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习俗

  丧葬礼俗包括互相渗透的丧葬礼仪制度与民间丧葬风俗。中国丧葬习俗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三代时圣人制礼作乐,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载在《

  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丧葬礼仪,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

  烟台的丧葬大体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段是绵延几千年的土葬年代,这方面的礼仪很多,俗话说:喜事要请,丧事要到。在农村本家族和亲戚知道了,谁家的人死了,第一时间到死者家里送纸钱,在长者的灵堂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在死者家里帮忙干一些杂活,诸如,到外面亲戚家传丧、烧纸、打纸钱、记账、迎送客人、守灵等等,以示亲近,帮忙的多,丧主人的人缘好和家族大,主人家很有面子。

  我介绍的是我家乡雷州半岛的习俗。

  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时至今日,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香火、灯火日夜不断。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报丧

  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入殓

  分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如女儿哭丧母:   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   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   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民间丧葬习俗》是200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淑君,陈华文。

  民间丧葬习俗有这些:1、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2.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受民族丧葬文化、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殡葬形式除比较普遍的土葬之外,还有众多殡葬形式,如土葬、冰葬、火葬、天葬、水葬、悬棺葬、沙葬、树葬等。

  土葬是中国最传统的殡葬形式,是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改变的丧葬形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人们才逐渐改变观念,开始接受其他的殡葬形式,如火葬、树葬等。

  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中国最早的火葬据说是春秋战国的氐羌人,《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河东地区多实行火葬,仅次于土葬。

  悬棺葬即人死后,亲属将遗体殓入棺,将木棺悬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难以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认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动物。藏族人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有专门的地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再选择合适的日子送葬。

  冰葬是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液态的氮气中进行处理。氮气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的极低的温度环境,很快有机组织就会脱水,再利用超声波技术,遗体很快就会变成骨灰。整个过程无任何污染产生。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骨灰很容易在自然环境中分解。最终回归大自然,实现亡者落叶归根的愿望。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一种葬法。水葬之法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西藏及其附近地区,汉族采用水葬的主要是沿海渔民或个人意愿。

  沙葬在新疆沙漠最为流行。先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让它慢慢陷进沙子。由于新疆气候干旱少雨的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很快就脱水,使得尸体长久不会腐烂,有的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树葬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一般没有墓穴,只有标记,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

  有啊

  福建丧葬习俗

  福州早年的民间葬礼一套不成文的规定,继续下降到目前,已逐步创新,简化,但被发现有残留的痕迹。

  葬礼上,首先,老说民谚叫做“7月DO,燃烧88”做“,是说人已经死了,每7的天称为一七四九年,7聘请庙里的僧侣,僧侣和尼姑念经,要设置的灵前桌,每天早上和晚上唱歌唱饭,点塔香汤七七四十九天,而不是一个完整的49天,中间的“打狗”拔掉一天,六七个“女儿国”一天要拔掉的一天,如果不是对生活的“少年死亡”(男性小于5岁,女性小于40岁),而不是7天的8117,只有六天。在此期间燃烧的纸房子,烧金银盒。七十七个“燃烧的节日仪式结束后六十(60天),烧纸鸭?富?要烧百天的产品,我们必须等待,直到100天后周年“(即够),”三化“(满两年)是必要的,除了衣服,这是民间说两年三年,促进“除了服装的哀悼完全可以改变吉像往常一样,使用寿命不哀悼的结合。

  在早期的葬礼的许多成见俗:正式起诉回乡丁忧丧,哀悼全部复原后,陈请。 “三”哀悼不能参加宴会娱乐,夫妻是不一样的房间,和家庭不能生孩子,否则我们应该惩罚谴责。民间,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但沉浸在悲痛中无法结婚,不喜欢参加周年的喜庆。的情况下,必须结婚的,可以安排在100天称为“孝顺。地方行政官员也有孝行的情况下,例如在曾过燔时在命令哀悼,咸丰皇帝颁布的,孝顺。事实上,在“三化”哀悼逐渐淡化失踪的亲人的意思,由77至60的60到100天,一百天的纪念日,的周年至三年,并逐渐延长,但也被渐渐遗忘。去年逝世纪念日“(忌日)。

  其次,该男子父母去世后,我们应该沉浸在悲痛之中。古代所谓的隆福寺说孤子的母亲去世了,他说悲哀子,父母都死了,他说的孤儿。沉浸在悲痛中的狼狈相,福州一句讽刺讲究的人叫“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孤儿,就是这个意思。

  生活,头发素贴(讣告)和规则的企业“屏幕”的人被打死,自称是“不孝男Doi Suthep和在屏幕上,在尾部写的讣告:”不孝男某某等待在身边的亲取决于投入服务的方针,立即遵守仪式的说明。 “叫成服务的哀悼。莫宁一般都是首七个月开始新的一天称为”孝“。在上孝之前,这名男子去理发,剃须,或等待,直到最后7点钟理发40 9,打狗穿麻布,麻帽,脚穿草鞋,腰扎绳,麻帽挂着两个棉花球。据民间传说,这两个棉球的作用:高尾插在两只耳朵应该丧期中看中嘲笑看中骂看中说什么不好假装没有听到。这是否也是不优雅。隆福寺挂在左边,母亲去世了挂在右边,挂两个都死了父母按民间习俗男左女右挂高尾被武装与一个葬礼“孝虔诚的孩子棒,坚守三尺长,粘贴白色许。孝儿童钼钢,棒,副食母亲用竹竿死亡。这就是所谓的“蔡妈妈罢工(父亲),竹娘奶(母亲)。”

  以上来自“孝”的古训,死了的父母这样做,即使活着是否孝顺孝顺最好的则是另一回事。这些在福州海关简化了许多,但也保持在郊区,其中许多人是薄支持厚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有的甚至对立的葬礼负债累累,污染社会氛围。这些老的海关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的时间。

  丧葬习俗 -第1张图片-在乎你百科

  1、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的习俗。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2、烧七。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们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3、哭丧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扩展资料:丧礼是一种重要仪式:丧礼不仅是最早产生的礼仪之一,也是较为重要的礼仪。《礼仪》十七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四篇;《礼记》四十九篇,专门讲丧礼的就有十一篇之多。孟子将“养生丧死”并列,并不因死亡的瞬间短暂,而生存的时间漫长,就将两者区别对待,而是认为“养生”和“丧死”同等重要。而丧礼也通过孔子所说的“事死者,如事生”“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等信条,以及独特的“五服”等制度,成为国人精神土壤和社会形态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丧葬习俗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光明日报:传统丧礼莫简单摒弃

  中国古代丧葬习俗

  死亡对于人们来说是没有办法避免的,茫茫宇宙,大千世界,人们在这里诞生、成长,直到最后的死亡。几千年来人们形成的丧葬礼仪,是既要让死去的人满意,也要让活着的人安宁。在整个丧葬的过程中,是生者与死者的对话,两者之间存在着一个坚韧的结——念祖怀亲。这个结,表现在生者和死者之间的实体联系中,也表现在两者之间的精神联系之中。 而这就揭示了中国人生死观的深层内涵。

  停尸仪式

  中国的传统丧葬文化非常讲究寿终正寝的。在病人生命垂危时,亲属要给他脱穿戴好内外新衣;否则,就是"光着身子走了",亲属会感到十分地遗憾和内疚。病人在咽下最后一口气前,亲属们要把他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守护他度过生命的最后时刻,这叫做"挺丧"。

  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在北方汉族的习俗里,贴身穿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在死者的头上要戴上一顶挽边的黑色帽,帽顶上缝一个用红布做成的疙瘩,用来驱除煞气,人们认为这样做对子孙是吉祥的。如果死者是男性的话,脚上要穿黑色的布鞋,而如果是女性的话要穿蓝色的布鞋。寿衣一定要是是传统的式样,哪怕改朝换代、时过境迁,平时再也不穿民族的传统服饰了,等到临死的那一天,也还得要恢复原来的装束。因为按照传统的观念,人死之后就要去见远古的老祖宗,如果老祖宗认不出自己的子孙,不让他认祖归宗。

  在病人临终之前,家属必须要给他沐浴更衣。这实际上是给死者进行的第一次化妆整容。但是这样的的沐浴更衣,已经远远超出了服装本身的物质形式。比如:佤族在为去世的老人穿寿衣的时候,除了穿上死者平时所穿的衣服之外,还要在外面套上一件反过来穿的新衣服。他们这样做是因为在民族传统的观念里,不能把死者平日所穿的旧衣服脱掉,这样方便死者的灵魂回来认识自己的身体;而他们把后来加上去的新衣服反过来穿,是为了让死者知道自己已经死了。衣服的正面和反面,和穿衣的单数和双数一样,是人们在生与死、阴与阳交接的人生"换届"中,举行的最后一次换装仪式。这种被称为"反饰"的习俗,是为了改变死者寿衣的穿着式样,使他的灵魂没有办法停留在阳间。同时也有通过反正颠倒来暗喻阴阳两界的意思,因为在人们的观念里,阴阳两界的人对事物的看法也是完全颠倒过来的。寿衣已经成为人们的灵魂观念中灵魂的一个代码了。

  亲属给死者沐浴,一方面寄托了生者对死去的人的深深的孝敬之情,一方面也有和"寿衣"一样的象征意义。清洗尸体所用的水一般都是买来的,俗称为"买水"。它本身是一个可以单独存在的仪式,就是把"阳水"变成"阴水"的一个转换仪式。买水用的钱主要是阴钱:烧香、化纸、即纸钱。这种钱只有在阴间才有价值,只能由灵魂享用,而在人间的话只是废纸一叠。"买水"为死人沐浴的目的除了在于"用水洗去死者生前的罪恶,消除死者在生前所犯下的罪孽"外,主要是要让死者的灵魂知道,这不是在给活人沐浴,而是要让死者干干净净地到达阴间,被祖先所收容。

  在对死者进行沐浴更衣之后,亲属要马上把尸体移到灵床上。同时还要采取一些仪式,把死者的灵魂也引到灵床上去。山东临沂一带的习俗,是用一块白布从梁上搭过来,再用一只白公鸡在病床上拖几下,顺着白布从梁上递到外间屋,在死者身边走上一圈,然后把公鸡杀死,这叫做"引魂"。

  在江南的一些地方,如果死者生前做过屠夫,那么他临死之前,家里人要用一块大红布,把他的手包起来,伪装成被斩断的样子,据说这样做就可以避免在阴间被他宰杀的牲畜咬他的手。同时,家里人还要在死者的嘴里放上一枚铜钱,这叫做"含口钱"。在江浙一带的农村,还流行给死人烧纸锭、锡箔之类的信物,就是"烧落地纸"。

  按照旧时的规矩,在沐浴更衣的仪式结束之后,还要举行饭含仪式。饭含是指在死者的口中放入米贝、玉贝和米饭之类的东西。这是为了不让死者张着空嘴、饿着肚子到阴间去受罪,而成为饿死鬼。

  丧葬习俗 -第2张图片-在乎你百科

  1、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2、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3、入殓仪式:入殓有大殓和小殓之分。小殓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4、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5、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老人逝世,俗说“归家”、“过身”、“过背”、“老掉”。入殓,俗说“入棺”、“收殓”。安葬,俗说“过山”、“出葬”。办丧事,俗说“做白喜事”或做“丧事”。入殓、出殡、安葬(俗称“落事”)都要请堪舆(俗称“地理先生”)择“吉日、吉时”和安葬的“风水宝地”。

  入殓:事前孝子孝孙(男丁)穿孝服由吹鼓乐师导引到平时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丢几个铜钱或镍币到井里或塘里,俗称“买水”。将买回的水为死者洗澡,俗称“抹三下”。在县城,买水之前,由吹鼓乐师导引殡葬人员抬着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称“游材”。入殓后到出殡前灵堂要点长明灯,棺材头部还要加一盏油灯,俗称“点脑头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厅堂数月至数年,俗称“存枋”。穷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择日即葬。

  出殡:满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称“烧香”,先儿孙后亲朋按辈分大小依次烧香磕头。祭奠后,儿孙及儿媳孙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饭,俗称“食材(财)饭”。食材饭时,要请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饭,酒斟二巡,饭盛二次量少。随意食菜,每碗吃一点。主持人要说些吉利话。出殡时,孝子孝孙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绳,持孝杖棍。送葬队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负责丢引路纸。接着是持旌旗的、抱灵牌的、乐队、祭轴、花圈、送葬的亲朋、灵柩、子孙。行至村外交通道口处(城市、集镇走出街口)“谢孝”,由孝子孝妇等跪向送葬的亲朋叩首。谢孝后,孝子才孙扶柩至坟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丢在坟地上,即参加筑坟。坟筑好后,有喝彩、撒粮米习俗。

  出殡的当天晚上请道士念经一至七天,超度亡灵,俗说“做归山灯”。第二天,孝女、孝妇等穿孝服,首次上坟,俗说“拦山神”、“扌罗两朝”。

  办丧事:对内亲要派专人报丧。亲朋好友要先送礼,再参加吊祭、送葬、吃饭。丧饭两餐(正餐),一荤一素,入殓时食素,俗说“归棺饭”、“斋饭”;出殡时食荤,俗说“出葬饭”。

  旧时安葬后,有的孝子还会昼夜在灵堂或坟前守护一段时间,俗说“守孝”。

  民间,素行土葬,且崇尚厚葬之风,繁文缛节,十分复杂。民间丧俗一般有如下程序:报丧,设灵,选墓,卜吉,辞灵,报庙,入殓,送城,出殡,行葬,安神等。?

  报丧。经属纩验证死者真正气绝之后,亡者门首竖柳枝白纸幡旗,子女家属成员围尸哭泣尽哀,然后进行招魂,以期死者复活。因为传统丧葬文化认为,人死乃是魂魄离开了躯体,魂升到天上,魄进入地下,若招唤及时,仍能复归,故此仪式在古代叫做“复”。具体做法是由死者亲属将死者衣服或卧具扔到正房上面,一边扔一边哀嚎死者的称谓,并于屋前树招魂幡,祝愿死者的灵魂能够安息,不要成为游魂野鬼。上面一系列工作完毕后,着人手执白色或黄色报表帖告诸亲友。?

  报丧之后,子女及儿媳披麻戴孝,不离灵堂。亲属晚辈要用白布幔鞋。当晚报庙,亡者家属要到土地庙叩头烧香,向当地土地神祈祷。次日晨送城,众亲属送死者到城隍庙报道。?

  民间传统认为,死人在床为尸,死人入棺为柩。设灵,就是为死者整容、穿衣,然后移尸正堂中间,等待亲友吊祭。传统丧制一般要停灵三天或一周,之后移尸入棺。?

  下葬前一晚,众亲属向灵柩举行告别仪式,俗称辞灵。次日晨饭后出殡。葬毕归家后主人将亡者遗像端放中堂,受晚辈敬仰。?

  人死之后,每七天为祭日,请亲友前来悼念亡灵,直到七个七日共四十九天为满。?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殡葬改革步伐逐步加大,南阳大地也同全国一样,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转变旧的丧葬习俗,改土葬为火化。在全市广大城镇,火化已成居民的自觉行动,火化已被大多数群众所接受,在部分山区县,群众对火化的认识和行动也朝着新风俗迈进。随着改革的深入,精神文明建设力度的加大,革除陋习,丧事从简,已在全市逐渐形成新的风尚。?

  “福寿康宁,固人之所同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无。”生死乃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从以上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粗略地了解到我国古代丧葬制度沿革的轨迹,也可以了解到南阳丧葬习俗的基本风貌。生荣死哀,乃人之常情,古今一理。所不同的是,随着社会的进步,文明的发展,其中合乎科学的、合乎人之常情的内容必然要相沿成习,被人们保留下来,而那些封建迷信的内容或繁文缛节的程式则终将被人们所遗弃。

  殡葬俗指白事,在民间因地域和民族各有其独特的风俗。所谓殡葬,"殡"是祭奠或悼念死者,即丧礼;"葬"则是安葬遗体的行为。殡葬一方面是在安置死者,另一方面又是在安排招待那些前来治丧、吊丧的人群。丧葬习俗是处理死者遗体及相关的悼念方式,是构成了人生仪礼的最后一环。死亡意味着人生旅程的终结,生命是有限的,生命就有开始与结束。人有生死,就有生死的文化。殡葬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并且受社会经济、政治、意识形态、民风民俗、人情世故的影响和制约。

  中华民族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源远流长,数万年前就有了一定的丧葬形式。由于人们对图腾的崇拜,对死人的崇拜,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发展到对死人的畏惧,沿着这条线发展到“厚葬薄养”的传统习俗。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还是“唯心主义“占上风的一个习俗文化领域。迷信的、封建的殡葬活动,在民间仍然流行并严重地存在。根据中国人的传统伦理观念,当亲人临终时,亲属要给他穿好衣服,带上渡河线、买路线,如同给出远门的亲人整理行装一样。安葬之后,每逢节日、诞辰,亲属要上坟扫墓,焚纸送物,不仅带有点心、水果,还有巧克力、啤酒,甚至还要为死人点燃一支香烟,如此体贴周到的服务,孝子与亲友间的人情关系表现得淋漓尽致。

  殡葬习俗和殡葬文化是社会是社会习俗和文化的一部分。是生者为死者而建立、形成、发展起来的习俗和文化,也是社会礼仪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它反映并长期受制于社会传统。

  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人类走向文明,为满足社会心理的需求。出现了殡葬服饰文化、公墓文化、殡仪馆建筑文化、殡葬设备和技术等等,内容非常丰富,这些新的学科分支形成殡葬文化学的学科群。

  原始人对"弃尸"已经"看不下去",心中不忍。于是产生了殡葬。殡葬是人类自我意识达到高度清晰的产物,到文明社会,丧礼发展起来,后来变得越来越繁琐。比如,一位老人忙了一辈子,死后若不给一个"象样的"丧礼,不受到"郑重"的对待,人们总会觉得对不起死者,会认为后人"不孝"、死者一辈子"不值"等。即使是现代,如果丧事太草率,人们仍会觉得人生不完整。同时,重要人物的丧礼要格外的隆重,如为帝王筑陵墓。如果将大人物的丧事办得和小人物无差别,人们也会觉得太不应该。殡葬活动是生者筹办的、办给生者看的。告诉别人这样不会有始无终。心理需求也是人性的需求。就象吃饭、睡觉一类物质需求一样。只要不妨碍社会,就应当予以满足,

  全部殡葬活动都是按照生者的生活模式而设计的,如生者的房屋称"阳宅",墓地则称"阴宅"。生者爱受人尊敬,因而人们也就百般地"尊敬"死者,给他们瞌头、上香。生者要吃饭,因而也就给死者上祭品等。因而,殡葬文化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生存文化。

  农村丧葬习俗,出殡长子要摔瓦盆,还要越碎越好,到底有啥讲究?

  在中国,一直都把生死之事看得同等重要,所以在民间办丧事也俗称“白喜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习俗被简化甚至遗忘,特别是丧葬白事,更少涉及,如遇上则让人很是困扰。接下来我们就探讨丧葬的习俗有哪些?首先是指路:需要为离世亲人举行相应的仪式跟活动指路,让逝者认为这个地方是干净的,是享福的。其子女要亲手给逝者床上准备好的白布衣、蓝裤。并且烧毁逝者的遗物,包括衣服、生活用品等。在死者死亡后家人应当尽快地向亲友发出报丧帖,或登门通报死讯,对于远方的亲友,要告诉其举办追悼仪式日期。其次是停灵:在民间停灵的时间,一般不超过三天,然后举办追悼仪式。在某些地区,会请当地的“先生”,测算合适的时间举行追悼会。过去出殡时,亲属都需要披麻戴孝。一般亲友要在家属的陪同下,在灵前举哀哭悼,直至有人劝慰。如果不是较亲近的亲友,则可以在灵前烧化几张纸钱即可。现在因殡葬改革,有所不同,遗体需要火化,所以送葬时一般都是将骨灰盒的正面朝前。在过去,根据逝者的经济状况,穷富不一样,都要有死牲畜祭献,供品可亲戚分食,也可给帮忙的亲友出殡后回来食用。按照习俗,还需要焚烧元宝、黄纸、纸制家用品等。最后还需要服丧,近代变更为祭七,所谓祭七指的是头七至五七或者七七。需要在家设置灵堂,祭百日跟周年。在服丧期间,要穿素服,吃素食。

  我只能给你一些关于白水西北乡下(杜康镇以西)的民俗。

  白水西北乡下一般都是在逝者去世后的第三天送葬的,一般情况下在去世当天就必须通知亲友或村邻(俗称发丧),同时在自家门前张贴白对联,在村中张贴祭帖,如果去世者是晚上20:00——24:00点以前去世的,可以在次日早晨通知及办理。一般情况下,村邻或者亲戚在接到逝者去世的消息后会立即去逝者家中吊唁(俗称吊丧),接到去世的第二天下午16:00以后亲友们就会带着祭奠的花圈或纸扎、白布、鞭炮、挽联等祭奠物品到逝者家中参加正式的送葬祭奠,主家在当天下午正式邀请村中帮忙的村邻设宴招待亲戚和来宾,当天就开始正式进入祭奠期。主家在当天下午会请唢呐乐队参加,根据季节情况,一般在15:00左右吃过下午饭后,就开始由儿子,孙子及逝者的晚辈未出五服的亲属组成的孝子队伍跟在乐队后边去祖坟邀请各位祖先灵魂回家参加祭奠(俗称请灵),一般情况下分三次将各位祖先的灵魂全部请回家,一般情况下要求最后一次回家的时候天要变黑(到了晚上)。此时各路亲友也基本上都已经到了逝者家中。然后就会安排亲友吃饭,孝子们此时也是趁此机会休息和吃点食物。接下来就是在家中组织各种祭奠活动:

  一、抬礼、迎饭:根据亲戚关系的远近排出次序,一般先是逝者的舅父家排在第一批,如果有几位的话再排大小,然后是外甥家排第二批,也按照大小轮序;第三批排干亲(就是逝者的干女儿),第四批为女儿辈的亲戚,第五批为更远的亲戚。

  抬礼、迎饭的时候,孝子们需跪在灵堂两侧,灵堂下手侧则坐一村中老者,院落外边礼房边也坐一老者,需要次二位老者的吆喝声能彼此听见。挑选村中两位青壮年抬一张条桌,将亲友为逝者做的礼物或筵席放在长条桌上,当听见里边老者吆喝“请客”的时候,,礼房侧老者此时则答“请起啦!”,唢呐乐队开始伴奏,抬礼者在前,客人跟在后边,由户外慢慢进入灵堂,此时旁边会有帮忙的将桌子上的东西送给老者,由老者将礼物放在灵堂上供奉,此时来宾需在乐队的伴奏声中在灵堂内上香,叩拜,一般需要叩拜两次,再次期间叩拜者可以哭丧,此时孝子们需要陪着一起哭丧。当来宾第二次叩拜完成后,旁侧老者会吆喝“孝子,起来谢!”,此时孝子们需要站起来,重新对来宾跪拜答谢,此时来宾需对旁侧的老者作揖答谢。然后来宾会被帮忙的人(俗称相奉)邀请坐入茶席。此礼仪才算完成。此时旁侧老者则会再喊“请客”进入下一轮。

  一般情况下,在抬礼迎饭的过程中,只是开始的礼物和筵席会换,以后就不再进行更换,毕竟灵堂之上也放不了那么多。

  二、迎匾、迎轴纸(一般是由女婿们、外甥们、干亲们率孙辈供奉,其他亲友不制作):次序同抬礼迎饭,外地人可能不大明白为何最亲的人反倒是排序偏后,就是为了不让亲戚们感觉生分才如此的。方式基本同抬礼物迎饭。不同的是在礼房处当相奉将匾抬起时,亲戚们需要请乐队在外演奏,俗称吹牌子,当乐队演奏完毕时需要亲戚们需要掏钱答谢乐队。牌匾的内容一般都是敬献逝者德、慈、爱的成语,或者唁文。我想,在此时亲戚们掏钱让乐队鼓乐手们演奏的原因大概就是为了让相邻都过来观看牌匾,一起来思念逝者的缘故吧!

  三、奠酒(俗称开奠):此项仪式是在逝者家中最隆重的祭奠活动,分批次进行祭奠,次序基本同抬礼迎饭,只是在亲戚们都祭奠完毕后,会再加入村邻祭奠,最后为孝子、媳妇、女儿的祭奠,仪式也基本同抬礼迎饭,只是不许要抬而已,也是有二位老者迎送亲戚的,在祭奠的时候一般在灵堂前叩拜四次。

  当逝者如果年纪较大时,此时身份是女婿的亲戚们一定可要注意了,在奠酒的时候,村中与主家关系相对较好的邻里的大嫂们,往往会故意逗玩女婿们的,故意让女婿们在此场合出丑的,可记得一定要小心了啊!

  四、吹牌子:此时一般留下的都是逝者近亲参加,鼓乐手们一般围坐在灵堂前,孝子孝媳、女儿们跪坐灵堂一周,亲戚们坐在茶座上,不论辈分大小,关系远近,谁都可以出钱点曲,由鼓乐手们演奏,一般一首曲子5——10元左右,你愿意出多少就多少了,没有人嫌多嫌少的,只要不冷场就行。

  五、烧纸:此时乐队一般不参与,留下孝子们和亲戚们参加。

  六、入棺木:一般外人不参与,大多留下村中的长辈,逝者的至亲参加,就是将逝者的遗体放置于棺木之内,一般在此时就会将陪葬的所有物品全部放置进棺木中,一切放好之后,棺木盖不合严,留出一定缝隙。

  完毕以后,此时也就接近拂晓,留出几个孝子守灵,其余人员休息片刻,因为一大早就要送葬。

  今天先写这部分吧,余下的明天有时间再写。

  当地风俗,凡人去世后要过七期,每期七天,据说是为死者超度的

  丧葬礼仪习俗-烧七

  从死者卒日算起,丧家每隔七天就要举行一次烧纸祭奠,共有7次,俗谓“烧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较重要,亲朋也要送来些纸、烛。此中还有一个“回煞”(又名“回殃”)仪式。旧俗以为人死后其魂魄犹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阴魂要回家一次,具有时间由道士推算。届时,丧家把香烛酒食摆好,在地上铺一层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检验死者回来的足迹。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贴纸钱一张,立在门口台阶上或插于死者落气之屋的房檐下,据说阴魂见此就会进屋。用土罐装一煮熟了的鸡蛋置于房屋角,以此贿赂殃神(俗称鸡脚神),让死者鬼魂在家里多待一会儿。这时,一家老少躲得远远的,待规定的时间过去之后,先将一串爆竹丢进屋内,爆完才可以进家。满百日和周年时,还要烧纸祭奠。在人死后的半年或一年时,再给死者做一次道场。

  陕西烧七、百日祭、周年祭

  死者葬后,孝子在家设灵位,守孝三年,按阴阳先生写出的“期单”进行祭祀活动。“期单”贴在灵堂前,丧家必须照单行事,不得稍有疏忽。“期单”上要写明“烧七“、“回殃”、“百期”等日子。

  “烧七”就是从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为一个祭日,称为“头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计49天。民间传说人有三魂七魄,死后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尽,七满魄尽,所以要过“七期”和三周年。民间还有另外一种说法,据说死者从去世之后,在49天内,每隔七天阎王要审问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称“过七灾”。在烧七时,丧家要在大门口挂白纸灯笼,表示家有重孝。头七在家设灵牌,焚香明烛,供献酒肴祭奠,下余六七都到坟地化纸钱。一般以一、三、五等单七祭札较隆重,亲友皆至,孝子要哭灵;二、四、六等双七,亲友不来。孝子只烧纸、不哭灵,称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这两个“七”日,亲友都要到坟上烧纸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场。“末七”又称“尽七”,丧家大都要诵经礼忏,亲友也要送冥币、香、纸、大蜡、金银斗等祭奠。“烧七”若与夏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谓之“冲七”或“犯七”,认为亡魂“逢七有灾,冲七有难”。在关中的耀县和陕南的丹凤县,除认为“冲七”是忌期外,还以“烧七”与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云:“逢七逢八,铜锤铁钗;烧七烧九,阎王请吃酒”。认为烧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阎王要拷打亡魂,遇到这种情况,要提前或推迟一天祭奠。关中一些农村。遇到“冲七”时,孝子要给死者坟顶插纸伞,意在协助亡魂躲避灾难。陕北的延长县,在“冲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纸旗,由子女、儿媳从家门口沿途插到坟前,将亡灵请回家中祭奠,以避过灾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据说亡魂如果来不及回家,可藏于白旗下躲难。

  各地农村还有一种极端迷信鬼神的“出煞”陋习。“出煞”又称“回煞”,据说人死后阴魂还留在家里,“出煞”就是阎王在七七四十九天内的某个时辰,要差鬼卒勾取魂魄去阴曹地府;还有一种说法,就是死者的亡魂要在某一时辰回家辞灶。“出煞”的日期和时辰,由阴阳先生根据死者的生辰和死亡时间算定。此俗建国后已摒弃。

  死后百日头上叫“百期”,文称“过百日”。也是例祭日之一。这天死者的一般亲戚不来,但死者的亲属及近亲中的晚辈如侄儿、外甥、已出嫁的女儿等必须上坟祭祀。在陕北的延长县一带,先一天下午孝子就要到坟上去请灵,去时头顶木盘,内放一个大蒸馍,馍上插根高粱杆,杆的顶端夹一长方形的自纸,上写“恭请显考×公讳××府君之神位”(或显妣×氏××孺人之神位),当地称为“牌位子”,到坟前先烧纸祭奠,然后仍将“牌位子”顶在头上返回,至大门口,子女哭迎,天黑后烧夜纸祭奠,次日早饭后,再到灵牌前哭祭,名曰“烧百日纸”。

  旧时丧葬礼俗,孝子百日内不宴客,不饮酒娱乐,不到别人家去、不剃头、甚至不洗澡,也不换衣服,谓之“百日守灵尽孝”。过了百日,这些禁忌便可取消,孝服也可逐渐减除,孝子除在重要祭奠日穿白戴孝外,平时只穿白鞋,男的在帽子上逢一圈白布;女的扎白头绳,有的地方男的用自帽顶、女的用白衣扣表示戴孝。陕南的孝子在剃头时,后脑勺上要留一撮头发,以示守孝,因古人认为“发肤受之父母”,表示不忘父母养育的恩德。

  父母死后,要过三个周年,三年内不得婚娶,不穿艳丽的衣服,春节丧主家门上只贴绿纸或黄纸对联,字用白色颜料书写,忌用红纸。每遇岁节,要到灵前或坟上祭奠,每季新粮成熟,也要先收回一些做成熟食,供献在灵前,让父母的亡魂“尝新”。死后满一周年,称为“头周年”,这天也称“忌日”,祭奠仪式较“烧七”和“百期”宏大,孝子要穿白戴孝,先在家祭奠,再到坟上烧纸,俗称“烧周年”,古代称“小祥”。两周年是死者的第二个忌日,孝子只烧纸。不哭祭,俗称“哑周年”,古称“大祥”。三周年为“谭祭”,行释服礼,俗称“除服”。祭礼极为隆重,亲友皆至,所送祭品大致与下葬时相同,富裕人家要请吹鼓手,并请道士做斋醮、立墓碑,有的还举行“三献礼”。孝子家门上早晨贴白纸对联,午饭前改贴红纸对联。孝子全身穿白戴孝,到坟前烧纸祭奠,祭毕,当场脱掉孝服,换上常服,并将换下的孝服在火上一燎,回到门口,从墙上扔至院内,以兆“服去福来”。

  白天设宴待客,晚上张灯结彩,请自乐班唱地方戏,或放映电影。从此守孝期满,孝子恢复正常生活,死者也不再享受特殊祭祀,除年节祭拜和清明扫墓外,不再举行其他悼念活动。

  逝者在家受两天香火,第三天时要火化,请亲朋好友为逝者送行,在火化当天要为前来为逝者送行亲朋好友设答谢宴,中午由逝者的儿女为其安置骨灰让逝者入土为安,礼毕。

  各地风俗不一样

  第一,穿丧服。在整个丧葬仪式期间,所有的家属和亲人都要穿丧服。直系亲属比如女儿、儿子,还有孙子孙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亲戚朋友,要根据身份和辈分的不同,穿着不同的丧服。现在各个地方的丧服颜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蓝色、黄色、白色为主。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着的颜色也有讲究,因为有喜丧和普通丧事的区别,这要根据每个丧主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二,出殡。在过去,出殡就是将棺木抬到山下下葬。亲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现在已经取消了土葬,都改为火葬。所以就是将遗体火化之后,将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第三,死牲。一般来说,丧葬时都要准备一些死牲。根据家庭的经济条件不同,比较富有的人家会准备猪,穷苦的人家就会准备小只的鸡鸭。这些死牲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供品,被认为是非常有福气的东西。在丧葬仪式结束之后,这些供品就会分给亲戚朋友带回家。还有一些会把这些供品用于举办宴席,因为很多农村在出殡回来之后是要办宴席的。第四,焚烧。在入棺的当天晚上,要指将死者的衣服、被褥等东西都烧掉。意思就是烧掉了这些东西之后,人就从这个世界上消失了,连同他曾经的痕迹都一同烧掉了。就像是一个仪式一般,不带什么来,也不带什么东西走。除此之外,有些地方还会烧纸房子、纸钱、纸车子等,希望死者到了下面也能够有钱花,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第五,服丧。现在服丧已经变得越来越简单了,可以在家里设灵堂。同时,在服丧期间要吃素食,穿素衣。

  针对不同民族 不同地区 风俗习惯的差别很大 正所谓“十里不同俗”

  汉族丧葬旧的传统是讲究重殓厚葬,并且夹杂着许多迷信的习俗。汉族自古盛行棺木土葬,葬礼隆重,分殓、殡、葬三个阶段进行。

  殓,就是给尸体穿衣下棺。人初死入殓前要给死者招魂、沐浴。殓分小殓和大殓两步。小殓是给尸体裹衣衾,一般用布帛,富庶人家用丝绸,有的皇族用玉衣。大殓是把尸体装进棺材。棺材称“寿材”,男棺刻有“寿”字,女棺刻有“福”字,有的则刻以“福禄寿”三字的合写体。小殓时还要把米放在死者口中,富庶人家含璧、珠等,皇族含玉,近代则含一银元,均称之为“饭含”。大殓时往往随殓一些物品,一般人有衣、被及日常用品等物,富庶人家及皇族随葬物品繁多且贵重。

  殡,就是入殓后停柩于殡宫,殡期长短不一,少则3日,多则30天,主要由奔丧者而定。古代多停棺3个月而葬,至多达7个月。汉族传统习俗,父母死亡,儿女必奔丧,否则为不孝。而亲朋好友将来哀悼祭奠死者,称之为“吊丧”或“吊唁”。奔丧者均要丧服。古代汉族丧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织麻五种,称为“五服”,用粗、细不同的麻布制成,按亲疏关系不同而穿不同的丧服,称为“披麻戴孝”。近代多用白布做丧服。现代城市一般兴胸佩白花,臂戴黑纱。

  葬,就是掩埋死者遗体,即棺木入土。旧俗入葬前往往要看风水、择坟地,谓“择吉地”。送葬又叫出殡。送葬时,古代汉族一般是“孝子”在前执绋,挽柩者唱挽歌。挽歌到近、现代演变为哀乐。亲朋好友写挽词或挽联送葬,到近、现代又演变成送花圈,花圈上写挽联。

  古有以人殉葬的习俗(主要是近亲、近臣和近侍,至清朝人殉仍有遗存),后逐渐以陶俑代之,到近代则以纸扎人像伴葬。

  葬礼以后,有做七、断七、百日、周年等追悼仪式,并将牌位送归祠堂,这已从葬礼时对人的仪礼转为对“鬼灵”、“祖灵”的仪礼。

  另外,汉族还有“归葬”的习俗,就是将死于他乡的遗体归葬原籍。

  丧事期间,死者亲属要穿孝服,在灵堂守灵。中国古代礼制,把孝服按与死者血缘关系的亲疏分为五等,在现代汉语里还有“五服”这个词,表示血缘关系的远近。孝服用白布做成,这与西方民族穿白衣做礼服的习俗大不相同。清朝时有一英国人第一次到中国来,遇到出殡的队伍人人穿白色衣服,而神情却痛苦悲哀,觉得十分奇怪。在古代,出殡时有人唱挽歌,晋代大诗人陶渊明生前就为自己写过《挽歌诗》三首。后世的挽联、挽幛就是从古代的挽歌演变而来的。

  丧葬仪式规模大小与死者的地位身份密切相关,在封建社会对不同地位身份的人丧仪都有严格的规定。王公贵族、富豪之家常以规模宏大的丧仪来炫耀自己的权势。《红楼梦》里写宁国府死了秦可卿,所用棺材价值数千两银子,由二、三百名和尚道士念经,出殡时的队伍“浩浩荡荡,压地银山一般”。而穷苦百姓连起码的温饱尚且达不到,自然也就谈不上“重殓厚葬”了。有时甚至只能用一片席子包裹一下尸体,草草埋掉。

  尊长死后,子孙要在家守二十七个月,其间停止交际和娱乐,做官的也必须离职回家守孝,以表示对尊亲的哀悼,称“守制”

  葬礼程序的实例

  设某人享年81岁,男性,军人出身,子孙满堂。

  更衣,着军装,穿寿鞋。身盖黄绸,面蒙白绸巾。

  衣服上的纽扣要全部剪掉,用布带将衣服系好,但不能打“死结”

  初步整容:五官复位,口内置金元宝或一枚硬币。左手握一只金元宝(均为仿制品),右手握一根打狗棍(方便筷)。

  尸体用红线绑好,主要是手、脚。家若有猫、狗要看管好,不能接近尸体。(以免死者灵魂被附于动物身上)运至殡仪馆。

  家设简易灵堂

  遗像:已事先准备好放大照片一张,购专用像框一个。置黑绸带。

  供桌供奉:五谷一碗(用五样谷类),香炉一个,备香若干,时鲜水果、糕点旧式也供奉米饭一满碗,上插筷子一双,供大馒头,等。

  明灯:采购丧葬物品:黑纱、白花、白布、红布、烧纸、瓦盆(底部有孔)、

  纸活:公鸡、白幡、纸马(女用纸牛)、别墅、金银库逝世当日晚,由家属在瓦盆内烧纸,亲友来访亦烧。第二天,到派出所办理注销户口手续。第三天,出殡。

  家属着装

  直系晚辈血亲系白孝带,平辈戴黑纱。其他亲属戴黑纱。孙辈在白孝带上和黑纱上缝一小块红布。其他来宾戴白花。

  准备的物品:几日烧的纸灰用纸包七小包或七枚硬币、一寸照片两张。

  要带的物品:灵堂内的供奉、派出所的死亡证明、死者的衣物、白酒一瓶。

  出殡前,将遗像放在头车前面,长子率众晚辈血亲跪于车前,将瓦盆举过头顶,说:“爸爸,您一路走好”,遂将瓦盆用力摔碎,越碎越好,但不可摔两次。将纸公鸡置于头车,意为“金鸡引路”。长子(或长孙)上头车,持幡。

  车队的每辆车上都贴有标志。为死者年龄。该死者为81岁,加一天岁,一地岁。则车号为83。逝者为男性则贴在车的左后侧,若为女性则贴在车的右后侧。

  也有的地方有撒纸钱的习俗。一路上不停地撒,意为“买路钱”,也有的地方遇过桥时,将纸钱放在桥上,用石头压好。 灵车起头后一般不停车,在遇红灯前,司机算好时间,缓缓前行,在远处等待,当信号变为绿灯时加速通过。

  车至殡仪馆前,将纸公鸡抛出车外。(有的地方用活公鸡)

  进入殡仪馆后:

  领取尸体,办理火化手续。

  在办火化手续之前,选好骨灰盒和一小型灵位牌。灵位牌可请工作人员代写。注意男、女的写法:先考、先妣。尸体取出后举行“开光”仪式。尸体从冷藏柜内取出时,长子抱头,其他人抱身,将尸体放到停尸车上。如需要移动时,仍是长子在尸体头部。开光前将尸体身上的红线剪开,将烧纸灰放入纸棺,也有的放入死者的衣袋内,再将尸体放入纸棺。意为子女给的上路钱。

  殡仪员指导孝子(长子或长孙)开光。孝子持一棉签,沾白酒或酒精,在死者身上擦一下,名为开光。意为使其身体各功能复活。开光顺序是从头到脚,依次为头、眼、鼻、口、耳、胸、右手、左手、脚。殡仪员说一句,孝子复述一句,然后在该部位上擦一下。例:开鼻光,闻花香;……开右手光,写文章;开左手光,抓钱粮;开脚光,脚踏莲花登开堂。开光辞男女略有不同。

  开光时,家属不能哭,更不能将眼泪落在尸体身上。开光后,将尸体交给工作人员化妆。

  举行悼念仪式或告别仪式。仪式前要向司仪交待好死者的生平(在家事先拟好),主要来宾的名单,将一张一寸或二寸照版交给工作人员。仪式结束后,尸体火化。同时,在长子的带领下,举行祭奠仪式和烧东西。

  将遗像和灵位版供奉好,摆上五谷和水果、糕点,共五样(有的地方是四样),放鲜花、白酒、香烟等。长子先上香一箸,然后按辈份依次上香。按先长后幼、先近后远的顺序。

  烧东西。先烧纸几张,然后将死者的衣物等烧掉,再将供品都烧掉。如有花圈,要取下七朵花,留待以后“烧七时”再烧。

  烧东西时,将带来的白酒洒在衣物上,以助燃。烧完东西,葬礼结束,将白花,孝带除去。直系亲属改带黑纱。

  除留下少数几人外,其他人去吃丧宴。丧宴厅外备几盆清水,白酒和糖果,凡从殡仪馆回来的人在进入宴会厅前要先洗手,用酒涑口或含一块糖。

  丧宴开始前,家属列队,殡仪员主持。主持宣布:家属对各位亲朋来参加葬礼表示感谢,给大家鞠躬,然后由家属代表讲话。主要内容是感谢,略备薄酒,请大家享用。

  丧宴进行中,主要晚辈血亲要到各桌敬酒。

  领骨灰。在骨灰盒中,放硬币七枚,摆成北斗星状。然后选大块骨灰放入骨灰盒,最后一快应是头盖骨。

  在骨灰盒正面放上死者照片一张。

  骨灰寄存,结束。

  丧葬习俗 -第3张图片-在乎你百科

  第一,穿丧服。在整个丧葬仪式期间,所有的家属和亲人都要穿丧服。直系亲属比如女儿、儿子,还有孙子孙女,是要披麻戴孝,穿麻衣。其他的亲戚朋友,要根据身份和辈分的不同,穿着不同的丧服。现在各个地方的丧服颜色各有不同,一般是蓝色、黄色、白色为主。各个地方的习俗不同,即便是同一个地方可能不同的人家,穿着的颜色也有讲究,因为有喜丧和普通丧事的区别,这要根据每个丧主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第二,出殡。在过去,出殡就是将棺木抬到山下下葬。亲人在送葬的途中,需要三跪九叩。但是现在已经取消了土葬,都改为火葬。所以就是将遗体火化之后,将骨灰盒取回,葬在墓地里。扩展资料:丧事办理程序1、办理死亡手续:当亲人去世后,死者家属或单位必须开取的死亡证明:正常死亡的,由医疗卫生机构出具医学死亡证明;非正常死亡的,由区、县以上公安、司法部门出具死亡证明。2、注销户口:死者家属持死亡证明书到驻地派出所注销户口。3、联系火化:1)打电话或派人前往殡仪馆或殡葬服务站联系火化,登记死者姓名、住址、年龄、性别、死亡原因、死亡时间、遗体所在地、死者户口所在地;2)登记家属姓名、住址、电话、与死者关系等;3)预定服务项目,服务时间。4、接运遗体:按预定时间,家属持死亡证明在指定地点等候灵车接运遗体。5、遗体火化:1)遗体运送到殡仪馆;2)遗体整容;3)遗体告别;4)遗体火化,选购骨灰盒、领取火化证明;5)领取骨灰。6、骨灰安放:按选定方式安放骨灰,并领取骨灰存放证。此后,家属持此证明来公墓祭扫。

  丧葬礼俗包括互相渗透的丧葬礼仪制度与民间丧葬风俗。中国丧葬习俗产生于史前的祖先崇拜。经过三代时圣人制礼作乐,形成完整而系统的丧礼、丧服制度,载在《

  仪式  1.停尸仪式: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   2.报丧仪式: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入敛仪式: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丧服仪式: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出丧择日仪式: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哭丧仪式: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   10.下葬仪式: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编辑本段其他注意  原坟、烧七、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解析   1:自古中国丧葬习俗有:出殡日起三天原坟的习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存放的,只摆供品、上香、烧纸)。   2: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烧一次纸,烧七次,过七殿,共七七,四十九天,此为烧七(也叫:做七或犯七)。目前往往将做七改变为四次,即:一七(被三天原坟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现在只烧单数,烧大七)。按丧事习俗,烧一七、七七、以死者儿子为主,称做:有头,有尾;三七、以死者儿媳为主;五七、以死者女儿为主。(烧五盆纸花)。按丧事习俗,烧七(做七)。   还有特别需要一说的是犯七。何谓犯七?就是从亡故之日以农历推算,若逢七之日与初七、十七、二十七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与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没饭吃”,意思是说,犯七有利于活人,但亡人却会因此而受罪遭难,所以,遇此情况,活人需要为亡人消灾救难,也就是需要上坟为亡人淋七。以山西为例,其具体的做法是:用麻纸剪纸人,其数目是比亡人之寿多三个,扎于谷杆上,还要剪一把伞,一架梯子,一座桥。把这些纸人围成一圈,扎到坟头,中间放伞、梯和桥,然后用水浇放有核桃和枣的漏瓢以淋纸人,并虔诚地念种种提醒亡人的话语,如躲雨了,过桥了,打雷了等等。   3:烧百天、烧周年、烧三周年的意义:人死到阴曹地府后,共有十位王官(阴府之检察官)和四位审判官,其职是:将亡者提询,以生前所作所为,善善、恶恶、加以侦讯,共有十位王官,掌理十殿,首先要过前七殿:第一殿秦广明王、第二殿楚江明王、第三殿宋帝明王、第四殿伍官明王、第五殿阎罗帝君、第六殿卞城明王、第七殿泰山明王、儿女烧七,希望父母在阴间能安然舒适,过王顺利。做七拜明王,查其生前|“善悪”的行迹,四十九天后移送阴曹法院经四审,每十日为一旬,调审一次:一审,(头旬,第五十九天)崔氏判官;二审,(二旬,第六十九天)李氏判官;三审,(三旬,第七十九天)韩氏判官;四审,(四旬,八十九天)杨氏判官;再过一旬就是九十九天烧百天(叫做短百天,长周年),再拜,第八殿平政明王、烧一周年拜,第九殿都市明王、烧三周年拜,转轮明王后、决定如何投生,转入来世。

  丧葬礼仪,按照民俗学的说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项“通过礼仪”,也是最后一项“脱离仪式”,它表示一个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终脱离了社会。但是,由于传统观念和迷信思想的影响,长期以来,民间普遍认为人死而灵魂不灭,死亡不过是灵魂和肉体的分离,人死后,灵魂不仅仍然和人保持着密切联系,而且还可以投胎转世。基于这种认识,丧葬礼仪在一系列人生礼仪中,既显得庄严、隆重,又带有相当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国历来重视丧葬礼仪,特别是长辈的丧葬礼仪。《论语·学而》中有这样一句话:“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其中“慎终”,即指对父母的丧事要办得谨慎合理。孟子对此作了进一步的发挥。他认为:“养生者不足以当大事,惟送死可以当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观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时期,丧礼已经形成一整套礼仪。从初终到大殓、殡葬、葬后,约有40余项。以后历代传承,虽有简化衍变,但主要程序却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体遵循着这一套程序。

  烟台的丧葬大体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段是绵延几千年的土葬年代,这方面的礼仪很多,俗话说:喜事要请,丧事要到。在农村本家族和亲戚知道了,谁家的人死了,第一时间到死者家里送纸钱,在长者的灵堂前行三拜九叩的大礼。在死者家里帮忙干一些杂活,诸如,到外面亲戚家传丧、烧纸、打纸钱、记账、迎送客人、守灵等等,以示亲近,帮忙的多,丧主人的人缘好和家族大,主人家很有面子。

  我介绍的是我家乡雷州半岛的习俗。

  建国以来,国家提倡殡葬改革,移风易俗,新的丧葬方式渐为本地人所接受。但在过去,半岛人遵循先人“入土为安”古训,对丧葬丝毫不敢马虎。其有一套繁复的仪式和诸多禁忌,让人眼花缭乱。时至今日,其中许多特色旧俗已不复见。

  治丧

  民间认为,凡享年50岁以上,因病老去世的都算寿终,称“喜丧”(亦即白喜事)。对于这种正常的死亡,家人已有心理准备。一确定亲人去世,孝属们便会爆发性地恸哭起来(人未死时忌哭)。此时,要在逝者脚下供一碗“下脚饭”(亦称倒头饭);用碟盏盛香油点燃作长明灯(又称引路灯);用碗盛米装上香。香火、灯火日夜不断。而丧属身上即已戴孝,不可以穿鞋戴帽,着手办理丧事。其所在宗族或社团成员会集资为亡者捐一口棺木。村中亲房族人或街坊邻里便开始义务帮忙打理杂务。

  报丧

  亲人去世后,丧主要尽快给亲戚朋友报丧,但其事务众多,千头万绪,无从分身,往往派其亲族协助奔走发出讣告。报丧人到对方家不能进门。对出来迎接的,无论长幼皆须向对方叩首,再告知对方某人因何去世,某日某时出殡等。

  入殓

  分大小二殓。小殓主要是给死者沐浴、穿寿衣。一般在死者咽气不久进行,因为时间长了,遗体僵直不好穿戴。寿衣的件数有严格的规定,男为双数,女为单数。若是女性逝者,家人会给其戴上生前佩用的戒指、手镯等,称之为“压殓”,日后捡骨重葬时取出给后辈妇女佩戴。还会把珠玉贝米之类放进死者口中,称之为“饭含”或“含殓”。   大殓即入棺。盖棺打钉时,土佬会问是否还有人未瞻仰遗容。这是防止有丧属来迟,不及见亲人最后一面而出现闹丧的情况。   守灵 从死者去世到出殡之前,孝属要日夜轮流守灵,主要是防止猫、狗等动物的闯入,也表示尽孝。

  丧服 丧服有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个等级,称为五服,适用于与死者亲疏关系不同的亲属。而斩衰是最重的丧服,主要适用于死者的儿子、未嫁女、儿媳。其用最粗的生麻制成,不缝边,简陋粗恶,用来表示哀痛之深。

  吊唁 是丧葬礼俗中较重要的内容。与死者关系亲疏不同,吊唁的礼数、方式也有许多区别。   出门在外的子女或其他至亲接到噩耗后,首先要哭悼,再问明死因,然后不顾一切上路奔丧。临到家时,要望乡而歌(歌者,哭也)。   到家后,先到灵前跪叩、哭悼。而在廉江,则流行一种叫哭奶(不管哭诉对象是谁统称哭奶)的口头文学,其内容大致是追述逝者过去的苦境和对死者的怀念。如女儿哭丧母:   母亲养我,奶呀;辛苦一世,奶呀!   无食无着,奶呀;艰难度日,奶呀!   捱到今日,奶呀;儿女成群,奶呀!   怎知你去,奶呀;无留半句,奶呀!   丢下女儿,奶呀;(我)肝肠寸断,奶呀!   哀声痛切凄婉,听者莫不落泪。   亲友前来吊唁,孝子要迎接、陪同。守灵的孝属还礼后,吊唁者到灵堂正式举哀哭悼。经礼宾人员劝慰,即到帐房交礼。其中多为六尺长的白、黑、灰、蓝布。届时用粉笔书上“英名千古”、“典型永在”等字样,即为挽帐,在出殡时举出。   出殡 又称出山。不同的地方出殡时间不同。一些地方在巳时(上午10—11点),一些则在酉时(下午4—5点)。出殡时,先由道士收煞,门楣贴上“煞符”。棺木移出屋外,道士念念有词,用剑腹连拍棺材头三下,此即出殡命令。十六个杠夫应声齐喝,由孝子捧香碗、牌位、灵幡作为前导,驾灵而行。隔数分钟,杠夫们便齐喝一声,意是警告路人回避。   灵柩出村后,一般在村头或村地堂等开旷地带举祭。开祭时,按亲疏远近关系先后进行拜祭。司礼者有大唱先生(负责喊唱并指挥祭丧仪式全过程)、引礼先生(带领参祭者跪拜)、司尊习爵先生(遵照大唱者所点祭品逐一点献)、读文先生(读祭文)。之后孝属向先人作永别礼。

  下葬 棺木抵达墓地,再次整理墓坑。先平整坑底,抹去脚印,将纸帛点燃投入,意为温暖墓室,不让先人感到寒冷。接着,棺木缓缓下放,经阴阳先生用罗盘校正坐向后,由孝子带头铲土掩埋成堆。掩土时,人影忌投入墓坑内。掩好土,送葬人在墓地绕三圈后,各抓一把泥土回家,撒在屋边。回家时从另一条小路返回(忌从来路返回、忌半路回头张望)。

  荆楚民间旧时殡葬习俗,从亡者停止呼吸时始,即有一套完整的程序,它们依次为: 烧“落气纸”:即死者直系亲属,在已经确认死者亡故之际,便置一瓦盆于灵床前,在盆中焚烧冥钞或纸钱,意为让亡魂“持币上路”。 净身:由死者直系亲属打一盆清水,用一方白布帕给死者擦净躯体,通常以“三袱子”为限,即抹拭时将布帕浸水拧干三遭,称“三把”。一把抹头脸,二把抹胸腹,三把抹脚腿。净身亦称“洗丧”。 换衣:给亡者换上干净衣裤鞋袜。若是青壮年夭折上有父母者,手臂上应戴黑纱;老年人的裤带用白棉线合股系扎,合股线的支数以其年龄而定,老年人换衣称“穿寿衣”。 开吊;将亡者抬上灵床,置于灵堂的白布帐幔之后。供桌上置烛台香盆和死者遗像。直系亲属的女眷一边哭一边诉说死者生平,内容多为叙述死者一生中所经魔磨难,声调哀婉动人,凄切悲恸,称“哭灵”。亲友前来祭奠,进门前先放一挂爆竹,丧家亦燃放爆竹以示应答。吊客上香,通常以三炷为限,或鞠躬致礼,或跪拜叩头,皆由死者亲属中的男性直系晚辈在灵堂左侧跪拜答谢,称“孝子谢”。停灵时间以单数为限,三日、五日或七日不等。开吊期间,有的延请僧、道做法事以超度亡魂;夜间还聘邀专门的民间艺人来唱“丧鼓”,其鼓词多为民间神话故事。吊客所送“祭仪”多为布料,须写好挽签悬挂于灵堂两侧,称为“挂祭帐”。 出殡:即送亡者前往墓地,抬死者上路之始,称为“起灵”, 起灵时,孝子需将焚化纸钱的瓦罐掷碎在灵堂供桌之前,称为“甩盆”。抬灵床多为八名精壮汉子,死者亲属须排除在外。出殡亦称:“送葬”,有的请道士执桃木剑在前“开路”,孝子则披麻戴孝躬行于灵床(或灵柩)前引导,众至亲好友一路将其送至墓地。送葬队列行进途中,有亲友在道旁设香案“路祭”的,孝子须下跪答礼。 设灵与圆坟:亡者落葬后,家中应设灵位于厅堂左侧,称“设灵”;三日后亲人去坟前祭扫,称为“圆坟”。以死者去世之日算起,亲人在每一个第七日应在灵位前点烛燃香,举行祭奠仪式,到第五个“七日”为止,称为“做五七”。三年孝满,遂将灵位焚化,谓之“除灵”。 新中国建立后,经过移风易俗,提倡殡葬改革,过去的殡葬习俗也相应发生变化。

  ·出

  殡·?

  出殡俗称出山、送葬,即将装有死者的棺材送往事前选好的坟地下葬,古代又有“送死”、“发纼”等不同称呼。福建素有厚葬之俗,对出殡尤为重视,它不仅被视为死者的哀荣,也被当作生者的显耀。所以,旧时富豪人家不惜花费大量物力财力,竞相攀比,踵事增华;贫者也不得不尽力效仿,甚至因而倾家荡产。按照惯例,出殡仪式一般分为辞灵、启灵、抬棺、路祭等程序。?

  出殡前要举行祭奠,即辞灵,闽南称之为“棺头祭”或“起柴头”。志称:“出殡时以礼物祭灵柩,曰起柴头。”即将棺材抬至村口空旷处,设一香案,供三牲及其他祭品,并置青色纸灯二盏,上书死者姓氏名号,棺材头部朝供桌,尾部朝出殡方向,由孝男主持祭奠,故又称“孝男祭”。在福州,出殡前一夜设堂就祭,俗称“加堂”、“哭祭”,族亲戚属多来祭奠,孝眷在棺材周围恸哭,有的人家还请来乐队奏哀乐。在长乐,辞灵仪式由孝男主持,于厅堂设一祭堂,孝男将10碗祭品逐碗跪奉于灵位前,与祭者左侧为外戚,右侧为内亲。在平潭,辞灵时,亲属纷纷前来焚化纸钱,俗谓“送盘缠”。在闽东的霞浦等地,辞灵俗称“起马祭”。志称:“启輀之晨,移柩至大门外,覆以大红缎帷,旁之金绣八仙为饰,上竖纸制仙童跨鹤一。祭品盈席,孝男及全眷叩奠毕,送葬者以次行礼,俗称起马祭。”在顺昌等地,辞灵由丧家先祭,外祖家继之,其他戚友按亲疏关系依次祭奠。在长汀,出殡前由吹鼓手引路,孝眷手持挂满戚友送来书写祭文的布条,鱼贯进入祠堂,祭祀一番。在漳平,出殡前举行巡棺,仪式与闽南相仿,不同之处是孝眷一手持冥香,另一手持松明火把。在三明,辞灵仪式也相当隆重,由礼生主持祭奠仪式,奏哀乐、上香、献爵、献牲、进馔、行三跪九叩礼、宣读祭文。祭文按亲戚不同称呼表达对死者功劳品德的赞扬,并祈告其在天之灵保佑家族兴旺发达,以及劝慰亡者勿忧勿怨,永远安息。在龙岩,辞灵后还有私谥,男性多由族长赐谥,女性多由外祖家赐谥。

  ?

  辞灵毕即启灵。灵柩多由人抬,少者4人,一般8人,多者16人、32人。个别地方交通方便的把棺材放在车上,由孝眷及戚友牵扶。抬棺者俗称棺夫,多由本村结过婚的男姓担任,丧家要分发给每人一红包作为报酬。福州一带的棺夫须父母均健在、子女双全者方能担任。大田的棺夫由同族中男性青壮年轮流担任。在莆田、仙游,丧家将草鞋和一包香烟分给谁,谁就是棺夫,不得推抚。在泉州一带,出殡前要宴请棺夫,孝男还要在棺夫宴食间向他们跪拜叩头致谢。在政和,上寿的人死亡,出殡时不用人扛,而是由孝子、孝孙及女婿等用肩抬棺,以示敬重。?

  启灵时颇多规矩。在厦门、同安一带,用大绳将棺材固定在“独龙扛泉”之下,盖上精致的棺罩,俗称“绞龙”。起棺时,棺夫要用棺绳使劲朝棺材上甩三下,俗谓告诉死者要启灵了,实际上是提醒悲痛欲绝的亲人不要拉住棺材不放。启灵时,除极个别地方外,棺材头部都是朝出殡方向。在安溪,礼生抓一把盐米撒向棺木后,棺夫齐吼一声“起”,才抬起棺木。在霞浦、安溪等地棺木从厅堂抬出门时,忌棺木碰到门墙及其他物体,俗谓会闹鬼,棺夫须脱下草鞋在棺材碰过的地方擦几下以禳解。?

  《民间丧葬习俗》是2008年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淑君,陈华文。

  民间丧葬习俗有这些:1、停尸仪式: 他被移到正屋明间的灵床上,在亲属们的守护下度过生命中最后的时刻,这叫做"挺丧"。2. 报丧仪式: 报丧可以说是人死后的第一种仪式了,它用发信号的方式把有人逝世的消息告诉亲友和村人。 3. 招魂、送魂仪式:客死在他乡的魂魄,找不到归途.除非他的家人替他"招魂",使他听到那企望着他的声音,他才能够循着声音归来。 4. 做‘七’仪式:人们认为,人死后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经死了,所以要举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结束。这主要是受佛教和道教的影响。 5.吊唁仪式: 一般吊唁者都携带赠送死者的衣被,并在上面用别针挂上用毛笔书写的"某某致"字样的纸条 6. 入敛仪式: 入殓有"大敛"和"小敛"之分。小敛是指为死者穿衣服,"大殓"是指收尸人棺,汉族民间俗称为"归大屋"。 7. 丧服仪式: 在丧礼中,晚辈给长辈穿孝主要是为了表示孝意和哀悼。这本来是出自周礼,是儒家的礼制,后来,又被人们引申成为亡人"免罪"。 8. 出丧择日仪式: 按照迷信的说法,人在刚日死,应选在柔日下葬;柔日死,应选在刚日下葬,刚日、柔日要配合好才行 9. 哭丧仪式: 哭丧是中国丧葬礼俗的一大特色。哭丧仪式贯穿在丧仪的始终,大的场面多达数次。而出殡时的哭丧仪式是最受重视的,所以有些地方有请人帮哭的习俗。 10. 下葬仪式: 这是死者停留在世间的最后时刻了,一般都非常郑重其事。

  由于受民族丧葬文化、地区差异等因素影响,我国的殡葬形式除比较普遍的土葬之外,还有众多殡葬形式,如土葬、冰葬、火葬、天葬、水葬、悬棺葬、沙葬、树葬等。

  土葬是中国最传统的殡葬形式,是大多数中国人不愿改变的丧葬形式。直到新中国成立,人们才逐渐改变观念,开始接受其他的殡葬形式,如火葬、树葬等。

  火葬是一种很传统的葬式,即用火焚尸,将骨灰贮于盒内的殡葬方式。中国最早的火葬据说是春秋战国的氐羌人,《后汉书》载“羌人死则烧其尸”。藏族只有活佛、上层喇嘛和贵族行火葬。河东地区多实行火葬,仅次于土葬。

  悬棺葬即人死后,亲属将遗体殓入棺,将木棺悬插入悬崖绝壁的木桩上,或崖洞中、崖缝内,或半悬于崖外。往往陡峭高危,下临深溪,难以攀登。其俗流行于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他们认为悬置越高,表示对死者越是尊敬。

  天葬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动物。藏族人认为死者顺利升天。天葬有专门的地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再选择合适的日子送葬。

  冰葬是将死者的遗体放置在液态的氮气中进行处理。氮气在零下196摄氏度的低温的极低的温度环境,很快有机组织就会脱水,再利用超声波技术,遗体很快就会变成骨灰。整个过程无任何污染产生。这种条件下产生的骨灰很容易在自然环境中分解。最终回归大自然,实现亡者落叶归根的愿望。

  水葬是一种将死者遗体投于江河湖海的一种葬法。水葬之法在我国主要流行于西藏及其附近地区,汉族采用水葬的主要是沿海渔民或个人意愿。

  沙葬在新疆沙漠最为流行。先将死者用麻袋装好,投入流沙中,让它慢慢陷进沙子。由于新疆气候干旱少雨的关系,许多尸体进入沙子很快就脱水,使得尸体长久不会腐烂,有的可以天然保存几百年甚至上千年。

  树葬是把骨灰深埋在一棵的大树下,或者把骨灰撒在土壤里。树葬一般没有墓穴,只有标记,在树下放一块石头,石头上钉一块铜板,写上死者的姓名、生卒年月即可。

  有啊

  福建丧葬习俗

  福州早年的民间葬礼一套不成文的规定,继续下降到目前,已逐步创新,简化,但被发现有残留的痕迹。

  葬礼上,首先,老说民谚叫做“7月DO,燃烧88”做“,是说人已经死了,每7的天称为一七四九年,7聘请庙里的僧侣,僧侣和尼姑念经,要设置的灵前桌,每天早上和晚上唱歌唱饭,点塔香汤七七四十九天,而不是一个完整的49天,中间的“打狗”拔掉一天,六七个“女儿国”一天要拔掉的一天,如果不是对生活的“少年死亡”(男性小于5岁,女性小于40岁),而不是7天的8117,只有六天。在此期间燃烧的纸房子,烧金银盒。七十七个“燃烧的节日仪式结束后六十(60天),烧纸鸭?富?要烧百天的产品,我们必须等待,直到100天后周年“(即够),”三化“(满两年)是必要的,除了衣服,这是民间说两年三年,促进“除了服装的哀悼完全可以改变吉像往常一样,使用寿命不哀悼的结合。

  在早期的葬礼的许多成见俗:正式起诉回乡丁忧丧,哀悼全部复原后,陈请。 “三”哀悼不能参加宴会娱乐,夫妻是不一样的房间,和家庭不能生孩子,否则我们应该惩罚谴责。民间,虽然没有那么多的限制,但沉浸在悲痛中无法结婚,不喜欢参加周年的喜庆。的情况下,必须结婚的,可以安排在100天称为“孝顺。地方行政官员也有孝行的情况下,例如在曾过燔时在命令哀悼,咸丰皇帝颁布的,孝顺。事实上,在“三化”哀悼逐渐淡化失踪的亲人的意思,由77至60的60到100天,一百天的纪念日,的周年至三年,并逐渐延长,但也被渐渐遗忘。去年逝世纪念日“(忌日)。

  其次,该男子父母去世后,我们应该沉浸在悲痛之中。古代所谓的隆福寺说孤子的母亲去世了,他说悲哀子,父母都死了,他说的孤儿。沉浸在悲痛中的狼狈相,福州一句讽刺讲究的人叫“我真的很喜欢这个孤儿,就是这个意思。

  生活,头发素贴(讣告)和规则的企业“屏幕”的人被打死,自称是“不孝男Doi Suthep和在屏幕上,在尾部写的讣告:”不孝男某某等待在身边的亲取决于投入服务的方针,立即遵守仪式的说明。 “叫成服务的哀悼。莫宁一般都是首七个月开始新的一天称为”孝“。在上孝之前,这名男子去理发,剃须,或等待,直到最后7点钟理发40 9,打狗穿麻布,麻帽,脚穿草鞋,腰扎绳,麻帽挂着两个棉花球。据民间传说,这两个棉球的作用:高尾插在两只耳朵应该丧期中看中嘲笑看中骂看中说什么不好假装没有听到。这是否也是不优雅。隆福寺挂在左边,母亲去世了挂在右边,挂两个都死了父母按民间习俗男左女右挂高尾被武装与一个葬礼“孝虔诚的孩子棒,坚守三尺长,粘贴白色许。孝儿童钼钢,棒,副食母亲用竹竿死亡。这就是所谓的“蔡妈妈罢工(父亲),竹娘奶(母亲)。”

  以上来自“孝”的古训,死了的父母这样做,即使活着是否孝顺孝顺最好的则是另一回事。这些在福州海关简化了许多,但也保持在郊区,其中许多人是薄支持厚葬,大操大办,铺张浪费,有的甚至对立的葬礼负债累累,污染社会氛围。这些老的海关不符合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改革的时间。

  1、出殡日起三天圆坟的习俗。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摆供品、上香、踩院子、烧纸等程式。(骨灰盒在殡仪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