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射科医学论文集锦9篇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1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主要课程

  主要课程: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主要课程:物理学、电子学基础、计算机原理与接口、影像设备结构与维修、医学成像技术、摄影学、人体 解剖学、诊断学、内科学、影像诊断学、介入放射学、影像物理、超声诊断、放射诊断、核素诊断、核医学、医学影像解剖学、肿瘤放疗治疗学、B超诊断学。

  主干学科: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医学影像学。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就业方向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医疗卫生事业发展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现代医学影像必备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从事临床影像检查、诊断与治疗技术工作的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主要岗位为:b超医生、软件实施工程师、b超医师、放射科医生、放射科医师、临床医学 临床药学 医学影像学和护理学应往届毕业生、售前工程师、健管中心医生、彩超医生、放射科技师、物理师、超声科等。

  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培养要求

  1.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电子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

  2.掌握医学影像学范畴内各项技术(包括常规放射学、CT、核磁共振、DSA、超声医学、核医学、介入医学等)及计算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

  3.具有运用各种影像诊断技术进行疾病诊断的能力;

  4.熟悉有关放射防护的方针、政策和方法,熟悉相关的医学伦理学;

  5.了解医学影像学各专业分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2

  黑龙江齐齐哈尔解放军203医院放射科,黑龙江齐齐哈尔 161000

  [摘要] 放射学科是现代医院医学检查、诊疗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准确、高效地进行放射诊疗不仅能促进医务工作者的技能提升,还能降低医患的经济成本,改善医患关系。本文对放射学科管理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促进放射学科管理发展的对策。

  [

  关键词 ] 综合性医院;放射诊疗;管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18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11(a)-0071-02

  放射技术应用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医学的进步,在当今医院中,尤其是综合性的医院,放射科是医疗技术科的组成部门,也是一个医院不可缺少的重要科室。医院中的放射诊疗主要是指使用放射性装置和放射性同位素对患者进行医学诊断、治疗以及检查等一系列过程的总称。作为一种重要的医学诊断手段,医师要以影像为载体,以病患主诉、临床病史、各项检查结果等参数为依据,进行细致、准确地分析,以得出结论。不仅可以较好地为患者服务,也可以对临床科室起到支撑作用,极大地促进了运动医学科、骨科等科室的发展。

  1放射学科管理存在的问题

  目前,医疗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由于诸多原因,导致一些不正当竞争存在,给放射学科在管理和运行上带来了很多问题和难题。

  1.1 管理模式分散

  医院中的放射科一般设有CT室、透视室、摄片室等,而且被人为地分为介入放射科、CT科、放射科、MRI科等。这种分散的模式,人为地割裂了不同诊疗手段之间的内在联系,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知识、新技术的创新。而且,有时还会出现不同科室相互矛盾的诊疗结论,不仅给临床医师的工作增加了压力;反复的检查,更是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

  1.2 人才资源配备不合理

  放射科室的人员配备与其他科室相比,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影像医学系统由传统X线、MRI、CT、超声、介入放射以及核医学影像系统,但是分散的管理模式和医护人才培训方式,造成影像医学医护人才资源配置紧张。这种紧张不仅表现在相应的人员数量短缺、更是相应需求专业结构不合理,而且还会造成人员质量不优等矛盾。有的医院甚至要招聘临时人员代替技师进行放射护理工作。

  1.3 技术能力不系统

  现代医院的放射学科,不仅需要相应的医学知识,还需要对计算机影像及数字处理系统有着较高的知识掌握,因此,需要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人才资源。但是,很多医院由于领导重视度不够,对于人才的需求和培养没有一个固定、长远的规划,现有专职医护人员学习、进修的机会不多,导致放射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人才资源缺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难以适应现代放射学科的发展要求。加之盲目追求放射设备硬件的现代化、高端化,忽视放射科学需要“软件”的知识结构、技术水平,造成“硬件”与”软件“之间对接矛盾,现代化的设备很多功能不能充分地发挥作用,不能创造出更多的技术效益和社会效益,最终的结果就是增加了医院和患者双方的经济成本。

  1.4 考评、激励机制不健全

  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而很多医院没有建立、健全科学的考评、激励机制,如果充分地激发出医护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而很多医院都是有计划地进行“承包”、“分件”,以完成任务作为医护人员的工资、奖金的发放依据,必然会导致医护人员将硬性指标作为首要完成的目标,影响人才学习、进步的积极性。而过于强调医师的“CT”、“MR”分科,各医师只专注于自己的领域,知识面狭窄、沟通存在障碍,造成人才的片面发展。

  2 促进放射学科管理发展的对策

  2.1提高认识,重视人才培养

  医院领导要提高认识,对放射学科要有足够的重视,并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制定稳定、长期的培养计划。按工作要求去培训所需的专业人才;而对于现有的在职技术人员要提供更多的学习、进修机会;也可以通过聘请专家、学者来院指导、交流等不同的方式,从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能力两个方面共同来提高放射学科人才的综合素质。

  2.2 集中管理,实现资源共享

  医院领导和放射科工作人员要充分意识到放射学科集中、整合的重要性。要将CT、透视、摄片、介入放射科等一起融合在放射学科之中。将有限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实现资源共享;要选准主攻方向,集中重点建设方向,提升放射科学整体的创新力和竞争力。例如,可以将X线、CT、MR等数字化(数字化是指在放射科内实行医学影像数字化采集、存储、传输、浏览及管理,以无胶片化、无纸化的信息化模式取代传统放射科以胶片实物和手工方式进行的图像和文本存储、传输和管的管理模式)影像设备,通过PACS联网,将独立的各项影像设备整合在一起,将学科优势的聚合效应发挥到最大。

  2.3 加强建设,实现队伍团队化

  放射学科的人员队伍整体素质水平是学科运行和发展的关键,因此,要注重人才队伍的结构、知识水平及能力建设。不仅要将“学有所长、术有专攻”作为个人发展的目标,同时,要注重团队的培养,凝聚团队的力量去促进放射学科的发展。

  要大力开展学习型科室建设,做到活到老、学到老,积极营造一个浓厚的学习氛围,将学习重点侧重于各类、各级医护人员的专业理论知识、实践能力;要树立榜样和先进,培养科室带头人,以榜样力量带动一流团队建设;要建立一个良好、和谐的团队关系,发挥合力作用;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配置工作,以解决放射工作人员的分散问题。

  2.4 凝聚力量,开展协同工作

  根据职能不同,现代放射学科是一个由放射诊断、放射技术、计算机网络工程、生物医学工程与物理、护理等多个专业领域组成的,各个领域相互配合,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奋斗。可以成立急诊诊断小组、科外影像检查技术小组、影像指导治疗策略小组等,针对影像检查诊断需求、图像处理等进行资源合理利用,为临床治疗提供快捷、有效的服务。急诊诊断小组可以缩短CT、X线的检查报告时间;科外影像检查技术小组可以为临床提供一个移动而便捷的检查服务。

  2.5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制度

  准确和安全是放射学科的生命之源。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才能对资源进行有序管理,才能保证合理运用设备和资源。要以安全、准确、高效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构建一个由设备安全运行制度、影像诊断制度、介入治疗的常规制度、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组成的制度机制,引导学科走向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2.6 量化指标,建立长效考评机制

  介入放射科、CT科、放射科、MRI科等不同科室要根据职能任务、工作特点、医护人员的基本情况,建立一个由“工作实绩、工作效率、治疗过程、医疗成本、患者满意度”为基本内容的长效考评机制。

  各科室要针对不同工种,编制医师手册和技师手册,制定考核方法和奖惩标准,量化考核指标,设定绩效目标,科学、公正、透明地评价工作实绩和工作效率,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要充分利用各科室配备的HIS、RIS、PACS等结合形成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优化放射工作流程,提升医师诊疗水平,降低医院和患者的经济成本;确保医疗安全性,有效地控制潜在的医疗风险。

  制定“患者满意度”和“医生随访”制度,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机制。将患者的满意度,作为医生的追求;将患者的反馈,看做医生查找不足和改进的动力。

  [

  参考文献]

  [1] 谭孝华,王庆林,易秀英.军队医院放射学科管理实践[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3(12):1199-1200.

  [2] 廖钦,任海,宋彬,等.大型医院放射科科室管理模式与方法探讨[J].华西医学,2012(27):1265-1267.

  [3] 陆叶珍,余华,张秀来.医院放射诊疗管理问题及对策[J].现代医院,2014(5):112-113.

  [4] 陈凯,赵池,徐兵.基层医院放射科管理问题探讨[J].大家健康,2013(12):313.

  [5] 徐丽萍,沈根松.提高基层中医院放射科管理能力的实践体会[J].2013(4):412-414.

  [6] 董大伟,平昭.体检康复专科医院放射科管理[J].中医药管理杂志,2014(6):983,989.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3

  【关键词】放射学;远程;结核病;筛查;管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7.224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7-3696-02

  结核病(tuberculosis,TB)的发现和病例管理是防止疾病传播的重要措施,社区医院对病人的早期发现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1-2]。但是,结核病的早期诊断仍然存在诸多困难,尤其是儿童或痰涂阴性及肺外结核病例。缺乏准确地放射学解释,是结核病误诊或漏诊的重要因素[3]。因此,充分利用三级医院的放射学优势,利用远程放射学诊断可能有利于基层医院的结核病发现和管理。

  1资料和方法

  1.1远程放射学诊断2009年1月,鹤壁市传染病医院实施了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并与效应佑安医院放射科合作,进行远程放射学会诊。被提议进行远程放射学会诊病例由临床医生提出,通过系统传送放射学图像。创建电子数据库记录远程放射学请求表格,数字化影像和病人病史概况。将放射学影像图片应用索尼10.1数码相机拍照,此后照片下载到计算机以100-200KBJPEG数码图片保存。JPEG图片和病人病史、病人的可能诊断等资料传送到远程放射学系统。为了便于放射学解释,所有图片应用Adobe Photoshop CS4进行优化。图片处理包括色度转换,放大,根据图片特征和病人病史的远程放射学报告发回[4-5]。

  1.2统计学分析数据分析采用SPSS17.0(SPSSInc.,Chicago,IL,USA),进行描述性和推理性分析。连续性变量分析采用t检验,离散变量采用卡方检验。取P

  2结果

  2010.01――2011.09,160份影像(156例病人)通过远程放射学进行了审查。病人的特征和影像学,见表1。95.6%为胸片,4.4%为脊柱。83.6%图片质量良好,58.2%的图片对最终诊断起决定作用。远程放射学改变了36个病例(23.1%)的患者管理。其中3例(1.9%)是之前未被临床工作人员怀疑的肺结核病例。此外,放射科医师的审查纠正了16名(10.3%)肺结核误诊并避免了不适当的治疗。1.9%的病人开始治疗前失访。治疗与放射学诊断一致者占85.3%,远程放射学会诊前开始抗结核治疗的病人占2.0%,65.5%病人经治疗后获得改善,12.5%病人死亡,20.0%病人转院治疗。获得胸片到远程放射学会诊的平均天数为3.3d。

  3讨论

  本研究显示,远程放射学会诊改变了一些病人的管理,减少了确定诊断所需时间,降低了误诊率。因此,远程放射学会诊增强了病人管理质量。此外,远程放射学会诊亦可作为临床教学工具达到病例讨论的目的。临床医生和放射学专业人员之间的解释一致增强了临床医生学习的信心,这对提高基层医院临床医务人员的诊断和治疗水平是有利的。远程放射学会诊作为临床教学工具,训练医生的放射学诊断水平是十分有用的。

  本研究的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无需特殊的设施,可以利用常规的结核病筛查设施[6]。本研究结果表明,基层医院应用远程放射学会诊是可行的,可心利用有限的医疗资源提供高质量的医院卫生服务,这对病人和医务人员都是有利的。基层医务人员应该加强放射学诊断知识的学习和解释,提高病人的管理质量。此外,制定统一可行的远程放射学会诊标准是必要的。值得注意的是,研究中虽然采用快捷的远程放射学会诊,仍有少数病例死亡,这一点值得重视,提供快捷的远程放射学会诊可能进一步减少死亡率。其次,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的协作和及时返回资料亦是重要的方面。另外,远程放射学会诊的放射学专家应从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专家库选取。从事基层医院工作的临床医务人员应该充分熟悉远程放射学会诊的知识,改进远程放射学会诊的实用性。实施明智的远程放射学会诊系统显然可改善结核病的诊断和病人的管理,这一方法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和实用。

  参考文献

  [1]Jarvis L,Stanberry B.Teleradiology:threat or opportunity[J].Clin Radiol,2005,60:840845.

  [2]柳正卫,何海波.浙江省2003肺结核痰涂片镜检质量抽查结果[J].浙江预防医学,2004,6(10):21-22.

  [3]周樱,徐玮,钱厚明.影响痰涂片抗酸杆菌检出率的因素探讨[J].中国防痨杂志,2007,10(5):460-461.

  [4]徐利存.肺结核病人痰液镜检不同采集时间效果比较[J].川北医学院学报,2000,15(3):69-70.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4

  【摘要】:目的:对应用应用医学影像存档与通信系统PACS(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在优化放射科的工作流程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方法:将放射科的数字成像设备与PACS系统相连接,对比分析放射科的工作流程在采用PACS前后的工做流程存在的差异。结果:在采用PACS之后,工作流程得到简化,报告发出的时间得到缩短,错误率得到降低。结论:在放射科的工作流程中采用PACS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便于医疗、科研、会诊、教学工作的开展。

  【关键词】:PACS;放射科;工作流程

  PACS(RIS)是Picture Archiving and Communication System缩写,是数字成像技术、数字设备、网络及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1]。目的是解决放射科登记、生成RIS Worklist,实现诊断书等书写计算机化,报告递交及审核E流程化,实现影像的集中储存,经计算机的以太网络,联成一体,实现医院资料的共享和集中管理,是医院的影响诊断步入无胶片化和全数字化管理阶段,为医院远程影像会诊提供技术支持。

  一放射科传统管理模式

  当前放射科的管理模式可以分为以下两种:⑴ 由放射科进行统一管理,按解剖系统进行分组。该模式将放射科的医师按解剖系统来进行分组,比如呼吸循环组,神经组,骨骼软组织组,消化泌尿组[2]。每个小组都由年资较高、经验丰富的医师负责,负责医师专业固定,其他医师进行定期轮岗。操作技师要全面掌握科内所有设备的基本操作方法,根据设备来固定岗位,选一名资质高经验丰富的技师为技师长,全面负责技术组的工作。⑵ 按照设备划分科室。该方法是根据不同的影像设备把放射科分为几个相对独立的科室:CT科、介入科、磁共振科等。

  上述两种管理模式有以下优点:医生可以按照系统或者疾病种类来对不同影像进行研究探讨。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培养出一些领域的高精尖人才,让放射科的诊断水平得到较快提高。但是,也正是因为专业过于细化,导致医生只能研究自己的专业,对其他专业无法了解,久而久之,就会产生知识单一、与实际脱节等问题,不利于提高总体的技术水平,也不利于全面人才的培养。

  上述两种模式的共同缺点是,将放射科分割开来,把本来是一个整体的影响诊断系统进行了肢解,人为的造成了信息孤立,因此得出的结论也难免具有局限性和片面性。

  鉴于上述情况,很有必要导入PACS系统,利用该系统可以使医师对患者的所有影像资料有个全面的了解,可以根据这些资料提出的诊断意见更加合理,同时也避免了因为影像不同导致结论不同,给临床医师带来困扰。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5

  [关键词] 放射治疗;X线照片;造影片

  [中图分类号]R812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8(b)-072-02

  放射治疗是医院肿瘤治疗中重要的方法之一。其放射治疗的质量主要由技术质量、诊断质量及治疗质量三者融为一体。因此,影响它的质量的因素也很多。随着科学技术和医院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与放射治疗相关的影像设备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和质的飞跃,如CT、DSA、CR等先进设备的广泛应用,使放射治疗在医院的医疗质量也将直接影响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效果,影响到医院整体医疗质量的提高。因此,如何对放射治疗质量进行科学的管理和控制,使之适应医院现代化管理的需要,显得十分迫切和重要。现结合笔者的工作体会,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放射科2008年2~6月所摄的普通X线片与造影片中按顺序抽取1 000张照片作为分析材料,其中,普通X线片800张,造影片200张;男613例,女387例;年龄20~81岁,平均46.5岁。

  1.2 分析方法

  由3位高年资技师对两组材料进行分析按照国家卫生部制定的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X线照片质量评级标准评定甲、乙、丙级片和废片。进行逐日、逐人、逐项评价,分类统计甲、乙、丙级片和废片并予以记录。并对每例评为乙级、丙级的CR影像出现的主要缺点进行统计。当意见不一致时,以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进行统计。

  2 结果

  1 000张照片中,甲级片667张,占66.7%;乙级片245张,占24.5%;丙级片69张,占6.9%;废片19张,占1.9%,总体水平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放射科照片质量评级标准。笔者对被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进行综合质量评价和分类:摄影条件不当造成降级的23张,占26.1%。其中因摄影条件选择不当、操作失误导致降级共计65张,占73.9%。说明人员技术水平、职业道德、责任心等人为因素是造成照片质量降级的主要因素。

  3 讨论

  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指保证放射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各个环节按国际标准准确安全的执行。其主要内容包括质量评定,即按照一定的标准度量评价整个治疗过程的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其具体过程是指通过对治疗设备和附属设备的性能检测和维修,对放疗部门规范指标进行监督评价,并采取必要措施,使之保持最佳水平,以达到质量保证的要求,并逐步完善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放射治疗安全和有效的关键。对放射治疗机构施治剂量的测量与对比是提高整个放射治疗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水平的有效方法之一。诊断质量是影响放射治疗质量的原因之一,通过本组评为丙级和废片的88张照片原因分析,73.9%的原因是因为工作不细心、操作不规范所致,26.1%是放射技术中遇到的新问题,其他由于后处理不当造成。加强责任心,规范操作规程,制订数字化影像质量标准,加强新技术理论学习,合理应用后处理功能,是保证图像质量和提高诊断水平的重要环节,从而提高放射治疗的质量。

  3.1 严格质量控制程度

  质量控制是医院管理的重要工作,没有有效的质量控制,就不会有有效的管理。因此,为了保证放射科质量管理,首先必须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和网络。科室建立质量管理小组,各个工作点设立质控医师,具体负责科室的质量管理工作。根据科室的工作任务、性质和特点,分别建立相应的质控制度、标准和工作程序,并落实责任制,认真做好各项工作的质控记录,定期汇总评价,强化质控意识,完善自我检查和监督。

  3.2 强化对放射设备的控制

  许多临床研究证实,尽管肿瘤的类型和临床分期相同,但在不同放疗部门的5年存活率有着明显的差别,如果靶区剂量偏离最佳剂量的±5%,就有可能使原发肿瘤失控和并发症增加。为此在放射治疗中,要加强对放射设备的控制。干式激光打印机配用于放射时,由于激光胶片本底灰雾较高应注意相关摄影技术条件的选择。一般而言,应尽量选用低KV值,这样可减少胶片灰雾,并有效提高影像对比度。

  3.3 统一评片标准

  根据“21世纪医学影像技术发展战略研讨会暨放射诊断QA、QC第3届全国学术会议”研讨制订的《4个部位7种影像质量标准草案》指导性文件精神,以一张标准X照片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正确的部位与位置、适当的密度和对比度、良好的锐利度和较小的失真度)和一般准则(满足要求、注释全准、无技术操作缺陷、用片分格射野得当、布局美观、密度适中等)为评片基础。我们为此应根据此条例制订详尽的高质量、高起点、适合本单位条件的评片标准。

  3.4 全面提高技术员的素质

  在放射治疗中,技术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定期开展业务学习,结合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开展讨论。我们为此要求技师按《大型医用设备使用人员直线加速器技师考试大纲》自学,全面掌握相关知识。对新分配工作的技术员进行严格的岗前培训,经考试合格后独立操作。选送技术员外出进修,接受新知识、新技术。做到人人熟悉机器的操作、功能和性能,培养强烈的责任心。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操作,准确录入患者信息,规范摆位,去除异物,合理选择条件,选择最佳时机,用最佳的后处理方式处理图像。

  总之,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是确保疗效的关键。近年来放射治疗已广泛应用于临床,通过在日常检测和治疗中严格规范各项操作,落实各项指标的定期检测制度,加强设备的日常维护,才能确保治疗的精确度。

  [参考文献]

  [1]于金明,殷蔚伯,李宝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39-346.

  [2]胡逸民,杨定宇.肿瘤放射治疗技术[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9:120-133.

  [3]吴开良,蒋国梁,王鹏,等.肺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靶体积确定的影响因素[J].中华放射肿瘤学杂志,2003,12(3):188-191.

  [4]余厚军.X线数字摄影(成像)技术原理与应用之一:间接数字化摄影[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2,18(7):620-622.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核安全;医院管理;文化建设

  1核安全文化的定义

  核科学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推动了放射医学的发展,形成了4类放射诊疗活动: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和X射线影像诊断,使医学诊断学、肿瘤学和循证医学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为疾病诊治提供了有力手段[1]。但在获得医疗便利的同时,放射医学可能带来的辐射损害也不容忽视。电离辐射可对生物细胞造成损伤,还可能会诱发肿瘤、增加罹患遗传疾病的概率。据联合国原子辐射效应科学委员会的报告,医疗照射是公众所受电离辐射照射的最大人工来源[2]。加强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保障从业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已成为放射医学领域最为关注的问题。在大力倡导核安全文化的大环境下,世界各国均制定了大量的相关法规标准,但要切实到达高标准的辐射安全水平,仅有政策上的手段是不够的,还要依靠从业人员的职业态度和行为表现[3],这种态度和行为表现即指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词的提出源于对美国三哩岛和前苏联切尔诺贝利两次严重核事故中人为错误的分析,首次出现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国际核安全咨询组1986年的《关于切尔诺贝利事故后评审会的总结报告》(INSAG-1)中[4]。1991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在《安全文化》中对安全文化作了系统的论述,提出安全文化的完整概念,强调只有全体员工致力于一个共同目标才能获得最高水平的安全[5]。《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这样定义安全文化,“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种种特性和态度的总和,它确立安全第一的观念,即防护与安全问题由于其重要性而保证得到应有的重视”[6]。这一原则适用于所有的放射源安全和防护实践中,是我国《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安全基本标准》(GB18871-2002)的蓝本,它强调人员的工作态度、思维习惯和组织的工作方法与优先性。在这一标准中强调“应当反复灌输用以支配所有与辐射源有关的个人和组织机构对防护与安全的态度和行为的安全文化”[7]。核安全文化由两大部分组成:第一,是单位内部的必要体制和管理部门的逐级责任制;第二,是各级人员响应上述体制并从中得益所持的态度。图1是核安全文化的具体组成部分及职责,核安全文化是所有从事与核安全相关工作的人员参与的结果,它包括相关的操作人员、管理人员及决策层。

  2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必要性

  医疗行业是电离辐射技术应用广泛的领域,是辐射事故的多发行业,医疗照射是公众接受电离辐射剂量负担最大的人为来源.我国的医疗机构具有数量多、分布广、服务面大等特点,现在最大的职业性受照群体即为医疗行业从事放射工作的人员,大量接受放射诊疗服务的患者或受检者则成为最大的非职业性受照群体。根据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的数据显示,在辐射卫生被监督的50196家单位中,医疗机构就有46712家,占93.6%。在这些单位中,疑似放射病的人数是490人,其中医务人员就有481人;职业禁忌的人数有1539人,医务人员占88.4%;个人剂量监测超标的人数有801人,医务人员占88.0%[9]。我国1988~1998年发生的辐射事故中80%以上可以避免,不适当的安全文化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事故的发生[10]。因此,医院辐射安全管理既要切实实现辐射防护,还须关注潜在照射的问题,加强核安全文化建设,从思想源头上杜绝医疗辐射事故的发生[11],保障医疗辐射工作人员及公众免受过量照射。综上所述,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技术措施只能实现低层次的基本安全目标,管理和组织措施能实现较高层次的安全目标,但要从根本上保障安全,最终还要靠自身的核安全文化建设,核安全文化不会自然产生和存在,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只有提高从业者和管理者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认识,不断更新观念,倡导“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的理念,才能不断创造安全医疗服务的新局面。

  3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现状

  核安全文化概念已提出二十多年,在核工业、煤炭、建筑业、民航运输业、工程管理、电力等企业和机构得到初步的重视和发展,但在医疗卫生行业,尚未形成完善统一的核安全文化体系,从辐射安全管理、辐射防护等角度对核安全文化建设的研究也不多,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

  3.1核技术的医疗应用专业多,分支细,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建设差异大。放射医学主要包括放射肿瘤学、临床核医学、介入放射学、X射线诊断学等四大学科,每项专业又有很多细的分支。不同的医学工作在辐射防护和安全要求上各有侧重,且有自己的运行体系。因此各专业核安全文化存在一定差异,在文化建设统一上必然有一定难度。3.2医院等级不同,工作任务量及种类存在差异,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根据我国的卫生法规,医院实行等级制度,不同级别的医院承担不同的辐射医疗服务工作。等级低的医院辐射工作单一,工作量相对较轻,等级越高的医院所从事的辐射医疗服务越全面,医务人员的工作量越繁重。因此不同的医院对辐射防护和核安全文化的要求不尽相同,造成医院间的核安全文化建设参差不齐。3.3医务人员的个人素质存在差异,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水平不同。我国现阶段的医疗教育体制和医疗就业环境,造成医务人员的学历高低与医院级别的高低相对平行,导致不同医院间的从业人员素质存在一定差异。不同级别的医院对其医务人员的再教育程度也不尽相同,使得业内员工不能形成统一的核安全文化水平。即使在一个医院内部,医务人员也因职位不同、层级不同、工种不同形成不同的辐射安全态度和意识。在日常工作中,有部分工作人员不认真佩戴个人剂量计,认为“没有用”;不按规定穿戴防护用具,嫌“麻烦”、“不卫生”;进行介入诊疗、核医学等高剂量放射操作时认为“反正就一会儿,时间短,没多大剂量”,持有这些思想的工作人员不在少数。3.4上级主管部门对核安全文化建设重视不足。我国目前针对辐射安全管理的法规和标准已基本健全,也已多方提及核安全文化的理念,但在实际操作中,(总105)《中国医刊》2017年第52卷第1期监管部门多把目光放在场所评价、人员管理、设备检测等方面,对医疗机构核安全文化水平的建设和评价缺乏重视。部分医院的领导层和管理者对辐射安全不重视,相当一部分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意识有待加强和提高。

  4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建议

  在国家大力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贯彻的大环境下,医院核安全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必须得到正视并积极解决,笔者提出如下几点解决措施及建议。

  4.1建立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贯彻核安全文化的首要任务是建立辐射安全管理机构或明确专人负责相关放射医学设备的安全管理工作。核安全文化是无形的,但其建设水平会直观的体现在医院辐射安全业绩上,科学的辐射安全管理机构及制度是医院建设高水平核安全文化的重要保证及有形考核指标。规范合理的操作规范、辐射安全与防护管理制度、辐射事故应急预案等文件,可有效规范约束医务工作人员的行为,减少其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使医院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核安全文化水平。4.2重视自我辐射监测,开展辐射工作人员培训自我辐射监测是医院开展核安全文化建设的基础,良好的辐射监测能力是做好自身辐射安全与防护工作的前提。辐射监测可分为工作场所监测和个人监测。就放射医学而言,工作场所监测重点关注外照射水平、表面污染及空气污染;个人监测主要关注外照射、内照射和皮肤污染监测。在制订监测方案及计划并严格执行的基础上,还要积极培训相关人员,转变思想,使他们充分认识辐射监测的重要性。医院应配备专业监测设备,定期检定,保证测量数据的真实客观,并及时记录,做到有据可循。对于异常监测结果,要积极处理,深究原因,切实解决辐射防护方面存在的问题。4.3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培养辐射安全管理人才核安全文化属于管理的“软技术”,在某些情况下会对医院发展成败起到关键作用[13]。国际经验证明良好的安全文化对保证医用辐射健康发展、减少事故发生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医院文化一旦形成将具有导向功能、约束作用、激励作用、凝聚作用、辐射作用,达到转变工作人员辐射安全观念的目的,带动患者转变辐射安全观念[14]。加强核安全文化宣传可利用宣传展板、宣传画、演讲、培训、竞赛等多种形式进行。核安全文化建设对医务人员自身的核安全文化素养有很高要求。辐射安全管理不是一个人的职责,需要与梯队形管理团队进行。建设高文化素养的医院辐射管理人才团队,需要重视人才的筛选,建立规范合理的用人机制[15]。针对专业型管理人才和业务型管理人才采用不同的培养方式,使他们各司其职,发挥所长,为医院的核安全文化建设贡献力量。4.4转变观念,院领导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院领导应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和以人为本的理念,在着眼于医院效益及业务拓展的同时,带头参与核安全文化建设,积极贯彻国家加强辐射安全监管及辐射防护工作的政策,狠抓措施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促进医务人员自觉遵守制度和规程,规范本院的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发展安全文化建设。以科室为单位,建立以科主任为核心的质量管理体制,充分发挥科室自身的约束机制,提高科室乃至全院的整体素质,减少辐射安全事故的发生[16]。

  5结语

  核安全文化建设在医院辐射安全管理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得到医院及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安全文化建设与辐射安全管理工作密不可分,在实际工作中,应建立科学的辐射管理机构及制度、做好自我辐射监测工作、加强辐射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提高医务人员核安全文化素养,实现辐射防护目标,保证放射医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减少辐射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郭欣,邓明卓,刘江.对综合性医院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2011,3(31):59-60.

  [2]UNSCEAR.Ionizingradiation:sourcesandbiologicaleffects[M].NewYork:UN,1982.

  [3]刘长安,王文学,贾廷珍.贯彻《职业病防治法》,发展辐射安全文化[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2003,16(1):54-56.

  [4]INSAC.Thesummaryreportonthepost-accidentreviewmeetingonthechernobylaccident[J].IAEA,1986,5(5):403-404.

  [5]INSAG.Safetyculture(IAEASafetySeriesNo.75-INSAG-4)[J].IAEA,1991,7(1):121-129.

  [6]GB18871-2002.电离辐射防护与辐射源安全基本标准[S].

  [7]19-295-1997.国际电离辐射防护和辐射源安全的基本安全标准,安全丛书No.ll5[S].

  [8]范深根.我国放射事故概况与原因分析[J].辐射防护,2002,22(5):277-281.

  [9]卫生部.2009年中国卫生年鉴[EB/OL]https://www.haoqikan.com/haowe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zwgkzt/ptjnj/200908/42635.htm.

  [10]胡莲芝.江苏地区1960-1993年放射事故调查与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1995,4(4):240.

  [11]刘长安,贾廷珍,王文学.培育健康的辐射安全文化[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2,22(6):457.

  [12]张璐.浅谈提高企业职工安全文化素质以企业安全文化提升企业安全管理[J].大众商务,2009(9):91.

  [13]张久明.加强医院文化建设提高医院管理绩效[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12):75.

  [14]张亚兵,丁牧原.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医院管理,2008,28(9):59.

  [15]戴礼成,刘华琼.论医院管理改革与体现以人为本[J].中国医院管理,2008(6):12.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7

  关键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放射肿瘤学

  放射治疗与手术、化学治疗是肿瘤治疗的三大基石。放射肿瘤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肿瘤学、影像学、放射物理学、放射生物学等,学好这门学科需要广泛而扎实的理论基础。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医学生毕业后医学继续教育的核心[1]。但是目前许多院校还未建立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本科教育期间也未开展相关课程教学,在临床实践中难以接触放射肿瘤学。因此,该学科知识与技能短期内难以掌握,需要建立一套学以致用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系统,达到培养理论扎实、业务熟稔的放射肿瘤学医师的效果[2]。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在总结人才培养经验的基础上,建立了与北美临床住院医师培养制度接轨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3]。住院医师培训以为全国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培养合格的低年资临床专科医师为目标。培训项目从2000年开始经过18年实践日臻完善,培训基地于2015年荣获“全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示范基地”称号,同时也是“中国住院医师培训精英教学医院联盟单位”。放射肿瘤学自2003年进行招生,截至2020年共接收省内外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委托培养的住院医师383名。但是,面临日益进步的放射肿瘤学技术及专业知识,既往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培训模式教学效果不佳。同时,出于防范新冠肺炎疫情需要,急需一种时间地点依赖性低、操作方便的新型培训模式。因此,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尝试采用一套强化理论训练+临床应用为向导的综合培训模式,并取得了显著成效,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取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拟2020年结业的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共计33名。人员组成:27名专科硕士,1名外院委培,3名本院职工,2名社会人规培。分组:9人为一个学习小组,共设3个学习小组,每组设置1名组长。

  1.2培训方法

  根据《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与标准(试行)》中的放射肿瘤科培训细则及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理论考核大纲(2020版)放疗专业为引导,梳理重点病种如下,头颈肿瘤:鼻咽癌、喉癌、胶质瘤、腮腺癌;腹部肿瘤: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胸部肿瘤: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乳腺癌;其他肿瘤:NK/T淋巴瘤。根据重点病种进行课程设置,主要从强化理论学习课程、基础技能培训课程以及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三方面进行。1.2.1理论学习课程学习非小细胞肺癌、肝癌、癌、宫颈癌、喉癌、霍奇金淋巴瘤、胶质瘤、弥漫大B淋巴瘤、脑转移瘤、前列腺癌、乳腺癌、上腔静脉综合征、胃癌、小细胞肺癌、胸腺瘤、直肠癌、NK/T淋巴瘤、子宫内膜癌、鼻咽癌、扁桃体癌、下咽癌和横纹肌肉瘤,共计22个癌种。课程共22课时,每节课1.5小时。全部采取ZOOM客服端在线讲授,充分结合理论知识、临床病案、最新研究进展,集授课与互动提问为一体,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满意度调查问卷。1.2.2基础技能培训课程根据考试大纲,训练心肺复苏、体格检查等。利用华西临床技能中心开放实验室,实行自助预约使用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长负责制,错峰训练。具体流程:以小组为单位,组员统一时间到达现场,3人为一小队,根据考试大纲要求,相互交叉练习,组长最终统一考核,全员合格后离场。1.2.3以临床应用为导向的放射肿瘤学技能培训课程同样以头颈肿瘤、胸部肿瘤、腹部肿瘤等重点病种为线索,安排病种放射肿瘤学流程及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共计15课时,每次讲授1小时,讲授与提问相结合,全部采用基于ZOOM的在线教育平台授课。课后发送讲课视频及利用微信小程序,发送课程意见表及满意度调查问卷。线下专门在放疗计划室设置实战电脑平台及指导教师,供学生在工作时间之外,随时随地强化放疗靶区勾画、计划评估等内容的学习。

  1.3考核内容

  1.3.1考前理论强化:基于微信问卷星的考题模拟测试为提高理论学习效果,强化规培学员记忆,结合考试大纲,肿瘤中心对22个重点病种做了理论强化试题。试题内容紧扣大纲,重点训练临床思维,结合诊疗重点、难点命题,题型分为单选题、多选题、病例分析题。采取“闯关模式”,即前一个病种获得满分100分后,系统显示通关,发放下一站密码,才能开启下一病种的试题。采取“三部走”策略:第一步:全面复习相关病种知识;第二步:答题;第三步:纠错,查漏补缺,互相讨论。流程如下:(1)扫描二维码,输入初始密码即可进入答题界面。(2)准确填入基本信息,如组别、学号。(3)每道题选择答案后,点击下方确认,确认后不可修改该题答案,可显示正确答案,供大家学习。(4)若在答题中不小心退出答题界面,再次扫描二维码输入密码,就可进入刚才的答题界面,接着刚才的位置答题。(5)提交答题试卷,若为满分,则会出现下一关密码;若不是满分,则显示“谢谢参与”,请重新答卷,直至满分,总共3次机会。(6)如有问题,以小组为单位集中收集,出题教师答疑。如此即可反复强化答题者对相关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1.3.2基础技能强化训练:基于临床技能训练中心实战安排2~3位高年资住院医师为考官,分时段进行模拟考核,保证全员合格。考核指标:心肺复苏术(单人)分别按照评估(10分)、按压(20分)、开放气道人工呼吸(20分)、循环评估(20分)、操作后处理(10分)、操作效果(10分)、人文关怀(10分),共计100分。体格检查分别按照操作准备(10分)、视诊(20分)、触诊(20分)、操作后处理(20分)、操作效果(20分)、人文关怀(10分)评分,共计100分。90分以上为合格。1.3.3靶区强化培训:基于离线靶区勾画测评结合选取鼻咽癌、喉癌、胶质瘤、乳腺癌、NK/T淋巴瘤、腮腺癌、直肠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前列腺癌、非小细胞肺癌、食道癌为临床常见重点病种,结合临床实际病例开展靶区强化训练。每周复习3个病种,每个病种选取2~4个典型病例。具体流程如下:(1)每周五,教师发送下一周将要复习的3个病种患者CT图。(2)住院医师做靶区勾画。复习讲课PPT,仔细勾画。统一勾画颜色,GTV为橙色,CTV、CTV1为浅紫色,CTV2、CTVnd为深紫色。(3)四位小组长收靶区图。周日、周二、周四,中午12:00点前交给肿瘤中心。靶区图命名:学生姓名—病种—病例。(4)肿瘤中心发放正确答案。住院医师先自行比较纠错,再强化学习讨论。小组长总结组内问题,周一、三、五上午交电子版给肿瘤中心。(5)教师批改打分,归纳问题。周一、三、五下午17:00—18:00,使用ZOOM平台,在线一一点评,答疑并总结。既保证集中学习与教授,又能实现一对一个体化纠错答疑。根据考试大纲,每个癌种设置6个考点,每个考点1分,满分6分。5分以上合格,若不合格,再次考核直至全员通过。

  2结果

  理论学习考核22个重点病种,初次考核均未达到全员通过,其中初次通过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42.42%),最高的为上腔静脉综合征和小细胞肺癌(96.97%),再次考核均为满分通过。普通技能考核心肺复苏和胸部查体两项,初测合格率分别为30.30%和15.10%,再测合格率均为100%。专业技能考核结果:初评成绩:11个癌种14次测试中,初次合格率仅为21.4%。其中初次合格率最低的为NK/T淋巴瘤案例2(0.00%),其次为鼻咽癌(6.1%)。初次全员合格的癌种有肺癌、食道癌和喉癌。通过再次强化训练,初次不合格人员均达到100%合格率。最终结业考核结果:2020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3人,未结业1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0人,通过率96.97%。学员满意度反馈均为满分,见表1~2。

  3讨论

  3.1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能有效提高学员积极性及通过率

  本研究结果发现,相较于既往,此次考核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对比既往数据(2018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7人,未结业3人,其中理论未通过1人,技能未通过2人;2019年参加考试总人数31人,未结业8人,其中理论未通过0人,技能未通过8人,总通过率由2018年的91.89%和2019年的74.19%提升至96.97%(2020年),见表2。在理论学习中,2020年相较于2019年,理论考试通过率差异性不大。但是本次采用了线上教学/线下实战+闯关模拟测试+满意度调查的新模式,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趣味性和学习积极性[4]。通过分析学员的反馈得知,一方面学员基础知识相对比较扎实,自学能力较强;另一方面针对自身不太熟悉的病种,可以做到自学自查,甚至发现题干中的错误。出题的教师均为基地高年资主治医师及教授,出题紧扣临床工作及临床前沿知识,除课本知识的考核之外,也是对学员平时工作学习成果的考核。普通技能培训虽然全员通过,但是小组初测合格率仅为45.5%(15/33),这表明在日常临床训练中,部分学员还未全面正规掌握基础技能,如何学以致用,值得继续探索。技能考核成绩提升明显,相较于2018及2019年,分别由原来的94.6%(35/37)和74.2%(23/31)通过率提升至100%。技能提升的主要原因可能为:(1)原来的单纯授课+课后自行训练未充分调动学员积极性,针对自行训练的成果也未及时得到反馈及纠错,而引入新模式后,采用模拟勾画的方式,同时及时得到学习反馈及评价。(2)并非单一类型及数量的培训,而是综合理论+训练+强化训练的模式,将抽象的知识,以临床应用为导向,让学员进行模拟训练。(3)采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既符合疫情防控需要,同时由于规培学员人员组成不同、轮转科室差异,既往难以共同学习,而新模式突破该限制,灵活安排时间,方便学员训练及反复强化。但整体培训的选题还是略显单一,未来还将探索更为丰富的线上线下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

  3.2放射肿瘤学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新模式需继续探索

  综上所述,放射肿瘤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是一门综合性强、知识更新快、临床实践要求高、便于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新兴模式。在依托目前的信息化技术,采用多种媒体及智能化设备,倡导个性化学习和提升学习积极性的背景下,各大医学院校涌现了多种模式的探索,实现了教学过程优化、教学效果提升[5]。此次探索的新模式,在信息化时代和新冠肺炎疫情防治背景下,选用线上教学、考核、评价,线下自主学习、应用,利用临床技能培训中心先进设备进行模拟教学,既生动、形象展现了教学过程,又实现了教学效果的提升。但是该模式仍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不足值得进一步完善和优化。

  参考文献:

  [1]王晓雪.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改进[J].卫生职业教育,2019,37(24):153-155.

  [2]杜德晓,张能维,朱斌,等.以胜任力为导向提高规培水平[J].继续医学教育,2019,33(12):18-19.

  [3]王辰,齐学进,陈昕煜,等.我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的正式建立与政策体系[J].中华医学杂志,2015,95(14):1041-1043.

  [4]刘勇,余剑波,马建军.“视频网站+问卷星+微信”组合在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教学与仪器,2016,33(2):45-47.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8

  【摘要】放射技术在临床上得到很好的应用,它是一项根据影像诊断来判断患者疾病的技术。放射技术与诊断有着密切的关联,在临床诊断中离不开放射技术的应用,它给疾病的诊断提供了准确的图像资料信息。深入研究放射技术和临床之间的关系,可以提高放射技术的诊断水平,提高放射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对治愈疾病将会有很大的帮助。对已有资料进行分析,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加强放射技术与临床相关专业问的联系,可以避免临床诊断与患者病情不相符而导致拍片错误,减少患者在进行拍片检查时的辐射剂量,也可以减少放射技术在应上的成本,避免因此造成的医疗纠纷。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对医治患者的病情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特征等有很大的帮助,对能更好地利用放射技术诊断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临床;诊断;放射技术

  近年来,新兴影像设备在临床诊断治疗中得到很广泛地运用,在医疗上摒弃了传统意义上的放射技术,应用更新的现代放射技术。放射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在临床诊断上,提高放射技术水平对能更准确地诊断疾病具有很大的帮助。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对提高医疗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经济的发展带动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升,医院开始朝着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放射技术在数字化的浪潮中也不断的提高,医疗设备不断的更新,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

  一、放射技术的发展

  随着数字化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国内外大型医院的各种检验技术、管理技术也日益数字化、信息化,数字化放射科日益兴起。随着医学图像存档与传输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放射科也将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数字化放射科包括PAS、RIS和数字成像设备系统,而数字化成像设备系统是实现管理放射科数字化的基础。普通放射技术中的电子计算机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核磁共振成像等影像设备已具备实现数字化的条件。

  放射技术人员是放射科室中的设备操作人员,是放射科重要的主体,负责放射科的技术工作,放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着医院放射科对疾病的诊断水平,从而也关系着临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提高放射技术水平直接关系到患者的治疗与利益,对提高医院医疗水平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的事实依据.

  二、放射技术与临床及各学科的关系

  放射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临床诊断上,放射技术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临床诊断水平的高低。放射科是属于医技科室,而医技科室是为临床研究服务的,这就奠定了放射技术与临床诊断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许多医院在多年的医疗经验中慢慢形成一种不成文的规定,即医技科室要无条件的为临床科室服务,局限性认为放射技术只是服务于临床研究,这样的认知过于片面。在实际工作中,很多放射技术人员对放射科的相关知识了解不全面,导致在放射技术的运用过程中,时常遇到临床诊断结果与患者伤势情况不相符,从而造成错照或者是重复拍片,浪费患者的治疗时间,增加医师的工作量。重复多次的拍片就会使患者和放射技术人员重复接受辐射,这对人体是不利的,严重则会造成医疗纠纷。为了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放射科的工作人员应与临床方面相关科室进行沟通了解,密切放射技术工作人员和临床诊断医师之间的联系。在遇到临床方面与放射技术方面的矛盾或者分歧时就能及时进行沟通交流,及时解决两者间存在的问题。放射技术人员要不断地学习与临床方面相关的放射技术知识,临床医师也要提升与放射技术相关的临床知识。加强放射技术与临床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开展讲座,加强放射技术方面与临床方面的相关知识,增进放射技术与临床相关科室之间的交流。

  在如今的医疗技术中,放射技术人员不仅仅是操作和维护机器那么简单,他们被赋予了更高的责任。放射技术人员的工作已涉及多个领域,其中包括拍摄图像的后处理以及相关的计算机方面的技术。而为了能更好更熟练的操作数字化设备,要求放射技术人员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知识能力:

  (1)严格遵守和执行放射防护的条例,保证被检查者的安全。

  (2)在工作中,要准确把握投照的方法,严格掌控投照条件。

  (3)医院实现数字化后,使用的设备大部分只有英文说明,为了保证被检查者和自身的安全,要求放射技术人员必须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因此读懂说明书是放射技术人员不断提高自身英语水平的动力,也是其在实际操作中不出现差错,达到熟练使用机器设备的保证。

  (4)要求放射技术人员熟练使用计算机,熟练掌握资料的查询和图像的处理,学会检索文献,了解网络运作方面的知识。

  (5)学习新的医学影像设备,能够熟练使用新设备。

  三、放射技术在临床上的运用

  近几年来,放射治疗在临床上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包括一些肿瘤、脉管畸形等疾病的治疗都离不开放射治疗。随着放射物理学与生物科学的不断发展,放射设备的不断更换,对放射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普通性放射治疗到精确的放射治疗方法,不断地向新技术发展,这将会促进疾病治疗水平的提升。同时,不断改进用药方法,变换给药途径,迎接新型化疗药物,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提高化疗的治疗效果。

  四、小结

  综上所述,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对医治患者的病情和更准确地判断疾病类型、特征等有很大的帮助,对能更好地利用放射技术检查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加强放射技术与临床方面相关技术的横向关系,对患者疾病的治愈、医师治疗技术的提高、降低医疗的成本也具有重要意义。临床的诊断离不开放射技术的应用,为了能更准确的判断疾病,增加患者的康复率,就要不断的提高放射技术的诊断水平。而放射技术的运用离不开放射技术人员,所以放射技术人员要不断学习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的素质,熟练掌握相关的操作技术,做到对患者负责。放射技术根据影像来诊断病情,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医疗设备得到不断更新,对放射技术和诊断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深入研究放射技术与临床的关系,不断提高放射技术水平,对医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生命的保障都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

  参考文献

  放射科医学论文范文9

  关键词:放射性医学检查;应用;放射性核素;核射线

  1、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定义和分类

  放射性是指某些发生原子核能变化的物质释放出的一种可以用某种特定仪器观测到的射线。随着医学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放射性在医学上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涉及到的医学领域也不断增多,当前我国的放射性医学检查主要包括X射线检查、放射性核素检查、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等。

  2、当前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应用情况

  2.1、X射线检查

  X射线检查技术是当前医院对人们身体进行检查和疾病监测的常用手段,主要原理就是利用X射线的穿透性,对人体内部器官进行透视和摄片,常见的X射线检查主要包括X光透视、摄片、造影、断层摄片、CT等,X射线的使用目的主要是来观察人体内脏器官的病变,使医生对病人身体的内部状况和脏器病变情况有所了解。

  2.2、放射性核素检查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主要原理是利用放射性核素和具有放射性标记的化合物来对人体疾病进行记录和测算,根据人体反应研究得出结论。

  放射性核素在医学检查中的应用首先是测定人体器官的功能,通过将放射性的药物应用于人体,利用放射性检测设备检测其在脏器中的变化,或是人体血液和排泄物变化,对不同时间的放射性物质的变化状况绘制曲线,进行测算分析,得出所需的数值。在我国当前的医学检查中,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测算人体的消化功能,吸收功能,人体血细胞的实时状况和功能性等[2]。

  放射性核素检查的应用除了曲线参数的获得之外,还包括影像的摄取。具体的说就是将放射性的药物导入人体,观察内脏对放射性药物吸收的反应与正常内脏进行差别比较,并使用能够显像的医学设备,如γ照相机和发射型计算机断层照相机等,来对病变取像。这种显像更多的表现为一种变化过程,因为人体内脏器官对放射性核素药物的摄取,取决于器官的当时的功能状况,包括代谢速度和血流速度等,因此这种显像是动态的。而大多数发生病变的器官,在初期对放谢性药物的反应已经与正常器官有所差异,因此这种检查方法能够检测到人体器官疾病的早期状态。当前这种检查手段主要可用于人类的心血管功能检测,神经系统反应检测,脏器肿瘤显像,呼吸系统例如肺栓塞等的早期检测,人体内分泌系统和血液系统的功能性显像检测等等,应用渠道非常广泛。

  2.3、放射性同位素检查

  放射性同位素检查的使用载体是具有放射性的物质,在当前医学领域我们所使用的同位素大多是人工合成的,也就是通过核反应生成的人工放射性同位素,例如用于示踪剂的131碘、32磷、51铬等,这种同位素的优点就是具有较高的感应度和放射性,易于检测和计算。在实际的检查过程中,通常是将具有放射性的同位素作为示踪剂导入人体,通过人体的血液流通和新陈代谢等过程,进入到人体的内脏器官当中,用放射性探测器来查看和测量示踪剂在人体当中的运行过程、运行轨迹、运行速度,以及最终到达人体的哪一部分,通过计算、观察和与正常脏器运作功能的比较,得出人体脏器的疾病诊断结论。这种检查手段非常方便,而且对人体的损伤很小[3]。

  除了示踪剂之外,放射性同位素用于人体的检查物质还有198金、铟-113胶体、碍-99m胶体等,这些是用于扫描的放射性物质,通过肝脏对金-l98的吸收情况,也就是肝扫描,可以来检测肝病变的状况,因为肝脏对金-l98的吸收是一个动态过程,医生通过同位素造影术,就能够检测到金-l98在人体肝脏的分布状况,从而对肝脏的功能性做出诊断。这种放射性同位素用于扫描来得出检查结论的方法,同样能够用于检测人体的心、脑、胆等脏器,使用简单,对患者基本不会造成伤害。

  3、我国放射性医学检查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3.1、人们对于放射性医学检查的认知存在误区

  放射性的医学检查虽然在当前医学领域已经使用的十分广泛,尤其是X射线、CT、造影等比较常见的医疗诊断手段,但是人们对于放射性检查的认知仍然有很多误区。例如许多患者认为放射性检查的辐射力度很大,会对人体造成很大损伤,因此坚持拒绝接受需要进行的检查项目,而另有许多患者明明不需要进行放射性检查,却为了保险起见,强烈要求医生进行,或是在进行放射性检查时不注意防护措施,超出了安全使用范围,对自身有造成一定伤害的可能。针对这些问题,医生在进行放射性检查项目前,应与患者和患者家属做好沟通,对检查的目的性和科学性进行解释,尽量使患者配合,在检查过程中,要随时告知患者的检查状况,做好对患者的防护措施,减少问题出现。

  3.2不可忽视放射性物质对人体的损害

  毫无疑问,放射性物质对人体是有损伤的,无论是示踪剂在人体的导入还是射线和影像等医学检测的辐射性,都会对人体和细胞功能造成一定伤害,因此在放射性检查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辐射剂量对人体的影响,确保其的安全使用范围,在发挥放射性检查优势的同时,避免辐射超量的情况,尤其对于孕妇和备孕夫妻,要详细询问状况。对于从事放射性医学检查的工作人员,要重视对他们工作规范和操作过程的培训和要求,严格做好放射性物质的存放,检查过程符合要规定程序,积极做好防护。

  参考文献:

  [1]王荣福. 肿瘤影像核医学进展[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0,(11):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