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文兵谈中医的营养观
小编导读
徐文兵老师通过从真正的中医思维角度来讲诉了中医的营养观,中医“以人为本”与西医“以食物为本”的营养观的区别,以及怎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和践行中医的营养观,通过此文阅读可更深刻的理解中医对于平时日常生活饮食的指导与帮助。
不久前,有位专业的传染病医生建议“中国的小孩早饭不要喝粥,早上要喝充足的牛奶吃鸡蛋补充蛋白,还有三明治,小孩不想吃 ,也必须吃,不吃不上学”等言语,一时间引起轩然大波。这位医生跨界指导营养学,忘了隔行如隔山。而且他的逻辑也很可笑。牛吃的草,挤出来的牛奶,长出来的是牛肉。草连植物的种子都不如,蛋白质含量极低,基本都是纤维素。按照这位医生的逻辑,牛应该吃肉才对。而事实上英国科学家为了提高牛奶和牛肉的产量,强行给牛的饲料里面添加肉松和骨粉,结果大批的牛都得了疯牛病。
农耕民族和游牧狩猎民族饮食习惯是不同的,即便同样是农耕民族,中国的南方北方的饮食习惯也有差异,更何况是在人生病和刚刚痊愈的状态下,怎么可能就学西方人的饮食习惯,去强迫消化吸收转化能力极差的人去吃鸡蛋喝牛奶呢?
人不是试管,缺什么就往里面放什么。食物吃进去要面临消化、吸收、运化、代谢、排泄等等多个环节。如果不能消化吸收,吃进去就拉出来还算好事,没有很好地分解就吸收进去,利用不了阻塞在体内,就会变成垃圾废物,甚至成为致病致命的原因。这次新冠肺炎的危重死亡患者基本上都是被痰栓塞住憋死的,而那些痰都是粘稠的蛋白质。从世界范围来看,欧美饮食习惯的病死率都远远高于国内及东亚,而那些欧美人哪个不是网红医生说的喝牛奶吃鸡蛋的人?
世界卫生组织在制定治疗腹泻的治疗方案中已经明确否决了滥用抗生素的做法,把补充糖盐作为唯一指定方案。大病初愈,喝小米粥吃点咸菜不就是每个病人的切实感受和需要吗,不就是世卫组织倡导的方案吗?在日本的西医都是这么建议这么做的,不把输液补充营养液做为首选,而是鼓励患者恢复自主进食。为什么中国的西医要这么做呢?当院士医生的团队接受牛奶厂家赞助的时候,带货就不言自明了。
西谚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庄子说:“我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敬畏天命,不过是承认人类的渺小和自己的无知。天赋人寿百二十年,能达成或超越者寥寥,绝大多数人非夭即折。由此观之,就寿命而言,能增益者鲜有。能止损就善莫大焉。勿违天道,无为而治,反倒是最佳最理性的选择。 很多人问我吃什么东西能延年益寿,我的回答是先忌口吧,不吃或少吃什么才有益健康。我们吃饱饭的日子不过四十年,骨子里留下的都是贫穷飢饿的记忆。我们逢年过节都是在吃,吃的又都是高油高糖高脂肪东西,这些在贫困年代能解馋、打牙祭,填补肠胃空虚,慰藉心灵。而现在的人普遍营养过剩,需要的是少量、精致,需要减负。古代除非是劳动者出苦力的人,都是一日两餐。而现在端坐不动,躺着看手机的人都是一日三餐,甚至还要加夜宵,这从自然天赋的角度来讲,任何动物都是以吃不饱为前提设计的,保持飢饿、等于保持警惕。等于保持生命,无论任何动物,一旦天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生命的休止符也就来了。 更不用说现在以科学先进的名义推行的商业营销宣传,导致人们摄入更多的营养废物。听到“one apple a day keep the doctor away(每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这类话语,你是否马上想到了吃水果补充维生素等种种营销概念。喝绿茶防癌,喝冰饮解渴,冰冰凉透心凉。违反自然,戕害身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医学是不断试错的学问,人命关天,人死不能复生,道德伦理所限,所以更不能掉以轻心。中医学是中国人几千年的实践的结晶,由此观之,更为难得珍贵。承认自己的局限,听听中医的养生防病建议,会让自己少犯错误,活得更好。
真正的中医营养观是怎么样的?
(1)在吃饭这件事上,感和觉比什么都重要
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对于吃饭这件事儿,有人是跟着自己的“觉”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感”吃,有人是跟着自己的不良意识吃,这是不可以一概而论。西方人信仰营养学说,他们是跟着科学吃饭。除了吃饭跟着科学走外,为了补充各种营养物质,他们平时也会大把大把地吃各种维生素片,营养补剂。
我个人认为,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在吃饭这件事情上,我们更应该相信人的天赋、本能。要明白感和觉比后天的意识重要得多。
我在一次做节目的时候,碰到一对夫妇,他俩都是博士,孩子饿了,他们不给吃东西,说是没到饭点;等孩子饿过劲儿了,到了他们所谓的“科学的”饭点了,他们又给孩子吃东西,最后孩子身体出问题了
这叫科学喂养吗?
所以老百姓说:“还不如用我们的土方法来养育孩子呢!土方法更接近于道、接近于天真、接近于无为,我们对食物有着高于物质层面的认知,正如冬笋和春笋,它们虽然是同一种食物,但因为出产季节不一样,对人的作用也不同。
我们在知道了食物本性的基础上,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做一些顺应自然之道的事情,这叫什么?这叫有德之事。
几千年来,古人为了满足人的需要,发明了很多方法来改变食物的自然属性。比如通过炮制加工中药,把中药的性味、归经,甚至是作用都改变了一不过这些是建立在了解食物本性的基础之上的。再比如奶制品是寒的,做成酸奶、奶酪,偏温了,这是发酵;经过加酒曲发酵,把粮食变成了酒,变成了醪糟,这是把粮食的能量提纯了所以酒是有一种彪悍之气的。
这就是我们所讲的人为的对食物的改变,其实包括烹调也是改变食物性质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我的很多患者特别喜欢吃水果,但是由于病情的原因,我建议他们不要吃,如果特别想吃,就用微波炉温一下再吃。这是由于现代医学认为,水果里面含有的维生素C对肠黏膜、胃黏膜有刺激作用,而维生素C最怕髙温,故而把水果用微波炉热一热才可以吃。这也是人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适当改变食物属性的例子。
你怎么吃着舒服怎么来,这是最好的
(2)“营”和“养”有什么区别
你对“营”和“养”的认识有多少?什么是营?什么是养?什么营生?什么叫养生?
现在人们都很关注养生,在我看来,养生比营生差远了。我们看现在很多讲职场的书、励志的书、官场斗争的书...这些书归根到底都是在讲营生。
营生发展到一定阶段了,或者人们生病了,才想起养生,养永远排在第二位。
那营和养又有什么区别呢?
营,需要刻意而为之,需要动用后天的意识,所以我们常说钻营、经营、蝇营狗苟……这些讲的都是刻意地去做某些事情。
而养更多则是强调顺其本性、天性,所以春天叫“养生”;夏天叫“养长”;秋天叫“养收”;冬天叫“养藏”。所谓“营”就是逆其根,罚其本、坏其真;所谓“养”就是顺,顺养、顺其性。
道家有一种说法我很认同,它说,人必须先爱自己,然后才能好好爱别人。
现在,我们经常遭遇道德绑架,就像电影《非诚勿扰》里的情节,卖墓地的人先给你扣上“孝子”的帽子,这样你就不得不把那块墓地买下来,因为你是“孝子”啊。
现在很多患者对医生也是这样,他们先说你是医生,是医生就得有医德,就要救死扶伤,就不能休息。之前我也有过被人堵在电梯门口,不让回家的经历。我确实是医生,但我首先是一个人,人既得工作,也需要休息。工作只是我生活的部分,我不可能像机器一样一直工作。我的工作是救死扶伤,但是不是普救众生,我如果连自己的健康都保证不了,又拿什么去治病救人呢?
所以,不管是谁,都要先爱惜自己,然后才能有能力去帮助和照顾自己的亲人、朋友以及他人。因此,我们所讲的营养,是先要顺养,然后再去经营。
(3)营养要以人本能的需要为基础
我还想告诉大家,如果我们光知道顺养,还是不够的,因为动物也知道。道法自然,动物可以吃生肉,但我们不可以,我们会用火。
用火是营,这种营是符合自然之道的营。因此,营养要注重以身体本能的需要为基础,再加上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而后天的正确意识引导,多从经典中来。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因此,我建议大家每天能站站桩、静静心,恢复下本我,恢复一下本能,找回自己的感觉,这样就可以达到我们营和养的目的了
生活中,我们往往都是一根筋,很容易一条道走到黑。而营需要学习,养需要忘我。
(4)喝水没问题,可大量喝水就会“中毒”
我认为中医营养学的基本理念是“毒药攻邪”。你可能会问,毒和药有区别吗?毒和药是不一样的,凡是把自己原本的性质加强、浓缩之后都会变成毒。
水很普通,可是大量喝冰水就相当于喝毒,因为它把自身的寒性加强了。喝水没什么问题,但是大量地喝水也会“中毒”。这些都是把偏性做大、做强的结果(所谓强就是压强大,本身不重,但它那个立足点很细小,压强就会变大。所以压力大、压强大都叫毒)。同理,你偏爱某种东西,总吃某种东西,吃得太多,最后也可能会“中毒”
大家都听说过神农尝百草的故事,神农氏是什么人?
神农氏,即炎帝,是早于黄帝的一个部落首领。这是最早把人们从狩猎文明引向农耕文明的部落。神农将尝过的植物分为有毒的、无毒的、可常吃的、不可常吃的类型。
可以经常吃的,我们称之为“食”,可以短期之内服用的,我们称之为“药”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分为上、中、下三品,上品可以久服,“久服不伤人”;中品的药,“无毒有毒,斟酌其宜”,可以暂时吃一段时间;下品的药,“多毒,不可久服”,病好了就立即停止
药、毒的东西偏性都比食物大,是可以用来攻病邪的,它们对人体的正作用大,副作用也大,当然也只能是暂时服用。
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一样吗?
在医学这个领域,没人发现终极真理中医的饮食观和西医有什么区别呢?区别太大了。
一些人认为自己发现的是终极真理:“既然我是终极真理,你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可恰恰在医学这个领域,没人发现终极真理,大家都是摸象的瞎子。有的人摸到屁股了,有的人摸到腿了,然后摸到屁股的人就说:“你发现的不是真理,我摸的屁股才是象。”在医学这个领域,没人发现终极真理,大家都是“摸象的瞎子"。
这就是这类人犯错误的地方一喜欢以用片面的观点代表终极真理而自居。
真正的中医,其实是独立于西方医学体系外的一门认识真理的学问,其发现的真理更加精细,更加入微,所以我觉得中西医不应该互相反对,应该互相参考学习。
中医“以人为本”,西医“以食物为本”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所以西方营养学就是分析食物的成分,而不管谁吃。但同样的东西,猪吃和人吃是不样的,这和食物本身的营养是没有关系的。
中国饮食食疗(或者叫中医营养学)和西方营养学最大的区别是:我们是以人为本,西方营养学是以食物为本,,这个“人”甚至可以具体到不同时刻、不同心态、不同情绪下的人。也就是说,同样是你,但你在不同时间、不同心情下,用不同方法吃进去的食物,最后所产生的影响都是不一样的。
什么叫以人为本?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在北京迷路了,问一老大爷:“大爷,去天安门怎么走?”老大爷有两种回答方法,一种是“你往东北方向走”,这叫以地球为本。还有一种回答是“你往左走”这是以问路者为本--以人为本。哪种回答更容易帮人找到地方,不言而喻,当然是第二种。
要知道,对于—个迷路的,连东、南、西、北都分不清的人来说,你跟他说往东北走,是没有用的。
如果有人到你住的小区找你,你告诉他:“我在1栋,就是你进门,左手边儿的那栋楼。”远比你告诉他“我在北栋”要好得多。
就叫以人为本。
所以说,中医营养学讲的以人为本,是严格基于人的基础上来讲营养学。
人越活越粗鄙的后果是什么?
现代科学是如何研究疾病的?它是制造一些机器,通过这些机器来看凊楚血液的流动、循环。它们像镜子,可以反映出所有的药物进入身体里面的反应。
中医的经验是基于“真人(不是一般的人,是能感受到天地、气血变化的人)”亲身尝试得出来的结论。而中医营养学也是基于真人本身对所有食材或药物做了人体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我们首先会看那些药物可能对自身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然后在实践中不断地总结、摸索,最终得出一种相对固定的经验。这就是中医营养学的方法理论
中医营养学是基于真人本身对所有食材或药物做了人体试验之后,总结出来的。
中医营养学把极其复杂多变的问题简单化了。举个例子,人类的肉眼本身是不能分辨光线的,但是通过三棱镜照射后产生七色光,就变得一目了然了。三棱镜就相当于“真人”,不管吃进去的是什么经过人体的中和反应,产生的一系列变化都会反映出来。然后我们把这些变化上升到抽象高度,并进行总结,就形成了中医营养学。这些变化包括寒热温凉,这是最简单的阴阳变化,升降浮沉。有些东西吃了往上走,有些往下窜,这些反应都是人体的感和觉。还有最重要的是归经靶向器官,是一种最精妙的感觉器官。
现在,我们越活越粗鄙,越活越浅薄,所以这种感和觉也越来越差了。但是我们并没有感觉,食物进入我们身体之后产生的寒热温凉升降浮沉、归经等反应我们也似乎感受不到。
为什么说中国的文明都是早熟的文明?因为在上古时代,人都很天真,而现在的人越来越不天真,所以最后人们变得对这些生命的真相几乎无法理解。
我有个病人,生病时候,吃电磁炉做出来的饭会上火,但吃煤气做出来的饭就不会上火。为什么会这样?
这是因为病人在生病的时候,是非常敏感的。为什么古中医的食疗学里面,对用火、用水都非常讲究?因为有感觉。而我们现在的很多人,都没感觉
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末辣得鬼抽筋——食物归经
中医认为,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吃进去东西后都是先归正经,触动后天之气,一般来讲很难触动元气(元气如果那么容易被触动,人也就快完了)。
那么,辛辣的东西食用后是怎么归经的呢?
老百姓讲“葱辣鼻子蒜辣心,芥未辣得鬼抽筋”,中医认为葱入肺,而且通督脉。所以我们抢救病人时,如果四逆汤都不管用,那就用通脉四逆汤,加上葱白(适合面赤者)。中医为什么说蒜入心?从物理感觉上它是吃到胃里了,但是它作用的部位是心。比如中医治疗早期心脏病(中医叫胸痹)用栝楼薤白酒汤,薤白就是小蒜或者叫野蒜,其能通阳散结,行气止痛。可见,蒜是一种温通心神的食物。
当我们感觉正常时,吃它会觉得辣心,但如果我们的心有寒凉的觉呢?那么,吃完蒜之后我们会吐出那种咸的、凉的痰,然后就会觉得通体畅通,就会觉得:哟,世界挺好的嘛,天是蓝的,鸟儿在唱我们之前感觉不到,就是因为“痰迷心窍”了。有人问:“腊八蒜也入心吗?”当然,腊八蒜也入心,只不过刺激作用没那么大,适合普通人吃,所以老百姓喜欢吃腊八蒜,这其实起到了对心脏的保健作用。
据考证,前面说到栝楼薤白白酒汤里面的白酒,既不是我们现在的白酒,也不是黄酒,而是苦酒,也就是醋。
焦树德先生是位中医大家,他在论述栝楼薤白白酒汤的时候说:“关于白酒是有争议的,有医家用黄酒的,也有用醋的。但是我临床发现,用醋的效果最好。”
芥末入哪儿?入肝和心包经,这二者都是厥阴经。因为芥末入肝肝开窍于目,所以吃芥末会辣得眼泪出来。至于辣得“鬼抽筋”的筋”,中医分析包括两个意思:一个是指我们的肌腱,二是指神经。如果—个人已经开始震颤,哆嗦了,你还给他吃芥末吗?肯定不能,那是火上浇油
味道是人的主观感觉
请大家记住:当你对某种味道有感觉的时候,说明你的身体在化。比如当你恶心、想吐的时候,你觉得刚拖完地的那些水迹都有腥味儿,其实它原来就有腥味儿,但你为什么现在才闻到呢?因为你的身体发生了变化。我个人认为,味道是人的主观感觉。因此,重视个人,以人为本,是中医营养学最宝贵的地方
中医营养学的讲究
(1)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特点进行最好的保养
对于中医初学者来讲,当学完脏象以后,就能觉察到自己的脏象是处于生理阶段,还是病理阶段,就可以先通过饮食来调养身体。这是以人为本的中医营养学的第一个特点中医营养学是以真人为蓝本,再推广到普通人的,可以精确对应到每个人。既具有普适性,又具有个体差异性。
(2)最好吃应季应地的食物
中医营养学是以天、地、人为参照体系的什么是天?就是我们吃的、喝的这些食物要讲究出产的时间、食用的时间和食用的量,这叫食饮有节。我们吃东西一定要顺应天时,也就是说要应季。如果想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最好吃应季应地的东西。
如果想健康长寿的话,那么最好吃应季应地的东西。
以前我们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的时候,吃的那些东西反而是很健康的因为当时我们没有条件去吃不健康的东西,也没有反季节的东西,都是到了什么季节就吃什么。
如果再讲究一点儿,就要随着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去饮食。自然界里,每个植物都有它的“信”,就是什么时候什么花开什么时候什么“秀”,什么时候什么“实”,什么时候什么落,这叫华、秀、实、落。比如说到了一定的时节石榴花就开了,或者是杨梅、樱桃、桑葚、西瓜熟了。
饮食应季的目的在于:第—(也是最基本的),要充饥;第二,要解馋;第三,要过瘾(过瘾其实就是调神、通神)。所以《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面提倡,只要我们的饮食、思想、行为跟着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起伏规律去走、去共振,我们就能活得好好的。
(3)吃什么不重要,什么时候饥了、饿了、馋了很重要
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宗旨还体现在什么方面呢?吃什么不重要,是不是饥了,是不是饿了,是不是馋了,这几点很重要。这些都是中医营养学以人为本的具体体现。
就像在“吃不吃早餐”这个问题上,有不少人会举出各种科学的论据来证明吃早餐的重要性,但是,他们没有一个站出来问你“你早晨起来饥不饥”“你早晨起来饿不饿”,这与“强暴”人的胃有什么区别呢
以人为本”是王道,你“想怎么着就怎么着”,那是霸道。
(4)顺时而食,人就活得不累
中医营养学认为,在饮食上,我们起码要应四季,应该跟着四季的变化走春天要多吃嫩芽儿、绿叶的菜,少吃肉,因为在《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里说,春天应“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一违反它,人体生发的阳气就会被压制什么叫春生?春天是生发的季节,应该多吃嫩芽绿叶,鼓励生发之气,少吃肉,少吃酸。我们立春那天吃的春饼里,主要的食材是豆芽、绿叶菜,这就是顺应了时节。这都是针对健康的人而言的,可以鼓励他们的生发之气
在过去,说极端一些,过年、过节是那些吃不饱、穿不暖的穷人唯一可以吃饱、吃好的时候。所以中国的节日大多沿袭着浓厚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习俗,节日期间的饮食,基本都是黏腻、肥厚、难消化的。时过境迁,在现在这个时代,我们可就不能再那么吃了中国的节日大多沿袭着浓厚的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习俗。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月饼,高糖、高油,我们现在吃了之后会感觉顶在胃里,很难受。但如果是在以前,人们吃不到油,吃不到糖,吃不到白面,他们吃起来就会感觉很香继承传统的目的是,让我们活得更好一点儿,不是说为了继承而继承,而是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夏天太热,人体容易出汗,流失盐分,所以夏季的饮食要注意补充盐分,口味要偏咸一点儿。还有,夏天我们可以适当补充一些血肉有情之品,这主要是因为夏天人的胃肠容易寒,所以一定要吃温性的食物,同时还切忌吃大量冰镇的东西。因为夏天人体所有的热气全在体表,不是吗?夏天我们摸摸自个儿的肚子,常常是凉凉的。
到了身体容易燥的秋天,果实成熟了,我们就要吃点儿梨、苹果些水果,也可以喝点儿果汁,这样可以滋阴、润燥。
很多人在春天喜欢喝果汁,其实春天是没有应季的水果的,有也是带着邪气的
冬天我们吃什么呢?秋天吃果,冬天吃实—看松鼠吃什么我们就吃什么。而且冬天我们要吃一些须根的东西,比如土豆、红薯、萝卜等。其实,从秋天开始我们就应该晒点儿干菜,比如过去人们常吃的葫芦干儿、豆角丝儿、茄子千儿、蘑菇干儿….到了冬天用来炖肉特别香。这样的食物和我们现在所吃的反季节食物,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为什么冬天要吃这些东西?因为冬天是闭藏的。如果冬天吃绿叶菜,就会给身体一个错误的信号春天来了。然后我们的身体就会提前发生一些相应的反应,但事实上还是风刀霜剑的严寒,这样我们身体里的神就会很痛苦:“到底该听谁的?”神一痛苦,人就开始痛苦,身体也就会出现各种状况。
其实,按照季节的规律去饮食,包含了一个很深刻的道理“顺时而食,我们吃的不仅是物质,还有能量,那种生、长、收、藏的能量”比如当我们吃一些根茎的植物,或者是须根的植物,我们的气是往下沉潜的;而如果我们吃一些发芽的,或者是一些开花的植物,我们的气就会往上浮
最关键的是这样饮食能够实现调神,能够跟天地的节奏实现同步、共振,这样的话我们就不会活得很累。编辑:袁韬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