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学十篇

  全科医学篇1

  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要通过实践逐步深化知识和进一步巩固技能。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内容包括:各种病人的综合管理、保健预防和健康促进、病人及其家庭的持续性保健、与其他社区卫生人员协调合作及团队意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1年应该在综合性大医院进行全面培训,掌握常见病的诊断、治疗及对患者的生活上的指导,第2、3年主要在社区全科医疗机构中继续接受培训,这样才能将中医全科医学知识灵活运用于一线临床工作,对将在农村工作的中医全科医师还应该有侧重的增加一些内容,例如妇产科学、婴幼儿常见病的诊断及治疗。但中医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也存在不足,一些规范化培训基地教学设施不够完善,培训基地任用的授课教师虽然临床经验十分丰富,但大多缺少教学经验,不能把知识系统全面地展现出来。

  2中医全科医学继续教育

  继续医学教育是医学教育体系中较高层次的教育阶段,是对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员进行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的补充、更新、拓宽和提高,它对于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根据“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的原则,各类学术组织应定期举办不同级别、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继续教育学习班,有针对性地选择授课内容,例如,可以针对某一学科领域,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做专题报告,提高临床医务工作者的上进意识[3]。其次,继续医学教育作为提高医疗质量的一种措施,是在职医生自身发展的需要,加大继续医学教育的力度,调动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以取得最佳学习效果。继续教育多渠道共同发展,不仅局限于学术会议的形式,同时也要充分利用继续教育的现代化手段,如现代远程教育,现在较多的医院都已经加入了远程教育系统,形成了一个交互的网络系统,利用网络的便捷,进行远程教学授课,使医务工作者足不出户就能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方法,享用最前沿的科技成果,较之集中办班具有经济、方便、受益面更广等优势。同时,网络资源的可复制性,大大提高了学习时间的灵活性,较好地解决了工作与学习的矛盾。但是,继续教育本身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国家卫生部门要求各医院组织一定数量的继续教育学会,但继续教育会议的质量不能得到制度上的保证,参会学员的学习质量没有统一量化的考评标准,这样就难免出现敷衍地完成任务等情况,所以要保证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的高质量,就要求继续医学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是真正学科前沿的、有用的知识,才能保证学员有真正的收获。对于已取得执业资格的中医全科医师必须每年参加规定时间的较高层次的学术讨论和学术会议,每年保证规定的时间接受脱产培训。定期参加国家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的考核和评估,成绩合格者才能再次执业注册,继续行医。

  3中医师承教育

  师承教育是数千年来中医教育传承的主要模式,自从建国以来,随着高等院校教育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医自古以来的师承教育备受冷落。鉴于师承教育在中医教育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20世纪90年代初,国家开始把中医教育工作重心转移向师承教育,开展全国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通过师带徒,一些名医名家的学术经验和特殊技术得到很好的继承,通过形影不离的跟师学习,老师会源源不断地教授给学生宝贵的临床经验,学生通过临床实践,不断的积累知识,不断地发现自身的不足之处,然后将临证中的疑惑或者兴趣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可以发现自身的不足以及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样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帮助学生,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在这样的循环反复过程中,老师和学生不断的交互反馈,螺旋式的前进上升,对医学本身以及整个医疗体系来讲都是十分有益的。但中医师承教育还未建立长效机制,整个管理体制也有待完善,总体规模不够大,影响力还不足,老师遴选和徒弟选拔条件规定不尽合理,对师承的学习过程缺乏规范管理与统一要求,考核方式过于单一,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标准,考核过程流于形式,这样使师承效果评价的真实性得不到保障。这些问题有待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程中不断加以改善解决。

  全科医学篇2

  2.慢性疾病患者的营养与健康中国全科医学 王双柱,杨兴然,皮浩成,WANGShuang-zhu,YANGXing-ran,PIHao-cheng

  3.INS、IGF-1和IGFBP-3在子宫内膜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蒋洲梅,王海英,李明,刘静萍

  4.仙草降脂茶对实验家兔血清胆固醇和三酰甘油的影响李大岩,卢刚,丹,王茂

  5.皮肤瘙痒症的治疗干预比较宋书仪,周小平,郭芙蓉,SONGShu-yi,ZHOUXiao-ping,GUOFu-rong

  6.尿毒症血液透析患者并发白内障一例报告韩潞凤

  7.900例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的临床意义李继恩,LIji-en

  8.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股骨髁的形态学研究王锋,朱洁,李翔,WANGFeng,ZHUJie,LIXiang

  9.冠心病患者焦虑状况的调查及干预研究徐励,彭幼清,张晓莉,XULi,PENGYou-qing,ZHANGXiao-li

  10.高血压患者不良生活方式现状调查及分析俞海萍,郭海燕,贺健雄,彭幼清

  11.社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状况及降糖药物使用特点分析魏心蓉,WEIXin-rong

  12.暗娼人群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技巧及效果周雪梅,于敏,池红,张备

  13.门诊干预对不同年龄段高血压患者的效果观察潘桂俊

  14.北京市怀柔区龙山社区空腹血糖受损人群的现状分析彭兴芝

  15.音乐疗法对重症患者舒适状况的影响何卫红,吕培培

  16.中医院护士职业和专业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吴碧玉

  17.海南省爱婴医院母乳喂养情况调查及对策李秋兰,何政波

  18.住院患者对护士沟通情境需求与现状评价的调查分析高小雁

  19.基层医务人员血源性传染病职业暴露的原因分析和应对措施黄敏,王凤

  20.不同学历实习护生自我效能与成就感的相关性调查董蓉,章程,仲明园

  21.中国全科医学 氢氯噻嗪致口腔溃疡一例付华斌,韩亚光,张欣

  22.复方樟柳碱联合治疗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疗效观察王蕊,WANGRui

  23.垂体后叶素联用普萘洛尔治疗肝硬化并上消化道出血疗效观察周海港,范雄芬

  24.阿立哌唑与喹硫平治疗女性精神分裂症对照研究葛淑君,王春艳,朱丹

  25.灾后受伤丧亲者的心理危机干预治疗报告胡茂荣,陈晋东

  26.乳核散结片治疗副乳腺386例的临床观察王永京,王爱珍

  27.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08例疗效观察罗一军

  28.知柏地黄丸治疗痤疮48例疗效观察陈斌

  29.小儿遗尿-警惕脊髓栓系综合征李峰

  30.保定市学龄前儿童不同年龄组的血脂分析王云双,宋兰萍,刘卫红

  31.无张力疝修补术治疗腹股沟疝47例体会周宏年

  32.大网膜孤立性纤维性肿瘤一例谷曙光,李桂兰

  33.生肌散联合高渗糖治疗女性节育手术切口液化临床观察王爱珍,黄丽霞

  34.不同方法治疗腋臭临床效果分析谷曙光,李桂兰,司志军

  35.白塞氏病并发脑静脉窦血栓一例王为民,张志雄,杨金升,石向群,侯丽亚,罗红波

  36.以高血压为主要表现的IgA肾病报道一例张霞,吴瑞格,周蕾

  37.48例维持性透析患者的心理问题分析与心理干预肖太玲,王鑫,王爱华,高莉

  38.一例乳腺癌患者手术后的循证护理卞正霞,杨青,杨孙虎,ZHENGXia-bian,QINYang,SUNHu-yang

  39.自制芒硝袋外敷治疗老年静脉输液渗出患者的疗效观察郭海燕,彭幼清,俞海萍,GUOHai-yan,PENGYou-qing,YUHai-ping

  40.康复治疗与护理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影响赵永娟

  41.对Ⅱ型糖尿病患者实施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王新华,付咏梅,丁玉青,WANGXin-hua,HEYong-mei,DINGYu-qing

  42.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应用血管缝合器的护理观察李芳

  43.佩皮劳人际关系模式应用于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护理体会张宁宁,胡志红,吴文红

  44.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及护理对策黄培珍,王华

  45.大肠异物及合并肠损伤患者的护理李承惠,张秀,乔东红

  46.胰肾移植术后心血管并发症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刘彩艳,叶海丹,张红霞,陈锷

  47.围手术期心理护理对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的影响刘小梨,张红霞,彭婷,梁志兵,陈秋玲

  48.一例新生儿先天束带综合征的围手术期护理廖慧,蔡丽

  49.一例新生儿乳糜胸的护理朱艳

  50.婴幼儿急诊术后呼吸道的护理张凤琴

  51.不同送管方法对小儿静脉留置针穿刺成功的影响钱红楠,郑俊艳

  52.静脉留置针在新生儿科使用中存在问题及干预措施宗小敏

  53.浅谈儿童眼保健中国全科医学 史素英,曹阳

  54.综合保温护理对腹腔镜手术患者生命体征的影响宋彩灵,王瑞红

  55.浅谈护理继续教育临床效能提高的体会杨月娥,胡志红,吴文红,刘宝琴,张连艺

  56.基于问题式学习法在骨科临床路径护理带教中的应用王静,杨红梅,梁瑛琳,WANGjing,YANGHong-mei,LIANGYing-lin

  57.读者·作者·编者

  58.任务驱动教学法在临床路径护理教学中的应用丹,杨红梅,WANGDandan,YANGHong-mei

  59.创新临床护理教学管理的实践经验体会王绿叶,高英英

  60.创伤链式抢救流程在骨科护士培训中的应用张汝哲,杨红梅

  61.护理实习督导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应用罗跃全,晏玲,任辉

  62.护理带教管理体系在临床实习中的应用王洪,窦海川,辛翠娟,王萍

  63.临床护理教学档案的设计应用及管理李继华,李淑华

  64."和"在中医临床护理带教中的应用郝丽

  65.浅谈基层医院提高护理临床带教质量体会李小燕

  66.临床护理实习生职业道德培养的行动研究吴文红

  67.我院护理队伍的现状调查探讨可持续发展王凤

  68.本科实习护生自我效能感对学业成就的影响及增强策略董蓉,章程

  69.开放教学模式在门诊注射室护生临床教学中的应用李碧娥,李玉肖,文清云,陈志萍,蔡艾艾

  70.综合测试在护理操作强化训练中的应用刘美萍,张银华

  71.在轮科新护士护理操作技能培训考核中实施现场交叉点评方法的实践黄望星

  72.肾内科护生带教体会王艳娟

  73.浅谈贫困县医院护患纠纷的原因及防范措施雷佳,石清青

  74.PDCA在护理文件管理中的应用宋爱红,李中侠

  75.儿科带教的难点与对策王艳艳,孙晓平,都君,李晶,王宝艳

  76.护理专业本科双语教学体系建立的探索陈宏林,史亚琴,刘鹏,何炜

  77.护理程序和互动理论在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支文艳,张惠娟,纪凤敏,鲁亚如

  78.培养产房实习生沟通能力的实践与体会黄敏

  79.护士在职教育缺乏主动性的原因与对策张萍

  80.颈内静脉置管新方法中国全科医学 李水晴,李巧玲,阳丽华

  81.中药熏洗治疗痔疮的研究进展沈彩芳,顾彩红

  82.影响门诊医患关系的因素和对策朱汉斌

  83.我国多元文化护理教育进展张晓莉,彭幼清,俞海平,徐励

  84.浅析医用手套在临床护理人员中的使用现状王艳丽

  85.发热门诊人员配置管理刘海容,曹敏,蒋海兰,LIUHai-rong,CAOMin,JIANGHai-lan

  86.对军队医院聘用护士岗前培训问题的思考陈洁,李淑君,云洁,李萍,叶梅,刘艳红,顾媛媛,胡海兰

  87.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提升护理工作质量胡定伟,吴玉琼,于振蓉

  1.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β细胞功能及病情缓解的影响蒋丽华,胡玲,JIANGLi-hua,HULing

  2.早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临床转归的影响刘丽君,贺佩祥,彭韦霞,钟雅琴,任志强,李菊香,彭可

  3.胰岛素强化治疗对急诊重症监护病房危重病患者预后的影响朱建民,贺春燕,胡云衢,王红莉,姚晖

  4.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视野的保护作用研究付世新,FUShi-xin

  5.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与转化生长因子β1水平变化及其意义詹爱琴,刘佩芝,左维泽,ZHANAi-qin,LIUPei-zhi,ZUOWei-ze

  6.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中拉米夫定及替比夫定对血清生化学和病毒学及肝脏组织学的影响金清龙,王崇,闫红青,牛俊奇

  7.中国全科医学 乙型肝炎病毒DNA复制状态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于晶,孙跃先,赵金满,YUJing,SUNYue-xian,ZHAOJin-man

  8.阿德福韦对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浆细胞因子及肝纤维化指标的影响钟水清,楼克忻,ZHONGShui-qing,LOUKe-xi

  9.新诊断青少年肌阵挛性癫痫患者的认知功能研究王天成,王为民,罗福民,叶江,赵莉

  全科医学篇3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

  全科医学篇4

  随着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当今人群疾病谱和死因谱的不断变化,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正逐渐为现代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所取代。人们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日益深化。对健康的需求也从生物的层次扩大到心理、家庭和社会层次。医学高度专科化和尖端科技成果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极大地促进了医学的发展,为疾病的治疗和康复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同时也带来医疗照顾不完整、就医不便以及医疗费用上涨等问题。单纯的专科化医疗保健服务已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需求。1994年9月世界卫生组织(WHO)――世界全科医学学会(WONCA)联合会议提出:未来的医疗服务应逐步转向以全科医疗为主,各国应大力培养全科医生。

  全科医生,即国际医学界呼吁的“为21世纪设计新的医生”。全科医生不同于国外开业的通科医生,更不是我国不分科“万金油”式的基层医生。它是以其独特的临床策略和技能,对其工作社区中家庭的各成员,不论发生了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方面的健康问题,都能提供连续的、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学是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中的有关内容综合、提炼而成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全科医学强调以病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

  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医学专科,已在欧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推广。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并符合成本效益的理想模式。加拿大、英国有50%的医师为全科医师,美国提出把全科医师的比例从30%提高到50%。国际上成立了世界全科医学会(WONCA),连续多次召开了国际全科医学会议。

  我国的全科医学正从理论宣传、政策开发阶段向学科建设、实践操作阶段过渡。自1987年开始筹建和开展全科医学工作以来,1989年首先在首都医科大学建立了全科医学培训中心。1993年11月成立了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学会。并多次举办学术会议。础。主要责任是:解决各类人群和年龄组的常见病、多发病的早期初级诊治;慢性病疾病恢复期的系统综合治疗;疾病的预防和人群的健康教育;解决社区的基本卫生服务,对健康人和高危人群的保健给予更多的重视,使方便、经济、有效的健康服务覆盖大多数人群;只让极少数疑难重症患者到大医院就诊或住院。建设有别于大医院专科医疗功能的基层医疗体系,可以更公正、更合理地分配和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进而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目标。

  全科医学篇5

  关键词:转化医学;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人才培养

  1国内外转化医学发展趋势

  转化医学目前在国内外均受到广泛的关注,已成为国际上医学研究的一个新的热点,它与个性化医学与可预测性医学一同构成了系统医学的完整体系。目前,转化医学已逐渐成为全球医学研究的发展趋势。美国已经在上百所大学建立了转化医学研究中心,目前我国多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都成立了转化医学中心。通过这些大学和研究机构的不懈努力,当前转化医学在我国已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产生了如血管成形术、重组人生长激素以及支架置入术对冠状动脉疾病的影响等重大成果[3]。转化医学研究打破了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及药物研发之间固有的屏障,缩短了从实验室到临床的过程,使患者直接受益于科技,更快速地推进了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的发展。同时,与转化医学有关的学术期刊也如同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转化研究》《转化肿瘤研究》《干细胞转化研究》《转化医学杂志》《美国转化研究杂志》……特别是《科学转化医学》,创刊仅几年影响因子就飙升至15分以上。另外,许多综合性学术期刊也纷纷开设了转化医学专栏,出版刊登了大量的关于转化医学的研究性论文,充分反映出学术界对转化医学的重视。转化医学的研究成果也源源不断的涌现,对医学临床工作起到了很好的推进作用,同时这一现象反过来对转化医学研究的发展进步也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2转化医学模式为医学高等教育带来启迪

  如今,尽管在我国转化医学日益受到重视,但它对于大多数医学院校来说仍然不过是一个时髦的名词。虽然近些年很多医学院校在基础研究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不少医院也由传统的“临床型医院”转型为“研究型医院”。但这些辛辛苦苦取得的宝贵科研成果却极少能对临床工作起到有用的推动、支持作用。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培养的医学高等专门人才,虽然在校期间比其他专业的学生花更长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但是当他们走出校门后很长时间内仍不能很好地学以致用。究其原因是我国的医学高等教育或多或少在基础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应用之间缺乏有效的衔接,换句话说,即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之间没有良好的交流、促进的机制,导致基础研究和临床实践脱节。从事基础知识学习或基础实验研究的人员往往着眼于做实验、,而对其发表的成果能否真正对临床工作起到作用不够关心;与此同时,医务工作者由于忙于临床工作,对最新的研究进展缺乏了解,这种情况也反过来制约了基础医学研究的快速发展。转化医学提倡的是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主动的、互相促进的交流模式,切中了现今医学高等教育的弊端。在转化医学思维的引导下,让医学生树立基础研究的最终目的是帮助临床工作者更好地实践,是对临床工作中发现、提出的问题的有效反应;而临床工作人员也要学习在工作中提出问题,为实验室研究提供前瞻性的、新的科研问题,这样可以使基础研究和临床工作很好地服务于对方[4-7],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3全科医学教育的概况及面临的问题

  全科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综合了生物医学、社会科学以及行为科学的特点,以预防医学为主导,以现代医学为基础,为人们提供主动的、综合的、便捷的和个性化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我国卫生部早在2000年《关于发展全科医学教育意见》中指出全科医学是以保障和促进健康为目的,向个人与社区提供个性化、综合、便捷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学科。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全科医学工作的医师及师资力量,是深化医疗卫生改革,促进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需要;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需要;是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的需要。全科医学教育是医学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医学人才培养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始于20世纪八十年代[8],近年来逐渐得到更多的重视。国务院在2011年出台了《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使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现在我国的全科医师培养已初步发展为“5+3”模式,纳入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体系[9],而全科医学研究生教育也在包括笔者所在单位在内的上百家医学院校开展。目前,全科医学学科已经成为了与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齐头并进的二级学科。在出现上述利好形势的同时,也有很多现实问题摆在所有致力于全科医学发展的有识之士面前,它们已成为制约全科医学教育更快、更好发展的“瓶颈”[10]。这其中有一个突出的并引起广泛关注的问题就是,院校的全科医学基础教育与临床结合不够紧密,学生在校时接触到不少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但因为缺乏临床应用而在日后的全科医学的具体工作中用不上这些高新知识技术,感觉好像学到的用不上、需用的又不会。而另一方面,当这些学生正式走上全科医师工作岗位、战斗在医疗一线时,又因为缺乏转化医学的思维意识,尽管在工作中容易发现很多值得探讨的病例,却不能把它们提炼为值得研究的科学问题,白白浪费很多机会。加上素来对前沿的基础研究成果与进展就缺乏兴趣,因而对医学各领域的新进展、新理论又不甚了解,所以很容易远远落伍于专科医师,甚至被标上不被信任的标签。

  全科医学篇6

  不管是毕业后的规范化培训还是基层医生的岗位培训,我国近几年的全科医学教育都存在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即临床教学不能体现全科医学的思想和原则。其后果是全科医学的学员在接受《全科医学概论》教学时,学的是全科医学的系统理论,而在学习《社区常见健康问题》时,尤其是学习社区慢性病防治等知识时,授课教师基本上是按照专科模式进行讲解,使学员很难把握全科医疗的临床特点。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承担临床教学的师资基本上是专科医师[1,2],缺乏系统的全科医学知识培训或者没有真正吃透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和核心知识。根据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现对以下几方面问题进行探讨。

  1 从宏观上把握全科医学基本原则

  让学员从宏观上明确全科医学基本原则的真正内涵是学员能否把全科医学基本思想运用到医疗实践中的关键。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是在《全科医学概论》中介绍的,教师在讲授过程中应当引导学员以更宽广的视野,从更全的背景上去认识人的健康与健康问题。例如,在讲授以家庭为单位照顾这一基本原则时,首先要让学员以家庭为背景了解人的健康问题,即明确家庭的存在对人的健康所具有的双向作用:正向作用主要是指家庭所拥有的各种有助于维护家庭健康的资源。在家庭或家庭成员发生健康问题时,这些资源可以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反向作用是指家庭的存在也可以导致某些疾病的遗传和在家庭内的传播等不利于家庭成员健康的因素。同时,还需要明确家庭健康问题与家庭成员健康问题的不同概念,前者主要是指针对整个家庭的健康问题,即家庭生活压力事件和家庭危机,后者指的是个人的健康问题。以家庭为单位健康照顾的目的就在于通过适当的医疗干预,控制各种不良的家庭因素,促进家庭成员的身心健康。而具体的家庭生活周期维护、家庭结构与功能评估、家庭危机干预都是围绕上述目的进行的医疗活动。从更大的范围上讲,还应当让学员明确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健康与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在考虑家庭健康问题时,需要把社会因素与家庭因素联系起来。

  以家庭为单位照顾是全科医学的专业特征。从宏观上认识家庭与健康的关系,有助于学员掌握以家庭为单位照顾的具体方法和临床技能。

  同样,在讲述以社区为范围照顾这一基本原则时,也需要让学员从宏观上认识社区与社区居民健康的关系,如社区的环境、人群特征[3]。这对于学员掌握如何根据社区特点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卫生服务是至关重要的。

  2 运用参照性方法,准确领会全科医学基本原则

  不少学员在学习以病人为中心这一基本原则时,把握不住其真正的内涵。其实,以病人为中心的照顾,有极其深刻的内涵和可操作的临床技术。比如,在采集病史时要采取开放式的问诊,要移情于病人;在考虑病人的健康问题时,既要关注病人的疾病,也要关注病人的整体状况,尤其是病人的心理状态和病人的生活环境;在实施对病人的干预前,要让病人参与,使医疗活动成为医患互动的过程。掌握这些要领的最直接方法是找到与之相应的学习参照点。通常,学员对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比较清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提示学员:理解病人为中心应当与以疾病为中心对照起来,两者的区别主要在于以疾病为中心的诊疗模式认识健康问题比较局限,而以病人为中心的诊疗模式则比较全面。让学员明白,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既要了解疾病,也要了解病人,而了解病人可以为病人健康问题的正确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也可以为处理病人的健康问题提供更科学的依据。

  在全科医学教学中,诸如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系统整体论与还原论等都可以运用参照性学习方法,使学员更容易掌握这些概念的特征。

  转贴于

  3 把全科医学基本原则渗透到医疗过程的各环节

  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是全科医学中最基本的原则。虽然学员们对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都有一定的了解,但如何把它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去,却心中无数[4]。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具体健康问题时,进行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健康问题评估和处理计划制订都应当从生物、心理、社会三个层面去分析。要分析健康问题产生和发展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哪些,以哪种因素为主;在评估病人的健康问题时,既要从生理学去考虑,也要从心理和社会适应方面去分析;为病人制定处理计划时,既要采用生物学手段,也要考虑心理调适和对社会不良因素的干预。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让学员对病人健康问题的原因分析。问题评估和处理的全过程有一个基本程序。

  以预防为导向也是全科医学的重要原则,这一原则的核心内容是临床医师如何做预防[5]。这就要求教师分别把三级预防的实施对象和预防方法结合具体疾病讲清楚,比如糖尿病的三级预防就应当把糖尿病危险因素的评估与干预、糖尿病筛检、糖尿病预后评价与干预的方法及实施对象讲清楚,使学员对三级预防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有利于把三级预防应用到医疗实践中。

  4 把抽象概念具体化,使其在医疗活动中发挥导向作用

  社区导向的基层医疗是一个比较抽象的概念,其实质内容是社区卫生与临床医疗的结合。通过这概念的学习,要让学员明确基层医疗不能照搬综合性医院的医疗模式,而要充分考虑社区的特点(如地域、人群的特征)和社区卫生的特征(如社区卫生规划、社区诊断、社区卫生评价等),即基层医疗既要遵循临床医疗的基本规律,又要引入诸多的社区卫生元素。学员在明确概念后,才能全面掌握基层医疗中的基本程序,如社区流行病学调查、社区主要健康问题筛检、社区特殊人群保健、慢性病的社区管理、残疾病人的社区康复等[6]。

  连续性照顾也是一个涉及范围较广的概念。掌握这个概念,应当让学员明确连续性照顾的三个最基本内涵:生命周期的连续性照顾、疾病过程的连续性照顾和健康照顾责任的连续性。在医疗活动中,有两项服务是最具有连续性特征的,一是以预防为导向的周期性健康检查,二是慢性病的病情流程管理。所以,教师可以利用周期性健康检查对整个生命周期进行健康监控的设计思路和慢性病病情流程表的设计方法结合实际案例,把连续性照顾讲深讲透。其实,慢性病病情流程管理有其基本模式,一是科学设计观察指标,包括疾病危险因素、主要临床表现、密切相关的检查项目和主要治疗方法(药物及非药物);二是连续性记录的方式及不同指标观察周期设计;三是阶段性病情小结及治疗效果评价。按照这个基本模式去讲述不同慢性病的连续性照顾,有利于学员掌握和运用慢性病病情流程管理的方法。同时,必须让学员通过具体的周期性健康检查方案和慢性病病情流程表的设计,深刻领会连续性照顾的重要意义,学会如何选择和利用工具实施连续性照顾。

  要在全科医学临床教学中更好地引入全科医学概论中的基本原则,必须抓住三个关键环节:①临床教师必须吃透全科医学概论中的内容,准确把握其真正内涵;②要把理论性概念具体化,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③要让学员在基层医疗实践中深刻领会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7]。

  参考文献

  1 迟宓宓.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与建议[J]. 中国全科医学, 2003, 5(6):383-384.

  2 梁惠琦. 《全科医学概论》实践性教学的探讨[J]. 华夏医学,2008, 4(21):736-737.

  3 王敏, 王家骥. 广州医学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 中国全科医学, 2005, 9(8):702-703.

  4 赵洁, 单炯. 上海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社区实习基地教学开展现状分析[J]. 中国全科医学, 2008, 2A(11):203-205.

  5 梁万年.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和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 中国全科医学. 2004, 11(7):769-771.

  全科医学篇7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 农村医生 医学人类学

  随着近现代自然科学的进步,现代医学成为全球性医学体系,并使其源起的西方医学具备了全球性意义。相比之下,传统中国医学面临了近百年的挺废之争,说明医学体系不仅仅以生物医学的普适性规律作为其核心,更以其人文性而有了实实在在的灵性与价值和根植的生命力。故而医学需要在科学性和人文性的双重定义中进行综合考量,并通过医学的地方文化性视角重新审视现代医学的地方性意义。因此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即要面临此种新视角下的文化挑战而成为医学教育个新的内容之一。

  一、医学文化与医学服务

  医学人类学的观点认为,不同地方的医疗体系有不同的独特文化现象―某个社会的成员们共享的思考,判断和行为模式,因为引起疾病的原因可能是环境因素或病菌,病人的生理状况或他人恶意加害的行为,然而,起界定作用的却不是病人的身体状况,行为或有害的环境突发事件―这种种可能引起疾病的原因―而是病人自身的主观感受和判断价值。因此克莱曼认为:如果要使人们得到恰当的医学治疗,理解病人对疾病与治疗所持的观念就十分必要。而这种文化的特征,就是地方性疾病解释,需要把病患的主观感受做为医生服务不可或缺的部分来对待,而这就是医学的人文性,即医学以文化的方式对人给予尊重对人身体,精神,心理给予尊重和关照,因此西方希波克拉底强调“医生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上的”,而中国唐代药王孙思邈则强调“大医精诚”。由于病患自身的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将直接影响世纪的医学实践和效果,而主观感受和价值判断在不同社会的文化背景中具有主观意识上的文化差异性,因此医学实践将决定不同文化中医学体系将回答应该是什么?应该如何做?既体现医学的人文性,所以医学服务因医学的文化性而必须要在地方性语境中体现价值,即通过医学服务的地方性而达人文化的医学服务。

  二、农村全科医生培养与医学人文

  农村是固定居住区成员形成的社会网络,不同区域间的文化,生活方式也因此区别开来。农村微环境,形成了一个微小的文化系统,其成员对疾病的解释和观念,防治的经验和技术等所形成的系数具有一定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因此社区服务需要以人文的视角展开,着手于不同的文化团体对农村传统文化造成冲击引发医患冲突。农村全科医生即为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区的医务人员,农村全科医生需要掌握跨文化服务的能力和极强的文化适应能力和研究能力,以应对不同的身心问题的求助,将医学科学技术及其医学文化融入社区,即自身需要濡化在社区的文化中,并促进社区对现代医学文化与传统观念或社区文化的融合,及促进现代医学观念和文化在社区的涵化,即所谓的将现代医学文化的全球性意义,发展根植为地方性意义,如此才能促进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和理念带入社区,是农村全科医生扎根社区,服务社区,进而“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干得好”。农村全科医生的医疗活动将面临文化适应的挑战,同时社区成员也会对农村全科医生所持有的医学技术和观念产生不适应和抵触,及产生文化冲突,导致医疗活动失败或者医疗活动减效,进而可能增加纠纷和不信任。农村全科医生在文化和观念上将处于被包围的境地,进而在冲突中成为弱势,使其医疗活动的管理和运转变得极其不稳定。所以医患双方在社区的交互,需要农村全科医生在医学人文领域有较强的处置能力和适应能力,以利于工作开展。

  三、如何开展农村全科医生的人文教育

  针对农村社区机构面临的困境和农村全科医生工作开展的现状,笔者认为,只能通过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和提升才能解决此类问题,即农村全科医生培养必须注重医学人文教育。而这种人文教育并不是现成的教条和规范的灌输,也不是在教师课堂或者实习医院病房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在社会现实文化背景的了解和体验的基础上,进行深刻的体验式把握,将人文医学教育的场景和文化背景作为农村全科医生除医学技能和理论学习之外的重要部分进行设置并付诸实践。笔者认为课通过以下几点来把握:一,去除医学唯技术主义的偏执,以医学的技术性和文化性双重定义树立人才培养的理念。二,在农村全科医生的培养目标中将人文沭阳作为培养目标的重要一环,在人才规格的顶层设计上确立其地位和重要性。三,将社区文化的融入能力,现场观察能力,现场处置等能力的规训作为农村全科医生培养的实践内容之一,开设医学社会学课程,掌握基本的医学社会学研究和洞察能力,促进农村全科医生医学活动和医学文化传播的技巧和能力。四,将传统文化习俗,传统医学价值观,传统生活方式的了解作为选修课开设,增加其文化适应和能力和融入能力。五,制定教育规训方案和模式,必须以教育理论为指导,以体验式过程为主要方式,展开医学人文教育,增加社区见习和社区文化相关的学习环节。六,制定相关的非笔试性考核方式,以强化和引导人才培养机制的走向和深度。总之需要在以现场为主的教育环境中,完成对农村全科医生医学人才素质的提升,才能真正促进农村全科医生走进社区,服务社区,扎根社区,解决社区医疗服务人才匮乏,社区医疗服务难以发展的窘境。

  总之,众多教育理论和医学实践活动研究中,医学人类学在基层医生人文素质培养中只是其中一小部分,在当前现代医学突飞猛进的当下,需要增强人文医学素养以便深入社区,扎根基层服务农村居民,解决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一些问题。希望此论证对基层医生的培养有些许启发。

  参考文献:

  [1]张亚斌,石凯,黄义玲,谢莎丽.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的意义及对策探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10(01).

  全科医学篇8

  医疗活动是以医学科学技术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一项技术性活动,医疗活动的对象主要是具有生命、情感、思维的患者,医疗活动的结果,直接关系到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由于医学的高技术性、疾病的复杂性、人体的个体差异性、医疗活动的多环节性和风险性,医疗活动稍有疏忽,就有可能给患者带来健康甚至生命安全方面的损害。医疗安全就是指医院及其医务人员,不会因主观方面的过失,直接给患者带来健康甚至生命方面的损害,使患者得到合理、安全的治疗。临床实习阶段是医学院校学生获取实践技能的关键环节,是从学生向医生角色转变的重要阶段,但由于他们的医学知识还主要局限于教科书,缺乏真正的临床经验,参与医疗活动,医疗安全会受到极大威胁。由于诊疗规程不娴熟、诊疗水平和技术操作局限,势必引起患者及家属不满,甚至导致医疗差错或纠纷。从医疗安全管理角度分析,不同医务人员的风险值还存在很大差异,高危因素主要来自准医务人员、低年资医师及处于特殊状态医务人员。只有加强医疗风险意识教育,提高实习医生的医疗安全素质,才能在将来的工作中减少或避免医疗纠纷。

  提高医疗安全意识,加强医疗活动法律法规知识教育在医疗活动中,医务人员特别是实习生只有提高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意识,才能在医疗活动中增强医疗安全的自觉性,消除医疗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加强医学实习生医疗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医疗规章制度的知识教育尤其重要。

  中国颁布的卫生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很多,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等重要法律规章,可以树立和强化学生的法制观念,在实习阶段和将来的医疗工作中真正做到知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会用法律法规保护自己和患者的合法权益,并用法律手段规范医疗工作。医学临床规章制度是日常医疗工作必须遵守和执行的基本规则,具有更直接的现实价值。例如《病历书写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查房制度》、《重危患者抢救制度》、《值班医师职责》、《保护性医疗制度》、《实习医生职责》、《实习医生管理制度》、《实习医生工作制度》、《实习医生工作程序》等,这些规章制度的学习教育可以让医学实习生严格执行医院、科室的规章制度,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养成规范的工作习惯,为今后独立工作打好基础,并为安全行医提供保障。

  卫生部、教育部联合印发的《医学教育临床实践管理暂行规定》明确指出医学生在带教教师的监督、指导下,可以接触观察患者、询问患者病史、检查患者体征、查阅患者有关资料、参与分析讨论患者病情、书写病历及住院患者病程记录,以及填写各类检查和处置单、医嘱和处方、对患者实施有关诊疗操作、参加有关的手术。

  实习生要尽快熟练掌握病历(门诊和住院)的书写、体格检查、乳腺检查、门诊治疗、手术无菌操作与消毒技术、心肺复苏术等临床基本技能,以确保医疗安全。但所有临床诊疗活动必须由临床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监督、指导,不得独自为患者提供临床诊疗服务。未经带教教师或指导医师同意,擅自开展临床诊疗活动的,则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医疗技术操作规程是防范医疗技术操作差错最基本的措施,强化各种技能和规范操作的训练是提高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前提,因此,医疗技术操作规程一定要严格执行。

  加强医学技能及医患沟通能力的培训

  医学临床技能是贯穿学生整个的职业生涯的核心,在临床教学中带教老师应综合运用多种教改方法提高医学生实践技能,需要强调的是病历书写一直是实习学生技能培养的重点和难点。因为病历是医疗过程的真实记录,是发生纠纷时的重要证据,它具有重要的法律意义,也是决定医疗赔偿官司胜负、医疗过失鉴定的重要依据。医务人员必须要重新审视病历的功能、作用和社会价值,从法律的高度来看待它,要指导和严格要求实习生询问病史要时详细,检查、观察患者要认真、全面,书写病历要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并及时请带教老师修改,防止因记录错误引发医疗纠纷。

  医务人员的服务态度、沟通能力直接影响到医疗服务水平和预期目标的实现。医患真诚有效的交流和沟通是医学活动人性化的具体体现,据中国医师协会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80%以上的医患纠纷为医患沟通不当所致。良好的沟通能力是实习学生成为一名合格医生不可缺少的条件。刚进入实习时常表现为对医患关系认识不深,缺乏必要的医患沟通技巧,面对患者缺乏自信。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在临床带教中不断加强医患沟通能力的培养。

  首先,要不断强化医患沟通意识。第二,是要遵守法律法规,恪守医疗道德。医患关系实际上也是一种法律关系,在与患者沟通时,要严格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医院及科室的规章制度。第三,要注意沟通技巧与医疗服务语言的处理,根据不同的服务对象采用不同的方法、方式进行交流和沟通,医疗服务语言的表达既要通俗易懂又要真实准确。第四,要学会换位思考,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以情感人,以理服人,逐步提高患者对医务人员工作的顺应性和信任度。运用良好的沟通技巧,掌握患者对医疗服务所需、所想、所感、所求、所惑。才能既体现出医务人员较高的人文素养、职业水准和对患者的尊重、关爱和责任,又能赢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

  提高带教质量,正确引导学生

  带教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要尊重和关心理解患者,培养良好的沟通能力,以求得患者及家属理解和支持,这也是减少医疗纠纷的关键。一方面带教老师要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为学生树立良好医德形象,以自身丰富的临床经验教授学生知识,使医学生能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带教老师应熟悉医疗规章制度,严格要求学生,在其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学,提高医学生临床技能,规范其医疗行为,减少医疗差错。要将医疗安全和医疗风险教育贯穿于医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并在临床实习阶段予以强化,打造集专业培训、法律意识、职业道德、自我防范、医患沟通、医疗安全文化氛围的系统化医学生医疗安全教育管理体系,使医学生逐渐形成一种自发的以医疗安全为首位的从业意识。

  保障患者的权利

  全科医学篇9

  目前,国内已有多所院校开展留学生全英医学教育[1-2]。我校从2010年开始招收医学留学生,而内科学是医学留学生的必修课程,理论性和专业性很强,涵盖解剖、生理及病理等多个领域,具有高度的抽象性和逻辑性,疾病谱覆盖面广,学科跨度大。我们全程用英语为留学生授课面临着巨大挑战,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遇到了不少问题,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有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现介绍如下。

  1留学生教学现状

  1.1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我校的留学生主要来自印度、印度尼西亚、尼泊尔等国家。作为一名内科学带教教师,在与留学生的交流和教学过程中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语言问题。由于留学生多来自英联邦成员国,英语为其第二官方语言,书面语言能力较强,但口头交流口音较重;汉语基础薄弱,书写困难。(2)文化背景的差异严重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影响了教学的有效性。此外,在课堂上留学生遇到问题会随时提问,学生之间也会就某一问题展开讨论,学生很难接受沉闷的课堂气氛和说教式的教学方法。

  1.2师资问题

  留学生教学要求教师必须全程用英语进行讲授,所用教材也必须用英文编写,这对授课教师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采用英语授课形式就要求教师熟练掌握英语,能够正确地表达专业术语。因为教师的母语是汉语,所以想随心所欲地表达及交流有一定的困难。在课堂上,教师一般借助幻灯片进行教学,这或多或少存在照本宣科的现象,导致课堂上教与学的互动减少,影响教学效果。

  1.3教学方法

  目前,我们的留学生内科学教学模式仍为课堂授课—临床见习—复习巩固。整个过程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解的水平和自身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决定了学生所接受知识的上限,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说,语言文化背景不同,在接受和理解上大打折扣,所以教学效果并不好。此外,与国内学生相比,留学生更喜欢互动性教学,乐于与教师进行多种形式的沟通,而不太接受呆板、灌输式的授课方式。因此,他们对传统的以授课为基础的教学方法(Lecture-BasedLearning,LBL)比较抵触,学习积极性也比较低,所以探讨新的教学模式很有必要。

  2应对策略

  针对留学生群体的特点和内科学的特点,我们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2.1提高英语水平

  一方面,我们努力提高自身的英语水平;另一方面,在课前及课后与留学生积极交流,让教师与留学生尽量了解相互的发音特点和思维方式,排除交流障碍,使留学生更容易学习专业知识。

  2.2多媒体教学幻灯片的制作

  与国内学生一样,我们选择以PowerPoint为主的多媒体教学,多媒体教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可为学生提供一个很好的视觉效果[3]。通过图片、动漫以及视频等,教师可以轻而易举将课堂变得生动有趣。在准备全英教学用的幻灯片的过程中,可以通过网络资源下载图片、视频,并将日常工作中拍摄的典型病例图片、视频运用到幻灯片制作中,使课件图文并茂、生动活泼。另外,在制作幻灯片的时候,可以穿插一些临床案例,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加深他们的印象。必要时可以在黑板上画示意图,甚至运用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

  2.3课堂授课为综合教学模式

  2.3.1LBL式授课为主导这种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有利于保持每门课程教学的系统性,保证学习的进度和教学质量。但由于文化的差异,留学生大多不能安静地听完教师讲课,听到不懂的就问,容易打断教师的授课思路。为活跃课堂气氛,增加互动,我们将每次课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结束一个部分,我们就进行小结和提问,一方面了解留学生的学习掌握情况,发现问题可当场解决,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回顾、记忆。另外,在课堂上我们会将不同的临床病例穿插在相关理论讲解中,如“肺炎”一课,向学生提供发热咳嗽患者的临床资料,要求学生讨论案例中尚未提供的症状、体征、阳性实验室结果,让学生在病例中积极思考,不仅牢固地记住了理论知识,而且锻炼了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利于留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2.3.2Seminar式授课为辅助在以LBL式授课为主导的同时,我们穿插Seminar式授课,Seminar式授课是学生就某一问题与教师共同讨论的学术交流形式[4]。通常我们会在一个内容结束之后进行。例如“发热查因”一课,我们首先介绍发热原因待查诊断的临床路径;然后提供一个发热的临床案例,将留学生分成2~3组进行讨论;再让每组学生就发热原因待查的病例提出自己的诊断思路,每次讨论的时间约15~20分钟。这样的授课形式不同于国内传统的“填鸭式”授课形式,可大大激发学生对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对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同时从其他人的发言中也可以得到启发[5]。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留学生比国内的学生更适合这样的授课方式,而我们则在讨论结束之后对他们的发言进行点评,提炼要点并强调重点。

  2.4临床见习

  无论LBL或Seminar式教学,均有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所在,不能简单将他们割裂开来,所以我们将这两种教学方法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使学生和教师受益匪浅。在临床见习时,留学生与患者之间很少能直接交流,一般要通过教师的翻译。于是我们在见习开始前,先复习该次见习的重点病种,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然后提出具体问题:如何诊断、鉴别诊断、辅助检查以及治疗原则是什么等。留学生按照提出的问题采集病史,然后就采集到的病史资料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深入讨论患者的症状、体征、相应的实验室检查结果中,哪些会对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帮助,哪些会对指导治疗并进行病情评估提供更多的信息。对于临床操作技能包括全身体格检查及特殊有创操作的学习,首先给留学生观看教学视频等多媒体资料,使留学生熟知基本步骤、注意事项及操作顺序。其次让留学生之间相互进行重点部位专科检查,以便在临床见习中可以熟练进行相应操作[6]。

  2.5课后交流

  除了课堂上的交流,课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对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很大帮助[3]。留学生来到中国后,生活习惯和学习方式都有很大改变,因此课后教师和学生的互动更为重要。我们主要通过E-mail及QQ的方式在课后跟留学生进行交流。同时由班长收集留学生对授课的意见,及时反馈给教师,以供我们改进。提高医学留学生教育质量不仅要遵循一般的教育、教学规律,还需重视留学生教育的特殊性,注重教学的改革和优化,在实践中不断完善,进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阿迪拉•艾山,杨萍,穆拉迪尔,等.循证医学在医学留学生中的教学实践[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4(2):98-99.

  [2]盛瑶环,李启华,冯霞.留学生解剖学实验教学方法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6(1):36.

  [3]邓锦波,于东明,文曙光.留学生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全英文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51-1053.

  [4]张跃忠.论Seminar教学范式的现代价值[J].教育与现代化,2006(2):24-29.

  [5]BaetenM,DochyF,StruyvenK.Theeffectsofdifferentlearningenvi-ronmentsonstudents'motivationforlearningandtheirachievement[J].BrJEducPsychol,2013(3):484-501.

  全科医学篇10

  关键词妇产科学标准化试题试卷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资料以《妇产科学》第七版教材为标准,考试前2月由教研室5位高年资授课教师(均有10年以上教龄)进行集体命题2套,均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考查学生临床思维的题型达到75%以上,题量120道,总分100分,由A1型题(单句型最佳选择题)35道、A2型题(病历摘要型最佳选择题)13道、A3型题(病历组型最佳选择题)32道、B型题(配伍题)32道、X型题(多选选择题)16道、E型题(病例分析题)2道等六种题型组成。组卷后,随意抽取1套试卷,专门指定本教研室1名硕士生答题,时间为60min,以充分评估题量的多少以及试题的难易程度是否合适。期末考试时,由教务科随机抽取1套试卷,考试时间为120分钟。

  (2)方法按照考前制定的标准答案和评分标准进行阅卷,由教研室高年资授课教师以流水作业方式进行集体阅卷,以减少阅卷的主观性差异。阅卷完成后,按照我校试卷定量分析系统要求将学生成绩录入Excel分析表中,然后利用我校试卷分析软件进行定量分析,系统会自动对学生的成绩分布以及各试题难易度、区分度、信度等进行相关分析。②

  2考试质量评价

  2.1考试成绩分布

  我院2009级临床医学(全科方向)255名学生期末考试成绩分布见图1。经正态性检验,我院2009级临床(全科医学)专业学生的《妇产科学》期末成绩呈正偏态分布。其中,255名同学参加本次考试,平均82.0分,最高95.7分,最低47.3分,40~50分之间的有2人,50~60分之间的有3人,60~65分之间的有7人,65~70分之间的有13人,70~75分之间的有19人,75~80分之间的有41人,80~85分之间的有58人,85~90分之间的有72人,90~95分之间的有39人,95~100分之间的有1人。

  图12009级全科专业学生期末成绩

  2.2试题质量评价

  本套试题总体难度及区分度均在合适范围内(如表1)。全试卷的难度系数0.62。其中A1型题为0.72,A2型题为0.56,A3型题为0.65,B型题为0.56,X型题为0.58,E型题为0.46。全试卷区分度为0.35,其中A1型题为0.25,A2型题为0.34,A3型题为0.30,B型题为0.29,X型题为0.31,E型题为0.35。

  3学生掌握情况分析

  本学期准备进行试题改革,教研室全体教师在开学初就进行了充分的准备工作,无论从平时的备课内容上,还是从平时多次的课前(后)作业中,都是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模式为出发点,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为宗旨”的教学目标。其次,教研室老师们仍担心学生不适应试题改革的方向,本学期特借助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布置了一次期中测试,整套试卷全部采用标准化试题,即与期末考试一模一样的题型设计,只是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来自产科所有章节的内容,未涉及妇科方面的知识,主要目的在于方便同学熟悉试题改革的方向,为接下来的期末考试打下坚实的基础。回顾期中测试的成绩,同学的得分普遍较高,80分以上的占了绝大多数,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可能更加适应这种考试模式。因学生自己在网上答题,且全部采用选择题形式,仍不排除同学之间相互抄袭的现象。

  从阅卷情况来看,学生基本掌握了教学大纲的要求,对于妇产科常见疾病的发病机制、病理病生、临床表现、诊断等基本的知识点,能较好地掌握,并较好地完成了全套试题。本学期255名学生参加考试,平均82.0分,是迄今为止《妇产科学》考试成绩最为优秀的一学期。该期取得这么优异的成绩,分析主要来自以下四方面:

  (1)平时授课老师在课堂上的积极引导,因实施标准化试题后,考查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少之又少,75%以上考查的内容都是知识的灵活运用,假如平时学生不认真听讲或者经常旷课,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仅靠期末前死记硬背课本上的内容,那么期末考试时很难过关。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当杜绝了“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的思想倾向。然而,对于平时课堂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来说,一般都会取得较好的成绩,这样优劣之差就很明显。

  (2)本学期每次课的授课内容,教研室老师都会在网络平台上布置预习题,且与期末考试的题型保持一致,并且每次作业都在课堂上进行当场点评,及时解答学生对知识点掌握不清楚的疑惑。

  (3)期中测试对于期末考试来说,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相当大的积极作用,因期中测试考查的知识点全部是产科章节的所有知识点,而题型全部与期末考试一样。

  (4)任何事情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从学生的答题来看,学生对个别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仍不是很清楚,对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或者临床思维的题型仍不知从何下手,学生普遍得分较低,进一步说明同学不会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很好地与临床实践结合起来,分析上过于靠死记硬背,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不断完善,平时教学中进一步加大力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中E型题(病案分析题)失分最多,难度系数为0.46,评价为最难试题,说明学生临床思维欠缺,知识的应用环节薄弱。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临床中的小病案、小故事,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把理论和临床知识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尽早安排临床见习,通过见习完成知识“从课堂中来,到病房中去,再回到课堂”讨论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最终达到自如应用的目的。

  4总结与建议