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物猎人》里的恐暴龙究竟会不会吃自己尾巴?
恐暴龙是《怪物猎人》自三代以来加入的大型怪物,登场已有十余年历史。因为又胖又长的绿色外型,它在国内常被叫作“丝瓜龙”,在日本也有着“腌黄瓜”的称呼。
尽管有着呆萌的外号,但游戏里很少有什么比恐暴龙的出场曲突然响起更能让玩家们心头一震。
恐暴龙有两首专属配乐,分别叫作《任性的闯入者》和《贪吃的恶魔》,曲名便概括了其特性:它皮糙肉厚、攻高易怒,会在没有预先告知的情况下乱入到玩家和其他怪物的战斗中,进行无差别攻击,还会生啖其他被捕获的怪物乃至同类的尸体。
对于深陷苦战的玩家而言,凑热闹的恐暴龙是巨大的威胁(画面来自动画电影《怪物猎人:公会传奇》)
个性鲜明的恐暴龙把“乱入”和“大型怪物互斗”这两项游戏机制带进了《怪物猎人》系列,也留下诸多传闻在猎人间口口相传,其中最知名的大概要数“穷凶极饿”的恐暴龙甚至会啃食自己被切下来的尾巴……光听描述,残暴形象就跃然纸上。
许多人深信自己曾在游戏中亲眼目睹过这一幕,但最近发生的事却令他们摸不着头脑——这些玩家记忆中历历在目的“恐暴龙吃自己尾巴”的场面,却找不到任何可靠的视频来证明。
1
一周前,有贴吧用户在“怪物猎人吧”发布了有奖悬赏,征集能证明“恐暴龙确实会在游戏中吃自己尾巴”的视频。
这位发帖者的态度显然有所偏向,他认为“恐暴龙吃自己尾巴”这事就纯属一些人错误的集体记忆,否则不至于十几年来都没有一条可佐证的视频保存下来。这封帖子就是他向那些信誓旦旦自称见过这一幕的人们发出的战书。
“曼德拉效应”本身并没有太多贬义,但这个帖子显然有些挑衅意味
帖子里很快汇聚起看热闹的人,有人试探着发了一则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远古视频,模糊的画面记录了恐暴龙在《怪物猎人3》中吃自己被断下来的尾巴。
但这个视频很快被人质疑造假——尾巴下方依稀可见游戏中“肉类”的骨棒,恐暴龙看似在啃咬尾巴,实则吃的是遮盖在尾巴模型下的道具肉。
很快,视频的原出处也被找到,完整显示了恐暴龙所吃的正是藏在尾巴之下的冻肉。这个流传了十余年的视频,背后真相不过是一场“障眼法”。
《P3G》《MHXX》《MH4G》……网络上流传的各个版本恐暴龙吃尾巴的视频被拿来一一鉴定,大家追寻蛛丝马迹,得出的结论皆是“模型错位带来的视错觉”,恐暴龙只是恰好在啃食其他正常的肉类。
啃猎人、啃随从猫、啃其他怪物的尸体,就是没在啃尾巴
四年前一名日本玩家发布的冷门视频几乎成为了最后的希望,他记录了恐暴龙在《怪物猎人世界》中啃咬自己的断尾,这一次的视频画面里完全看不出破绽。
有人联系发布者求证,对方却坦诚地表示自己上传的也是个恶搞视频,尾巴的底下同样藏着肉。
向对方求证的也正是发布悬赏的网友
比起恐暴龙究竟吃不吃自己的尾巴, “网上随便就能找到相关视频记录”的说法首先被推翻了。
起初还只是围观的网友们纷纷给悬赏加注,赏金逐步增加到了上千元,同时大家也针对视频造假问题定出了一些具体规则:要求证明视频至少从恐暴龙断尾之前开始录制,以便验证尾巴底下没有藏东西。
大家已经翻遍了过去的互联网,也没能发现符合要求的视频,这意味要想证明这件事,最好的办法就是在当下录制新样本。
有人通过模拟器来运行旧版本的怪猎,通过各种辅助手段进行便捷的测试;有人折腾了《怪猎3 Tri》私服,来复现原本只能线上模式参加的任务;也有人翻箱倒柜找出尘封已久的PSP或是3DS,试着进行原汁原味的还原……甚至有人为此把自己开不了机、摇杆失灵的旧游戏机送去维修或更换新电池,还生怕没等机器修完赏金就被别人领走了。
验证视频如雨后春笋涌现
这样的担忧最终被证明是多虑——一周过去,从恐暴龙最初出场的《怪物猎人Tri》到最新的《怪物猎人 世界》,玩家们验证所得的都是同一个结果:无论表现得有多饥饿,恐暴龙都对自己被切下来的尾巴熟视无睹。
3
玩家们对于“恐暴龙吃自己尾巴”的共同记忆并非近来才被怀疑为一种曼德拉效应,争论也不止限于国内玩家之间。
2018年,恐暴龙作为追加内容在《怪物猎人 世界》中出场。这代游戏本就加强了对于“大型怪物争夺领地”的演出,恐暴龙更是会夸张地将各种怪物衔在口中挥舞。
“恐暴龙的大剑”
恐暴龙的凶残表现令新玩家们印象深刻,老玩家们更会进一步向他们强调:“这家伙当年疯起来可是连自己尾巴都吃!”
在当时NCHProductions制作的动画短片里,也把恐暴龙吃自己尾巴的一幕用作它在旧大陆(指过去的游戏版本)的行为代表,使这个梗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这则动画短片光在油管就有近千万播放,影响甚广
玩家们在新作中踊跃尝试着复现这幕名场面,却遗憾地发现这一设定似乎没有被保留到新作中,此时也有人提出了长久以来的疑问:“说起来,你们真的有在老怪猎里见过恐暴龙吃自己的尾巴吗?”
当时有日本玩家发起了一轮推特投票,在600多名参与者中,只有不到20%的人表示自己亲眼见过这样的场面,从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这件事说的人多、见的人少。
但这20%见过的人和80%没见过的人谁也无法说服另一方。
“恐暴龙吃尾巴”问题实则构成了一个经典的“乌鸦悖论”,即我们永远无法通过归纳法来证明“所有的乌鸦都是黑的”,也同样无法证明“所有的恐暴龙都不吃自己尾巴”,只要没有“恐暴龙确实吃自己的尾巴”的反例证据出现,这场争论就永远不会有结果。
在过去,支持和质疑这一说法的人们多是各执一词,最终不了了之,让结论停留在“或许曾存在过”的量子态。
但这次的贴吧悬赏多少带有些挑衅性质,引起的争论比以往激烈了许多。
坚持自己记忆正确的人们开始攻击质疑者纯属拿无知当个性,没事找事;反方则毫不留情地回击“遗老的嘴比恐暴龙的皮还硬”,决心借此一役以正视听。
双方针尖对麦芒,事情已经发展到誓要争出个输赢的局面。
随着国内玩家开始向英文和日文社区求证这件事,战火也被引向海外,“恐暴龙”还登上了英文推特的热门。那里的讨论氛围同样火药味十足,双方都拿出了要吵个你死我活的架势,。
英文社区几乎照搬了火药味十足的贴吧原话,瞬间引战成功,让这个话题成了reddit这两天最火的话题
那里也有上百人赌誓称自己一定在某个版本的怪猎里亲眼见过恐暴龙吃自己尾巴,同样绘声绘色地描述说自己因为尾巴被吃了而无法采集,所以印象深刻。
但再多的口头叙述也无法改变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么多年来,没有一个视频能证实他们的说法。
3
一边是质疑方不断制作出新的视频,国内流传较少的游戏版本也得到了外国玩家的补全,证明了恐暴龙在各种条件和特定任务下都不会做出吃自己尾巴的行为。
在一些特定的双恐暴龙任务里,恐暴龙也只被确认为会吞噬同类的尸体
而且从测试的结果来看,恐暴龙不仅不吃自己的尾巴,对于其他怪物的尾巴也了无兴趣,这意味“尾巴”在游戏中多半本就有着独立的素材编码,不会触发恐暴龙进食“尸体”的行为。
不少参与测试的玩家原本站在支持者的一方,也觉得自己在游戏中见过恐暴龙吃尾巴,但亲身实验的结果让他们产生了动摇,开始怀疑确实是自己的记忆出了差错。
这些被归纳总结为这场风波中的“三大矛盾”:
1.饥饿状态下的恐暴龙会非常主动地去吃其它食物,却偏偏不碰尾巴;
2.假设“吃尾巴”的触发条件存在但极为苛刻,却偏偏有众多玩家声称这很常见;
3.那些尤为固执己见声称自己见过恐暴龙吃尾巴的玩家,却偏偏连一个验证视频也不愿意录。
另一边,坚信自己记忆正确却苦于拿不出反例的人们也开始寻找其他角度的佐证。
在日本问答网站上,还留存着2009年的玩家们对于刚发售不久的《怪物猎人3》的讨论,他们聊的内容不是“恐暴龙会不会吃自己的尾巴”,而是“玩家还能不能从恐暴龙吃过的尾巴上挖取素材”,可见前者对于当时的玩家而言是个广泛接受的事实。
十年前的日本初二学生担心地询问网友恐暴龙会不会把自己的尾巴吃了以至于不能挖取
在支持方看来,恐暴龙吃自己尾巴在当年就是个司空见惯的现象,没人会特意录视频来证明这一点,再加上当时给主机或掌机游戏录像还远不如现在方便,这两层过滤最终导致了没能有什么实证视频留存下来。至于现在所谓的“大样本测试”,顶多也就有个上百人参与,相对于当年全球百万人同时游玩不过是小巫见大巫,没能测出结果也很正常。
在各种维基和攻略本上,“恐暴龙会吃自己的尾巴”的说法也普遍存在,这被认为是该现象得到广泛观测的证明。
相关描述出现在了各种语言的百科纪实中
但这样的论证很快被找出了反例。事实证明,在十二年前的英文论坛上,玩家们就曾对“恐暴龙吃不吃自己尾巴”进行过激烈的辩论,有人在当时就毫不客气地嘲讽这类视频都是造假,底下却没人能拿出可信的实录视频来反驳他。
甚至就在“怪猎吧”,也早有人在2011年提出这种说法就是个谣言,并亲自做了验证,要求反驳者用视频来打脸,只是在当时没能引起什么波澜。
似曾相识,恍若隔世
至于所谓的维基和攻略本,经考据找到的源头也是第三方的一家之言,很可能只是某个编辑者添油加醋的描述,不足以完全采信。换个角度来讲,这些以讹传讹的说法或许正是“曼德拉效应”的成因。
在官方监修的《怪物猎人视觉美术画集》中,则没有出现相关说法
日本玩家自建的《怪物猎人大辞典》专注于收集怪猎相关设定信息,被认为是最全面、最可靠的民间资源站,其关于恐暴龙的词条长年以来都记载着“恐暴龙甚至会吃自己的断尾”,未曾因玩家间的争论而改变。但就在这几天,这句描述被批注为“误情报”。
质疑者们将这视作阶段性的胜利,至少今后再有人提起这个传闻,可以直接将这个链接甩给对方,不必再从头论证了。
面对这场声势浩大的争论, “怪物猎人”的官推也久违地提及了没能在最新作《怪物猎人 崛起》中登场的恐暴龙——他们在这几天发布了一则商品信息,向大家推销他家的恐暴龙徽章。
他是懂带货的
结语
显然,关于“恐暴龙吃不吃自己尾巴”的争议由来已久,只是这一次吵得尤为热闹。
这多少是受到了近期“网络热门曼德拉效应鉴定”的影响,相比争论教科书上教的究竟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还是“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游戏玩家这边也不过是小打小闹。
“一言不和挂悬赏”就是这轮争论带起的新趋势,钱多钱少不是关键,重要的是它让讨论变得更像是赌约,有了输赢之分,参与双方因此更加对立,冲突更激烈;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双方积极举证,推动事情的全貌浮出水面。
这似乎印证了那句话——“理越辨越明”。
可惜的是,当考证进行到玩家辞典都已经被推翻的时候,新加入的讨论者往往还在拿那些早早被证伪的视频说事,甚至停留在“我寻思我见过”的版本……这又难免让人觉得这些争吵终究毫无意义。
互联网并不能让事实传播得比谣言更快更广,兜兜转转,一切似乎又只能证明“人类的记忆并不可靠”,尽管这事早就不需要大费周章来反复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