,让八方来客领略数千年文化积淀的中国味道……

  对上述材料,你有何感想?请联系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字。

  解析:

  材料所展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内蕴与魅力,传承与创新、交融与发展,彰显的是文化自信和中国精神。可联系生活中的经历和实际,来述说对传统文化的感受和认识、思考和审视、建议或批评(评论)等。

  立意:

  中华文化的内蕴和魅力,文化的滋养和自信。

  中华文化彰显了民族文明、智慧和顽强的生命力,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延续和传承。

  中华文明与现代文化的交融与发展,将使中华文化在新时代更深层更有力地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促进构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

  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兼容和改造等……

  例文: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新时代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崛起的新篇章,中华古韵沐浴新时代的文明之风,显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在浸润着国人心灵的同时,更是以其厚积之底蕴,走出国门,风靡世界。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更要砥砺前行,彰显中华文化魅力,创新中华文化形式,弘扬中华文化力量,使之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彰显中华文化永恒不灭的魅力。文博场馆里过大年,非遗大集上买年货,新年俗里的“老味道”,中华文化历经千年,魅力不减,她不仅深藏于典籍之中,更是深入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融入到了百姓的灵魂与血液,像根系扎入大地,传统文化与我们每个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的春节到“火树银花触目红,揭无鼓吹闹春风”的元宵节,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清明节到“节分端午为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的端午节,从“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节到“独在异乡头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重阳节,每一个节日就是一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深入生活,历久弥新,这种不灭的魅力历经时间而愈加绚烂。

  弘扬中华文化烛照心灵的力量。北京冬奥会演绎“中国式浪漫”,展示文化的自信;中国诗词大会走进千家万户,引发读诗热潮;各种经典诵读会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蕴含着真善美的中华文化,在迈向新时代的中国人民的生活中,散发出越来越璀璨的光芒,让我们在提高硬实力的同时,文化软实力也在与时俱进。唐诗的宫商角羽,宋词的平平仄仄,是我们文化上的基因。我们就像传统文化的孩子,而传统文化则是我们永恒的精神家园,是我们心灵的永恒的憩息地,滋养着我们的灵魂。“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华文化如不熄的烛火,一直亮在每个中国人温软的内心,引领着国人在走向世界的同时,更加昂扬向上。

  创新中华文化契合时代的表达。过大年去文博场馆,买年货上非遗大集,“老味道”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涌动着古老而鲜活的生命力。传统文化的创新表达,使其焕发出青春活力,让人耳目一新。君不见央视春晚《只此青绿》的震撼表达,君不见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的盛唐场景再现,君不见冬奥会“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令人叹为观止……这些创新性的表达令人经久难忘,因为她契合了时代的步伐,深入了新时代青年的心灵。我们年轻一代,更应秉承这种创新精神,推陈出新,百花齐放,让中华文化经典永流传。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是“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的宝藏,但她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宏扬中华文化为己任,使之深润国人心灵,使之走向世界,使之为中华民族振兴发挥力量。

  各美其美,美美与共,中华文化之美千姿百态,需要每个人去吸收和开发,让经典更恒久,让光芒照苍穹,历千秋而弥新。

   

  (三)(长沙市一中2022届高三月考试卷)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央电视台《主播说联播》在播报“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这一期节目时,著名主持人康辉做了如下评论:打开这些文物“盲盒”的时候,感受到的是“震撼”,是惊艳,这也再次告诉了世界,中华文明是灿烂辉煌、源远流长的。我们常说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这也正是我们今天可以平视这个世界的底气所在。

  材料二  台上,被誉为“海上小冬皇”的王佩瑜扮演帝王将相、英雄豪杰,惊起一片赞叹;台下,被年轻戏迷追捧为“最酷京剧偶像”的她打扮时髦,个性时尚。她和虚拟歌手合唱歌曲,用京剧念白朗诵诗句,当评委……有人说她不务正业,她说:“综艺是手段,传播京剧是目的,这也是曲线救国。”

  对以上材料你有怎样的认识?请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记叙类材料作文题。

  两则材料都关涉“文化”,都有事件和评论。第一则侧重于文化自信:为何“三星堆遗址最新考古发现”能给我们带来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四位一体,蕴含于五千年中华文明深厚积淀的磅礴力量之中,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引领。材料中,我们因为文化遗产而产生文化自信。而实际上,不只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有其他更多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能够让我们产生浓厚的文化自信。第二则材料侧重于文化的创新性传承。材料借京剧艺术传承人王珮瑜借参加综艺传播京剧的事例,阐述了传统文化应当通过多种方式,在创新中实现传承。

  因而,写作时应将文化自信和文化创新传承二者结合起来立意,而不建议只着眼于其中一则材料立意。如,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传统文化的自信度和影响力正在逐步提高,在世界文化的范畴内,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而在当代文化领域,我们应在文化继承与创新中,努力争取进入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濡以沫、融会贯通的美好境界中去,真正让自己拥有文化自信的资本。如果能结合社会现实,例如冬奥会开幕式中的文化元素,将文化自信的论证落实,并洞悉文化传承在现代社会遭遇的种种困境,深入挖掘材料二“曲线救国”的真正含义,进而论证创新性传承文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有问题意识,有辩证思考,言之有物,论之有据,当属一篇贴合题意的好文章。

  立意:

  1.继承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信。

  2.让传统文化在继承中创新,给文化自信育一现代温床。

  3.唯有让文化活起来,才能拥有文化自信。

   

   

  例文:

  坚定文化自信,创造伟大奇迹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与国脉相连。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和魂,总书记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中走来,从延续民族命脉中开拓前进,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因此,我们要坚持文化传承与创新,坚定文化自信,凝聚中国力量,走向全面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

  坚持文化传承,不忘历史,吸收精神养料。“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绵延不绝、薪火相传的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无数中华儿女,扎根中华大地,立足中国实践,他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立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铮铮誓言;“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今天,历史的接力棒传到我们手中,我们当分外珍惜这一荣光,在回首中铭记,在缅怀中高举,在开拓中奋进,让优秀传统文化绽放新时代的璀璨光芒。

  坚持文化创新,与时俱进,丰富精神世界。当率真豪爽的陕北民歌与新颖流行的现代摇滚交织碰撞,让灿若星河的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当色彩浓郁热烈的农民画与颜色素雅清冷的传统漆画相遇,两种传统艺术碰撞出新的生机;当文化民企横店与中科院签约合作,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让新技术不再需要在仓库搁置寻找市场,让文化更具市场竞争力;当孔子学院遍布世界各个国家,让汉语广泛传播,为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立体的中国……在当代世界多元文化大背景下,中华文化的精髓,正在现代中国人的创造中,走向更广阔的乡野,古老的文化,正变得活色生香。

  坚定文化自信,充满勇气,开拓精神力量。辉煌发端于苦难,苦难孕育着辉煌,在苦难与辉煌的辩证交替中演绎着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没有文明的延续,没有文化的浸润,没有思想的觉悟,没有精神的指引,没有信仰的支撑,任何民族的屹立和复兴都是不可能完成的。自古以来,中华文明在继承创新中不断发展,在应时处变中不断升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始终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理论自信,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作为新时代的新青年,我们要勇做时代前进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四)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近日,一批90后艺术生将《琵琶行》改编成流行歌曲,这首5分半钟的歌曲,将白居易《琵琶行》600多字的诗全编进去了,毫无堆砌之感,副歌部分还用了戏剧唱腔。仅上传两天,就收获2万多次点击。网友纷纷点赞“终于找到了背古诗的正确姿势”。   

  材料2:2021年春节,河南卫视春晚将舞蹈《唐宫夜宴》搬上舞台,这支舞蹈展示了唐朝少女从教坊日常到赶赴夜宴一展才艺的全过程,舞台还运用了先进 技术,串联起多件国宝级文物,令表演者身入其境、观众沉醉其中,节目一播出,便收获了热议和好评。   

  材料3:“你我暮年,闲坐庭院,云卷云舒听雨声,星密星稀赏月影。花开花落忆江南。你话往时,我画往事。愿有岁月可回首,且以深情共白头。”连日来,这首现代小诗居然被传为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被网友疯狂转载,称其“最美最甜”“惊艳了大唐”。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什么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如何让传统文化活永葆生机?这是一个现实性很强、值得思考的问题。让人欣慰的是,近年来,随着文艺工作者的创新实践,传统文化在年轻的90后、00后中受到追捧,“国风”“国潮”已成为一大流行。本题主要探讨 “传统文化如何在当代社会谋求发展”的话题。   这是一则多材料作文。三则材料中心指向统一,但又互有补充。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是正面范例,强调传统文化用现代方式演绎,依然可以受到青少年的喜爱,可以看出传统文化自身的生命力;但材料一强调形式上要创新,材料二强调与现代科技手段相结合。这对“如何做”的问题有所启发。材料三是个反面实例,传统文化固然要继承,要发展,但前提是要尊重文化,而不是借“热爱”之名“戏说”甚至“恶搞”文化。考生写作时可先提出问题:如何让传统文化在现代得以传承并焕发生机。然后论述让传统文化永葆生机的一些正确的做法,如采用当代青年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弘扬传统文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将传统与现代结合;改良传统文化,使之符合现代的审美观念等。

  可利用的素材有《上新了故宫》,樊锦诗的《数字敦煌》,还有《假如国宝会说话》,以及改良版的汉服等。

  然后论述弘扬传统文化不是恶搞,应在尊重传统文化。

  最后论述作为青年人,应致力于让传统文化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    

  立意:

  1.品味传统文化之美,更新文化之魂。

  2.培养创新意识,传统文化永不过时。

  3.在坚守中传承传统文化的精髓。

   

  高考作文母题二之青年成长及最新模拟子题精编

   

  一、“母题”阐述

   

  青年成长内容契合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一直是高考热点,今年适逢共青团成立100周年,青年成长的话题更应引起关注。

  青年成长关乎青年的一生,关乎国家进步、社会发展、民族未来,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中国青年在不同的时代都曾激扬起青春和热血,做出闪亮和不灭的奉献。

  新时代,中国青年更应紧跟时代步伐,紧握时代脉搏,与时代同频共振,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梦而努力奋斗。

  青年要有责任担当,主要体现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上。具体包括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等基本要点。

  1.社会责任

  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

  2.国家认同

  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3.国际理解

  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

  责任担当是伟大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古圣先贤的嘉言懿行生动诠释了中华民族敢于责任担当的内在禀赋,而中国人民在不同的时代不断赋予责任担当以新的内涵,拓展了责任担当的精神疆域。

   

  二、素材链接

   

  (一)精彩句子

   

  1.萤萤之光,终汇成璀璨星河。

   

  2.人生万事须自为,跬步江山即寥廓。

   

  3.问少年心事,眼底未名水,胸中黄河月。

   

  4.岁月不老,青春不朽;生逢其时,重任在肩。

   

  5.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6..吾志所向,一往无前,越挫越勇,再接再厉。

   

  7.时代的责任赋予青年,时代的光荣属于青年。

   

  8.勇做走在时代前面的奋进者、开拓者、奉献者。

   

  9.志存高远方能登高望远,胸怀天下才可大展宏图。

   

  10.坚定理想信念,必先知之而后信之,信之而后行之。

   

  11.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行动是青年最有效的磨砺。

   

  12.百年接续奋斗,百年凯歌前行;时代各有不同,青春一脉相承。

   

  13.“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成为当代中国青年发自内心的最强音。

   

  14.真正的青春,只属于那些永远力争上游的人,永远忘我劳动的人,永远谦虚的人。

   

  15.青年只有树立与时代主题同心同向的理想信念、将‘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大我’之中,才能使青春焕发出亮丽光彩。

   

  16.青年犹如大地上茁壮成长的小树,总有一天会长成参天大树,撑起一片天。青年又如初升的朝阳,不断积聚着能量,总有一刻会把光和热洒满大地。

   

  17.作为新时代的追梦人,我们必将沿着先辈开辟的道路,以梦想为岸、以团结作帆、以奋斗划桨,向着美好的明天砥砺前行。

   

  18.青年的成长与追求,离不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离不开无惧牺牲、敢于献身的使命感,离不开奋勇争先、不甘人后的荣誉感。

   

  19.民族复兴,既是当代青年责无旁贷的大使命,也是建功立业的大舞台。既是做发展的见证者、受益者,更要做复兴的参与者、推动者。

   

  20.在5000多年源远流长的文明历史中,中华民族始终有着“自古英雄出少年”的传统,始终有着“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情怀,始终有着“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的信念,始终有着“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的期待。

   

  21.青年周恩来远渡重洋勤工俭学,在革命的洪流中兑现“险夷不变应尝胆,道义争担敢息肩”的誓言;物理学家于敏在青年时期为国家战略调整研究方向,隐姓埋名、潜心钻研,为研制氢弹作出突出贡献;黄文秀放弃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主动请缨到贫困村任第一书记,把生命奉献给脱贫攻坚事业。

   

  22.任何时候,奋斗精神一点都不能少,永久奋斗的好传统一点都不能丢。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广大青年一定能用青春和汗水创造出让世界刮目相看的新奇迹!

   

  23.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此后如竟没有炬火:我便是唯一的光。

   

  24.理想信念是精神支柱,有了理想信念的加持,就能涵养“忠诚印寸心,浩然充两间”的高尚品格,就能唤醒“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面”的政治觉悟,就能激发“为国为民谋解放之革命事业”的使命担当,就能塑造“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强大定力,就能增进“坚定不移走自己的路”的深厚自信。

   

  25.只有当青春同党和人民事业高度契合时,青春的光谱才会更广阔,青春的能量才能充分迸发。从“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到“把青春献给祖国”的建设浪潮,从“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强音到“清澈的爱,只为中国”的奋斗誓言,百年来广大青年在奋斗中释放青春激情、追逐青春理想,以青春之我、奋斗之我,为民族复兴铺路架桥,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

   

   

  (二)精彩段落

   

  新时代是追梦者的时代,也是广大青年成就梦想的时代。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当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肩负重任;身处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把理想追求融入党和国家事业,方能不负韶华、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广大青年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不断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树立为祖国为人民永久奋斗、赤诚奉献的坚定理想;要自觉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要敢为人先、敢于突破,以聪明才智贡献国家,以开拓进取服务社会;要擦亮奋斗这个青春最亮丽的底色,在青春的赛道上奋力奔跑,在真刀真枪的实干中成就一番事业,让青春在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人类的不懈奋斗中绽放绚丽之花。

   

  人的一生只有一次青春,青春之美是奋斗之美,青年之责是奋斗之责。当代中国青年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投身人民的伟大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是人生难得的际遇。每个青年都应该珍惜这个伟大时代,做新时代的奋斗者。

   

  越是志存高远,越需要脚踏实地奋斗。少年时立志代表祖国征战冬奥会的苏翊鸣,坚持不懈训练提升本领,“不知道经过多少次失败才能解锁一个新动作”,最终在北京冬奥会上摘得单板滑雪男子大跳台金牌。湖南小伙子邹彬在平凡岗位上坚守工匠精神,潜心钻研技能,在世界技能大赛中为中国捧回砌筑项目的第一块奖牌。奋斗不是口号,而是做好每一件小事、完成每一项任务、履行每一项职责。立足本职、埋头苦干,必能创造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

   

  攻坚克难最能检验奋斗精神。大战大考里有当代青年的担当身影,基层一线中有当代青年的实干成果。参与港珠澳大桥建设的青年突击队,坚守荒岛7年,啃下沉管预制、最终接头等“硬骨头”。以年轻人为主体的中国海油“深海一号”开发生产团队,攻克多个技术难关,推进我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进入“超深水时代”。志不求易,事不避难。青年要成为祖国建设的有用之才、栋梁之材,就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前进姿态,勇于到条件艰苦的基层、国家建设的一线、项目攻关的前沿去经受锻炼、增长才干。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同人民一起奋斗,青春才能亮丽;同人民一起前进,青春才能昂扬;同人民一起梦想,青春才能无悔。”只有为人民作出了奉献的青春,才会被人民永远铭记。从邮件转运员到技术尖兵再到全国人大代表,85后柴闪闪坚持替劳动者群体谋实事,“用奋斗擦亮人生”。当新冠肺炎疫情袭来,90后口罩厂厂长伍海湾带领员工夜以继日奋战百天,生产3000万只口罩,“守好自己的阵地”。好儿女志在四方,有志者奋斗无悔。同人民一道拼搏、同祖国一道前进,青春之花绽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三)优秀标题

   

  1.时间翻着书页,试看青年着笔

  2.青年有担当,世界有希望

  3.青年不做时代的看客

  4.萤萤之光,可照旷野

  5.青年担责,助力中国

  6.不负青春,不负时代

  7.当青春遇见新时代

  8.把青春相册嵌入时代画卷

  9.把家国情怀,转化为追梦之源

  10.与时代同心同向,让青春绽放光芒

   

  三、模拟子题

   

  (一)(2022深圳二模)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见道者的高瞻远瞩中,‘我’可以缩到无限小,也可以放到无限大。在把‘我’放到无限大时,他们见出人性的尊严;在把‘我’缩到无限小时,他们见出人性在自己身上所实现的仍非常有限……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自尊与自谦合一,于是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你从朱光潜先生的谆谆教诲中找到了答案,举手要求发言。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次深二模作文跟去年一样是“新时代,新青年”的大框架和基本逻辑,材料给出了一个具体情境——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而恰好你想好怎么回答,要求你结合朱光潜在《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段话,进行发言。

  如何理解朱光潜写下的那一段话,是这道作文审题立意的关键。我们不妨一分为二:

  “我”是可以被放大的,每个人都渴求体面而有尊严地活着,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也许我们不敢大胆地说出:“我”很重要,但往往“我”是不可替代的,所以我们要努力发挥自己的价值,为社会发光发热,这是新时代青年的应有之义。

  同时,“我”是可以被缩到无限小的,因为站在全人类角度,个体能到做的确实有限。把自己看得低一点,或者说没那么重要,不是一种颓废的人生观,而是一种谦卑的人生态度。从近些年涌现出来的时代楷模、时代英雄事迹我们可以看到:人生正是平凡中见庄严,黑暗中看到光亮。“小”和“大”是辩证的。没有努力奋进、默默奉献的渺小个体,何来高伟的人格与人性光辉?从这个角度,深二模辩证主题和汕头一模的“致广大,尽精微”有异曲同工之妙。

  考生在立意时,要抓住“自尊”和“自谦”这两个关键词,并辩证思考二者。只有“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才能自强不息,做新时代青年,这也是深二模作文“立德树人”的命题导向。在具体行文时,要留心这篇作文创设的主题班会的语境,回答好老师提出的问题。

  联系学习生活,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不是充满泥泞的,所以不能妄自菲薄,同时,有了一点成绩之后不能妄自尊大,目中无人,要明白山外有山,人外有人的道理。

  立意:

  1.自尊与自谦合一,争做新时代青年

  2.渺小个体,亦能致人生之广大

  3.对内葆有自尊心,对外践行谦卑道

   

  例文:

  自尊自谦合一,行健自强不息

  (标题照应材料关键词“自尊”“自谦”“自强不息”,体现因果关系,主题明确。)

   

  老师、同学们:

  你们好!方才老师的提问让我深思,何故青年有成绩而自满,常遇困难而躺平?如何摆脱纠结,奋力前行?于是我想起朱光潜先生有言:“意识到人性的尊严,而自尊意识到自我的渺小而自谦。”真是与我心有戚戚焉。(此处体现解构材料的能力,能够顺着材料继续往下写,并且将材料与引导语紧密结合,体现出发言稿的指向性。)于此,借朱先生语,我得出答案——吾侪新青年,当自尊与自谦合一,法天行健,自强不息!

  首先(这里引出第一个分论点,但没有呈现递进关系的下一个关联词),当做到自尊,从而可摆脱“习惯性躺平”的泥淖,奋发向上。据朱光潜《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这在于将我们自身放到“无限大”。所谓“无限大”,应当是将视角提高,视野广阔,从而破除个体自身的局限性,从中汲取破除困难,扶摇直上的力量!正如那“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杜甫正因其博大的胸怀和视界,方可记录民间疾苦,成就千古“诗史”。亦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不也正是把自己放到“天下”那般无限大的典范吗?自尊,在于境界,有了境界便有了自尊,有了力量,又何言“躺平”呢?(先阐述自尊对于摆脱“躺平”现状的作用,同时对材料的“无限大”进行进一步阐释,2个论据清晰而直观,指出了“自尊”的合理性。)

  然而,自尊不是自大自傲,使自尊有其价值的,在于自谦和自省。由此,便可摆脱稍见成绩便喜形于色,自高自大的怪圈,对于此,朱光潜先生给出的要诀,是把自己放到“无限小”。——但这意味着贬低自己吗?显然不是!自己的“无限小”,在于周遭世界的“无限大”,是自己的谦虚和反省。自谦的本质,实质是肯定外物的自尊。《周易.乾卦》云:“ 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其意即在于,君子要时刻保有自谦、自省之心。(素材的选择别具匠心,典文迁移,由此及彼,用思维深刻和认知规律的名言和段落,使文章不流俗,足见其文字功底。)笃行之,如何还会有稍有一点成绩就鸡犬升天之怪状?(进一步提出第二个分论点,即自谦让自尊变得更加有价值,同时与材料紧密结合,引入“无限小”的概念,是文段说理更透彻。)

  于是,最重要的,应当是自尊与自谦合一,从而奋发有为,自强不息。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此讨论“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我想这正是我的答案——吾辈新青年,当于时代,有宏图远志,将自己投入时代的“无限大”中,拒绝躺平;将自己放在个体的“无限小”中,由自谦自省而贲志聚力。二者的有机结合,在进取中反思,在反思中进取。不焦躁,不气馁,不自大,不躺平。这是“纵浪大化中”,你我与时代共舞的真正法眼。(联系和自身紧密相关的情境能力强,站稳青年立场,背靠家国情怀,参与正能量传递,在素材中体现文化传承与理解。)

  为什么不自满?因为有“无限小”的自谦,为什么不躺平?因为有“无限大”的自尊。自尊与自谦合一,法天行健,自强不息,这便是我的回答。(重新回扣主题,体现出对材料的统合呼应。)

  谢谢大家!

   

  (二)(河南省六市高三第二次联合调研检测)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2年央视开年大剧《人世间》开启霸屏模式,引发了现象级观影热潮,魅力之大应当和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有很大的关系。梁晓声的四句话广为流传:“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这是他从文明、文化的角度,为“好人”定下的标准。从这样的好人标准出发,希望人性向上、向善,社会向美、向好,这是梁晓声“好人文化观”的深厚内涵,也是《人世间》的深刻魅力。

  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时代如何变迁,做一个好人,是对人性、人心的内在要求。社会越发展,时代越进步,作为人本身,更应该向善、向上、向美。

  作为一个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那么,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本则材料从电视剧《人世间》的热映切入,引发对作者梁晓声的创作理念“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思考,最终归结到对“好人文化观”这个好人标准的探讨,引导即将成人的学生对未来的做人准则有更深入的思索,明确做人的标准、方向,激发整个社会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材料的中心是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此“好人”并不仅仅指传统意义上道德层面的善良,还指促使人向上、社会向上的各种因素。

  引导语“作为一个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我们都面临着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抉择,那么,梁晓声的“好人文化观”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和思考?”提示我们写作的身份是即将或已经迈入成人门槛的中国青年,写作的内容应该紧密围绕“成为什么样的人”,建议写议论文发表看法。写作过程中要结合材料中提到的“好人文化观”展开对自己人生标准的思考。比如说立意为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的作文,可以先谈谈“好人”的标准是什么,然后从为什么的角度说明树立“好人”标准的意义,最后提出做法,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

  立意:

  1.树立“好人”标准,促进社会向善。

  2.无问时代,但做“好人”。

  3.以“好人文化观”,养国家之正气。

   

  例文:

   

  以善修身 以德筑梦

   

  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个处处散发真善美精神的时代。适逢新时代,我们更需与时俱进,明确“好人文化观”,以善修身,以德筑梦。

  以善德为准则,营内心之芳泽。“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他人着想的善良”,梁晓声提出的新时代“好人文化观”,给予当代青少年以重大的启示。如果未来是汪洋大海中行驶的船帆,那么你所坚守的德和善就是指引你前进的灯塔。新时代有太多的好人好事,让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叹人世间的美好。微弱的灯,照亮寒夜的人;火红的灶,氤氲出亲情的味道。熊庚香、万佐成夫妇烹煮焦虑与苦涩,端出温暖与芳香,给予社会最真切的温暖。坚守贫困山区的张桂梅校长,无视条件的艰苦与身体的疾患,始终坚持免费教育来唤醒孩子们的灵魂,引领她们走上追梦的道路。以善德为准则,营造内心的修养,做新时代好人。

  以善德为准则,筑行为之蕙纕。如果未来是一片茂密的森林,那么你所坚守的德和善就是照进叶隙的斑驳阳光。善德是一把尖镐,掀开冷漠顽固之心的冻土,掘出一道道裂隙。万物都有裂隙,因为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前有陈祥榕,坚守边疆守土不让,清澈的心只为祖国;后有贾春敏,青春年华便以白衣执甲克新冠,剪秀发青丝只为救死扶伤。他们那份源自内心的德善,给予我们莫大的感动。抗美援朝老兵朱彦夫被称为“中国保尔”,失去手脚的他无视困难与阻碍,深入贫困山区,带领张泉村走向未来。如果未来是一座大厦,那么善行就是大厦下的基石;如果未来是一座山峰,那么善德就是手中攀登峰顶的绳索。以德善为准则,筑行为之蕙纕,做新时代好人。

  以善德为准则,明未来之方向。如果未来是一片待垦的花园,那么你所坚守的德善就是用来浇灌的泉水。德善如春水,冲开寒冷的冰闸,如朝阳、如乳虎、如春发之草、如长江之波涛……显示出无穷的力量。深入脱贫攻坚战场的陈贝儿,坚守内心的德善,把摆贫脱困的真实现场带到观众面前,显示出对祖国最真切的爱。步履蹒跚却与时间赛跑,只想为患者多赢一秒,矗立在死神与患者之间的张定宇,坚守内心的善良,顾不上亲人的沦陷,内心的善良始终飘荡在城市的上空。在朝阳下俯冲,迎着西风开火,为国击豺狼的王勇所坚守的德善,是队友永远的精神向标。当举国上下星火施援救灾之时,当武警战士失志不渝无私奉献之时,我们眼角总是饱含泪水,为这源自内心的感动。以善德为准则,明未来之方向,做新时代的好人。

  以善修身,筑牢内心的修养;以德筑梦,引领美好时代的精神坐标。新时代青年当在劈波斩浪中开拓前进,在披荆斩棘中开辟天地,在攻坚克难中创造业绩,用青春和汗水书写我们的传奇。

   

  (三)(2022厦门四测)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60 分)

  新时代中国青年生逢盛世,拥有更优越的发展环境、更广阔的成长空间,青年们逐渐从“有什么读什么”转变为“想读什么有什么”,不断从优秀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养分,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

  某网络平台“青年领读者”栏目邀请你参加阅读推介视频的拍摄,请选择一本书,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准备一篇推介稿,结合材料的启示,阐述推介的理由,体现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读:

  材料第一段两个短语的理解。 

  1.“有什么读什么”,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天下可读的书少,供给不充分,或就算有供给,局限于经济条件或生活环境,周围人的见识,我们的眼目所及之内,我们无从选择,只能有什么读什么。这是客观条件限制下的读书。

  第二层,是说被允许读的书少,天下的书不是你想读就被允许读的,书再多,钱再多,贾宝玉和林黛玉都不能读《西厢记》!只能读指定的书,让你读啥你读啥,即“有什么读什么”。这是人为主观干涉下的读书。

  2.“想读什么有什么”,也包含两层意思:

  第一层,是说天下可读的书多,供给充分,而且普通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了,有读书的经济基础。只要你想读,触手可及的书籍能供你选择。虽然不能说坐拥天下的书籍,但总算体验了一把皇帝的感觉,在朕的后宫,还是想宠谁就宠谁的。这是客观条件改善的结果。

  第二层,是说读书的限制少了,不再有那么多的清规戒律,不再被指定读有限的几本,自我选择的自由大大提升。这是人为主观干涉变少的结果。

  材料第一段的启示:

  读书的社会环境变了。

  (下文的写作要求里,有“结合材料的启示”的写作要求。)

  主题“经典与未来”的理解。

  经典,在这里指的是经典书籍中的思想成果,不是书籍本身。读经典,就是继承并吸收经典里的思想精华。

  未来,看上去是个时间概念,实际上是暗含前提的时间概念。未来,是特定对象的未来。我们不能离开特定对象谈未来。恐龙没有未来,它们灭绝了。我有未来,前提是:我活着。

  经典与未来,是条件关系。经典是未来的必要条件。

  【写作要求】

  1.主题限制:要以“经典与未来”为主题。

  2.材料限制:要结合“读书的环境变了”这个材料启示。

  3.文体限制:推介稿,推广介绍的视频解说词底稿。(口语写作)

  4.其他限制:内容上要阐述推介理由,要体现个人的感受和思考,要体现对优秀文化的汲取,还要体现作为中国人的志气、底气、骨气。纪律上的要求等等。(不能选外国书)

   

  例文:

  嫁接前人智慧,快速登月摘星

   

   

  同志们,同学们,有幸接受邀请,就“经典与未来”这一论题推介一本经典书目,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兴趣。(完成写作指令规定的格式)

  我要向大家推介的数目是孔夫子的《论语》。也许有读者要说,此书“经典”倒是没得说,可是太不新鲜了。我则要说,陈年老酒最香醇,拥有最美好的未来。看看当今社会,看看国家的内外政策,都与《论语》密切相关。可以说,今天我们国家的伟大成就,正是一代代中国人善于“嫁接前人智慧”,才走到“快速登月摘星”的高点的。(采用先否东后肯定的方式先总体介绍自己的推介物,很有必要)

  《论语》说:“修己以安百姓。”(分论点一)孔子主张君王及官员们应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与能力,以便更好的为民服务,造福百姓,使百姓安乐。(阐释分论点一)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思想,这是哪来的?我认为,跟儒家思想不无联系。看,近些年的抗疫斗争,我们国家花大本钱,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动态清零”,收到了良好的医疗效果,更收到强烈的政治效果。(联系现实分析)全球民调对中央政府的信任度,我国位列第一,高达93%以上,比之超级大国38%,真可令他们作羞。甚至专司救民的国际卫生组织也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接受儒家思想的熏陶,更不了解共产党人的情怀。(联系国际对比分析)《论语》一书此类光辉思想比比皆是,很值得学习。(小结)

  《论语》说:“和而不同”。(分论点二)孔子说: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够与他人保持一种和谐友善的关系,但在对具体问题的看法上却不必苟同于对方。(阐释分论点二)小人习惯于在对问题的看法上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立陶宛、澳大利亚等国即是如此。(分析之一)“和而不同”既是对自己的尊重,也是对别人的尊重,是彼此交往的最好方式。当然,“和而不同”绝不是对错误的人和事无原则的包容。我们与世界各国就是如此相处的,所以几十年没有发生一场战争。那个超级大国处处依仗大拳头而不“和”,搞颜色革命、颠覆政权而强迫弱国与之“同”,弄得世界动荡不定。(分析之二)“和而不同”将永远是我们的外交力量!(小结)

  《论语》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分论点三)所谓“愤”,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想搞明白而得不到答案的激愤心情;所谓“悱”,是指学生对某一问题已有所悟而表达不出来的急迫样子。(阐释分论点三)孔子的这个教育思想,至今仍然是我国大中小学的教学指导原则,对于我们的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作用。启发教育前程未有可期(分析之一)在对外关系上,我们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但我们允许落后国家参观学习,在现场接受启发;我们接受他们的留学生,让他们通过启发教育,获得自己最想得到的感受,国家很有未来。(分析之二)很多国家受启发,有了长足的进步。(小结)

  朋友们,同学们,《论语》一书虽然文字不多,但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至今仍然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我们民族的未来,依然具有灿烂的光辉。

  我的推介结束了,愿广大读者能够产生兴趣。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推介人:XXX

   

  (四)(河南省顶级名校2022届高三4月联合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青年人中流行“躺平”“内卷”。与之相比,当代杰出的史学家、教育家洪业年轻时就定下了“三有三不”原则,所谓“三有”:第一是有为,第二是有守,第三是有趣。

  “三有”原则适用于我们每一个人。请任选其二,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作文题由材料、提示语、写作要求三部分组成。材料涉及当今青年中存在的某种现象以及有关洪业的“三有”原则——“有为”“有守”“有趣”,这“三有”不难理解。虽然材料中有当今青年的消极现状,但是提示语要求考生从“三有”中任选其中的两个,并结合自身实际写一篇文章,因此,有关当今青年的现状文中提及即可,重点是论述从“三有”中所任选的两个的关系。无论选哪两个,都没有问题,关键是要把握所选二者直接的内在联系,以体现自己的思辨性——况且“三有”原本是有先后顺序的,这暗示考生,“三有”的先后不同是由它对人生的意义不同而定的。考生只要抓住其中的两个进行立意,并辩证地论证二者在人生中的意义即可。

  参考立意:

  1.“有为”更要“有守”;

  2.“有为”当以“有守”为前提;

  3.“有为”为本,“有趣”是帆;

  4.“有守”“有趣”,促成精彩人生;

  5.让“有趣”激活“有守”人生。

  (五)(2022届新乡市高三三模语文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情怀是一种高尚的心境、情趣和胸怀。有情怀的人,肯定有内涵,有梦想,有爱心,有责任,不浮躁,不沉迷,活得精致。这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情怀有大有小,情怀也有多有少。古人的情怀你我有目共睹,从古诗词中就可以看出来:他们有悬壶济世的医生情怀,有保卫国家的战士情怀,有为国家效力的文人情怀,等等。而现在,情怀似乎正在远离我们。有人说:这几年“情怀”这个词基本被玩烂了,甚至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而“消费情怀”也在商业圈、娱乐圈兴起。可是,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

  请结合材料内容,面向本校(统称“金太阳中学”)同学写一篇演讲稿,倡议大家“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体现你的认识与思考,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切合身份,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的材料作文题。这个材料主要是让我们了解什么是情怀,有情怀的人有什么样的特点,古代有情怀的人等,接下来又转到现在,现在的情怀甚至沦为一个贬义词,被过度消费,最后以“情怀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真的就只剩下对于过往的追忆和怀念了吗?”这个问题引发思考。这个问题可以打开我们的思路,确定写作的方向。根据对材料的理解可知,这里所讲的就是“现代人与情怀”,写作时可以从这个话题入手。主材料从定义、意义、区别,以及古人和现代人对于情怀认知的现状几方面来阐释“情怀”这个写作的核心词汇,简洁明了。

  写的关键就在于对“情怀”的理解,如果理解不好,文章就会出现偏差。写作时,我们可以先谈什么是情怀,再谈现代人又需要什么样的情怀,最后如何更好地利用情怀等。引导性材料一方面在明面上提出了具体的写作要求:文体上要写成演讲稿,写作内容上要体现演讲稿的特色,围绕“做有情怀的现代青年”发出倡议。另一方面,通过暗示对写作角色(现代青年)和写作对象(金太阳中学的同学)的设定,强调了写作的自身意识和交流意识。所以写作时要体现演讲稿的目的性、对象性、场景性、角色性等特点,避免套作等假大空情况出现。

  具体写作内容上要能够做到:①以演讲稿格式写作;②体现一名现代青年的认识和思考;③和自身身份、所在学校进行结合;④联系主材料的相关内容写作;⑤写出希望和建议。

   

  立意:

  1.争做新时代有情怀的人。

  2.情怀成就梦想。

  3.有情怀的人生更有滋味。

  4.情怀可以助力成功。

   

  (六)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近来,“躺平”一词蹿红社交网络。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深感心累,只想躺平在地,不再鸡血沸腾。有人说,“躺平”意味着颓废、妥协和放弃;有人说,“躺平”其实不过是一种减少自己生活需求的“不消费主义”,清心寡欲回归最基本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躺平”只是降低欲望,淡泊名利,放弃了外在的评价,不追求功利化上进,苟且中不见得彻底放弃诗和远方。

  在河南大学毕业典礼上,程民生教授致辞时说:“可不敢一直躺平,躺得了初一,躺不到十五啊!”

  马克思说:“一个时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个时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

  宋儒吕祖谦有言,“天下之势不盛则衰,天下之治不进则退”“自安于弱,而终于弱矣;自安于愚,而终于愚矣”。

  以上论述有哪些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指导:

  学生需要综合材料所有信息,在积累生活经验的基础上,运用全面辩证的思维去分析判断并准确立意。立意时,彻底否定“躺平”或许会忽视弱势者处于困境的诉求,完全支持“躺平”势必产生消极颓废的情绪;既不失关怀的温情,又能保持理性的冷静,立意才能深刻。论证时最好能由事及人,将认知的触角由具体的现象延伸到人生追求、社会风气、国家发展、文明走向的广阔空间,从不同的层面、以不同的视角去思考生活,写出深度和高度。

  参考立意:

  “躺平”非缴械,重在适己行。悄悄努力,默默积蓄,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奋斗姿势。理解你的“躺平”,更期待你的奔涌。国不可一日无奔跑者,人不可一日无精气神。青春之我,当拒绝“丧文化”,不做“躺平”者。起而行,“涨”青春姿势,壮时代声威。

  命题意图: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要求,运用联系、发展、辩证、全面的观点观察并分析、思考并领悟问题,进而根据材料要求进行写作的能力。

  (七)(重庆市巴蜀中学2021-22学年高三适应性考试)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里有许多关于“梦”的故事——

  南柯一梦;唐代有个人叫淳于棼,性喜酒。一天,他醉酒后做梦到大槐安国做了南柯郡太守,梦里,他勤政爱民,上获君王器重,下得百姓拥戴,前后二十年,享尽富贵荣华,梦醒后才发现原来大槐安国就是他住宅南边大槐树下的蚁穴,而南柯郡就是大槐树南边的树枝。

  黄粱美梦;有个卢生在一家店里向一个道士诉说自己的贫困,道士送给他一个枕头,他枕上去就睡着了,梦中尽享生活的美好。这时店主人煮上一锅小米饭,卢生一梦醒来,小米饭还未煮熟。

  梦笔生花:相传南朝名士纪少瑜幼年时,才华并不出众,但是他非常刻苦用功,他的诚心感动了文神,有一天晚上,他看书不知不觉地睡着了,梦见著名的文人把一支笔送给了他,并告诉他用这支笔能够写出最漂亮的文章。纪少瑜梦醒后,果然在枕边发现一支非同寻常的毛笔。从此,纪少瑜的文章大有长进,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作家。

  对于刚刚进入高三的你,读了上面的故事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内容,写一篇发言稿,在“青春做伴,梦想成真”的主题班会上发言。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立意:

  1.努力奋斗,成就梦想。

  2.惜时如金,梦想成真。

  3.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

  (八)(江西临川一中、一中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两则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北京小伙子小李,重点高校毕业,工作体面、有车有房、在合适的年龄结婚生子……他这样的人生经常被称为“标配人生”,令许多同龄人羡慕不已。近日,《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多名受访者的调查显示,过半受访者都追求这种“标配人生”。

  材料二:“90后”赵鹏菲在云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放弃在城市就业的机会,到河北石家庄平山县上文都完全小学任教,成为一名特岗教师,因山区缺老师,他就成为了这个山区小学的全科老师,三年服务期满后,毅然为了山区的孩子选择留下继续任教。

  请结合材料内容,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观点与思考。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立意:

  1.“标配人生”并没有“标准答案”。

  2.“标配人生”不如“幸福人生”。

  3.“标配”不如“定制”。

  高考作文母题之三奥运、体育精神及最新模拟子题精编

   

  一、母题阐释

  2020年东京奥运会虽因新冠疫情延期,但并没有中断,于2021年7月23日到8月8日在东京举行。作为一项全世界人民共享的夏季体育盛会,世界各国运动健儿发扬“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体育精神,展现了实力,也展现了风采,争夺奖牌,也争先展现了坚持、拼搏、团结等可贵品质。体育之美,既体现在力量之美、技巧之美上,也体现了艺术之美、曲折之美、人格之美上,既带来视觉享受,还带来精神愉悦。

  2022年2月4日到2月20日,第24届冬奥会在北京举行,惊艳世界的开幕式,一朵雪花讲述“天下大同、和合与共”的理念,传统与现代巧妙相融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令人叹为观止,低碳环保的点火仪式,平视世界、自信阳光的中国心态。赛场上,中国新一代青年健儿自信豪迈、奋勇争先。赛场内外,中国青年志愿者忙前忙后、微笑服务。

  2022年2月6日,中国女足3:2逆转韩国女足夺冠。女足在小组赛中,以两连胜头名成绩出线。1/4决赛逆转战胜越南女足。半决赛在两度落后的情况下两度扳平,通过点球大战,淘汰卫冕冠军日本女足。决赛逆转韩国夺冠。中国女足在低谷中强势反弹,振奋人心。女足姑娘不到最后一刻,绝不气馁的坚持,全力拼抢、抓住每一次机会的拼搏,众志成城、奋不顾身的防守,处变不惊、沉着冷静的反击,还有教练的临场指挥,场上场下的激励等等,中国女足带给国人太多惊喜和启示。

  (一)东京奥运会运用角度:

  1.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没有一个奥运冠军是理所当然的

  在“更高,更快,更强——更团结”的奥运精神下,人类不断挑战自我,世界纪录不断被刷新,没有人能永远都是冠军,但永远都会有人是冠军。国乒不是神,更不应该因荣耀被神化。五环旗帜下,没有一个奥运冠军是理所当然的。

  奥运不仅是选手之间的比拼,更是一种对自己的超越。放手一搏、超越自己,即便没有摘金,这份努力也同样极具“含金量”,同样值得最热烈的掌声与最崇高的敬意。

   

  2.为“更团结”的奥运加油!

  几天前,人们耳熟能详的奥林匹克格言增添了新内容——在“更快、更高、更强”之后,加入了“更团结”。“更团结”的奥运充满希望,值得期待。

  当今时代,团结的意义和重要性更胜以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包括疫情在内的新挑战,全世界更需要相互理解、友谊、团结和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人民日报 刘峣)

   

  3.关乎国家,关乎时代

  如果说“沉稳”是杨倩的制胜法宝,那么领奖时的“比心”动作,则显示出00后特有的“萌”。杨倩的精彩亮相让我们恍然发现,中国的00后已经长大,青春可爱的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登上时代的舞台。……“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可宝贵时期也。”社会曾经疑惑:在物质丰裕时代成长的一代年轻人能否成为国家未来的脊梁,成为值得信赖的、新的中坚力量?一直以来,青年们从未反驳这些被质疑的话语,但当危机来临之际,当被时代选择之时,他们扛起了责任的大旗,给国家和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半月谈 张婉祎)

  体育水平是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体育是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是展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平台。

   

  4.理性逐梦奥运,闪光的不只是“金子”

  是啊,在奥运盛会的领奖台上,闪光的不只是“金子”,每个名次的取得,因为同样浸润着备战的汗水和泪水,同样凝结着勇于挑战、拼搏进取的可贵精神,同样实践着奥林匹克“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的价值理念,所以同样熠熠生辉,光耀人心。

  金牌作为比赛中的一项至高荣誉,人人歆羡、备受关注。但是奥林匹克的意义却并非仅仅体现在金牌上,而更在于让人们从比赛中感受竞技运动的力量之美、速度之美,感受选手们在奋力拼搏、为国争光中展示出的精神魅力、人格光芒,享受体育运动本身带给人们的快乐和精神的熏陶。(新华网 毛同辉)

  任何一个胜利者的成功夺冠,都是以他人失利为前提的;也从来没有人永不失败,成功者也曾经多次成为过失利者。任何一场比赛,都有输有赢,输赢共同构成了一场完整的比赛,只要努力了尽力了,就没有太多遗憾。如果没有强大的心理素质,不能做到认真比赛、淡看结果,也很难成为优秀的运动员。

   

  5.金牌不是定义奥运英雄的唯一标准

  不唯金牌论英雄,并非不看重金牌,而是要以更平和的心态去看待比赛。在极有希望的项目与金牌擦肩而过,当然会十分遗憾,当然要复盘分析,当然要积极改进,但不能让“夺金”成为运动员肩上不可承受之重,而“失金”的运动员也没有必要去说“对不起”。作为观众,我们在奥运会上欣赏力量、速度、技术,更重要的是要去收获体育精神对我们的激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