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沉迷的建议十篇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1

  专家在倡议书中建议,制定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机制上设置关口,将一切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从机制上抵御网络游戏沉迷。

  “妈,手机呢?”

  这几乎成为沈雪(化名)儿子每周五回家的第一句话。

  “儿子今年上初二,平时住校,周五晚上和周末才会回家住。每次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找我要手机,说是要学英语,但没几分钟就玩起了游戏。以前还比较喜欢看书和运动,现在整天宅在家里玩网络游戏,亲朋好友的聚会也不参加,好像变了个人似的。我还跟他签过网游协议书,也没用。”沈雪说。

  在北京军区总医院成瘾医学中心、中国青少年心理成长基地心理咨询师彭鑫看来,沈雪儿子的变化,并非个例。

  “目前在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因素中,游戏成瘾已占到82%的比例,网络游戏已经是青少年面临的主要网络危害。”彭鑫说。

  5月30日,在“安全上网,守护健康——青少年网游沉迷危害与对策”研讨会上,家长、教师、专家都表达了对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的忧虑。

  研讨会上,8位权威专家在联合的倡议书中建议,加强政府管理,健全监管机制,制定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和机制上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问题。

  首次接触网游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如今,如何解决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问题,已经成为沈雪和她朋友的共同话题。

  “我朋友的孩子,偷偷使用家长手机的微信支付,给《王者荣耀》游戏充值,在短短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就把银行卡上的7000元花光了。我朋友给腾讯游戏客服打电话要求退款,被拒绝。”沈雪在研讨会上讲述了自己朋友的遭遇。

  对于沈雪的无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丽泽中学校长张曙光也很苦恼。

  “教育部下发紧急通知后,学校很快就转发给了全体家长。一直以来,学校都很重视对学生沉迷游戏的教育和引导,但在和家庭配合引导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甚至有家长把给孩子买游戏皮肤作为奖励。如何解决学生沉迷网络游戏这个问题,学校也很困惑。”张曙光坦言。

  4月24日,教育部下发《关于做好预防中小学生沉迷网络教育引导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教育行政部门组织中小学校迅速开展一次全面排查,了解掌握中小学生使用网络的基本情况,重点排查学生沉迷游戏等问题,加强午间、课后等时段管理。

  在中国青少年宫协会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广州市少先队总辅导员张海波看来,教育部专门就网络游戏下发紧急通知,可见政府对这一问题的重视力度,也表明青少年沉迷网络的形势十分严峻。

  而这种严峻形势,并不区分城市和农村。

  “我在参加研讨会之前,刚去了广东一个留守儿童学校调研,我想带领这些学生做游戏时,问他们喜欢玩什么,他们说要玩‘吃鸡’(一款射击类网络游戏)。”张海波说。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王大龙到山东临沂的偏僻山区调研时发现,很多孩子都在玩网络游戏,手机都是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买的,爷爷奶奶平时既不会管也管不住。

  “在北京某民办小学,一个35人的班级中,有15人玩《王者荣耀》游戏。”王大龙直言,无论城市还是农村,青少年都很难抵挡住网络游戏的诱惑。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青少年首次接触网络游戏的年龄呈低龄化趋势。

  2018年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数量高达7.72亿,其中,19岁以下网民有1.77亿,占比为22.9%。

  在研讨会上,专家展示了一组数据:15岁至18岁这个阶段,近80%青少年首次触游年龄在14岁及以前;11岁至14岁这个阶段,45%的青少年首次触游年龄在10岁及以前;6岁至10岁这个阶段,有约16.6%的青少年首次触游年龄在5岁及以前。

  “网游几乎成为一种精神鸦片”

  彭鑫曾经治疗过一个沉迷网络游戏长达10年时间的孩子。

  “那个孩子16岁考上了河北唐山一所非常有名的高中,本应有着光明的未来。但因为跟老师闹矛盾,就一直在家待着,开始疯狂地玩网络游戏。后来,他的生活只剩下砸东西、网络游戏、喝酒三件事,这样的状态足足持续了10年。后来,我们对他进行了半年左右的治疗,现在已经能够正常生活工作了。”彭鑫说。

  在研讨会上,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院教授李玫瑾分析了广东一个孩子因为沉迷网络游戏被家人没收手机而要跳楼的案例。

  李玫瑾指出,网络游戏完全不同于网络出现之前的任何一款游戏,网游制造者精心设计各种与网络有关的游戏,很多都有在网上持续时间的要求。同时,针对玩家在现实中屡屡受挫的心理,在游戏中给予满足,让沉溺其中的人不再感受时间的难熬、不再感到无所事事或一事无成。

  “网游几乎成为一种精神鸦片,令许多面临现实烦恼的人陷入其中而难以自拔。”李玫瑾说。

  王大龙同样认为,网游是一种电子的海洛因,不仅是心理上,并且在身体上对青少年是一种摧残。

  专家指出,网络游戏的设计机制非常容易让自制力弱的青少年沦陷,与此同时,刺激性的内容也经常让青少年在大呼过瘾中沉迷。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市场上90%以上的网络游戏都是以暴力和打斗等刺激性内容为主,有些游戏的暴力场面展现了赤裸裸的厮杀、虐待、色情成分,还有些游戏以“益智”为名,实际上具有明显的性质。

  对此,中国政法大学传播法研究中心副主任朱巍认为,不良网游开发平台应该负有责任,“这个责任,不仅仅是法律责任,还有实名制、防沉迷系统的落实”。

  在朱巍看来,实名制的落实,不仅可以有效建立防沉迷机制,还能解决当前网络游戏中未成年人充值问题,“如果是未成年人注册,他的充值行为家长作为监护人从法律角度是可以否认的”。

  立法明确网络游戏分级制度

  沈雪告诉《法制日报》记者,报名参加这个研讨会,除了找出儿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原因,还希望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沈雪的期待,也是研讨会上专家们的讨论焦点。

  “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家长要学会给孩子创造快乐、创造替代品,而不是拔掉电源、没收手机。粗暴没收手机的结果,就是孩子发现没有出路了,进而走向对抗、跳楼等极端。”李玫瑾说。

  “家庭应成为预防网络沉迷的第一道防线,比如,给孩子的手机功能越简单越好。尽可能陪孩子一起上网,等等。通过综合手段和教育,帮助孩子预防网游沉迷。”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儿研究所所长孙宏艳建议。

  专家认为,企业应当规范自身行为,担负起相应的社会责任,例如,根据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设计研发内容多样化、层次化的适合少年儿童成长规律的绿色游戏;自觉遏制低俗、色情、暴力的网络游戏在未成年人中传播,自觉抵御不当的网络游戏推广手段及网络游戏营销行为;多研发更健康有趣、符合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的绿色网上产品;等等。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主任王义军认为,防止游戏的负面问题,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帮助孩子建构以学习和身心健康成长为共同基调、为主基调的健康生活方式,为孩子摆脱游戏成瘾建设一个替代性的生活方式,让孩子找到其他的乐趣。

  参加研讨会的专家一致认为,解决青少年网络沉迷的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学校应大力推进核心素养教育,促进学生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不把成绩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家庭应改善教育方式,树立现代教育理念,把孩子的安全、健康放在第一位;企业不为经济指标、经济效益而忽略甚至损害青少年的权利;媒体应加强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舆论引导与监督。

  在解决青少年网络游戏沉迷问题的对策中,相比道德的“软约束”,法律的“硬强制”更被专家推崇。

  专家在倡议书中建议,制定保障青少年网络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网络游戏的监管机制,严格网络游戏的审批制度,从源头上、机制上设置关口,将一切有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网络游戏拒之网外,从机制上抵御网络游戏沉迷。

  “韩国国会在2011年4月29日颁布法令,禁止16岁以下青少年夜间玩网络游戏。韩国游戏行业反对这项法案,称此举将迫使行业收益下滑,并起诉该修正案违宪,但最终被韩国宪法法院驳回。”朱巍介绍了韩国的相关立法经验,来强调立法的重要性。

  专家在倡议书中建议,应在法律中作出规定,明确网络游戏分级制度,落实游戏注册实名制,禁止青少年注册不适合其年龄的网络游戏。

  “应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禁止未成年人注册不适合他们年龄的游戏。事实上,从游戏公司的收入来看,大部分的钱还是来源于成年人,这样做对它们而言并不会有太大损失。”朱巍建议。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2

  关键词: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高校职业生涯教育 调查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发展,网络已经成为大学生崭新的、宽阔的学习和交流平台,然而一些大学生沉迷于虚幻的网络世界不能自拔,严重影响了身心健康,甚至荒废学业。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与大学生在校期间不良的生活状况关系密切,如果高校有效地构建系统化、科学化的职业生涯教育,将有助于改善大学生不良的生活状况,缓解大学生网络沉迷现象。本研究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开展调查,并以此探析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问题。

  1.调查对象与方法

  1.1调查对象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选取广州市五所高校118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005份。其中男生421人,女生584人;大一314人,大二314人,大三273人,大四104人;来自城镇529人,来自农村476人。

  1.2调查方法

  1.2.1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

  自编大学生网络使用情况调查表,主要包括性别、年级、专业、生源地等人口学变量,以及上网时间、上网目的、上网对大学生的影响、大学生活状况等方面的调查。

  1.2.2网络成瘾量表

  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量表(IAII),共20个题目,每道题目有6种选择,分别赋值0―5分。各个条目的得分相加即得粗分。评定等级:0―30分为网络正常使用,31―49分为网络使用过度,50―79分为网络成瘾倾向,80―100分为网络成瘾。

  1.3统计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结果

  2.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

  2.2.1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总体情况

  按照IAII量表的评分标准,对被调查学生的网络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估,结果显示被调查学生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占5.67%,网络使用过度者占56.72%,网络成瘾倾向者占36.92%,网络成瘾者占0.69%。由于网络正常使用者和网络成瘾者所占比例极少,故将以上四类群体并入两类,其中网络正常使用者和网络使用过度者占被调查总数的62.39%,称为一般网络使用者;网络成瘾倾向者和网络成瘾者占被调查总数37.61%,称为网络沉迷者。

  2.2.2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群体差异

  对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的群体差异,分别从性别、生源地、年级三个人口统计学变量进行分析(见表1)。

  男女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40.38%和35.62%,差异不显著(x2=2.37,p>0.05),表明沉迷网络和性别没有显著相关。来自农村和城镇的大学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36.34%和38.75%,差异不显著(x2=0.62,p>0.05),表明沉迷网络和生源地没有显著相关。各年级学生中网络沉迷者比例分别是31.21%、45.22%、34.79%、41.34%,差异显著(x2=14.78,p<0.05),表明沉迷网络与年级变量存在显著相关,其中大二、大四学生中网络沉迷人数明显多于大一和大三学生。

  表1 大学生网络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2.2大学生在校期间的生活状况对其沉迷网络的影响

  2.2.1沉迷网络者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

  不同网络使用群体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如表2所示。网络沉迷者与一般网络使用者对自己大学生活的评价存在显著的差异(x2=11.83,p<0.05)。网络沉迷大学生中38.63%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无所事事,得过且过”,而一般网络使用者仅有18.66%持此种评价;一般网络使用者中20.73%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生活充实,目标明确”,而网络沉迷者中仅有9.52%持此种评价。

  表2 不同网络使用群体对大学生活的评价

  2.2.2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生活状况分析

  与大学生的访谈中发现,大学生的某些过高的压力,以及一些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容易诱发网络沉迷现象。对沉迷网络学生的调查结果显示,55.29%的大学生认为在学习压力过大时容易陷入网络沉迷;32.28%认为就业压力过大容易导致网络沉迷;另外,也有相当比例的大学生认为人际交往压力、生活适应压力和家庭期望压力过大容易诱发网络沉迷(如表3)。

  对诱发网络沉迷的具体生活状况分析显示,70.90%的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认为“目标不明确,人生没规划”的生活状况容易导致网络沉迷;64.81%的网络沉迷学生认为“空闲时间多,生活无聊”容易陷入网络沉迷;另有27.78%的网络沉迷的大学生认为“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会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

  表3 诱发大学生沉迷网络的生活状况分析

  2.3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沉迷网络给大学生带来了诸多不良影响,调查结果显示,62.96%的大学生认为沉迷网络“严重影响了身体健康”,50%以上的学生认为沉迷网络“减少了与同学交流的机会”、“减少了参加实践活动的机会”,另有30%以上的学生认为沉迷网络让自己“对未来求职更没信心”、“更加缺乏理想和追求”(如表4)。

  表4 网络沉迷对大学生的不良影响

  2.4大学生对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与处理

  沉迷网络的大学生对自身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存在不同的认识,其中22.18%的学生“知道存在问题,并主动采取措施改善”,35.29%的学生“知道存在问题,但不知道如何改善”,30.45%的学生“不知道存在问题,也没有加以改善”,12.08%的学生“从来不关注自己的网络心理健康”。

  针对自身存在的网络心理健康问题,沉迷网络的大学生中只有26.89%会“主动寻求心理老师的帮助”或“向亲朋好友倾诉”,36.07%“有意向寻求帮助,但从未采取行动”,其余37.04%的学生对自身网络心理健康问题采取漠不关心的态度。

  3.讨论

  3.1从网络心理健康状况透视高校职业生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活中过高的压力和某些不理想的生活状况容易诱发网络沉迷现象。高校缺乏系统的、科学的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学生出现各种不良的生活状况或压力。目前我国高校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中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特别突出。

  3.1.1教育理念缺乏前瞻性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着眼点放在毕业前夕就业信息的收集和、就业市场的维护和拓展上,忽视了学生求学整体过程的指导,对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教育缺少前瞻性。高校缺乏前瞻性职业生涯教育,导致大学生没有树立明确的、切实的职业理想和目标并为之奋斗。本调查数据显示仅有16.52%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的大学“生活充实,目标明确”,而63.38%的学生则处于毫无目标的状态。许多大学生毕业时发觉,大一就应该明白的道理到大四才明白,面对严酷的就业现实,只能根据条件有限的几种职业作出决策,或在信息匮乏中待业而无所适从。

  3.1.2教育体系缺乏时效性

  我国许多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变成了教师指导与学生学习的课堂教学过程,内容大都停留在理想教育、就业形势的介绍和政策法规的诠释上,缺乏对学生职业观和择业观的引导、心理调适指导、职业道德教育和创业教育等。本调查中27.78%的学生认为“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容易诱发网络沉迷。而目前高校职业生涯的指导方式与实践明显脱节,缺乏说服力和趣味性,缺乏企业、社会各界与学校的密切结合,导致职业生涯教育时效性差,对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大,学生担忧毕业后找不到工作也成为普遍现象,严重不利于学生事业的发展和职业的成功。

  3.1.3职业咨询建设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有不少高校的职业咨询服务机构形同虚设,没有对包括政策咨询、人才测评、职业方向咨询、就业途径咨询和个案咨询在内的职业咨询服务工作进行建设,不能满足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咨询和规划的需要。由于大学生对个人发展、社会发展的认识相对片面,如果学校不能及时提供相关的职业咨询服务,将导致学生对职业前景的疑问、对职业现实的误解、对未来的迷茫、对自我认识的偏差等问题,严重影响学生进行系统、科学、客观的自我评估和职业生涯规划。

  3.2高校应构建系统科学的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

  3.2.1普及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

  本调查结果显示,大二和大四网络沉迷学生比例明显高于大一和大三,可能是由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不连续性所致。新生入学时各高校普遍会进行职业生涯教育,大三时也会开设就业指导课,但是在大二和大四时,职业生涯的教育没有持续进行,导致学生的学习目标不明确,诱发大量的学生沉迷网络。

  国外职业生涯规划的全程教育与指导理念为我国高校提供了大量可借鉴的经验,高校应将全程职业生涯教育的理念普及和落实到每位大学生。针对不同年级学生,重点突出、分步实施,使职业生涯教育的各阶段融会贯通。大一学生应重在适应生活,对大学生活有初步的认识,进而合理地设计大学生活;大二主要是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的教育,并且参与实习、兼职等活动,并获得一些工作经验;大三主要是进行职业适应,落实职业规划,有计划地学习一些职业技能技巧,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能力;大四进行就业前的培训及角色转变,更好地实现由“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3.2.2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

  为保证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高校应不断完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和手段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1)课堂教学:根据实际情况,安排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既可以是班级授课,又可以是小组授课;既可以是传统的讲授法,又可以是讨论法、案例分析法等。(2)课外活动:利用课堂教学的理论指导学生开展课外职业生涯规划训练活动,如定期聘请职业生涯规划专家、企业经理人、企业人力资源部门负责人、优秀校友等开设丰富多样的职业生涯规划讲座、报告、经验交流,为学生提供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指导。(3)社会实践: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积极建设社会实践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开展一定规模的社会实践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三下乡”活动、与专业结合较密切的社区咨询服务活动等。(4)校园文化活动:结合大学生不同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开展以职业发展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比赛、创业设计比赛、校园模拟招聘,以及成立“职业生涯规划协会”、“创业者联盟”等学生社团。

  3.2.3加强职业咨询建设的力度

  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对自身、社会、职业只有模糊的感性认识,所以各高校应设置专门的职业咨询机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进行指导,以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助能力,指导大学生求职,最终促进大学生的职业成功与生涯发展。职业咨询应与心理健康教育结合,以发展心理学、成功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学等为理论基础,加强面向个体、个性化的职业咨询,真正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指导、普遍教育与分类指导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参考文献:

  [1]仲雯雯.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探索[D].青岛大学,2007.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3

  据最新统计,中国网络游戏用户规模达4.84亿。其中,12岁到16岁的青少年是网络成瘾的高危人群。与之相伴的是,网络成瘾现象十分严峻。青少年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沉迷游戏、过度用网消耗了精力、耽误了学业,进而导致精神颓废、身体羸弱;网络信息泥沙俱下,孩子辨别能力不够,难免造成价值观走偏、行为失范,甚至诱发盗窃、暴力等违法行为……凡此种种,不仅损害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更会对家庭、社会乃至国家长远发展带来巨大危害。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全社会均应履职尽责,并形成治理合力。 

  一、未成年人沉迷网游危害

  一是引起角色混乱,诱发犯罪行为。网络游戏给了学生扮演各种各样角色的机会,同时也为学生的角色混乱埋下隐患。网络游戏大多以“攻击、战斗、竞争”为主要成分,长期玩赛车、砍杀、爆破、枪战等游戏,火爆刺激的内容容易使游戏者模糊道德认知,迷失了自我,以至不能理性地行使现实社会中的角色。

  二是占用大量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学习压力大,拿玩网游当成放松的借口,谁知道,一旦上瘾,做在电脑旁就是好几个小时,甚至还有好几天的。另外,在上课中,总是想着虚拟的网络游戏,会产生走神,精神不集中的现象。

  三是消耗大量金钱,没钱时会非法获取。玩网游消耗上百万的玩家比比皆是,但这类人群一般都是上班族,如果是学生玩网游,因为得不到家长的支持,只能靠平时节省下的生活费来满足网瘾,一旦捉襟见肘,便想着其他非法的渠道获取,甚至抢劫杀人。

  四是损害身体健康,影响正常发育。学生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长时间僵坐在电脑前缺乏适当的锻炼,会引起他们视力下降、精神疲惫,严重的直接猝死。经常上网的学生会造成左脑发育不良,语言表达力下降,甚至思维混乱。

  五是人格异化,淡化道德约束。沉缅于网络游戏的学生,往往过度依赖于网络的虚拟世界而不能面对现实世界,而且长时间进行网络游戏,淡化他们在现实社会的社会规范和道德约束,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不和谐,家庭反目。

  二、对策建议

  一是有关部门要强化监督管理。要求网络游戏运营企业必须严格在所有网络游戏中开发设置防沉迷系统,并严格实名认证。有关部门要做到有要求、有检查、有考核,特别是对那些不落实要求的网络游戏企业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惩,倒逼他们自觉遵守有关规定。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4

  自今年7月1日,网上开店全面施行实名制之后,8月1日,网络游戏也正式进入实名制时代。由文化部制定的《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首次系统地对网络游戏的娱乐内容、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运营行为、管理监督和法律责任作出了明确的规定。

  不登实名仍可玩网游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终于出台,争议很大。该《办法》最大的意义在于防止未成年人沉溺于网络游戏,但通过调查发现,实名登录系统只要求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并不能识别信息与玩家的对应关系,轻易即可被“破解”。

  “只需要去网上买一个成年人的身份证号就行了,在防沉迷系统里面输入就OK,胆大的同学会输入父母的身份证号码,这样玩游戏的时候他们的状态就是成年人,玩游戏时间不受限制。”一位家住北京中学生在调查中这样告诉记者,他的试用,进一步印证了这些破解方法。

  《网络游戏管理暂行办法》,规定玩网游必须先通过身份证实名认证。但某媒体记者登录巨人网络、蜀门等多个网络游戏的官方网页,在点击“注册”选项后,系统明确显示了“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等为必填选项。不过,记者利用同一个身份证号码和多个不同的名字,均可轻松地注册到多个游戏账号,甚至用“大豌豆”这样的名字也能顺利注册。

  据业内人士介绍,“系统的工作原理只是要求用户在注册账号时提供真实姓名和身份证号码,从理论上来说,如果未成年人借用或者盗用他人的身份资料完成账号注册,所有的管理办法都将被轻松绕过。这一点现在还是全球性的难题,要解决恐怕还得指望通过技术的进步,比如在要求用户提供身份证的同时,通过网络摄像机拍摄用户照片加以对照。”

  实际上,即使网游实名制已众所周知,想找“对策”并不难。目前网游行业内部流传的“身份证生成器”“私服”“”等都可以破解防沉迷系统。

  由于现在依旧没有建立身份信息与玩家的对应关系,象征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显然不能把防治网瘾的“鸡蛋”全部放在该《办法》里。

  《办法》治标不治本

  从2002年清华大学新闻学教授李希光提出“中国人大应该禁止任何人网上匿名”的提议之后,围绕“实名制”就争议不断。支持网络实名制的人士的理由大致如下:实名制能有效防止匿名在网上散布谣言、制造恐慌和恶意侵害他人名誉等一系列网络犯罪。同时,实名制也利于网民的自律,可以使网民之间的讨论更为贴近,发言更加严肃。

  但也有业内人士认为,网游实名制是一个伪命题,根本无法做到。“破解方法太多,根本无法做到实名。”“反网瘾斗士”陶宏开则认为,该规定治标不治本,清除网络“”才是根本之道。

  事实上,网游实名制在制度设计时就决定它不能完成它的历史使命。首先,网游实名制的注册检验没有一个统一的平台,它是由各个网游运营商单独去把控完成,而注册用户是衡量一个网游成败的最主要指标,也是网游能否顺利运营和盈利的关键,在竞争激烈的中国网游市场没有哪一个运营商会与自己的用户过不去,会主动拒绝用户,更何况青少年用户已占到网游用户的半壁江山,这显然是制度设计上的一个矛盾。

  其次,对网游实名制没有一个有效的监督手段。玩游戏不像上学,看得见,摸得着,既可以在家玩,也可以上网吧,不管是监管部门,还是运营商,都没有办法对账号使用者的身份进行核实,更难以对账号使用情况进行实时监控,更别说在“私服”盛行的今天,这就注定网游实名制也就是个“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稻草人罢了。

  其实,再先进的技术也是可以破解的,期望用技术手段来解决社会问题是不现实的,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一个社会问题,还需用社会问题的解决思路来解决,不能寄希望出台一个“办法”,上一套系统就能迎刃而解,就能一劳永逸。要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游,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仅需要文化部门加强对网游的监管,更需要学校、家庭、网游开发运营商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不仅要开发出更多符合青少年生理心理特征的益智游戏,要为青少年创建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全社会更要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的娱乐和生活方式,培养青少年正确的社会价值观。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5

     许多青少年抵制不了手机、网络的诱惑,被各种视频软件吸引,整天刷到飞起,沉迷于电视剧,甚至熬夜追剧,在不睡觉的情况下,可能三五分钟就要拿起手机看一下。暑假时期,学习任务相对较少,沉迷网络现象更为严重。那作为家长,该如何处理孩子的网瘾问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原因有:网络本身的特征(匿名性、时间快、范围广、自由度高、信息量大)、青少年的人格特征(高焦虑、低自尊、抑郁、自控力差)、家庭和学校环境(如学习压力大)。另外青少年自制力差,所以许多青少年难以抵抗网络的诱惑。家长则需要给予孩子合适的分析、正确的引导、恰当的鼓励。

     了解孩子沉迷的原因

     也许是某款游戏很有吸引力,能给孩子带来刺激感和成就感;也许是某部电视剧跌宕起伏,能给孩子带来惊喜感和愉悦感;也许是某个人很合得来,能给孩子带来关怀感和幸福感。之所以沉迷网络,那必然是现实生活中孩子没有体会到。那现实生活中的缺失,孩子就会在网络寻找。

     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

     家长可以让孩子看到的有趣的事情远远不止网络游戏,能带来成就感的东西也不止游戏,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值得孩子去探索的。增加生活中的小惊喜,积极表达爱意,告诉孩子生活也是多姿多彩充满乐趣。多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们的烦恼,给予他建议。

     给予孩子恰当的鼓励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6

  小学生文明上网倡议书一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小学生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拓宽了我们的求知途径,为中小学生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互联网在极大的方便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服务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尤其危害我们小学生的身心健康。个别同学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进而引发暴力等社会问题;网上的腐朽文化侵蚀了我们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所有这些,令人痛心,令人警醒。

  我们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如果我们在上网时不加以抵制不良信息、不能够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就会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此,我向全体同学们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文明上网的好学生的倡议: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文明上网。

  二、互联网做为崇尚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主阵地,中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从自身做起,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抵制网络上反动、腐朽、不健康的内容对自己精神上的侵蚀,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五、广大小学生朋友上网要做到三不和三上,即:不进营业性网吧;不进色情、垃圾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健康上网,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园地;文明上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绿色上网,熟悉上网的安全通道。

  同学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努力弘扬网络文明,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远离网吧,追求健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历口中心学校宣

  二〇一七年三月十六日

  小学生文明上网倡议书二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家长和学生成为网 民,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的渠道,与网络对学校和青少年的正面影响相比较,其负面影响显得更加突出而尖锐,全社会对网络文明的期望值越来越高。为更好地利用现代化网络信息技术,让老师和家长、学生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更有亲和力,我们搭建了家校交流平台,构建了学校微信公众平台、班级QQ群和微信群等,为更好发挥班级群的正能量作用,同时抵制一些与网络文明极不协调、极不相称和带有反动性质的内容和行为,我校提出一些文明上网的倡议,请所有家长共同遵守:

  1、班级微信流必须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网络信息管理规定;禁止出现有违社会公德、不文明、侮辱性语言;禁止出现不良政治倾向、宗教、色情、暴力、诅咒等内容。

  2、家长信息及评论应尊重事实,做到客观公正,理性文明,不起哄,不跟风,禁止诋毁学校及师生形象。

  3、禁止散布谣言,病毒和没无法考证真伪的负面事件链接。

  4、不得在群中进行集赞、拉票、募捐、微商等活动,不得恶意刷屏,未经证实的与教育孩子无关的消息。

  5、非学校公共性信息,不得在群内、个人朋友圈,防止信息泛滥,重要信息被淹没。未经学校允许,不得随意跟学校相关的任何文章、图片和视频。

  6、班级微信群由班主任管理员与科任老师共同管理,执行微信群管理规定,负责群成员实名制、聊天监管、违规处理等。 不定时检查群成员,不应加入人员予以剔除。 对群成员非本群应发内容有权制止,并指导其相应的内容,有权终止不合时宜的话题和言语。

  7、班级微信群只限于家校沟通交流,不作聊天使用。学生家长及监护人方可入群,禁止无关人员加入。家长进群之后请自行修改备注名称,名片格式为实名制,如李明妈妈。

  8、群成员群内交流请使用礼貌用语,可以推荐优质学习资源或好文章,探讨教育教学相关的话题,分享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积极发挥正能量。

  9、不得带有煽动性、过激性的信息及影响学校及班级团结,负能量的内容,发言要言简意赅,严禁在群内争吵!如有异议,请单独找老师沟通。

  10、家长及时回复各科任老师需要回复的通知,支持各科教师的工作。为不影响群内家长及老师的正常生活,能个别询问的问题一律不在群内聊。

  家长朋友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努力弘扬网络文明,努力促进我校网络文明的良好氛围的形成,追求健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开发区实验小学

  2017.5.4

  小学生文明上网倡议书三

  亲爱的同学们:

  网络作为信息技术的产物、社会文明发展的标志,以它内容的丰富性、传播的便捷化、表现的多样化、交流的互动性、时空的无限制性和虚拟化等特点,成为我们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一种学习、交流、娱乐的方式,在我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我们在利用网络的同时,也应当清醒地认识到: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在带来多彩的同时也带来了隐晦,在带来沟通的同时也带来了谎言,在带来自由的同时也带来了放纵,谁的抵抗力差,谁就将堕入不可自拔的深渊。在我们生活中时常会看到:有的同学因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道德缺失、进而诱发犯罪。网络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家长、学校及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

  为了能够充分利用网络优势,抵制网络污染,在此三道岭中心小学向全体同学们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文明上网的好学生的倡议:

  一、规范自身行为,自觉抵制诱惑,不进色情、垃圾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

  二、明确上网目的,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园地,利用网络充实、提高、完善自我。

  三、文明健康上网,访问文明网站,做文明上网的模范和榜样。

  四、宣传文明上网,倡导网络文明,绿色上网,熟悉上网的安全通道,做绿色上网的宣传员。

  五、关心身边同学,帮助同学充分认识不良网站的危害。

  六、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同学们,我们青少年是网络文明的受益者,更应该成为网络文明的建设者。自觉实践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要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自觉成为文明网民;要互相监督,互相帮助,共同倡导和建设网络文明新风;要开展网上的学习和创新,更要注重网下的学习和实践。为此,我们要齐心协力,弘扬网络文明、倡导健康生活,为营造绿色网络环境作出我们新时代青少年应有的贡献。

  三道岭中心小学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7

  来自权威部门的统计表明,截至2016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7.1亿,其中青少年网民(19岁以下)约占全体网民的23%,达1.6亿。而网络空间近年来又与青少年犯罪有着密切的联系,成为广大家长和社会公众极为关心的社会问题。

  上网时间过长,容易接触不良内容,玩网络游戏没有节制,到了沉溺、不能自拔的程度,这些现象构成了家长们颇感头痛的“网络沉迷”问题。对此,这份送审稿规定,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采取技术措施,限制未成年人连续使用游戏时间和单日累计时间,禁止未成年人每日0-8时使用网络游戏服务。这一规定被网友戏称为“网络宵禁”,一时间,“网络宵禁”该不该施行,能否起到效果,这些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其实,如何在网络空间里对未成年人进行特殊意义上的保护,已经不存在认识上的差异,几乎已经成为社会共识。因此,这些规定首先体现出了“宣言”的姿态,就是要把对青少年遭受网络的不良影响程度降到最低。其中,“不得在网络空间展示可能诱导未成年人实施暴力、欺凌、自、自残、性接触、流浪、乞讨等不良行为”,“不得通过网络以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形式威胁、侮辱、攻击、伤害未成年人”,“发现网络欺凌的”的组织和个人“负有救助义务”。这些原则性的宣誓和表态,显然是针对当下网络空间的热点、难点问题提出了要求。

  此次制定条例在宣誓原则性问题之外,还要构成一种“技术要求”,即要实现对网络内容的提供者和网络游戏运营商的技术性约束,达到对青少年进行保护的目的。比如,此次征求意见中,很多人最为担心的是“网络宵禁”能否实现,规定中要求网络游戏服务提供者“应当要求网络游戏用户提供真实身份信息进行注册,有效识别未成年人用户,并妥善保存用户注册信息。”但对于沉迷网络游戏的孩子来说,包括一些唯利是图的网吧经营者,会对这样的“技术障碍”望而却步吗?比如,忽视上网者的未成年人身份,或者提供虚假信息“掩盖”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的真实情况。而一旦无法对青少年上网进行有效识别,“宵禁”又从何而来呢?

  一直以来的担心,未能消除的疑问,并未随着法规的即将推出而风平浪静,反而在疑云之下,产生了更多的忧虑。青少年上网从教育问题、成长问题、家庭问题上升为社会问题,就考验着社会治理者、学校、家长等各方面人士的应对智慧。如同大禹治水的传说一样,是“堵”还是“疏”,与其严防死守地看管孩子不使用网络、不上微信和不接触网络游戏,不如进行有效引导。未成年人自控能力弱,很多人容易沉溺于网络游戏,甚至通宵达旦、夜不归宿,而网络游戏供应商、网吧经营者又可能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有意忽视未成年人的沉溺现状,放弃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如此一来,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牵涉到千家万户的社会难题。此次送审稿能以“网络宵禁”来回应和规范这一现象,具有前瞻性和现实意义。

  当然,一个送审稿不可能包罗万象,总会有各方面的缺憾和不足。比如,有专家认为,呼吁了多年的对影视剧和电视播出节目的“分级管理”,是否可以借用到网络空间。网络内容尤其是网络游戏可以通过“分级制度”避免青少年接触不良内容。没能在此次送审稿中涉及“分级制度”被认为是一种缺憾。此外,虽然规定了社会和个人关注未成年人的“网络欺凌”问题,但什么是“网络欺凌”,怎样认定和处置“网络欺凌”,还存在一定程度的模糊之处,在实践中会遭遇“缺乏可操作性”的疑问。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8

  最新文明上网的倡议书【一】

  亲爱的朋友们: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已成为我们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网络拓宽了我们的求知途径,为我们打开了认识世界的一扇窗,更为我们创造了一个求知的广阔空间。网络为我们提供展现自我的个性空间,我们在这里拥有自己平等的权利和展现自我的机会。

  互联网在极大地方便人们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同时,个别网站也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提供不文明服务等严重危害社会的问题,尤其危害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少数中小学生沉迷网络,荒废学业,进而引发暴力、色情等社会问题;网上的腐朽文化侵蚀了我们中小学生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网上的黄色流毒摧残了我们中小学生身心。所有这些,令人痛心,令人警醒。

  我们中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如果我们在上网时不加以抵制不良信息、不能够做到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就会对在网络环境中成长的我们这一代中小学生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

  为此,xx镇团委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网络时代好公民的倡议: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文明上网。

  二、互联网作为崇尚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主阵地,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从自身做起,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抵制网络上反动、腐朽、不健康的内容对自己精神上的侵蚀,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五、广大中小学生朋友上网要做到三不和三上,即:不进营业性网吧;不进色情、垃圾网站;不沉迷于网络游戏;健康上网,把网络作为获取知识的园地;文明上网,正确处理上网与学习的关系;绿色上网,熟悉上网的安全通道。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坚持自尊、自律、自强,努力弘扬网络文明,遵守《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自觉远离网吧,追求健康时尚的网络新生活,为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最新文明上网的倡议书【二】

  佛山青少年朋友们、同学们:

  在我们建设和谐社会、和谐学校、和谐课堂的今天,互联网技术得到迅速普及并逐步渗透到学习、生活的各个领域。互联网带给我们大量信息,也拓宽了我们交往的渠道,网络已成为学习知识、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成为网民。网络在给我们生活带来方便的同时,不良资讯、长时间上网也危害着我们的身心健康。个别网站存在着传播不健康信息、刊载格调低下的图片、提供不文明声讯服务,甚至传播暴力文化及严重危害社会的内容,使青少年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受到侵蚀,身心受到催残,行为失范。

  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社会的共同呼唤、家长的强烈要求和保障未成人健康成长的迫切需要。为使网络成为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虚拟社区的和谐家园,我们向全市广大青少年、同学们发出如下倡议:

  一、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抵制腐朽思想的侵害,接受科学进步的思想。坚决贯彻、落实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传播弘扬热爱祖国、服务人民、崇尚科学、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遵纪守法、艰苦奋斗的内容为荣,努力营造健康向上的网上舆论氛围。

  二、争做《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的实践者,营造文明、安全的网络环境。要自觉远离网吧,不利用网络煽动闹事、拨弄是非、造谣生事;不在网络上冒名顶替、诬蔑欺骗;不散布虚假言论,不轻信网上流言。

  三、共同维护文明网络环境,共同清扫网络垃圾。不制造和传播网络病毒,维护网络安全,不在网上宣传色情、迷信、暴力的内容,不在网上谩骂、攻击他人,注意文明用语,自觉抵制不文明行为。

  四、文明上网,上文明网,上安全网,做有正义感、责任感、上进心的青少年网民。要增强自护意识,不随便约见网友;牢记学生身份,只撷取有益的信息和资料,自觉遵守网络公德,争当新时代的好青年、好少年。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是最具科技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一代,青少年更是网络活动中的主体。我们要信守倡议,从现在做起,从自我做起,自尊、自律、自强,上文明网,文明上网,让网络伴随我们健康成长。

  共青团佛山市委员会

  20xx-05-04

  最新文明上网的倡议书【三】

  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科学技术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利用网络从事研究、传递信息、交流情感,互联网得到迅速普及并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也成为青少年学习知识、获取信息、交流思想、休闲娱乐的重要平台。但互联网上信息量大,内容繁杂。网上的腐朽文化,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进行腐蚀;网上的黄色流毒,对青少年的身心进行摧残;网上的暴力文化,对青少年的行为进行误导。一些青少年因受到网络的负面影响,身心健康遭到极大的损害,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为了教育引导我班学生养成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方式,八年级三班班委会向全班同学发出文明上网、健康上网,做网络时代好公民的倡议:

  一、要认真学习、贯彻和践行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文明上网。

  二、互联网作为崇尚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的主阵地,小学生有责任和义务来共同营造积极向上、和谐文明的网上舆论氛围。

  三、从自身做起,在主观思想上建立一道防线,抵制网络上反动、腐朽、不健康的内容对自己精神上的侵蚀,树立与之斗争的信念与决心。

  四、努力学习网络知识、技能,提高操作水平,自觉维护网络安全,建设网络文明,勇做倡导和维护网络安全的先锋。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9

  1. 规范需要(专家需要):网络日益发达,很多大二学生因为退出了学校社联社团组织,空

  闲时间增加,因而在网络上寻求精神的支持。然而,网络却给他们带来了一系列危害:①身心健康受损;②无心上学,学习成绩下降;③道德意识弱化,严重者会走向犯罪道路;④人际关系的正常发展受影响;⑤人生观、价值观扭曲。

  2. 比较需要:很多大二学生沉迷网络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感到孤独寂寞,同时可能受到恋爱

  问题的困扰,因此选择网络来逃避现实。

  3. 表达需要:①很多大二学生有感情问题,会感到孤独寂寞,选择通过网络来寻求精神支

  持;②来自家人和老师的压力让大二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从而沉迷网络发泄和麻痹自己;感觉需要:大二学生对自己未来没有较好的目标和定位,对大学生活感到迷茫无助;此外,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同辈群体之间的相处交流有时会有相互误导的作用。

  二、理论基础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这个小组的对象是华农大二沉迷于网络的学生。由于这些大二学生正处在佛罗伊德所说的从青少年发展成为成人的一个重要转折的青春期(19-21岁),在面临新的社会要求和社会冲突时,要经历各种选择的混乱状态,往往会感到困扰和混乱,这是青少年期个体都不可避免的一个转折点,这个时期,要帮助青少年重新审视及发现自身价值,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及处理各种混乱状态的能力。

  2.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

  青少年期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自我的同一感,避免角色混乱。埃里克森把同一性危机理论用于解释青少年对社会的不满等社会问题上,即青少年自我同一性确认失败的话,容易出现逃避、消极厌世等情况。即而一旦自我认同难以达成,长时期的角色混乱就会使青少年较难应付社会的挑战。相反如果获得自我的同一性,就比较容易取得社会和职业的自我认同;

  当他们有问题时倾向与同伴商议,而不是向家长请教。于是我们通过设立这一小组,加强同一问题或类似情况的青少年间的沟通交往,通过他人的反映和评价,重新树立自我认知。3.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在小组的沟通技巧训练中,会较多运用到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小组过程中,每个成员都是一个资源库,小组提供了一个丰富的行为总汇。组内成员可以结合自己的风格,从如此丰富的表现和互动中寻找榜样,进行观察、模仿和学习,增加个人适应性行为,减少对网络的依赖,学习到与人交际技巧。

  4.米德的角色扮演理论与斯金纳的增强理论

  正面增强--即特定行为后,满足此人的需求。例如:做了一件事情后,即给获学校颁发嘉许状。

  在小组内,工作员会较多使用正面增强和角色扮演的方法。正面增强方面,如组员能适当使用所教授的沟通技巧的话,工作员将当众给予爱的鼓励。此外,会通过建立供组员观察的模型,让组员学习表达情绪的方法,从而起到模仿作用。

  三.目标:

  通过小组工作的方法,改变当前部分沉迷网络的华农大二学生对网络的态度,增强其辨别网络虚拟和现实界限的能力,对自身价值进行合理定位,明确自己的责任,重回正常的大学校园生活,并提高其在现实中与人沟通的能力。 明确的目的:

  ①在一个学期的时间内,让小组里的成员们深刻认识网络的利弊。引导他们学会思考现实与网络的区别,在活动的分享中,加强对沉迷网络利弊的认知,不再沉迷于网络,走出宿舍,感受外面的世界,重拾对学习的热情。

  ②让小组成员走出网络的小圈子,更多地关注自身的优势和能力,发掘他人长处,找到自己的合适定位,在相互学习和模仿中,找回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自信心和关注点,从成员间的认同中,并通过同辈群体的赞同认可找到改变自己认知与行为的巨大推动力量。

  四.小组成员:

  对象:沉迷网络,在学习和日常生活上出现偏差行为的华农应届大二学生

  资格:华农大内沉迷于网络的大二学生(问题具有同质性),小组成员面临的问题和需求基本相似,社工认为为有必要进行小组治疗的对象。

  五.小组的特征: 1.性质:治疗小组 2.节数:5节

  3.日期:20xx年10月15日至12月10日 4.时间:根据组员的空闲时间安排

  5.地点:小组工作活动室(地点可能因活动性质而有所更改) 6.人数:8名华农大二学生

  六.招募计划:

  1.招募时间:20xx年9月15日至10月5日 2.招募方法:

  ①在华农大宿舍区内张贴海报;

  ②到学院跟老师了解情况,并致电合适对象;

  ③在华农大宿舍区内摆摊位供学生咨询,特别是大二学生; ④利用网络宣传途径(Q群、微博、博客)

  ⑤到校内心理咨询组织(如晴天工作室)等了解情况,寻找合适对象 3.招收方法:在社区社会工作办公室交收活动报名表

  七.各个阶段活动

  小组初期阶段(第一节)

  社工:李A

  组员:黄B、李C、梁D、梁E、刘F、吴G、唐F 时间:20xx年10月15日星期五15:00-16:30 活动安排:

  通过初级阶段组员的相处,各位组员之间加深了对彼此的认识,为接下来的小组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社工:梁E

  组员:黄B、李C、梁D、李A、刘F、吴G、唐F 时间:20xx年10月17日星期日15:00-16:00 活动安排:

  通过参加此次活动,组员们能加深彼此之间的印象,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此外,组员也能逐渐认识到之前自己沉迷网络的种种弊端,并且形成了一种决心,要真正摆脱网瘾,重回精彩的现实世界。

  通过前几次的活动,小组的大部分成员的需求在某种程度上得到了满足,增强了对自身的认识与了解,加深了对沉迷网络危害的认识,在积极的反思中寻求正确的生活态度。

  小组结束阶段

  社工:黄B

  组员:李A,李C,梁D,梁E,刘F,吴G,唐F 时间安排:20xx年11月19日星期五15:00-16:55 活动安排:

  组员的目标在很大程度上得以实现,组员以自勉与相互勉励的形式告别小组,开拓新生活。组员虽有一定的离别情绪,但不阻碍他们面对新生活的决心。

  八.所需资源:

  网络沉迷的建议篇10

  关键词:网络婚姻;军婚;破坏军婚罪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3-0133-02

  引言

  网络婚姻作为网恋的一种极端形式,正在互联网上不断蔓延,由此而导致的夫妻矛盾甚至是离婚的案例也屡见不鲜。网络婚姻是指男女双方用虚拟身份借助网络这个互动平台,在虚拟的图文环境里体验两情相悦、男婚女嫁、家务操持,甚至“生儿育女”,它是在网上组建的一种虚拟的、只存在于网上的、精神上的所谓“婚姻”。网络婚姻已不单单是一种网络游戏,它已经对传统的婚姻观念和道德提出了挑战。军人被誉为“新中国最可爱的人”,在我国军婚是受到特殊保护的,如何在网络婚姻的冲击下维持军婚的稳定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原因及危害

  (一)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原因

  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由于军人的工作性质特殊,他们外出、娱乐时间较少。同时军人所驻守的地方多是条件艰苦、人烟稀少的边疆、海岛、城市郊区等地方,这样的环境也容易使他们把更多的业余时间花费在网络上。所以,网络婚姻这种虚拟的婚姻在军营中也渐渐有了立足之地。第二,军人的婚恋难问题是导致未婚军人沉迷网络婚姻的不容忽视的原因之一。虽然我国有一系列拥军优属的政策,但军人的婚恋难问题是个不争的事实。而军人中的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到了适婚的年龄,他们在现实中面临着婚恋的困难,所以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就沉溺于虚拟的网络婚姻中。第三,军人和其配偶常年两地分居,是网络婚姻冲击军婚的主要原因之一。由于我国绝大多数军人与其配偶都过着两地分居的生活,无论是军人一方还是军人配偶一方,在工作之余,都会面对长时间一个人生活的孤独,尤其是军人配偶一方还要一个人承担起照顾一家人的压力。而网络婚姻就提供了一种排遣孤独和压力的形式。最后,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及网络婚姻的隐蔽性和便利性的特点,使这种虚拟的婚姻生活在越来越多的人群中盛行,军人及其配偶自然也不例外。

  (二)军婚遭遇网络婚姻冲击的危害

  第一,违背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婚姻乃人生大事”,“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传统的、为人们所赞美的婚恋观念。我国现在所实行的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基本婚姻制度。这些都反映了社会对婚姻的要求。而在网络婚姻中,无论是恋爱、结婚甚至是离婚,都可以通过鼠标轻松地完成,对婚姻的态度是毫无慎重和责任感可言的,这与我们所奉行的“白头偕老”的传统道德观是不相符的。在网婚者的交谈当中,往往也充斥着性语言和其他性的言辞,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般游戏娱乐的范畴,违背了我国传统伦理道德观念和公序良俗原则。

  第二,破坏现实中军婚夫妻双方感情,影响军人家庭的稳定,甚至导致军婚破裂。网络婚姻同婚外情、婚外恋在感情上没有本质的区别。不管网婚当事人在现实中有没有实际的接触,他们都是对传统婚姻的背叛,都会对现实的夫妻感情产生一定的影响。由网恋、网婚引发现实中的婚外恋,甚至导致婚姻破裂的例子,在生活中也并不鲜见。军婚中的当事人双方,本就过着聚少离多的生活,如果其中一方沉迷于网婚,就更加减少了夫妻双方的关心与交流,所以网婚对军婚夫妻双方感情和家庭的稳定的危害就更大,严重的甚至会导致军婚破裂。

  二、网络婚姻对军婚冲击所引致的法律问题

  (一)网络婚姻是否构成重婚罪或破坏军婚罪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的规定,重婚罪是指有配偶又与他人结婚或者明知他人有配偶而与之结婚的行为。破坏军人婚姻罪,是指明知是现役军人的配偶而与之同居或者结婚的行为。网络婚姻中的双方当事人并没有到婚姻登记机关去登记,也没有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网络婚姻只是网民利用网络虚拟婚姻的一种网络行为,所以网络婚姻不具有现实的法律意义。我国法律中重婚罪和破坏军婚罪所指的结婚和同居,都是严格法律意义上的结婚和同居,虚拟的网络婚姻和网上同居并不在其调整范围之内。所以,网络婚姻不构成重婚罪或破坏军婚罪。

  (二)军人或其配偶网婚是否违反夫妻忠实义务

  婚姻法第四条规定:“夫妻应当相互忠实”。夫妻互负忠实义务是婚姻关系最本质的要求,军婚的当事人双方自然也不例外。军人家庭的稳定与和谐,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配偶双方是否互相忠诚。对于夫妻忠实义务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进行理解。从狭义上讲,夫妻忠实义务是指性生活的忠实。在网络婚姻中的双方当事人只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结婚并共同生活,并没有性关系,仅是“精神出轨”,所以军人或其配偶网婚并不违反狭义上的夫妻忠实义务。从广义上讲,夫妻忠实义务还包括不得恶意遗弃配偶他方,不得为第三人的利益而损害或牺牲配偶他方的利益。军人或其配偶一方网婚,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投入到一个虚拟的对象身上,在现实生活中势必减少对配偶一方的关心和交流,使配偶一方在心理上受到冷落,这种“冷暴力”已经构成“为第三人的利益而损害或牺牲配偶他方的利益”的行为。因此军人或其配偶网婚违反了广义的夫妻忠实义务。

  (三)网络婚姻能否成为准予解除军婚的法定理由

  根据我国现行婚姻法的相关规定,法院以夫妻感情是否破裂作为是否判决离婚的标准。婚姻法第32条第3款规定:“认定夫妻感情破裂的五项原因:1)重婚或有配偶与他人同居的;2)实施家庭暴力或虐待、遗弃家庭成员的;3)有、吸毒等恶习屡教不改的;4)因感情不和分居满两年的;5)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通过前文的分析,我们可以明确婚姻中的一方当事人网婚显然不属于认定夫妻感情破裂原因中的前四项,那能否归属于第五项原因,即其他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网婚者沉迷网络,对现实生活中的配偶冷淡,丝毫不尽家庭责任,给配偶身心造成严重伤害,情节严重,性质恶劣,则可认定为夫妻感情确已破裂,可以判决离婚;如果网婚者一方只是出于好奇的心理参加了网络婚姻,但并不沉迷于此,对现实中的家庭和配偶也尽了主要的责任和义务,并且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积极改正,此时就不能认定为夫妻感情破裂。但是,对于军婚我国法律历来是给予特殊保护的,婚姻法第33条规定:“现役军人的配偶要求离婚,须得军人同意。但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除外”。那么什么情况下可界定为“军人一方有重大过错”,我国相关的司法解释明确规定可依据婚姻法第32条第3款相关规定及军人有其他重大过错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情形予以判断。通过婚姻法和相关司法解释的上述规定我们就可以明确以下两个问题:第一,如果是军人一方网婚,存在重大过错,足以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即使军人一方不同意离婚,法院也可以判决解除军婚;第二,如果是军人配偶网婚,情节恶劣,达到了“导致夫妻感情破裂”的程度,军人一方同意离婚,法院自然可以判决离婚,反之,只要军人一方不同意离婚,法院就不能以网络婚姻为由判决离婚。

  三、在网络婚姻冲击下,维护军婚稳定的法律建议

  (一)对经营网络婚姻的网站进行规范化管理

  目前,经营网络婚姻的网站十分繁多,而对于这些网站并没有规范化的管理,所以使得这些网站中“性语言”,性、刺激性等其他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的语言也屡见不鲜。同时这些网站对于参与网络婚姻的网友的身份不加任何限制,所以使得很多未成年人和已婚者都参与其中,这对于青少年健康的发育成长以及婚姻家庭的稳定是非常不利的。所以,相关部门必须认定经营网络婚姻网站的合法经营权。网站经营者也要加强自律和诚信,合法、正当经营。比如在网站中设立“未成年人和已婚人士谢绝入内”等警示语言,同时网络婚姻参加者采取实名制注册,要求参加者提供有效证件,这样就可以对网络婚姻经营网站进行规范化的管理,减少网络婚姻对现实生活中的婚姻及军婚的冲击。

  (二)培养军婚双方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增强夫妻间的婚姻责任感

  军婚中的双方当事人一旦走入婚姻的殿堂就意味着双方要承担起婚姻家庭的责任,夫妻之间相互忠实是夫妻之间最重要的责任之一,是维系军人家庭稳定的基础。故军婚中的一方当事人作为已婚者,如果沉迷于网络婚姻,势必会使其对现实生活中的配偶漠不关心,造成对现实婚姻的迷失、偏离甚至是背叛,这必然就会造成网婚者的家庭伦理道德观念和婚姻责任感的弱化。所以,作为缔结军婚的双方当事人更应该强化对家庭、配偶、子女的责任感,树立良好形象,尽量杜绝网络婚姻。

  (三)因网络婚姻造成军婚破裂,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应保护无过错一方

  从现行的立法来看,因网络婚姻造成夫妻感情破裂进而离婚的,不属于可以请求离婚损害赔偿的范围。但这对于无过错一方显然是不公平的,同时这种制度也没有体现出来现行法律对破坏家庭稳定的网络婚姻否定的态度,这无形中也会使一些破坏别人家庭的网婚者有恃无恐。所以,为了体现法律公平正义的基本思想,如果由于军婚中的一方当事人沉迷网络婚姻,由此而造成军婚破裂时,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对于无过错的一方可以多分,对于有过错的一方可以少分甚至不分。以此作为约束军婚一方当事人参与网婚的一种有效手段。

  (四)丰富军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解决军人配偶的就业问题,在军营中建立心理健康疏导中心

  诚然,如前文分析,很多军人或其配偶之所以会陷入网络婚姻,很大的原因是由军人及其家属的精神空虚造成的。所以应在军营中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活动,使军人一方在精神上有所寄托,而不去沉迷于虚无的网络世界;对于军人家属应尽可能解决其就业问题,这样既可以在工作中有所收获,又可以使人的精神风貌积极向上,从而远离网络婚姻。此外,军人及其家属的心理健康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要在军营中建立心理疏导中心,当军人或其家属出现心理上的困扰时,就可以得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而不至于酿成恶果。

  参考文献:

  [1]张迎秀.网络婚姻引致的法律问题与法律规制[J].河北法学,2010,28(4).

  [2]张雪梅.网络婚外恋状况初探[J].重庆工商学院学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