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学术史.doc
唐朝经学转向及其原因
关键词:师法 家法 义理 新经学 佛学 阴阳 春秋决狱 科举 韩愈
摘要:本文主要是探讨唐朝经学的变化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文中的唐朝既包括安史之乱之前的唐朝,也包括中唐,分析唐朝的经学转向所做的比较重点指的是两汉,其实这种转变早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发生,所以本文也会对六朝经学有所涉及。研究的方法主要借鉴了艾尔曼在《从理学到朴学》《经学、政治与宗族》两书中所使用的研究框架,将社会史与思想史相结合,多角度论述这种变化的原因。也参考了朱维铮先生在《中国经学史十讲》中所提倡的方法即,吸收了朱维铮先生对经学变化的分析,包括变化的原因,变化的模式主要从社会角度,包括了经济政府这些外在的影响,唐朝与汉朝的治理模式对经学的影响,汉朝重在春秋决狱,而唐朝则是更多依靠法律。从思想本身看,中国文化经历佛学的洗礼,以及在唐朝统治阶层对心性义理的关注,迫使新的学术的出现。当然学术转变,很大程度上是原有的学术自身的弊端,本文大体从这些方面阐述唐朝的经学的转变。同时对唐朝经学的衰落,家法师法的荡弃,甚至出现疑经进行初步阐述。
汉朝去古最近,形成尊奉经典的风气,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把这一时期概括为经学的昌明的时代和极盛时代,到唐朝,皮锡瑞把它概括为经学统一时代,并认为。降至唐、宋皆不能及经学以至宋初已陵夷衰微矣而朱维铮先生则认为是经学衰落了,很多学者也持此观点。毋庸置疑,到了唐朝经学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唐朝学术具有承前启后的特点,本文就是探讨这一时期的经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以下分条论述如下。
一 唐人解经摆脱神秘主义
中国文化在春秋战国经历了百家争鸣,思想上极大繁荣,作为当时文化重镇的齐国,在那个时期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稷下学派受到人们的长期关注正是这种重要性的表现,而稷下学派所代表的齐学,也许是那个时代思想的最好代表,近年来的出土文献对我们重新认识那个时代并通过民俗来了解那个时代的思想观念具有重大的意义。伴随大一统王朝的建立,中国社会进入新的阶段,皮锡瑞就认为是齐学成为了汉朝学术的主流,汉朝秉承了孔子的相结合,形成了用阴阳五行来解读经典,形成了天人合一的思维,处处用人与天相比附,这就导致了汉朝人重视对外在世界的研究,对天文星象历法的关注,所以各种学科如医学、农学、数学等学科在汉朝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这种学术个性一直延续到六朝,汉朝经学论人也都是用天的视角,进行比附。讨论的中心问题是及谶纬神学。董仲舒论述三纲五常,各种国家制度的最终依据是天,这既是春秋战国思维的延续,也是汉朝学术融贯百家将儒家理论体系化的需要,更是汉朝信奉。吴雁南、秦学硕、李禹阶主编的《中国经学史》也认为学派的政治思想是以奉天法古为其特色的。董仲舒说《春秋》之于世事也,善复古,讥异常,欲其法先王也。这种结果对汉朝经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形成了汉朝神学化的经学。
姜广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一书中,对汉学特点有个概括,其中一条就是汉代经学阐释以天人合一为其基本思维方式。书中论述到、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意味着统一和谐的宇宙的本质。汉代经学家们运用阴阳灾异、天人感应等学说来注解五经,论证儒家的王道思想,体现了天人合一的基本观念。书中另一处也论到以阴阳灾异解释经典是今文经学的又一大特点。注重自然现象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是古代人类社会的共同特点。汉代的今文经学则吸取了秦汉之际的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和天文、历法式,根据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对五经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而这种神秘化带来的后果,早为之后的如王充等批驳,到了唐朝,这种思维模式基本不再对解经造成什么影响,唐朝解经更多是继承了魏晋南北朝的成果,从唐朝的《五经正义》所选的注本就可以看出,《易》主王注,《书》注孔传,《左氏》主杜解(《经学历史》皮锡瑞著)。啖助批判前人解经,比附日月阴阳,强加解说串通,穿凿附会,因此对于偏于这方面的《公羊学。评价很低而推重《左传》。佛学的强烈思辨特性,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人思维中的神秘性,重新恢复了周之后的人文主义精神,与孔子子神秘主义带来的弊端也为人所意识到,故受到众多学者的批判,进入唐朝以后,儒学要想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就不可能在使用汉朝的思维模式,同时伴随国家治理的需要,更多开始关注人心人性,希望用新的道德伦理学说来规范社会。
二 家法师法在唐朝遭到破坏
经学在汉朝极重家法师法,经学家笃守师说,安于训诂,不敢越雷池而阐己见,以致出现了这一点很多学者皆有论述,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背师说即不用。师法之严如此;姜广辉先生主编的《中国经学思想史》一书中也是这样总结经学的特点的,并分析了具体原因,主要是孔子自身思想发展有一个过程,后来的儒者对儒家思想的认识不统一,加上朝廷的扶持,从而造成了众多流派,到了东汉就由重师法变成了重家法。边家珍在《经学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