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战后时期类型电影研究.doc

  我国战后时期类型电影研究

  我国战后电影是指从我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的全面胜利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成立期间,我国电影工作者所创造出的电影作品。由于港台地区文化及历

  史的特殊性,所以这期间两地区的电影创作没有作为本文研究的范畴。

  1.1战后电影发展境遇

  经历了二十年代无声片的探索,三十年代黄金时代的经验积累,我国电影人

  在战后时期的创作的电影作品更显成熟。战争的洗礼,艰难的创作条件,海外影

  片在国内市场的强劲势力不仅未能阻挡住我国电影的发展之路,相反这时期许多

  电影作品中所体现出的高贵的艺术品格至今闪烁着艺术的光芒。

  1.1.1国际电影发展境况

  战后一度称霸世界电影市场的好莱坞电影发展并不像美国在战争中的表现,

  战争造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惨重的损失,即便最终取得胜利的国家也满目疮痍,美

  国在世界大战中可谓坐收渔翁之利,成为真正的赢家。然而,如神话般的好莱坞

  在1946年创下了史上最高纪录的17亿美元的票房纪录后,便开始渐渐衰退。二

  战后,美国历史上曾震惊一时的"非美活动调查委员会"于1947年开始以秘密

  审査共产党员为借口对好莱坞电影人大规模迫害,给美国电影创作带来了极其严

  重的后果。持续了几十年之久的"非美活动"使好莱玛三百余名重要的电影艺术

  家深受其害,并纷纷离开美国,这一震动一时的历史事件使好莱坞损失了大量的

  创作人才。加上1946年,美国新修订的"反垄断"法的出台,使好莱坞黄金时

  代形成的制片、发行、放映一体化的大制片厂管理体系面临解体,在原来好莱坞

  体系下,几大电影公司兼营的电影院线被取消,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也使得各

  大电影公司利益蒙受巨大损失。各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使战后时期的好莱坞电影面

  临种种考验,体制变动下的不安与政治氛围下的恐慌也间接的影响了经典好莱坞

  的悬疑片的发展,以及新好莱坞时代的黑帮片等。而战后在世界的另一方,欧洲

  却出现了影响世界电影史发展的三大电影流派之一的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

  动,从1945年到1950年,从罗西里尼的作品《罗马不设防城市》一经问世,新

  现实主义便开始慢慢向世界蔓延幵来,至1956年影片《屋顶》,新现实主义电影

  在战后几年的世界里华丽登场又悄然谢幕,这期间出现了许多让人耳目一新的作

  品如《大地在波动》(维斯康蒂)、《偷自行车的人》(德*西卡)、《罗马十一时》

  (德*桑蒂斯)等。战后经济萧条的西欧各国,电影的生产发展更是雪上加霜,

  他们远没有好莱坞强有力的经济基础,节约拍摄成本是战后电影生存的客观要

  求,所以,实景拍摄,大量启用非职业演员等是电影创作者非常时期采取的非常

  手段,这种特殊的拍摄方法,加上创作者淡化故事情节,注重长镜头的使用等都

  成为新现实主义所呈现出的独特的风格。而且,战后人们生活苦不堪言,需要电

  影作品真实的亲近受众,好莱玛金色的神话仿佛让人难以安眠了,浮华的美梦显

  得太过遥远,人们更乐意在影像放映的真实世界里互相慰藉。所以意大利新现实

  主义敢于勇敢的举起反对好莱坞电影的大旗,推崇电影的反映现实的本性,并在

  战后时期大放异彩。

  1.1.2国内电影生存背景

  我国战后时期的电影既不像美国好莱坞的经典时期电影一样逐步的走向

  衰弱,也不是像意大利新现实主义一样反对传统,淡化故事,提倡真实的还原生

  活。在战后人们还在伤痛中慢慢恢复时,我国电影延续了 "影戏"观念下注重故

  事的创作方法,吸取了西方电影先进的电影创作技巧,显示出我国电影成长的成

  熟和厚重感。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后,在全国人民欢欣鼓舞,准备庆贺已是满目疮

  痍的国家终于可以平息战乱,背井离乡的家人终于可以在团圆的美好中抚平伤口

  时,人们发现硝烟与战争并没有随着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而宣告结束,在抗日战

  争结束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国内战争爆发,国民党当局企图依赖美国的力量削弱

  和消灭国内革命力量。来自各地的国民党接收大员在抗日战争结束后纷纷奔赴各

  地,大量搜刮掠夺财产,许多人士趁此大发国难财。所谓"想中央,盼中央,中

  央来了更遭狭。"战后,国民党对电影业实施了大规模的接收活动,战前国民党

  电影机构不仅规模较小,而且拍摄出品的电影也很少,战后,在原有的基础上,

  国民党接收了日军在我国上海、北平以及长春等设立的电影公司,分别成立了中

  电一厂"、中电二厂"、"中电三厂"以及长春电影制片厂和上海实验工厂等,据

  1947年2月《中央电影场概观》统计,中央控制的资产折合人民币多达10亿。

  可见,当时国民党控制着电影生产的绝对优势,这时期官营电影依靠政策和经济

  优势,出现了大量的歌頌国民党特务,粉饰国统区政治等的许多为国民党歌功颂

  德的片子,如《忠义之家》(吴永刚)描述的是国民党特务人员如何与美军联合

  取得炸毁日军机场的胜利等。国民党当局努力试图将电影变成宣传自身的工具,

  对反对的力量实施排挤甚至迫害的政策,为了将报刊、电台、电影等文化机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